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单机游戏:喻嘉言的秋燥论与大气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8:01
喻嘉言的秋燥论与大气论 字号:大 中 小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生活于明·万历十三年至清·康熙三年(公元15肠-164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与张璐、吴谦并称清初医学三大家。喻氏初治举子业,崇祯中以选贡人都,无所就。明亡,遂隐人禅学,并潜心医学。未几,出禅还俗,往来于南昌、靖安间,后寓居江苏常熟。所至之处,皆以善医名著于时。喻氏博学多才,文章盖世,其由禅治医,临证多妙悟,人所难及,史称其“精心妙术,冠绝一时”。
 
   所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8卷,简称《尚论篇》,其前4卷详论六经证治,阐述其错简重订及三纲鼎立之说;后4卷论述春温及夏秋暑湿热病证治,并论伤寒诸方,又称《尚论后篇》。
 
 《医门法律》6卷,主要论述六气为病及杂病证治大法,其以法和律的形式确立医生的行医规范,为后人所称道。

 《寓意草》1卷,记载其临床辨治疑难病证的医案60余例,以议论析理见长,颇具启发作用,在医案著作中独树一帜。
 
   喻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在伤寒学术研究方面,喻氏是继明代方有执之后极力倡言“错简重订”论的主要代表医家,旗帜鲜明地批评王叔和、成无己,将方有执的“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说发挥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学说,并以此三纲重订《伤寒论》,颇获成功。其影响所及,竟形成伤寒学说研究中错简重订一派。其重视临证医案的记录整理工作,主张临证“先议病,后用药”,在其医案著作<寓意草》中列有“与门人定议病式”一篇,文中规定了医案书写的规范格式,其内容已包括了现代病案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成为中医医案书写格式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此外,其学术成就之影响较大者是其“秋燥论”和“大气论”,兹分述如下。


    一、秋燥论

    喻氏在其《医门法律}中著有“秋燥论”一篇,专论秋伤于燥,及燥气致病的病机与辨治,颇有发明,自成一家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喻氏的秋燥论首先辨正《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内经》中多次论述到四时四气所伤,皆谓“秋伤于湿”,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可见,(内经》所论四气所伤,春、夏、冬三时皆伤于当令之主气,唯独秋令是个例外。喻氏对此提出异议,他说:“《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它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喻氏认为,经文。秋伤于湿”是讹误,应为.“秋伤于燥”。他指出:“燥之与湿,有天壤之殊。燥者,天气也,湿者,地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繁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时,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而后可。叼故应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这样一来,“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

    四时六气各有所主,四时所伤,多伤于其主令之气,这是符合自然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临床实际的。喻氏之论颇有创见。

    喻氏在其秋燥论中对燥气致病的病证病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其引证《内经》“燥胜则干”之沦,说明燥气致病以干燥为特点。其临床表现,在外皮肤干燥皴揭;在内则津液耗竭,精血枯涸,肉烁而皮著于骨。究其所以然之故,皆因于燥气所伤,所谓“燥之所胜,亦云空格矣。论其病机,则谓燥气过甚,则自戕肺金。肺主气而司治节,肺金为燥气所伤,则治节无权,清肃之令不行,诸气朋郁、诸痿喘呕之证生矣。因此,喻氏认为《内经》病机十九条所说“诸气胺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都属于燥气伤肺所致。他进一步指出:“诸气赎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苟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令,而周身四达,抑胡致朋郁耶?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上亦指肺,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甚者也。经文原有‘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之文,其可称为湿病乎?说明燥之为病,病位在肺,肺失治节是其主要病机。

    至于燥气为病的治疗,喻氏主张清燥救肺,以甘柔滋润之品组方,使肺气得润,治节有权,清肃之令得行,则诸气之颅郁自解,诸痿及喘鸣皆愈。其所创制的清燥救肺汤,以霜桑叶清润肺金为君,配伍麦冬、阿胶、胡麻仁滋肺润燥;石膏清肃肺热,枇杷叶润肺下气,并以人参、生甘草养肺胃之气津,而收培土生金之效。全方用药大旨以润制燥,治重在肺,并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清燥救肺,疗效显著,名不虚传,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所举加减法,燥郁痰多者,加贝母、瓜蒌,燥伤血枯者,加生地黄,均体现了治燥以润的用药原则。其用药禁忌,主张忌用辛香行气之品,以免伤津助燥;若苦寒之品,易伤胃滞气助痰,如天门冬、知母之属,亦在禁用之列。
 

   二、大气论

     “大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详沦大气而成一家言者除喻氏外,实不多见。喻氏的大气论是从《内经》中有关大气的论述悟出的。《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音义通‘凭’)乎?大气举之也。”喻氏从中体会到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及其运动变化皆源于大气,即大气的升举作用和运动不息是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诸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有生之物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化、收、藏的发展过程,都是运动不息的大气作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有形之物对于无形之气的依赖作用。指出:“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而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都与人自身的大气有密切关系。他指出;  “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说明人的气血循行环流,及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胸中大气的推动和维持。

     胸中大气是喻氏作为特定的概念提出来的,它为人身的大气作了明确的定位。喻氏认为大气抟聚于胸中,包举于心肺周围。胸中大气既不同于膻中之气,也有别于宗气、营气和卫气。喻氏详细论述了胸中大气和诸气之间的区别。他认为膻中之气为“臣使之官”,既为臣 使之官,其作用就有了局限,即“参之天运,膻中臣使但可尽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之职,未可言大气也”。宗气为气之宗主,似可称之为大气,但《内经》中已明确指出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既有隧可言,就不可能是鸿蒙无际的大气了。至于营气、卫气,二者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更与大气无涉。因此,大气是位于胸中,独立于诸气之外,凌驾于诸气之上,具有统摄和推动作用的磅礴之气。他指出:“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 说明胸中大气是诸气之总司,具有统摄和推动之功。

    至于胸中大气的性质,实际上是指胸中阳气而言。喻氏例举了《金匮要略》中的水分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以此作为胸中大气为病的典型病证进行分析,认为水饮等阴邪之所以凝聚不散,是因为胸中阳气不布之故。因此,治疗上必须宣通胸中阳气,以散阴邪之凝结。他说:“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咽组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不得透过,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以通胸中阳气。”此论不但明确指出了胸中大气就是胸中阳气,而且也为临床治疗胸中大气为病提供了正确的思路。此外,喻氏特别强调临床治病要注意保护胸中大气·,用药不可误伤胸中大气,以免痹痛痞塞之患。对于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临床经验
 
   喻氏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对许多病证的辨治均有创见,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有治疗单腹胀三法、治痢的逆流挽舟法和以介类镇潜治疗脱证的经验。
 
   1.治疗单腹胀三法
 
   喻氏对单腹胀一证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认识。他指出:“凡有症瘕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单腹胀可表现为水裹、气结、血凝,这是邪实的一方面,但其根本原因是正虚,即脾气衰微。他说:“单腹胀,则中州之地久滞其四远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气之衰微所致。”清楚地说明了脾气衰微是单腹胀病机的关键所在。

    对于单腹胀的治疗,喻氏倡用培养、招纳、解散之法,可称为治疗单腹胀三法。所谓培养,是指补益元气以固本元;所谓招纳,是指升举阳气以运脾气;所谓解散,是指开鬼门、洁净府,即疏表利小便,以逐邪外出。此三法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疏通道路,使邪气外出有路,是寓泻于补之法。故喻氏称:“三法虽不言泻,而泻在其中,无余蕴矣。”

  喻氏三法的要点全在益气健脾,完全不用攻劫之晶,以免元气受损,脾胃受伤。喻氏坚决反对滥用悍毒攻劫之晶治疗单腹胀。他认为,使用攻劫之品治疗单腹胀,开始时未尝不效,但腹胀转消转增,以至再用攻伐也无效果,反复攻伐的结果,使得腹胀有增无减,最后坚硬如同铁石,而成不治之证。这都是滥用攻伐,耗伤正气之过。喻氏的这些见解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单腹胀一证,病深日久,正虚邪实,治疗时切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滥用攻伐之剂。治疗此证理当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缓以图之,方为万全之策。
 
   2.治痢的逆流挽舟法

    痢疾一证,治疗成法颇多。喻氏于此证的治疗不循旧法,独辟蹊径,创立了逆流挽舟法,用以治疗因外感表邪人里所致的痢疾,效果甚佳。喻氏认为:“夏秋热暑湿三气交蒸,互结之热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这种痢疾的发生,是由于外邪内陷所致。外感六淫之邪,其邪在表,治当从表而解,今外邪不从表解,反而内陷入里为痢,其病机为逆。凡在表之邪失于表散而成痢疾,或久利邪人阴分,或利久而致阳气下陷,凡此种种,皆称为“逆流”,皆是逆流挽舟法的适应证。     

    喻氏所谓的“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是指使用表散之剂,使下陷入里之外邪由表而出,就好比在水中挽舟楫逆流而上,使内陷之邪从外而解。喻氏认为:“下痢必从汗解,先解其外,后调其内。”这一治法不仅对于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适用,而且对于那些因失于解表,致外邪人里成痢,迁延日久而不愈者,仍然可以逆流挽舟之法提出其邪由表而出。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剂是《活人书》的败毒散。喻氏用此法“经治千人,成效历历可纪”,只要用之得法,“死证可治,危证可安”。可见,喻氏此法是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其实,早在金元时期,就有张从正以汗法治飧泄,李东垣用风药治疗泄泻的先例,与喻氏逆流挽舟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喻氏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
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方法。    ·

    3.辨治脱证的经验

    脱证,即阴阳将要离决之候,为急、危、重证。辨治脱证,必须首先明确其病因病机。喻氏认为,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二气相抱而不脱;若摄生不慎,如“大醉大劳,乱其常度”,则阴阳二气就会乘机脱离,而成为脱证。阴阳脱离有两种表现形式,或为真阳亡越,此为上脱;或为真阴耗竭,此为下脱。二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上脱者,身轻快而汗多淋漓,或妄见妄闻,有如神灵所作;下脱者,身重着而肉多青紫,不见不闻,有如聋愤之状。

    对于脱证的治疗,喻氏根据“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原理,提出了“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的观点。在治疗用药方面,他以《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为指导,主张“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而引其阴”。此外,治疗上脱,须加入介类药物以潜阳。因为上脱证的病机是真阳浮越于上,只有加入介类潜阳之晶,才能使真阳归其位;与真阴相守,才能达到阴平阳秘。加入介类潜阳之品是喻氏治疗脱证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具体用药上,还须根据患者阴阳相失之多少,来决定滋阴和益阳药物的配伍比例。还要考虑病证的新久缓急,以定治法。如新病者,阴阳相乖,其势急,治宜重剂,以补偏救弊;久病者,身体己衰,其势缓,药用平剂,以扶正养元。所有这些,对于临床辨治脱证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语
    喻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其治医重经典,而又不园子成见,具有创新精神。在伤寒学术研究上,倡言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代表医家。他所阐发的秋燥论,发展了对燥邪致病的认识,丰富了对燥病的辨治方法。他的大气论从“气”的角度探讨了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机制,深化了对胸中大气的认识,为后世继续探讨“胸中大气”的奥秘奠定了基础。其在临床治疗方面所提出的治疗单腹胀三法、治疗痢疾的逆流挽舟法和辨治脱证酌经验,均来自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