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黑山谷景区:中国式养生(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1:05:50

第34节:养生从"精、气、神"开始(2)



  人体生命因气而生,万物皆赖气而生化和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故而古代医学大家张景岳说:"复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正所谓:善养生者,必知养气。人生一口气,气聚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我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观点已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故我国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在"停止呼吸" "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时,也开始接受中国"气"的观念。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是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穷究人体之气的来源,不外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个方面,通过人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机结合与运化,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大作用,并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在人体内不断运动着,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保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第35节:养生从"精、气、神"开始(3)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例如全国名老中医行列里较有名气的王瑞麟老先生。他在30多年的研究岁月里,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并在父亲摄生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养生三宝。他的观点是,"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认为通过"精气神"的修炼可以增强体质,适应大自然,抵御外邪,防治疾病。他每天以舌抵上腭、叩齿、吞咽津液等方法练精;以很随意的细长均匀的呼吸,加意念引导练气;以洞悉世态的空灵心态养神,身体一天天强健起来。如今他原有的疾病基本消失,每天在户外散步五六个小时,大冬天也不间断。

  ◇神补最最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都是补。除此之外,我还要提到一种补,那就是神补。神补是最难的一种补,也是最最不能少的补。

  有人会问什么是神补?简单来说就是心不旁鹜,情绪勿多。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退休干部老钱,他在退休前就患有心脏病。而他天生敏感,好激动,所以儿女告诉他不能激动,要气定神闲。所以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什么都不需要他来管,甚至电话响了都不用他接--因为怕激动。老钱每天都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从表面上看,他真的拒绝了一切纷扰,可是,他的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他躺在那里总是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所以,神补的本质就是凡事要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追求、不执着。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我们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那些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人的生命基础在于精,生命的维持赖于气,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神。"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精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精、气、神三者相互滋生,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我们谈治病,谈养生,谈修持,都离不开精气神。只有揭示并了解精、气、神在人体中的形成、运动、转化过程,我们才能看到人体生命的全貌。

第36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1)



  ◎气血畅通延年益寿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篇报道,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从欧洲带来了24只野兔子,以帮助澳洲扩大动物资源。由于澳洲草源丰富,又没有野兔的天敌,所以很快,兔子就繁殖起来,而且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渐渐地,兔子把牧草吃得精光,使羊群濒临饥饿和死亡。同时由于草原的破坏,雨水侵蚀,土地养分流失,连种植也受到影响,搞得民穷国困。为此,国家动用大批力量,花费相当大的资金来消灭兔群。

  由于兔子破坏了澳洲的生态链,导致整个草原原本具备的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澳洲原来的生物群落就是物质基础,生态自我调节的能力就是上层建筑。由于兔子的引进导致物质基础的变化,生态自我调节功能遭到了破坏。同样,在人体中,如果一旦某个环节出差错,所谓阴阳失衡,那么就可能导致病患发生,甚至死亡,中医将其称之为"阴阳离绝"。

  中医对人的理解主要从气血来表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古人常用"正平"或"平"概括正常机体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认为只要气血平衡,就可延年益寿。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平人者,不病也。"气血的平衡既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标志,也是健康长寿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五脏六腑如同人一样,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干活。而血就是这个"饭"。

第37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2)



  但是气血的平衡并非静止和绝对,而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需要气机不停地升降出入,血液不停地流而复始,气血只有保持流畅,达到动态平衡,才能使脏腑经络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正所谓"气血以流……长有天命"。反之,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脏腑经络的协调平衡,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出现种种病变。诚如《医碥》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拂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人至老年,由于长期或反复受到六淫七情之干扰,气血将会逐渐出现失衡,造成气道阻塞,血行淤滞。毛祥麟在《对山医话》中说:"老年病患如年久之积秽沟渠,必多壅塞。"由于气滞血淤,气血失畅,难以营养周身,脏腑功能为之失常,种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沉积于脏器间,以致新陈代谢紊乱,日久必然会出现精神萎靡、健忘失眠、头晕目花、发白齿落、腰酸腿软、老年斑迭出等衰老症状。

  人类欲求得长命百岁,青春常驻,就必须消除机体衰老因子--淤血。《灵枢·痈疽篇》亦谓:"血气已调,形气乃持。"所谓"以平为期",即通过调畅气血,使气血由不平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保证脏腑源源不断地得到气血的滋养,从而纠正脏腑的虚衰,促进脏腑组织进行平衡和协调的生理活动,使机体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中,成为健康的平人,而获得"长有天命"目的。

  但是,中医认为气血是在经脉中运行不息的,它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形体各组织官窍,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保证生命的健康发展。气血循环畅通,人体才能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相反,如果气血在经络循行时出现淤滞现象,那么通常情况下会伴有一些症状。

  我们先来做个身体自测,如果以下症状你有3条以上符合,那么您要警惕了,或许你的气血开始淤滞了。

第38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3)



  1.是否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淤点;

  8.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脉沉细。

  气血淤滞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中,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临床上由于气血淤滞而发生的常见疾病有:

  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淤滞,闭阻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肌梗死:这种病的发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淤、寒热、风火等外邪所犯而发病。因为心脏亏损、无力鼓动气血正常循环,进而脉道不同,逐渐形成心痹。本虚标实是心脏发病的总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按照中医学的说法,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淤;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淤互为因果。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

  肝硬化:肝硬化属于中医学中所说的"积聚"、"臌胀"病的范畴。大多因为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淤,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则属于中医学中"胁痛"、"膨胀"、"黄疸"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再加上情志不遂等因素,逐渐使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以至气滞血淤,津液涩滞,肝络淤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肝淤热互结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

  脑梗塞:在中医学中,此病被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淤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关节炎:皆因湿邪借风邪的疏泻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血淤,不通则痛,血淤又引起气滞,病在关节,血淤在关节出现肿胀、疼痛、乃至变形。

  肾炎、肾纤维化: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中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以湿、热、淤为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以气虚血淤占多数,因气虚而发病,血淤而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老年人即使没有慢性疾病,由于血管硬化,血流缓慢,以及衰老的变化,也会有全身性的气血运行滞缓或有淤阻的情况,只不过每个人每种疾病的淤滞程度不同而已。

第39节: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1)



  ◎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

  我常常接触一些老年病人,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忧虑自己为日不多,长吁短叹,甚至无病呻吟、等待时日,因此不敢妄想成为什么"百岁寿星"。其实这种思想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有违养生之道。

  对待这种以"倒计时"的方式生活的老人,我常给他们列举一些数据,告诉他们追根溯源,中国可是长寿人群的"高产国"。古人大都善于保健摄生,如唐代孙思邈百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的医典《千金冀方》。宋朝成都名医谭仁显"年高而精神愈壮"108岁才逝;明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又可)也年至百岁。据有关统计,从秦汉到近代的414位名中医的平均年龄为77.5岁。现代在世的老中医还能行医诊病的有广西邓洪英105岁;北京的书法家孙墨佛106岁;考古学家、教育家、太极拳家吴图南102岁,他的夫人画家刘桂贞也已92岁。仅就从湖北省1982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年满100周岁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岁,平均年龄是102.8岁。

  事实上,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长命百岁"的期盼,还是宫廷中响亮的"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都表明人们有着活到百岁,乃至更加长寿的心愿。而以上略举的这些长寿老人,他们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心灵深处树立了"敢于活到100岁"的坚定信念。当然,一些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会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养生之道"除了喜乐不喜忧"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重视性情的陶冶,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他认为饮食粗细,只要可口就是美食,于身体大有好处。孔子还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养生的很好方法。

第40节: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2)



  现代的研究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人可活到150岁左右。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早就指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人们只要维持气血平衡就可达到百岁以上的寿命。正确认识健康与长寿的道理,不仅是养生的基本要素,也是疾病转归的关键之一。"乐观者长寿"。有人做过这样试验,一个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来测试他的生化功能和其情绪悲观时相比较,结果就大不一样,心理障碍可导致抗病能力衰退,已病的则加剧了"正"与"邪"的对峙状态。古语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当医生的都知道,如果没有病人的心理配合,势必影响疾病预后。对每个人来说,不敢长寿哪还谈得上养生两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敢长寿与不敢生活是同义词,一个人如果意志衰退,不再想有所作为,实为健康之大忌。长寿之道。所以我认为:第一,我从不知老之已至,"宁负自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第二,正确认识保健之道,以"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为纲,衣、食、住、行都服从气血通畅乃生命之本的要求,不生气,不吃药或很少吃药。眼下进补成风,吃补已成公害,事实上补药用了几千年,也没有吃出一位寿星。清代皇帝后妃,请中医没有人参不服其药,结果不是早衰就是早亡。

  我常对一些老年人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叫'涌泉穴',一个叫'足三里穴'。"我告诉他们,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按摩这两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一)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具体方法是这样: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宜,每次50至100下。若能长年坚持,自然会增强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