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把一人打死判几年:大雪养生谈——24节气养生系列杂录21转载自-心中有爱花开不败-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2:10:33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大雪三候为:“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一、起  居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景是美丽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可以使城市空气清新湿润,还可以保护农作物。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温度下降,摔伤,冻伤,感冒。交通事故等成为雪天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雪天气温变化较大,较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雪天,老年人摔伤以手腕、股骨等处骨折的居多,年轻人則多是软组织挫伤。从预防的角度看,老年人应减少户外活动,出行最好由其他人搀扶上街。行人出行时则尽量放幔骑车或步行的速度,避免滑倒。
    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有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在中医理论中,头被称之为“诸阳之会”。医学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散失总热量占60%。此外,天气寒冷使血管收缩,人们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由此可见,头部保暖非常重要。冬天风寒侵人人体,往往首当其冲的就是胸腹。胸腹部受寒之后,易折伤体內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的发作。此外,还可以诱发胃肠病的发生,所以,胸腹部保暖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   
    所以在天气日渐寒冷的季节里,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其次,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痰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不舒服应该主动到医院检查,通过中医的调理达到预防疾病的的目的。最后,戴顶帽子,配条围脖,穿双保暖鞋,也不失为防寒的最佳选择。   
    老年人因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总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健康。因为人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慢,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反射运动和紧张度减弱,此时脱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此时若和衣而眠,无疑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大雪节气后,由于天气变冷,有些女子容易患有冷感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子由于经期、孕期和产褥期或患有贫血、胃肠症及久病体虚等,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特别怕冷。另一方面,妇女如果营养缺乏、低血压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良,特别是肢体末梢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手脚冰冷。为了预防和减轻冷感,应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妇女,应重視休息时间多活动,多做手、脚和腰部的运动。同时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鹌鹑、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也有助于御寒。
    在寒冷的冬季对五官的保养也不容忽视。冬季空气干燥,嘴唇发干。如果用舌头去舔。唾液在干燥空气下立刻蒸发,从而越舔越干。致嘴唇、口角干裂,  口腔中的细菌乘机侵人口角,引发炎症,医学上称为口角炎;另外冬季进食新鲜蔬菜减少,造成维生素B:缺乏而诱发口角炎。因此,冬季应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并且应多练习唱歌,因唱歌不但可增强肺呼量,而且可提高唇部肌肉的扩张力。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鼻粘膜容易结痂,人们常用手挖鼻孔导致出血;冬季又是感冒和鼻炎发病高峰期,这两种疾病都容易引起鼻出血。因此,冬季应注意预防感冒和鼻炎,并克服挖鼻孔的坏习惯。耳冻疮的主要原因是耳部肌肤对寒冷(气温在10℃以下)的异常反应,还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耳朵的血液供应比其它部位少,除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很细微,保温能力较差,因而很容易冻伤。耳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都复发”。所以,冬季一定要注意耳部保暖。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眼病,多在冬季最冷的月份发作。其症状是眼痛、眼胀、視力减退,并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平时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注意起居要有规律,不在黑暗处久留,防止瞳子扩大,引起眼压增高;在晴朗的天气下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因为这样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在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里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对眼部的影响。人们在雪中待久了,极容易患上“雪盲症”,即“雪光性眼炎”。该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由雪地反射到人眼角膜上,引起角膜损伤。症状为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刺痛、水肿。因此,在雪地玩耍的时间不宜太久,如在雪地工作或旅游观光时应戴上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
二、中医研究
    中医认为:大雪时节,积雪冰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而养宜适度、养勿过偏。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注重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同时对冬不受补的人,要注意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才好。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三、饮食与进补
    天气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选择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调整自己日常的饮食,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暖身御寒的目的。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为使“阴平阳秘”,防治上火,冬季还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另外,每天还应补充水果,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对抵御冬季干燥有好处。 以保阴潜阳为原则。按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宜食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大雪节气到底该进补些什么?我想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话题。
大雪节气到底该进补些什么?为大家提供几款营养食谱:
    1、枸杞肉丝:
    [配料] 枸杞20克、瘦猪肉100克,青笋20克、油、盐、砂糖、味精、绍酒、麻油、干淀粉、酱油适量。
    [做法] 枸杞子洗净待用。瘦肉、青笋洗净切丝,拌入入少量淀粉。炒锅烧热用油滑锅,再加入适量的油,将肉丝、笋丝同时下锅翻炒,烹入绍酒,加入砂糖、酱油、食盐、味精搅匀,放入枸杞子翻炒致熟,淋上麻油即可起锅。
    [功效]滋阴补血,滋肝补肾。
    这是药食合用,阴血双补,明目健身的药膳方。对于体虚乏力、贫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强身益寿之效。
2、火腿烧海参:(选自《随息居饮食谱》)
    [配料] 水发海参200克、火腿50克,素油、黄酒、湿淀粉、白糖、生姜、葱白、酱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 海参洗净,切成条块,放入滚水中略烫后捞出备用。火腿切片备用。炒锅烧热放油之后,入葱姜略炒,再放入海参、火腿翻炒至六、七成熟,倒入黄酒、酱油、白糖、清水,小火煨烤,烧至汤汁浓稠时,湿淀粉勾芡即完成。
    [功效] 补血益精,养血充髓。最适宜精血亏虚,产后虚嬴,阳痿遗精,虚弱劳怯,久病体虚,衰老瘦弱者。
3、蒜泥茼蒿:
   [配料] 大蒜3瓣,茼蒿250克,味精、食盐、香油适量。
    [做法] 茼蒿洗净,切一寸长段,大蒜捣烂为泥备用,锅内放入清水煮开,茼蒿下锅开水焯3分钟捞出,将蒜泥、味精、食盐、香油同时放入,搅拌均匀盛盘即可。
    [功效] 开胃健脾,降压补脑。
    说明:茼蒿与肉、蛋等荤菜共炒,可提高其所含维生素A的利用率。
    大蒜含有一种“配糖体”分,可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食用大蒜最好生吃,因为大蒜中的有效成分预热会失去作用。吃蒜后,胃消除气味,可用浓茶漱口或吃几枚大枣,气味即可消除。
4、木耳冬瓜三鲜汤:
    [配料] 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净切片。木耳、海米洗净备用。鸡蛋打匀摊成蛋皮切宽片备用。
    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几成。
    [功效] 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5.冬虫夏草鸭
  配料:冬虫夏草5钱、鸭1只、葱、姜、盐少量、米酒。
    做法:小火炖熟食用。
    功效:补虚益气,滋阴壮阳。
    6.番茄汁
    主治:口疮。
    配方:番茄汁1杯。
    用法:番茄汁含口中,每次数分钟,一日多次。
    7.萝卜鲜藕粥
    主治:口疮。
    配方:生萝卜50克,鲜藕50克,大米100克。
    用法:萝卜洗净,切小块,与藕、大米加水同煮为粥即可。
    8.萝卜藕汁饮
    主治:口疮。
    配方:生萝卜数个,鲜藕500克。
    用法:两种均洗净捣烂绞汁。含漱后缓缓咽下,每日4—5次,每次100毫升,连用3~4日。
  9.山药莲子粥
  主治:鹅口疮。
  配方:山药50克,莲子肉50克。
  用法:将上述二味同煮熬成粥,加糖食之。
    10.冰糖炖莲子
    主治:鹅口疮。
    配方:党参3克,莲子去芯1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莲子放在小碗内泡发,加党参、冰糖,放蒸锅內隔水炖1小时,喝汤吃莲肉,每天l剂,连服3-5剂。
    11.冰山煎
    主治:口舌生疮。
    配方:怀山药20克,冰糖30克。
    用法:上料适量加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半小时,煎好倒出药液后,照上法重煎1次。两次药波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2-3
天。
    12.蕹莱葱白汤    吃
    主治:  口角炎、舌炎、唇炎等vB:缺乏症。       
    配方:蕹莱100克,葱白50克。
    用法:将蕹菜洗净与葱白一起斕汤,食盐调味,经常食用。   
    13.炒栗子   
    主治: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炎.
    配方:栗子5-7个。   
    用法:每次5-7个栗子,炒熟食之,l日2次。       
    14.鲜梨果   
    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配方:鲜梨适量。   
    用法:经常食用鲜梨能防治之。 
    15.可可蜂蜜糊   
    主治:口腔潰疡。
    配方:可可粉适量,蜂蜜适量。 
    用法:可可粉以蜂蜜调成糊状,频频含咽。
    16.羊肉绿豆姜枣汤   
    主治:多发性口疮。
    配方:羊肉120克,绿豆30克。生姜5片,大枣10枚。   
    用法:加水适量炖烂服用。每日1剂,病愈停服。   
    17.石榴糖
    主治:口腔炎,扁桃体炎,咽喉炎。
    配方:石榴适量,冰糖少许。
    用法:将石榴子肉榨汁,加冰糖制成糖浆,用以含漱或内服。
    18.茶水含漱液   
    主治:  口腔炎。
    配方:茶水适量。
    用法:经常用茶水含漱或咽下去。
    19.冰糖末
    主治:口疳。
    配方:冰糖适量。
    用法:细嚼冰糖,一日多次。
  小贴士:进入冬季,很多人容易上火,下面几种食疗清火法可供参考:
  喉干嗓哑:1、饮淡盐水;2、饮橘皮糖茶。
  咽喉肿痛:1、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合漱;2、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疼痛。
  口长水泡:1、切几片生姜入口细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2、生嚼1~2瓣大蒜或蒜叶,水泡便可渐渐消失。
  咳嗽有痰:桑树皮10克,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服,可治清晨多痰。
四、药补
(一)风寒感冒
    多见于冬季,发热轻,怕冷明显,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水鼻涕,不出汗,咳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治疗时,应选用以下具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验方。
    1.紫苏叶12克,鲜姜9克。水煎,去渣,加红糖30克,趁热服。盖被发汗。
    2.干辣椒少许,红糖30克。水煎后去渣,趁热服,盖被发汗。
    3.葱白3根,淡豆豉9克。水煎饮服。
    4. 绿豆一大把,白菜头4个,红糖30克。先将绿豆、白菜头加水煎成浓汁,去渣后加红糖。趁热服,盖被发汗。 
(二)关节炎
    1.木耳舒筋散
    配方:黑木耳120克(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克,炒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木瓜10克,桂枝9克,羌活9克,制乳香6克,附子6克,透骨草6克,苍术6克,公丁香6克,母丁香6克,党参6克。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会饮酒者可不用酒。
    2.热痹汤
    配方:当归12~15克,黄芪9克,连翘12克,生甘草12~15克,生苡仁24克,防风12克,忍冬藤15克,海桐皮12-15克。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孩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內在之风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支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3.痹痛宁
    配方:鹿角霜12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5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生地30克,生效仁30克,广地龙10克,蜈蚣3条,乌蛇肉10克,生甘草12克。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4.鸡血藤汤
    配方:鸡血藤30克,秦艽30克,炒桑枝30克,海风藤30克,络石藤30克,伸筋草30克,丝瓜络15克,忍冬胶30克,甘草5克。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 中虚痹证汤
    配方: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克,桂枝3—9克,白芍,防风,山药各15克,元胡20克,伸筋草12克,细辛6-9克,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克。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克;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克,熟附片10克,麻黄8克;热痛,加秦艽15克,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克;湿重,加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稀莶草各30克;顽痹加全蝎、僵蚕10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三)治坐骨神经痛方   
    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內侧、经胴窝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表现为患侧下肢抬离床面不足70度,病人即感胭窝和下腰部疼痛,并向足跟部放射。
    配方:鸡血藤30克,丹参18克,当归、续断、桑寄生、狗脊各12克,川芎、秦艽、羌活、土鳖、杜仲、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黄芪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症状一般都能缓解。  
五、运  动
(一)大雪十一月节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坐功:每日子、丑时,起身仰膝,两手左右托,两足左右踏,各五七次,叩齿,咽液,吐纳。治病:脚膝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肿,烦心,心痛,黄疽、肠游,阴下湿,饥不欲食,面如漆,咳唾有血,渴,喘,目无见,心悬如饥,多恐,常若人捕等症。”
    大雪时节,积雪冰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本法以“大雪”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可于大雪时开始,练至冬至为止。大雪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为足少阴肾经的病症。其脉症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从而欲起,目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疽,肠僻,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等,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夜里十一点至三点时,仰面躺在床上,上身用力前倾,双手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如托重物,双膝向上抬,使身体尽量蜷缩,双脚做蹬踏动作,各做五至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腰漆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肿,烦心,心痛,黄疽、肠游,阴下湿,饥不欲食,面如漆,咳唾有血,渴,喘,目无见,心悬如饥,多恐,常若人捕等症。
(二)蹲身导引功
    适应病症:淋病、遗尿病。
    具体方法:两腿下蹲,身体微面前倾,两物经大腿外侧伸向后膝后国窝下,经小腿内侧伸向同侧足背,用手尽力抓握住脚趾,使脚向上弯曲,如抓不着脚趾,可用手抓住足背向内用力拉,拉到身上微出汗为止。
(三)跷腿导引功
    适应病症:小便不畅,小便频数。
    具体方法:端坐,全身放松。意守会阴穴,做自然深呼吸24次,然后抬起左腿,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膝盖附近做深长匀细呼吸36次,做完将左腿放回原地,将右腿搬起,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再做深呼吸36次。此法可使足跟外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与足跟腱内侧的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得到调节。
(四)揉腹调息功
    适应病症:遗精、滑精。
    具体方法:临睡前,全身自然放松,两手重叠,左手在内,左手心贴紧小腹,右手心对紧左手背,两手做顺时针方向转36圈,再反时针方向转36圈,慢慢吸气至命门,吸气时两手握紧拳,同时小腹内收提肛,然后徐徐呼出,如此反复吸气7次收功。睡觉时曲膝侧卧,坚持练功.自能固精。
(五)灸关仪穴功
    适应病症:妇女小腹绞痛、妇女阴中痛。
    具体方法:仰卧床上,用艾卷灸关仪穴10分钟,每天早晚各揪1次。关仪穴位置位于膝关节后之腓侧,胴窝横纹上一寸凹陷中,左右腿各1穴。
(六)转腹调息功
    适应病症:子宫下垂。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两臂松垂,右手心贴小腹,左手心对正右手背,意念想小腹内有一圆球随手掌做顺时针旋转36圈,稍停,再随手掌做逆时针旋转36圈。深呼吸运动,吸气想肚脐向后贴命门,呼气自然,此为一息,共做36息。坐式练法与站式练法相同,每天早晚各练1次。
六、房  事
    古人认为应当闭精不泄才符合养生原则。并对此有着很多论述。(养性延命录》中说:  “人生孰不欲倚翠偎红、沉酣曲蘗、明眸皓齿,滋快衾绸?何知快乐之悦吾心,而祸害接踵矣。故庄生曰:  .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故养生之方,首先节欲,欲且当节,况欲其欲而不知所以壮吾欲也,宁无损害?夫肾为命门,为坎水,水热火寒,则灵台之焰藉此以灭也。使水先枯竭,则木无以主,而肝病矣;水病则火无所制,而心困矣;火焰则土燥,而脾败矣;脾败则肺金无资。五行受伤,而大本以去,欲求长生,其可得乎?”
    从文中可以看出,房事不慎是影响人长寿的致命因素。这是因为人“元气有限,人欲无穷”的原故。可是正如文中所言“人生孰不欲倚翠偎红、沉酣曲蘖、明眸皓齿,滋快衾绸?”,那么该如何倚翠偎红呢?于是古人有一种“采阴补阳,还精补脑”的房中之术。
    “采阴补阳”是中国古代房中术中的一个重要行为观念。认为男性若想获得补益、长寿,甚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可通过有意识地与女性行房来达到目的。该观念沿起很早,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即有明确的记载;“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劳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补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文中认为采阴能够补阳,男性泄出的精视为人身中最宝贵的物质,应经常保持盈满,而房事中的泄精将使其耗竭,但女性在房事中分泌的阴精却不会耗竭。男性精液的补充可通过服食滋补品获取,也可通过房事从:女性的阴精中获取。
    依据“采阴补阳”的古代观点其具体方法为:1.选择体态娇小、丰满,性情温和,年轻但不一定十分漂亮的女性为采阴对象,因为这样的女性被认为最具滋补作用。2.房事中务必使女性达到性高潮,因为在高潮中女性分泌的阴精最多。3.尽量延长交合时间,以便采集更多的阴精。4。应与多个女性交合,甚至多多益善,因为重复与同一女性交合,其阴精的滋补作用将会转弱。5.男性在房率中应忍精不射,并兼行导引服气之术,以便做到“还精补脑”。
    历史上采阴补阳之术主要在道教的某些流派中盛行,宋代以后更发展为“炼内丹”之术,它很早就受到佛教的抨击,也受到很多医家的批评,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房中术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操此术者不可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但却易流于纵欲。在应当闭精不泄的冬天。不要修炼此法,以防因控制不当造成泄精,以致流于纵欲和淫乱。当然这也是社会文明所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