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商银行是用的什么卡:“金龙动不动”,龙是山脉动气腾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1:57

“金龙动不动”,龙是山脉动气腾

杨公救贫望气点穴术传给了他的子弟,连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杨公测试子弟曾文辿,在子弟曾文辿不在时,自己先点得一穴,在穴中埋下一枚铜钱,然后叫曾文辿去点,曾文辿不慌不忙,砍下一条竹子,削尖了,“看”准了,垂直往坭土插下,最后用力一按,再往上一提,铜钱被提上来了,削尖了的竹子紧挤在铜钱眼里。子弟掌握了师傅传授的技艺,杨公满意地笑了。

子弟曾文辿能用竹了把铜钱提上来,用的是望气点穴之方法。杨公把铜钱埋在穴位的正中,穴位正中的龙气与周围的龙气是不同的,曾文辿用竹子对准上升的龙气插下,铜钱就被提上来了。真是不会者难,会者不难呀。

望气点穴是一门绝技,会的地师是不肯轻易传授的,亦不易传授,徒弟没有相当的根基是学不到的。历史上少人掌握,就是听也难于听到。

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有人会的。

王玉德著的《神秘的风水》一书,记载了一位叫杨宗敏的地师:据《绍兴府志》,杨宗敏得异僧秘传,能在十里外点穴而不差毫厘,时人称之为杨地仙。

能在十里外点穴而不差毫厘的,使用的方法应该是望气点穴了。从以上记载中,我们知道会望气点穴的有二人,除了杨宗敏之外,还有他没有说明姓名的师傅异僧。除了师徒之外,应该还有他人,只是不见经传罢了。

在当今社会,会望气点穴的,应该大有人在,只是不肯露面罢了。

山人为了评释连州《杨公记》,若不说杨公望气点穴法,那杨公筠松在连州点下数以千计真龙穴这重要问题,因常人无法理解,是无法说清的。说了对大家理解连州《杨公记》有所帮助。

何为“金龙动不动”。

选自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的《地理正宗》所载《杨筠松青囊旨》,此文刘伯温作序(有《青囊序》和《青囊经序》内容与之大致一样),每一句后面有一段注解,注解是作的不得而知。书中开头云:“年来养老看雌雄,天下诸书对不同。先看金龙动不动,次认血脉定来龙。”

“先看金龙动不动”句,有多种解释,《杨筠松青囊旨》注者解释“四墓为金龙”,有人解释“金龙”为水口,有人解释“金龙”为龙的起伏,这种解释只解释了“金龙”,而丢开了“动不动”。以上解释,可看出注解者不会望气,会望气的地师是不会这样解释的,因为这几种解释与实际相差太远。

“金龙”就是山龙,亦即是来龙。来龙要“动”,才有龙穴。万物旨有气,人有气,山脉亦有气。人之气在人的经脉和穴位中运行,山龙之气在山龙的经脉和穴位中运行,山龙的经脉和穴位旺盛,气就会往外冒,这就是金龙在动。山龙经脉和穴位外冒之气,会望气的地师能看到。

这种山龙经脉和穴位外冒之气,即龙气,或说灵气,是没有固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的。因龙之强弱,望的时令,望者之功力、精神、心态等因素有关。若会望气者望不到龙气,可能此地经脉太小,或是望的时候不对。故“先看金龙动不动”,望不到龙气,则金龙不动,说明无好地,或是有好地而未到时候。

“先看金龙动不动”的下一句是“次认血脉定来龙”。望龙气找到了穴位,位穴有穴晕,再寻找穴位后面的若隐若现血脉,再下罗盘弄清是何山来龙。“先看金龙动不动”与 “次认血脉定来龙”是寻龙点穴的前后连贯两个工序。

山龙穴位之气是有能量的。龙气在地中运行,龙气聚会之处便是穴位。穴位必有穴晕,穴晕微微隆起,隆起是龙气使其然,穴晕下面的坭土与穴位周围差别很大亦是龙气使其然。穴晕下面的石块形状,亦是龙气使其然。

连州《杨公记》评释(三)——望气点穴任你裁,可曾常见地花开

(5)龙气升处有真穴,土石特异穴便真

穴中五色土例。

一九九六年,某生请看地,走到半山,某生指一坟曰:此乃迁来的吾祖之坟墓,你看如何。山人开盘测之,问所葬之年,正值玄空三元下元七运之上山下水衰运。某生请另寻地移葬。

沿半山小路才行了几十步,山人见前面数百米处一股龙气升起。指曰:汝家福气,好地就在前面了。某家数人皆不见龙气,不致可否。行致近前,见龙气升起之处,背后是一石,石之正面稍平,石之背后是高一级的地面。地面上突起三块石头,与前面之石连成一线,状如象鼻。前面十多米处,一泉水从左边巳方流出,稍带弯环横过堂前。远处的大河亦是从左流右,辛方有山把水口锁住。左右龙虎均称,背后靠山雄厚,前面山峰簇拥。天生一处好穴场。此等穴场情景,先前在远处望见龙气时皆不可见。

上面说到,水从巳方来,流辛方而去。地要凭水立向,如立卯山酉向, 三元下元七运便是旺山旺向;三合便是长生方来水衰方去水;挨星便是辅星来水。若立甲山庚向,三元便是行上山落水衰运。如立乙山辛向,玄空便是旺山旺向;三合便是临官来水墓库去水;挨星便是贪狼来水。然朝山稍偏。 故此地选定用卯山酉向。

下葬之日,挖开表土,下面是五色土坭,坭质坚硬。陈族十分珍视,造碑一套,共五件。一件作碑文,两件作对联,一件作斗拱,一件作香槽。

穴中土石例。

一九九六年春一个假日,某地某生准备移葬其祖,叫与之寻地,到了某地,某生指路旁一山曰:昔有一湖南地师从湖南跟龙到此,见龙气已住,便住下点穴,住了三年,在红石头下点了一穴,卖与某姓,挖金井时,挖出一窝白鸽,共五只,不意锄死一只,后某姓便发了四房,绝了一房。胡南地师曾言,此地龙气极盛,大地不止一穴也。

山人便在路边田埂上举目而望,见眼前一山嘴高大而宽阔。每逢龙在宽阔处结穴,穴位难寻。难怪湖南地师要住三年。山人视之,不到两刻钟功夫,便见一股龙气从高处而下,至前面田背荆棘蓬处升起数丈,便前去拨开荆棘草木,见其下一块中央稍鼓起的坭地,背后及两有石环护,天生定了穴场的好形状。站在穴场前面看,两边龙虎高大,朝山高大。穴下是数级梯田,梯田下是一片开阔地。一条溪流从右流向左,甲方有两石山,形如龟蛇,对溪相望,锁住出水口。

基生基之时,发现穴位左边一块大石头下截是白色的(后发现上面也是白色,被尘苔染成黑色了)。挖金井之时,在金井底又发现一石,挖者敲敲似是可动,欲挖出来,山人急止之,见金井底右侧一块白石,轻扣之微动而觉有根,是一块生着的白石。与左边那块白石相钳,左高右低,组成一个太极。再望穴后,两线龙脉隐隐而下,到穴中相会,两块白石便是两龙脉的未端会结而成。两石间是黄土,色纯而质重。坟拜堂前下一米许,便是稻田。田背正对穴处有一石伸出一小截,形似龟头,两边对称伸出两小截石块,形似两个龟足,穴地就开在龟背上。拜堂两侧的田背形成一个外抱的弧形,站在穴前看,弧形的田背有多处石块突出,历历可见,形成穴场内圈的多重青龙白虎,与两边高大的青龙白虎一起合抱穴地。这远近大小多层次的青龙白虎组成穴场多层次的太极圈, 形成良好的气场环境。

下葬之时,黄家一人把祖先的金缸抱起放置穴内,一看已和所拉之线完全吻合,不用移动半分半毫。刚葬好,便暴雨如注。

此地穴用酉山卯向。

连州《杨公记》评释(三)——望气点穴任你裁,可曾常见地花开

(6)穴中坭土呈彩网,石头开花可曾闻

穴中五色网状土例

一九九七年某假日,某地梁某家叫帮助寻地移葬祖坟。寻至一山,某生曰:此山有《杨公记》中之名地,叫九牛出洞形。

山上见有十数个坟散布其间。某生指一墓问山人如何,山人以罗盘测之,问所葬年份后,曰:此坟出事矣。某生曰:此地葬后连折人口。

山人边行边以罗盘测之,见有一处朝向水法皆合度,但此处是一块平地,龙气近处又难见,难辨穴之大小,亦难点着真穴。于是下到山下田洞处照望。见刚才在山上所站之处近旁,冒出一团龙气,此乃真穴之所在也。龙气后面一脉行来,两旁有高地护住穴场,形成龙虎。但此龙虎站在穴场处难于觉察,此穴地之隐蔽处也。

某府之一亲戚某,亦知地理,在旁指曰:穴位就在某处某处。再上山时,山人让其行前。行到一处,某站定曰:穴位在此也。山人曰:此地形虽似正,然不结穴也。一行人随山人行至山之侧面,山人站在一块荒地之中,曰:真穴在此也。众人不明何以在侧面点穴。山人曰:此乃在牛眼结穴也。从龙脉,向山,水法多方面解释,众疑稍释。然又有人问,如此大一块荒地,穴点得准乎?

此地的确难点穴,因地表已经全被锄过,已无法看到穴晕。

下葬之日,山人凭龙气选定穴眼,众人开挖金井。上面泥土松而爽,挖到两尺多,土变硬,呈现五色坭。再挖下去,见穴后一线指头粗的红脉,行至金井之正中,变成五色之网状,大如茶盘,(后从书上查得,网状之穴,为槟榔状也。但槟榔之网状为单色,此穴之网状为五色也。)正好放下一个金缸。只有放金缸的一行,泥土坚硬,两旁之坭则普通也。众人曰:点偏一尺则穴不真也,如此开阔之块荒地,如何点得这般准乎?此乃用杨公望气之法点穴也。此等奇穴,无有望气之功,实难点准。望气乃杨公点穴之绝技,古而有之,然一向会者甚少也。当代会者大大增加。

此例言穴下之网状五色土也。

穴中石头开花例

一九九六年,某生要求寻地移葬其去世六十年,前几年已移葬两次之祖父。且要求甚高,非《杨公记》之地不葬。山人利用假日与其寻地。寻着一卦“美女出帐形”,但近处已有坟墓,葬下离原坟太近,怕影响关系,不得不弃之。

又寻着几卦上好之地,但因地运未旺,或是未证实是杨公记之地,某生均不要。

一日,山人独自一人行至某山半山的一个大山窝上,此窝长宽约一里多,背后有几条来龙,两边龙虎雄大。窝中虽有几十个坟墓,但因地面开阔,乱石丛生,亦稀疏难见。山人寻龙辨脉,至一石山下,见中有一泡微微突起,背后来龙长远,两边龙虎多重,前面三五里许大江横过,远处群峰簇拥,天生之好穴地。再行远定神望之,果然突泡之上空龙气腾腾。因回家后告某生。曰:此地虽为手头上之《杨公记》查不着,但实为上好之《杨公记》水平之地也。且传说中的《杨公记》有多卷,山人手头上才一卷呢。某生即与山人再实地察看,沿穴后山爬至高处,见后面百脉皆朝此山,石脉走向历历可见,皆朝所点之穴。某生甚喜。

基生基时,穴中泥土坚硬,两三个人锄得手上起泡才锄得些少,生基未成,只做了个记。挖金井时,贴金井背一石,敲击之,石似可动,挖起。见石底与下面之石原为一块,现一分为二,为上下两半,上面那半约五、六十公分见方,顶略园,下面那半与石山一体,分开的上下两个面,新鲜干净,中间还有些碎石,象是刚用炸药炸开的那样,但这里没有人炸过石,也没有捶击过,原来石之上面有一层土盖着,绝对不会有外加力作用。此是地开花使之然也,是龙气将一块石挣开而为上下两块。

金井下面是五色土。墓前竖碑时,下面又发现一石,看其走向,知是从左边那块大石兜来,与右边那块大石合抱成一太极,兜住金井,穴两边近处多重石脉似花瓣环护穴位,穴位似在花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