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国外流行服装: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7:21

16、“参天两地而倚数”是什么意思?

 答:参是叁,叁天两地是大自然的倚(ji)数与耦数的对应。倚数是周天立度的依据。所谓周天立度,36O度为一圆周,360天为一周年。倘以四季分,90天为一季,四九三百六十天。倘以四维分,正好90度为一维,四九三百六十度。关于圆面积径一围三,方面积径二围四,这是人们必学的数理常识。但这个常识的发现历史非常悠久,则是远古祖先用监视日圭“推策迎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据《周髀算经》记载:“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大夫善数也,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请问数从安出?’商高对曰:‘数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赵注曰:“推方圆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所谓”圆出于方“,是说一个等边四方形(或者看成立体也行)的四维,每维划弧90度,则4×90=360度,正好为一圆。所以说圆出于方。而方的四维边长,每维则只有60为度。(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周天的圆,即时间是以倚数,即天数90度为四时历数(春夏秋冬)进行刻度的。至于空间的宽广,则是以耦数(圆中包括的方)即地数60度的边长为东南西北之四维的,从而正好永恒的对应圆的时间刻度。这好比时间与空间同时展开,时间的长度永远是以90度为单位的延长,空间的宽度则永远只能是以60度为单位的顺从延伸一样。对宇宙时空的数理推算就这么演绎出来。再看90和60相比,地数只有天数的3:2。换一句话说,地数6只有天数9的2/3,这就叫”参天两地而倚数。“

 有意思的是:阳气以十天干计算为周循,也就是说阳气运行十天为一个小循环(称之谓十天干,”乾“字左边是”十日干“三字组成,右边是一个”气“字,仓颉造这个字时就把先人观天的意象全部涵盖在字中)。大约36个周期循环为一年,即360天。四季平分便是90天。根据天圆地方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以圆周计算便是90度。所以易卦的阳策以36来定就是这么仰观俯察得出的结论。再用36×乾卦阳6爻,正好=216策。这就是对太阳阳气在一年内循环变化的基本认知。

 再看坤的阴气变化,所谓阴气地气,实际上是对月亮的周期观察。月亮叁五一变化,也就是十五天一盈缺,这被称之为节气。《黄帝内经》上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这里可以看出,以阴之”六气“(即六节气,共90天)正好对应阳气”九周“循回,亦即四分之一时(季)。所以,用四时(季)乘阴之”六气“,又正好等于24节气,”立春、雨水……“就是以八卦这么推算出来的。这就是八卦阴策只有24的认知原理。

 所以叫,”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月亮三五一变,与四季错综其数,形成生命节律的固定节气,以显天地变化的伦常,除了与自然完全合拍,谁有能力人为做到?

 再用24节气×坤卦6爻正好=144策。所以孔子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当万物之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不以上述阴阳变化的数理举一反三,郑彝元先生之前,前人没有一个解通,全部都是臆测,早成绝学。事实上64卦总爻数为384,当以阴阳各半相分,则为384÷2=192。再用阳气周年36循×阳爻192正好=6912策。而阴气一年只有24节气×阴爻192恰好=4608策。把这一年内阴阳交感的总策数相加,不多不少11520。这就是孔子的原话本意,”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所谓”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是指阴阳二气循环一年后的相交运行日。

 (360日这是一个大致时间,因为太阳年12个月为365天多1/4日,月亮年十二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日,一多一少取其中,所以说是个大致时间。而两者相距的时日只能用闰年闰月来补齐,才能把阴阳拉平,使生命流程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永远不变,不影响作物的耕种时间。称之为”乾坤凿度“。在这之先,孔子已明确的加以了说明。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讲解的非常清楚。但如何您读后,仍有难以理解的词意,我们下问再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90与60对比,还是36与24对比,抑或是216与144对比,还是6912与4608对比,都是叁天两地的自然数据。

 

  况且,卦画的阳爻以九论,从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到上九爻,形成易卦专用术语。又如阴爻全部以六论,从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到上六爻,也是因此而来。

 因为天数九的无限放大,与地数六的无限放大,其方圆都是”叁天两地“的比例,它与日月星辰的时空演化,其循环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易理的神奇。因此,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中曰:”昔者包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注:神明者,日月星辰,德者,得也。即对日月星辰运转规律的明白了解),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通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源,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

 17、怎么求卦和起卦?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把孔子《系辞上传》一段原话用现代汉语意译,并加适当说明就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我们不能举一反三,老是胡乱的猜译,找不到对应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数理的根据,就会把它变成绝学,使其高深莫测,让您永远不知所以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意译:一三五七九,这是阳数,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这是阴数,偶数也叫地数。这样,阳数有五位,阴数也有五位,把它们的各自五位相加,于是各有得数。奇数相加得25,偶数相加得30。再把两得相加等于55。这个55就是天地二数的基础生数。用这个基础生数来推算世间万物的变化,可以叫神出鬼没、无所不通。

(备注:为什么要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孔子以后,没有人将它解通。后文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就让历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错了简牍的原因呢?还是后儒传写笔误?历史上有很多争论。笔者认为孔子前后的解读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都是对的,只是他没有深入细说,后人没能听懂。这里面应有很深的天机原理在其中,有待后人深入研究和发现。这就好比洋人莱布尼茨学我《周易》,从而发现八卦二进制,冯诺伊曼又据此搞出信息时代的电脑科技。其实《易》中的天机无所不包,点滴破译都可受益无穷。笔者认为祖宗立卦时重五,是有自然原因的,因为举手投足都是五。故左五便是阳五,右五便是阴五。因此,才有有关阴阳五行的自然之体会。这首先见之于手足左右各五之功用,理应是”包牺氏“立卦时”近取诸身“的必有之考虑。阳是生数,阴是长数,阴阳之合便是十。所以,远祖立天干为十,阴阳各五。再看天数地数的总数加起来,正好等于55。如果我们撇开55中的函数,只从象上看这两个5,品在一起一模一样,正好是一双手。如果这样观察自然现象,后文”大衍之数“只说五十,就是把五衍生了十倍,前后文就没有丁点矛盾了。目前知道五的功用只在五行上,怎么将其自然作用无限放大,乃是每一炎黄子孙必须好好继承和研究的课题。这个备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只有孔子要求”学而时(实)习之“的举一反三的自然联想,谨供各位看官受启参考)。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意译:占筮起卦用蓍草五十根作大象推衍,演算时还要取出一根置于一侧放着,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拨开,就成了两堆,用以象征阴阳。从分成两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再以四根为单位,分薮两堆蓍草。每堆分薮下来的结果,左堆余一,右堆必余三(反之亦然),左堆余二,右堆必余二,如果左堆是整数四,这四也要当成余数,右堆也一样要当成余四。这是因为用四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这个余数放置一边,象征历法中每年该有的余数归纳而闰。五年闰两次,所以还得将两堆抽走了四根或者八根蓍草的蓍草堆合拢后再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薮二次。

 (注:这样再把两堆蓍草合拢薮,如果三次归奇于仂,提走的蓍草余数都是8的话,因为最大为8。那么三八也只提走二十四根。因为共有48根蓍草参与分割与运算,所以最后两堆多下来的蓍草最少也还有24根。再将这24根蓍草用4季除,24÷4=6。这个6便是一阴爻,而且是可变的老阴爻。于是画一(――)卦画,称之为所求卦的初六爻。这样三变只能画一爻,所以后文说”十有八变而成卦“,正好三六一十八。而现在的人是用三个银钱去丢卦,手掷银钱落地,三个正面为老阳,三个反面为老阴,正反反为少阳,反正正为少阴。这是朱熹告诉的方式,替个人算算小命可以,测国是的重大抉择,是绝不能采用的)。

 乾卦蓍数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数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参读第16问答题)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相当于阴历年与阳历年的中间数(365天与354天的平均数)。这样乾坤阴阳各192爻的总策数,分别与阳36周相乘和与阴24节气相乘之积的相加便有11520。这个数就是世间万物的衍生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译:所以,求卦起卦必须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这个四营的步骤,才能筮得《周易》该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样的步骤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这还是不谈变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引伸出来,进而观察各种变爻关系,上下关系,互动关系,才能触类旁通,把各种可能因素算清楚,则行事才能无不有始又有终(不做虎头蛇尾的无功之事)。

 18,怎么理解阴阳、刚柔、仁义?、

 答:《说卦传》的开头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段文字解《易》的道理既简约,又博大精深。关于”易“”幽赞神明“”生蓍“”参天两地“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我们已经在前面一一做了回答。而还有的”阴阳“”刚柔“”仁义“三个概念,一为天道,一为地道,一为人道。这是《易》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尽量从易从简上来作回答。以便各位看官一读就懂。

 至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三个概念”理“”性“”命“,则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义理。今天已经不用”义理“一词论道了,而是代之以洋话语境,称之为最高哲学(但说最高哲学则似是而非。因为义理,情在理中,魂在理中。而哲学,则没有灵魂。这是中华文化跟西洋文化其概念内涵的根本不同)。这三个概念的最高义理,我们也恐怕只能放在三百问的最后来作总结回答了。

 首先还是先读孔子《说卦传》中对”阴阳“”刚柔“”仁义“之道由来的进一步解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通过这段话的解释,我们知道了昔者圣人作《易》的目的,是想回答性命是从哪里来的。以便从而顺成生命的自然流程。于是发现阴阳变化是生生的原因,把它称之谓天道。又发现生命是由大地把它长成物体和形状的,从而有柔有刚。因此,又把这刚柔看成为地道的养生功能。回头再来考察生命的自性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发现人能感恩,也就是说生命能感恩,从而生出孝敬之心,仁爱之义。所以,情感仁义是人道。

 由于阴阳、刚柔、仁义都是生命出现的原因,所以,从秩序上看,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乃是天道的阴阳在先,地道的刚柔在后,生命的仁义为末。因此,阴阳又是刚柔与仁义发生的总原因,故在普遍论理的情况下,阴阳又常囊括刚柔与仁义,以其”消“”息“而论道。总体说,从空间上看,此六者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

 (这里提示各位看官,我把阴阳、刚柔,仁义等事物的正反两面,用”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作表述,应该说认理是相当准确,符合道理之自然本身的。也是想带头自觉否定”两两相对“这种西方语境。前面已经说过,西洋文化的相对意识,对我子孙的误导已贻害深重。因为,”相对“一词,其概念的内涵设定,就明明白白地带有了”对立“和”对抗“的情绪与意图。想用它表述自然生生之道,本身就是个错误,永无可能。最终,还会引导人与人相互残杀和斗争,反过来破坏自然的生生而毁生。这已是误导了人类数千年的不争事实。请各位用心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阴阳相伴本身,夫妻恩爱本身,天地人道本身)。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鉴于如此认知原理,于是,就把阴阳看成生生的天道,以六画卦的最上两爻做表示的。又看万物都在地上长出,形态有刚有柔,就把最下两爻看成地道。只有生命是在天地之间长成的,所以用中间两爻表示人道。从而把卦位依序定死。这就跟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一样,卦位定死就是道理不能变是同样的自然原理。于是,通过定位后的卦爻之变和互卦相比,就可综合判断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理,从而判断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可见,《易》理中的阴阳、刚柔、仁义是圣人画卦摹拟世界演化的根本依据。它是仰观俯察天文地理的结果,也是卦用六爻的直接原因。所谓”乾乘六龙以御天“,所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其实,皆指所谓”六爻效天下之动也“的不同表述。什么是天下之动?日月星辰,风霜雨露。所谓”效“者,即反复摹拟之,反复检验之。因为,只有”动“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生之源。因此,”阴阳“”刚柔“”仁义“此六者,便同”六虚“、”六龙“,”六宗“”六爻“的时空概念一样,它们之间具有相同与相通的对应意义。

 19、关于律与历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答:律与历是中华文化认知自然的两个重要观念,其中有情、理、义的多重含义。所以,对观念性的道理,我们不能用概念一词来作等同的理解。这就是东方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认知进路。我们知道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今天把”规“和”律“两者连起来做词组,称之为规律,用以表达自然的道理,是迎合西方科学的概念来论概念的,表意没有情义,语意极不完整。

 那么,律的本来又是什么呢?第一,是声率,二,是命源,三,是时序。声率是对自然的天籁之音而定义,命源是对生生的气理而定义,时序是对时间的终始而定义。此三者又均有数理不变的逻辑。这就是一个律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及其来历。所以,我说它具有情、理、义的三重含义。把祖宗文化的这些个道理重新梳理,这就是我辈该做的文化抢救,即”为往圣继绝学“是也。

 对律吕的发现,传说是黄帝的乐官,一个名叫伶伦的人。他以《易》中最大的阳数九,按其数理损益,发明了律吕飞灰,从而搞出十二律吕。律吕飞灰究竟是怎么回事?史书只记传说,没有详实的细节资料。伶伦受命研究音律,他跑了很多地方,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跑到昆仑山北。发现了一种能做律管的竹子,于是就采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把它中间掏空,做成长短不一的十二根管子,用它来测量一年十二个月的地气,看这地气是如何发声的。从而找出自然音律与生命流程的生化对应。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候气之法“。

 据说,他把十二根同样粗细的竹子一头平锯,另一头斜削。最长的一根九寸,最短的一根四寸六分。然后把斜削带尖的一头同时插入阴山的地下,并将毎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装上苇膜灰,此灰名叫”葭莩“,非常轻。然后把它全用布幔遮盖,外面再筑不通风的房室,自己躲在里面观察。到了11月的冬至日,阴气已极,阳气来息,《易》理叫做一阳生时,地气把这最长管中的”葭莩“吹出,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叫”律吕吹灰“。这种第一次和第一个月也是第一根九寸长管”吹灰“的声音,后来制造一种黄钟把它复制出来,就被定名为黄钟。吹灰的时辰就是冬至准时分。依次的第二个月节气亦如此,直到一年的十二个月都有不同音律相对应,周而复始。

 

 这种伶伦用九的损益法而削成的相对短管,通过地气发出的飞灰及其声音,被一一命名记载。根据这种声率仿音制作的乐器,它们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种乐器的声率名称就简称律吕。又因,这律管的长短尺寸的奇偶数不同,其所代表的月份奇偶数也不同,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所以十二律吕其实是六律六吕,律阳吕阴。又因阴阳互根,通常说的”六律“,就包括了六律六吕。当然,关于律吕的发现与发明,这些都是传说,想重新做一次试骗,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试验经费,中间还有很多细节也并不清楚,有待厘清。

 于是,音律的秩序就这么被发现,它与历数同源。而其律管长短的损益法是将最大的天数九按3:2进行损,名之曰”参天两地“;然后再将损下来的数用同样的3:2进行益,这也叫”参天两地“。9÷3=6,这叫九的三分损去一分便是六,这是第一损。那么,有损便有益,再将六以三分之,6÷3=2,二是六的三分之一,那么,所谓的益就是在第一次损的基础六上加上它的三分之一6+2=8。其他依此类推。伶伦的律管长短就是用此”参天两地“的自然天理求算出来的,所以律与《易》理同,”《易》与天地准“。

 关于这一原理,《史记。律书第三》是这么记载的:”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去就是损,三分损一分的意思。益就是三分加一分的意思。宫、徵、商、羽、角是六律的五音归类。其”参天两地“损益计算公式如下:

  宫;81

  徵:宫×2/3=81×2/3=54

  商:徵×4/3=54×4/3=72

  羽;商×2/3=72×2/3=48

  角:羽×4/3=48×1/3=64

 再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说律与历同源?司马迁在《史记。律书第三》中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又说”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这里面回答了六律的推定,其中已含有这么几层道理:第一,王者立法,物度轨则;吹律听声,推算四季;同类相聚,同声相从。这些统以六律为根本。由此可见,律与历本来就是一体之本。那么对历的推算又是怎么来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历书第四》中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历,首先是对日月星辰变化的考定。这便是说,咱们的祖先是以自己为坐标,观察天体在天球上的变化(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这跟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其对生命流程的本质理解没关系。所以,现代力学的天体运动原理,并不能否定以人为坐标的生命流程原理。因为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对五行流转的阴阳消长认知,对阳长阴短的时空矫正,乃是中国历法的生命流程。可以说这一生命流程会永世不变。一年365天又1/4多,这是太阳运行的周天结果,今天换成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倘以360度为圆周论,它多了5度又余1/4,只能是椭圆。倘以月圆月缺作观察,12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这就为难了远古的祖先。于是他们以天干地支分时辰,用以调整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天行疾,地行迟“,对其进行”乾坤凿度“,然后矫正时差,不误农时。这就是黄帝考定星历的来历。

 再把天干配地支,从甲子到甲子,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以六十时日为周期。也就是说十天干运行了六个周期,而地支才五个循环,甲与子才能重新相会。这就叫天行疾,地行迟。然后六个甲子日周期,6×6=360天,接近一年度,相差也有五天多。那怎么办呢?只能以地气循环为标准,测准冬至日,即每年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初生的那一刻,一般都在农历十一月。再以六十花甲子推算,从而进行损益,多的天数就用闰年解决,多的月数用闰月解决就很方便了。

 比如:以月亮盈亏计算每月日期,12个月共有354天又1/4日。把这354日用花甲子相除,显然只够五个花甲子余54天多,这54天多就算成是坤凿度的多余日时。那么,乾的周期,即太阳年显然是365天又多1/4日,倘以6个花甲子相除,又余5天多1/4日。这显然又是乾凿度的多余日时。然后把乾的6个花甲子数,拿来填补坤的54日余数不足的1个花甲子,再加乾余的5天,这样便可依次推算出下一年的冬至日是哪一天。假如先一年的冬至日为冬月甲子日的话,那么,下一年的冬至日便是第二年冬月的己巳日。以下依此类推,从黄帝时代确定冬至日起,只要文化不中断,用六十花甲子依序推算,可确定一亿万后的某一年冬至日是花甲子的哪一天,哪一时,分秒不差。所以,《论语。尧曰》篇告诉我们,尧把帝位禅让舜时,一再嘱咐”天之历数在尔躬“。舜禅位于禹时又同样嘱咐。可见,律与历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是中华文化律与历的基本原理。

 20、什么是卦辞和爻辞?

 答: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辞,用来说明该卦的形象要义。卦辞分卦名和卦形西种意义表达。比如乾卦,卦形下写着”乾。元亨、利贞“。其中”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卦辞是对卦名形象意义的总体回答。相当于文章的概论。

 爻辞是写在每一卦的爻画之后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爻辞象事状物论吉凶,道得失。亦叫象辞和兆辞。每一爻辞的开头都以初、上、九、六为题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阴阳爻画的排列,乃是对天地人道的象征定位,表达宇宙的时空节律。六爻一卦,均从最底下的一爻往上数,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这最底下的一爻就称”初“,最上的一爻就称上。

 那么,为什么把”初“”上“又跟”九“”六“相连,从第二爻到第五爻又用其位次与”九“”六“相连呢?原来,九是宇宙间的最大个数,它只能用三分,因此既是奇数中的最大个数,也是阳变的极数原因。众所周知,九一变为一十,所以逢九必变,又回一。因此,九就是阳气的极数,乾天的极数。于是,把阳爻称之为九。比如乾卦六爻皆阳,第一爻就称”被九“,第二爻就称”九二“,接着便是”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所以,对每卦中阳爻的表述依此位次类推,全部以九论。这是读卦必须搞清的常识。

 反之,同样的道理,因”九“与”六“的比率是”参天两地“的不变数理(前面已经详细解答,不予赘述),六便成了地数,代表阴气的极数。所以每卦的阴爻亦类推,分别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这样表述卦爻的时空关系,天人关系,爻画的象征意义就好明确了。比如既济卦的第一爻是阳爻,曰: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意思是:初九爻象征曳住车轮,不让其尾被水沾湿,这没有过错。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意思是:六二爻象征妇人丢失了遮帘,不必去追逐,七日内可失而复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意思是,九三爻象征殷高宗征伐鬼方,苦战三年而胜,切莫任用小人。

  ”六四,(绵)有衣袽。终日戒“。

  意思是,六四爻兆示,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当整天警惕灾祸方可无恙。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意思是,九五爻象征东邻之国杀牛大祭神祗,不如西邻之国诚敬简朴的以心祭神。心诚便可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意思是,上六爻兆示渡河被水淹顶,非常危险(只有修德守身才能渡过)。

  以上这些举例就是卦辞爻辞的各种象征比方及其兆示提示。这就是卦爻辞的叙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