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记的拼音:你分得清吗?厕所的新标识弄得我一头雾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00:56
           朝花夕拾1943

[新华网]消息:近日,重庆市民发现主城区的许多公厕换了新面貌,造型基本统一为红色的外墙、青灰色的砖瓦,凸起的白字写着“公共卫生间”五个大字。据悉,主城区现有固定公厕2593个,五大商圈有公厕107个,这些公厕大部分为改建项目,用于解决市民“如厕难”问题。

  厕所被政府列为民生大事,是理所应当的。人生每天五件事:“吃、喝、拉、撒、睡”,其中涉厕有两件。占40%,这事还不够大吗?假若人在行走,饿一点、累一点都能忍一忍,唯独这“内急”是无法忍受的,重庆市此举值得鼓与呼!特别是南坪的一个星级公共卫生间的母婴房里,摆放着婴儿床,这就更为人性化了。

    笔者是全民学雷锋那年入伍的,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扫厕所是义务劳动中又赃又累的活。因此,不少战友,头天晚上就盘算好了第二天早起床抢先去打扫厕所。那个时候的公厕都是简易的,顶漏天,墙漏缝,透明度较高。尤其在西北和东北的严寒季节,哈气成霜,滴水成冰,那公厕里大便像冰山,小便像冰川。

  前几年与一位久别重逢战友叙旧时讲起他在爬山训练时,一次在陡峭山腰上厕所的故事,至今牢牢地记在心里:“他在某名山之巅(地名已忘,疑似华山),悬崖之上,有一简陋茅房,半悬空中,下临深渊,内仅数块木板立足,板间仅有15公分宽孔隙,人蹲其上,倘一阵山风掠过,则地板随树技而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此时寒意与冷汗同生,任你胆大包天,亦两股颤抖,心胆俱寒,何等之惊险刺激,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快意,感觉可与坐过山车媲美,此亦算人生的一种另类体验了。”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2004年第四届世界厕所峰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那之后,带给城市居民和全国旅游者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上厕所不收费了。笔者所在的城市,新世纪以来,在筹办一次全运会、一次亚运会的带动下,入厕难的问题大为改观,一方面倡导所有邻街单位内部公厕向外来人员开放,一方面改建和新建更加人性化的便民公厕。实现了流动人员密集的场所公厕总体水平大大提升。环境优雅、清洁舒适,服务也上了挡次。新建公厕重点考虑到增加女厕蹲位的问题。尤其是洗手间、卫生间、WC……让人们一看便知这是公共厕所之后,各种像形标识或文雅的名字则日新月异。厕所文化(其历史之久远,远非其它文化可比。目前暂无确实可考之年代证据,然据推测,远至混沌初开之蛮荒时代,自有人类始祖起,厕所文化就开始萌芽矣。)也随之登上大雅之堂。很多民间趣事出现在厕所的标识和命名之中。

  人们常见的公厕标识有:“大烟斗(男)”“高跟鞋(女)”“大礼帽(男)”“花裙子(女)”等。今年夏季随家人去市郊自驾游,入住团购(团购价是3折)的一家五星级宾馆,趁家人在办理入住手续,我在大厅角落找厕所方便一下,在服务生引导下来到一扇华丽的门前,这门上既没有中文版的“男、女”字样,也没有英文字母WTO,只是在门上镶嵌着一“香蕉”图案,旁边一门上镶嵌的是一“水蜜桃”图案。有一位女士入厕时在旁逗乐说:“还以为这里面是水果店呢!”这个公厕的标识真的给旅客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搞笑的乐趣!我回来给一老战友说起这事时,他说他去某开发区见到的洗手间标识是:男厕是螺丝钉,女厕是螺丝帽。这就更加让人雾里看花了。

  几年前刚来这个都市,看到一家公园西门外面一颇有建筑文化品味的公厕,它的学名是:听雨轩(意指女宾用),观瀑亭(意指男宾用)。有一次在杭州西湖游览时去一公厕叫:“归一”,记不清哪一年去北京,到一家老炸酱面饭店用完餐,入厕时看到厕所取名“安腚门”。今年在东北有个农家饭庄的卫生间叫“高粱地”。到一个村头时看到一公厕叫:“天下粮仓”。另一个村头的公厕叫:“五谷轮回之所”。一个小学校的公厕叫:男朦胧、女朦胧。一个中学校的卫生间,男厕叫:曲径通幽。女厕叫:枢密院。一个大学的公厕,男厕叫:“轻松阁”,女厕叫:“泉水响叮当”。这些搞笑的名子和标识,也可能会起到分散入厕的人们对舜间难闻异味的恶心。随着厕所这一公用事业的发展,厕所文化蕴涵也是一部学问很深的书,建议大学建筑系应开设公厕专业,使厕所品级不断升华,让厕所文化更加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