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方特到火车站:为何说“跑部钱进”现象是现代版“陋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55:12
为何说“跑部钱进”现象是现代版“陋规”(2009-04-17 09:46:54) 标签:杂谈 文化 人文/历史 读书 民生 随笔 随笔/感悟 感悟随笔  分类:阅报随话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推荐

 

为何说“跑部钱进”现象是现代版“陋规”

——阅报随话(38)

 

   近日,河南许昌、漯河两市驻京联络处举报假茅台酒案,又引发了人们对驻京办现象的关注。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不难见到各种办事处、联络处的招牌。这些看起来平常而又不寻常的外地驻京办事处,被人们称为中国独有的“驻京办现象”。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在北京,如果只计算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十五个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等,总共有53家“驻京办事处”。此外,各地区、地级市及以下的政府“驻京联络处”也有597家。上述两类驻京机构都是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合计为650家,常驻工作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至于未经批准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甚至地方政府某个部门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有多少,谁也没有作过统计,但据一位管理机构的权威人士估算,这种机构的数字多达几千家。这些驻京办的活动能量,超乎了人们的现象。

   近日偶读一些清史资料,非常惊讶地发现,驻京办“跑部钱进”现象几乎是清朝“陋规”的现代版。

   据王春瑜先生的《中国反贪史·清朝》中介绍,所谓陋规,是指清朝衙门中历来相沿的不良成例。按衙署级别,大体上可分为中央级衙门及官吏收受的陋规,省级督抚司道等官所得和所送的陋规,还有府州县级以及地方吏役所得和所送的陋规。 其中,中央级衙门及官吏收受的陋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中上级官僚亲贵收受各地方官以各种名目的馈赠。地方官贡送给京官的馈赠名目不少,大致有:炭敬、冰敬。炭敬是冬季地方官给京中大臣的孝敬礼,冰敬则是为消暑而送的礼。别敬。地方官奉派出京,或到中央述职,离京时,要给有关官员送礼,有师生关系的门生还要向老师、同年馈赠,名之为“别敬”。据资料,1845年的陕西粮道赠送军机大臣或军机章的别敬银数目达1.7万两。送别敬有个“潜规则”,那就是“烧香哪个菩萨都要烧到”。外官每年晋京馈送别敬之人数百甚至上千,累之不可计数。   

   二为各部、院、府、寺、监等衙门官吏定期的或因事因案收受的部费。中央一级衙门和官吏取得陋规的另一经常途径,就是在办理各种公务时初收一定的部费。所谓部费,是指地方文武各官向中央主管部门申报某些待审核的册籍,待报销的经费,待批准的政务或案件,必须同时奉送一定额外费用以供官吏们私自分享的费用。无论任何地方官府,只要主动缴纳部费,一应事件均不难办妥。如无部费,则必受百般挑剔,概予驳回。

   据洪振快《亚财政:中国传统官场与历史博弈》介绍,当年清朝官场有个颇有意味的现象,跑部钱进的“钱”大概多是花在“部”里有审批权的大人物身上,而“部费”主要是落入“部”里地位不高的小人物——书吏的腰包。书吏只是一些普通办事人员,他们的工作是抄抄写写,类似于办公室里最底层的文员,可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则使任何地方官不得不仰首视之。如户部主管全国的财政,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这就给了书吏们很大的动力,就是对要求报销的账目不去凭公审计,而是看你送不送钱。给了“部费”,即使不符规定,账目漏洞百出,他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通过;如果不给“部费”,即使完全符合规定,账目天衣无缝,他们也可以找个理由打回去,让你核查清楚了再来报,真可谓“小鬼难缠”。对这种“潜规则”,即使当时显赫一时的湘军、淮军主帅曾国藩、李鸿章对此也无可奈何。

 

 

   陋规问题是清代吏治的一大纰政,因其深入渗透于京内外各级衙门官僚和吏役之间,成为当时官场的一大突出现象。陋规屡禁不止与清朝一代相始终,且中后期愈演愈烈,甚至取得了在一定程度上受朝廷默许的半合法地位。凡事无(陋)规不成,非(陋)礼莫办。陋规泛滥,成为官员侵贪原因之一。今天,“跑部钱进”现象就是清代“陋规”现象沉滓泛起,也在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在全国引起震荡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名字也时常榜上有名,“驻京办”存在的腐败沉疴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一语惊天下:“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原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也明确指出,要“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驻京办事机构存在的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可见,驻京办“跑部钱进”现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当下,舆论毕竟是成熟了。各种媒体几乎一致认为,“跑部钱进”的板子不能打在驻京办身上,说驻京办污染了社会风气,浪费纳税人的钱,导致腐败丛生。就如说到清朝陋规一样,不能把板子打在地方官吏身上。整治“跑部钱进”现象,还是要在改革政府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清朝“部费”问题,源自于大清国户部的财务制度。从财务报销流程来看,虽然当时的审计过程“按照则例,逐款详核”,制度上也是严密周详的。但由于“批驳”权不透明,无人监督,导致审批随意性太大,给负责审批的官吏们索取“部费”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以专职君权为核心的中央地方关系造成的政治上严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地方官吏为逢迎皇帝和京官,不得不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将贿赂作为以物质利益方式调节传统政治关系的一种形式。 

   解决今天的驻京办“跑部钱进”现象的治本之策,我赞同一些专家的意见: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于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实现从建设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要认真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改革目前不合理的税收结构。要改变中央部门配置资源的权力太大的问题,建立资源分配公开、公正的程序。要改变中央一些政府部门自由裁量度过大的问题,建立完善预算透明,监督严格的机制。同时,要严肃追究“跑部钱进”中安享大量好处的相关官员的责任。当然,清理整治驻京办也是当务之急。

   “跑部钱进”的陋规在当年就受到老百姓和有识之士的强烈谴责:“州县惟知以逢迎交结上司为急务,遂置公事于不同,视陋规为常例,以缺分美恶,得项多寡,总思满载而归,视民生如膜外。”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不能容忍“跑部钱进”陋规的沉滓泛起,腐蚀社会风气,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