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森林讲了什么:关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5:54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

 ——关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

严轶华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是最大的任务、最大的主题。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深入剖析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劣势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欠发达地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的新时期,但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与保护全省生态屏障的职责任务之间的矛盾凸显。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是最大的任务、最大的主题。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而经济发展也要以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为目标和归宿。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一种新的演化升级的文明形态,是以往发展实践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更标志着党和国家文明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升华。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在今年7月份正式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致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丽水市委、市政府率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2008年编制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矢志不渝的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创生态业的山区发展之路,力争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景宁畲族自治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立足景宁特色和实际,深入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欠发达山区民族县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之路。

二、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机遇更加难得,意义更加重大,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加繁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屏障的强大支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来讲,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任务和热情更加高涨,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有限、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等主要矛盾。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来讲,浙江欠发达地区多处于我省西部、西南部地区,是浙江的重要林区和七大水系源头,生态环境优越,资源相对丰富,生态地位重要,是全省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唯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缓解和克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追赶步伐的重大机遇。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目前,欠发达地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比较落后,但是生态区位独特,山水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等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们走生态文明崛起之路,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储存明显的后发优势。目前,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其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跳出“怪圈”,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走新型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经济,不断加快追赶跨越的步伐。这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生态文明是个大范畴,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包括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班子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如果没有经济发展这个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丧失了动力。当前,欠发达地区最大的实情是经济欠发达,最艰巨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最迫切的愿望是奋力追赶。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是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和“加油站”。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分析

1、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欠发达地区地处偏远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生态是欠发达地区的最大特色、最响品牌、最强优势。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一是森林茂密。境内千米以上高峰779座,林业用地24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森林覆盖率达77.9%。全县有省级重点公益林130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3.6%。二是空气清新。工业和交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景宁拥有十分清新的大气环境。据环保部门监测,2009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56天,其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天数为107天,二级的天数为249天,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7.53%。三是水质优越。水是地区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水同地区发展规模及产业结构关系很大。景宁历年来地表水环境质量满足或优于相应的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Ⅰ、Ⅱ类水质占95%以上。四是物种丰富。全县共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等30多种。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十分有利于维持景宁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景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养殖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必能为景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拥有潜力巨大的产业基础。景宁拥有丰富的生态产业发展资源。一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景宁“畲乡风情、原始森林、高山湿地、溪涧峡谷”的旅游资源特点十分明显。境内有五级旅游单体2处,四级的10处,有“华东第一峡”炉西峡、溪源湿地的典型代表望东洋、九龙山地质公园遗址以及云中大漈、滩坑电站环库旅游、九重漈、古廊桥等自然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潜力巨大。二是水电资源丰富。境内水电电能理论蕴藏量67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53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滩坑电站建设,使景宁形成了36.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面。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未来社会里,景宁水环境所提供的丰富水量无疑将是景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独占鳌头的优势。三是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出产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就与贵州茅台酒、天津泥人张一道,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并在上海世博会上再次荣获金奖。还有香菇、黑木耳均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奖,1995年获得“全国食用菌先进县”和“中国香菇之乡”称号。有全国最大的万亩人工厚朴林基地。这些都为景宁打造自己的生态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

3、拥有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欠发达地区大多是浙江的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中有19个是纯山区县,有17个是革命老区县,有10个县地处浙闽赣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扶持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自2001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通知》、《关于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若干意见》等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今年,省委、省政府针对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重点欠发达县的特殊县情,作出今后三年对6县进行特别扶持的决策。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不仅享有欠发达地区普惠的政策,而且享有独特的民族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门扶持景宁的文件(浙委[2008]53号文件),省直各部门和兄弟县市也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全力帮扶景宁。丽水市委、市政府为景宁落实“飞地”政策,在市区划出一块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供景宁发展工业经济,支持保护县内优越的生态环境。而且,景宁还拥有国家赋予自治县的立法权。民族政策是景宁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

4、拥有干事创业的干部群众。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欠发达地区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要追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仍是困难重重。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依靠各类人才,依托广大干部群众是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景宁县强化县委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和政法机关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各大班子的职能作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感恩励志教育等各类活动,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全县上下形成了干部群众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支既能团结谋事、干净干事、和谐共事,又能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班子和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服务队”,敢闯敢干、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畲乡群众已经成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不足分析

1、从自身因素来讲:在生态理念上,部分干部群众生态理念比较滞后,对发展生态经济了解不多或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认识上,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部分村还存在着“树乱砍、水乱截、沙乱挖”等“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期行为。在发展举措上,随着农村大量“能人”外流,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缺乏有知识、有文化、敢创业、能创业的生态经济“致富带头人”,再加上部分干部引导生态经济能力不强等原因,以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山区的各种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在发展压力方面,部分地区由于以往食用菌产业的盲目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基础比较薄弱,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在规模效益方面,生态经济只是刚刚起步,由于人才缺乏、资金和科技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原因,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和规模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有很大的空间。

2、从外部因素来讲:各种要素大量外流。发达地区通过率先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还强力的吸附了大量的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以致欠发达地区普遍遇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瓶颈制约。②区域产业融合不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融合度不够,本来就处于发展的边缘区域,在发展生态经济、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上仍需努力。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现有的考核机制仍以GDP增长和总量为考核重点,尚未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经济利益导向机制,以致各地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生态;重GDP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重当前效益、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另外,我省虽启动生态补偿等机制,但当前补偿的力度十分小,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愿望之间的落差还比较大。

四、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分析

前面的分析充分表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具有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当前,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正处于潜力巨大、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视角,开阔视野,跳出景宁看景宁,跳出优势看优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以转变发展理念为先导,把发展生态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想是灵魂,教育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的思想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环节。要通过加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等理论教育,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对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与环境文明教育,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俭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文化等方面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树立起绿色生活理念,善待现有的生态环境,善待后代的生态环境,真正形成自觉讲生态文明、重环境友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要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树立“蓝天白云就是最好资源”的理念,改变粗放经营、掠夺式资源开发模式,实施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把生态经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对发展生态经济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协调,形成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使生态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以编制生态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发挥规划龙头牵引作用。欠发达地区要按照“规划引领、创建推进”的思路,坚持“点”、“轴”、“面”有机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同时,结合各自的地理特点、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生态体系等基本情况,明晰各自的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在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实施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壮大提升政策,把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要求落实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上,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生态经济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要突出集聚发展、规模发展这个导向,着力改变景宁小而多的产品格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各方面资源,在重点区域实行连片发展、重点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要促进金奖惠明茶、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等主导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聚,并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建成一批能充分利用本县资源优势,使农民从中得到较大收益,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源型项目。在工业发展方面,要按照“内优外拓、内外并重、错位发展、做大总量”的基本思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抓好丽景民族工业园、王金洋复合产业区、城北110千伏变电所等工业区块的发展,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竹木制品加工等生态工业,切实提高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真正做到富民强县。

3、以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新的重要转型期和重大机遇期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欠发达地区要正确处理好“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群众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为主线,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要根据“打造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的思路,加大“内联外引”力度,强力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依托农业基地建设,发挥景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在巩固壮大茶、茭白、毛竹、食用菌和花卉等重点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油茶、药材、精品蔬菜、生态畜牧等农业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惠明茶、食用菌、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继续加强“名茶之乡”、“厚朴之乡”、“浙南竹林”等区域品牌建设,在加快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步伐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第二产业方面,工业要不断提升“绿色”含量,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策略,重点引导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特别是丽景民族工业园要发挥“东部环境、西部政策”的优势,按照面向国企、央企、新兴产业、中型企业和一般企业的梯度,推进招商工作,努力把丽景民族工业园打造成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异地扶贫开发试验区、中国少数民族工业城、金衢丽产业带新兴产业基地和景宁新型工业主战场。在第三产业方面,旅游业要坚定不移地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来抓,深化“景宁就是一个大景区”理念,充分挖掘民族风情和山水生态两大优势,加快建设和提升“畲乡之窗”、“云中大漈”、“华东第一峡”、“华东第一高山湿地”、“九龙地质公园”等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狠抓畲族群众聚居区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业档次和水平,着力打造独树一帜的民族生态旅游线,把景宁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海西”地区的“后花园”。要大力推进传统商贸物流业的改组改造,切实加大商贸流通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4以科技进步和知识投入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认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途径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投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要把推进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进步能力作为各类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体。切实处理好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的关系,关键要围绕结构战略性调整升级和发展生态经济引进、创新技术。要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观念、增长模式的转变。要重点加快循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鼓励行业清洁生产,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构建全县循环经济体系。深入推进景宁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积极探索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形成企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利用山地丘陵资源推进特色农林作物立体种植,大力推广食用菌大棚栽培、生猪家禽生态化养殖,产业化发展茶、竹、茭白等,以生态化种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为主发展循环型农业。要重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特色优势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服务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引进开展低碳经济示范试点,推动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

5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契机,发挥机制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效作用。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内容考核纳入考核范围,着力纠正“GDP至上”、“以总量论英雄”等发展观念,切实解决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生态经济考核还不够到位的问题。要建立发展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发展生态经济。要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发展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生态经济的补偿机制。要建立发展生态经济激励机制,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落实有关促进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健全完善人口、产业要素协调发展机制。要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缓解山区人口对部分立地条件差、发展空间小的发展区域环境的压力,坚持通过下山移民、外出搬迁、外出务工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分布。要建立区域沟通融合互动机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要加强产业、信息、资金和技术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帮扶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要在接轨周边较发达地区中谋求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海西区等区域,不断拓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6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发挥人才资源的最佳效益。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纵观经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人才。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大胆选拔那些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促进干部的合理流动,营造在发展经济中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进出有序的环境,使经济型干部能够得到支持、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整个干部队伍更具生机与活力。要有目的地把一部分优秀干部放到急、难、险、重岗位上去锤炼,放到经济主战场去锤炼,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破解难题、操作到位、发展经济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引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通过专业培训、典型引路等方式,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能力水平。要建设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坚持重点培养和大力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采取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的办法,以培养优秀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培养、引进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欠发达地区各级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作用,抓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他们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大显身手。

7以用好帮扶政策为助推器,形成推进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一直以来,省市党委、政府对欠发达地区都非常关注和关爱,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采取资金帮扶、技术帮扶、项目帮扶、人才帮扶等多种帮扶方式,不断增强帮扶实效,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要正确认识自力更生与外部帮扶的关系,彻底摒弃“躺在扶持政策上睡大觉”的思想,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做好“借力发展、和谐融入”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两篇文章,既接受输血,又强化造血,运用好内外两股力量,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目标。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不甘落后,抛弃怨天尤人的消极观点,克服畏难恼火情绪,摒弃“等靠要”的做法,在实干中求发展,在实干中求突破。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善于捕捉机遇,抓住机遇,努力发挥外来资本、技术、人才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推动作用,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