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摄影圣地:大学校长的 教育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09:13
大学校长的教育责任jinshenghong 发表于 2007-2-21 20:03:00

大学校长的教育责任

 

今天的大学校长恐怕很少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校长的教育责任”这样的问题,或许今天的社会没有给大学校长们超越的智识、足够的能力和有利的条件思考这样的问题。今天的大学校长行政化和官僚化了,终日忙于会议,忙于应酬,忙于扩展校产,忙于积累资金,他们在自己的大学实践中积极努力成为一个政治家、成为一个企业家,却很少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教育家。大学校长可能考虑过自己的政治任务,思考过大学的经济事务,但是,对于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教育责任可能不会频繁地出现在校长们的思想里。难怪大学会跟着政治的风向转,跟着经济的车辙跑,惟恐赶不着流行风气的潮流。大学内在的教育精神的失落、大学内部的风气的败坏也就难免了。

大学是一个社会理性的机制,它是社会的价值定针。大学的核心理想是在开拓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培育新人才中抵制一个社会腐败、奢靡、鄙俗、低劣的价值倾向,大学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正义,大学文化理想的失落,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堕落的象征。办好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大学的校园扩展了多大,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资金,不在于招收了多少学生,不在于有多少重点的学科,而在于大学追求什么价值理想,在于大学以什么文化培育着社会的良知分子,在于以什么样目的引导教师和学生追求知识的研究与学习。说到底,在于大学是否承担了社会理想,在于大学是否代表社会良知,在于大学是否实现教育责任,在于大学是否具有崇高目的。大学的校长的教育责任与大学文化的实践是不可分的。

中国大学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尤其重要。二十世纪中国大学的制度来自西方。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不过百年,但是为中国新文化的建构起到了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前三十多年的大学的文化实践与当时的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为这些大学校长具有社会理想,具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良知和精神,具有实现社会理想的教育责任。

二十世纪初叶的大学校长大多从海外归来,他们从西方的大学中获得了智识的习惯、获得了智识的方法,更是获得了大学的文化和道德的信念。尽管当时中国大学的外在的政治和经济的条件并不好,内在的资源和能力非常有限,但是他们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坚持大学之为大学的超越理想,坚守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大学永恒的教育理念,思考作为大学校长的教育责任。他们提出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们是首先以一个教育家来要求自己,以文化创新和守成的机构来看待大学,以人文情怀和济世理性来培育学生。难怪他们创造出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学文化。我一直非常佩服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吴贻芳先生。因为,她不仅理解了大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她理解并践履着大学校长肩负的对社会的教育责任以及对大学之子的教育责任。 

吴贻芳先生无疑是中国大学实践史上无法遗忘的著名校长之一,尽管她没有蔡元培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治理北大的机运,但她却以“正德、厚生、务实”的治校理想、以宗教特有的博爱精神治理金陵女子大学,使在传统中国的大地上专门培养女界知识箐英的女子大学得以名扬四海。

以“厚生”之理想作为大学的文化实践和社会改造的精神,以正德而务实的修养实现对学子的培养,无疑说明吴贻芳先生对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具有深刻的理解。吴贻芳先生执掌大学23年,为大学的成长、为培养具有“厚生”精神的女界领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的一生、她的大学领导的实践完全体现了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理想——“厚生”。“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是“厚生”根本要义。大学教育就是通过厚爱和知识教化激荡学生的生命才智,这是“厚生”的一层内涵;同时大学教育引导学生再以“厚生”的精神造福于社会,这是“厚生”的第二层内涵,这两个方面深刻地表达了大学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金女大选定“厚生”为校训,是要告诫学生,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造福于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丰富。这样的校训真正抓住了大学教育的两端:一端是造福社会;一端是造福学子。

对自己祖国的忧患、对自己民族的希望、对自己的同胞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是厚生的归宿,对学生生命人格的关怀和引导是厚生的出发点。大学教育的目的,根本无法排除人格的养育,知识和才能的训练必定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上,德、智、体、群、灵等精神的培育乃是人格培育的重要方面。

“厚生”就是从受教育者的本体上着想,进而推出人格的教育,养成服务中国、济世厚生的教育品格。这就把教育家和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统一起来了。作为一所教会大学,倡导服务中国社会之现实、尽大学之社会责任在当时确实是重要的转向。厚生中国,不仅在教育的理想上尽力追求,而且在大学的具体事务如课程、学术研究等方面着力变革,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以务实的精神变革社会,以人文的精神关怀和教育学生,以超越的精神引导现实。从大学生的安身立命和美好生活着想,这是大学教育的人文之心。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传输之地,以考试标准来评价学生,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莘莘学子的精神如何在大学的熏陶中有尊严的妥善安顿?他们的生命状态有人关心吗?我们难以把那么多的大学生的自杀归结为他们自身的心理疾病。

吴贻芳校长从执掌金陵女子大学起,一生都在实践着这种“厚生”的教育思想。她对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的认识体现在她的“厚生”的教育实践中。今日的中国大学已经摆脱了旧中国的没落和困顿,但是大学的领导者可能为学校的物质性的发展竭尽思虑,可能为提高大学的利益和名声而到处奔波,但是对于大学到底为学生应当贡献什么,应当为社会贡献什么,应当怎样“厚生”的问题却茫茫然、昏昏然。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 上一篇:教育自由
  • 下一篇:向儿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