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平衡:心态改变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35:51

在释净教授的教诲当中,有一段话让我有很深的体会,世间的事没有好坏,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哪一段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读到这一段话,诸位朋友,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希不希望你的内心是处於这样的境界?希不希望?很希望。那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和谐、清净。

为什么我们无法一直保持在这样的状态?因为在我们接触所有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当中,我们有了自己的好恶,有了自己的执著,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贪著了,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就生瞋恚、发脾气。所以内心是渴望平静,但是内在一些习气在起作用,贪瞋痴在起作用,傲慢在起作用,这个时候习气一起、欲望一起,人那一颗纯净纯善的心就被淹没过去。不管是儒家的学说也好,佛家的学说也好,殊途同归,它的根本都在仁慈博爱。当我们把贪瞋痴放下,时时拿起仁慈博爱来处事待人,要契入「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并不困难。

 

刘余莉老师《心态改变命运》讲义

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第18届(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

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价值,尤其是先秦儒家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更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曾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作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

《心态改变命运》课程提要

这是一套解析心态,引人哲思的课程,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普通的心理学教材。本课程就像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您在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企业、家庭的经典案例中反观自省并收获人生的意义。刘余莉教授用平易温和的话语为您解除生活中的烦恼,告诉您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如何使家庭其乐融融,如何成为丈夫最爱的妻子、父母的孝顺子女,如何成就一份长久的家业、事业。在企业中,如何调试自己的心态,用“中国式管理”铺就成功之道……

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的人生,而真正的幸福是心灵开出的花,其过程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刘余莉教授用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带着您在人生的旅途上收获幸福、感动与成功!

第一讲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健康是1,金钱、地位、事业、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怨 恨 恼 怒 烦”——人 生 五 毒 丸

第二讲 心理失衡严重危害与调适原则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第三讲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上)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四讲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试(下)

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了死胡同。

第五讲 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上)

担忧的事情有40%永不会发生;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8%的忧虑可列入“合理”范围

第六讲 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下)

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快乐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第七讲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卡耐基

第八讲 多疑心理和挑剔心理及其调试

 “雇佣比你聪明的人,他可以加强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认为部属比你聪明,就觉得受到威胁,那就太荒谬了。因为能与一个聪明人共事,毕竟表示你一定也不错。”——盛田昭夫

第九讲 抛却无谓的恼恨

一个人从众多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经验,而在于他是否具有谦虚、毅力、勇于承认过错等品格。

第十讲 幸福人生拒绝恶言

看过“爱”与“感谢”几个字的水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形成花朵绽放般的模样。水结晶都更加喜爱美好的语言,何况样人呢?

第十一讲 夫妻和谐相处之道

夫妻和睦相处的箴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要知道:唠叨、挑剔带给家人的不幸,比奢侈、浪费来得大,也会增加家庭的痛苦。

第十二讲 教育孩子的正确原则

教育的次序:首孝悌,次见闻

先培养品德,后学习知识技能等——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教授的人生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讲: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这个话题。

在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和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又深又圆。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在给别人礼拜的时候呢,也要表示出自己内心的恭敬。当时我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想这是古人的礼节了,我们都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但是当时学《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说中国传统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了,去实践了,你才能够明白它其中的深意。那我想老师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在学习《弟子规》,也学的很认真,那么我走上台去,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者,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在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所以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呢,这个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这个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中,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那我们这个躬鞠下去,从内心表达出对观众的这种敬意,那么大家再听取我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那么后来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它非常深刻,比如说我们一个人,即使是贫穷得如乞丐他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在哪里表示出来呢,比如说他走在大路上,看到有一些富贵人家的车子走过,他都会“哼”一声,然后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嘛!”,我们想即使是贫贱得如乞丐的人,贫呢,是没有财富,贱呢,是没有地位,那么即使是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乞丐的地步,他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可以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赞叹中,那么在我们这一路上,也会有傲慢之心不断的滋长,可能我们还不知不觉。所以我在刚刚学《弟子规》的时候觉得这个躬很难鞠得下去,因为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这个头是低不下去的,所以在力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体会,觉得这个礼实际上是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那么《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它说“过犹待,百步余”,也就是告诉我们送一个客人走了之后,我们要等他走到百步之外然后自己才回去。那我们现在人看了,就有点不明白,觉得这不是繁文缛节吗,实际上我们应该体会,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个交通都不便利,一个人去看自己的朋友啊,可能要换上几种交通工具,可能做了马车,又要座帆船,那么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两个人相谈甚欢,恋恋不舍,所以在朋友离去的时候呢,他会恋恋不舍的送了又送。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们看李白他送朋友走的时候,他看着朋友的帆船渐行渐远,慢慢的都走出了自己的视线,再也看不到了,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望着、望着,久久的不肯离去,实际上这个就是“过犹待,百步余”,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深情厚意的自然流露。那我们现代人可能交通比较便捷,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情厚意却很难能够体会到了,所以说,科技的发达并没有把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拉近,而是变得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讲座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那就是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人的心态上,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一般讲健康的人都不陌生这样一个公式,就是一个数字前面有一个1(1,000,000),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什么呢,说人的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健康没有了,前面这个1失去了,那么后边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也是无济于事了。然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这个公式又多了一个正负(+ -)号,也就是说这个前面的数字如果是正的,那么我们的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搁了一个负号,那么我们还不如要那一个小的,但是是正的那个数字,那么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其实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代表的是一个人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健康心理没有了,那么这个所有的身体健康,所有的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去发展了。那么从这里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也更加重要。在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和谐社会”,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我们良好的心态又有什么样良好的关系呢?在传统的中国传统的经典《大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那就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结果,要治国,要平天下,要从哪里做起呢,那就是要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一样,要保持身体健康的结果,我们必须使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够健康,彼此还能够团结互助,协调运转,这个时候才有身体健康的结果。那么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他内部的和谐又是怎么达到的呢,那么就是由构成这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而导致的,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一样,要保持身体健康的结果,我们必须使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够健康,彼此还能够团结互助,协调运转,这个时候才有身体健康的结果。那么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它内部的和谐又是怎么达到的呢?那么就是由构成这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导致的,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今天来谈,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那就是因为我们对健康、心态这个问题关注的程度不是很够。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对比的故事来加以说明。比如说在美国,我们有一对年轻男女约会,结果这个男士就迟到了,这个女士就问他,你去干什么了,怎么会连约会这么重要的事都会迟到,结果这个男士就回答了,我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我们想一想,听到这样的回答,这个女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在美国如果这个女士听到这个男士去看心理医生,她会觉得这个男士的心理素质很高,因为他连一点小小的心理问题,都会求助心理医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心理困扰,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安全。但是我们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在中国,就比如说你和一位男士或者女士约会,结果对方却迟到了,你问他去干什么了,结果他回答说,我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说,这个人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哪儿不正常,要不然好好的去看什么心理医生呢。那么这种对比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了,我们看问题都要深刻一点,不能因为说美国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就认为什么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国出现了这么多的心理问题,和他们一直所奉行的价值观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知道美国人所奉行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自利;那么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但是有的时候,这个竞争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如果竞争再向上提升的话,这个竞争就变成了斗争,所以就会出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问题;那么斗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斗争再向上提升的话,这个斗争就变成了战争,所以我们现在打开新闻媒体,每一天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局部的战争或者冲突;那么战争如果向上提升,就会导致世界末日,所以我们看到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的价值观并没有给人类引向一个光明的前途,反而只是把人类带上了穷途末日,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人所学习和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竞争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所以在我们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

因此我们说,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对立,充满了怀疑,充满了不信任,所以人的心理怎么可能健康呢?现在我们都在讲生涯规划,那么在西方的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西方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那就是童年是天堂,童年的时候生活得无忧无虑,可以说要什么父母会满足什么;到了中年,我们知道啊,这个孩子从奢反俭难,一旦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养成,他就不可能再回到那种勤俭的生活方式了,那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中年的时候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所以我们说商场如战场,那么在这种竞争的时候啊,压力就很大,活的也非常辛苦;到了老年,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那种父慈子孝的教育,那么老年人很多都被送到了养老院,提起西方的养老院,我们很多的中国人都非常的羡慕,觉得人家还有{系统屏蔽}给养老,实际上他们的境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样的美满。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经去参观过西方的养老院,那么西方的养老院物质条件确实非常好,可以说有人服务,有人照顾,但是精神生活却相当的贫乏,大部分老人都是终日和电视为伍,可以说就过着坐吃等死的生活,所以在西方的价值观中,影响下,西方人就过着这样一种人生的轨迹。那么我们在看一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这个仁爱之心必须有一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这个根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情。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并且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来关心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有缘人,所以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在《论语》上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那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有切实的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这也是《孟子》上多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在《礼记》礼运篇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中,人不仅仅关爱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儿女,老年人可以得到赡养,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那么这种世界是我们传统社会所描述的和谐社会的境况,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古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那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所以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读到一句古诗,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么现在很少有人,再能够提起这一句古诗了,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养成一种,惜福,积福的意识,让他知道,来到我们面前的这一碗米饭,实际上凝结了千人之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恩,这样的话才不会去随意地浪费,那么从小养成这种意识,他就是在惜福,在给自己积福。到了中年的时候,他是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来贡献社会,服务人民,而当一个人心里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即使他的工作再辛苦,他都不会有压力的感受,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很充实。到了老年呢,他是因为自己的儿女教育的很好,给他们树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所以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啊,这个儿孙都围绕着膝前,享受着天伦之乐,所以老年的时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那么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活轨迹,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见到了,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虽然像过去的大家族没有了,但是我们也生活在工作单位,生活在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教诲,能够教育这些工作单位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把这个爱就扩大到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仍然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那么这就是说,在这样一种人生轨迹之中,中国人他从来没有说有过逆反心理,也从来没有说有过代沟,更很少看到有人有心理问题,这是跟我们的这个价值观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没有美国人高,但是不能就因此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什么都应该向西方人学习。

我们需要关注心理问题,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心理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很少,也因为我们对它不够了解,比如说有的人他知道发怒不好。我们看这个怒气的“怒”,上面一个“奴”字,下面一个“心”字,所以中国古人的这个汉字也是一种智慧的符号,让你一看到这个字,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这个怒就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也就是说当你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时候,你才会去发怒。因此也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但是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遇到事情上,他仍然会火冒三丈,拢不住自己的火,到后来才会很后悔。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非常少,第三我们需要了解心理问题还是因为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那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的俗话中,有一句话叫“夫妻是一面镜子”。为什么夫妻是一面镜子呢?那就是因为自己有一些毛病,缺点和过错自己都意识不到,看不出来,最后都是对方给发现了,然后提醒我们,我们才认识到,这是因为从哲学上讲,当人认识外物的时候,我们自己是认识的主体,而当人在认识他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这些外物都是认识的对象,而当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即把自己当初认识的主体,又同时需要主动的把自己当成认识的对象来加以反思,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具有这种自我反省,自我反观的能力,而我们现代中国人,相对于我们古代人而言,这种自我省思,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越来越差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如果读古书,比如说读《论语》,看到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了一句话,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一天都要多次地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就是要反观自己,我与人谋事,是不是做到了尽心尽力,和朋友相交往,我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老师交给我的东西,我是不是把它温习了,并且在实践生活中去应用了。因为他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多次反省自己,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这些缺点毛病,就很容易的发现。

如果我们大家注意观察一下,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单位,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是什么样的声音呢,那就是抱怨的声音,显然抱怨的都是他人的责任,客观的环境,领导的这个原因,很少有人说,这就事我哪做的不好,都是我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往往背着两个包袱,在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而在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然而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却往往把写着他人的过失这个包袱放到了胸前,而把写着自己的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既然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而我们现代人有缺少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这说明我们自己,有一些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有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我们可能自己还没有意识到,那么这些加起来,说明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问题还是非常必有的,比如说,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要学会处理竞争所带来的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还会协调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些处理不好就会使我们处于一种忧郁、恐惧、焦虑、愤怒的心理状况之中,我们把这些状态,有称为“第三状态”,为什么把他称为第三状态呢,那就是因为他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生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去医院检查,各个指标都是符号正常的指标,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是觉得哪儿不舒服,心里不痛快,那么这个状态,我们就称为“第三状态”。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还或多或少地处于第三状态呢,实践证明,我们有80%左右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处于第三状态。而处于领导职位的领导者和企业家,又是第三状态的多发人群,所以在现代社会的这个工作中,这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仅是实施领导的重要保证,也是对人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说“生活像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些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像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让我们醉在酒里清醒不了,缠在麻里走不出来,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使大家能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到,不为压力所屈伏,使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在:“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理状态,成为生活中的强者,那么今天我们这次讲座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明天再见。

 

第二讲 心理失衡严重危害与调适原则

 

尊敬的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的第二讲。那就是心理失衡与心理调适,在这一讲中,我们看一看心理失衡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以及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小问题,这个题目叫从“杯弓蛇影”谈起,心理失衡对健康的危害。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的在晋朝有一个叫乐广,他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在墙上挂着一共弓,映照在酒杯里出现了一个影子,结果有一位客人,就误以为这个杯子之中有一条毒蛇,结果之后他就因为这种疑心病就卧床不起,疑心自己中了蛇毒,经过很多人的医疗都没有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其实这个杯子里哪有什么毒蛇,不过是墙上挂着的弓映照在酒杯里出现了一个影子而已,这个说法就解除了他的疑惑,他的病也就自然的好了。听了这个故事,大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类似的案例在我们的医学经典中很多很多。比如说在一个医学经典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病例,说有一个女子她偶尔从肚子里就吐出了一条蛔虫,从那以后呢,她就经常的感觉到恶心,结果日久天长,她就得了严重性的这种呕吐症,非常的顽固,她也四处求救,找了很多的医生,也没有把她的这个顽固性的呕吐症给她治好。后来这个女士遇到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医生,这个医生就告诉她,说明天我给你做一个腹部手术,把你这个肚子里面的蛔虫全部给你取出来,取出来之后你这个呕吐症就会痊愈,结果经过这次手术之后,这个女士的呕吐症居然戏剧性的痊愈了,可是好景不长,又过了没多久,她遇到了一个朋友,一个非常好事的人,就告诉她,其实在做手术的时候,那个医生根本就没有从你的肚子里取出任何东西,结果这句话一说出来之后,她的顽固性呕吐症又连连发作,结果还越来越严重,最后怎么办呢,她就一下要饿死这个肚子里的蛔虫,下了一个决定,从此以后就不在吃饭了,这样她觉得可以把肚子里面的蛔虫饿死,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她自己却在饥饿中死去了。那么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不良的心理刺激,导致了心理失衡而产生疾病的典型案例。

  那么什么叫心理失衡呢?所谓的心理失衡,就是指各种不良的刺激作用于人体,使我们的身心都产生一系列的紧张反应,它表现为敏感、警觉、注意力集中、情绪适当唤起等等。比如我们在做报告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体会,就会觉得这个手心会微微出汗,心跳也不由自主的加速,这实际上是我们身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这种反应,这种刺激过于强烈,过于持久,那么就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第一种就是会引起人的情绪情感障碍,也就是说引起喜怒无常等等。第二就是引起,人的认知能力的降低,导致了错误的判断,最后导致不良的后果。而关于这个情绪情感障碍,影响健康,在我们中国最早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他是这样说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也就是说,大怒引起气血上冲,以至引起昏厥,所以我们观察,这个人容易发脾气人,脾气不太好的人,可能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个呢,因为怒气上冲,那么这个怒气,我们中国有句话说怒发冲冠,怒气到了头上,它经常会发热,所以爱生气的人,都上的头发就会比较少,那么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特征。那么第二特征,就是爱生气的人,可能在肝上都有一些问题。喜伤心,就是过度的喜笑,则使心血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的思虑,则会引起脾胃运化无力,使人的消化系统出现障碍。过分的恐惧则使气下陷,容易引起大小便的失禁,像我们经常说,这个孩子被吓得尿裤子了,就是出于这番道理。

  为了验证这个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有位学者还做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模拟实验。在这个试验中,他把一胎生下的两只羊羔,分别放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下来生活,在一只羊羔的身边,就给它栓了一只虎视眈眈的狼,虽然说从距离上看,这个狼吃不到这个羊羔,但是这个羊羔整天和虎视眈眈的威胁着自己生命的狼生活在一起,就让它本能的处于一种,极端的恐惧状态,结果它日渐消瘦,没过多久它就被这个压力挤死了。而另一只被安排在没有任何威胁下生活的羊羔,它确实一如既往欢快的生活着。在这里无疑是情绪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心理失衡所导致的死亡,也引起了西方科学家和医学家的警觉。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就把注意力转向情绪与健康这个话题上来。他们在研究中惊奇的发现,在当今的社会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的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无不是与精神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哈佛大学他们也经常做一些实验,在四十年代末开始,有医学家就对哈佛大学的204名毕业男生进行了为期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个调查中显示59名豁达、宽厚、意志坚强的人,在25年之后再看一看他们呢,全都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只有2个人得了慢性病,大部分人都身体非常健康。而有48名经常处于抑郁、焦虑、恐惧状态的人,他们都是贫困潦倒、一事无成,家庭也不是很美满,而且有18个人得了重病,那么在这里,也是情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希腊有一个新闻媒体叫每日新闻,在1980年他们也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在这个研究报告中他就指出,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孩子患了肠绞痛这种病,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并不是因为吃了某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东西所导致的,而是因为有某种苦恼在折磨着他们,也就是说是由于情绪不佳而导致的。西方著名的长寿学者胡夫兰德也提出,他说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的确从古今中外很多的临床试验、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失衡所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会影响人的工作表现、人际关系等等。那我们在了解了心理失衡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之后,我们就应该进一步了解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自己的心情总是处于欢心、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小问题,题目叫掌握选择的自由。讲一讲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试原则。

  如果我们向观众朋友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回答,那就是你们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呢?可能很多人、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愿意快乐。那么很多人为什么都愿意快乐,却有很多人深深的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呢?其实我们的回答可能暗含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之事不请自到,我无法抵御呀。的确,我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可能随时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不良刺激。但是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不良刺激前是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满对外部刺激无法抵御、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呢?我们看一看,维克多?法兰克的感人故事,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解答这个问题。法兰克是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他是犹太族,所以就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集中营,他自己的遭遇非常的悲惨,因为他的父母、兄弟、还有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而他自己在纳粹的死亡集中营里,也要遭受严刑拷打,可以说是朝不保夕。有一次,这个法兰克自己独自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这种顿悟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在任何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们也把它称为选择的自由。从外界的环境上看,他完全受制于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可言,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心理意识却是独立的,可以超出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于是他就在自己的脑海里,用记忆和想象,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比如说获释后和妹妹团聚时那种喜悦的心情,获释后如何站在讲台上,把那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狱友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生命的自尊。那么是不是法兰克只有他才具有这选择的自由,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选择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来自我们的四种特有的天赋。除了自我意识以外,我们还有良知,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我们还有想像力,能够超出现实的枷锁;我们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四种能力,但是很多人就不知道去如何去应用他们,如果我们用这个电脑来做比喻的话,那就是动物的程序已经被设定而且没有办法更改,但是人却可以自己创造程序,完全不受本能与训练的约束,那么法兰克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人的反应的反应对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向动物那样,怎么刺激就怎么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应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识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志、良知和自我意识的作用对外部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积极的反应。

  为了说明这个积极的态度、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第一个,就是一个被解雇的职员的故事,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公司工作了很久,结果有另外一家公司想以非常高的待遇来聘请他,当时他跟老板讲起这件事的时候,老板这样说,他说你不要走,你留在这里,绝对对你的发展有好处。可是没有想到,在半年之后,他就接到了公司的辞职命令,也就是公司不再需要你了,你可以另谋高就了,那么这件事发生以后,他就徘徊在不被需要,被戏弄的这种心理状态中,他感觉到愤世嫉俗,感觉到很多消极的情绪,那么非常幸运的是,他正好无意的翻看了我的讲稿,他开始思考,像他这种情况,积极思考会有用吗?但是他虽然怀疑,他仍然发现,正是那些消极的情绪,是让他一蹶不振的原因,于是他开始改变他思维的方式,他开始尝试着想,这次解雇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结果就在他开始积极思考不久,他就遇到了另一位朋友,这个朋友就问他,最近你怎么样啊,工作情况如何,结果他就非常坦率的说,我刚被解雇,结果他的朋友非常惊讶他的坦率,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把这个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朋友,并且最后还说了一句话,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即使一扇门关上了,也将有另一扇门为我打开,结果就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他接到了这位朋友打来的电话,并且告诉他说,他们公司正好有一份,悬缺良久的工作,这里工资虽然不如他以前的公司给的工资多,但是却很有发展的潜力,那么他就满怀信心的投入了新的工作,而在这个工作中他发现,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工作,面对着新的工作他越干越起劲,也就忘记了失掉前一份工作所带了的不快,所以当我们能够不把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失利,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挫折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到,另外更好的出路。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快乐的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有一次我刚出门不久,就打了一个出租车,结果一上车就能感受到这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因为什么呢,他在吹着口哨,于是我就问他,看来你的心情不错呀,他说没错,因为我最近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不要轻易的使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因为事情随时都有转机,于是他就告诉我,他最近所碰到的一件事,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他想趁着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多赚一些钱,所以他就出门很早,可是那一天天气非常的冷,说到当时的天气,就像手摸到铁皮,会被冻结了一样,那么在这样一个寒冷才清早,他出门很早,想多赚一点钱,可是他刚开车出门不久,他的论坛就爆破了,他遇到这样不幸的事情,心情非常沮丧,所以他就很不高兴,一边嘟囔着,就一边拿出工具来修车,可是他修车之后没有多久,他就发现有一个大卡车,在他的身边停了下来,让他更加惊讶的是,这个卡车司机居然跳下了车,并且开始动手来帮他修车了,那么在他的帮助之下,这个车很快的修好了,他千恩万谢要表示感激,但是这个卡车司机却不以为然的向他挥了挥手,跳上车就走了,他说,因为这件事我这一整天心情都很好,看来事情总是有好有坏,人不会永远倒霉的。所以他说,不要轻易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因为事情随时都有转机。他说从那以后,他再也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来困扰他,他也相信这个积极的思维的道理,认为你只要往好的方向去想,这个好事才会随之而来,那么这些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能够学会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掌握选择的自由,这也正如一个人,在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一个文章中所写到的,说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的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是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孩子的手里。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儿媳妇很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交到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把我给气炸了,他又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掌控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各位观众朋友们,那么你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那么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就是让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因为外界环境和其他的人事物影响了自己应有的快乐心情。

  那么关于这个积极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可能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秀才的梦,这个秀才要去赶考,结果两年赶考都没有考中,结果第三年在赶考之前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做了三个奇怪的梦,他觉得这三个梦都和自己的赶考有关,于是就找他的丈母娘去解梦,结果他的丈母娘刚好不在家,只有小姨子在家,于是在小姨子的逼问下,他就没有办法,把这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听,他说我做的第一个梦,我梦见白菜种在墙头上,小姨子说,这个植物要有跟才能枝繁叶茂,可是你这个白菜都种得那么高,它没有跟怎么长的好呢,这不是没戏吗,意思说你去赶考去了也白去,没多大希望。秀才听了就很失望,但是他还抱有着希望,把第二个和第三个梦,说给小姨子听,说我第二个梦我站在雨里,穿着蓑衣还打着一把伞,小姨子说,这不是很明显嘛,下雨天你穿着蓑衣就够了,你又举了把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秀才越听越沮丧,还是把第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他说第三个梦,我的棺材挂到了这个门前的树上面,这个小姨子听了,她说这不是更明显了嘛,你看看你的棺材都挂到了树上去了,这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嘛。这三个梦一个比一个差,秀才听了就非常沮丧,蔫头耷脑往回走,幸运的是碰到了丈母娘,丈母娘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就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要解梦还得找我,你小姨子都是在看表面,我在重新给你解解看,他说白菜种在墙头上,种得这么高,这不是高种吗,意思说你去赶考,肯定能高中头名,秀才一听就精神一振,迫不及待的把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也讲给了丈母娘,丈母娘说穿着蓑衣是够了,你又打了一把伞,这不是双保险嘛,那么第三个梦,这个丈母娘说,这就是跟好了,他说你看看,这个棺材都挂在树上面去了,这不是高官悬挂吗,意思说你去赶考,不仅仅能够获得头名,还能够获得一官半职,衣锦还乡呢,那听了这样的话,这个秀才非常的有信心,第二天去赶考果然是高中头名。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故事还有一点复杂,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半杯水的其实,桌子放着半杯水,但是积极的人看到他是半满的,消极的人看到它却是半空的,同样是半杯水,因为人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一样,那么希望大家从这半杯水的启示中,也学会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不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理状态,那么这次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讲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上)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的第三讲,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李瑞环同志曾经讲过,这样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为我们指出了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有的状态,这句话他是这样讲的,他说“困难和问题,不应该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该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不应该成为心浮气躁、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磨练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困难和成绩常常是相随相伴的,困难越大,战胜困难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也就越大。一部中华民族辉煌史,一切造福人类的伟大业绩,所有成就卓越的杰出人物,都是同不屈不挠,战胜艰难险阻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段话非常深刻,发人深省,为我们指出了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有的人生态度。挫折时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么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认清挫折有一些具体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谈到挫折问题,并不是你是否会遇到挫折,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不是遇到大的坎坷,就会遇到小的麻烦。我们每一个人如此都不喜欢挫折,但是有不能总是避开它,那么既然挫折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要对它无端的恐惧或者害怕。

  第二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过去,虽然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但是挫折不会永存,总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解决。在中国的传统经典《易经》上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呢?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其实都可以从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得到观察。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说人生的一治一乱,人心的一忧一喜等等,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所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可以说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地,创下了基业。到了第二代,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他们能够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有还能够在父辈打下的基业上,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这个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有不仅不知道,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反而还学会了,铺张浪费,骄奢淫逸,那么这样,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对于这种变换的人世,那些有智慧的人,都能够留心观察得出来,明白这与天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很多古人,也用这个太极图,来表示天道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那么就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做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极必反,消极必长,盛极必衰。但是我们读历史的人也会说,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学问,有道德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代,甚至千代,那么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些人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所以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要舍财、不贪,要克己、利人。

  比如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范仲淹,他曾经写过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他在小的时候,家境就非常的贫寒,他自己很穷,于是就来到一所寺院读书,在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他只能煮一锅的稀饭,而这一锅的稀饭也结成了冰,他把这一锅的稀饭就划成了四个格子,每顿饭只能吃其中的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非常艰难的生活,中国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凭着他这样刻苦努力的学习,他后来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甚至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上一针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有了钱就想到了有很多贫穷的人上不了学,吃不饱饭,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俸禄,自己的工作拿出来,照顾了三百多家的人口,那我们想一想,一个人的工资,一个人的俸禄,能够养活三百多家的人口,那就可想而知,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过着怎样清贫的生活,如果他自己过的很富裕很奢华,就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供养三百多家贫寒的人口了。在他的晚年的时候啊,他的儿子们就劝他,说您现在年纪大了,也快退休了,不如在京里好的地方建造一所花园宅地,这样你到年老也可以在那里享用啊,但是范仲淹却这样说,他说“京中各大官家的园林已经很多了,而园主人又经常不能自己去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为什么非要有自己的花园才可以享乐呢?”所以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境非常节俭。那么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样不是太傻了吗,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了。其实并非如此,这才是替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能够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我们看到范家的曾孙辈也都非常的发达,到清朝的时候他们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那有的人听到了这里又不免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讲的故事固然很好,但是这也不过是历史上一个偶然事件,代表不了普遍的规律啊。实际上我们去读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叫李商隐,他写了一首咏史的诗篇,在这里他就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勤俭败由奢。”也就是通过他学习历史,考察历史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成就成功在这个国家勤俭,而奢是导致这个国家、这个家族破败的原因。

那么在清朝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曾文正公,现在很多的书,都把曾国藩描写成为一个很会耍奸诈权谋的小人,实际上如果我们去读《曾国藩家书》,就看到他对自己和对自己的儿女教育非常的严格。曾国藩他是在满清{系统屏蔽}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出了自己家乡间的老屋以外,从来没有在省里建造过一处房屋,也没有卖过一亩田地。他曾经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它的面值非常便宜,只有两百两银子,但是利息非常的高,每一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两的银子的样子,所以后来他这个盐票,就从两百两涨到了两万两,所以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成为富裕的家庭了。然而正因如此,曾国藩才特别谕令给曾氏一家人说,不准承领。所以他去世多年以后,他们家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而凭着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上一两百张这样的盐票,其实都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从表面上看也并违法,是照章领票。然而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来取巧营私却不是曾文正公所不愿为的。他曾经对自己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也就是军费中的一文钱也不会挪自他用,而且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所以当时他的手下,将领和僚属大部分都很清廉,所以躬行廉洁实际上也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自己手下的僚属人人都想发财,那么人民就在无形中受害不小了。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体会的非常深刻。比如他说看一家的子弟以后能不能有发展,有没有前途,就看这家子子弟的三件事就好了。第一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他自己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做。这两件事情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然而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曾国藩说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他也曾经写到,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破败就破败在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由盛转衰,一个人之所以会败落,就是因为他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而一个人要讨人厌,就是因为他过分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那么第三件事呢,他就是看这家子弟能不能有发展,就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是中国古人经验的承传,都记载这对天道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一个人要经常读诵这些经典自然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老祖宗,那些关心后人的存心,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我们知道中国的老祖宗非常的有智慧,而且对后人的关心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和我们写文章的文字不加区分的话,那么我们的日常用语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变化,比如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多再回到中国,再看网络上的一些文字啊就看不懂了,比如说什么叫“顶”,什么叫“PK”,什么叫“粉丝”,一开始我看到“顶”,我还以为是非常反对的意思,后来在跟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弄出了笑话,然后人家告诉我那是非常赞同的意思,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语言会经过四五年就会有一个小的变化,那么经过十年、二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呢,如果我们写文章的文字和我们口头的用语不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后来的人,他在看前人的文章就可能完全看不懂,不知所云了,那么中国的老祖宗他就是看到了这一点,那为了把自己的智慧承传给后人,他怎么办呢,他就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口头用语,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当我们在写文章要传达智慧的时候,一定要用这个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那么这样的话,只要我们掌握了文言文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回到二千多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直接交流,那么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所以我们说现在国内很多的人也在提倡“儿童诵经”工程,那么很多的这个专家学者也提出了疑义,其实这是没有看到经典读诵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个孩子啊,我们知道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一般大人的记忆力和他们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那么在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我们充分发挥他记忆力的潜能让他多多的读诵圣贤的经典,虽然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意思是什么,他读上几遍自然会记在胸里了,当他背诵上五十篇的文言文,他就可以看得懂文言文,而他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他就可以写文言文,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历史,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神童、圣童,为什么说神童、圣童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把十三经都了然在胸,出口成章,很多人认为他们很了不起,把他们称为神童、圣童,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能力,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他们,开发他们就好了,所以圣贤经典传承了古人的智慧,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汲取去发扬。那么这是曾国藩所讲的三件事。而从另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曾国藩对于圣贤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体会的深刻,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什么叫求阙斋呢?那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完美。天道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传统的圣哲,无论是儒家、道家,他们反复的叮咛,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个道理。比如儒家的创始人孔老夫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那就是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礼让。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更是把天道的认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提出了处柔首慈的处事原则,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爻辞都有凶有吉,但是在六十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那就是谦虚的谦,而对谦德的解说呢,就是不居功自傲,不过分地显露自己的才华。那么这些可以说都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推论出来的。所以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尚书》上也有这样的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又说“为天福善祸淫”,就是天道的规律都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灾祸,这个淫就是骄奢淫逸的淫,在中国古代,它有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人正常的合理欲望并不否认,但是它也同时看到任何对自然欲望的过分追求,都会导向危险的境地,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的就是礼节,什么叫礼节呢?礼节、礼节就是以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的意思。所以我们说,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个规律中,我们就明白了,当我们事事都很顺利,处在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失去信心,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这个每次挫折都会过去。

第三个原则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狄斯雷利在第一次议会发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发嘘声,就是起哄,迫使他停了下来,他当时这样说,“虽然我现在停了下来,但是总有一天你们会听到我成名的消息”。他这句话一出口,在当时就引起了一片哄堂大笑,但是若干年以后,正如本杰明?狄斯雷利自己所言,他的名字的确响彻了世界政坛。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挫折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和失望,但是也同样促人奋进,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并且逐渐的走向成熟,当我们能够这样的来看待生命中的挫折的时候,我们就会通常改变一些对一般的人事物的看法。

这正如有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所讲到的,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那么这几句话,实际上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一般我们对伤害过自己的人,都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希望,他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但是这位大德却说,我们要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要感激他呢?因为如果没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们,那么我们可能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正是因为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们,我们又从这个伤害中恢复过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志也就大大增强了。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一般人都觉得,我自己的修养很好啊,你看我从来都不发脾气,那是因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的周围,很多人都是在赞叹你,在恭维你,尽说一些漂亮的话给你,那当有一天一个人突然来到你面前,指着鼻子来骂你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那种修养,那种微笑,还有那种耐心,这才表现了一个人真正的定慧。所以我们应该感激,所有对我们有帮助的人,这也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四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对人产生影响。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产生消极的影响,那取决于你对待挫折的态度。有的人在挫折袭来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和那些更不幸的人相比其实你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总之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一不要怕;二不要逃避;三不要颓废;四不要绝望;五不要不能自拔;挫折只是暂时的失败,只有你不服输,这个挫折就永远不是定局,那么我们这一次讲座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讲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试(下)

 

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讲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的第四讲,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试的下半部分,在上次讲座中,在上次讲座中我们提到了如何全面的面对挫折、认识挫折。那么今天我们讲面对挫折的第二步骤,那就是要检讨挫折,吸取教训。

著名的成功学者,威廉?A?沃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死胡同。”当我们能够这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我们就能够轻装上阵,并且采取战胜挫折的第二步骤,那就是你必须检讨挫折,把挫折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就浅尝辄止,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他们的座右铭是这样的,第一次不成功就销毁以前尝试过努力的证据,也就是一次不成功,把一切的尝试都给否定了。

但是成功的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却能检讨挫折,吸取教训,并且从挫折中找到突破口,力争战胜挫折。那么要检讨挫折,我们首先要看清自己的弱点。看清自己的弱点,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真正坦诚的个性,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就没有办法说,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弱点,我们不妨举一个明朝袁了凡先生的故事。在明朝有个读书人,他一生在前半生,仕途不是很顺利,也没有儿子。那么他有一次遇到了一个高人,就要他反省自己的缺点,让他看一看自己,究竟有什么过失导致了自己仕途不顺,也没有儿子。那么这个袁了凡先生也非常的难得,他一经提示啊,就马上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缺点,那么在细细思考之后,他这样说到,他说“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也就是说在他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能仕途顺利的时候,他反省了几点,也就是说我自己的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去做好事不能去积阴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来培养可以享受大的福报的根基;兼不耐烦剧,我做事没有耐心,对人不耐烦,又不能容忍,别人有了过失,我会把它念念的记在心上,久久的也挥之不去,偶尔遇到了朋友呢,还好退他们提起;有的时候因为自己才华横溢读了很多的诗书,因为自己才华出众就掩盖别人的才华,说话的时候不经大脑,不经过考虑,也不知道他对别人有什么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直心直行,轻言妄谈;他说因为我有这么多的过失,所以才导致了,我仕途不是很顺利。那么在他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儿子的时候呢,他也反省了六点,他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我们看呢,这个大地非常的污秽肮脏的地方,它往往长出了很多的生物,这个水非常清澈见底的地方看不到鱼,因为有鱼就会被人给抓去了,我这个人特别喜欢洁净,我们说喜欢洁净和整洁是个很好的生活习惯,但是袁了凡先生他是有洁癖,过分的喜欢洁净,这是他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和气致祥,这个和气能够养育万物,但是我这个人却喜欢发怒,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经常乱发火,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原因;他说“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这个仁爱之心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忍,就是残忍,对别人的苦难毫不心动,不想有同情心去帮助他,这个残忍是不育的根本,我过分的珍惜自己的名声,常常不能损害自己去帮助别人,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言耗气”说一个人讲话喋喋不休,说很多话就会耗费自己的气,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他非常的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烂醉如泥,也会影响自己的精气神;“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他喜欢打坐,一打坐就是整夜不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必须顺着自然的规律,来运行,才能够保持健康,在晚上23点到1点呢,就相当于我们一年四季的寒冬季节,这个时候还不睡觉的话,就等同我们穿着很薄的衬衫却出现在寒冬季节,是很容易得病的,那么他呢,就不知道保养身体,这是他认为没有孩子的第六个原因;最后他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除了这些过失以为,我还有很多很的过失,不能一一的加以列举了。后来这个袁了凡先生认识了自己的过失,然后极力的改正自己的过失,最后他的仕途也变得顺利,没有儿子,也生了两个儿子,到他的晚年,他就把自己一生改过的经历写给了自己的儿子,称为四篇家训。那么从这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弱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我们能够坦率的面对自己。现在人我们观察一下都有这样那样的人性弱点,不是贪财就是贪色,总之会有一两样放不下,有的人不贪名也不贪色,可能他就去贪利,这个利就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中国古人教导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也就是看到这件事对我们有利的话,我们要想到我们应该不应该获得,如果我们贪财的话,可以想一想中国古人,特别是在《大学》上的教导,这个话对我们现代人非常有启发,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说“财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说这个钱财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必以不好的方式给耗散掉,所以在古人看来这个不是你赚到手里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通过贪污腐败受贿来的,最后事情败露,你所有的财产都会被充公,并不是说赚到钱就是你的了;还有水、火、盗贼,就是水灾会把你的钱漂走,火灾会把你的财烧掉,还有盗贼,我们知道古代的盗贼都是那些很有侠义之心的人,他们专门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还有不肖子孙,我们虽然贪污受贿了很多钱,但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又耳闻目睹父辈这样不良的行为,他也会变成纨绔子弟把你的钱财给消耗掉,所以这句话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的提醒。在中国古代很多的读书人因为受到了这样良好的教育,他们决对不会去取不义之财,正是做到了孔老夫子所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老夫子说这个富与贵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正确的,不道义的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他,我也不愿处于富贵的地位;像孔子还说,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的富与贵的地位,这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意思是说和我毫不相关,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那么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们不仅是一心苦读圣贤书,而且是把这些圣贤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比如说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子罕,他是郑国的司城官,他负责这个一个国家的建筑和工程,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向他行贿,结果有一次有一个人,就拿着一块没有来呈献个子罕,这个子罕就拒不接受,这个送的人以为子罕怕这个美玉是假的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块宝玉是我们那里的农民在耕田时候发现的,我们经过专家鉴定认为他确实是一块美玉所以才敢呈献给您的,子罕听了以后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廉洁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物那么我们不是各失其宝了吗,所以还不如我们各守其吧的好,你守住你的美玉,我守住我的廉洁,所以他就没有接受这样的馈赠。

  在东汉的时候也有一个太守叫杨震,他在赴任的过程中就路过了一个昌邑县,这个昌邑县令王密就是他给推荐做了秀才的,王密听说杨震要路过此地于是就趁着夜色带着10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也是拒不接受,他这样说,我知道你,我了解你的才华把你举荐为秀才,但是你却不了解我,我不是那种贪财的人,那么这个王密可能觉得,他只是推脱而已,又是怕别人知道而已,才故意这么说,于是他这样说,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还是放心的接受了吧,结果这个杨震就义正辞严的说,这件事有天知,有地知,有你知,有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他也就没有接受这个馈赠,后来杨震的子孙也非常的廉洁,把他们家的书房取名为“四知堂”。

  现在的人可能对财物看得比较开,但是喜欢贪色,如果我们贪色的话,也可以读一读古人的故事,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代名相叫狄仁杰,狄仁杰在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表人才,玉树临风,有一次他去进京赶考,在路途上就留宿了一家旅店,而这个旅店的女主人正好是刚刚死去了丈夫,在白天的时候她看到了狄仁杰一表人才,英俊潇洒,就暗暗的起了爱慕之心,那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狄仁杰还在刻苦的攻读,在挑灯夜战,这个时候这个少妇人就过来敲狄仁杰的方面,狄仁杰也不免有些疑虑,但是因为他自己做人很坦荡,于是就把这个们打开了,结果打开门一看,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打扮的花枝招展非常妩媚的女子,身着非常艳丽的服装,狄仁杰看来只好,心理也是一动,于是就问明了来意,结果这个少妇人也很大方,就把来意给说明了,狄仁杰在心动之后,他就冷静了下来,他想起了他年轻的时候碰到的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给他看过像,告诉他,这个人一生主贵,意思是说他以后肯定是会做大官的,但是这个老和尚也提醒他,说你一定要注意,不要败坏在女色手上,因为这个色字头上一把刀,可以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给销的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可败在女色的手上。狄仁杰当时也是年轻气盛啊,他说如果遇到女色主动的投怀送抱,心不动也是太难了啊,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面对女色而不动心,当时这个老和尚就教了狄仁杰一个方法,那么今天我也把这个方法教给大家,这个老和尚说当然面对女色而心动的时候,只不过是被表面所迷惑,人只不过是外表一张皮而已,但是我们想一想在这个皮的下面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啊,实际上不过是一些肮脏的管道,流淌着肮脏的东西,所以他说正如一个人,他送给了你一个雕饰的非常精美的皮囊,外面又秀着花雕着精美的图案,让我们一看就爱不释手,就不想让别人去碰了,但是当我们把这个皮囊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装的不过是粪尿而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就想赶紧把那个粪囊给他扔掉,要避之而来不及呢,所以人体也不过一个臭皮囊而已,我们想一想人如果夏天的时候两天不洗澡就会臭气熏天,这个老和尚说,人好看不过是外面的一张皮而已,当年面对女色的时候,面对诱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来观想,这个女子在生病的时候,她的眼窝深陷,披头散发,然后嘴里流着哈喇子,眼里流着眼泪,鼻子里流着鼻涕,好长时间没有洗澡了,全身都散发着一股臭气,那苍蝇蚊子闻到了都会来叮咬她,围着她久久地不愿离去,那么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可能赶紧的离他而去,对她也没有什么欲望了,所以他说这个色心,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心,并不是真实的。就比如有一个人他告诉你,说在某一个旅店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在那里等着你呢,她在那就等着你去会见她,如果这个人欲火中烧就坐上车去赶快的会见这个女子,结果他来到了旅店,打开这个门一块呢,原来里面坐着的是他的妹妹,那么这个时候他的欲火一下子就没有了,反而变成了怒气,说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所以我们说这个色心实际上是假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不净观。那么狄仁杰在这个时候想起了老和尚的提醒,于是他也教这个女子,用这个方法来观我,你也就觉得我也没有什么好欲望的了,正是因为狄仁杰有这样的德行,所以他以后才有以后的成就。所以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当官的人,贪污受贿被抓起来,最后一查,背后都有许多的女人,确实是败在女色的手上,因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孩子的用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因为有这个好色之心,就要不断满足这些人不断膨胀的欲望,所以才促使他们去贪,去占。那么有钱有势的人败在女色手上,确实会把他的官位给削平。那么有钱的人贪上这个色字,可能自己弄得一身病,自己的钱财也都会败坏光,最后还会落一个家破人亡的结果,所以这个色字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有的人可能不贪财,也不贪色,但是就是对名放不下,就想方设法的要去出名,那么在中国古代也教导我们,这个“名者造物所忌,世之想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说这个名声也是人的福报的一种体现,如果这个人想要很好的名声,但是却名不副实,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种人会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出名,特别是名不副实并不是一种好事,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我们应该做到实至名归,用我们好的名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去,这样才是好事,所以我们应该无论是对财、色、名哪一个放不下都应该去想方设法的对治,不要让这样一些人性的弱点妨碍了我们的成功,中国古人有一句话,他说,“立名以一世,而失之只顷刻”,我们回想一下那些成功的人士,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企业家,可能经过了十年寒窗在这个成就的过程,克服了很多别人意想不到的艰难,好不容易这个事业有了起色走到了一个很高的位子上,或者能够赚了很多的钱,但是因为一不小心,在一个问题上出了瑕疵,结果就把他一生的英名都给毁于一旦,所以古人说,当我们面对利益,欲望的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呢?应该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像我们站在这个悬崖的跟前,想到我们如果一不小心,把这个脚踏进了悬崖,我们还想后悔,还想回过头来,还可不可能呢,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中国人说,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些人啊,所以我们要看清我们自己的弱点,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获得更长远的成功,在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弱点之后,还要能够做到另一点,那就是要调整你的努力,不断的重复错误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有的人正是这样做,他们不断的重复错误,却一心想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了避免这样的挫折和失败呢,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努力。有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他的这个病人之中有一位男孩,这个男孩的右手断到了手腕处,也就是他的右手没有了,当这个医生问起他的伤残部位的时候,这个男孩却这样回答,我并没有残,只是右手没了而已,后来这个医生才得知,这个男孩是他所在足球队里,得分最高的人,也就是说这个男孩没有因为那先天的缺陷,没有因为自己的手残废就放弃了努力,他只是做了必要的调整以便成功。最后一点就是要重新尝试,争取新的成功,在做完了所有的分析,也就是我们检讨了挫折,也看清了自己的弱点,也调整了自己的努力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你必须重新尝试,来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如果你不重新尝试,那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有人说90%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都讲竞争,竞争,实际上这个竞争绝对不是去和别人争,而是和谁争呢,是和自己争,和自己的能力争,和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争,还有和自己的意志争。我们看到很多人,比如说他明明知道,这个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但是他就是不能够把这个烟酒给戒除,所以我们中国人说,人战胜别人并不算困难,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难的,那么战胜自己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也是无可替代的。也有人说那个伟大的枪手和渺小的枪手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个伟大的枪手是一位肯不断的练习,以便参赛的渺小枪手而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的材质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我们具有足够的热忱,并且拥有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那么任何人都会有成功的希望,那么这个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正视挫折,认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在认清挫折的本质上,检讨挫折,在挫折上面吸取教训,然后在看清自己的弱点,想方设法的改正自己的弱点,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格,调整自己努力,然后再去重新尝试,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争取新的成功。这次讲座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讲 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上)

 

尊敬的现场的各位观众朋友,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继续来讲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的第五讲,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在处理压力前,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压力也有一些具体的原则。第一就是任何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谈到压力问题并不是你是否受到压力,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影响,这些压力是怎么影响你的。有人把这个压力比做吉他琴弦,如果这个张力太过,这个琴弦就会断裂,如果这个张力太松又弹奏不出美妙的声音了,既然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面对压力,所以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也应该轻松以待。

  第二个原则有些压力是有益的。为什么是有益的呢?那是有些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样的道理压力也可以成为成就之母。压力可以转化成为成功的动力,所以有些人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当我们接受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会有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在其中克服了恐惧,克服了我们的各种各样能力的不足,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也是成长的开始。那么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看他们是怎样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呢,他们承担责任并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他们有高尚目标。比如说我们以前提到过的范仲淹,他在小的时候读书,有一次读累了,就出来玩。那么这个时候他恰巧碰上了一个算命先生,他也很好奇就去问,他说:“你会看命,你看看我这个人读书以后能不能做到宰相?”当时范仲淹年纪轻轻结果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把这个算命先生也吓了一跳,于是他就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口出狂言,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呢?”范仲淹被他这么一问呢,也感觉不好意思,就改口说:“那你再帮我看一看,我以后读书能不能做一个好的医生呢?”这个宰相和医生在这个算命先生来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于是他问:“为什么你读书只想做到宰相和医生呢?”他没有想到当时年纪小小的范仲淹就这样回答说:“因为惟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可以帮助别人。”这句话说了出来,让这个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动说:“你有这样的存心,这就是宰相的存心,你以后做官肯定能够做到宰相,因为你有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存心。”那么在看一看我们的周总理,他小时候读书,有一天他们的老师就问他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恩来就挥笔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几个大字,所以我们看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宰相做到总理也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因为他们有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存心,那么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有这样的志向,他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会不会轻易的放弃呢,他在遇到困难之后,他所体现的那种意志,取得的成就是常人所没法相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压力变成成长的动力。我们可以在一些演员和运动员的身上看到压力的这种有益的效果,比如说有的演员当观众中有很重要的人物出现的时候,他的表演会更加的出色;运动员也是如此,我们看大部分的世界纪录的创作和保持,大部分都在奥运会和世锦赛所创造的,面对这种压力,有些人被压力压垮了,有些人却借着压力创造了世界纪录,因为他们懂得把这个压力转化成为动力。

第三个原则,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增添了,设想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很多人觉得这难以置信,为什么人会给自己设想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呢,如果我们不信我们可以看一组关于压力的数字,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不会发生;有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意思是说没有办法改变了;有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有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这个问题是越担心问题就会越严重;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列入“合理”范围 ,而这个合理还是夹着引号,意思是说,真正指值得我们事先准备一下,考虑一下的问题只有8%。那么这一组数字不是让我们感到很吃惊吗?那么在现实中有十个引起人们紧张压力的问题,真正值得人们思考一下的,十个之中还不到一个。关于这种不必要的压力,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故事可能大家也听说过,这个故事就是说,父子两个人赶着一头驴去赶集,一开始他们是赶着驴走,结果走着走着就碰到了一帮人,这帮人看着父子赶着驴走,于是就纷纷地嘲笑说:“你看看这两个父子真是太傻了,放着驴子不骑,却跟着驴子跑。”那么听了这样的嘲讽,父亲就其实驴,继续赶路。结果走着走着又碰上了一帮人,这帮人看到父亲骑在驴上,就不满意了,纷纷指责说:“你看看这个父亲多么不知道疼爱儿子啊,他的儿子年龄那么小身体那么单薄,他却堂而皇之的骑在驴上,让儿子跟着跑。”听了这些人的指责,这个父子就跳下了驴,让儿子骑在驴上继续赶路。结果走着走着,又碰到了一帮人,他们看到这个儿子骑在驴上又不高兴了,他们说:“你们看看这个儿子多么不知道孝顺啊,他父子这么大年纪了,他却心安理得的骑在驴上,让父亲在下面跑。”听了这样的指责,他儿子就请父亲骑在驴上,两个人同时骑在驴上向前赶路。结果走着走着,又碰上了一帮人,发现父子两个人同时骑在驴上就很不高兴,纷纷地职责说:“你们看看,这对父子真是没有同情心,那个驴子那么瘦小,结果两个人同时骑在驴子上,都要快把它累死了。”听到这样的指责后,父子两个就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会有人指责,结果他们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最后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来到集市上的吗?他们是抬着驴来到了集市上。那么这个故事固然有一些夸张,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担忧的事情太多了,不必要的担心不仅仅限制了自己的远见,也是自己做出了一下愚蠢不必要的行为。

  第四个原则,压力过度就会引起疾病。我们说压力有的时候会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但是压力过度也会引起疾病。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罗宾逊医生就对自己的174名住院的病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他发现,在这174名的住院病人之中,有一半以上的病症都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呢?都是由于过重的压力而引起的。如果继续允许这个压力继续存在下去,这个压力还会继续影响他的健康,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所以当我们遇到压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尽快避免或者减轻压力,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成功处理压力。

成功的处理压力也有一些具体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养成正确的“视角”,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要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来思考的能力。为了思考这个视角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就是一个女大学生写给她母亲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她向母亲汇报,她在大学一学期之后的表现,她这样写到,她说她刚到学校不久,就在我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三千块钱,我用这三千块钱租了一辆摩托车,可是不幸的是,我刚开着这辆摩托车走出校门不久,居然撞到了一颗大树,结果她的左腿就被撞断了,她也不幸的被送到了医院,在这个无依无靠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医科大学的男学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的照顾恰如雪中送炭让她非常的感激,于是她就同意和这个男生住在了一起,可是不幸的是过了没多久,这个医生就告诉她说她怀孕了,而这个时候她的男朋友也狠心的离她而去,她说我现在无依无靠,又怀上了孩子,她说她想回到家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生下这个孩子,看到这里她的父母亲就非常的担心,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家还是住在偏僻的小山村,民风还非常的淳朴,还没有受到太多污染,所以很少会发现这样未婚先孕的情况,那么如果她回来的话,她父母就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在《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德有伤,贻亲羞”,就是说自己在德行上有所损失,都会给父母亲家人都带来羞耻。那么她的母亲看到这里就感到非常的担心,而当她往下去读的时候,却看到她的女儿这样写到,她说其实我上面所描写的悲惨状况都未曾发生,都不曾发生过,我为什么写这些给你们呢,我写这些的目的其实不过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我上一学期物理和化学都没有及格,大家都听懂了吗,就是说这个女孩子,如果这个女孩子一开始就告诉父母,我上学期物理化学考试都不及格,那么她父母会怎么反应呢?他们会说,做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一学期下来你居然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呢,于是就没完没了对她训斥一翻,那么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这个女大学生就描述了种种更加悲惨的境况,然后又轻描淡写的告诉父母,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曾发生,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只是我的物理和化学没有及格,那么我们想一想,她的父母亲看到这里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会很庆幸,幸好以上描述的状况都不曾发生,那么这个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所以下次我们因为那小小的压力感到困扰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那个更大的参照系,这样我们就发现这个问题根本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老妈妈她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二女儿的丈夫在染坊工作,所以她就是天晴也担心,阴天也担忧,晴天担心她的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她又担忧她二女儿染坊的衣服晾不干。中国有句古话说“忧能使人老”,结果她衰老的很快,有给亲戚来探望她就惊诧于她的衰老,于是就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就把这个担心的事情说了出来,她的这个亲戚觉得很可笑,他说,在阴天的时候,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应该高兴才是,而在晴天的时候,你二女儿染坊的衣服好晾干,你也应该开心才是啊,有什么可忧愁的呢,那么听了这样的提示啊,她想也对啊,所以从以后她无论是晴天也开心,阴天也开心,她从此就幸福的过着每一天。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想投河的少妇人,这个少妇人她刚刚结婚两年,她的丈夫就别别人拐走了,离他而去,而她年仅不到一岁的孩子也得了重病离开人世,生活确实很悲惨,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她也感觉到很悲观很失望,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她想不开就去投河自杀,结果幸运的是,正好被河中央的老艄公给救了起来,这个老艄公就问题她:“你年纪轻轻,看起来家境不错,而且年轻貌美,为什么你这么想不开要去自杀呢?”这个妇人就说,她说:“老爷爷,你不知道我的家境有多么悲惨,我刚刚结婚两年,我的丈夫就跟别人走了,我唯一的亲人,我的儿子活泼可爱,但是他也得了病离我而去,我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那么这个老艄公听了之后,他沉吟片刻,然后就问她,他说:“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的呢?”这个少妇想了想,她说:“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我生活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那么这个老艄公就说:“这实际上不过是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回到两年之前去了,你现在又变得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了,请上岸去吧。”这个妇人听了老艄公的提示,觉得老艄公的话也有理啊,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我不是活的挺好的吗,那现在我又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儿子,我仍然可以活得很乐观,于是她走下船到了岸边,再也没有去想到了自杀,因为她能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力度。所以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他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问题的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感受,为什么呢?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导致了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是积极还是消极。

这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说过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呢就是指自然环境,缘是指社会的人事环境,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和社会人事环境本来没有好坏之分,那么好坏之分起于哪儿呢?是由于我们的心所产生的,所以我们看他是好的,它就是好的,我们看他是不好的,他就是不好的,如何能够把不好的环境转变成为好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那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要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克服压力的第二原则就是要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即使受到了挫败,他们也不会产生压力困扰。

有一位记者曾经采访了,NBA著名的球星乔丹,在这个采访中记者就问他,在球场上打球,你扔出的球被对方截断了,你会有什么反应,结果这个乔丹就毫不犹豫回答说我很迫不及待的再拿到这个球,然后迫不及待的在扔出去。那个记者又问,如果这个球你扔出去又被对方截住了你会有什么反应,那这个乔丹仍然是毫不犹豫的回答说,那我仍然会迫不及待的在扔。正是因为乔丹的球技出众,因而他对逆境的反应不是被打垮,而是继续打下去的强烈愿望。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而那些不知道自己的强项是什么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它找到,当我们这件事没有做成功,不是很满意,这件事没有跟你产生很大的压力困扰,反而激励你把它在做一次,把它做的更好,那么这件事就是你的强项。如果这件事做得不成功,就会让你感到很有压力,很没有自信,那么这件事可能就是你的弱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多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得成功,避免压力。

第三个原则,应该避免超负荷的工作。我们很多人就像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这样说:“我不用出去工作了,因为我已经被活给包围了”。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把那些工作包揽在自己的身上,有不能一一的把那些工作处理好,这个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我们一个人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把那些最重要的问题处理好,我们应该知道去避免那些次要,不重要的工作,正如在一个夏天炎热的天气里,我们拿着一个放大镜,下面放着几张报纸,如果这个时候放大镜是不动的话,我们把这个焦点对准报纸,那过了一会,我们就可以善用太阳的威力,把底下的报纸给点燃起来。但是如果这个放大镜是不断移动的话,它的焦点不断的在改变,即使天气再好,这个阳光再强烈,我们也没有办法把下面的报纸点燃。这个原理就是聚焦的原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它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放弃那些不必要的,次要的工作,所以如果你是那种想尝试很多新事物的人,你就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停下来,提醒自己既不可能无所不做,又能够把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

在中国著名的童蒙经典《三字经》上也有一句话说“教之道,贵以专”就是提醒我们教育的良好途径就是贵在专一,那么教之道,贵以专,我们学之道,也同样是贵以专,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孩子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的技能,比如说他星期一,就送他的孩子去学围棋;星期二又送孩子去学习唱歌跳舞;星期三送孩子却学英语;到了周末又让孩子去学武术;那么这样一星期编排下来,让孩子学了很多的东西,压力也很大,因为把时间分散了,哪一件事情也没有学的很好,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渐的丧失了对这些技能的兴趣。那么相反有一位家长,他是这样做的的,他让孩子选择一门孩子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他就喜欢弹古筝,那就给他请一位古筝的老师,让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就去弹古筝,那么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在这一方面就会比别人学的好,那当有人需要这方面人才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他,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就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很快成就,而他成就这个古筝以后,他在去学别乐器,也是触类旁通,非常容易,所以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专一的专业上去努力,不必要承担过重不必要的压力,因为这个人的一生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一才能精深,才能够容易获得成功,避免压力。那么这次讲座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六讲 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下)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听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又来到《名家讲坛》,跟大家一起分享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第二部分,在上次课中我们谈到了处理压力的几个原则,今天,我们讲第四个原则。

  第四个原则就是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如果一个人之后想到自身利益,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压力,为什么呢?因为总是为自己奋斗,但是总是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就会产生一些有困扰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恐惧、失望等等。为了避免这些压力,我们就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也就是你应该想到去帮助别人。谁要是给小孩送过礼物谁就知道这句话千真万确,为什么呢?当我们看到小孩子受到自己想得到的礼物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由衷喜悦,我们看到了也会为这种喜悦所感染,从而感受到给予的快乐。给予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去除人们生活中的压力。那么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有着切身的体会,记得在1997年我刚刚从人民大学毕业就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也没有讲过课,但是我们要是讲台面对的学员就是来自全国各地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不仅有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要给他们讲课讲的非常的满意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我们党校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说要请这个学员给老师打分,每一次讲课之后呢,学员就要看一看你所讲的课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不是生动,给他们启示没有,那么对于一个从没有上过讲台,而上讲台就要面临这样考验的人来说,在没有讲课的前几个月,我就会感觉寝食不安。为什么会感觉寝食不安呢?因为我们怕这个成绩打得不好,最后一对比,自己排到了最末,那么自己的面子上就很难过得去,所以我们自己注意观察一下,当我们有压力的时候,都是我们过分的执着于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压力,那么当时很幸运我也正是准备心理调适方面的课,也受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说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之外的人和事,那我就想我不应该过分关注自己的面子,于是我就转而进行这样的思考,我这次课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和帮助,结果我这样思考以后,就发现自己的压力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在自己的面子上,而在怎么样让大家有所收获上,那这种想法也促使我看了很多人的材料,备课也相当的充分,最后学员对我这节课也给出了好评,那么从这个切身的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过分的专著自己的权利,他就会有烦恼,有压力。所以为了减轻这样的压力,我们就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去成就别人。

  一本书叫《快乐是一种习惯——106岁的快乐法则》这本书就记载了新加坡许哲女士的故事,新加坡许哲女士今年实际上已经109岁了,她一生过得很健康也很快乐,为什么呢?她说就是因为她小的时候看到她母亲所做的一件事,从此以后就奠定了她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那就是要助人为乐,在她小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煮了一桌的饭菜非常的丰盛,然后端到了桌子上,全家的人正在准备就要吃的时候,忽然在门外响起了敲门声,那这个许哲女士的母亲走过去,打开门一看,结果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人,这些人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于是就向她的母亲苦苦哀求想她讨一碗饭吃,许哲母亲看到这样的情形,她二话没说,就把桌上所有的饭菜都端出来给这些人吃,当时许哲很小也很好奇,就跟在母亲背后看,当她看到那些几天没有吃过饭的人能够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时,脸上所露出的喜悦和那种满足感,她忽然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从此以后,她就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帮助别人的事业,后来这个许哲女士她就来到了美洲的巴拉圭,在那里帮助那里人的教育,帮助那里人的健康,无私无求,不和他们要一分钱,所以现在我们去巴拉圭谈起新加坡许哲女士的英文名字,很多人还深深的记得她,还深深的在怀念着她。那么后来这个许哲女士的母亲年纪也很大了,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要帮助别人在哪里都可以,可是我现在年纪很大了,也需要你的帮助,那么许哲女士听了这样的话,她就回到了新加坡,照顾她的母亲一直到九十多岁。那么从这里我们也印证了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上的一句话,那么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新加坡的许哲女士回到了新加坡以后,许多的人都愿意帮助她,她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又开起了二三十间的养老院,而这些养老院开起来之后,她自己都默默的退了出来,交给别人去管理,她自己在私底下还照顾了二三十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年纪上比她轻二三十岁,但是没有人照顾,生活也很悲惨,所以他就经常就无私无求的去照顾他们,那么当有人问起她的长寿秘诀的时候,这个许哲女士这样说,我所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所帮助的人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我也会为这种笑容所感染,所以我每一天都很开心,没有烦恼,因此会长寿。那这句话虽然只是许哲女士所经历得出的结论,其实也为心理学家们所证实。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布朗教授,他就曾经对423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那么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经常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或者给予他人帮助的老人,与那些从不为别人提供帮助的老人,与那些从不为别人提供任何帮助的老人相比,平均寿命要长5年左右。而那些只是接受别人帮助的老人,他们的年龄却没有太多变化,所以这次试验的主导者布朗教授就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实经常得益于对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进行索取,那么这些研究都是表明,其实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那么从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角度可以进行这样一番解释,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本善,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孟子他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一个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孩子,正在慢慢的朝着一个井边爬了过去,眼看着就要掉到井里去了,那么我们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处悌恻隐之心,也就是恐惧心、同情心、还有怜悯心,我们都想着怎么去做呢,我们都想着赶快地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给他拽回来,让他到达安全的境地,孟子问,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要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是为了要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还是因为我们厌恶这个孩子掉在井里发出的哭声呢?显然都不是,我们这种不自由的恻隐之心,表明了人性之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而人只有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因此在我们的《中庸》上也有这么一句话说,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让我们顺着循着,而不是违逆自己的本性去做这样就可以与道相通了。孟子说虽然人性本善但是人也会去做恶,然而人之所以去做恶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的原因,而是因为什么呢?而是因为人不注意保存自己本有的良心,而又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熏染,结果久而久之就把自己本有的良心给迷失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山的例子来做比喻,这个牛山是一个山的名字,它本来是一个非常风景优美,非常草木茂盛的地方,但是因为这个牛山地处大国郊外,所以就经常有人去牛山上乱砍乱伐,还会有人不时的到牛山的草地上去放牧牛羊,结果久而久之就使本来草木茂盛,风景优美的牛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了,那么后来的人,以前没有看过牛山的人,他们在看到牛山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这个牛山本来就不生草木,可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孟子说人性本善的道理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我们只有注意保存自己的良心,并且把自己放逸的心找回来,就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了。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识是说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这个途径和道路,其实没有什么奥秘的,只不过是把自己放逸的心或者说丢失了的良心找回了罢了。可惜世间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良心,对自己的重要性。孟子又非常感叹的说,他说一个人把小鸡,小狗这样的小动物给丢掉了,尚知道着急的把它找回来,可是人们把自己的良心这样重要的东西给丢掉了,却不知道着急把它找回来,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啊。孟子说这样的人正如那些低劣的园艺师,因为他们放着贵重的梧桐树不管,反而去费心的照顾那些矮小的荆棘之类,这是分不清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重哪一个轻的原因,而导致的呀。所以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都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所以人如果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就会怎么样呢?就会感到惴惴不安,就会感觉心里很不安心,这就说明一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他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做到俯仰无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的人。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看第一个忙就是忙碌的忙,竖心旁搁了一个亡字,看到这个忙字提醒我们什么呢?提醒我们已经如此的忙,以至于我们的心都已经不敏锐了,不敏感了,观察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就看不到了。就是第二个盲,眼盲,就是看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我们说“爱”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看到爱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而我们每天为了自己是事业工作而奔忙的时候,周围的人需要都被我们忽视了,看不见了,最后事业也许很成功,也赚了很多钱,却落得了一个妻离子散的结果,最后他还觉得很无辜,茫然而不知所措,他说:“我这样忙碌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吗?怎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最后他就茫然而不知所措了。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多多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致于越走越空虚,才能够越走越踏实。

  处理压力的第五点,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个“缘”字中国人经常讲,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么这个缘用我们现代话来解释就是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去进行努力。因为我们中国人经常告诫我们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切条件成熟的时候才会水到渠成。我们看自然界也有它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也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规律,那么当这件事的缘分,就是条件还不具足的时候,那我们就不要去勉强,非得要怎么怎么样,那么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非常的累了,那我们随缘就是随着这个条件成熟了,最后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个事情就做到非常的容易了。为什么中国古人教导我们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呢,那就是因为中国古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那有很多人看来这句话就说,那么既然德行是根,是本,财并不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的去赚钱呢,实际上这句话不能做这样的理解,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就是说,德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而这个财富是枝叶花果,就像我们看一棵大树一样,它外面枝叶繁茂,原因是在哪里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它根深蒂固,我们学植物的人都会明白这个枝,它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也就必须延伸到哪里,所以这个跟虽然看不到,但是它并非不重要,而是这个植物成长,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大学》上教导我们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那么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德行实际上是发财致富的根本,就是你没有德行的话,就不可能获得很好的收获,财者末也,财者就是枝叶花果也,如果我们读过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个书中,我们就可以非常深刻的了解到这一点,在这个《保富法》书中聂云台先生记载了很多明朝初年,清朝末年很多富裕的家庭,他们家后代子孙兴旺发达,还是衰败的情形。那么其中他就举到了林则徐,他说林则徐当时为什么要去严厉的禁烟呢,当时很多西方列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士兵一边背着步枪,一边背着烟枪觉得这样的士兵怎样能够打仗呢,所以才觉得中国可以侵略,那么看到这样的情形,林则徐非常的忧心,他就向朝廷上书,极力的要求禁烟,那么也很幸运,他的上书也被允许,就被派往这个广东一带去禁烟。在这个过程中林则徐只要稍微的放松一下,也就是说他可以一边禁烟,一边也可以接受一点贿赂,他就可以获得几百万两的银子这样的贿赂和收入,但是林则徐当时考虑的是当时的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觉得如果不厉行禁烟的话,中国人确实被称为“东亚病夫”了,所以他一路上严格禁烟。后来英国的列强他们的商人生意受到恶劣损失,于是就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那么战争失败以后,清{系统屏蔽}为了向西方列强求和,就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把这个林则徐就发配到边疆去充军听到这里,很多人会说,你看看林则徐他多多的傻,放着几百万的银两他不去赚,反而却落得一个充军边疆的结果。那么我们在反观当时广东的三家富商,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发了国难财,可以说过着富甲一方的生活,他们家是雕梁画栋,吃得是山珍海味,过着这样富裕的生活,他们家的家具,都是最高档的楠木做成的家具,还有他们家收藏了很多的画,因为当时很多的名画都盖着这三家的图章,这就表明这些名画曾经在这三家收藏过,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这个聂云台先生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发现林则徐的后代个个都有成就,而且书香不断,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而我们再看看这三家富商的后代呢,没有一家的子弟是成才的,他们的楠木家具都被别人给搬走了,他们家的那些名画也都流散到民间,所以在看一看这件事情,其实林公他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这三家富商却是天底下最愚钝的人了。那么这些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他的财富也不能维持良久。所以《大学》上又提醒我们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当一个人很有德行的时候,他所感召的人才才是好的人才,那么这些人来了之后,把这个商机抓住,就可以自然的创造财富。

  第六就是要学会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很多人都批评它,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其实并非如此,这里蕴藏着很深的人生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知足的话,那么即使他的家庭条件很优越,他仍然不会得到满足,仍然感受不到幸福。

  第七个方法,就是要找一个人谈一谈。我们很多时候把这个情绪埋藏在心里,从不外露,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那么医生常说,经常把感情埋藏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的心脏病。为了解除这种压力,我们经常要找人谈一谈,能够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第八就是要找出减轻压力的有趣方法。我们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减轻压力,但是有些方法是积极的,有些方法是消极的。比如说有的男士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就会想到抽烟喝酒,有的女士遇到压力的时候就会想到疯狂购物或者用吃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方式不仅不助于减轻压力,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困扰。所以我们应该找那些积极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听一段舒缓的古典音乐,我们可以去运动一下,和朋友交流一下等等,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趣,总之我们要知道会有压力,压力横竖是要来的,着手改变你的思维和习惯,能够避免压力则尽可能避免它,不能避免就用良好的方法来减轻压力。也有人说在生活中经常把人打倒的不是重拳,而是暗拳。但是如果我们进行了,主动的压力管理,也不会让压力像暗拳一样把我们打倒,妨碍了成功。这是我们讲的压力心理及其调适,这次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七讲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上)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首先就是嫉妒心理及其调适。嫉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它是指一种对别人的才能怨恨、对别人的成就恐惧、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忧虑的思想情绪。所以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为什么是拿别人成绩来惩罚自己呢,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我们自己心理不舒服,那别人可能还不知道我们有这种思想情绪,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而且这种惩罚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确实还伴随着一种具体的不幸的出现,所以中国古人也说“君子乐得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在《迁善录》中就记载着一个故事,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都非常不幸,都有这种或那样的疾病,一个儿子是驼背、一个儿子是跛子、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疯癫癫、一个痴呆、一个聋子、一个眼瞎、一个哑巴、还有一个不幸死在了狱中,面对这样不良的遭遇,公明子皋就问他,您平时有什么样的心行,为什么得到如此的奇祸呢?蒋瑗还不太在意的说,他说我生平也没有什么别的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记恨他,看到别人谄媚自己心生欢喜,听到别人有善行我就怀疑,听到别人有恶行我就信以为真,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失,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罢了。公明子皋听到这里就非常叹惜地说,作为一个士大夫,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马上就会得灭门之灾,难道您还觉得无所谓没有觉察到吗?您的恶报哪有现在这个样子呢。蒋瑗听了之后,他就大惊失色,子皋就提醒他说,如果您现在能够痛改前非,也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正也未为迟啊。那么听了他的劝告,蒋瑗从此就提高了警惕,尽改平生之所为,那么过了几年,他几个儿子的病也就渐渐地好转了。那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嫉妒别人确实像黑格尔所说的,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

  谈到嫉妒问题,我们中国人都不陌生,有一句话叫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文人,他并不是相互轻视的,如果读过圣贤教诲的,他不仅仅对于别人的成就,不轻视,反而还会赞叹,还会向他学习。

  那么这些相轻视的文人,是属于哪一种文人呢。那就是弟子规上所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这种文人。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是学了很多华美的辞章。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们在言谈的时候,能够说出很多的名言警句,让别人看了很羡慕我们,很赞扬我们。所以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就非常感叹地说,他说“古之学者为已,而今之学者为人”。说古代的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现在的学者,学了都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让别人赞叹自己,华而不实。那么只有是这样不去力行圣贤教诲,只是学了一些华美的辞章的文人,才会相互轻视。

  在中国古代这个文化,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意思,也就是通过这些文学、文艺等各种形式来变化人的气质。所以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这个孔老夫子也曾经说过“这个人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是面目可憎”了呢?三日没有闻听圣贤的教诲,就忘记了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律,所以就表现出来,让人非常憎恶了。还有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为什么呢?因为他去读圣贤经典,学了很多人生的智慧,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因此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古代的文学、文艺、文献等等都是文以载道,它所传达的都是宇宙、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道理,但是人如果不学习这些圣贤经典的话,就不知道这些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古人又说“人不学,不知道”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讲得道之人,那么道究竟是指什么呢?这个道最初就是道路和途径、轨道的意思,就像我们自然界的,这些太阳系的行星,每一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如果这个木星说它说我不想按着我的轨道运行了,我想按着地球的轨道来运行,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可想而知,那就会出现星球与星球的碰撞,就会使本来井然有序的宇宙秩序变得杂乱无章了,所以这种自然的宇宙秩序,我们就把它称为道。

  为了凸现表达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恒常不变的规律。古人又用天道来表示,比如说在《论语》上,孔老夫子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的意思是说,你看这个老天说什么话了吗,它虽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从四季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从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春花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规律,所以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说,尽管天不以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讲道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万物的生长过程中,表达出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而这种规律能够为人所感受,所以我们简单讲一讲,什么是道呢?就是宇宙人生的秩序和规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么德,首先的德是什么意思呢?德者得也,在说言语解字上,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就是得到了对道,也就是对宇宙人生规律的理解和认同。得道之人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就称为是有德的了。那么古代的人,他们不仅仅观察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也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为我们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首先我们看一看,这父子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上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并不是圣人给我们制定的,让我们去遵守的,而父子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为了使这种自然亲情,顺着亲的方向发展,并且保持一生而不改变,圣人就去观察,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后来他们观察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赡养孝顺父母,这样的话呢,这个父子有亲才能保持一生。君臣有义,他所表明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君臣关系,因为领导与被领导有一种自然的上下级的关系,怎么样使这种关系保持和谐呢,领导者必须对属下有仁爱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可以对属下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而被领导者呢,因为他处于被领导的地位,要求他对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要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那么这就是尽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领导者仁慈,下属忠诚,这个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和冲突的。夫妇有别,这个别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职责上的差别,这个就是丈夫要承担创造经济收入的职责,而妇女要承担教育儿女的职责,那么只有做到了丈夫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那么妻子做到了有良好的美德,这样呢夫义妇德能够做好,这个夫妻之间才是和谐的关系。长幼有序,就是指我们一家之中,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根据这种自然的顺序,要求兄长要做表率,要友爱,引导这个弟弟妹妹。而这个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诲,要恭敬、要听从,只有做到了恭兄友弟,这个兄弟姐妹这间的顺序才是和谐的。最后一种伦理关系呢,就是朋友有信,他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与平等的人相交往的时候,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那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所以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保持一个社会人伦秩序稳定,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只有这五种伦理关系处理好了,这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国古人看到,处理任何一种伦理关系,都不是靠竞争而是靠仁爱才能达到的,所以中国古人他讲的是仁爱,而不是竞争。在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竞争这个词,比如说在《论语》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它说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所争的话,那一定是在射箭的场合,当两个人比赛射箭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两个人都相互敬礼,揖让而升,然后升到堂上呢去进行比赛,比赛结束之后呢,下而饮,退下来之后由这个战胜的人敬给这个输了的人敬酒,以示安慰,并且非常谦虚地说承让承让。那么这其实并不是谦虚的话,因为在高手之间的这个比赛,这个偶然的因素很多,他说这句话也确实是发自肺腑,而且还给他敬酒表示安慰,所以他们即使是要争的话也是不失君子之风,那么这个失败者是什么感受呢,他呢并不是去怨恨嫉妒这个胜利的人,他反求诸已而已矣,就是反过头来,想想自己在技艺上哪里不够精湛,哪里可待提高。

  所以我们说竞争这个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它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真相,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看一看,美国对中东的战争,那么谁是胜者呢,显然是美国战胜了,谁是输家呢,显然是中东国家战败了。那么是不是适者他就生存了而战败的人就被淘汰了呢,事实告诉我们,胜者他没有活得很舒服,而战败的人也没有被淘汰,反而是以一种更加不为人知的方式,更加隐蔽的方式来对胜利者进行报复,而这种方式就是恐怖主义,所以我们现在看现代的战争,实际上根本没有战场,这个战场可能就是你的摩天大楼,也可能就是你的地铁,是你的商店甚至你接到了一封信,里边有病菌,结果自己就被毒害了,因此我们说现代的战争它没有战场,而失败者这一方经常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使这个战胜者生活在局促不安,战战兢之中,那么我们再看美国,他们为了反对恐怖主义,为了去挑起战争,花在这上面的费用有多少呢,可以说有上百亿美元。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美国他不是去挑起战争,不是用这些钱去反对恐怖主义,而是把这些钱用在了帮助这些中东国家人民,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来搞这些慈善的事业,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些中东国家的人们,会把他看成什么呢,会把他们视为救世主,会对他们非常恭敬,非常信服,那么可以说他们一呼百应,说什么呢他们就会去做什么,所以从这里我们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他不讲竞争而是讲仁爱。

  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诲中呢,因为没有竞争所以它教导我们“君子要成人之美,要已欲利而利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自己想成就的,想得到的,我们也帮助他人去成就,去得到,那么这一点我们在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身上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李嘉诚先生他是做塑料橡胶产品起家的,在1973年的时候,全世界发生了石油危机,而这个塑料橡胶的原材料呢就是石油,在这个时候,香港有一家进出口公司,为了发国难财就把这个石油的价格提高了八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中小企业就面临着要倒闭的危险,这些企业也是生产橡胶,生产塑料的,那么这个时候,李嘉诚他如果是有竞争的观念,他只要坐视不管,那么这些人都可以因为石油危机没有原材料,最后都会倒闭,但是李嘉诚却没有这样做,他反而主动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召集起来,让他们把自己所需要的这个原油的数目报上来,然后一起到国外去订货,因为如果你只是一家去订货,数量很小没有人愿意理你,如果大家集合起来订的货很多,这个价格也会很便宜,也很容易订到货,那么在这个石油从订了到来到这一段时间还有一段距离,很多的小企业,仍然是因为没有库存面临着要倒闭的危机,那么这个时候李嘉诚怎么样做的呢,他把自己库存的二十万吨石油,以当时市场价的一半卖给了这些中小企业,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周转的过程,而这些石油订到以后,来到了之后呢他又以当时市价没有赚一毛钱,又把十三吨的石油卖给了这些中小的企业,使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订货的企业也有了石油加以周转,所以在这件事以后这些塑料厂家,都把他称为救世主,李嘉诚先生也被称为一个义薄云天的人。那么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嘉诚先生在他以后的事业中,可以获得那么多的助力,可以获得那么好的人缘,因为在这种最艰难的条件下,他都不肯去牺牲,那些中小企业的利益,在平常的时候他怎么可能去不讲诚信,怎么可能去伤害到他们的利益呢。

  现在很多孩子问到他你最崇拜谁,他都会说我最崇拜李嘉诚,我也想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那么我们看这些孩子只是看到了李嘉诚是世界首富的这个结果,而没有想学习他的义薄云天,没有想学习他那种高尚的道德,他那种仁爱精神和诚信的品质。那么李嘉诚先生他的这种行为确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诲,那就是“见人之得,如已之得”,看到别人有所收获就像自己有收获一样高兴,“见人之失,如已之失”,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受到了损失一样,感到万分焦急,也会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中国人就不会有嫉妒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能够做出很大事业的人,更体现了中国那种海纳百川,有容大的气魄,所以中国人说这个人量大福大,他这个气量大,他所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经常嫉贤妒能的话,那就会导致一种武大郎开店式的用人方式,是不可能笼络到人才的,得人才而得天下,得人才而事业兴旺发达,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道理。

  日本索尼公司的董事长盛田昭夫,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雇佣比你聪明的人,他可以加强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认为部属比你聪明,就觉得受到威胁,那就太荒谬了。因为能与一个聪明人共事,毕竟表示你一定也不错”。在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在他去世之后,有一位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这样一句话,一位知道选用比他的能力更强的人安息在此!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对于高才是喜不是忧,是求不是弃,是扶不是压,因为他们明白强将手下无弱兵,人才才是事业成功的希望。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讲到了中国的观念和西方的观念有所不同,在竞争的观念下导致了人与人互相嫉妒,互相攀比,而在仁爱的基础上人们反而是互相协作,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彼此来成就,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生不同的格局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自然界中,人们看到有一个现象,看到一群羊,都纷纷地去跳崖自杀,人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就去研究他们为什么去自杀呢,后来研究来研究去才发现,它们并非想要去自杀,它们在草原上,为了吃到更鲜美的水草,他就要比别的这个羊跑得更快一些,才能吃到更好的水草,那么后面的为了吃到更好的水草,又需要比它们跑得快,要跑在这一群羊的前面,才能够吃到好的鲜美的水草,结果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跑了起来,而在奔跑的过程中,它们就忘了要去吃草这个目的,就莫名其妙地跑起来跑起来,越跑越快,结果来到了山崖前面也收不住脚,最后就一起跳进了山崖里,给我们印象,好像是它们集体自杀,实际上并非是想要去自杀,而是要吃到更好的鲜草比别的羊跑得快。那么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那就需要和别的企业去竞争,要发展经济,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哪里,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惜污染了环境,污染了水,污染了空气到最后我们连清新的空气,连新鲜的水都喝不到了,那么我们这种竞争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我们希望作为有理性的人不要像自然界的动物一样,那样去盲目竞争,而能够彼此成全,彼此互助,能够成就更加美满的人生,我们这次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八讲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下)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的多疑心理和挑剔心理及其调适。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多疑心理及其调适。多疑心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经常表现为对人存戒心、提着心、不放心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多疑心理的成因,第一点,就是因为对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那当别人向你来说这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或者进谗言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为诬词所蒙蔽,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的下属来向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这个人他之所以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是有所企图,他或者是嫉妒同事的成就,或者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不想让朋友去占,所以才向你来说他的过失来影响你的决定。中国古人有一句听谗诗就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这句诗中这样写到,说“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一个君他听到了别人的诬词和谗言,结果可能就在这种诬词的蒙蔽之下把一个忠臣给杀害了,比如说我们在南宋的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屡屡得胜,眼看着就可以收复中原,但是这个昏君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谗言,一天之中连下了十二道金牌把他火速召回国来,最后也使十几年抗金的事业毁于一旦。那么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就是因为他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所导致的。

  那么多疑心理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封闭性的思路,简单地逻辑推理,笼罩了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就像我们听说的,那个疑人偷斧的故事。这个人把斧子丢了,结果他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他来观察这个领导的儿子越看他越像偷斧子的人,于是他就断定,这个斧子就是由邻居家的儿子去偷了,后来他在山里打柴的时候又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然后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结果他发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那么我们对别人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怪,多疑的人都是从一种预定的假设的目标出发,然后再去观察这个人,然后再寻找一些论据证明,哎他就是偷斧子的人,实际上是回到了自己假设的目标。就像有的妻子,好就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结果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她就来寻找论据,丈夫回来之后她就看一看他的衬衫是不是有口红,是不是有香水,是不是有女人的头发,然后去检查他的手机,看看有什么可疑的短信或者可疑的电话号码,那么这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假想出发,然后产生了一种多疑心理。

  第三个原因,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这个人自己经常是诡计多端,疑神疑鬼,那么他也会从这样的心理体验去出发,无端地推测别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没有原因地去推测别人。所以《论语》上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人之所以坦荡呢,就是因为他俯仰无愧,心胸开阔,为人处事没有一件事不可以告诉别人的,但是小人呢,他就是经常会疑神疑鬼,他经常顾及自己的利益,然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推测别人。

  那为了克服这些多疑的心理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要慎于始。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往之初就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才能信任,只有信任了,才能够用之不疑,才能够使这个关系长久发展。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要出征辽国,就派大臣房玄龄留守京师,结果就在这个关头,有人告密说有人要谋反,房玄龄就问这个人是谁,结果这个告密的人说这个人就是你。房玄龄感觉到这件事关涉到自己,不好擅加处理,所以他就派专使去禀告太宗,唐太宗毕竟是一代君啊,他不仅没有对房玄龄妄加的推测,反而下令杀了这个诬告者,他随即还下了一道诏书,问房玄龄说公何不自信,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正是因为太宗了解房玄龄,信任房玄龄所以才没有被诬词所蒙蔽,对他妄加猜疑。那么我们与人交往要充分地了解他。

  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信任呢,中国人有一句话,这句话说得非常在理,那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很多人经常批判说,忠臣怎么会出于孝子之门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孝子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孝敬,是因为他有一种恩义、情义和道义的处事原则,他能够感恩父母所以他也会把这种原则推已及人,用在其他人的身上。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报答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用什么原则再处理呢,当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用的是功利的原则,在与人交往也就是说这件事对于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从利变成了害的时候,那我可能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那么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个道谢的话都没有,很多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也进行了争论,说为什么呢,找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们已经不知道感恩父母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想到记在心上时时地去报答的话,那么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社会、国家的帮助又怎么可能记在心里,念念不忘呢。

  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就是那些残疾人受到了政府啊特别的照顾,政策给他们倾斜很多,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作出一些假的证据,以期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那么这些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孝敬的这个根基。

  在管仲论相这个故事中就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看一个人。管仲他在年老的时候躺在病榻上,齐桓公就来向他请教,说仲父啊眼见您就病倒了,那您去世以后,我们请谁来做宰相比较合适呢。这个管仲他非常聪明,他知道齐桓公心里已经有人选了,于是他就故意问,他说大王啊您觉得谁做宰相比较合适呢。结果这个齐桓公就说了,易牙这个人怎么样,易牙这个人对我非常好非常忠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他问我说有什么东西你没有吃过吗,然后我就回答说,天下的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我都尝遍了,只有婴儿的肉我没有吃过,结果听了这样的话呢,易牙回到了家里就把自己的孩子,亲生的孩子给杀死了用他的肉烹制了一个非常好的佳肴来供奉给我。他说你看一看易牙这个人,他爱我比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有多,对我是不是很忠心呢,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宰相啊。结果管仲听了之后就摇了摇头说,他说大王啊,一个人人情所挚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了,而这个人居然为了讨你的欢心,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给杀掉了,这不是杀子奉君王吗,他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这个人你绝对不能用。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易牙不可以,那么竖刁总可以了吧,竖刁这个人对我也很忠诚,怎么表现出来呢,他为了陪我玩,为了取悦于我,他不惜把自己变成了太监然后进宫里来陪我玩,他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身体,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用了呢。管仲听了之后啊,仍然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这个人也不能够用,他说一个人人情所爱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而竖刁这个人为了取悦于你,不惜自残以求荣,就是把自己变成了残疾来求得一点点的荣耀,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目的,你一定要小心他不能够用这个人。那么这个桓公听了之后说,既然易牙和竖刁这两个人都不行,那么开方这个人总可以了吧,开方这个人对我也很忠心,怎么表现出来呢,他本来是卫国的公子,但是他到了齐国很多年都没有回去探望一下父母亲,即使是他的父母亲过世,他都没有回去看望一下,这个人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人生在世对自己恩情最大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了,而开方这个人,他连自己父母的恩情都不能够报答的话,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待奉您呢,他这是绝亲以干禄,也就和自己的父母亲诀别而来求得一点点的富贵荣华,这个人也是不可以用的。那么后来齐桓公他没有听管仲的劝告,结果自己也死得非常惨。那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看人要看根本,要看那些有恩义、有道义、有德义的人,那就是要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而这个用人的方法,在日本的企业中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当日本的企业,要想把这个人提为中层的领导的时候,他一定要去探望他的父母,看看他在家是不是孝子,那么这个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拨人才的方法。在孝经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也说你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你却爱其他的人,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却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相违背的。那么看了这两句话,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如果你的领导,你的上司或者你的生意伙伴跟你说,今天有没有时间陪我吃顿饭啊,你会兴高采烈地去说啊,哎我有时间,怎么会没有时间呢,觉得受宠若惊,去陪领导吃一顿饭。但是你的父母说,今天有没有时间陪我去吃一顿饭呢,你可能就会说,哎呀我还忙这个忙那个呢,哪有时间陪你吃饭呀。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去想一想,自己在用什么心和人交往呢。如果一个人他出差之后,回到家的时候啊,他不是马上去看他的父母,而是带着礼品去看他的上司或者看他的生意合作伙伴了,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以功利之心在与人相交往,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呢,却一直在鼓励人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忘恩负义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了。那我们知道,既然孝它培养起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所以在汉代以来,我们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拨机制,也就是这个孩子,如果具有孝、廉的品质,我们就可以把他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供他去读书,因为一个孩子孝就会对国家忠,一个人廉洁就会不贪,这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人才选拨的机制。

  克服多疑心理的另一点,就是一旦有了猜疑,我们怎么办呢,就应该暗示自己要冷静下来,看看自己是否陷入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多想几种可能性,多看几个对立面,这样就会使理智得到召唤,一通百通,而不是使自己陷于多疑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讲的多疑心理及其调适。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另一种不良心理也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克服,那就是挑剔心理,它表现在我们经常以抱怨、指责、唠叨、批评的口吻与人讲话,这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丈夫常说在家里最让自己忍受不了的是妻子的牢骚和抱怨。在卡耐基的《写给女孩子》这本书中,他就这样写到,他说“一个男人的婚姻生活能不能得到幸福,他太太的脾气和性格任何其他事情都更重要。她可能拥有全天下的每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她脾气暴躁、唠叨、挑剔和个性孤僻,那么她所有的美德便等于零了。很多男人失去冲劲,而且放弃奋斗的机会,那是因为他的太太,一直对他的每一个希望和心愿泼冷水,她永不休止地挑剔,不停地想要知道,为什么她的丈夫不能像她所认识的某一个男人那样赚很多的钱,或者是她的丈夫为什么写不出一本畅销书,得不到一个好职位,像这样的太太,真是使丈夫太丧气了。”的确唠叨、挑剔带给家人的不幸,比奢侈、浪费来得更大,也会增加家庭的痛苦。在心理学家特曼博士的调查中,他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男人都把唠叨和挑剔列为女性缺点的第一位”,那这个结论可能让我们有一些吃惊,我们很多人觉得,女人懒惰,好吃懒做不干活,又浪费又奢侈,这都是女子最不好的德性,但是男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个女人唠叨、挑剔是最不好的品格,是最让人忍受不了的。

  那么在人际交往之中除了夫妻之间的抱怨和挑剔之外,常见的就是领导者的挑剔心理,领导者的挑剔心理和领导者的工作责任是分不开的,在工作中要完成一个项目,他必须去组织策划,在这个工作完成之后,他要对每一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那么这个被领导者在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受到了领导者的赞许,他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久而久之也会对这个领导日渐地萌生了尊重和敬畏之感,这种尊敬和敬畏是领导职能的实现。但是如果这个领导者,过分着重于表面现象,过分着重于表示自己的领导权威,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挑剔成癖的毛病。比如说有一个年轻的干部,他一天去上班,结果正好碰上了一个年老的部属,他非常热情对他打招呼,结果他这个年老的部属正好有事,所以他嗯了一声就擦肩而过了,没有表示出太多的热情,结果在权威心理的支使下,这个年轻的干部就认为这个老同志他瞧不起我们年轻的干部,蔑视领导权威,结果越想越生气,最后就产生了隔阂,影响了人事关系。那么这种结果的产生,无疑是权威心理在作怪,有了这种权威心理就自然会有表示自己领导权威的行为方式,可惜的是很多的领导干部,却把挑剔作为自己领导权威的一种表现。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干部到下面去检查工作,本来方方面面都干得不错,但是他却鸡蛋里边挑骨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发现问题,来表示自己的领导权威,如果不这样做呢总觉得自己的领导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尽到领导的责任,其实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了上下级的关系,使这个上下级的关系变得很不正常。

那为了克服这种挑剔心理,我们除了要改变素质,提高素质以外,还应该学会用赞赏的方式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这个赞赏之所以有效也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从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看,这个婴儿必须经过足够的触摸才能够健康成长,因为在这个触摸的过程中可以刺激他体内的化学成分,协助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健康的成长,那么孩子长大一些,这种要求触摸的早期愿望就改变为对赞赏的需求,结果你点一个头给他微笑一下,表示一个热情,他都会能够表示满意,证实他目前的存在状况,这也正如9岁的布莱德雷所写到的,他说“若你轻柔温和地对我触摸,若你看着我对我微笑,若你在说话前偶尔先听我说话,那我就会长大,真正地长大”。那么这个就说明人长大以后,要求触摸这种早期愿望,表现为要求赞赏,所以有一个管理人员他就发现,他这个实验室里有一个工作人员,他把自己的工作给撇在一边不管,反而来到了饮水机旁,忙着找人说话,后来他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需要赞赏的饥渴,于是他就经常主动的来到实验室和这个人友好地谈谈话,结果这个方法马上就起到了效果,后来这个管理人员发现,要求赞赏的饥渴充斥着任何角落,无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工作的场合。

那么美国的科学家们曾经进行了一个跟踪调查,这个调查的对象是100名百万富翁,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些百万富翁的年龄,是从21岁到70岁不等,从学历上看呢,有的是小学、有的是博士,有70%的人都是来自于人口小于1.5万的小城镇,后来他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发现其他人好的方面,而给予适时的赞赏。

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表扬更能启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怎样期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应,我们夸奖一个人干得好,他就会更加努力,希望自己干得更好,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你能够经常这样赞赏下属,你说啊,你把这个插花摆在办公室里使这个办公室都有了光彩,你把这个计划写完,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你这个报告写得简明清晰正合需要,那我相信部属接下来的工作会更加让你满意。如果你总是抱怨,挑剔他,那他接下来的工作就可能是硬着头皮勉强为之了。总之作为我们领导者,都应该了解到每一个人都有赞赏的需要,我们应该不吝惜对别人赞赏,对别人的工作和成绩给予适时的肯定,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那我们这次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九讲  幸福人生的三个原则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讲幸福人生的三个原则。在讲三个原则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幸福之道是什么?如果我们所讲的幸福和大家所理解的幸福不一样,那可能我们无论如何也都不能获得幸福。为了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首先看一看在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说在美国的海伦盖拉女士,她生出来就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却幸福地生活着,每一次她周游世界在开篇演讲的时候,其实她演讲并不是自己在讲话,因为她是盲聋哑人,她只能靠自己的唇动和手指在讲话,由她的助手汤姆逊女士来进行翻译,在每次开头她就这样说道,她说我生来眼睛就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想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的盲聋哑人带来了生的喜悦,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看到了生命的价值。那么这个人就是我们认为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相反我们却看到了很多在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的人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他生活条件非常富裕,冬天有别墅可以避寒,夏天有别墅可以避暑,这在我们看来是良好环境的幸福的人,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就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就不满足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而这些太太之间呢又不能和睦相处,最后会吵得家庭鸡犬不宁。第二就是因为自己忙于事业,忙于赚钱,忽视了孩子的教育,等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每一天都会给他出很多的事情,让他非常忙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么还有一家人,他们家人有两个夫妻,还有三个孩子,每一个人都是身体健壮,非常健康,但是因为身体健康可脾气却不是很好,那么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大打出手,经常把彼此打得鼻青脸肿。那么这样的人也并没有因为健康,就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那么我们讲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如果讲得简短一点,那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讲得复杂一点,那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如果我们认定,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幸福,那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刚才讲了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而一旦一个人发脾气,气恼了,这个喜悦和气恼是不能够共存的。因为你的气恼,这个喜悦就不存在了,所以为了获得这样的幸福,我们必须做到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我们为什么发火呢?显然是觉得别人做错了,而别人错了我们自己生气,使自己很不痛快,这不是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不仅如此,这个发怒,一个人如果在发怒的时候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他,他这个面孔都变得非常的狰狞,和平时那种温柔微笑的面孔就截然不同了,甚至他的周围都充满了一种暴戾的气氛,让我们一见就不愿意接近,就想远离他。而且一个人盛怒三分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拿全身的细胞恢复正常呢?一个人盛怒三分钟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才可以使全身的细胞恢复正常,所以的确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因此我们中国古人说恨、怨、恼、怒、烦是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那我们知道了这些烦恼对自己人生的害处,我们就应该努力地避免烦恼,像我们上次提到的新加坡许哲女士,她为什么能够活109岁呢,就是因为她能够良好地掌握自己的脾气,她从来不发脾气,因为她认为如果发脾气,第一会伤害自己,第二会伤害对方,第三其他人听了也会受到影响,生气害自己也害很多人,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所以不要生气。那有人就问他了,如果别人对你发脾气,你会怎么办呢,她回答说,那是他发脾气,不是我发脾气,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那又有人问她,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别人无缘无故地骂你,你是不是会生气啊,诸位朋友你们会不会生气呀,但是许哲回答说我不生气,因为人总是要说话的,我就当他在讲与我无关的话,为什么要生气呀,如果生气啊,你三天都不开心,这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你对别人讲出了你的气恼,别人也会不开心,也就伤害了别人。所以这个许哲女士,她从来不生气,不仅仅是她这样,实际上我们读书啊,看在历史上有很多有修养的人,也从不轻易地发怒。

  比如说在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还有哲学家,他自己是辩才无碍,他每一次跟别人辩论,没有人能够赢过他,总是辩输。但是他非常不幸,就是娶了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婆,他这个老婆经常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就对他大发雷霆,不依不饶。有一天这个苏格拉底的妻子,又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他河东狮吼,结果这个苏格拉底他不仅仅没有和她对着吵,反而在那儿坐着,静静地听着她把话说完,等他的妻子把话说完了,他缓缓地站起身来,然后就向门外走去,他说你说完了吧,如果你说完了,我可以出门去会见我的朋友了。结果没有想到,苏格拉底的退让并没有使他的妻子止息这个脾气,在盛怒之下,她居然拿起了一盆水,从头到脚地泼在了苏格拉底的身上,让他就像一个落汤鸡一样非常狼狈,而这件事情恰好被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给看见了,于是他就问他说到底发生了怎么样严重的事,让你搞得如此狼狈呀。结果苏格拉底就说,他说啊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意思说他的这个妻子给他发了一通雷霆之怒还不甘休,又给他泼了一盆水,这叫雷霆之后必有暴雨,他仍然没有失去君子之风,更没有跟他的妻子去吵架。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两个人如果吵起来了,那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人的水平差不多,是不相上下,是半斤对八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两个巴掌一拍才能够响。所以我们如果看到有人在吵架,我们就说这两个人,实际上水平是差不多的,如果一个高一个低,那肯定吵不起来。

  那么像这样有修养的人,在我们历史上也出现过。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宽,就是宽容的宽,我们从他的名字上就知道,这个人非常宽厚,从来都没有发过脾气,他的脾气好得连他的太太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有一天他的太太就突发奇想,她想试一试自己的丈夫,他的修养到底有多好。于是有一天早晨,这个刘宽他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礼帽,穿得整整齐齐要赶着上早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就命令一个丫鬟,去给他送一碗肉羹,就是肉做的热汤,而在这个给他的过程中,让这个丫鬟故意失手,把这个肉汤泼在刘宽的身上,结果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刘宽是怎么样反应的吗,刘宽他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啊,他没有因为把自己的朝服给弄脏了,而去责怪这个丫鬟,反而非常关切地问说烫着你的手没有呀,就这样还在表示对丫鬟的关心。所以从那儿以后,他们家的家人对他是非常佩服,因为这个人确实是做到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地发怒。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在平时表现出来,平时大家你好我好,当然很容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当那些人来面对着你无理取闹的时候,让你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风度,这个时候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我们看这个忍字,忍字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说什么时候才能谈得上忍呢,平时就谈不下忍了,大家都对我这么恭敬,我欢喜还来不及呢,那么当有这个刀在你的心上,刀子在割你的心,这样的时候你还能够忍,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很多有修养的人,确实是不经常发怒的。

  那么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个大肚弥勒菩萨那种,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精神,在这个大肚弥勒佛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点。第一点他就是肚皮很大。肚皮很大就意味着度量大,胸量大。那第二点就是他笑口常开。总是保持微笑,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啊都是笑呵呵地隐忍,让人一看就非常欢喜。

  那么看到这个塑像,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存平等心,呈喜悦相,也就说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因为这个人是我的领导,是我的长官,我就对他极尽巴结奉承之事,而这个人是一般的百姓,甚至是清洁工人,我就对他瞧不起或者对他很轻视,这样就失去了平等之心,所以这个有修养的人,正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苏东坡先生曾经也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是一个在家学佛的居士,有一次他在礼佛的过程中突发灵感,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个稽首就是礼拜的意思,天中天就是指佛,毫光就是指这个佛的这个慈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而这个八风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称讥、毁誉、利乐、兴衰”也就是无论别人称赞我还是讥讽我,无论是别人毁谤我还是给我很好的名声,无论我是处于上升时期还是处于下降时期,无论是在苦中还是在乐中,我都会如如不动,不为这些外境所动,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那么这种境界谁做到了呢,实际上是佛做到了,他说“端坐紫金莲”,就看到那个佛像端坐在这个紫色的莲花之上。但是这句诗,虽然苏东坡是称赞佛,实际上他是觉得自己也做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那他写了这首诗之后,他越看觉得境界越好,越掂量越得意,于是他就派自己的童子把这首诗送给归宗寺的佛印禅师,让他给看一下,那么这个禅师他在这个河的对面,在庐山为了去见他就必须要渡过江去,那么在童子送的过程中,他自己在想,哎呀不知道这个禅师会怎么样夸奖我的诗,我这首诗写得太有意境了。可是这个禅师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然后交给这个童子让他拿回来,那么这个苏东坡在这儿左等右等,心里非常焦急,看到童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他说禅师看了我的诗之后,对我的诗有什么好的评价吗,结果这个童子说,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在信纸上批了两个字,让我给你带回来,结果他就迫不及待的把这个信封打开,结果上面写了两个字,放屁。这个苏东坡一看就怒火中烧,他觉得这个禅师,你理解不了我的境界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这样糟蹋我的诗呢。于是他都等不到天亮,他就连夜坐着船渡过江去要找这个禅师评理。结果这个禅师非常有智慧,他早就知道苏东坡一定会来,于是他就故意给知客师说我今天不见客,谢绝任何的客人来访。那苏东坡来了之后又吃了一个闭门羹,他就更加恼怒,于是他也顾不了读书人的风范,三步并着两步,就赶往这个方丈室,要找这个佛印禅师评理,结果他来到方丈室,正要举手叩门的时候,看到这个方丈室上贴着两行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意思是说你苏东坡认为自己八风都吹不动,面对别人的称赞,毁谤还给你的这个赞扬,你都如如不动,结果我说了一个屁字,你就被打过江来,跟我评理了。那么苏东坡一看就觉得自己很惭愧,自己是能说不能行,也就说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但是自己却不能够在生活中去实行。那么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怒气给修养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发怒不仅仅对自己有害,而且也会伤害别人,并且也没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美国休斯顿有一个银行家,他就讲述了他小时候如何克服爱发脾气的这个毛病的过程,他这样说到,他说我在小的时候脾气非常坏,经常会发火,他的父亲劝了他很多次,结果都没有效果。他的父亲很聪明,有一天就把他叫到跟前送给他一盒铁钉子,然后就告诉他,从今以后你每生气一次,你就到后院的那个柱子上去敲进一颗钉子,那么这样时间久了,他也就意识到自己经常地发火,因为那柱子上已经钉满了钉子,那么后来他就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爱发火的脾气,然后他又去跟父亲交流,父亲说很好,他说你已经不发脾气了,从今以后如果你有一天不发脾气,你就到后院的这个柱子上拔出一颗钉子,那么经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把这个柱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了,他就很得意啊,来向父亲汇报,他说我已经把柱子上的钉子全部都拔掉了,那么这个父亲说啊,儿子啊你做得很好,他拉着这个儿子的手说去看看那根柱子吧,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看到柱子上有那么多小孔了吗,那柱子身上千疮百孔,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美观和好看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恶言恶语也就像那些钉孔一样,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疤,也就像你用刀子刺向某人身上,你再拔出来的时候无论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永远不会磨灭了。

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记住这样一点,那就是脾气只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变得更加容易。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都是希望对方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然而我们生气了之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反而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我们就应该变得聪明一点,不要再重复类似的错误。那么为了改变这个爱发火的脾气,应该怎么办呢,还是应该从根本上来转变,那就是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我们看这个恕字,中国的这个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恕字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啊,恕就是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就是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将心比心。所以当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他,说老夫子啊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什么叫恕呢,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别人怎么样对我们,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他们,而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转怒为宽容。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就有很多逆反的反社会的行为。比如说他看到有很多富贵人家的车子,他虽然不认识这家的主人,但是他就在这个车子上给他划几个道,给他刻一些字,甚至他会把它泼上一点油,然后再把它给烧掉。看到这样的行为的话,我们很多人就会觉得很气愤,觉得这些人怎么这样做呢,损人而不利已,那可能就会怒火中烧,对他们愤愤不平,但是当我们转而一想的话,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呢,那可能是因为他很早就离异,没有人给他一些人生的引导,更没有学过弟子规,不知道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的原则。那我们想一想,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女呢,我们对他们是百般地呵护,万般地加以教育,就希望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而我们想一想这些孩子和我们的孩子相比,他们是不是非常可怜呢,如果能够这样想的时候,对他的这种恨意就变成了一种宽容之心。所以中国古人说“论人之非当究其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当想一想导致他这种过失的原因,当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的时候,我们这种宽恕之心就能够提起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转怒为恕了。那么我们知道啊,除了要转怒为恕以外,我们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来克服这个爱生气的毛病,这个方法就是心理暗示的方法。在每一天的晚上,我们即将入睡之前,我们可以站在镜子面前,或者产拿着一个镜子,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沉到丹田,对着镜子这样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当然你不能只重复一遍、两遍要重复上十遍、二十遍,多多益善。那么早晨的时候呢,方法也是一样,但是说的话有所不同,早晨的时候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中国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可能只是做了几天、十几天、二十几天遇到了事情,你该发火还是会发火,但是你不要气馁,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发怒对别人不好,伤害了自己,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那你坚持上三个月、半年以后,那可能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站在你的身边,你都不会轻易地发火了。那么这次课我们讲了幸福人生的第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这次讲座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讲  幸福人生的三个原则

 

尊敬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次讲座我们讲到了幸福人生的第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今天我们继续讲幸福人生的第二个原则,那就是一天之中不出恶言。

  所谓的恶言,它不仅仅是讲粗鲁骂人的话,它也包括了挑剔抱怨的话、欺骗他人的话、不守信用的话、挑拨离间的话、勾引诱惑的话以及讽刺指责的话,所有这些都是被称为恶言。中国古人对于言语非常重视,那么在孔门四科之中就是讲这个言语。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就是把德行放在首位,奠定好良好的德行之后啊,就要学如何说话,然后才讲如何办事。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要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因为批评造成隔阂而鼓励激发潜能,又说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恕的话,少说记恨的话,多说感恩的话,是智慧,那么这些言语的方式,都是一个人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那么为什么要少说这些恶言,不出这些恶言呢。在当代日本著名的科学家江本胜那里,就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称为水结晶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就是把水放在零度以下进行结晶,结晶之后把这个水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下去加以观察,结果他发现在看过了爱与感恩几个字,这样的水所形成的结晶是最美丽的,就是他们做了千百万次的实验,在所有的照片之中,看过爱和感恩的这个水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且形成了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的模样。那么看过了谢谢这样的词呢,它呈现出漂亮的六角形,让人看了也非常的喜悦。那么下面这个图片是看到混蛋这样的词,它呈现非常让人一看就不喜欢就恶心的那种图案。在看过了智慧,第一个图片就是汉语拼音的智慧,它也是呈现出漂亮的六角形。看过英文的智慧,它也是呈现六角形,但是它的图案和汉语的有所不同。下边这个好像是德文的智慧,尽管这些结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非常漂亮,非常可亲。那么这个结晶的实验就告诉我们,其实这个水并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毫无感知的,它们对于人的善言,还有善行、善意都是能够感受到的,并且随着你的善言、善行还有恶言、恶行,给以不同的结晶,那么从这里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有这样的教诲,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也就是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记在心里,想着要去报答,所以中国人说要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别人对我们有怨有怨恨或者我们对别人做的事情有怨恨,却不要经常把它放在心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实际上是纯净纯善的。如果我们经常记载着别人的不善,那其实是把我们纯净纯善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是得不偿失的。我们看这个垃圾桶,它在买回来的时候是非常新的并不是很肮脏,那为什么变成了垃圾桶,变得污秽不堪了呢,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垃圾往里面装,正是因为我们经常承载垃圾,所以久而久之就把它给污染成垃圾桶了。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经常在心里记着别人的过失,别人对我们仇怨,那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我们自己受害是最深的。我们想一想,我们全身身体有70%以上都是由水构成的。如果我们经常是以怨恨的心来对待别人,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实际上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可能受害是三分,而我们自己受害却是七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在言语上非常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恶言恶行伤害了别人。

  在台湾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这个实验是用花来做的,他们把这个小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小学生,当他们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路过第一群花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说你们路过这群花的时候,你们就赞美它们,说你长得真可爱,长得真漂亮,我们喜欢你们太美丽了,然后早晨路过的时候赞美一遍,晚上回家的时候再赞美一遍。那么第二组小学生,当他们路过另一组花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你们这样说,你们说呸丑死了,然后再给它吐一口吐沫,就是意思说非常不喜欢这些花。那么第三组小学生,当他们过第三组花的时候,就是让他们在心里,故意觉得这些花都不值得我去理睬,不值得我去看,心里故意不去理它。那么经过了三个月,他们发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组经常称赞它们的花,的确是越开越茂盛,越开越漂亮,长得非常茂盛。而第二组经常说它,讨厌你丑死了,我们不喜欢你,这种花就蔫头搭拉脑袋啊,就像那种经常被说的小孩,躲在角里一样,非常沮丧而没有信心。那么第三组花呢,就是从心里故意不理它,连觉得它看都不值得看,这群花已经彻底地枯萎了。那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实际上这个冷战比热战还更让人接受不了,就像我们在夫妻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如果两个人出了问题,两个人吵一架,把这个问题给说出来,那么过后可能就没事了,当我们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觉得这个人太不可理喻了,我跟他讲道理都没有必要了,都不屑于跟他去争论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人的伤害是最大的。那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人的恶言恶行还有恶的意念都会对人甚至对这些物质产生影响。那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抱着善意去与人交往,经常要发现别人良好的一面,并且给以适当的赞赏。那么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言语对别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影响,而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比如说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彼此互相祝愿的时候,都要说一些吉祥话,比如说要恭喜发财,心想事成,健康长寿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积极的言语,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使用这些积极的语言,比如说谢谢您,托您的福很好很好,如果别人问你最近怎么样啊,你说很忙很忙,穷忙穷忙,那这样的话过一段时间你可能就是非常忙碌,或者是既穷又忙了。如果你总是这样回答,说很好很好,托您的福非常好,那你可能事事都会顺心如意。

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在给人起到的无形作用,正是因为言语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人际的交往,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要会讲话,有很多的名言警句,都是与言语有关。比如说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也就说我们开口就讥诮别人,讪笑别人,指正别人的过失,这是轻薄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出来,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德行,而且也足以使自己身败名裂。还说啊,悠悠之谈,易绝智者之口,也就是说没有用的这些闲话聊天,说人的过失,说三道四等等,智者应该拒绝这些。还说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一个君子人,他不会去道听途说,听到别人怎么说,自己就去传播流言,这种流言到了智者这里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再向下面传播。又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在很多单位看到一些工作人员,没有事了之后啊,就聚集在一起,然后在说三道四,谈话别人的过失,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呢。每一个人都在说一些和自己无关紧要的事,都在说别人的过失,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所以古人教导我们,静坐的时候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而不要去谈论别人的过失。又提醒我们说,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的学问常是自责自省。就是说我们这些人呢,终日没有长进,是因为怨天尤人这个毛病,而不懂得反躬内省,看看自己的过失在哪里。真正的学问呢经常是自责自省,也就是自己责怪自己,自己反省自己。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一个君子人,应该躬省自己非常严格,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自己的过失认识得一清二楚,而且非常不留情面。但是对别人呢,要薄责于人,对别人要宽厚三分,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一个人经常检点自己还来不及呢,哪有功夫去检点别人的过失呢。

  那么这些教诲都是告诉我们对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格。在苏东坡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心境和他自己对别人说话的这种相应程度。有一次这个苏东坡也是和佛印禅师一起在坐禅,结果坐着坐着呢,这个苏东坡忽然就问这个禅师,说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呢。这个佛印禅师,看他穿戴得很庄严,坐得也很端正,于是说你这样庄严,像一尊佛。那苏东坡听了就非常得意很高兴,结果这个时候,佛印禅师就又问他了,他说那你看一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呢。结果苏东坡看他这个袈裟啊,婆娑在地,然后就非常不客气地说啊,他说你这个样子啊,像一堆牛粪。那这个佛印禅师听了之后,他就默声不语也没有说什么话,那苏东坡他就非常得意啊,回来之后对苏小妹说,他说每次我跟这个禅师辩论,总是辩不过他,都是他赢,可是今天我却占了便宜我赢了,那苏小妹就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啊,他说你看,我们今天在坐禅的时候,我问他我的样子像什么,他说我很庄严像一尊佛,那么他问我,他像什么,我告诉他,你那个样子像一堆牛粪,这不是我庄严他不庄严吗苏小妹听了之后,她很有智慧呀,她说;禅师的心像佛,所以他看你才像一尊佛,而你的心里非常肮脏,你才会看佛印禅师是一堆牛粪,实际上还是佛印禅师要比你高明得多啊。那听了这样的话,这个苏东坡才非常地懊悔,知道还是自己比不上这个禅师,境界还差得太远,因为他自己的心地不是很干净,所以当他看外界的时候也不会得出很好的结论。

  中国人说这个境由心转。什么是境呢,就是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都是由你的心来转变的。当你的心欢喜的时候,你看一切人都欢喜。当你的心充满了慈悲和爱意的时候,你看每一个人都有可亲之处。而当你自己很挑剔的时候啊,你看到谁都有毛病,都有不足之处。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也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非常有道德的人,他的心,心平气和,见到别人都有可取之处,他都看到别人的长处,所以口中所赞许的人就非常多,所赞许的事也非常多。那么与之相反,德薄者就是德行非常浅薄的人,其心刻傲,他的心非常刻薄又傲慢,见人皆可憎,看到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不足之处,都有令人讨厌的地方,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所以他眼里所瞧不起的人,所轻视的人,鄙视的人就很多。

  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德行是好还是坏,在《人生的三十四个经典好习惯》这个文章当中,其实有很多都是和人的言语有关。比如说第一点它就说,不说不可能三个字,就是让自己经常给自己积极的语言提示,不要说这件事不可能。第二就是凡事的第一反应是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与其为失败找借口,不如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们对事情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去为它找借口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第三点就是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遇到挫折的时候为什么还说太棒了呢,因为给我考验的机会来了,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能量了,让我可以更加锻炼自己的能力了。

  第四点就是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情绪,一旦出现立即正面处理,我们说话都要说积极的话,要避免落入消极的情绪,一旦有了消极的情绪,我们还应该找出正面的处理方法,能够通过积极地思维,把这个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转境而不为境界所转的话,这个人才是真正有智慧。那么在这个三十四个经典习惯的下边也有一些是关于言语的,比如说它说,说话的时候声音有力,感觉自己声音似乎能产生有感染力的磁场,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言语来影响对方,能够让对方和自己产生共鸣,这个时候你要想象,自己的声音非常有磁性,非常有感染力,还有在说话之前,要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我们说话不能够轻言度妄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考虑是否对对方造成了伤害,我们应该想到,我们说这句话以什么样的方式,他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才不至于让他产生误解。那么我们想一想对方的感受这个话说出来,才更能够让对方接受。还有每天有意识,真诚地赞美别人三次以上,也就是主说我们赞美别人也不要说得让人不能接受,要对方确实有好的地方有忧点,有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发自内心地给他以赞美,那么这个过程,就能够提同他的自信,也帮助了他,也提高了我们自己的宽容心,就是看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没有去嫉妒,反而还希望他做得更好。还有一点就是要及时写感谢卡,哪怕是用便签写,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及时地回馈,要能够有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给我们的帮助,还有不要用训斥指责的口吻,给别人讲话。这一点很多的职业工作者经常会犯,比如说当老师的,回到家里对着丈夫对着孩子,就像用教训学生的口吻来讲话。还有当军官的回到家里,就像对士兵的命令的口吻来讲话。还有当法官的回到家里,像审判犯人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家人,这就让家人很难接受。还有就是控制住,不要让自己做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一般人遇到了事情总想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足和过失进行辩护,那么这个辩护实际上并不有助于我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那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别人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在中国古人那里,他们心胸很宽阔,看到别人能够指出我们的过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当别人指出他的过失的时候,他就非常欢喜。尧舜禹中的禹这个圣人,他听到别人给他指出自己的过失,就对别人礼拜加以感谢。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是真正为我们着想的朋友,一生能够有这样能够指出自己缺点的朋友,实际上是非常难的。现在很多人都是向我们巴结,向我们讨好,向我们诌媚,目的是要达到他自己的目的,这样其实并不助于我们自己的提高。那么最后一个呢,它也是和言语有关,就是恪守诚,说到做到。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不要轻易地就答应别人什么事,答应之后可能过两天就忘记了,那么别人再提起之后啊,自己是不是说过这样的话都不记得了,这样就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那么这些言语上的要求,可以说非常非常多,也非常非常繁杂,其实在我们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对言语的要进行了归纳,它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也就是我们说话,一定要讲求信用,这是最重要的。那些欺诈的话和妄语怎么可以呢,又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们言语说的太多,还不如说得简明扼要更好,只要把我们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就非常好了,不要去谄媚巴结别人,使用这样的言语。又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也就是说那些骂人的话,粗鲁的话,奸巧的话,这些都是市井之气,我们一定要努力地戒除。又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也就是说这件事我们是道听途说的,不知道它的事实真相,那我们就不要轻易地听信谣言去到处传播。又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轻诺,进退错。如果这件事情不适合我们去答应他,就不要轻易地给别人承诺,如果我们轻易地承诺之后,自己又办不到,那我们进退都是错误的,让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又说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就说我们在讲话的时候,道的字一定是非常清晰,要重又缓慢,不要着急也不要模糊。还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就是一般的人,张家长李家短,在一起在说别人的是非,如果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去参与。所以我们看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在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一个人怎么样去言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这样的教诲去做了,切实地做到了,一天之中不出恶言,那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避免很多的过失,给别人也不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伤害。那么这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生活的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这次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一讲  幸福人生的三个原则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继续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幸福人生的第三个原则,那就是一天之中家庭和睦。要做到家庭和睦,我们必须首先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这堂课中,我们就看一看夫妻和睦相处之道。在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怎么样做到夫妻和睦呢,那就是做到夫有义,妇有德。在前面的讲座中我们也讲到夫妇有别,这个别字就是职责的差别,丈夫来负责经济收入,而妻子来负责孩子的教育。我们有一个公式,就是一加一等于几,大家说一加一应该等于几,应该等于二,但是我们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加一等于二的家庭,已经非常少了,为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妻子和丈夫两个人,在那里纠缠,在那里怀疑,不信任,所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内耗上,所以一加一不仅不能等于二,很多的时候是等于几啊,就是小于二,甚至小于一,甚至还是负数呢,所以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一加一等于二或者甚至是大于二呢。那就是我们要做到,夫有义,妇有德,在一家之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有妻子的责任,我们只有各正本位,各行其道,才能做到一加一等于二,甚至是大于二。作为丈夫来说,他在家里能够做到夫义,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诱惑非常多,丈夫在外面工作经常会遇到很多诱惑,很多人可能就会去寻花问柳,甚至会有很多美貌的女子来诱惑他。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好的丈夫呢,我们可以看一看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宋弘,他呢当时非常有学问,也非常有道德,而当时的光武帝,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正好守,那么在朝廷之中,诸位大臣里边,她就看中了宋弘,于是她就托他的弟弟来给她说媒,那么也是在这个君臣畅饮之间,这个光武帝就说了,他说我听说一个人有了钱之后,就会换衣服,换鞋子,而一个人有了这个官位之后,荣华富贵之后就会要换妻子,换老婆。结果这个宋弘一听,他就站起身来,也是向光武帝行礼,然后这样说道,他说皇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宋弘这句话说出来,让这个汉光武帝,就没有办法再说下去了,而他这一句话说出来,传到朝臣之中也就振了整个朝野夫妻之间的亲情,而且不仅如此,一直传承到今天,都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说法。所以我们看一个读书人,他立身行道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一家人,而且是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

  那么做一个好丈夫,就需要能够做到领妻而不管妻。什么叫领妻而不管妻呢,也就是说自己要立得住,能够做好榜样,把妻子领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道路上,而不是处处去管她。作为一个好的丈夫,应该立住三刚,就是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也就是说他性刚,并不是表现在他性情暴烈上,这样好像很有丈夫之气,实际上一个男子的性刚,正是体现在他没有脾气,有非常良好的修养上。心刚无私欲,也就是说他不是有私心,向着自己的妻子孩子,而忘了自己的父母亲。身刚无嗜好,也就是说他没有抽烟,喝酒等等这些不良的嗜好,他自己做得很好,才能够给妻子做一个榜样,把这个妻子领到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路上。

  我们看在中国古代,古代人对于这个家庭关系非常重视,在《诗经》的开篇就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做一个良好的有德行的妻子和丈夫。这个《关雎》的开篇就这样说道,它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般人对这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都把这个窈窕淑女的意思给理解错了,认为什么叫窈窕淑女呢,就是身材或者容貌姣好的女子,这样才是窈窕淑女。其实窈窕淑女它更侧重的涵义是说一个有良好品德的贤淑女子,一个君子人应该娶这样的女孩子,作为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妻子关系到你的后代,一个良好的妻子,她可以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孩子也教导好。所以古人说娶一个好的妻子一定会旺三代,而娶一个不好的妻子那也会败三代,所以古人认为有贤淑美德的女子,是最值得珍贵的。

  而从这句话中呢,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人那种教育的良苦用心,他都知道我们一般的成年人都非常好面子,如果你直接跟他说,你这个人不能见异思迁,你要忠实你的配偶,那他会怎么说,他会说这关你什么事,这是我自己的事,那可能不能起到教导的作用,还把两个人的关系给弄僵了。那么古人他又想去帮助别人,有这种良苦的用心,于是他就采取了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就写了一首诗,他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看一看在那河洲上停着的雎鸠鸟,这些雎鸠鸟有什么特点呢,这些雎鸠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一生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配偶,它一生都会忠实于自己的伴侣。所以诗人说你看一看在那沙洲上停着的雎鸠鸟,它们一生都会忠实自己的配偶,那么我们人呢,难道我们做人的还不如这些雎鸠鸟吗,难道我们做人的还不如禽兽吗,所以一个有德行有羞耻心的人,一读到这句诗,就会受到很大提醒,他都会在行为上有很多收敛。当然一个人如果沉迷得很深,他可能再读这件事也没有什么感受了。

  那么这是对于丈夫来说,一定有要恩义,有道义,有情义。那么对于这个妻子来说,应该做到有德行,而这个好的妻子,她是来自于好的姑娘,所以中国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说,这个姑娘是世界的源头,为什么是世界的源头呢,我们看这些大江、大浪、大河,如果它的源头不是很清的话,那么再到下边它也不可能很清澈。所以在世界各国都把女人的影响看得非常重要,像在英国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中,他就谈到,他说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她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哪里的女人品质恶劣,那个社会的品质也就恶劣,哪里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养,这个社会就繁荣就进步。用我们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太平与否,一大半责任都在妇女的身上。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姑娘,而不是儿子的话,那你更需要重视她,要把她教导好,因为她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品格。

  那么姑娘她是什么样的品格呢,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老善人他叫王凤仪,他在书中就对姑娘做了这样地描述,他说姑娘性如棉,说姑娘的本性像棉花一样。那这个棉花有什么特征呢,我们看这个棉花,首先它非常柔和,所以作为姑娘,应当非常温柔不能非常暴烈,脾气不好,非常挑剔。第二这个棉花,它又非常温暖,我们把它做成棉衣穿在身上,感觉到很保暖、很温馨。这个棉花,它也有自己的道,也就是说它可以纺成线,能够非常有耐力,所以女人她非常有耐力,男人他只有爆发力。还有这个棉花非常洁白,所以中国人认为,女子要守身如玉,一定要珍爱自己,要尊重自己。所以女子有八德,那就是孝顺、和睦、慈良、贞静。那么这里就谈到了贞,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作为姑娘一定要自爱,一定要知道珍视自己的身体。

  那么现在我们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是日趋渐下,很多错误的责令充斥着市场,所以很多人,就没有这种正确的观念了。有一个女子,她在两年多的时间,居然将近二十次到医院里去堕胎,结果当记者采访她,问起这件事的时候,说她有什么感受,结果她却大言不惭地说,她说我可以创造吉尼斯的世界纪录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情非常非常多,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忧虑,所以现在我们说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孟子就曾经提醒我们说耻之于人,大矣。这个耻在中国古代是写做一个耳朵旁和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是提醒我们什么叫耻,也就是说我们每当闻听别人说我们的过失而心生惭愧。那么它表现在外面呢就是面红耳赤,所以这个耻是心有所惭,而产生的一种感受。

  那么在我们提到的了凡先生四篇家训之中,也对耻之于人,大矣,这一句话进行了进一步地发挥,他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说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还仍然愿意向他们学习,提起他们都敬重,而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指的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指陶制的器皿,然而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就是一文不值。耽染尘情就是指过分地放纵于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私行不义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将要堕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相反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圣贤人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一开始圣贤人,他了解耻这个字,他有羞耻心,他对自己的过失能够感觉到惭愧,而一般的很多人,却把耻这个字都给忘记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羞耻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那么久而久知,他确实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干什么事都无所顾忌,确实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因此作为姑娘,作为这个女子,应该非常地有自爱之心,他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

  那么这个姑娘要成为妻子,两个人怎么样相处,才能够和睦呢,在夫妻相处之间有一句箴言,只要守住这一条箴言就一定可以白头偕老。那么这句箴言是什么呢,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在庐江文化中心有一位老师,他叫蔡礼旭,他有一次在珠海讲话的时候,演讲的时候他说,这个夫妻之间相处有一句箴言,那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他的话音刚落,在台下就有一位女士,非常踊跃地举手发言,她说什么呢,她说老师,我的丈夫他没有优点。结果这个话说出来之后呢,这个老师也非常地反应灵敏,他就走上这个女士的面前,然后对她说,他说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为什么呢,因为你这样有勇气,这么勇敢,你的丈夫他一点优点都没有,你居然还敢嫁给他。所以他也说到,他说我们人都非常健忘,为什么呢,在我们约会,就是没有结婚之前,男女两个人约会的时候,还没有到下班的时候,就不停地在看表,觉得这个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然后就不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样的菜,我今天带他到哪一个菜馆,他才更欢喜,不知道他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我应该带他到哪一个影院才更能够投其所好,甚至还在想,不知道他喜欢喝哪一种咖啡,我到哪一个咖啡馆才更浪漫,所以他处处都在想着对方的需要。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爱是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当人能够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的时候,就会感觉爱意浓浓,花前月下,觉得非常美好,因为处处都在想着对方的需要。可是当这个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结果这个心态就完全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对方能够为我做些什么,因为这个心态的改变,就处处去要求对方,去苛求对方,所以我们说幸福其实就在人的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你是看对方的缺点,还是在看对方的优点。

我们生活中有四种不同的家庭,一种叫天堂家庭,另一种离天堂家庭还差一点叫和乐家庭,第三种家庭就是苦恼家庭,第四种叫地狱家庭。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都是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突然吵起架来,让家人都不得安生。那么这个天堂和地狱,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想住在天堂还是想住在地狱,也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他就想过在这个苦恼的家庭,活在这个地狱的家庭,但是他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那应该怎么去做呢,我们讲一个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大家就知道怎么去做了。有一个小天使来跟一个人说,他说我可以你去看天堂和地狱,你想先看什么呀。这个人说那我就先去看看地狱吧。于是她就跟着这个小天使来到了地狱,结果来到地狱一看呢,在这个地狱里,摆着两排长长的桌子,桌子上也摆了很多菜,结果这个桌子上有一些筷子,结果这个筷子都很长,都有两尺那么长,那么这些人都坐在两边,然后当有人说开始,就开始吃了,结果这些人都夹起菜,迫不及待地往自己的嘴里放,因为这个筷子很长,所以在中间就打起架来,把这些菜都碰得满地都是,结果谁也吃不好,谁也没有能吃到这个美味佳肴。那这个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地狱的景象实在是不怎么好,他说算了算了我不看了,我还是去天堂看一看吧。于是他又跟着这个小天使,就来到了天堂,结果来到天堂一看呢,还是那样两排桌子,桌子上放的也同样是一些美味佳肴,筷子还是两尺长,还是那样的筷子,那么当大家说开动的时候,结果发现什么呢,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夹起菜,往对方的嘴里去放,结果有一个人,他的人缘特别好,有几个朋友同时把这个菜,夹到他的嘴里,他都吃不了。所以我们说这个天堂和地狱确实就在人的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你处处想到自己的利益,还是处处能想到对方,那么这个念头的改变,就使我们可以从苦恼家庭和地狱家庭,转为和乐家庭和天堂家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对方的优点,对对方的优点加以肯定,那我们这个家庭关系,一定变得非常和睦。在一个楼道里就住着两户夫妻,有一户夫妻他们家相处了十几年结果从来都没有吵过架,甚至都没有红过脸,而另一家呢,确实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的事就吵个不停,那么天长日久,这个经常吵架的家庭,也很羡慕从来不吵架的家庭,他们也很谦虚,也很好学,于是就向他们来请教。他说你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居然相处了十几年还如此和睦,能不能给我们教一教,有什么绝招吗,结果这家的女主人就说了,她说因为我们家都是恶人,所以我们家吵不起来,而你们家全是好人,所以会经常吵架。那么她这样说了之后,这一家的女主人就更不明白了,说为什么你们家都是恶人反而还经常吵不起来,我们家都是好人还经常吵架呢。她说我给你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说早晨起来,这个丈夫要去上班,妻子就端了一杯水,给他放在桌子上,结果这个丈夫在穿衣服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个水就打翻在地,那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呢,这个妻子就会赶紧来道歉,她说你看看都是我不好,我自己做事不太会做,把这个杯子放得这么靠边,让你不小心给它碰洒了,于是她说着说着,还拿这个抹布来收拾残局,那听了这样的道歉,丈夫心里也很过意不去,他说这明明就是我的错,是我不小心才把它碰洒了,怎么能怨你呢,于是他也来帮助妻子收拾残局,所以经过这样的事情以后,这两个人还增进了相互的理解,相互的体谅,所以他们感情是与日俱增。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对门这家,那个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也同样是丈夫要去上班,妻子给他放了一杯水,结果丈夫不小心把它打翻了,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这个丈夫就会破口大骂,说你看看,你会不会做事,放一杯水也放得这么靠边,看我把它给打翻了吧。那听了这样的无礼指责,妻子也很不能接受,她说明明就是你的错,你不小心把它掀翻了怎么能怨我。那就因为这样的言语,两个人又把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又翻了一遍,就越吵越烈,很多的时候都闹得要去打离婚,而当他们到了这些离婚的地方,人家问他,你们最初是因为什么要离婚啊,结果他们很多时候都忘了,最初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吵得要离婚了。那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反求诸已的话,我们这个家庭就会非常和乐,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而各相责天翻地覆的道理。那我们这次课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二讲  幸福人生的三个原则

 

  尊敬的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幸福人生的第三个原则,一生之中家庭圆满。

  上一次讲座中,我们讲到了夫妻和谐相处之道,在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怎么样做到夫妻和睦呢,那就是做到夫有义,妇有德。在前面的讲座中我们也讲道,夫妇有别,这个别字就是职责的差别,丈夫来负责经济收入,而妻子来负责孩子的教育。

  今天我们讲一讲,教育孩子的正确原则。因为一家要和睦,要能够获得幸福的家庭,必须把孩子能够教导好。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教育好儿女呢,教育子女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德教为先,以身作则。在中国古代的《礼记》上,把教这个字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呢就是使人们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而对人们的过失加以挽救。

  那么育字呢,在《说文解字》上,把育字解释为养子始做善也。也就是说仅仅是把儿子养大,并不是教育,必须让他有正确的人生观念,顺着善良的方面去发展,这才是教育。那么教育有一个次序,这个次序也是不能够颠倒的,教育的正确次序就是在《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要先培养起一个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然后才让他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东西,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顺序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对于父母长辈谦恭的态度没有树立起来,就学飞了很多知识技能的东西,那么结果他是学得越多越骄傲,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学英语学得非常快,有一次她的母亲就带着她来见她的姥姥,见到姥姥之后,她的母亲就表扬这个孩子,说我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英语学得非常快,背了很多的英语单词,不信你考考她,结果她的姥姥就问,她说那么这个桌子怎么说,她说叫desk,这个伞怎么说,她说叫umbrellar,突然之间这个小女孩说,姥姥姥姥,这个书本怎么说来着,这个姥姥从来都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就答不出来,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女孩就当着很多人的面,这样说她的姥姥,她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那么这样的事情,其实出现在我们的周围都是屡见不鲜了,就不觉得是什么新鲜事,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把教育的次序给做错了。如果我们先让孩子,学习了很多知识技能的东西,没有长养起他谦虚待人的态度,他确实是学得越多越骄傲,而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在他的人生中,已经无形地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障碍。

  有一本著名的成功学著作上,也这样说到,他说成就、成功、升迁等等原因的85%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仅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专业技术。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家长,花费了90%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那15%的成功机会,而只花费了10%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那85%的成功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部分的家长,都把这个时间用于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上,而很少有家长能够关心到这个孩子的道德品质。

那么在《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上也这样写到,他说一个人从众多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经验,而在于他是否具有谦虚、毅力、勇于承认过错等品格。也就是说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太优秀而不能够卓越,他太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了,所以对别人都是不可一世,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很难有一种谦虚待人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实际上,就影响了他以后的发展。

  而品德教育呢,也是有一个先后的次序,那就是要先培养人的孝心,因为百善孝为先。这个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很多人提到孝字,觉得这是封建传统道德,实际上那是因为他没有理解这个孝字的涵义。我们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我们有两个这个观念,这个孝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与下一代,自始至终者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在海外的华人,都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很多外国人看了就不明白,就问说几百年几千年的祖先,你见都没有见过,为什么你还要想着去祭祀他们。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道理,这句话出自《论语》。它告诉我们如果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那么民风就自然归于淳厚了。那么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我们很多中国人也不明白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的话,他这个情存得多么深厚,他连祖先都能够想着去祭拜,那么对于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面去祭拜祖先,一边又打爹骂娘,不对父母有生活上的照顾,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说这个祭祀也是培养起一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让人呢从中感恩,这个祖先的恩德。

  孝很重要,那么是由谁来教导的呢。孝亲与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由孝道和师道得以维系的。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在中国古礼上,对老师就非常尊敬。比如说这个孩子,男子二十风行冠礼,就是成人礼,从此以后,他的同辈就会送给他一个字,不再称他的名,这是表示他已是成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在朝廷里作官,连皇帝也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两个人可以一生称他的名,一个就是他的父母,另外一个就是他的老师,这就表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那么在葬礼之中也有一个规定,说这个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去世也要守心丧三年,虽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从内心感念老师的恩德,要守心丧三年。那么这个皇帝,他一般都是要面南背北,在接见群臣的时候,他都是面南背北来接见群臣的,只有在他接见老师的时候,他不能够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是以主宾之礼接见,也就是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也表明了即使是皇帝也要率先垂范,尊师重道,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得和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教给你孝敬父母,所以这个关系就非常明白了,这个父母在家里教孩子要尊敬老师,当他上学的时候,老师在学校教他要孝敬父母,这样亲师之间紧密地配合,就很容易把这个孩子给教导好了。

  那么老师要教导这个孩子孝敬父母,这个内容也非常深广,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当时孔子在世的时候,有的人就认为只要风头父母就是尽到了孝道,针对这样的说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已经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养父母怎么可以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所以他说我们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里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之情,要有养父母之心,那就应该做到不要让父母经常为我们操心,如果一个人经常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就是不孝了。比如说我们在学校里,当学生的时候,如果功课不好这个父母会为我们操心,就是不孝啊,和同学不能相处,对老师不能恭敬,也会让父母操心,这也是不孝啊,当我们走进了工作岗位,我们的工作不尽职和长官不能配合和同事不能合作,也会让父母担心,这还是不孝。所以孔子说什么是孝子呢,真正的孝子,就是做到了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不必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一个人如果有了孝的品质,他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因此才会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及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因为孝培养起我们的一个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不是一种功利为取舍的道德原则,而这个孝心一开,确实是百善皆开。

  有一个孩子去上书法班,他的这个老师发现在这个班上,学得最好的书法,这个写得最好的孩子并不是那些家里非常有钱的这个孩子,就是那些什么样的人呢,而是他的父母非常辛苦,但是每一次都陪他来学习。有一次这个小女孩的父亲又送她来学书法,结果他确实工作了一天,非常辛苦,那么就靠在椅子上不由自主地睡着了。他的这个老师也非常敏感,抓住了这个教育的机会点,就对这个女孩说,他说你看看你的父亲,他每天工作那么样的辛苦,结果他还每一次都陪你来练习书法,他多么不容易。听了这样的话,这个女孩子,她的眼泪就扑簌簌的流下来,所以她以后学书法从来不需要老师来督促,她练得非常认真,所以她写的是全班最好的。

  那我们再看一看,我们每一年高考,那些高考状元是哪些人呢,绝对不是那些家里有钱的孩子,而是那些家庭条件非常艰难,他们能够看到父母的付出,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所以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能够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正是有这种心,促使了他们能够非常刻苦地去学习,所以我们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我们不要拿一些物质的奖励去刺激孩子,说你这一次考试如果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旅游,下一次考得好,我就给你买一个数码相机,那么到大学里你如果考的好,我给你买一个笔记本电脑。那么如果你总是这样去刺激孩子的话,在孩子的心目中,那一个手提电脑,那一个数码相机,还有那一次去旅游都会比你的父母更为重要。比你父母的恩情更为重要,那么久而久之,他也会养成一种功得上的这种原则来和你相处。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确实培养不出这种恩义、情义和道义的处事原则,这也正如有一篇文章叫《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写到,他说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了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经常忘记关瓦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天天洗澡;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就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会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持他们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的时候,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也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的基本能力,供给学习,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要切记,看父母就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个文章就提醒我们,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忙忙碌碌的时候,父母亲已经变得苍老了,需要有人关心和照料了,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够给他们适时的关心和照顾,那么从这个孝心出发确实能够提起一个人的感恩之心,提起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教育的方式,要达到良好的有效的教育,那就必须做到身教胜于言教。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抱怨说这个孩子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严重,经常会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结果,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团圆饭,在这个桌子上有这个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祖父母,那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吃饭的过程中,我们为人父母的人,夹起了第一个筷子,这个菜把它放在了谁的碗里呢,诸位朋友,都放在了谁的碗里呀,很多的人可能都不加思索,毫不犹豫地夹起菜来就往这个孩子的碗里放,那么他的爷爷奶奶看到了,也会夹起菜往这个孩子的碗里放,结果这个孩子的碗里放满了菜,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想吃,这些人都逼着我吃饭,所以他经常会厌食,那么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中,我们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呢,就是这个孩子是核心。所以我们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我们大人把他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既然是小皇帝中国有名话说伴君如伴虎,小皇帝的脾气自然不是很好,如果有十件事,九件事你都给他做好了,只有一件事不能满足他,他就会怎么样呢,他就会跟你不依不饶,和你吵吵闹闹,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能够有孝心能够关爱父母,那么我们在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应该夹起菜来放在父母的碗里,或者我们打开冰箱,拿出水果饮料,然后先要问父母要不要,然后才去问孩子要不要,这样才会自然地学会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这种观念。

  所以这个教在《说文解字》上,就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这个上就是家长、老师、还有领导,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仿,就是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中国古人说这个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这个儿女其实用不着你去给他管很多,自己做好了,能够言传身教,他自然就你学会了,应该怎样地去孝敬父母,所以如果你自己没有做好,你就会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也说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因为什么呢,你都是在说他,你都没有做给他去看,所以中国古人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你用语言去教导他,他会反问你,你都没有做好有什么资格说我呢,如果你用身教把他正确地做出来他就会马上跟着你去效仿了,因此我们说要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必须能够言传身教,像周代的时候,周文王的母亲,她就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她能够把文王培养成一位圣人呢,就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位圣人,她在怀文王的时候,就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也就是她在怀孕的时候,不好看的颜色她不去看,淫词歌舞她不去观听,口里说的都是温和的话,更没有那些粗鲁骂人的话,因为她自己是一位圣人,所以她生出的孩子这个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所以我们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的、善的、圣贤的人,我们自己做父母的必须给他做好。所以女人的价值在哪里,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圣贤人,这才体现了一个女人真正的价值。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孔子、培养成范仲淹,那我们的社会将受到多大的利益,比你自己在外面工作,赚几个钱搞一番事业,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孩子教导好,所以中国古人也提醒我们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那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够把这一部分过多的展开,那我们今天就把全部的讲座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