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娄高速路面最新消息:生态与环境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3:15

 

 

 

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

与环境问题研讨会

 

 

论 文 集

 

 

 

203

 

 

 

 

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办公室 编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目    录

 

主持人致词……………………………………………赵文欣(1)

“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研讨会专家意见综述             ………………………………………………(3)

要十分重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辛  文(6)

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意义………………………陈国阶(9)

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文心田(22)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杜受祜(27)

推广生态养殖体系 加速现代畜牧业发展…………罗  毅(33)

理清发展思路,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代全(39)

制定环境地方标准科学持续节能减排 ……………黄崇祥(47)

建设“和谐四川”的生态基础 ……………………盛  毅(53)

论和谐四川视角下的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问题 …周介铭(60)

四川节能减排的进程评估与推进思路及重点 ……王小琪(68)

甘孜州生态补偿研究 ………………………………王益谦(88)

论山地旅游的规划与发展…………………………陈茂勋(102)

 “生态细胞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许纪存(132)

秸秆燃气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宋宝增(141)

重点整治“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畜禽粪便面源污染,共建新农村和谐家园          ……………………………吴香尧(149)

四川节能减排难题与对策思考……………………王新前(164)

四川民族地区水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张  序(173)

附:参会代表名录 …………………………………………(187)


 

主持人致词

赵文欣

 

各位同志、各位专家:

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合作组织的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感谢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参加本次研讨会并撰写了论文。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构建和谐四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就要重视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治理荒漠化,促进生态修复。

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发言和论文中,将对我省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会后,我们将把收到的论文汇集成册,作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研讨会专家意见综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示。在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中,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关系,是省科技顾问团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2007年,省科技顾问团把“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列为与德国艾伯特基金合作会合作研讨的课题,约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19名专家专门为此撰写了论文。

2007年12月6日,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在成都召开了“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专题研讨会。邀请省内有关经济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省科技顾问团相关顾问、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26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赵文欣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四川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专家们指出:在四川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高度关注四川的生态与环境,要全面整体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要有现代的新思想、发展的新理念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特别是经济、环境、人口要协调可持续发展。专家们认为:四川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历史欠帐太多,涉及面广。在四川建设和谐社会,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全面规划,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各地区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生态与环境建设内容,分阶段实施。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研讨会主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现综述于下:       

一、“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之一,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策。四川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文明观念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要求和任务。

二、四川在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中要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和“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突出资源开采环节、资源消耗环节、废弃物产生环节、再生资源利用环节和社会消费环节五个环节。倡导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建设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推进战略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三、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及全国广大区域。尽管中央对于西部生态补偿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生态补偿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以及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方法和经验,以体现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价值,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目前四川环境污染的重点来源于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既是污染源,又是再生生物质资源,只有将畜禽粪便作为肥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达到粪污处理“零排放”效果,方可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人居环境,才能实现建设新农村和谐家园。在四川发展现代畜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业互动、效益显著、生态文明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就森林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四川山地旅游的规划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个研讨会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研讨会后,将编辑研讨会的《论文集》,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整理、撰稿:康敏) 

 

要十分重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

辛  文

 

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属于发展中的国家。从现代化的程度来讲,中国已进入了工业时代、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阶段。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虽然多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增长方式,这就导致了今日的生态状况相当脆弱、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局面,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改善生态脆弱和治理环境污染,今后决不能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了。

国家把节能减排确定为硬约束指标,是必须完成的。2007年10月18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向中外数百名记者作了这样的保证,他说:节能减排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应该说实现目标是有难度的,但我们的目标不变,责任不变,还要加大工作的力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紧扣生态文明,这是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之一,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策。把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文明观念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要求和任务。

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民,都要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问题,要有改善生态、治理环境污染的理念和实际行动;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统筹性、配套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可永续的指导思想。我们当代人不仅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当代人不能给后代人留下遗憾。

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的差异、差距特别大,怎样解决差异、差距大的问题,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很多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们的预期有比较大的距离。现实的情况是,差异、差距不仅没有改变,相反差异、差距拉得更大,怎样将横向发展的差异、差距有较快的缩小,还要采取更有针对性、更为实际、更能解决问题的过硬举措。四川省的情况与全国大体相同,经济发达的地区是少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占有不小的比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占大头。所以,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和扶持力度。

我们要有现代的新思想、发展的新理念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特别是经济、环境、人口要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系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教授) 

 

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意义

陈国阶

 

 

摘要: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后期的产物。当代,全球资源供求加剧、环境恶化,急需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现代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又为循环利用资源提供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将有助于摆脱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但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此,必须从基础作起,从实验、示范作起,分层次、分步骤实施,长期努力,反对将循环经济口号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 工业化经济 产业园区 资源与环境危机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广泛接受,并逐步赋诸实践。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循环经济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很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循环经济的提出和被广泛接受,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的。简单地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发展的召唤所使然。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较早,但被重视和广泛接受,则是近些年的事。笔者认为它是工业化后期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过程的伴儿。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是许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像钢铁、煤炭、水泥、石油等基础工业的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工业的发展重心已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提高,是产业的转型,即从大、笨、粗向精、尖、细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兴起,逐步取代机械化、自动化而成为经济发展主角。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快迅发展工业,迅速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这其中包括已完成工业化中期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更包括近一、二十年迅速崛起的中国、印度、巴西等大国。就是说,工业化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全球化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现象和发展特征。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了若干新的促进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资源的枯竭和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构成尖锐矛盾。几十年来全世界资源的消耗呈现几大特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增多;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发达国家的生活型资源浪费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型浪费并存;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不少资源已处于枯竭状态,但替代资源尚未出现或成熟;争夺资源已成为各国政府外交斗争的重要内容。之所以产生这种态势,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全球资源开发、掠夺、利用已几百年,已消耗了大量的不可更新的资源,尽管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物耗,其对煤、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的开采量不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每年仍保持较大的产量,如美国、日本钢的产量多年来仍保持年产1亿左右,年消费石油4~5亿吨。因此,历史的多年消费与现代的仍然相当大量消费使得资源的储备日渐危急。

与此同时,一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发展快速时期,资源消耗空前增长,不论是铁矿、煤矿、石油、各类有色、黑色金属矿、木材、水泥原料等开采量急剧增加,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对基础资源消耗的水平和数量,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源的危机。为此人们不得不思考未来发展的资源保障的问题,不得不反思过去对资源利用的弊端,不得不寻找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利用的方法。这就为循环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次,与全球过度利用资源的过程结伴而来的是全球环境变化和恶化。资源的大消耗带来环境的大污染,生态的大破坏,资源的开发扰动了原生态,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安宁,不论矿山、森林、草原、江河、海洋等的开发都会相应引起生态的恶化,当代存在的森林税减、草原破坏、物种灭绝,荒漠扩展,山地灾害、地面沉降等无不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有关。同时,资源的消耗又引发环境污染,不论是水源、大气、弃废物的污染,都来源于对资源的消耗。当代农业污染、江河污染、大气污染已直接威胁到了饮水安全,住区安全,而与此相应的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覆被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又不得不使人们思考如何在变废物、污染物为资源,如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减少乃至消除污染上下功夫。这又成为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当代的产业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联系、产品联系、生产联系、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和企业,经济和市场都是开放的;孤立、封闭的企业、产业、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说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庞大的产业体系,其门类之多,产品之多,资源利用门类之多,产生污染物之多是空前的,这就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互补,产品—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客观基础,资源循环利用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总之,庞大、多元的产业体系要求有庞大、众多资源作支撑,而庞大、众多的资源之间存在相互利用的可能;而庞大的产业体系中许多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废品和污染物也存在着相互利用、补充的可能。“污染物是未被发现和利用的资源”这句话在一个企业之内往往不太明显、不易实现,而在庞大产业体系之中就易理解,易被发掘,易为实现。

第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三废”的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果说在工业化初、中期,许多“三废”利用还是一种侈谈的话,则现代科学技术已完全有可能为多种“三废”的利用创造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和工艺,对于企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有多种利用的方法和技术,能真正将废变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二是技术经济,即经过处理、利用的“废物”所产生的产品能为社会所需,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于其生产、利用成本。

总之,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是有社会经济和技术作支撑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如果我们现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进行反思,不提出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那就等于对资源消耗型、环境损害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持肯定、鼓励的态度,就等于让传统的发展模式“合理化”,让它可以“理直气壮”地畅通无阻。那样的话全球人口增加对资源消耗的扩大,发达国家上百年对资源消费的延续,一批人口大国工业化对资源消耗的急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必将将人类自身引向崩溃的局面。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一副清醒剂。即使在它的理论还不能全部实现的今天,其对传统模式的反思也可以使过去对资源消耗,对生态破坏,对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不能畅通无阻,不能“理直气壮”,不能无限持续下去。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经济的模式。这种发展观与传统观相比较,其最大特点和优点在于不仅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且追求经济发展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追求经济发展最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从思维和观念上扭转了过去只求经济发展,不关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传统。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对经济领域、产业部门将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于消费领域、人类行为、论理道德、文化教育也将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它警告人们:资源和环境问题已在全球亮起红灯,漠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联系,对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严重制约的事实掉以轻心,将会犯时代的错误,受时代的惩罚。

其次,循环经济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资源价值的真缔。这包括几层意思:一是资源被利用产生传统产品的价值,没有资源就没有产品,就失去经济发展源泉,社会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基础。这一点应该是被广泛认识的。二是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即一种资源可以拥有多种利用的价值,并且有可能在同一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和生产企业中实现多种价值。三是资源链式利用的价值,即资源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的不断深化利用的价值和增值。四是资源可被循环利用的价值,即资源—产品—废物—资源—产品循环利用的价值。循环经济应是对上述资源利用的综合和统一。它赋予资源新的生命和活力,也赋予产业新的生机和增长点。

循环经济的提出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即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传统的环境治理是将的工厂的废弃物处理掉,即将生产过程与环境治理过程相分离;循环经济提出的是将污染问题放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并且将污染物变成资源,这不仅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压力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而且污染物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减轻了资源消耗的压力;实现这种新的模式,当然还会有很曲折的过程,有很多困难,但不论如何它代表一种新的目标,一种新的希望,人们只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逐步取得成效。

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前,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即经济发展过程对生态与环境公共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一直是个难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损失推给社会大众。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要将经济外部性作为生产成本和投入,将生产过程的生态与环境损失计入成本,并加以补偿。这样污染物的资源化的效益不仅要算污染物变成产品之后的效益,而且要计算减少污染带来对生态与环境的效益,减少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这就能使生态与环境过程与社会与经济过程相衔接、相统一。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模式、企业发展模式提供设计的蓝图。循环经济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经济规划,一种产业设计的新图式,这种图式引导人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时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对于“废物”给予新的定义,将“废物”的“有害”观转变为“价值”观,在“废”中寻宝、找宝、献宝。因此,循环经济是理念,是设计、规划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具体的发展模式、设计框架,是可实践、实施的方案。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但也是一种难以实施和实现的发展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只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发展导向被提出来,希望今后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去实践。实际操作仍很困难。

循环经济实践之难,难就难在要它循环得起来,循环得下去,目前还存在不少实际的问题未被克服。

首先,是循环得起来的问题。即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集团,一个产业部门,一个产业体系或一个区域之内,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其资源—产品—废物—资源是否存在循环利用的关系。上面所述,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面对的是庞大的产业体系,是有可能存在循环利用的资源—废物关系的。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具体到一个区域、一个产业门类、一个企业,不一定它们之间的资源—产品—废物就恰恰可以相互利用。要知道,一个企业排出的“废物”恰恰是另一个企业的资源,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最少是可能性很小。即资源—废物之间不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循环就“环”不起来,资源还是资源,废物还是废物。因此,循环经济需要非常有选择地将存在资源—废物—利用关系的企业、产业进行系统分析、分门别类、构造循环、合理布局。这牵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局和总体布局。在强大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定局、布局已基本成型、成事实的现代是很难实现的。

其次,循环经济的资源—废物的互相利用,目前是否有成熟技术或未来是否有可以应用的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许多企业排放的“废物”因为成份复杂、含量低、数量少、不成规模,很多废物中的资源(有用)成份,分离难,提取难,不少是现代技术和企业工艺所无法解决的。因此,许多时候,明知某企业排出的废物中有许多高价值的资源,如矾钛铁矿中的众多稀有元素,天然气中废液的微量元素等等,但目前无法提取,利用不起来。

第三,要循环得下去,就是既要能“循环”还要“经济。”如果“废物”是被利用了,但其成本昂贵、不经济,这也很难坚持下去。废物变资源,就是要将资源变资本,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或负经济效益的“利用”与当前的污染治理没有本质差别,不是循环经济。例如钢铁厂、火电站若与水泥厂相隔几千公里,其运输成本远远高于经济效益,这也很难为经济过程所接受。而这也牵连到产业的布局问题。而产业布局问题又不单单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产品关系的问题,还有环境、交通、市场、产业集聚、城镇依托等等问题。只有资源—废物利用与上述各因素不相冲突时,布局在一起才有可能,而这种机率也不会太高。

第四,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生产过程的污染零排放或低排放。但现实的情况是,一种资源的利用都不可能是100%的,都还会产生新的污染;一个生产过程往往也不是一种“废物”资源所能完成的,还要加入新的资源门类。这又会诱发新的污染物的产生。因此,有可能建立一种循环经济的模式,又产生另一类污染的系列。或者节省了一种资源,又多消耗了另一种资源。例如,为了将一个企业的“废物”变成另一企业的资源,生产出新的产品,又需要增加新的厂房,投入新的资源,建立新运输和销售系统等,这又可能带来运输的消耗和污染,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四、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或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引导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新的思维飞跃,其积极性值得鼓励,其理念值得宣传、推广。对于任何循环经济的试点试验都应该持支持的态度。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理想,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无止境的事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意味着当前循环经济已经成熟,已可以普遍应用。相反,当前更多的只是一种理念,一个让人们去追求的新方向,去探索的新目标。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但要反对循环经济标签化,口号化。在我国,不论环境保护还是生态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最不好的现象是口号喊得响亮,新名词用得多,用得快,时髦的科学术语满天飞,但实际的、扎实的环境治理却做得差。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处都会说,所有文件都离不了这句话,但实际上许多违反科学发展的工程、项目、决策比比皆是。该治理的环境无人问津,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开工运转;新上的项目不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等等随处可见。同样,现在循环经济一词已见诸于各种政府文件、研究报告、发展规划,但对于实施却鲜有人过问或认真去落实。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推行循环经济应该强调从小处做起,从实处作起,从点作起,从基础作起。杜绝只提口号,不干实事的坏作风,杜绝将循环经济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炒作。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在当前首先应该作的是让先进的资源利用技术,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得到应用,尽管这些技术还不是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全套技术,但它较之粗放生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是实现减污减排,节约资源的第一步。对许多受废水严重污染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先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了之后要正常运转,不能一边高喊发展循环经济,一边放着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都不愿意运转。同样,煤炭要先洗选,变粗煤为精煤,发电厂要建脱硫装置,煤矿要安全生产,煤要综合利用,造纸厂要上规模其污水处理要处理,如此等等现代技术能办到的事要先办到。这是起码要求,否则一方面高叫循环经济,一方面又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产业和经济过程畅通无阻,对大量的污染危害无动于衷,岂不是自我讽刺!

循环经济应鼓励从企业作起,从小处作起,在一个企业之间,能实现一两个污染物的利用也是好事,也应该鼓励。在此基础上,对有条件的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只要有可能构成循环利用,都应该积极去探索,去试验,去实施。这除了各企业之间要有积极性之处,还要有相互协作的积极性!政府也应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在区域层次上,笔者认为,应该在新的工业园区、工业区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有意识地将有发展循环利用前景的企业放在同一园区内,而不应该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布局在一起。在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要遵循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律,将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产品—废物再利用相关的资源、技术、市场、空间、环境诸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布局,逐步将区域产业体系向循环经济的方向转移。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在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发展产业集群是一种趋势,应该在企业集群的规划、设计、产业布局中,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因为就近实现循环才是最经济的。参考文献(略)(作者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文心田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已达51%,这是一个很突出的成绩,但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还存在很多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省里已作出部署,希望眉山、资阳、遂宁丘区三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实现重点突破。近期,我应邀以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的名义,随同辛文、赵文欣等老领导先后到三市调研,现结合以上题目,将调研的一些情况和自己的认识在这里作交流。

眉山、资阳、遂宁三市是我省丘区畜牧业大市。2006年,三市畜牧业产值达210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4.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166.1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6.1%;禽蛋26.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5.5%;奶类13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0.7%。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117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91元。按规划,到2010年,三市均要建成现代畜牧经济强市,畜牧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畜牧业收入将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40%以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态畜牧经济发展之路,即既大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又要倍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科技为支撑,环保为前提,机制为动力,投入为保障,转变畜牧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加快“五化”(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步伐,着力培育大集团、大集群、大基础,以畜牧龙头大企业的现代化带动整体畜牧业的现代化,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业互动、效益显著、生态文明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基地

(一)狠抓“养殖家园”建设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规模适度,生态隔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一批重点村、镇,改扩建一批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家园”,形成“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如资阳,养猪生产将形成这样的发展格局:以数个规模适度、设施一流、管理规范、品种优良的现代化原种猪场带动村级扩繁养殖小区建设,进而推动一大批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的“养殖家园”的建设与发展,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形成原种猪场为基础,扩繁小区为骨干,养殖家园为主体的整体发展格局。

(二)实施标准化生产

实施科技助农增收工程,加强对业主、农户的现代畜牧科技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技术生产。推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生产、防疫和投入品记录。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出口专用原料基地,实现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互动发展。

(三)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监测工作,积极推行健康养殖

认真贯彻国家动物防疫法规,重点抓好种畜种禽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疫病监测和产品质量监控,建立产品安全和动物防疫的把关、溯源、设限和防控体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针对疫病防控,树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畜牧产业的健康养殖。

(四)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进规模养殖与高效种植、生态水产的有效对接,大力开发沼气等清洁能源,切实防止农村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广“养殖家园+户用沼气+生态果园或生态鱼塘”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和“规模养殖场+大型沼气池+绿色种植基地”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把畜牧业的沼液、沼渣开发利用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内循环,零排放”,达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制定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或示范点给予补助。在资阳,拟对围绕生猪原种场新开发林、桑、果、菜等特色种植2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一次性补助每亩种苗费50元。对围绕村级连锁“养殖小区”并成片开发林、桑、果、菜等特色种植200亩以上、或配套新建鱼塘1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分别补助特色种植苗费80元/亩、鱼塘建设费300元/亩。

同时,给予项目配套补助。为连锁养殖小区和养殖家园(含养猪、养羊)配套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和农村沼气项目,按项目标准分别给予配套补助。在规划的三级良繁连锁养殖小区推行“养殖家园+生态果园(桑、菜园)或鱼塘”的庭园循环经济模式,将新建鱼塘纳入水利集雨节灌项目给予补助。在资阳,对新建存栏600头以上原种猪场,存栏1000头以上育肥猪场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分别由农业、环保部门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同时饮水问题由水利部门争取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给予补助。

总之,各级政府应把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统筹考虑,明确目标任务,不能抓发展而不惜损害生态环境,也不能因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发展。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对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应对和解决,乘势而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一定能促进我省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杜受祜

 

 

党的17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并列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理念、新战略。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是现代生态价值观,其核心价值是人类善待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文明是在对工业文明片面夸大主体作用的人类中心论,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的价值观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生态文明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主体性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限度的,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

生态文明又是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对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为主要任务,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目标。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

生态文明还包括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的相关产业、管理、科技、经济、方法等内容。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硬实力,又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生态诸因素的良性作用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使其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瓶颈的重要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和目标:“三个转变”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转变。要由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转变为包括生态效益在内的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依据的“生态人”。把单纯的经济效益变为生态经济效益、系统效益,与此相应,社会道德标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还应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让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发展”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式,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只重视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重转变。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粗放的“低效益、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不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尤其要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由主要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向文明、节约、适度、合理、循环型的生存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一起重视;正确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变“两难”为“双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进行建设,同样重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特别要处理好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物质文明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这是各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共性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曾经递次经历的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地球变暖等问题在中国则要同时面对,并以压缩型、集中型的状态表现出来。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之所在。

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两难”矛盾,在对待和处理这对矛盾中应走出两种观点形成的误区。一是“代价论”,认为环境污染是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付出的代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是后现代问题,是富裕的国家、富裕的民众提出来的“奢求”。这种“先污染后治理”、有悖于生态文明的“经济优先论”迄今为止依然占上风、有市场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一是因为经济增长是社会的组织原则,人们主要根据国家在其政策下有多快的增长来判断一个政府;再者,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是眼前的,而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则主要是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是“零增长”理论,即用停止经济社会发展来求得生态环境的良好。这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主要因为以放弃经济增长来谋求环境保护将会丧失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最终背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正确的选择是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下发展经济。不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而是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变“两难”为“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克服“外部性”,实现两个转化,所谓“外部性”是指生态“效益”或治理“成本”往往会转嫁给社会、转移给后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成本或收益,往往会外溢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要坚持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把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把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国际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共同实施。既要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也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我们既要承担共同的但是有差别的责任,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同时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制度、技术经济手段等也要为我所用,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机会和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推广生态养殖体系 加速现代畜牧业发展

罗   毅

 

四川曾有“粮猪安天下”之说,四川生猪从有资料记载以来,在全国无论是生猪存栏,还是出栏都始终保持第一。生猪是四川的优势产业。但长期以来,生猪生产重数量,轻质量,不注重深加工,不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始终未摆脱传统分散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资阳市被列为我省现代化畜牧业试点以后,市委、市政府把现代化畜牧业和工业强市作为市政府的两强战略,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在以生猪发展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方面,探索和创新了一种新的体系,即生态养殖体系。这种体系的实施,解决了长期难以解决的资金供给问题、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大户之间的连接问题、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肉产品原料质量问题、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问题,还解决了财政用于农业投资浪费大,效益不高的问题。

一、探索和创新了“六方合作+保险”的新机制

“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即由该市的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金融机构、专业协会的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六方,再加上保险公司。这种新机制以养殖业为核心,以金融合作为主线,以风险防范为保障,通过产业分工和协作,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运行机制。

饲料加工企业和种畜场被政府纳入粮食储备计划,还享受金融低息贷款,农业担保公司为其担保。饲料企业有原料、资金供给、安全保证,饲料企业为专业协会中的农户赊销饲料,并每吨饲料低于市场价100元,仔猪料优惠3-5%;协会农户按出口标准生产优质肉猪;肉食品加工企业按合同订单收购专业协会农户的肥猪,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6元收购。肉食品加工企业有优质的猪源保证,质量安全保证。协会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有资金、饲料、肥猪收购保证。专养母猪的专业大户,饲料由牵头企业专供,仔猪统一分配给育肥大户,没有仔猪卖难的风险。财政、企业、农户三方出资由协会建立养殖风险防范基金。财政按出栏生猪每头2元、饲料企业8元、肉类加工企业2元、种猪场1元收取组建基金会。保险公司按协会农户存栏生猪每头10元收取保费。10元中农户6元,风险金补贴2元,财政2元。“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关系,加速了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跨越。

二、建立现代农业担保公司,解决了现代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的瓶颈制约

现代农业担保公司为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专业大户可以投资入股。财政将每年用于农业的资金注入担保公司。增大担保资本金,变无偿为有偿,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担保办法灵活,可以通过种畜、花卉苗木、库存原料、产成品进行抵押、土地租赁收入权,种植大棚、圈舍使用权进行质押,种、养加互保、连保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和规模养殖提供信用担保。2003年12月建立至今,不足4年,财政资本金6440万元,带动企业,专业大户股本金6618万元,现股本金达1.36亿元,已向企业担保7.8亿元,为推动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探索和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自愿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政府支持引导下,由诚实、守信、有现代化养殖意识、有扩大规模化养殖的愿望的农民和愿意领头的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灵活多样,不强求一种模式,有企业主导型、负责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有集体经营型,负责生产、加工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以集体经营的方式组织养殖生产;有企社合作、企协合作多种形式。合作社无论哪种方式,主要职能是服务。协调企业和农民的工作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组织资金扩大生产。协助解决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中的问题,负责生产的风险防范、养畜的疫病控制,负责饲料质量、分散农户饲养质量管理,加工肉产品的质量监控。合作社灵活设置股权,有现金股,也可经社员大会评估认定的资产股。扩大合作民主权利,规范合作社股权转让。合作的建立解决了长期难于解决的大生产与小农经营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的质的变化。

四、探索和创立了三级良繁体系模式

资阳市干部、企业、农民有一个口号:一级纯种顶天立地,二级扩繁星罗棋布,三级繁育铺天盖地。这个口号很明确地告诉了三级良繁养殖的内涵。一级种猪由龙头企业负责饲养,确保种猪高质,即高瘦肉率、饲料转化率高;高产即种母猪产仔率高;高效即农户饲养和加工企业效益高。二级扩繁种猪星罗棋布即LY、YL猪场按生猪区域化布局,一般二级扩繁场存栏300头以上能繁母猪主要由企业和有经验的经过培训的专业大户饲养。仔母猪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统一分配给三级母猪场。三级繁育种母猪场即父母代,按育肥需要建在村一级,一般父母代种母猪场按存栏30~50头布局,所产仔猪就地供应全村育肥养殖大户。三级良繁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推广问题,是传统养猪向现代养猪跨越的又一次革命。传统养猪即为小生产、小规模,一个农户既养母猪又育肥猪。三级良繁,种猪和育肥猪分开饲养,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长期难于配种的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养猪的生产能力,向现代化养猪迈出了新的一步。

五、推广生态养殖家园,粪污零排放,污染彻底治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生态循环型经济又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污染的重点来源于畜禽粪便。特别是大牲畜牛和猪。四川是养猪大省,预计2007年生猪饲养量将超过1.5亿头,保守估计每头猪一年产生的粪尿及污染物按1.2吨计算,全年仅生猪所产生的污染物达1.8亿吨,给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严重困难。资阳市推广的生猪养殖家园彻底解决了生猪养殖污染环境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生猪生态养殖家园模式即按现代养猪业规划,区域布局,规模饲养,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生猪养殖无论是种猪、育肥猪场都按统一标准设计圈舍,设计粪水处理的沼气池。沼气照明,沼液暗沟排放到指定的农田大池,进行氧化。山顶上打蓄水池,农田消化不了的大池沼液用机提的办法抽上山储存,沼液不仅肥田,多余的沼液还要肥山。真正实现了山青水绿的田园风光。推广生态养殖家园不仅为现代畜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又为环境污染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养殖体系包括六方合作加保险、现代农业保险公司、专业养殖合作社、三级良繁体系和生态养殖家园五大部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诞生就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得到了广大企业家、金融部门、农业专业大户的认可和拥护,其效果非常明显。按全市计划2010建成,现代化生猪板块30个,每个板块出栏肉猪20万头,现已启动16个,已建成年出栏300头仔母猪以上的二级扩繁91个;出栏肉猪6000头以上养殖家园230个;按“六方合作加保险”合同制现已推行303个村,3户肉类加工企业,8户饲料企业,19个种畜场,91个养殖专业协会,会员达2.55万人;已建立专业合作社70个,参加农户2222家,筹集股金3039万元;担保资本金达1.36亿元,向企业和大户担保7.8亿元,全市生猪保险60万头,母猪保险20万头。它的全面、系统、完整的推广将对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将起到助推作用。(作者系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理清发展思路,提高人口素质,

扩大就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代全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是最大的污染源。解决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必须从人抓起,从人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抓起。不少专家学者说过:思路决定出路。地方或企业单位领导者的思路,决定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出路。川东地区有句名言:“宁给朋友指条路,不给朋友一条裤”,其中也包含了思路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思路决定出路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经验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评判思路正确与否的标准,能够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路就是正确的思路。一个人的思路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又受制于思想理论修养程度,只有具备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才能有科学的、符合本地区和本单位客观实际的思路,也才能制订出建设四川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生态环境问题。

一、思路方面的历史教训及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有不少因非科学的思路(包括不正确的、甚至错误的思路)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的例子。如1956年的反冒进,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等,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全体人民都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思想路线出了问题,但思想路线问题首先是由思路问题决定的,思路不正确,路线能正确吗?回头看我们的计划经济年代,除了路线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外,还有非路线问题、即纯粹思路问题而没把好事办好的事例。大约是1956年的秋季,学校组织我们听县科委的同志做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如何把一斤大米煮成三斤干饭》。当时我们听的津津有味,至少我没有觉得这个报告有什么问题。现在回过头去思考,报告的问题就在于其思路有问题,在于他为什么不去思考如何多生产大米?县科委的同志的心也许是好的,是想我们吃饱饭,但他们忘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斤米就是一斤米,煮成十斤干饭也还是一斤米的热能。上个世纪70年代,四川想把粮食生产高上去,不是从科技方面去思考问题,仅从增加复种指数上想办法,提出要种双季稻的举措,而实践的结果因四川的气候条件而失败。促使放弃种双季稻决策,得益于一位基层干部的科学思路—“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三指双季稻加一季小春)。现在有了袁隆平的杂交稻,不愁没饭吃了。1958年的全民炼钢,也是思路出错的产物。决策者把“超英赶美”的主要任务压在钢铁生产指标上,为此提出了在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的基础上翻番,即生产1070万吨钢的任务。按照当时的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1070的任务肯定完不成。要完成1070,就只有搞全民炼钢运动。当年我们县也是全民炼钢,小学、中学、机关干部、农民都投入到炼钢运动中。为了炼钢,我们学校用于上下课打铃的大铁钟被送进了土炼钢炉,化成一块铁板,系上红绸,抬到县委报喜。大炼钢铁运动,毁了不少古董,我们学校的大铁钟就是过去庙上的大钟;砍了不少树木,毁坏了不少森林,浪费了许多矿石,结果是“矿不成铁、铁不成钢、钢不成材、材不成器”。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肯定地说,当年那些县委书记、县长们,有几个懂得什么是铁,什么是钢。

1980年代,四川峨边县面对“木头、水头、石头”(简称“三头”)的自然优势,没有简单的在“三头”做文章,提出了“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的发展思路,就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好思路。2006年,峨边县地方生产总值为13.2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18.05:57.10:24.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30万元,全省排88位(而另一与其条件相近的县,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8万元,全省排135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8.37元,高于乐山市的493.83元

四川具有“三头”优势的县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没有象峨边县那样的发展思路,以至于“三头”经济的路子越走越窄。

二、理清建设四川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会出路线错误,但思路不当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受影响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不发生。为把好事办好、办实,思路必须正确、清晰,即符合四川客观实际的思路,制订符合四川客观实际的政策,采取符合四川客观实际的举措,争取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解决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理清思路,端正目标,减少盲目性,防止杀偏风,防止一刀切。这不是杞人忧天,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怎样建设人民公社,而去搞公共食堂,让全村农民吃一样的饭菜;近几年,不少地方干部没把握住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而热衷于农房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新农房建设,让农民住一样的房子。这些都是杀偏风的具体表现。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也好、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也好,其主旨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是要农村居民住一样的房子,也不是用行政的手段要把农民的承包地归大堆。农业产业化、种植业的规模经营不是要把土地拿给城里的私营企业主去经营,而应该是培植农村的种粮大户,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在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上,干部不要越俎代庖。

三、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确保人与自然和谐

求生是人与身俱来的本能,当人们的求生(谋生)手段单一时,人们的每一个谋生动作都可能破坏自然生态。人是需要教化的、也是可以教化的。人的素质以及就业状况决定人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态度。解决建设四川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们就业。现在劳动就业还是谋生的手段,在许多时候,人们谋生与保护生态环境处于矛盾状态,有时甚至处于两难选择。解决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必须先从提高人口素质抓起,从人们的谋生手段抓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人民的就业比较充分、经济来源渠道多元化时,生态就得到比较好的保护。现在旅游景区的农民都知道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至少他们懂得植被与旅游经济以及个人收入的正相关性。常言道: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句话充分表明人口素质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补关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技能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就四川目前情况而论,就应抓教育、劳动力输出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一)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主要指文化和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素养等。国民素质的提高靠教育,就四川现状,应该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抓好农村的9年制义务教育,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软硬条件,培训乡村教师,提高师资水平,巩固9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为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打好文化基础。调整教育结构,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成都等经济条件好的市,应该借国家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的机遇,普及高中教育。如果我们的城乡教育都不能统筹、协调发展,还奢谈什么城乡一体化?改革县(市、区)的中学教育体制,探索高中阶段基础课与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模式、途径,有步骤地进行高中、职高合并教学的尝试,使高中生获得一定职业技能,为职高生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文化基础。从理论上讲,高中、职高合并教学应该是可行的,并可使二着相得益章。调整职教(中专、职中、技校、成人中专)与普通高中的比例,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使其与普高的比例由2005年的0.5∶1逐步达到1∶1。重视5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当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现出特别紧缺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5类人才是:熟练的技术工人,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市场营销人才(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才),农村金融运作人才,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的师资。这些人才必须及早着手培养,迟抓一年,就会延误经济社会发展2—3年。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能指望高等教育,西南财大的学生是不会去农村金融岗位工作的,要通过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去解决。我们常讲抓工作要有前瞻性,抓上述5类人才培训已经不是什么前瞻性问题,而是迫在眉捷。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劳动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劳动报酬,应该全面、积极推进。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新增劳动力必须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目前应重点对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应带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建议政府:视其为义务教育的延续阶段,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开展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对开展劳动预备制度教育的机构进行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的结合点。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引导企业和离退休知识分子、退休公务员、高级工程师、技师以及大工匠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二)搞好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据四川省计划生育和人口委员会资料,“人口红利”期将持续到二○二九年。换句话说,今后20年内,四川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预测,今后几年内全省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180万人,而近年来城镇每年实际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80万个左右,就业压力大。四川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非常富余,近些年农村已经转移出大约1800万劳动力(其中输出省外1000万人),如果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种一公顷耕地计算,农村还有100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劳动力大军,要解决其就业,只能采取输出和就地发展两条腿走路办法。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可能在省内自求平衡,必须摆在全国范围内去平衡,继续推进劳动力向省外输出。劳动力输出要由过去的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输出转变,注重提高务工者经济收入水平。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居民就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劳动岗位。丘陵地区要加快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农村商业、农村金融保险业,发展围绕种养业进行的各种服务业。(作者系省政府办公厅助理巡视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