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印度药品代购:后悔去赚美国股民的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37:22
      “泰勒的葬礼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以后咱们花的就是美国股民的钱了。”这虽然只是一个笑料,却也生动地反映了过去的热潮,赴美上市,简直是图腾般的愿望,如今,却让一些人后悔。…[详细]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美国上市的好处,可能远远不如在国内上市,特别是那些“借壳上市”的公司,比起国内上市的同行,估值太低。另一个坏消息是,美国证交会(SEC)正在发起大规模调查。…[详细]         现实,与理想存在太大的偏差。

赴美“借壳上市”,完全不能跟国内比

 

“借壳上市”:A股最爱的游戏

        2008年4月14日,停牌近两年的ST中福(000592,现名“中福实业”)复牌。停牌前,该股仅0.68元,复牌当日,开于8.3元,收于8.6元,上涨1164.71%。
        考虑到10股转增3股的对价,实际上涨1544.1%。
        此前,由于连续三年亏损,ST中福被暂停上市。后来,某公司通过收购股权,成为其控制人,接着进行资产重组,曲线上市,完成了俗称的“借壳上市”或“反向收购”。
        就是A股市场“乌鸡变凤凰”的典型案例。若重组成功,不乏首日上涨10倍的故事。一个垃圾股,如果存在或真或假的重组预期,往往受到股民的追捧,价格突飞猛涨。…[详细]

在美国“借壳”,日子很难过

        到美国“借壳上市”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借壳上市”成本较低,不需要经过漫长的登记和公开发行的手续,通常只需要五六十万美元便可完成。目前,有很多机构专门从事这类中介业务。 
        然而,这样虽然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却也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历史负担。
        那些壳公司,由于长期形成的负面效应,品牌形象较差,投资人不会冒然青睐新的公司。从市盈率的角度来比较,往往只有国内同行的1/3。
        与上市时短暂的风光相比,受到的“冷落”也出乎意料,很多股票价格“腰斩”。…[详细]

想“借壳”容易,想“圈钱”太难

        国内的“借壳”皆大欢喜,美国的“借壳”就没那么好赚了。
       “借壳”本身是融不到资的,只不过把资产换成了股票,要赚钱,惟一的出路是把股价炒高,然后套现。但是,很多公司一天成交不到10000股,就是这个成交量,很可能还是为了制造成交、稳住价格而自弹自唱,并不是真实的投资者在买,不能把股票换成钱。…[详细]

“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A股到处是“不死鸟”,美股“壳资源”不值钱

        近3年来,到美国上市的非美国公司中,中国企业占了一半以上。有人戏称,“纳斯达克比深圳还要近”。
        之所以舍近求远,是因为美国实行注册制(或称备案制),上市比较容易,而国内实行核准制,要过证监会这一关,得排长队。
        这导致的结果是,国内的“壳资源”显得非常稀缺,上市公司再烂,最后也不会轻易退市,还能待价而沽。
        而在美国,股票基本是无限量供应,“壳资源”不稀罕,而且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在交易,投机垃圾股的可能性很低,不能指望像在国内那样咸鱼翻身。…[详细]

没有业绩支撑,上市只是浮云

        在国内,中小盘股普遍有50倍以上的市盈率,创业板更厉害,80倍也属寻常。一支股票上市,往往能获得超高溢价,成就一批新的亿万富翁。
        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一旦股票到了解禁期,企业高管就迫不及待地抛售套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把上市当作一场战争,“一生只为这一天”。
        而在美国,估值体系比较健全,仅仅依靠发行股票,做一锤子买卖,几乎没什么指望。在“价值投资”的大环境里,要获得高的估值,惟一的途径是提升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详细]

同样在美国上市,还要分在哪个市场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公司上市都是令人神往的目标,公司如果在美国上市,也能成为不错的噱头。但是,美国股市是分三六九等的,如果缺乏了解,小心噱头变成笑话。
        传统的“老大”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条件最严格,监管最严,除了新兴的网络公司,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在这里。电视里见到的“黄马甲”、“红马甲”,也是这里的特色。
        纳斯达克(NSDAQ)则是另一支重要力量,如果把纽交所比作沪市的话,纳斯达克就是深市,只是这里更成功,孵化了google、facebook等知名企业,百度、新浪等中国网络公司,主要也在这里上市。
        此外,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与纳斯达克性质类似,已经被后者收购。全美证券交易所(Sec)是世界第二大股票期权交易所,主要进行期权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招示板市场(OTCBB),虽然也有过成功转到纽交所的例子,但90%沦为垃圾股。…[详细]

尽管很难“圈钱”,还是会有更多公司赴美上市

 

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好公司”都在境外上市

          作为企业家,可能更愿意在国内上市,既能超额融资,上市公司那个“壳资源”,更是一个摇钱树。
          事实却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盈利能力极强的公司,却都是在境外上市。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1.财务指标达不到A股的上市标准,只好去境外上市。
2.A股忌讳“圈钱”,市场下跌时会控制发行节奏。
        关于前者,监管层逐渐在改善交易体系,但标准依然很高。至于后者,则是“众怒难犯”,中石油回归A股时,正值牛市高潮,卖了48元高价,随便一跌下跌,上证指数也从6124点一路下跌到1664点,这更加深了股民对大盘股“圈钱”的深恶痛绝。…[详细]

成本不可控,并且存在不确定性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权卖给愿意买的人,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意,但是在中国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一次市相当于脱一层皮。”
        表面上,那些制度是为投资者负责,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核,但这也让管理机构演化成权力怪兽,企业要承担数额不菲的额外成本。而且,僧多粥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要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相反,在海外上市,企业很清楚自己的“甲方”角色,投行、交易所都是为它服务的。…[详细]

另一个重要因素: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那些创新型中小企业,往往高增长、高风险,要成为行业领军,必须要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像最近上市的优酷、当当、学大、学而思等,它们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风险投资。
       所谓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它本身也是有风险的,要谋求超额回报,非常重视资金收益率。一旦成功运作上市,自然会考虑兑现收益,否则,那部分资金就闲置了。
        境外上市的创新型公司,往往有来自海外的风险投资,如果在国内上市,就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往往有禁售期,二是资金的汇兑成本。如果在美国上市,这些都不是问题。…[详细]

结语:把A股经验简单套用到美股,容易在错误的预期下,进入错误的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