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劝一个人不要轻生:第四章 非言语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00:43

身体就像一个无法关闭的传送器,时刻传送着人们的心情和状态。语言擅长沟通的是信息,通常被用来表达正在思考的东西或概念,而非语言更善于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较能传递情绪和感受。在沟通之前首先要明确这次沟通的主要内容是信息还是思想和情感。

非语言沟通是指不以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等)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它是以一个人的表情、手势、眼神、穿着、摆设及与他人的空间距离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表达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情绪及感觉等。非言语信息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类。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情绪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动作(目光、表情、手势、上下肢体行动过程)、音响、气味、色彩等。除了这两类之外,有声的非语言如喊叫、哭笑、呻吟等。非语言传播的极致就是舞蹈艺术,无声地传递着丰富深刻的艺术信息。  在日常的人类交流传播中,非语言传播随时随地都在进行。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传播过程的连续性 人际交流中不论双方是否交谈,他们无时不在进行着传播。其举止、神态、服饰、距离等都在无声地或有意识地向对方发出信息。一个人说完话或者不说话,并不是中止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沉默也是一种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实验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个公式表明,非语言符号具有非常重要的连续沟通作用。

2、传播通道的多渠道性 语言符号一般只是通过文字和声音两种通道、动用视觉和听觉来交流信息,渠道是平面的,方位单一。非语言传播是立体的传播,传播着多方位的立体的信息。可以同时刺激传、受双方的多种感官,调动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参与传播。以多种方式出现,比如,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会横眉怒目、咬牙切齿、紧握拳头。

3、非语言符号的互动性 在传播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基本上是自然地流露,具有无意识性,也叫非自制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都伴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情感变化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暴怒时,会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燥热出汗等生理现象。这些机体内部变化体现出的外部表征,人的意志是无法控制的,这些外化的表情动作,能真实地表露其内心秘密,同时,促进了交流双方的互动。

4、语景性 与言语沟通一样,非言语沟通也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语境决定着非言语信息的的含义的界定。相同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个人的微笑,在某种语境中意味着欣喜,在另一种语境中则可能流露出讥讽的意味,其含义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沟通时的具体语境。

5、真实性 言语沟通所传达的信息大多经过理性的加工和过滤,往往不能直接表露一个人的真实意愿。而非言语信息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下意识反应,很难掩饰和压抑。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会支配人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细微的信号,这是自己难以意识到、难以用理性加以控制的。所以民谚才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说法,就是要人们在沟通时除了要听口头表达以外,还要注意留心沟通对象的非言语信息。尤其是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表达的信息不一致时更要格外注意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不同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我们的肢体语言大多能传达更真实的意思。我们经常说一些违心的话,特别是谈及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这样说:“我没生你的气”,或“我并不着急”。实际上我们的想法往往正相反。

二、非语言沟通对语言沟通的作用

1、传播丰富的信息  现实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容,只能以富有表现力的体语表现。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东西比语言符号表达的多得多。美国研究体态语言的专家伯德惠斯戴尔估计: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送的,通过语言传播的含义不过35%。语言符号固然是最为先进的传播符号,但是毕竟是人为设计的,其容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非语言符号是不能抛弃的,人类进行语言传播的同时,不可能消除非语言传播。如前所述,非语言传播是传播的开端、是语言传播的基础。现代实验证明,人类使用的非语言符号极其丰富,至今无法统计。据科学推测,单是人的脸部,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表情——没有任何语言体系有如此众多的“字”、“词”及代码。人类面对面的交流使语言与非语言相互结合,这种传播效果是非面对面交流所不及的。人类从早期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发展到通过印刷媒介的传播(符号形式),再发展到无线电广播(有声符号形式),最后发展到以电视为主的视听媒介的传播(声像符号形式),可见大众传播媒介正是一步步模拟面对面的交流,正是努力使语言与非语言相结合。

非语言信息可“强调”语言内容的意思,另外,耸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摊摊手表示没有办法。
     2、支持和强调语言意义,加强交流者的情感表达  非言语信息常常以行动支持和加强语言意义,就像你在书上重要的地方划线一样,你讲到比较重要的地方时,当以手势、脸部表情或声调来强调,增强传播效果。例如皱着眉、掩着鼻子说:“臭死了!”非言语信息也可以表示否定和拒绝对方。如一个人交叉双臂、看着地上,毫无肯定的表情中,露出鄙夷的神色,板着脸说:“我赞成你的看法”。这种口头上说的“同意”,无疑是一种敷衍。如体育节目主持人在一些现场比赛的报道中,一方面他向观众介绍比赛情况,同时他也会为现场的气氛所感染,这种感染自然又会传递给观众。感染常常是难以言说的,一般以体语表现出来。人们在沟通过程中,无时不受到对方谈话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染,这种感染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大部分都会通过体语流露出来。非语言信息可以“重复”语言的表达内容,例如有人间你邮局怎么走,你可以说“往北走,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然后你用手往北指,这就重复了你所说的意思。非口语信息有时可以“代替”口语信息。遇到一位老朋友,他不必开口,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就知道很愉快或很难过。

3、促进接收渠道的畅通 由于非语言符号便于传播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对于信息堵塞出现的交流不畅,体语可以消解梗阻,取得相互理解,使得交流继续进行。如沟通时陷入僵局,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个握手或者递一支烟、一杯茶,都可以改变过程。体语还可以调节沟通的气氛。比如谈论严肃的话题时,体语是严肃庄重的,转到轻松话题时,体语就可以变活跃。

4、非语言沟通能对语言沟通起到补充作用 首先,相对于语言沟通来说,非语言沟通信息量大,能够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沟通者的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服饰装束、空间距离等都能传递信息,可以从对方的点头、微笑、皱眉、手臂交叉、手势动作等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看病时,同时用话语和手势指出不舒服的部位。其次,非语言沟通具有连续性特点。连续性是指,只要双方在各自的视线范围内,非语言信息交流就能不断的进行。沟通过程中双方的交谈可能会出现暂停,此时虽然语言沟通停止,非语言沟通却仍在进行,双方仍可以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从而保证交流的连续进行。再次,非语言沟通还具有变化性。变化性是指非语言交流的信息是变化的,沟通过程中双方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等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语言信息的传递相伴进行,能够对语言信息起到强调和渲染作用,从而增加沟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比如看到一个人眼眶泛红,泪光盈盈,不用解释也知道他正伤心难过。非语言沟通的这些丰富性、连续性、变化性的特点,从数量上和生动性上对语言沟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5、非语言信息能对语言信息起到验证作用 相对于语言信息来说,非语言信息具有确定性和失控性的特点,从而使其比语言信息更真实、更可靠。身体语言的确定性是指身体语言多数具有先天性或习惯性,一般情况下较难改变。身体语言的失控性,则是指身体语言多数是人们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例如瞳孔变化、出汗、心跳加快等往往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因而身体语言常常是人们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可能会“言不由衷”,但非语言信息却常常是“真情流露”。如果沟通一方在表达出某种语言信息后,出现脸色发红、假笑、目光回避、掩嘴、频繁舔嘴唇、触摸鼻子等身体动作,则可能表明其语言表达的不真实。特别是当这些表明说谎迹象的身体动作相伴出现时,沟通的另一方就更有理由怀疑其语言信息的真实性。正是由于非语言信息的确定性、失控性,使其能对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验证作用。

三、非语言沟通的应用原则:
     1、 通俗、准确:眼神、表情、姿态等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有些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有些则是特定情境规定的。所以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时空范围。(同样一个体态动作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非言语手段的应用,还应该与特定的对象、语境、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相符合,否则令人作呕。如半老徐娘故作青春少女羞涩状,会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2、 协调、自然:受口语所制约的体态语言,应该与口语表达配合协调默契,也就是说应该适时,如体态语言的表达与口语表达互相错位,用的太早或太迟那将会是滑稽可笑的。再有,动作、表情、语调的运用不宜矫揉造作,必须是情之所至,才能更好的达到应用效果。
     3、 适度、温和:非语言沟通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学的要求。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就要掌握适度。凡事“过速不及”,优美的举止总是自然适度的。动作夸张、频率太高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4、 灵活、应变:这是在作到上述要求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要求非言语与言语的内容、节奏、语调相协调,与双方的身份、心态、感情相吻合,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与沟通的目的相统一,更好最大限度的发挥非言语信息的作用。

四、体态语

在沟通时,人们的感情流露和交流经常会借助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姿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态语言”。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交活动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1、面部表情: 面部是人体最易引起别人注意的部位,是非常复杂的表情渠道。面部表情是指运用面部器官,如眉、眼、鼻、嘴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非语言符号。面部表情基本上可以分为惊讶、害怕、生气、嫌恶、伤心、但也有可能同时有多种感情结合在一起。如果沟通者对对方或当时的情况了解的话,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判断出对方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绪。倾听时,面部表情宜生动灵活,并要与说话内容互相配合。笑容也是面部表情的一环,一个友善的笑容,表示友善,愿意开放与人交往。别人接收了这个友善的信息后,也较愿意接近及与你交往。

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种表情,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表情是辨别一个人心情、态度的重要线索之一。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中国俗语“使脸子”、“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便成了有效沟通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辨认表情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索:嘴角(上扬或下垂),嘴型(张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以及额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表兴奋和喜悦,眉头紧簇则眉间有直纹,表示怀疑和不满意。)之所以能区别这些情绪,是因为我们知道,某些脸部区域对辨认某些情绪特别重要。心理学家艾克曼的实验证明,人的面部的不同部位在表情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以悲伤与恐惧而言,眉毛及额头就特别重要;厌恶与喜悦的情绪则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义,如高兴时“满脸堆笑”,憎恨时“咬牙切齿”,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而表现的;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涓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出自周汝昌《红楼梦十二层》);而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眼睛、嘴和前额对表达愤怒情绪都是重要的。掌握了这些,有利于把握对方情绪的波动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在沟通时善于运用和调控自己的面部表情。

嘴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参与嘴的表情形成的有双唇、牙齿、舌头等。嘴巴有着较为丰富的表达情绪的能力,可以表达生动多变的感情。嘴部的动作,可以直接表现出你正在思考你所听到的东西,或者是你正在犹豫,并想收回你所说的话。如双唇摆放自然,呈轻松闭合状,说明他心情平静;紧闭双唇,嘴角微微后缩,表示严肃或专心致志;嘴角向上翘表示愉悦;嘴角下垂表示沮丧;嘴巴张开成O形,表示惊讶;噘起双唇,表示不高兴;一个嘴角向后撇,表示轻蔑或讨厌;咧着或嘟着嘴,表示委屈或不满意;咂咂嘴,表示惋惜;啧啧有声,表示赞叹、满意或惊奇,而如果是皱着眉头啧嘴表示不耐烦,对于无理的要求往往用啧嘴表示制止;用舌头舔舔嘴唇表示紧张;张大嘴巴吐出舌头,表示不好意思或是吃惊;张开嘴打哈欠表示厌烦或疲倦;特别高兴时,是乐得合不拢嘴;无奈或感到为难时,会撮牙齿;用手捂住嘴表示不好意思或羞怯;伸食指放在嘴唇上,有时伴有“嘘”的声音,表示制止发出声音;上齿咬住下嘴唇或下齿,表示正在尽力忍受巨大悲哀或疼痛。与人沟通时应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果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满嘴怨言、冷嘲热讽是令人讨厌的。 嘴里更不要含着口香糖、糖果或其他东西。

呼吸也是情感和态度的重要信号。通过观察人们的呼吸你会发现许多有关的信息,注视某人的衣领是了解此人呼吸方式的捷径。呼吸急促表明兴奋、激动、愤怒、恐惧、烦躁、狂喜或焦虑。屏住呼吸间或换一两口气,这是持续紧张引起焦虑的迹象;轻轻吐出一口气或长出一口气,表示已经摆脱了某种烦扰或纠葛。深深地吸一口气多半表示还与某种麻烦或情感牵连着。呼吸从鼻子开始,观察鼻子也能够得到许多信息,紧张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摸鼻子;不屑时,一个鼻孔向上提;厌恶时,鼻子向上耸;悲伤时,鼻孔发涨;生气时,鼻子用力呼气。
    在面部表情语中,最有表现力的当属眉眼语。眉眼语,顾名思义指运用眉毛、眼睛的动作、姿态所表达的非语言符号。眼睛是身体器官中最富于表情的部位,让眼神传达心情是沟通成功的首要条件。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暗送秋波、眉目传情之举。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论述,一语道破了眼睛的微观动作能显示内心情感的语言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它除了可以表达喜爱、敌意、怀疑、困惑、忧伤、恐惧等多种情绪外,还可以表达惊讶、引诱、警告、不同意等态度。沟通时应善于从目光接触的瞬间来判断对方的心态。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同时,眼睛语言的表现力是极强的,是其他举止无法比拟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以感情充沛、生机勃发的感觉;目光呆滞麻木,则使人产生疲惫厌倦的印象。用眼神表示尊重对方并且专注于对方所说,最有力的传达出了“此时此刻,我对你比对任何其它的东西更感兴趣”。

当眼睛在传情达意时,富有表现力的眉毛也会积极“响应”,眉毛能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如舒展眉毛(扬眉吐气),表示愉快;紧锁眉头,表示遇到麻烦或表示反对;眉梢上扬,表示疑惑、询问;眉尖上耸,表示惊讶;竖起眉毛(横眉冷对),表示生气;眉毛成弓形可表示感兴趣或者怀疑;挤眉弄眼有戏弄的意思;低眉顺眼表示顺从;眉飞色舞表示兴奋。

眼睛的动作,根据运动的主要部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眼珠的动作。眼珠的动作主要是眼睛的注视,行为科学家发现,沟通双方只有在建立目光接触的时候,也就是只有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时,相互的沟通行为才能够建立。注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注视的时间、注视的部位和注视的方式。

(2)眼睑的动作。眨眼是人面部的一种经常性动作,眨眼除了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外,也能表情达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之一。一般来说,人们集中精力思考时,很少眨眼,相反,如果对方眨眼很多,说明他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讲话上,如果他的眨眼次数逐渐减少则说明他正在把精力集中在思考上。人的眨眼频率一般在每分钟5~8次,在一秒钟之内连眨几次眼是神情活泼、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表现。如果合上眼睑超过一秒钟就成了闭眼,表示厌恶、不感兴趣,有蔑视、藐视的意思,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给人难以沟通。在沟通时,有经验的沟通者往往能通过对方眨眼的频率和次数,判断其是否处于紧张、焦虑或惶恐不安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状态下,眨眼一般会频繁一些。

(3)瞳孔的变化。瞳孔是指眼睛中间黑色的部分,它是沟通时绝对无法控制的一种非言语信息。根据1960年赫斯等人的研究,瞳孔的放大与收缩,能分别传达出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沟通时可以根据对方的瞳孔因何放大,判断其爱慕什么、喜欢什么或对什么感到兴奋,而根据瞳孔的收缩,也可判断厌恶、戒备、愤怒的对象。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时,目光的交流总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西班牙哲学家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

在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要注意注视时间的长短。沟通时,如果沟通一方不注视对方,或长时间回避对方的视线而左顾右盼,一般会传递出负面的信息,如不诚实、有所隐瞒、不自信、不把握、不感兴趣或厌恶等。而如果长时间注视对方,一般情况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明对对方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或寻求支持,一种是向对方挑衅或施加某种压力,以起到震慑作用,但是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过久会令人不自在,往往不太礼貌。而注视时间太短或者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则又会有对对方和谈话内容都不感兴趣或厌恶的嫌疑,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无疑会被认为是个焦虑、不诚实的人、或是个索然无味的人。看多了不好,不看更不好,所以,给你一条好的建议,就是在整个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要保证你与对方的眼神交流占占谈话时间的30%-60%,这样一来,对方既认为你对他有兴趣,又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谈话时,要确定自己的眼神一次专注在一个人身上一到十秒钟,在聆听的时候比在说话的时候更要多用眼神交流。

视线的方向也就是注视的角度和视线停留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当你盯着对方双眼看时,发现对方在谈话时目光从专注变得游移,这就说明对方可能因为你的注视而觉得不太自在了,这时不如就将视线移到对方的鼻部或者嘴部。中国人讲究“非礼勿视”,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如果想显示权威和居高临下,可采用视线向下,并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形区域;如果要营造平等气氛,则可采用平行的视线表达出理性与冷静,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以双眼为上线,以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形区域(社交注视);视线向上,表示尊敬、敬畏,女性或小孩的眼睛向上翻看人,可视为对该人撒娇的情绪;斜视对方是怀疑、疑惑或者厌恶的表现;交谈中,目光乜斜,表示鄙夷;偷眼相觑,表示窘迫;瞪大眼睛,表示吃惊,等等。目光范围过小或死死地盯住对方的眼睛,都会使对方感到窘迫、透不过气来,有话也说不出;而目光范围过大,脸侧向一边,或向上向下甚至向后,都会给对方以散漫、不在意、不重视、很随便的感觉。

信息的交流要以目光的交流为起点。交流过程中,双方都会不断地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与此同时还要适当观察对方的目光,探测“虚实”。不同场合与不同情况,应运用不同的目光。比如,刚一见面时,不论是见到熟悉的人,或是初次见面的人,不论是偶然见面,或是约定见面,首先要眼睛大睁,以闪烁光芒的目光正视对方片刻,面带微笑,显示出喜悦,热情的心情;对初见面的人,还应头部微微一点,行一注目礼,表示出尊敬和礼貌;交流结束时,也要用目光作一个圆满的结尾。在集体场合,开始发言讲话时,要用目光扫视全场,表示“我要开始讲了,请予注意”;在与人交谈时,应当不断地通过各种目光与对方交流,调整交谈的气氛;交谈中,应始终保持目光的接触,这是表示对话题很感兴趣。但应当注意,交流中的注视,决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紧紧盯住对方的眼睛,这种逼视的目光是失礼的,也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交谈时正确的目光应当是自始至终地都在注视,但注视并非紧盯。瞳孔的焦距要呈散射状态,用目光笼罩对方的面部,同时应当辅以真挚、热诚的面部表情;交谈中,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作出及时恰当的反映。或喜或惊,或微笑或沉思,用目光流露出会意的万千情意,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生动、有趣;交谈和会见结束时,目光要抬起,表示谈话的结束;道别时,用目光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面部表现出惜别的深情。在掌握并正确运用自己目光语言的同时,还应当学会"阅读"对方目光语言的方法。从对方的目光变化中,分析他的内心活动和意向。随着交谈内容的变化,目光和表情和谐地统一,表示很感兴趣,思想专注,谈兴正浓。对方的目光长时间地中止接触,或游移不定,表示对交谈不感兴趣,交谈应当很快结束。

目光语言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学会阅读分析目光语言,对于正确处理社交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既可表达和传递感情,也可显示某些个性特征,还能影响他人的行为。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可使双方谈话同步、思路一致。表达安慰时,目光充满了关切;给予支持时,目光放射出力量;提供解释时,目光蕴含着智慧等。但要切记,你的眼神不应该有强势的侵略性。

微笑语,是指通过略带笑容,不出声地笑,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是由眼睛、眉毛、嘴、脸部肌肉共同表现的面部表情。微笑也许是表达你的兴趣和让人们喜欢你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皱一下眉头需要动用72块肌肉,而微笑只需23块——并且微笑更让人愿意接受。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传达的是积极的信息,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突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如果能用微笑来接纳对方,可以反映出本人高超的修养,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

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微笑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 表现充满自信。笑是一种内心自信的流露,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 表现真诚友善。笑,是一种是对他人一种友好的表示。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一位业绩非常卓著的女推销员,她入户推销的成功率高得不可思议。她的致胜法宝其实很简单,在她每次敲用户的门之前都拿出镜子,面对镜子微笑,当微笑遍布整个脸庞,渗透到每个毛孔时,才去带着微笑去敲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主人,都不忍心拒绝一张灿烂的笑脸。 "真诚的微笑,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钮,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因为它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同时也在说:我认为你也会喜欢我的。"这是拿破仑·希尔的经验总结。

(4) 表现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娇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5)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广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微笑具有一种磁性的魅力,它可以使强硬者变温柔,使困难变得容易。微笑可以大大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迅速增进亲近感。生活里,不管是和相识的与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去找人办一件事,还是想结识一位新伙伴,一个热情的微笑,都会像一缕霞光,给人以温暖,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冷漠的、古板的态度,只会让人感到难堪,产生被人拒之于门外的隔膜心理。   

(6)微笑是表现坦率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忽略了要微笑,其它人会觉得你很冷漠 、和他们很疏远,还嫌他们无聊。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就像门上挂着欢迎的牌子一样,表示我愿意和你做朋友的意思 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沟通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因而微笑不仅是一种外化的形象,也是内心情感的写照。美国希尔顿旅馆总公司董事长康纳·希尔顿50多年里,不断地到他设在世界各国的希尔顿旅馆视察,视察中他总是经常问下级的一句话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全美最成功的推销保险人士之一的富兰克林·贝特格说,他好多年前就发觉,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将永远受欢迎,因此,在进入别人的办公室之前,他总会先停留片刻仔细想想必须感激这人的事,然后带着真诚的微笑走进去。事实证明,他推销保险的巨大成功同这简单的技巧有很大关系。

(7)微笑是富有人性的特征。它有助于人们克服羞怯的情绪和困窘的感情,并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会不会微笑是衡量一个人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点夸张,但微笑确实能抒发健康的情绪,减轻生活的紧张感与环境的束缚感,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微笑还含有另外一层意义:你值得我对你微笑。波纳罗·奥弗斯特曾说:"我们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我们报之以微笑。也可以说,我们从众人之中选中了他,我们已经承认了他,并给予了他一个特殊的地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高级助理查尔斯·史考伯说过,他的微笑值100万美金。他那动人的微笑确实让人有好感。微笑比语言更有力。威廉·史坦股票经纪人,在知道了微笑的神奇作用后,用了一个星期做了专门的训练,每时每刻都对身边的人微笑。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了这件事: "我已经结婚18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从早上起来,到上班,我很少对我太太微笑,或对她说上几句话。我是百老汇一个最闷闷不乐的人。当我听到微笑的作用后,我就决定试一个星期看看。因此,第二天早上梳头的时候,我就看着镜中我的满面愁容,对自己说,"你今天要把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你要微笑起来。你现在就开始微笑。"当我坐下吃早餐的时候,我以"早安,亲爱的",结果我的太太说我微笑的时候,充满了慈祥。"  沃尔玛零售公司的人事经理说,他宁愿雇佣一名有可爱的笑容而没有念完中学的女孩,也不愿意雇用一个板着冷冰冰面孔的哲学博士。

     微笑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要笑得恰到好处,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微笑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微笑的要求是:发自内心、自然大方,显示出亲切,要由眼神、眉毛、嘴巴、表情等方面协调动作来完成。要防止生硬、虚伪、笑不由衷。要笑得好并非易事,必要时应当进行训练。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一方面观察自己的笑的表现形式,更要注意进行心理调整,想象对方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己多年不见的朋友。还可以在多人中间,讲一段话,讲话时自己注意显现出笑容,并请同伴给以评议,帮助矫正。

   2、头部语言 简称首语,是指运用头部动作、姿态来交流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点头和摇头是最基本的头部动作。点头表示同意、肯定或赞许,摇头表示反对、否定或批评。左右摇动头部表示否定或不同意是天生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婴儿用摇头告诉我们他不想再喝奶了。根据头部动作,常常就能了解对方的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而且可以对对方的性格是否自信进行推断。不要摇头晃脑,别让你的头总是歪的,一定要保持昂首挺胸,这会让你看起来充满自信,并有权威感。人们也会对你尊重,而且以诚相待。但如果你希望留给人友好、开放的印象,你可以把头轻轻歪向一边。

3、腰部 弯腰垂头的姿势是一种采取低姿态的动作,表示服从对方、疲劳、自卑感或者不想引人注意、压抑自己的心理等,属于压抑自我的情绪表现。下意识将腹部突出之动作,是企图感激对方,使自己优势的支配欲的表现;挺直的姿势一般与兴高采烈、信心十足和比较坦诚相联系;身体前倾意味着真诚和感兴趣;紧张、僵直的姿势往往表示自卫,而放松意味着坦然;儿童或女性扭扭腰表示撒娇或拒绝。
     4、肩部语言,男性将外衣搭在肩上走路,具有强调男性气概的表现。男女搂住肩膀走路可视为亲密的程度至深。
     5、手语言 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姿势表达信息、传递感情的非语言符号。俗话说,眼睛比嘴巴会说话,手比嘴巴更会说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借助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久而久之,某个手势便会成为一种定式,什么手势表现什么意思,大家心领神会、不言自明。中国人对跷大拇指手势这一手势赋予积极的意义,通常用它表示高度的赞誉。寓义为:"好!"、"第一!"等,跷大拇指时用拇指尖指向特定对象表示看不起、蔑视、贬损的意思;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伸出食指,弯曲其余四指象一只尖尖的矛头指向对方的面孔,会使对方产生强烈的压制感和威胁感,极具攻击性,因此在交谈中,伸出食指向对方指指点点是很不礼貌的举动,这个手势,表示出对对方的轻蔑与指责,更不可将手举高,用食指指向别人的脸,西方人比东方人要更忌讳别人的这种指点;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表示动脑筋;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表明袖手旁观的态度。连连摆手表示反对;握紧拳头表示愤怒、焦急;招手叫人过来;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再见或叫人走开;双臂前伸、手心朝上表示坦诚,把手放在膝上表示准备就绪;手心向下表示控制和命令;放在嘴唇上表示不耐烦;交叉着放在背后或者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表示有自控能力、自信、权势或威严,放在脑后表示高人一等,紧紧抄在口袋里,让人琢磨不透;手心相搓表示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手掌相拍,则表示欢迎;上手合十,表示感谢或尊敬;抱拳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见面礼仪,表问候或尊重;搔头表示困惑;摸鼻子表示困惑或撒谎;伤心时会绞扭双手;用力挥手或拍额头表示恍然大悟或后悔之致。沟通时要表现得礼貌,就不能把手插在兜里、桌子下面,或是身后。也不能用手摸脸、脖子,弄头发,这是为了弥补自身的弱点或掩饰内心紧张不安的自我接触,在心理上可以理解为“自我安慰”的意思。 捻指就是用手的拇指与食指弹出"叭叭"的声响。它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复杂:有时是表示高兴;有时表示对所说的话或举动感兴趣或完全赞同;有时则视为某种轻浮的动作,比如对某人或异性"叭叭"地打响指。 在陌生的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轻易地捻指,会使人觉得没有教养,碰到熟人打招呼时也来上一声捻指,也会使人觉得不舒服。总之,这是一种很随便的举止,慎用为好。

6、臂语言 臂的动作和摆放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透露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如果双手抱肩或是双臂紧紧交叉在胸前,一般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表达的是防御心理或傲慢态度,就会在与人沟通时产生隔阂,因为这个动作表现出对人或谈话内容根本没有兴趣。另外,这个动作还可以表达根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显示出因内心紧张并竭力掩饰。如果是因为冷了才这样,同时表现出打寒噤的样子才能免除人们的误会。如果晃动双手或摇动胳膊,往往表达了一个人的不成熟和不可靠。双臂最好的摆放姿式还是自然的放在身体两侧,这样看来充满自信又很轻松自然。如果因为觉得太紧张而变得手足无措的话,就与人交流之前做些放松的动作,然后冷静一下,这会让看上去自然很多。另外双臂交叉的同时,一只手或两只手都握住另一胳臂的上面;后者指用一只胳臂横过胸前,握住另一只自然下垂的胳臂,或者左右手在体前相握的姿势。但对于某些善于掩饰紧张心理的人来说,还有一种“伪装性的臂交叉姿势”,即用一只手触摸另一只手上的挎包、手表、袖扣等物品,实际上也是紧张的外在表现。很多人都知道,双手叉腰或者交叉挡在胸前表示防卫、抵御,宣示主权。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的含意,听人说话时若是双臂交叉,则有否定的意味,因为胸腔是行动之源,手臂交叉于胸前表示:我不会有动作——现在全听你的。向上急急挥动手臂的人,是语气强烈地表示:拜托——别烦了!我不想跟这件事扯上关系。而双臂缩在背后则有袖手旁观的意思;将双臂高举过头,或两边摆动,或双臂交叉挥动,表示欢乐、胜利。如果举臂动作伴有垂头丧气、愁眉苦脸表示投降。

7、腿姿 谈话过程中,在人们不愿把内心的焦虑不安明显地表露在脸上或者身体其它部分时,会轻轻地摇动脚部或抖动腿部。所以,人的腿部往往最先表露自己的潜意识。人不论坐着交谈还是站着说话,腿部常常呈现出这三种姿势:(l)两腿分开 这是一种开放型姿势,显出稳定、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2)两腿并拢 这是一种保守型姿势,往往显得正经,严肃和拘谨。如立正、正襟危坐,虽然谨慎其事,却令人紧张、压抑。(3)两腿交叉 这是一种防御性姿势,经常显得扭捏、胆怯,或者随便散漫、不亲情、不融洽。另外如站立时的别腿姿势;坐着时的架腿姿势,这两种姿势都颇有不拘礼节的意味。特别是架腿会给人放肆、自大、无礼、过于随便的印象,对于女性来说,更不可取。一个人如果频繁变换架腿的动作,说明不耐烦了。   

8、脚语言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沟通时可以通过对方的脚步对其性格、情绪进行推断,一般情况下,脚步沉稳,表示其沉着、踏实;脚步轻快可反映其内心的愉悦;脚步小且轻,表示其谨慎、服从;脚步匆忙、沉重且凌乱,则可判断其性格开朗、急躁、缺少城府;脚步沉重往往与心情沉重有关;跺脚表示气愤或下定决心,女士或孩子跺脚则表现撒娇。此外,脚语还能透露出人的心理指向。如果一个人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郞腿,则可能表明他(她)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或是有足够的自信,或是有强烈的显示自己的欲望。

9、躯干语 是姿态语言的信息发射区,又是姿态语言的最显著的部位。人的上身在非语言沟通中居特殊的地位。(1)动情交往的桥梁。沟通时不等开口,有经验的沟通者便可以从对方神态中看出风姿神韵,如正襟危坐,挺胸抬头,显示诚实;昂首挺胸,表明自信。相反,不时耸肩,扭动身躯,可让对方感到你的不稳重;前俯后仰、点头哈位让人感到没有气节,更令对方产生反感。 (2)吸引人注目的中心。与人交谈,让对方产生第一印象的部位便是你的上身。由于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所以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能做到彬彬有利、温文尔雅、气宇轩昂、坚强果断、和蔼可亲,真诚坦率,毫无疑问,从一开始用自己的身姿为自己塑造了良好的第一形象。 (3)审美情趣的偶像。人的姿态除了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在与对方交谈时,它是对方审美的内容。你的一举一动,还应当符合美的规律,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举止美。美的举止是千姿百态的,如果仅以美的表现形态来概括,可以分成壮美和优美两大类。壮美的特点是庄严、威武、刚强、有力,比较容易表现男子的阳刚之气;优美的特点是柔和、文雅。活泼、可爱,比较容易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姿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文化教养、社会角色、人格特征以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等。也能反映个体对他人的态度或自身的放松程度。如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表示若无其事,侧转身子表示厌恶回避,“站如松,坐如钟”会更得到别人的尊重,懒散地躺在椅子里或是靠在墙上,就会让人觉得无精打采。

五 、接触行为与距离

1、接触行为 接触行为对于沟通的影响,很少被人注意,但其作用却并不因此而降低。普渡大学的学者试图有系统地调查出在一个不具任何亲密性的环境中,一种“不小心”的触摸行为会带来什么效果。他们要求图书馆员在把借书证还给学生的时候,在某些学生的手掌上进行碰触的行为,某些则没有。当研究人员去接触这些学生的时候发现,有被碰触到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员的好感度会较高,可见接触行为虽然不被重视,却有其重要性存在,有些政府官员很喜欢跟人家握手,就是希望能够造成这类的效果。
  关于谁触摸谁?或者是在哪里触摸?以及触摸的程度有多少?这些问题,其实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年龄、性别、情境等等有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在公共汽车上,女性对于异性的碰触是比较反感的;而男性则是对同性的碰触是比较反感的,简单的说,在公车或是电车上男士们请自重,因为不论是女性或男性都讨厌男性的碰触。
  其实触摸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两种关系上,一种是亲子关系,另一个则是两性关系。多拍拍孩子以及给孩子拥抱,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也让孩子心理上比较容易有健康的发展。恋人或是夫妻之间,身体上的接触会带给对方受重视的一种感觉,甚至有许多时候身体上的接触更胜过千言万语,举例来说:当女朋友难过想哭的时候,若是能够给予她适时的拥抱,轻拍女友的背或是摸摸女友的头,让女友把头埋在胸膛中,会胜过你在那边安慰她却没有给予身体上的接触。  

Henley(1977)的研究中提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比较有可能会发生触摸行为:给予信息的时候;命令别人的时候;请人帮忙的时候(抱别人大腿);想要说服人的时候;谈心事的时候等等。这个研究者认为身分地位在接触行为中很重要,因为身分地位决定了应该是谁去接触谁,通常来说身分地位高的人比较可以去接触身分地位低的人,反之则相反。举例来说:公司的总经理可以去拍拍公司业务的肩膀要他好好干,可是如果业务去拍总经理的肩膀要他好好干的时候,这个业务大概就准备可以收拾走人了。所以当我们去接触另外一个人的时候,这个因素是我们必须去考量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尊重与礼貌。
  触摸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触摸,另一类是自己的触摸。在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触摸中,Morris(1977)将人与人之间的触摸行为依据不同的形式细分成14类
  握:像是握手。
  牵引:像是拉别人去某个地方。
  拍打:像是小孩子要去玩,父亲拍一下屁股示意他可以去。
  挽:像是老婆挽着老公
  拥肩:勾肩搭背
  拥抱:这应该不用说明吧
  手牵手:儿童、女性或情人之间。

搂腰:取代拥抱的一种做法,亲密度介于拥肩及拥抱之间。
  亲吻:我想这应该也不需要说明
  手碰头:代表着一种信任。
  头碰头:这种行为通常会传递一种讯息“所有外在的世界都不存在于你我之      间”,通常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爱抚:亲子或情人之间
  身体的支撑:像是父母把小孩举高高,或是抱起来旋转
  类攻击的行为:不是真的要攻击,只是很像,例如男女朋友之间的打情骂俏。

多说一说人际接触中常用的握手,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显示自信水平、精力等,开始握手让掌心朝上意味着开放与值得信任,会给人以诚实、谦逊或屈从的感觉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沟通时如果以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也会表达出服从的意味。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多人握手要从离你最近的那个人开始,然后再与其他人握手,握手时要直视对方眼睛,并且微笑。握手时先自我介绍,并且请教他的姓名。地位高的先伸手,主人迎客先伸手,客人谢主先伸手如果冬天在大街上等。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如果掌心向下,则会传达出抵制、支配、压制的信号,最好不要采用。较合适的握手方式是手掌侧立与对方握手,并且是手掌相握,而不是只抓指尖,这样能显示平等友好且不会过于冷淡。

自我接触,主要分成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自我触摸。在有意识的自我触摸行为中,有自我防卫的动作,像是声音太大所以把耳朵挡起来;清洁的动作,像是盥洗或是化妆等等;带着特殊讯息的动作,像是我们吃饱的时候会摸摸肚子,代表我们吃饱了;在保证的时候拍胸;还有一种是自我亲密的触摸动作,像是我们坐在地上环抱自己的大腿等等。
  无意识的自我触摸,有一种相当重要的行为叫做"调适行为"。顾名思义这样的行为是用来调适自己的一个动作。举例来说:当我们上讲台报告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紧张,一紧张就会开始一直摸自己的耳朵,或是一直摸自己的屁股,或者是一直搓着双手,又或者是紧握着麦克风,又或者是一直抓自己的头,这些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用处就是用来缓和自己的紧张。当然调适行为还有很多,像是我们尴尬的时候,像是我们难过的时候,焦虑的时候,都会有调适行为的出现。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坚持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修前功尽弃。

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地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的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在西方,两个女性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2、人际距离 所谓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远近,表示不同的意义。空间不是空白的,而是有着丰富的意义,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与人交往时处于不同的空间距离时,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反应,因为人际距离传递出了不同的信息。它可以告诉我们沟通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

根据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博士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可以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呼吸等,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恋人、兄弟姐妹或亲子之间。关系不够亲密的人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用亲密距离内的体语会有威胁对方、侵犯对方或表示防卫的意味。如果环境迫使非亲密者共享这个空间,而没有非口头屏障来保护他们,那么他们通常会感到尴尬,或者受到威胁。观察一下拥挤的公共汽车或者电梯内,人们是如何避免眼睛接触的;以及在无法避免身体接触的情况下,如何与别人拉开距离,或者神色紧张的。眼睛即便接触的话,也是一掠而过,往往还伴随着礼貌谦和的微笑。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cm)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能够拥抱或相互抓住对方,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性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是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友好而有分寸适用于关系友善,较熟悉的同事、上下级之间,一般不含亲昵或爱情的成分在内。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cm)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既方便工作又可以互不干扰不给别人增添麻烦。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是一般公事公办的事务联系中的人际距离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社交距离适用于社交场合,个人色彩较淡薄。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cm) 适合于不太正式的聚会。而非常正式的场合则用上限公众距离,是在公共场所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与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的观念有关。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沟通时要有意识地控制调节和病人之间的距离,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人格特征、文化教养以及沟通层次,调节贴切的人际距离。如对儿童和孤独老年病人,缩短人际距离有利于情感沟通;但对有些过于的敏感人、沟通层次较低的人,人际距离应适当远些给对方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否则会使对方有不安全感、紧迫感,甚至产生厌恶、愤怒、反抗。

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要随着心情而改变。比如,感到愤怒或压力很大时,个人空间会增大,通常情况下很舒服的距离也变得令人不安。

个人空间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距离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六、类语言

指人体发音器发出的有声音而没有固定语意的类似语言的非语言符号,如说话时伴随言语信息的笑声、哭声、叹息、呻吟、哼哼及各种叫声,还包括说话时的语音、音色、语调、声音强弱、节奏快慢等。声音里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它可以传递出激情、自信、是否在乎对方等。人们借助于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给语言性沟通赋予深刻而生动的含义。日本著名的禅师盘圭大师圆寂不久,他的一位盲人邻居对他的朋友说:“因为我是个瞎子,看不到别人的面孔,因此只好从对方说话的声音判断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以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的声气,仿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圭大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

1、音高 绷紧声带人的音高就会提高。一般来说,音调提高表明强调、情绪激动、兴奋或愤怒;音调降低表示疲劳、心平气和或者是怀疑、回避或涉及自己或他人敏感、痛苦、伤心的事情。尽管在平时对话中人们的音高不断变化,但是当他想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时,这种变化就会达到极至。

2、音量 声音强度增大表示强调、激动;强度减小表示失望、不快、软弱、心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大声通常与热情和自信相联系,消极的含义则包括好斗、自我膨胀,或者对信息的重要性过分的夸张。地位高的人往往会大声的对着下属说话。表明我是发号施令者,你得按照我说的去做。

在平时揉声细语听起来显得值得信赖、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意味。它也可能暗示缺乏信心自卑或者是所提供的信息并不重要。

3、语速 指讲话节奏的快慢可以反映认的情感和态度,语速加快表明激动、兴奋并可能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但太快会使对方感到紧张,也可能意味着不可靠;而语速变慢则表示悲伤、漠不关心、沮丧、冷漠和懒散……,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真诚、关切有思想。中等语速,给人以稳重、自信、可靠的感觉。作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时,应有与内容相吻合的情感语气。如用轻缓和平稳的语调说:“你真聪明”,表达的了对对方的称赞和敬意,如果语速较快,声调较快地说:“你真聪明”,无疑是在讥讽对方。如护士在给患者注射时用轻缓的声调说:“请准备好,我要给您打一针”。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说,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似春风拂面,病人感到温暖、安全,后者则使患者心理上产生紧张感。

4、语调 语调决定了句子中那些应该重读。同样一个词用上扬、热情的音调和用单调的声音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沟通时可以通过对方表达句子时采用的语调和重音,理解其强调的重点及态度倾向。也可以通过其采用的叹息声、哼哼声等,判断其情绪状态和态度,或是诚恳或是虚假,或是谦恭或是傲慢,或是同情或是讥笑。类语言除了影响内容表达和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外,还有助于调节沟通。

倾听时如果适当采用“嗯”、“哦”等声音,可以向对方表示自己在关注对方的讲话。"果然","果一然"、"果然果然"、"果然是这样"、"是这样的啊!"、"果然是这么一回事啊!"就连要表达"果然"这一意思也有好几种方法。木匠的凿子都有好几种呢!而且这些工具大都是木匠为了做起活来顺手而自己制作的,同样,为了成为一个听力高手,你也要学会多种多样的"附和"。
    首先,请你回想一下,平时在和别人谈话时,你会怎么样去附和别人呢?如果你有已经习惯了的附和语,那么我们先从怎么增加附和语开始学起吧!如果你只会说"是"和"嗯","好么"就太笼统了。"嗯",同样也可以有"嗯,嗯"、"嗯!"、"嗯,是的。"等多种说法。"是"和"嗯"要根据对方的年龄,你和对方的上下级关系以及亲密程度的不同而区别使用。并要在它们的后面加上"是的"。在对方想取得你的肯定时,"是的"是最简单的一句附和语。如果对方希望得到你更强烈的肯定,那么你还要加上刚才我们说过的"果然"一词。这些词语一般都用在肯定的场合。
    表示肯定的附和语已经学了很多,接下来再看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附和语。但是,使用否定意义的附和语要比使用肯定意义的难得多。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附和本身就意味着肯定,所以虽然用否定意义的词语却不是表达否定的意思。但是也请大家注意,根据用法和对象的不同,有时是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也就是仍然表示否定的意思。
    最具有这种特征的词语,就是"哦".
    如果加强语气说"哦",就表示非常肯定。但如果像美国人那样语调上扬的说"哦",在美国表示你十分认真地在听对方讲话,但在日本,也许会被别人理解为你轻视对方。在日本,当你用肯定的语气说"哦"的时候,才表示你在认真听对方讲话。但这只能在和同事或者比你身份低的人说话时使用,如果和比你身份高的人说话时用"哦,哦"去附和对方,他会以为你不尊重他。所以千万要注意。如果你已经上了年纪,就没必要太过注意。但是最近我观察了一些年青人的附和语,所以产生了不得不写上一笔提醒他们的念头。在这里,我们尝试一下在谈话中加入一些和说的一方使用的一样的附和语。
七、服饰

服饰是指人的身体整洁程度和穿着打扮,包括服装、鞋帽、发型、装饰物、手袋、背包手机及其所选择的铃声等。服饰是附着于人体显示意义的,它能传递信息,影响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初次见面会在30秒或不到30秒内就对他做出判断——这个判断很大部分是根据对方的穿着与装饰来做出的。

俗语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第二张脸”,着装要做到时间、场合、目的三统一,夏天穿风雪衣、穿着睡衣上大街、穿着皮鞋去打球,等等,这些服装未必不合适,只是没有做到时间、场合和目的三统一。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个性特点等,掌握必要的着装技巧能光彩夺目。男士在比较重要的正式场合穿西装,袜子跟皮鞋的最佳搭配是一个颜色,或接近的颜色,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夹双白袜子他们称为“驴蹄子”,反差太大,除非是白皮鞋,一般不穿白色的袜子。另外,袖子上的商标一定要拆掉。买来的西装都会有一个比较醒目的商标,那是西装的封条,按照惯例买来西装之后,服务员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标拆掉,启封了,开始用了。可事实上,我们国内很多商家对此不是很了解,有人误认为袖子上有一横是名牌的标志。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穿西装要打领带,如果不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不要扣住。穿单排扣西装上衣,两粒钮扣的要系上面一粒,三粒钮扣要系中间一粒或上面两粒。女士穿裙子时,裙子的下摆要遮掩住所穿丝袜的袜口。此外,男士的腰部最好不挂任何东西,比如钥匙、手机等。佩带精巧的饰物能彰显个人风采。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形象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够表明主体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而且也可以表现情感和价值观念。深色制服、套装、套裙能给人成熟、稳重、权威的感觉,套装也能传达出成熟、干练等素质。能传递出精明干练、办事可靠、负责等信息。正规服装可以让你看起来像个大人物。穿着正规能够显示专业性 职业套装或颜色鲜艳的运动夹克给人权威感。注意不要穿过时的。仪表、衣着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仪表是否端庄,衣着服饰是否美观大方,通过它人们可以表现自己、了解别人。

外表可以显示某种角色身份,也可以作为隐藏角色的工具。有时人会特意以穿着来传送某些有关个人的信息。人们也会根据外表尝试去判断沟通对象的个性、态度等,但有时也未必准确。

  佩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起着暗示的作用,从某个人所戴佩饰中,可以看出他的地位、身份、知识阅历、个性特点等等。一个人如果把戒指戴在小指上,就会让想那些想追求他的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为那是终生独身的标志,谁会去自讨没趣?所以,一定注意佩饰礼仪。 
    
    
八、非言语信息与人的特点

1、摇头晃脑 日常生活中常见有人用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这种人特别自信,以至于唯我独尊。他们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对事业一往无前的精神常受人赞叹。 
    2、边说边笑   这种人与你交谈时你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他们大都性格开朗,对生活要求从不苛刻,很注意“知足常乐”,富有人情味。感情专一,对友情、亲情特别珍惜。人缘较好,喜爱平静的生活。 
    3、掰手指节 这种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响。他们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健谈,喜欢钻“牛角尖”。对事业、工作环境比较挑剔,如果是他喜欢干的事,他会不计任何代价而踏实努力地去干。 
     4、腿脚抖动 这类人总是喜欢用脚或脚尖使整个腿部抖动;最明显的表现是自私,很少考虑别人,凡事从利己出发,对别人很吝啬,对自己却很知足。但是很善于思考,能经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5、拍打头部 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表示懊悔和自我谴责。这种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对人苛刻,但对事业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一般心直口快,为人真诚,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但守不住秘密。 当一个人用手摸颈后时,往往出现了恼恨或懊悔等负性情绪。
      6、摆弄饰物 有这种习惯的人多数是女性,而且一般都比较内向,不轻易使感情外露。他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做事认真踏实,大凡有座谈会、晚会或舞会,人们都散了,但最后收拾打扫会场的总是他们。        

7、 耸肩摊手 习惯于这种动作的人,通常是摊开双手,耸耸肩膀,表示自己无所谓的样子。他们大都为人热情,而且诚恳,富有想象力。会创造生活,也会享受生活,他们追求的最大幸福是生活在和睦、舒畅的环境中。 
      8、抹嘴捏鼻 习惯于抹嘴捏鼻的人,大都喜欢捉弄别人,却又不敢“敢做敢当”,爱好哗众取宠。这种人最终是被人支配的人,别人要他做什么,他就可能做什么,购物时常拿不定主意。  

9、倾身靠近 将身体倾近某个人,暗示你的想法和她或他不谋而合。不过,你只要轻微的倾向对方就好,太靠近对方会显得你具有攻击性,产生压迫感。

10、放松姿态 双臂交握、或是十指紧扣,维持双臂环绕在胸前的姿势不变、或是紧紧把双手扭绞在一起,远离开人群、翘着二郎腿,这些都是自我封闭的行为。这些态度显示出你是个自我防御性很高的人,你小心防范别人并且拒绝和大家互动。卸下防备、放松你的姿态坦然的交通吧!

11、扔东西 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12、僵直不动 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九、非言语信息与人的情绪

姿势、表情和动作,可以泄露你的真实想法与个性。那些隐藏在身体语言中的情绪可分为几大类:

1、感谢 在一般的场合,表示感谢,可用点头来表示。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可用鞠躬来表示谢意。鞠躬的"深度"与致谢的程度有关,感谢的程度越重,躬身的深度越大。表示感谢还可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或者再上下晃几下,晃的程度越大,感谢的程度越重。还有,用双手在胸前抱拳或合十,前后晃动几下表示感谢。在中国广东,人们用右手中指轻轻点击桌面,来表示感谢。
      2、高兴 成语"捧腹大笑"即所示特别高兴的体态。在正式场合男士乐不可支时会仰身大笑,女士常常掩口而笑,因为女士们以"笑不露齿"为美。突如其来的高兴会扬起双眉,同时高兴时也会跳起来。欧美人高兴至激动时会双手握拳,向上用力的挥起。
      3、爱抚 爱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长辈对晚辈,成人对小孩常会拍拍肩膀及抚摩其头顶表示爱抚之意。抚摩头顶的方式在国外要留心当地的习俗,泰国把抚摩头顶视为巨大的侮辱。
      4、亲热 关系亲密的年青同性,会常常搂在一起,女性会挎着胳膊或相互搂着腰;男性会互相搂着肩膀;年青的恋人会把上身靠近对方;父母对婴幼儿,会常常亲吻孩子的脸蛋。对可爱而又调皮的孩子表达亲昵感情时,会在孩子的鼻子上刮一下;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亲近时,会拍拍对方的肩头。
      5、安慰、鼓励 年长者对年幼者,上级对下级,强者对弱者,常用手拍拍对方的肩膀,用力地握握对方的手,同时伴上有力的晃动。
      6、安静 在人多的场合若需安静,往往手掌伸开,掌心向下,由上向下慢慢挥动。在人少的情况下,往往把双手或一只手放在胸前,掌心向下手掌伸开,频频向下压动。也可以用右手食指垂直贴进嘴唇,轻轻发出嘘声来示意大家保持安静。
      7、称赞、夸奖、叫好 用手握拳,跷起大拇指,表示特别赞美。在欣赏文体节目时,也可鼓掌喝彩。如果坐在桌子旁,叫好时常拍桌子,成语"拍案叫绝"即表示此体态。坐着叫好会拍大腿或膝盖。
      8、憧憬、希望 当人们心中怀有美好憧憬时,会双目凝视,两手掌在胸前搓摩。男人常搓下巴或抚弄胡须。当殷切盼望的人或物在远方时,会伸直脖子远望。英美等国人,常会两臂下垂,两手相握,扬起头,目视上方。
      9、同意、赞成 同意、赞成,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点头。用点头的动作表示赞同,这在全世界几乎都是公认的,因为就连盲人也用点头表示赞同。在正式的场合,或进行表决时,则要举手表示。在非正式场合,当表示"特别赞成"完全同意"时,可以双手高高举起。英美等国表示"赞同"时,往往会向上跷起拇指。
      10、跃跃欲试 两手掌相摩擦,或在手心啐一口唾沫,手掌再相互摩擦,成语"摩拳擦掌"即所示体态。两手搓摩大腿,或两手搓摩屁股,两臂前屈双手握拳,抖动几下也表示这个意思。
      11、打招呼 中国人最普通打招呼的方式就是笑一笑,或点点头,同时也会扬扬手、点点头。美国人走在路上打招呼,常常要拿起自己头顶的帽子表示致意,现在已简化为抬一下帽沿。
      12、告别 在20世纪以前,中国人的告别礼是鞠躬,或拱手告别。如今人们告别大多采用握手告别,挥手告别,摇手告别,及点头告别。与孩子告别时多用招手。向上级告别时常微微欠身。向死者遗体告别,一般要三鞠躬。
      欧美人常以"拥抱""亲吻"来表示告别之情。英格兰人道别时,常横向挥手。法兰西人却竖向挥手。而日本人则是以鞠躬告别。
      13、道歉 如果是礼节性的道歉可以点点头、欠欠身、或招招手。一般男士常抬手到耳际;有时还要竖向挥动几下。向师长道歉时,要郑重地点点头,用欠身或鞠躬来表示。
      14、愤怒、急躁 人往往在愤怒的时候会咬牙切齿,瞪大双眼,有时还会用力地揉抓自己的头发。当急躁的时候会拍大腿、拍桌子或捶头。当激愤时或要动手时,会捋胳膊挽袖子,女性常会手背叉腰。在英美等国,人愤怒急躁到难以忍耐的程度时,常以两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双手握拳,怒目而视。表示气愤或愤怒可以有许多种方式。最常见的动作有:脸色变红、双唇紧闭、双手掐腰、双臂或双腿交叉、呼吸急促、嘴唇紧闭等等。说话快速、姿势僵硬、握紧拳头
    15、告饶 也可理解为求饶,一般双手合掌在胸前频频摇动。因恐惧而求饶,常是抱头。苦苦哀求时则会蹲地求饶、磕头求饶或者抱住大腿求饶。
      16、无可奈何    当无可奈何的时候,一般会轻轻地摇头叹息。也会手臂不动两手摊开。欧美人表示无可奈何时常耸肩,或同时抬起双手前臂翻开手掌,有时还要摇摇头。或者摊开双手后,同时头向一侧偏,眼睛也会随之一闭。

17、怀疑 双唇紧闭、双眉皱起、斜眼看人,翘起一边嘴角、摇头、眼珠子转动
    18、无聊 眼光游移、身体左倚右靠、胡乱涂鸦、身子往一旁倾以避开某人目光、打呵欠、玩弄纸笔
    19、紧张 眼神乱瞟、姿势僵硬、不停地玩弄或调整纸笔眼镜等、汗流不止、笑得很突兀,抖腿或身体。吹口哨;抽烟;坐立不安;以手掩口;使劲拉耳朵;绞扭双手;把钱、钥匙弄得叮当响。

20、害怕 眼睛睁得大大的,喊叫、身体颤抖、身体向后退却、屏住呼吸等等。肯定情绪的动作:手部放松,手掌张开;将手摊开放在桌上,清除桌上的障碍物;抚摸下巴。捏弄自己的皮肤;咬笔杆;两个拇指交互绕动;啃指甲。

21、倾听 谈话时,身体前倾,坐在椅子边缘;全身放松、双手打开;解开外套纽扣;手托着脸。

22、自信 抬高下巴;坐时上半身前倾;站立时抬头挺胸、双手背在身后;手放在口袋时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对、手指合起来呈尖塔状;翻动外套领子。

23、挫折 呼吸急促;紧握双手不放;拨头发;抚摸后颈;握拳;绞扭双手;用食指点物。

24、防卫 双臂交叉于胸前;偷瞄、侧视;摸鼻子;揉眼睛;笑时紧闭双唇;紧缩下巴;说话时眼睛看地上;瞪视;双手紧握;说话时指着对方;握拳作手势;抚摸后颈;摩拳擦掌;双手交握放在后脑勺,整个人向后靠在椅背上。

25、焦虑 当人感到焦急、紧张时,无意中不停地抖动大腿,企图清除紧张感。

26、敌意(防御性)双臂或双腿交叉、避开对方眼神、呼吸加快、身体面对对方,闭口不语
 十、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我们已经了解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然而,真正将身体语言有效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做两件事情:一是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二是恰当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
    1、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因此,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是理解别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他人的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姿势,以及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中,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了解了对方的喜怒哀乐,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我们的交往行为。但是,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义可能不同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义可能不同。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的女孩子,在与你交往时会运用很丰富的身体语言,不大在乎与你保持较近的距离,也时常带着甜蜜的表情与你谈话。但是,这可能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与其他人的交往也是这个样子。然而换成一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子,上述的信息可能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喜欢你了。

(2) 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中意义也可能不同 相类似的,解释别人的身体语言还要考虑情境因素。同样是笑,有时候是表示好感,有时候是表示尴尬,而有的时候又表示嘲讽,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区别。
    (3) 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最重要的是要从别人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要用心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讲的要注意"移情"。当别人对你表情淡漠,很可能是由于对方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因此不要看到别人淡漠就觉得对方不重视你。事实上,这样的误解,在年轻人中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导致朋友、恋人之间的隔阂。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才能使交往更富有人情味儿,使交往更深刻。
    (4) 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目光中发现对方内心的真实状态。不要简单地下结论。比如,中国人喜欢客套,当来作客的人起身要走时,往往极力挽留,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挽留都并非出自诚意,我们从主人的姿势上是可以看出来的,口头上慢走,却早已摆出了送客的架式。 
    2、恰当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 恰当的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自省自己的身体语言 自省的目的是我们检验自己以往使用身体语言是否有效,是否自然,是否使人产生过误解。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随时对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调节,使它有效地为我们的交往服务。不善于自省的人,经常会产生问题。有的性格开朗的女孩,她们在和异性交往中总是表现得很亲近,总是令人想入非非。我的一个朋友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女孩,结果害得这位朋友陷入单相思,烦恼不堪。而实际上,女孩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对于我的朋友而言,他应该增强对别人的身体语言的理解能力,避免产生误解:而那个女孩则应该自省,自己是否总是使人产生误解,如果是,则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注意自省,可能很危险。 
    (2)有意识地运用身体语言我们可能会注意到,那些比较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都很善于运用富有个人特色的身体语言。这些有特色的身体语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的结果。
    (3)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情境身体语言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角色以及生活情境相适应。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职。在面试时,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还不时地摇动。如果在家里,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姿势,而在面试的情境中,则很不合适。结果,负责面试的人连半个问题也没有问,只是客气地说:"回去等消息吧。"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4)改掉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改变不良的身体语言的意义,是消除无助于沟通反而使沟通效率下降的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有人在与人谈话时,常有梳理头发,打响指等习惯,有的人还有掏耳朵、挖鼻孔的小动作,这些都会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时会让人觉得很不礼貌。同时,这些无意义的身体语言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5)注意言行一致真诚是一种美德,而言行一致则是真诚的体现。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不一致,会使人觉得你很虚伪,就如口说留客,身体语言已经送客一样。你必须记住,你什么也掩藏不了,你的眼睛早已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