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研究生贴吧:家长怎样面对家庭教育学习迷茫的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9:23:35
 

        在家庭教育咨询实践的过程中,不管是抱着急切心情前咨询的家长,还是已经通过指导正在解决问题的家长,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有心里迷茫的现象。看到这些家长像没头的苍蝇四处在乱飞乱碰,寝食不安的焦虑情绪,今天我在这里做一个小结,希望有类似现象的家长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通过对比反思,真正理清头绪,在有了清晰的思路后再着手去教育孩子。

    在这里我必须要告诉家长们,不管你目前看到孩子有多少问题,都需要一件一件事情去解决,如果你不能马上把孩子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甚至用笔整理出来,你的大脑不可能理清思路。家长迷茫现象的主要体现:

    一是思维混乱,无从下手。有这样现象的家长,主要源于你平时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考虑问题,总抓不住重点,理不清思路,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做,根本没有办法有效解决问题。

    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分工不清,责任不明。遇到孩子教育有问题后,家长不能客观地把教育责任人,如父亲、母亲、老人、老师应该履行的责任做一个清晰的定位。本该不是自己分担的责任也要自己揽到身上,这样非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情绪更加焦虑。

    三是遇事不能冷静,而是盲目地发火。解决问题可能有很多方法,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暴躁和发火,打骂和指责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因为这种极端做法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消极对抗,甚至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到家人,让家庭不能和睦,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让家庭成员之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

    四是家长不懂家庭教育而装懂。很多家长都曾经说过,自己买了多少书,看了多少书,道理都懂,但就是没办法操作。这样的现象主要源于没有一本书上是针对你的家庭教育现状,你孩子的现实成长情况给予客观分析,然后给出解决的可操作方案。既然不懂,为什么不能从零开始呢?按着指导师的思路,给出的方法一一去落实呢?

    五是家长不注重过程,只看结果。期望值是一种结果的体现,可是培养的过程谁来完成呢?很多只盯着结果的家长,事实上并没有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能力进行过认真的关注和思考,更不要说耐心去做了。如此一来,孩子就成了自我探索试的成长了,家长完全失去了教育责任人的意义。当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时肯定会经常做错事,当小错积成大错时,便会集中暴露出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这时家长再去盯着问题不放,而不采取行动,一一去解决和引导孩子的问题,事情自然会越来越糟糕。

    六是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优秀孩子也想当然应该优秀。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请想一下,你的优秀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学习、积累、把握住了机遇才成就的?你能让孩子按你走过成长之路去重复一遍吗?孩子现在的成长环境和家长小时候的环境一样吗?父母的期望值一样吗?应试教育风气一样吗?物质条件一样吗?等等。所以,优秀的家长如果不懂家庭教育,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是大量家庭案例集中反应出来的结果。

    面对上面六种家长迷茫的现象,我想通过自已的实践经验给家长们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建议一:纠正盲目做事的习惯,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在做任何事之前,家长都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首先要建立目标——我要做什么事。其次要整理思路——我应该怎样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再次要扫清障碍——我应该在做事之前把阻碍做事的困难解决掉。第四要认真落实——我应该怎样一步步地去做事。第五要回头检查——做完一件事后要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遗漏的细节。第六要学会总结——查找不足,积累经验。上述六个步骤,是做事情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你能养成这样的做事风格,相信你会通过锻炼,逐步提高做事的效率。

    拿到家庭教育中来也一样,面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一一应对。这里的最大的困难在扫清障碍环节,因为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系统知识学习,常常把目光定位在单一现象之上。比如孩子学习有困难,缺乏兴趣等,如果家长只盯着学习这一件事,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生活中的很多兴趣有关联,与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也关系密切。

    建议二:先从家长自身问题入手解决,不要急着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身上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比孩子少,如果家长足够理性的话,不妨做一下反问: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与我有多大关系?如果孩子和我经常出现顶嘴,情绪冲突,是不是我主观造成的?如果家长能真正能做到自问的话,你肯定会不再像以前好样说啥都是有理,做啥都是你对孩子错吧?如果你对孩子不满意,首先应该对自己的育儿能力问题提出质疑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看看你有没有答案。如果没有,说明你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咨询实践总结中,我发现家长身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错误,逼迫孩子做事。如果孩子不就范,家长就大发雷霆。二是片面指责孩子,不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家长给出方法上的指导的,如果你不能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去一步步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不可能在思维发展不成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当孩子出了问题,你去埋怨孩子不努力,孩子能清楚错在哪?问题出在哪?三是缺乏良好的习惯养成。很多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习惯,这样自己就可以省心省力了,可是你仔细想一下,你都做不到,做不好,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按你的吩咐去做?四是逃避责任,把问题归咎于孩子。很多家长看是孩子父母,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履行父母的教育责任,除了经济和生活上给孩子以保障外,把教育的责任大都推给了学校,以为教育是老师的事。要知道学校教育仅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工作量并不比学校教育少,相反需要花更多的耐心,寻找更多的时机去从生活中的细节去着手。五是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本身应该是知根知底,然后才能目标明确地去实施教育。如果家长不走近孩子的心里,高高在上去指挥命令孩子,又怎能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家长不适时与老师交流,又怎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如果家长不平时和孩子做游戏伙伴,又怎能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所需所求所想呢?

    上述几个问题,如果家长能冷静地思考一下,肯定自己问题的存在,然后有针对性去系统学习,弥补自己在家庭教育这个大领域里欠缺太多的知识,让自己的育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之后,再去着手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我想那就会从容多了。

    建议三: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上述两个步骤,家长可能看到了,如果你能做好,肯定会花费不少时间,这就需要家长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了。如果你目前解决不了孩子身上的问题,说明你的方式方法和观念肯定有问题,如果你仍用原来的方法去解决,无异于用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教育着孩子,还不如放下紧盯着孩子的目光,去认真学习,解放孩子,还孩子以自由。当然这里不是给孩子完全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必须要先与孩子一道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至少让孩子保持一份良好的生活秩序。

    很多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家长大都在无法跨越思维定势的门槛,在还没有进入家庭教育知识这座殿堂之前就已经退却了,放弃了。努力了一圈子,又回到了起点。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解决了问题,反而进一步让孩子丧失了对家长的信任。这样的话,家长再去面对孩子,可能会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在中间放弃了,想再次培养孩子好习惯,那会难上加难。比如家长在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想让孩子尽快进入独立阅读状态,那几乎不可能实现。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都不愿意学习,孩子受到氛围的影响,除了关注玩儿之外,又怎能沉浸在阅读的兴趣之中呢。要知道,阅读能力往往影响着孩子听课时的理解能力,解题时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还比如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口语环境,机械的背单词,学语法,最后都学成了哑巴英语,随着单词的堆砌,最后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英语很枯燥,慢慢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请家长们要更加理智一些,清楚教育孩子是你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一个短视行为。如果你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你必须要和孩子同步学习与成长,让孩子有一个榜样力量去激励着他们。

    建议四: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从出生后,思想会随着不断成长会慢慢走向独立的。如果你整天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给他的是无尽的束缚,不管做什么都不得自由。当孩子感觉到不自由时,自然就会不开心,如果有亲子矛盾和冲突,更会加剧孩子内心的烦恼。放开孩子需要有步骤,有层次,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缓慢实施。

    很多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较别人的孩子,这一比不要紧,看到的都是别人孩子的优点,想到的都是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越比对孩子越失望,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力,有时会怀疑自己孩子是否一辈子就不如人家。比来比去,就只剩下恶补了,从哪弥补呢,比如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习题强化,希望以题海战术提高孩子的能力。比如托关系走门子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希望孩子能从教育环境上有所改变。比如从报兴趣班上去动脑筋,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比如有些家长为了规避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孩子在家学习,完全把孩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接触学校,接触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最终让孩子也成为一个偏激的人。等等。

    事实上,家长应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把无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家长只不过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如果你现在就把梦想的花环扣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你肯定会痛苦、矛盾和迷茫不堪。又怎能让自己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去加强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呢?

    建议五:关注孩子的心理快乐感,不要片面追求成绩。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时代,可是请家长问一下自己:我的孩子快乐吗?为什么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快乐感呢?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快乐感,就找不到学习和做事的乐趣,没有乐趣的生活便会让孩子选择逃避,选择消极和懈怠。很多厌学,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大都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把目光选择在正常的生活轨道。如果我们家长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不放,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肯定会慢慢感觉到厌倦,最后让孩子认为是给老师学,给父母学习。当学习的目的产生偏差后,自然也就会在学习行为上走向歧途了。说到这里,家长们不妨去和孩子放学时问问孩子:你今天学校里过的开心吗?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可以把你遇到的开心事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吗?

    很多家长不清楚,好成绩是综合能力养成的结果。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的,如果家长不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孩子就会慢慢丧失这种自发产生的模仿本能。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在家长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肯定与鼓励下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孩子的好习惯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起步,家长必须在自身好习惯的影响下,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意识。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是在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加强的,一个孩子有了时间意识,在家长的引导下会自主安排事情做,经常长期的养成最后完全让孩子自我管理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一样,最初从亲子陪伴阅读让孩子感觉到故事、图画、图像、玩具等带给他的快乐,让孩子感觉到书中,玩具中、游戏中都可以学习到无穷的知识。当孩子感觉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再引导孩子进入识字兴趣培养,渐次进入阅读兴趣培养,直至最后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孩子就会不断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的积累,从阅读中拓展了视野,从思维能力,从理解能力上受益。

    通过上面几种综合能力的简析,家长肯定会清楚了,做为父母,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很庞杂的,如果你不多抽时间来做亲子陪伴,亲子沟通,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单纯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你则成了最负责的家长,最失职的家长。对于不合格不尽责的家长,你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吗?你能和孩子心连心吗?

    建议六:家长必须要清楚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至少要经过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学习和培养。在孩子完全离巢单飞的这么多年里,孩子至少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如果再加上一种教育的话,那就是自我教育。这几种教育中学校教育已经定型,家长们也都非常清楚,模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应对之策。但是对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家长根本不清楚,只是机械地认为供孩子吃,供孩子穿,供孩子上学就够了。如果这样想,你就让孩子失守脱离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物质保障只是孩子成长的一方面,更让孩子学会做人,拥有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品质,拥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靠家长花大力气去完成。

    通过十多年的家庭教育实践研究,我总结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系统中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家长要拥有现代家庭教育观念。二是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四是要解决隔代教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五是要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六是要不断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特点。这六部分如果家长能系统地串联起来,你会在育儿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曾经查找了很多有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目,至今没有一本书能系统地给家长们展示如何去构建这个系统。这就导致家长不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去全面衡量孩子的成长,只能从微观的角度去抓孩子的问题不放。

   

华师大家教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