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的火柴人3视频:布施即一切佛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7:24:14

11.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廣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佛法自始至終,始是開始,初發心,終是成佛。從初發心至成佛,修放下而已。放下,再放下,再放下。到什麼都沒有了,「放下」也放下,就成佛了。

  佛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把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放下,就證須陀洹果。再將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放下,就證阿羅漢果。把塵沙煩惱再放下,就是三賢菩薩。再破無明,放下幾品,就是法身大士。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沒破。把那一品生相無明再放下,再捨掉,就成佛。是故,佛法修布施而已,一切都要捨掉,才能成菩薩,成佛。若捨一點,還留一點,不行,依然是凡夫,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凡夫沒有智慧,煩惱憂慮很多,怕都捨掉了,明天如何生活?錢財放下了,身放不下,依然不行。生死放下了,就無生死了,多麼自在!是故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現代人許多觀念都是錯誤的,迷感顛倒。印光大師教現代人讀了凡四訓,教人從了凡四訓下手,真是高明。我初學佛時,認識朱鏡宙老居士。他老人家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讀了好幾遍,很有道理,我很相信。了凡四訓講因緣果報,真正相信它,方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多少財,是捨不光的。命裡有的,愈多愈捨,愈捨愈多,怕什麼!一般人怕捨光了,自己生活過不下去。這是錯誤觀念,不僅障礙自己一生幸福,連念佛想求生淨土都不可能。一定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方得自在。佛法自始自終就是捨,即是放下再放下。常常念著布施,念著捨,念著放下,以此觀照,方能得力。勉勵自己要放下,多幫助人開智慧。智慧開了,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要幫助他明瞭因果的道理,幫助他知道佛法的好處,教他如何修學正法,怎樣破迷開悟。

  印經就是幫助人開智慧。是故,印光法師一生所有的供養全部拿去印經布施。弘化社印送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三種書,我概略估計,至少有三百萬冊。何以如此大量的流通這三種書?老法師是真有智慧,真能觀機。此三種書均講因果報應,乃是學佛基礎之基礎。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因果報應,起心動念便不敢存壞心。心好,言語造作自然就收斂,才是好人。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先要把人提到這個標準,才能接受佛法。

12.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捨色界即升無色界,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捨法執即為菩薩,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并捨亦捨即成佛。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裏,即兩邊不著矣。處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

  「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此即是教人捨,教人放下。你門每天晚上到這兒來聽經,家裡都有電視,外面有很多娛樂場所,也有朋友可以約會,你們都不去,都捨了。不捨怎麼行?捨掉那些,才能學佛。

  「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天有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人要不能把欲捨得乾乾淨淨,他去不了色界天。捨色界即生無色界,才能到四空天。

  「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我們今天何以證不了阿羅漢,因為我抓得很牢,決定不肯捨。只要執著我,就有三界,就有六道輪迴。若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捨掉我,就立刻超越。是故,要有智慧、要有膽量,敢把我捨掉。捨掉之後,真自在,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不僅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亦沒有六道。生死、六道沒有了,是否這個身立刻就沒有了?不一定。身雖在這個世間,卻沒有生死輪迴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捨掉了,這個身體在世間快樂無比。住世的時間長短,隨緣!隨什麼緣?眾生還需要你這個身體,就多住幾天。多住幾天幹什麼?弘法利生,為眾生作了生死出三界的好榜樣,僅此而已。多住一天,完全是為眾生,為佛法。此乃隨緣,而不是攀緣。

  「捨法執即為菩薩」。不但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了,就是菩薩。捨掉世間法,執著佛法,依然不行,心還不清淨。「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要捨掉娑婆世界。對娑婆有絲毫貪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必須毫無牽掛,真的捨得乾乾淨淨。日用生活中一切隨緣,縱然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如此才真正做到絲毫牽掛都沒有,才能生淨土,才能親近阿彌陀佛。

  「并捨亦捨即成佛」。捨到最後,沒有了,連捨也捨掉了,就成佛,圓滿菩提。「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裡,即兩邊不著矣」,此是把布施波羅密,把菩薩六度萬行具體教導我們。教我們落實在生活中,如何像諸佛菩薩一樣,方是真正的學佛。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行持,不在文字裡學,不在言語裡學,而在日常生活中學。

  「一面行去」,行什麼?有這個身,就有行。如釋迦牟尼佛所表現的,早晨起來穿衣服、托缽、吃飯,即是行。我們早晨起來穿衣服,亦是行。在家裡做家事,上班時做工,事事都是行,此即是一面行去。我們天天如此行,佛菩薩天天亦如此行,差別何在?佛菩薩心裡乾乾淨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學佛菩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學不起心、不動念。日常應酬,隨緣而不攀緣。心裡如如不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方是學佛。

  「即兩邊不著矣」。因為有行,不著空;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處事」。我們每天工作,每天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做。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什麼事都不妨礙。「待人」。與別人往來應酬。「接物」。處理一切物質上的事。若能像佛菩薩一樣心地清淨,絲毫不沾染,則無論辦何事,「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為社會為大眾作好榜樣。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

  「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此一法,一切世間法都包括其中,一切佛法也在其中。大乘佛法修什麼?唯一布施而已!所以大善知識教人看破、放下。看破自然放下,放下即是布施,看破即是般若。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