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中监督管理重点在于: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48:44

81、中医学上的“六亲”原理怎么理解?

答:所谓“六亲”,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它是论生克制化原理的借代词,亦即阴阳五行原理在不同环境下的语言表述。所以说它与五行的生克定义高度一致。有些行当称“六亲”,有些行当称“六神”,有些行当叫“五运”,有些行当称“六气”,有些行当叫“十神”。这是中国语言文字同义表述,而经常不同词面的一大特色。我们绝不能把书读死──书呆子气的望词生意而曲解。今天,很多学术上的无谓争论,都由把书读死的书呆子争辩而造成。中华文化的道统遭破坏,被肢解,就由此种胡闹争辩而造成。

什么是道统?什么是五行?其实,道统就是以“道”为“体”,五行就是以道“行”为“用”,简称为“体用”,因此叫道统,因此叫五行。犹如耳为体,听为用一样,没耳无从听。这就是道“体”与行“用”的关系。今天的人只有知识无文化,把人叫“知识份子”,再不叫有道心的文化“士”人了,完全不知文化同知识有区别。所以,只有知识的人,就只懂一切朝“钱”看了,不知道统的文化为何物。也更不知钱需道统生。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及早归正自己的文化道统呢?为了讲清这个道统的功用好处,为人只要懂得不本末倒置即可。于是,以爱钱而论,我们也可这样比方:道“体”好比印钞机,五行便是钞票的功“用”。钞票的行“用”固然是无所不在,但钞票本身却不是道体,它乃是道体即印钞机的产儿(这是形象的比方)。然而,以钞票之行“用”为购买,有人拿一堆钞票买回来的是坦克,有人买回的是飞机,有人买回的是电脑,有人买回的是核武器。这些商品千差万别,用途各异,但“钞票”确是一致的。即钞票的购买行“用”功能则是统一的。而为人,总不能只要钞票好用,而从不关怀印钞机!这就是中华文化理该修复的道统与五行。

用这种比方作启蒙,来讲中华文化的“道统”与“五行”,想必对其好处的理解不困难。

同样的道理,而中医是给生命的病态以修复的特定行当,所以不用“六亲”指代身体部位,直接用“五行”表述即可。举例如下:

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肝气升旺而归属于木,心阳温煦而归属于火,脾气润化而归属于土,肺气降下而归属于金,肾气阴滋而归属于水。就方位配属五行而论,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相类,故东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因肝气属木,故肝所主之“筋”与肝开窍之“目”,即“筋”“目”二者亦属于木;因心气属火,故所主之“脉”“舌”亦属于火;脾气属土,故所主之“肉”“口”亦属于土;肺气属金,故所主之“皮毛”与“鼻”亦属于金;肾气属水,故所主之“骨”与“耳”及其“二阴”亦属于水。
  由于道体相通,凡时空中举凡五行属性相同的事与物,都有相关的必然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的“风”,颜色的“青”口味的“酸”和物质的“木”都与“肝”气相通。相关的归类请参看第54问──56问的答疑。 
  而中医在以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时,据我所知道,就有论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再则,在五脏的五行之间,其生化功能,生克原理非常紧密。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可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生的五行原理。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五行原理。
  在人体与外部环境上,在四时五气与饮食五味上,中医同样以五行观察而论之。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的五行运用上,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辨,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四种传变关系。

而在疾病的治疗上,则以五行的运用,来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这也是中医常识。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这些道理在中医理论上,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症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症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可见,这些讲法,亦为“六亲”之论。

而用五行相克来治疗疾病,亦可论之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论五行,又有所谓滋水涵木法,即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该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又有所谓培土生金法,该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来调治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症。还有所谓扶土抑木法,该法是用疏肝健脾的药物,用以治疗肝旺脾虚一症。这些道理,功用于当今,但一般都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

除此以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也是利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选穴刺激,用以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而属金,怒为肝志而属木的缘故。

总之,中医离开五行,不能成其为中医。犹如生命离开五行,不能成其为生命一样,这就是“道统”与“五行”的关系。且看脏腑中的木、火、土、金、水。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又属筋骨和四肢。木之过旺或过衰,过犹不及,故较易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诸方之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又主血脉及整体循环系统.过旺过衰均不好,故较易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诸方之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又属肠道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过衰均不宜,故较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肚腹诸方之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之表里,一虚一实,一阳一阴,又主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过衰也不宜,故较易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诸方之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之表里,又主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过犹不及,故较易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诸方之疾病。

而在药物的运用中,五味的五行原理也非常的神奇: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木、火、土、金、水,一一相对应。

以上举例,这些就是中医的“六亲”关系,五行无所不在的基本原理。

82、什么是二十八宿?

答:二十八宿是镶嵌在太阳的黄道平面上,二十八个平行的天球恒星坐标体。我们知道,坐标是观星的依据,但这里的坐标体并非一星一宿,而是以宿为中心的恒星群落。根据《史记。天官书》的详细记载,二十八宿分四宫,每宫有七宿,四七二十八。于是,二十八个坐标,便把整个天球沿黄道平面插满了标记。有了标记,人们再去观星斗,就好记住天球上每一颗恒星的方位,以及详细观测可动行星的移动情况。这就是二十八宿的基本原理,其中的神说和官名,也许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不在本答疑解释之列。但有些天象神话与生活中的道理相应对,解决社会问题是有益的,属于不可认识的现象,在此必要提示。总之,请参看《史记。天官书》即可。

东宫名青龙,七宿分别为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每一宿的前后左右有星落无数,司马迁都用官邸官名作介绍,以其象事状物,故名“天官书”。

南宫名朱雀,七宿分别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

西宫名白虎,七宿分别为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和参宿。

北宫名玄武,七宿分别为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和壁宿。

通过这二十八个星宿坐标,便可把整个星天像省、市、区,乡镇一样管理起来,区分开来。东宫七宿管春天,南宫七宿管夏天,西宫七宿管秋天,北宫七宿管冬天。太阳巡天,从东到西,从春到冬,一一对应,周而复始,谓之黄道。其实,这是错觉也好,正觉也罢,如此观星测斗,其数据的正觉错觉,则完全一样。亦即是地球中心也好,太阳中心也罢,两者的观星察斗,所测数据的相对结论,则是绝对的一致。在古巴比伦的占星观测中,洋人的祖先发现黄道上有十二个星座交替沉没。其实这也是错觉,所谓的星座沉陷,实际上是星座朝阳光的一面,地球人没法目测。而今天用哈勃望远镜在地上观测,对这个所谓按月沉没的星座,则能够看的更加清楚。因为,只有背地的星座,哈勃望远镜不是神器,才根本无法探测。因为它在地球的背面。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的天理。

83、什么是十二星座?

答:十二星座不是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天象概念,它是古巴比伦人的天象知识,饱含神话迷信,于隋唐时期就由明教传入中国,正好与中华文化天象刻度的十二地支对应,于是成为融入中华文化的舶来部分,但其舶来印迹相当明显,不能像佛理一样,生在印度,长在中国,成为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得出星座所以然的人非常少,包括以星座论命理的现代术士,一百个就有九十九点九个是骗人钱财的胡说八道,根本就不知道洋人的祖先当年发现星座的自然原理是什么。

其实,洋人文化的十二星座,它与中华文化的二十八宿一样,乃是黄道平面上的十二个恒星群落座标体,这个座标的恒星群落,也在我二十八宿的肚腹之中,不过人家对星座的命名跟我完全不同,以物命名很具体,没有抽象的联想空间。天象原理见下图:

(该图系从国家天文台网下载,但时间标注应该是南半球的情况,显然与我时间不符。)所谓十二星座,即是洋人观星的黄道座标,排除占星学的胡扯,其实是用它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当然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以地球为中心说太阳是巡天行走的错觉表述),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而现代天文发现蛇夫座也被黄道经过,但不在占星学使用的黄道十二星座之列,在占星学的黄道十二星座(宫)定义,只是指在黄道带上十二个均分的区域,不同于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星座。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28年规范星座边界后,黄道中共有13个星座。而习惯的俗称十二星座一直被固定沿用。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上图所表达的时间不符,国家天文台也有如此说明:由于岁差的关系,当前太阳经过的十二星座与现在占星学所用的黄道十二星座(宫)的日期已不一致。以下转录国家天文台就十二星座在天球上具体位置及其说明如下: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白羊座—Aries,又名牡羊座,为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一个星座,守护星为火星,位于黄道0度起到3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天秤星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金牛座—Tauru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二个星座,守护星为金星,位于黄道30度起至6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天蝎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双子座—Gemini,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三个星座,守护星为水星,位于黄道60度起到9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射手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巨蟹座—Cancer,是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四个星座,守护星为月亮,位于黄道90度起到12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摩羯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狮子座—Leo,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五个星座,守护星为太阳,位于黄道120度起至15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水瓶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室女座—Virgo,又名处女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六个星座,守护星为水星,位于黄道150度起至18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双鱼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天秤座—Libra,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七个星座,守护星为金星,位于黄道180度起至210度前的区间。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天蝎座—Scorpiu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八个星座,守护星为冥王星、火星,位于黄道210度起至240度前的区间。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人马座—Sagittarius,又称射手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九个星座,守护星为木星,位于黄道240度起至270度前的区间。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摩羯座—Capricorn,又名山羊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个星座,守护星为土星,位于黄道270度起到300度前的区间。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宝瓶座—Aquarius,又名水瓶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一个星座,守护星为天王星,位于黄道300度起到33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狮子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双鱼座—Pisce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二个星座,守护星为海王星,位于黄道330度起到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室女座。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黄道十二宫图nEs南宇星空天文网-星空图片大全-天文爱好者网站

白羊宫

金牛宫

双子宫

巨蟹宫

狮子宫

室女宫

天秤宫

天蝎宫

人马宫

摩羯宫

宝瓶宫

双鱼宫

 

84、什么是太阳的黄道?

答:所谓太阳的黄道,跟地球的赤道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太阳一年四季围绕地球旋转的星天轨迹。其实,这是以观测人的自我为坐标,即以地球为中心所能看到的太阳黄色光辉的变化轨迹,故称黄道。

事实上,今天我们已知这是一种错觉,黄道在客观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而它不是太阳变化的运行轨迹,乃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路平面。也可说是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线路平面。在行星与行星之间,黄道面虽有偏差,但很小,正负都在16度之间。因此,这个整体的行星公转,它们在天球上形成的平面,统属黄道面。(见九大行星黄道轨迹平面图)

在这种公转过程中,星天是随地球公转角度不同,方位整体发生变化的。于是,才有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定期变化给人的感觉。事实上是因为地球的轨道(当然也包括所有行星的轨道)被固定,它只能在这些星际中穿行而造成。

但这么讲,恐很多人仍不能明确理会,我们来打个比方,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般都有很大的转盘来舒通车辆,我们就把这个大转盘用来比方,假设转盘花坛中心电线杆上不动的霓虹灯就是大阳,然后再把沿转盘旋转的汽车比地球,那么,这个汽车围绕转盘旋转的路线就是黄道。假如你坐在汽车上向窗外看,周遭的环境总在不断的变化。可你如果不想到窗外环境的变化,是因为自己坐的汽车在跑动而造成的话,那么,你势必就会感觉是阳光所能照射到的周遭环境有变化。而事实上转盘中心的霓虹灯和转盘周遭的建筑物,都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你坐在行动中的汽车上,其自我感觉的错觉。

这样比方来理解天球上的太阳黄道就好明白多了。

那么,黄道上的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个简单,我们仍以上例再来个接着的比方,让你心知肚明,将记忆深刻于脑海之中。一般城市的交通转盘,其圆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但你可把黄道这个地球转盘(当然也是九大行星的转盘),在自己脑海中无限放大,放大到能测定整个宇宙。那么,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作为天球上的坐标,都是“地球”或者说“行星”这个“交通汽车”,其围绕天球转盘旋转时必须路过的公汽站。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站,假如每站都停,今天称之谓普快车;如果只停大站,那便只有十二个星座,今天把停大站叫直快车;如果一般大站不停,只停特大城市,今天叫坐特快,那么,特快就只停八个站。而这八个站形象的比方,就是太昊伏羲的八卦名称和其在天球上的指代方位。每一卦的名称就是黄道上的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区,特大站。而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其实它们也不过是这些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区中的成员之一,不过因为它们都住在黄道平行区。如果这样形象的比方,应该每位看官都可听懂。因为无论你用什么名称在黄道上建站,或者说在地球轨道上做标记,而地球的运行轨迹则始终不变。这就是所谓的黄道,以及黄道与二十八宿、十二星座、伏羲八卦、黄帝干支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了把这些对应关系一一比对清楚,郑彝元先生绘制了一幅星天八卦图,此图后经晚生整理修正,已然作为敝人讲学的依据,现将其公诸于网络。因图面较大,但可通过网络软件放大后阅读。如此,则中国最博大精深的道统文化之来龙去脉,便可一目了然。

而在黄道上,当我们能全面看到东宫星宿的时候,说明这部分星天正好朝太阳的一面远离地球,当地球把阳光遮住时,因此看的特别清晰。反之,此时的西宫星天,必然大部分正好对着太阳的背面,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地球根本遮不了阳光,所以阳光把星宿档住,地球人不可能看的完全清楚,除非用哈勃望远镜。因此说,这就是太阳黄道的成相原理。可惜今天的天文学家,大凡没有传统文化该有的道统功底,多以洋人的词汇表述,很难把道理讲清。讲天文地理,又往往故弄玄虚,没头没绪,神仙也听不懂所以然。

85、赤道与黄道是不是一个概念?

答:通过上问的解答,我们已知黄道是地球或者行星绕太阳公转──在天球上的平行轨道面。而赤道则不同,古今概念有很大差异,今天的赤道指:以地球中心为坐标,划一个与地轴成直角相交的平面,赤道即是地球的表面点,是地球自转轨迹中心的圆周线,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9.752Km;平均半径 6371.012Km ;赤道周长 40075.7Km。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纯圆球体的话,那么,赤道便是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一个球面大圆(就跟发动机飞轮外圆一样)。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作为外圆正好居中,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所以,赤道也是划分地球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南北纬线的起点(即零度纬线),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这是今天的赤道概念,它跟黄道完全不是一码事。

但赤道的古义又不同,古代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个浑圆形的球体,如果把南北看成两极的话,那么赤道便是自东而西穿过头顶,即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今天的天文学称之为天球赤道,类同于黄道。《汉书·天文志》载:“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 又《后汉书·律历志下》“黄道去极”刘昭注引汉张衡《浑仪》:“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尚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唐孔颖达疏:“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明·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诗:“未月黄衢厄,妖遮赤道行。”这些讲的都是类同于黄道的天球赤道。

但也有指地球赤道的说法,例清·徐继畲《地球志略》:“地球从东西直剖之,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横绕地球之中,日驭之所正照也。”又清·黄遵宪《以莲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转,赤道逼人寒暑变。”总之,赤道一词的概念古今有歧义,但不外乎天球赤道与地球赤道之辨,应该说两者都说的过去。但在如今认知时,宜以黄道同赤道严格区分,以矫正歧义。即赤道该以现代天文学的定义为宜,也就是说赤道是地球南北纬线的起点。

而相对于纬线的另一条线,则叫子午线,也叫经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表示南北方向。经线和纬线的交错,才能构成地球上的经纬网,从而形成纵横坐标,绘制出全球地图,便于人们给地球以精确的测量。于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可以用一条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来表示。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所有的经线长度是相等的,但纬线越靠近南北极地,则越短。于是,这就有个问题,纬线的0度可以赤道为起点,那么,长度完全相等的经线又该如何区分呢?西历.1884年的10月1日,全球科学家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10月23日,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式建议,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子午线。所谓本初子午线,就是把该台所处的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向东划分0°~180°,为东经度,向西划分0°~180°.为西经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到东经0°20′25〃的地方,但全球经度仍然以原址为零点计算。所以,在英国伦敦有一条为0度的本初子午线。

再说,黄道和赤道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地球或者说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天球平面,而后者只是地球自转的球面轨道。如果从字面的意义理解,赤是红、是热、是被阳光直照的意思的话,那么,赤道便是地球上一年四季太阳当头直射,没有寒暑之分的热带地区了。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你不能说它是这样,也不能说它不是这样。因为,所谓地球的自转轨道平面,是相对地轴来说的,而不是相对太阳的直照来说的。于是,这就有个明显的问题,假如地球的自转轨道始终是对着太阳转动不变,那么,对赤道作这种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肯定就是对的。事实上,靠近赤道面,也的确是热带,一年四季的温差很小。问题是地球的自转并不老是赤道迎着太阳直照,它在绕太阳的公转中,转一圈即一年的行程中,其地轴受外力的作用而两次偏南或偏北的晃动。在此晃动过程中,其自转轨道并没变,但南北球的受光面,则发生明显的倾斜和变化,从而造成南北球的四季相对。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南北两半球夏天的太阳对着地面,几乎都是直照,但你不能说这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发生了位移。

其实这个道理用生活经验可以直观感觉,陀螺是一种游戏工具,70代以前的生人,做小孩时,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们都会玩。但现在很少看见了。我们就拿陀螺比地球。陀螺因上圆下尖,所以,下尖的一点跟上圆是对应的,可作为圆心能够转动的轴,再让下尖的轴心接触地面,然后用鞭绳套住轴外的圆面,该轴外的圆面就相当是地球的赤道,而且道理是一模一样的。然后,玩游戏的人用力把鞭绳拉动,陀螺受鞭绳拉力的作用在地上就自转起来了。倘若要它加速快转的话,那么,玩游戏的人就要用鞭抽。在这个抽打自转的过程中,陀螺因受外力作用,其轴心的上圆(即下尖的对极)在转动的过程中,有时歪向左边,有时歪向右边。但自转的平面,则始终不变。假如我们在灯光下观察陀螺左右(即南北极)歪斜过程中的受光面,显然,受光面会随陀螺南北倾斜度的不同而变,而且会非常明显。而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自转因受宇宙其他们引力的影响而南北晃动,就跟上述陀螺旋转的比喻一模一样。

现代天文学测定,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决定赤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能与黄道完全平行,而有23°26'的夹角,这就是所谓的黄赤交角。该交角由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与天球的交集所形成,这两个平面的交叉点,正好在一条天球直径线的两端点,因此也叫二分点,即春分与秋分。太阳从南向北经过的二分点,称为春分点;太阳从北向南经过的二分点,称为秋分点。

换一句话说,一年四季的形成,所谓太阳“向南”和“向北”的现代天文表达,根本就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种向南与向北,是由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自转轴心的两极偏移所引起。也就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样,便使地球上每个地方在一年中的太阳高度并不一样。于是形成四季。夏季在一年中太阳当头高照,是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在一年中太阳最低,是白昼最短的季节。可是,这种寒暑变迁,并不由日地距离的远近,即约500&127;万千米微小变化的差别而造成,经验告诉人们,这种差别而是由太阳对地面的直射还是斜射,以及日照时间的长短而造成。对于我们居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人们而言,“夏至”的前后,日中时的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于地面。按字面意义理解,这才称得上准“赤”道。可是,显然我们并不在赤道面上,而在北回归线的纬度上。

到了“冬至”前后,中午时的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正好决定热量接受的多少,从而造成地面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又在西北方落下,处地平上的时间很长。这叫昼长夜短,使地面处于长时间的光照之中,因而地面气温必高;反过来的“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到西南方就落下,处地平之上的时间甚短,这叫昼短夜长,必然使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如此冬夏形成。至于“春分”和“秋分”前后,则太阳照射的角度,正好介于两种情况之间。且太阳从正东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昼夜长短相近,于是,便形成了不冷不热的春秋两季。

以上这些,就是敝人所理解的赤道与黄道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各不相同的自然关系。

86、什么是太岁?

答:说到太岁,我所知道的就有天上的太岁和地上的太岁两种分别。这里先从天上的太岁说起:我们已经解答完天球上的星宿星座,又讲完了天球上的黄道赤道,而一直就没有介绍围绕天球上的黄道,以及星宿星座中可行走的行星《易》理是怎么回答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敝人著此《答疑》,每一文字的推敲始终谨遵圣训,全部讲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亦即自然的生化秩序,倘您问太岁的神君是什么?我不知道,孔子也没有教诲后人,所以无从回答。其实所谓的太岁,就是天球上的可动行星,即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大、体积最大、亮度最大的木星。此星在以人事命名的“天官”中,被称之谓“太岁”,也叫“岁星”或“福星”。该星在黄道上一年移动一个星座,以该星座为值勤的岗哨,司管一岁的祸福与吉凶。

我们知道,水、金、火、木、土这五大行星,前两星今天叫内行星,后三星今天叫外行星,它们在黄道这个平面上的运行,从来不偏轨道,很好观察。所以,万古前就被我们的祖先明确发现和认知。其中内行星水星因靠太阳最近,能见角度从来没有超出地平线的60度,总是伴随日出而现,因此叫辰星。内行星金星,在古代称之谓明星、也叫太白星,又见于东方曰启明,见于西方曰长庚。再说外行星火星,因其靠地近,光度变化大,或红或黄,或明或暗,故易惑人,因此取名曰荧惑星。接着就是木星,由于它在能动的行星中光亮最大,加上它在天球的黄道上,每年行走的位移很清楚,一年一个星座,因此也叫巡星。当把黄道上十二个星座巡视完毕,正好十二年,也就是木星绕太阳公转一个来回。因此,人们便把木星称之为岁星,也叫太岁。太岁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而太岁每年所处的星座,便是太岁的当年所在。然而,因星座计年是古巴比伦的天文学理,十二星座正好对应祖宗文化的十二地支,其与地支纪年的时空原理,即天象变化完全一致,故星座由明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被以干支纪年同化,而每年的属相及其方位,便是每年太岁运行的星座所在。换一句话说,属相正好代表星座,中国人只记属相,非天文爱好者,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星座,而讲属相,没有人不知道自己属鸡还是属狗,包括幼稚园的儿童。

而数千年的民谚中,有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这是不是迷信呢?不得而知,而作为绝学的知识,可以留些说明以存照,供后来的研究者作参考:什么是太岁头上呢?今天已没几个学者能说清楚。太岁头上是指太岁每年所处的方位(以子午为南北,以卯酉为东西,余者按顺时针而推定,见第83问答疑图示),以命主的住所或者出生地去对应,即不能对自己身边此方位,亦即太岁所在的土地轻举妄动(例今年2011年太岁在卯,卯为正东,故自家所在的正东之土不宜乱动。但此土于东邻而言,便为他家之西,故东邻之家可动此土而无灾)。

所谓动土,是指如造宅搬迁之类,如果不注意的话,则有可能犯太岁而运气不佳,或者事与愿违,或者灾祸不免。这就是五大行星中的太岁之辨。

讲完天上的太岁是什么,最后还得说说土星,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耗时29、7年,可见,它对黄道的“星宿管理”更细心,因为二十八宿与29、7年大致相等,所以它每年只能走星宿中的“一家”进行“视察”,这就是土星的“天官”之责,因此叫镇星,也叫填星。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万古前“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察星观斗,象事状物,以天官论职责的比方非常有道理

再说地上的太岁是什么?地上的太岁是一种神奇的生命体,生命现象,十分稀罕,很难见到,因为它既不是根生之物,也不是胎生之物,好象一个天然的化学肉圢。没人知道它是从土中长成,抑或还是从空气中长成。因此,一直为现代生物科学所不能解释。

这种生物体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更非食用菌类。因为它可深埋地下形成,也可从水上漂流形成,人们有时于无意中把它从土中刨出,又有时于无意中从河水漂流物中获得。此物既无根须,也无动物的腔肠和五官,而独有生物之肉体。此肉如同猪肉一般可割食,据说味也差不多,亦能很快再长还原,十分神奇,古今多有记载,于是被赋予天上的太岁化生一说。因此也叫地上的太岁。

而对此物的最早记载见《山海经》,最近的记录是2005年央视台发现太岁的专题报道。

他们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的复合型菌类,称它是一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古生物,所以,

从生物学上没法具体归类。说它不但没有任何神力,而且是个自身难保的家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能把它分在“菜”一类。话是这么说,但是研究一直没中断,科学家们没有一天不想破解此种生物之谜。(见下图,该图为网络照片下载)

关于太岁的见闻,唐《酉阳杂俎》记载:有名曰王丰者“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地上太岁均有详细记载,与今之发现完全相同,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经》曰:“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虞世南《北堂书抄》中也有相关“土肉”记载:“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而当今的太岁复现,分别见于内蒙,陕西,吉林等地,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

87、闰年闰月是如何确定的?

答:回答这个问题,涉足历法,它是道统生化流程的自然依据,是中华文化成其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论语。尧曰》引《书经》记载,尧王禅位于舜时对舜嘱托两件大事是为君之道的根本。这两件大事一是历法不能错,一错百姓耕种乱套,天下颗粒无收,则百姓生计无望,天禄永终;二是必须中庸仁慈,爱护天下苍生,不违天地生生之道。舜在禅位于禹时,也是同样的嘱咐。原文是:“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永执其中。(否则)四海穷困,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由此可见,历之为用,直系苍生,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本。

我们知道,历是用来判别气候,记载时空变化刻度的,它以时辰的单元规定为数理,用以作为“时间”计算的依据,又以时辰的生化流动,来观察“空间”的变化状态。也就是说时空是一体的,“历”是对这个时空一体进行准确观测的思想工具,行为的指南。

所谓时辰的单元规定,古今有所不同,今为秒、分、时、日、月、年,太古时没有秒分,只以时辰论,一个时辰为今天的两小时,以一昼夜为一日,以月亮的盈亏一回为一月,以一寒暑的循环为一年,此即太阳历法之基础。

历之起源流传了多少万年,现已没人知道,司马迁也只能记传说,相传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挠作甲子,太昊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帝尧氏命羲和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这才是流传至今的回归年。

到夏后氏颁夏时,为中国正朔之唯一标准。

三代历制各不同: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秦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汉初因袭秦制,武帝时始改正朔用夏正。王莽改用殷正,建丑,其后魏明帝唐武后以及肃宗,先后改朔,但未久仍用夏正,以迄于清末。

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亦改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单月三十日,双月三十一日,而以干支纪日的中历不变,其礼拜顺序亦与西俗一致,唯“节”置于月首,“气”置于月中,历十四年而废。

汉太初以迄清末,二千余年间,大抵以建寅为岁首,其间虽改正朔,多者十余年,少者一二年,皆因不合天时,不久仍用夏正。

然而,西洋人的古代历法,则非常紊乱,只有古希腊历,与我旧历相近,亦是采用太阴历。可见,人类的真正文明在远古,总被后来物欲放荡的战祸所毁灭,达尔文说这是进化,我说他是胡说八道。罗马人建国时所定之历法,一年为十个月,共三百零四日,洋元公元前四十六年,罗马大帝由利士凯撒命其执政官改正历法,为现今所用太阳历之鼻祖,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经, 罗马, 法王格列高里更加改正,即今世界各国通用历法。

西洋古代历,多以春分为岁首,埃及以秋分为岁首,由利士原拟用冬至日为岁首,因城邦市民泥守阴历习惯,必欲以是月之朔日为起点,遂以冬至后十日,为一月一日矣。

“阳历”即“洋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清末为泰西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后民国改元亦采用,并规定为“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应,故又名之曰“新历”。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就是《乾坤凿度》后的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开元前一直用此历,为与开元后的改历相对应,故名之曰“旧历”。而所谓“阴历”“阳历”的不同,并不是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小时九分九秒为恒星年、六小时十三分四十六秒为回归年有什么不同,而是整月计年的方法阴历有闰月,所以,一年有时十二月,有时十三月,不严谨,没有阳历只用十二个月等分,仅把余时用四年积攒成一天,然后放入二月作闰年来的方便。

以上讲了历的来龙去脉之后,下面才能回答闰年闰月的道理。

首先说明,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天球之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名的时间不同,要使每年的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先人们对回归年的时间掌握为便于记忆起见,曾编歌诀一首: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这样,阳历便是自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符,然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其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要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今置闰之法,可以阳历的公元来计算:凡公元年数能以四除尽者皆为闰年(例1972年,1976年);唯世纪年则不闰(例1800年,1900年);世纪年之世纪数,可以四除尽者,则仍为闰年(例1600年,2000年);即西历年数,若以百除之得整数,再以四除之而除不尽者,皆不置闰,其能除尽者则仍为闰年。

因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故距日有远近,一月一日,其距离最近,谓之“近日点”;七月二日距离最远,谓之“远日点”。而一年的开始,谓之“岁首”,亦称“年始”。阳历以近日点为岁首,为元月一日。

阳历每年分十二个月,每月的日数不规则,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之运行无关,不过是一年分为十二段,失去月的意义。除二月份有平年闰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数均有一定;七月以前,单月是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八月以后,双月是三十一天。单月三十天。先人制历为便宜记忆,亦编歌诀一首:

一三五七八十腊,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准在二月加。(注:冬,即十一月;腊,即十二月。)

再说阴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球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即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然地球绕日一周,等于月绕地球周转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天气之月为闰月(指二十四节气),在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以上就是“天之历数”的精确计算,也是万年以来关于闰年闰月的基本道理。而我传统文化对历数的正确掌握,则远胜世界其他任何文明,与今天的天文历数相比较,只有古今测度的工具与方法不同(请参读第19问“关于律与易的关系是怎么回事?”之答疑),没有历法的时辰分秒之差,这就是夏正即华夏民族夏历的骄傲。

88、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二十四节气,是我中华文化于乾坤凿度的历法刻度中,对自然的生化流程再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标注。在这一时空刻度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不变的生化意义。然后,透过节气的名称,表达时空的气象条件及万物的变化现象。古代依据阳气即阳光的变化来测定,迎圭推日,立竿见影,现代依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度数来测定,半斤对八两,殊途而同归。但你得承认万年前的中华文化,就有如此的优秀和高明,绝不是不肖“愤青”即洋奴们眼中的不如人,非要捣毁而后快。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至”是来到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阳历七月,夏至是阳历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炎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阳历元月,冬至是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夏至与冬至。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的白昼最短,所以,亦分别称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 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故又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于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可据此解释春分和秋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乃我祖先以天文划分季节之方法,此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钻出土来活动,便是春雷惊醒所致,故日惊蛰。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因而清洁明净。表示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已过。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从而生机盎然,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或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起来。

白露,指处暑后气温的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的条件,露水凝结的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以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事实上是对自然生化流程时空刻度的详细标注,用以指导人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生之道而生存。

通过前问答疑,我们已知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九分九秒,此为阳历一年。事实上,夏历即阴历并不是不知阳历周年自然如此,而是要让月亮的盈亏即阴历与阳气的周年循环合拍,中国是以节气作区分,通过闰年闰月来解决,这叫乾坤凿度,孔子《易传》与《黄帝内经》也有详细解释,前面的答疑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另赘述。

然自春分回至春分,须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是谓岁实。盖春分点逐渐西行,故岁实较地球周天之时刻为短,相差凡二十分二十三秒,是为岁差,自正月一日至次年之正月一日,谓之年。授时之要,首在节气,必年长与岁相等,庶春秋之代谢有常。然一年之内,不能有奇零时数,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平年。每年所余之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过三年,增加一日,为闰年,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而闰一日未免过多,所过多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约得四分日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而每四百年中减三闰,平均计算,每年得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须三千年后始有一日之差,此乃全部置闰之法。此置闰之法,实与节气同天象的对称有关,亦为阳历年法之略也。

阳历每年分十二月,其日数有定,七月以前,单月皆三十一日,而双月三十日,八月以后,双月皆三十一日,而单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种地的农民都知道:七前单月大,七后双月大。

民国以前历代历法,虽制作各异,为法不一,然其要旨则完全相同。无异于阳历者,旨在一年的月法对称,即新历之月,仅为年之分段,虽以月论,实与月亮晦朔弦望无关,故其日数可以规定。然旧历即阴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为首,而二次合朔相距约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数,或为二十九,或为三十。又因阴历与阳历的月法之不同,故年法亦异。阴历之年以近立春之朔日为始,一年之内,因月数不能有奇零,然积十二零,仅得三百五十四日,以之为年,则与岁实比较,相差约十一日。积至三年,则少了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再积二年,又少了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闰。平均计算,则每十九年,须置七闰。

然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它是阳气或阳光的生化流程,它在时空中的刻度是固定的,则不能因闰月而变。通常一月之内,都有一节一气,然每一节气之日数,平均约三十日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日有半,故每历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内仅有节无气者,即用以为闰月,此阴历对应二十四节气历法之大要。

而何谓月之朔望,亦顺便作一交待:月绕地行,地至何处月亦随之而行,每日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每月有盈亏之别,阴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则全“晦”,历二三日成弯形,再四五日见其半,再七八日见其盈,至是又渐渐亏缺以至于晦。

因月体不能自发光,故月光乃藉日光反射而有不同,每当全晦时,即月在日地之间,日月同一经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于地球之上,是为“朔”。及离朔七日余,而距日九十度时,日在月后,渐见其半,是谓“上弦”。至于月与日正对面为一百八十度,日月又同一经度,地在日月之间,月之受光面则完全向地,故光圆而为“望”。离望七日许,距日亦九十度,日行于月前,又仅见其半面,是谓“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于日与地之间时,光又全晦而位朔也。

地球绕日一周,谓之一岁,而一岁之气候不齐,一因所处之地带不同,一因球面受光远近不同。以北半球言之,当地球行至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回归线时,得正射日光,故气候炎热,谓之夏至,而南半球则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与夏至轨道之中间时,寒热适中,谓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间时,气候与春分等,谓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谓四时。

自春分起算,将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则春分适当零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将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分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个十五度,故以之分为二十四节气。

以上解答就是历法二十四节气的生化原理,可见,易历同源一体。

89、什么是“伏羲八卦次序”?

答:伏羲八卦次序,又称先天八卦次序,它是相对于文王八卦次序,即后天八卦次序而言的。其排列次序是: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个八卦次序的排列,乃宋代学者研《易》成果,他们依据孔子《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诠释,首先绘制《先天八卦图》。见下图:

 

此图亦称《伏羲八卦图》。然后将阴阳二气的演化,象征的绘制成阴阳鱼,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太极图。而事实上所谓的太极图,就是先天八卦次序的模拟:一二三四为阳面,五六七八为阴面,正好成为一对以S线相绕而旋转的阴阳鱼。根据宋人邵雍说明:“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以此正好表达阴阳二气的循环往复,道统宇宙的生生不息。太极八卦图如下:

《伏羲八卦》的方位,在数字排列上具有天左旋,地右转,即太阳从东往西运转,大地从西往东而行的特征。其数理排序对称稳定。如图:

          1

2          5

3                     6

4           7

8

图中:1与8,2与7,3与9,4与5,都是奇偶相对,其和又均为9。

然后,按照1至8的数字顺序,人们可以顺数,逆数,一直数到64,就会排出一个天然数理方阵图。这个方阵图非常有意思。见下图:

六十四数理排序方阵图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474

410

346

282

213

154

90

36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15

14

13

12

11

10

9

1

2

3

4

5

6

7

8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有意思的是,这个方阵图把八卦的八位数排成一横排,然后像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从下到上按S顺序往上数,一直数到六十四,正好是横竖八排的方阵图。再看横排的和数,均以64递增,竖行的各数之和,均为260,竖行无论从下到上还是从上到下,八行的第一格和第八格,第二格和第七格,第三格和第六格,第四格和第五格数字的和,均为65。

以上就是伏羲八卦的秩序由来和数理奥秘,其中有关的天机可供您无限探秘。

90、什么是“文王八卦次序图”?

答:“文王八卦次序图”又称“后天八卦次序图”。它亦是宋人研《易》成果,也是依据孔子《说卦传》第五章和第十章,分别对《易》理的具体言诠绘画而成。

《说卦传》第五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把这段言诠绘成“八卦图”,就是所谓的《后天八卦图》。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后天八卦”的排序,八卦的四阳卦和四阴卦,分别都聚在一起,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一致排列,如巽、离、坤、兑四阴卦居东南到正西;乾、坎、艮、震四阳卦居西北到正东都是依顺时针序所排列,这是完全不同于“先天八卦”以“天地定位”的天象对称而论的,它完全是从生命流程的终始而着眼。所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分明就是生命流程的具体写照。“帝”者,蒂也。有蒂之物就是生命的指代,亦即万物生化的指代。而命理学的《旺相休囚表》也是依此而来。

又《说卦传》第十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再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而“文王八卦次序”的排列,也是根据这段话的言诠而绘制的。(请参读第23问答疑详细解读)

在这段言诠中,孔子以“父母六子”之说,介绍文王演八卦,是以家庭的父母子女关系作比拟,说明《乾》《坤》二卦为阴阳之根本,万物之始祖,而《震》,《坎》,《艮》和《巽》,《离》,《兑》六卦,乃至六十四卦,均出自乾坤二卦,就如同家庭一样,有父母然后有子女,有子女然后有子子孙孙。

索是求的意思,就是乾坤阴阳相互求交。这段经文的意思简言之:即凡乾之一阳来交于坤之阴,则成阳卦而得三男,此三男即震,坎,艮三卦是也;凡坤之一阴来交乾之阳,则成阴卦而得三女,此三女即巽,离,兑三卦是也。具体而言,即:坤阴一次来交于乾阳初爻,而成震,称长男;乾阳一次来交于坤阴初爻,而成巽,称长女。坤阴二次来交于乾阳中爻,而成坎,称中男;乾阳二次来交于坤阴中爻,而成离,称中女。坤阴三次来交于乾阳上爻,而成艮,称少男;乾阳三次来交于上爻,而成兑,称少女。其关系示意图如下:

上述二图,就是所谓“文王八卦次序图”,亦即“后天八卦次序图”。这个次序图的依据,纯粹是《说卦传》中所讲的,天然《易》理的生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