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恐怖的鬼屋:养生·立秋篇·大暑篇,小暑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40:40

【太安养生·立秋篇】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农历七月初九    立秋
本期导读
【立秋养生】秋季养收 心灵和谐
【正安医嘱】少辛增酸 起居有常
【立秋坐功图】陈希夷立秋坐功图
【中医分享】戒烟养肺 戒酒保肝
【通神的药】滋阴润肺 平民燕窝
【立秋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的时期。
中医认为,养生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根据“天人相应”理论,秋季与人的心志、肺脏和呼吸系统,同属“五行”中的“金”,因此,秋季的调摄,重点在将心志、肺和呼吸系统与秋的“收敛之气”相应,顺应“养收”之道。否则会损伤肺气,累及大肠,从而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立秋后还应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平气和,切忌忧郁恼怒,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正安医馆养生建议】
**食饮--少辛增酸
秋季的饮食养生,中医有“少辛增酸”的说法。
从中医学角度讲,秋季的特点是天气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须遵循“养收”原则,其中饮食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如葡萄、山楂,可以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此外,柚子、石榴也是秋天常吃的酸味水果,柚子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石榴则能杀虫、收敛、涩肠、止痢。

**起居--起居有常
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既能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
立秋昼热夜凉,起居注意“四防”:
1、秋凉防感冒。注意保温,常用冷水洗脸,有助于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2、秋燥防皲裂。天气渐燥,皮肤易粗糙、皲裂,不宜使用碱性大的肥皂;
3、食果防秋痢。秋天瓜果带菌多,要防“病从口入”,不吃不洁和生冷食品。
**清肺汤水抵御秋燥
【雪梨银耳汤】
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洗净撕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一同笼蒸30-40分钟即可。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鲜白菜蜜枣汤】
俗话说:10月火为脏,不离白菜汤。鲜白菜适量,蜜枣2-3个,同放煲内老火煲汤,清润而不燥,清甜可口。
【芝麻木耳汤】
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与用发泡好的木耳一起加水煎煮,可加些许白糖,分几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尤适于大便干燥者。
**合理养生谨防误区
秋季进补也有禁忌----忌无病乱补;忌虚实不分;忌多多益善;忌以药代食;忌恒补不变;忌越贵越补。
1、刚立秋别“大补”
人们在夏季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难以承受。
2、秋季螃蟹应慎食
秋季,菊香蟹肥,正是品尝螃蟹的好时光。但是螃蟹性寒,脾胃虚寒者应尽量少吃;患伤风、胃病、腹泻、过敏体质者也不宜吃螃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尽量少吃蟹黄,以免胆固醇增高。
食蟹禁忌:不吃死蟹、生蟹、隔夜蟹;不宜吃太多(1-2只为限);不与茶水同食(可能引起腹痛、腹泻);不与柿子同食(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不与香瓜同食(有损肠胃,易致腹泻);不与冰饮同食(必致腹泻);关节炎、痛风患者不宜吃(加重病情,诱发胆结石、肾结石等);重感冒老人不宜吃(延迟康复,不易消化)。
【正安医嘱】

正安医馆坐诊大夫
约诊电话:010-6512 5070
李波峰大夫医嘱:
立秋已至,秋季主金而属肺,性肃而克木,万物枝枯叶落。肝主木,故秋季乃肝病易发期,戒烟以养肺,戒酒以保肝。
此季宜每日食蒸梨一只,与蜂蜜同食效果更佳,如此润肺而养颜,亦为保肝之法。
【立秋坐功图】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地,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

【通神的药】
**银耳
许多食物都可以润肺滋阴,其中效果明显而又老少咸宜的首推银耳。古人将银耳视为延年益寿的圣品,历代皇室贵族日常保健都离不开它。

银耳,性平味甘,滋阴润燥。
>>入肺经,是补肺阴虚的一味好药,治肺热咳嗽如干咳久咳、痰中带血;
>>入胃经,能养胃阴,治慢性胃炎;
>>入脾经,能益气和血,治各种出血症如咯血、鼻出血、崩漏、便血;
>>入大肠经,能润肠化燥,治大便秘结;
>>入肾经,能补肾强心,治心悸失眠、慢性肾炎。
最妙的是,银耳的药效虽多,却十分平和,它润而不寒,甘而不腻,补而不滞。尤其是阴虚内热的人,更是适合长期服用。
银耳还可以润肤去斑,养颜的效果堪比与燕窝。在古代,银耳与燕窝的身价一样,都是名贵滋补品,有“一两银耳等于一两白银”之说。有了人工栽培法,银耳才变成“平民的燕窝”。
温馨提示:
外感风寒或湿热痰多的人不宜长期服用;
不要同时吃人参或黄芪等补阳药;
煮好的银耳羹,一定要当天喝完,不能过夜。


【正安养生·大暑篇】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三大暑
本期导读
【大暑养生】大暑养生重在清字
【大暑调摄】起居运动六大禁忌
【正安医嘱】解暑祛湿 竹菊香薷饮
【大暑坐功】陈希夷大暑坐功图
【中医分享】补气清暑食粥心安
【通神的药】番石榴叶巧治腹泻
【大暑养生】
大暑养生总原则:“大暑热最极,要防伤心气”。
“暑”是炎热的意思,24节气中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盛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絪蕴熏蒸,湿气充斥,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点,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大暑养生,重在一个“清”字:
“清静”--盛夏酷暑炎热,人体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首先要使自己平静下来、神清气爽,切忌火暴脾气,避免因燥生热,防止心火内生;
“清补”--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加湿”,脾虚者宜坚持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原则,宜选用香甜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如各种粥品;
“清热”--天气酷热,出汗较多,易耗气伤阴,容易上火,应及时补水,注意清热祛火;
“清洁”--夏天食物易变质,蚊虫较多,也易传播疾病,因此保持饮食清洁相当重要。
【大暑调摄】
【“夏练三伏”吗?】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夏练三伏”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
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孩子。应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运动,如游泳、散步、练太极拳等。

【起居运动小贴士】
睡觉不可露宿,不可过凉或过热,不可有“穿堂风”。早晨醒来,先醒心,再醒眼,在床上做些保健动作,如熨眼、叩齿、鸣天鼓,再下床。
为了让体内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温度稍低时运动。此时运动有6大禁忌:
>>忌强光下运动(一早一晚);
>>忌运动后大量饮水(少量频次);
>>忌运动后即洗冷水澡(休息至心跳缓和,体温降下来);
>>忌运动后大量吃冷饮(冷热相搏积累成疾);
>>忌运动时间过长(不超过1小时);
>>忌流汗自然风干(不可劳汗当风,要用毛巾擦干,及时换干衣服)。

【正安医馆养生建议】
食粥心安
暑天的饮食调摄以其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天气炎热,易伤津耗气,可选用食用药粥来滋补身体。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古人云:“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食粥的重要。大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鸭肉等;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健脾养胃食物则为赤小豆、薏米、南瓜等。
绿豆粳米粥:绿豆入温水浸泡2小时,和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苦菊粥: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粳米和菊花洗净入锅,加适量清水,大火水开后,将苦瓜、冰糖入锅,改用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可。此粥可清暑热、止痢解毒。忌同时食用湿燥、麻辣、厚腻的食物。
西瓜皮粥: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净入砂锅,加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薏米小豆粥:薏米,赤小豆,大米,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正安医嘱】

李波峰正安医馆坐诊老师
正安医嘱:
夏季湿热益重。因脾属土,易被夏湿所困,以致缺乏食欲、心情烦闷等证。近日北京接连下雨,湿气更重。推荐一道茶饮:
竹叶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作用,可采摘鲜竹叶,洗净后与有疏风散热功效的白菊、发汗解暑,行水散湿的香薷一起泡水饮用,不仅风味清雅,且能预防脾湿。
【微分享】
@悬壶周腾:都说是小儿纯阳之体,但是现在很多医家和家长都误解了“纯阳之体”,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所以用大量的寒凉药来败火清热,其实“纯阳”是指小儿生长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初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太安生命资产管理学院:【入伏要注意】1、忌烈日出行:避开强阳光时段出行,可减少中暑几率,患心血管疾病人群尽量避免高温季节外出活动;2、出汗较多时需适当补充盐水;3、保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
【大暑坐功图】
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隔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健忘、愁欲哭、洒淅寒热。

【通神的药】
夏日暑热,人身体腠理尽开,大量出汗后再加上腹泻,则内外俱伤。
腹泻后,可选用10-15克番石榴叶泡水或煮水喝,番石榴叶是一种止泻药,对泻痢腹痛、食积腹胀有效。腹泻后2-3天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妨喝点白粥,加少许盐。
番石榴叶
味苦;涩;性平
主治:燥湿健脾;清热解毒,外伤出血;蛇虫咬伤等。
附方:治肠炎,痢疾: 番石榴鲜叶一至二两,煎服;治跌打损伤, 刀伤出血: 番石榴鲜叶捣烂外敷患处。



太安养生·小暑篇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七    小暑
本期导读
【小暑养生】顾护心阳 平心静气
【小暑调摄】穴位按摩远离中暑
【正安医嘱】去湿防暑 用香薷饮
【小暑坐功】陈希夷小暑坐功图
【中医分享】小暑时节 吃三宝
【通神的药】健脾渗湿薏仁榜首
【小暑养生】
七月七日小暑天,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调摄】
今年小暑的准确时间为7月7日18时42分,标志着盛夏季节正式登场。
【防暑小贴士】
*正确喝水:有节奏、有节制地喝水;定时饮用,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新鲜的温开水或淡盐水。
*多吃番茄、芦笋等凉性蔬菜;适当吃苦味菜,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
*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五大穴位治中暑】
夏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高。“中暑”的表现:首先会出现“火邪”导致的高热、惊厥、抽搐、昏迷;同时伴有“湿邪”引发的胸闷、纳呆、呕恶、腹泻等。
如果出现了中暑症状,马上去阴凉通风之处,服用一些温开水或糖开水。
取穴:
按摩太阳穴加以缓解。如晕倒,可刺激人中穴;舒缓胸口不适,可加按内关穴;按摩或刮痧来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涌泉穴,可令病人尽快苏醒。同时用西瓜皮或湿毛巾抹身,加速体温下降。

【中暑后饮食禁忌】
中暑后除及时治疗外,饮食上也有四忌:
*忌大量饮水: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造成体内水分、盐分流失。
*忌食用生冷:中暑的人多属脾胃虚弱,大量吃进生冷、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
*忌吃油腻食物: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人体会感到疲惫加重。
*忌单纯进补:人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进补过早,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就更得不偿失了。

【正安医馆养生建议】
小暑三宝: 黄鳝、莲藕、绿豆芽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藕、绿豆芽的习俗。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家里若是有高血压、甲亢、支气管扩张、感冒发热、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炎等患者都要敬而远之。平时容易“上火”的朋友,也不宜吃黄鳝,以免“火上浇油”。
第二大宝是营养又消暑的莲藕,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小暑节气的第三大宝是绿豆芽,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绿豆芽食用起来颇有讲究:绿豆皮不要随便去掉,这层不起眼的绿豆皮具有比绿豆还要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易伤胃气,因此,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
【正安医嘱】

赵国新大夫
正安医馆坐诊老师
赵国新大夫医嘱:
小暑已至,初伏将临,天气已经进入长夏了。
按五行来说,长夏属土,而土遇水则湿,对应五脏为脾,朋友们应注意要注意去湿气防暑气。
香薷饮是这个时节很好的饮料,由香薷、厚朴、白扁豆三味组成代茶,可以防阴暑,健脾利湿。
【小暑坐功图】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疗: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通神的药】
薏苡仁
薏苡仁(又称薏米)在超市里就能买到。中医认为,其性味甘淡,微寒。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除痹,清热等功效。是治疗脾虚湿盛出现的食少、腹胀、泄泻以及小便不利、水肿、身体困痛、肺痈肠痈等病症的良药。
夏季天气炎热,人受暑热所伤会导致食欲减弱、肠胃的消化功能降低;会引起大量出汗,消耗体能水分。同时因气候多雨湿,空气湿粘,人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受阻。这样会引起全身困重、神疲乏力、头晕心慌、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疰夏”症状。薏米可健脾利湿,起到消暑、清补和健体作用。
1.薏米绿豆粥:薏米、绿豆、扁豆各30克,粳米100克,藿香、陈皮各5克。将前四味加清水煮为稀粥,另将后两味煎后取少许药汁,在粥熟后加入,搅匀稍煮即成。每日食用。可清热解暑,健脾化湿。
2.薏米山药粥:取薏米、山药各30克,莲肉(去心)15克,大枣10枚,小米100克。加水共煮粥,粥熟加白糖少许即成。每日食用两次。可健脾益气,改善食少纳呆、消化不良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