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被占交通事故案例:统计数据是替党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27:32
2009/06/24 17:47:11统计数据是替党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崔宇

替党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整个政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部门当然也无法逃脱替党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诘问,而且统计部门在专业性的幌子下更容易制造谎言。

今年以来,关于统计数据背离和打架的新闻屡见不鲜,比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增加值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用电量数据屡次一升一降(同比增幅的最高背离程度达到11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国际能源署还质疑,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6.1%与当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也不符合。

针对这种质疑之风,国家统计局一方面组织体制内专家加以辩驳。但这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质变、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加大的结论并不令人信服。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期为了维持就业和保持增长只会强化旧的经济模式,而不会进行会造成大量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点从中国政府降低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性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和多次上调出口退税可见一斑。经济结构调整一般不会在经济急速衰退时横空出世。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尴尬维护形象,国家统计局也在寻求立法支持,希望统一统计数据的发布渠道。近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的统计法修订草案中就规定,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公布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一致的统计数据,尽管同时也规定并不干涉民间调查和单位内部统计,但已经让我们感到了“统计霸权”的阴影。

这种必须由统计部门“独立”发布统计数据的规定对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只会带来阻碍,因为统计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需要来自各个机构和部门统计数据的竞争和检验,特别是在现有的统计部门受同级政府行政领导的统计体制下,如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会加强行政权力下的“数据垄断”,统计学也极有可能回归到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社会科学,1990年以前中国的统计理论就曾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统计学。”

诚然,国家统计局已经在努力改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比如,国家统计局已经着手收回地方GDP数据的发布权,改由自己直接核算;6月23日还开通了社情民意调查热线-12340,接受公众的咨询和质疑。 但在现行的统计体制下,统计部门特别是基层统计部门在统计专业性外衣的遮掩下,替当权者说话仍然十分便利。一种方式是直接注水,这尤其以地方统计数据为甚,由于现有统计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的缺陷,使得地方政府的数据往往不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得出,而是根据“它地”实际情况得出,从而谋取政治利益。

地方GDP的汇总数据和全国GDP数据曾出现上万亿元的差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方政府常常通过工业增加值重复计算(即突破法人属地原则,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被各地重复计算)和第三产业估算过度的方式(即“总量不够三产凑”)来虚增地方GDP,今年第一季度许多专家眼中的第三产业迅猛增长或许就有这个因素,也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戏称为“地方用统计为增长做贡献”。

另一种方式是在发布统计数据时,常常散布“不完全信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进而误导公众和投资者。比如,今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里昂证券发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曾出现了背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2.4,连续四个月回升,而里昂证券的PMI则显示回落至44.8。实际上二者的统计口径天壤之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PMI指数只覆盖约730家大中型企业,而里昂证券的PMI覆盖了400多家中小型企业,因此这两个机构的PMI指数不是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如果在发布数据时同时公布取样方法,想必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口水战。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说过:“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资料”,如何认清政府公布的纷繁芜杂的统计数据是各国公众都要面临的难题。1954年,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用轻松通俗的文字写了本至今仍畅销的名作《统计数字会撒谎》(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如果你看了这本书,学会了如何挑选内在有偏的样本、如何遗漏重要的数据和偷换概念,或许会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替党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有更深切的体会。
 为什么我怀疑统计局造假----王福重(转载)

作者:gigs1 提交日期:2009-6-19 12:53:00 访问:4838 回复:68

中国经济哪里有一点危机的影子?你看,国家统计局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赫赫增长了8.9%,绝对世界第一。果真如此,中国经济可真是独领风骚了。
  部分专家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不对称中,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个别专家”,不过是“简单的对比、随意的猜测、主观的估计”而已。可是,你的数据太离谱,只要简单的对比一下,就知道不是真的。   
  不单是5月份,包括金融危机之后的所有数据,都值得怀疑。  
  我首先坚决不相信中国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中,在失业不断加剧(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居民收入不断下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企业投资的基础),出口(净出口是GDP的一部分)更是两位数持续下滑时,单靠政府迄今只有8000多亿的财政刺激性投资,GDP就可以增长6.5%。其次,我更不相信,随着危机逐渐渗入实体经济,我们的日子反倒一月比一月好。好像危机对中国真的不算“危”,而只剩“机”。  
  注意,我们只是GDP增速在下降,而不是GDP在下降,也就是说经济还在增长,比没有危机时还要好。从一季度到4、5月份,是越来越好,比如5月份比4月份好。可以“预计”,统计局会告诉我们,第二季度一定比第一季度好。  
  我的感觉是,统计局在造假!  
  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增加值法”,这个方法,发达国家多不采用,人家用的是“支出法”。“增加值法”要准确,必须做到每个统计单元严格独立,否则就会产生重复计算。这一点,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呢。  
  五月份的8.9%肯定有问题。我不从能源消耗角度讲,看财政部的数据就知道。财政部刚刚公布了5月份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入增加了4.8%。这是财政收入从去年10月连续7个月下滑之后的第一次增长。而财政部也详细说明了增长的来源:消费税增长了91%,营业税增长了14%,非税收入增长了1.3倍。这里边根本没有增值税的事,也就是说,增值税是负增长的。  
  增值税可是中国第一大税,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以上。而增值税的课税依据就是增加值。如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9%,规模以上又是全国增加值的大头(“规模以上”这个看起来不符合语法的怪怪的词,意思是达到规定的销售规模以上的企业,当然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具体标准由统计机关规定。按照现在的统计办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也就是达到统计局规定的规模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如果规模以上企业增长这么多,就应该反应到增值税的增加上来。  
  按照统计局的数据,中国GDP并没有下降,而只要GDP还在增加,增值税就不应该不增加,因为GDP基本就是全部增加值的和,同时,其他的流转税也不应该不增加。而中国的税制是以流转税为最大主体的。只要GDP还在增长,税收收入因而全国财政收入就不至于下降。但是,连续7个月的财政收入下降,反过来说明中国经济远没有统计局说得那么好。  
  一个看似乌龙的消息颇耐人寻味:上海的《东方早报》6月14日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春季会员大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发言预计,今年我国GDP增速可能仅能达到6.54%,而全球经济2010年复苏的可能性也很小。同时,他对车市繁荣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而时隔不久,银监会新闻处就发表声明,称这种言论报道不实,“刘明康主席在年会上表示,今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在8%左右”。呵呵。  
  让人怀疑的重要的宏观数据,除了增加值和GDP,还有失业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的失业率只有4%左右。这谁能相信?现在,城里几乎家家都有下岗的,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0多万农民工丢失了饭碗。失业率居然一点也不变?跟10年前、20年前、30年前一样?!简直是开玩笑。  
  统计系统虽然有10万之众,素质如何且不说,单是它是政府序列,没有独立性这一点,其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更不用说,统计部门造假,有着“光荣的传统”。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国家统计局前任局长李德水就公开表示过,不少统计人员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造假行为。  
  中国的统计数据,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汇报,全国的数据,是地方数据的加总(当然不是简单相加,上级也要适当调整一下)。一旦上级制定了目标,哪个地方政府敢不完成?层层加码,超额完成任务,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统计数据是决策的基础,而除了国家统计局,任何人难以知晓宏观经济的真实情况,只能“猜测”,只有统计局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职责。多少不要紧,只要数字真,是统计局最大的贡献和职业道德。  
  多年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统计数字真实性多有怀疑,除了拉斯基和章家敦这些有些离谱的人,还有更多严肃的学者和经济学家。统计部门也屡次标榜自己清白,可是并没有出示具体的证据。  
  两个月之前,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明显位置,挂上了一篇名叫Tom Orlik的没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的文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减速时期的GDP统计”,国家统计局长马建堂还特意做了批示。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虽然全国统计数据依靠地方政府上报,可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地方没有造假的积极性,反而有可能低报的动机,以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在我看来,这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不过这同一篇文章提到,199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是8%,最后统计局公布的是7.8%,大家都觉得数据太假,当时的朱鎔基总理就说,“猖獗的弄虚作假”席卷了统计报表。不知道10年之间,无论是统计人员素质,还是统计方法,以及统计机关的独立性,统计意识,可有实质性改变?凭什么说,“席卷”之风已经过去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统计局真想打消绝非“个别人的”怀疑,也还自己一个清白,就把统计的基础数据公布、计算过程公布出来,谁是谁非,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我想这不是什么难事,也不算是国家机密吧。  
  如果总是认定“没有我们完成不了的任务”,而统计局也“顾全大局”,主动配合政府完成经济增长指标,那一切都将混乱起来。  
  遗憾的是,我们正在看到统计局“努力工作”的苗头。比如,2009年全年的目标是保8,而一季度只有6.5%,那以后的三个季度就得加把劲,二季度怎么也得8-9%吧。于是,工业增加值真的就有8.9%。  
  欧美经济一直被我们唱空,可是最近的数据表明,它们的情况正在好转。它们的媒体一贯是报忧不报喜,统计数据也是政府民间一起搞,造假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所以,一旦数据好转就是真的好了。而我们呢,数据倒是不错,大家感觉却是相反的。不知道要增长多少,才能让我们感觉得到。  
  自己糊弄自己,最终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