亭苑社区:中医文献吴林鹏辨治冠心病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1:11

                                                                    吴林鹏辨治冠心病的经验

        吴林鹏主任医师现任张仲景国医大学校长、《国医论坛》杂志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酷爱岐黄之术。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通晓经典,精于医理,主攻内、妇、儿之疾,尤擅内科。现把吴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心痛”、“真心痛”、“心痹”、“胸痹”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吴师认为本病是一种本虚标实证,本虚乃心脏机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阻滞。但由于发病的时间、环境及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所表现出的证候也不相同。有的以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寒凝心脉等标实证型为主,有的则以气虚、阴虚、阳虚等本虚证型为主,还有虚实夹杂、寒热并见的情况。但无论证因如何复杂,治疗上都须从整体出发,扶正固本,调整阴阳,祛除实邪。吴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冠心病分为实证三型和虚证三型,认为只要抓着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辨证分型,依型论治,灵活变通,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冠心病虚实证常互为因果,故吴师又特别强调要治疗上不可拘泥,应把握病机,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或以补为主,辅以祛邪,或以攻为主,兼以扶正。
       一、辨证施治
       (一)痰浊阻络多为上焦胸阳不振,心肺阳气不足,津液不化,运行不力,而致痰浊内生,闭结胸中,停伏心脉痹阻为患。症见胸脘痞满,心前区闷痛,眼睑虚浮,面色黄垢,头晕,心悸气短,腹胀,恶心纳差,倦怠乏力,咳嗽多痰,甚者喘息痰壅,舌质淡或紫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或滑数。本型血清脂质,如总胆固醇多偏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酶水平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均偏高。治宜宣痹通阳,祛痰化浊。方选《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加减。胸闷痛甚者加菖蒲、郁金、元胡、川芎、枳实、陈皮;热痰壅盛者加胆星、天竺黄、海浮石、黄芩、黄连;湿浊中阻者加白蔻仁、炒杏仁、炒苡仁、厚朴、茯苓。
      (二)寒凝血滞心阳衰微,阴寒内生,或外感寒凉之邪,寒主收引,脉络痉挛,血液凝瘀,心脉涩而不行,胸中拘急,是为本证。症见胸中拘急而痛,遇寒加重或诱发,心悸气短,面部发青,畏寒肢冷,或兼咳喘、水肿等证,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沉细。治宜温经散寒,缓急止痛。可用《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白芍、桂枝、细辛、木通、甘草、大枣)加减。方中木通苦寒,有碍温通,可弃之不用。寒邪重,胸痛甚且频发者,酌加附片、良姜、荜菝、川芎、降香等,或加服冠心苏合香丸;肺气升降失司,咳嗽喘促者加麻黄、陈皮、苏子、杏仁、半夏;肾阳不足见浮肿、肢冷、舌淡嫩、苔白滑、脉迟者加附片、茯苓、白术、干姜。
     (三)气滞血瘀肝郁不舒,气机遏抑,血行不畅,瘀阻心脉是本证的主要病理机制;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且病程久长,祖国医学有“久病多瘀”之说,也是形成本证的重要原因。实事上,冠心病的每个证型都或多或少有瘀血的表现,也就是说,血瘀心脉病理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这与现代医学冠心病主要是动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认识是若合符节的。表现为:气滞明显者,胸中胀痛或胀闷憋气,两胁胀满或疼痛,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白,脉弦;血瘀偏重者,胸中刺痛或痛彻肩背,痛处固定,多伴气短,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滞或结代。治宜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气滞偏重者,用柴胡疏肝散合延胡索散(柴胡、赤芍、枳壳、川芎、香附、当归、元胡、姜黄、生蒲黄、乳香、没药、木香)加减;血瘀偏重的,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牛膝、桔梗、五灵脂、蒲黄)化裁。
      (四)心气不足人以气血为本,血行脉中,环周不休,靠的是心气推动,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运,则血行缓慢,甚则瘀滞,心失血养或心络瘀滞不通,均可发为冠心病。症见胸闷气短,心悸胸痛,少气乏力,自汗,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滑润,脉濡或沉细或结代。兼肺气虚者,可见喘咳短气,声低语怯;兼脾气虚者,可见食少便溏,浮肿;兼肾气虚者,可见腰膝酸软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炙甘草汤加活血化瘀之品。
      (五)心阴亏损冠心病阴虚机制多由素体阴虚(主要是肝肾阴虚殃及心阴),心火无制,耗灼心阴。常见症状是心悸易惊,胸中热痛,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质红或紫暗,少苔,脉细数。兼肝阴不足者,伴有眩晕头痛,心烦易怒,面热颧红,苔薄黄,脉弦细;兼肾阴不足者,伴有腰酸腿软,耳鸣耳聋,脉细数尺弱等。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补心丹(人参、丹参、玄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天冬、麦冬、当归、生地、酸枣仁、柏子仁)加减。兼肝肾阴虚者合一贯煎化裁。倘阴竭阳越,上扰神明,面赤烦热,突然昏迷,气息奄奄,血压骤降,脉微细数者,则应以摄纳真阴,固护元气为急务,可用生脉散或三甲复脉汤。
      (六)心阳虚衰本型多属危候,常见于冠心病中的严重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休克与心衰病人。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行瘀滞,心脉不通,心肌失煦是本证之主因。临床可见心前区剧痛,频频发作,胸闷气短,面色苍白或发青,汗出神疲,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苔白滑,脉微弱或沉迟或结代。兼肾阳虚者,常伴面足浮肿,腰膝酸软等症;兼脾阳虚者,常伴食少,腹胀,便溏等症。另外,心阳虚衰,常因肾阳虚衰而失助;阴寒内结,心脉瘀阻亦可使心肾阳气更虚,从而使病情加重,出现大汗淋漓,口唇青紫,身冷肢厥,气促息微,脉微欲绝,甚至晕厥等阳脱症状。治宜益气生脉,回阳救逆。用《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也可据情加入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以上分型,倾注了吴师研究冠心病多年的心血。他认为,冠心病固可明确诊断,但若不知辨证施治,被现代病名束缚住手脚,中医药再好,也难奏大效;另一方面,只强调辨证施治,而不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其疗效这不可能非常理想。他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衷中参西,融汇贯通,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选加对冠心病及其兼症有特殊作用的药物。如冠心病常与动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有关,而丹参、红花、三参七、郁金等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故于每证型都可酌情选加,以提高疗效;部分冠心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此时可随证加入珍珠母、夏枯草、葛根、泽泻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好降压作用的药物;心律失常常是冠心病重要兼症之一,苦参、炙甘草具有较好的调整心律的作用,故可考虑加入。此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休克、严重心衰发生之时多属危重,此时急救犹恐不及,若再用汤药徐徐缓图,决非善治。每至此,吴师从不固执,多用成药或西药力挽狂澜,待平静之后,再行辨证施治。
     二、病案举例
    例一:刘×,男,47岁,干部。1976年7月20日入院。
    患者于6月17日晨,在骑自行车路途中突然发生心前区闷痛,伴头晕恶心,心慌气短,四肢发凉,冷汗淋漓,当即被送入某院急诊。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治疗半月余,效果欠佳,转吴师诊治。刻下,左胸部闷痛不休,气短心悸,腹胀,头晕恶心,面色黄垢,眼睑浮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此属胸痹心痛,乃痰浊痹阻心脉使然。治宜益气通阳,宣痹化浊,兼以活血通络。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处方:瓜蒌皮15克,薤白15克,制半夏12克,白蔻仁6克,桂枝10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共住院32天,均守上方略事增减,诸症基本消除,心电图检查显示无明显异常,临床治愈出院。
    例二:门×,女46岁,干部。1980年10月30日初诊。
    患者由于过度劳累,于8月25下午突然发生晕厥,约2分钟后神志渐清,之后出现阵发性心前区刺痛。心电图检查示:部分T波改变。西医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治疗效果不佳,请吴师会诊。自述近一年来情志抑郁,经常感到胸痛心悸,多梦,易怒,两胁胀满,嗳气则缓,并有经期少腹胀痛,月经量多色黑等症,面色青黄,皮肤粗糙,舌质紫黯有瘀点,边有条索状瘀斑,苔薄白,脉沉涩。诊为胸痹,证属肝郁气滞,心脉瘀阻。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脉。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牛膝12克,桔梗10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丹参3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2剂,胸痛等症明显好转,又见气短,失眠,上方去牛膝、桔梗,加人参、黄芪各15克,夜交藤30克。
    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共服药3个月余,诸症悉除,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出院后一直坚持上班。随访3年,心绞痛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