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危则安 无损则全出处:中国的神秘文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4:56:43

 

 

 

中国的神秘文字

 

 

 

 

 

 

自远古的结绳记事、龙马负图、刻木作契和刻陶铭文等中国文字的滥觞开始,汉字已有一万年的发展历史,其间,曾出现过多次的“汇合”和“分流”情况,即:数种文字并存一个时期后经约定俗成或官府强制汇合为统一的文字;一种文字在不同的地域或部落中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后形成了略有或大有差异而分流成为若干种文字。在整个中国文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情况曾反复交替地出现而致使产生了多种其它文字,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发现但未能完全识读的、可以说是神秘的其它文字有十四种。

 

一、古沅天书  在江西省广昌县赤水镇古沅村有一处摩崖石刻上的许多文字符号,其面积之博大、笔划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而令人惊叹,其形成年代经多方求证仍无法确认,仅从其笔划结构上初步分析它早于西安甲骨文和龙山陶片。

 

二、红岩天书  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黄果树大瀑布西7.5公里的晒甲山悬崖石壁上有一块百米高的浅红色石屏上刻有32个文字符号,其大者如人、小者如斗,据《永宁州志·地理志》记载“共二十五字”。1995年3月安顺行署曾宣布破译者可获百万元,经学者们研究后主要有两种未定说法:一是认为它是早已失传的夜郎文字,二是认为它是当年诸葛亮派人刻下的战争记录。

 

三、仙居天书  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韦羌山的一处百余米高的陡坡上镌刻着如虫纹、蝌蚪纹的文字符号,据当地民间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给后人留下的文字资料。

 

四、夜郎天书  在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于九十年代初发现的4480个皆以毛笔蘸烟墨写成的如草似篆的文字符号,经分析此与“红岩天书”皆系二千年前的汉时形成,其时有夜郎国(在今黔西一带)的夜郎文字后已失传。

 

五、仓颉刻文  在三千年前周初时发现的坐落于今山东省寿光县城西迤北处的仓颉墓中石刻上的28个字,现仅识其首八字为“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据《金陵新志》等记载,当年孔子见了竟一字不识,后来的秦李斯只认识其首八字、汉叔孙通认识其十三个字。

 

六、岣嵝碑文  原发现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30公里的衡山岣嵝峰峰顶,现置浙江省绍兴市的禹庙中,碑上有77个似篆非篆的文字符号,据当地民间传说是为纪念大禹“随山导水功成”的记功碑,其文字因历代训释不一而无定论,据说,1958年当地文化部门曾以碑文拓件请教郭沫若,郭老回信道“秘不可究”。

 

七、巴蜀图语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四川省东部的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广汉市三星堆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刻有共200多个不同的文字符号和80多枚青铜印章。后经专家初步研究认为可能是二千四百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它与古巴蜀王国有关,并且,它与古彝文有着惊人的相似处。为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文字而称其为巴蜀图语。

 

八、东巴文字  是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分布在滇川交界处的金沙江两岸)的先民们创制的一种象形文字,纳西族所奉信的东巴教的经书都是由巫师用东巴文字写成的。现在,纳西族人对这一文字识者很少,外界人也无法掌握。

 

九、《仓颉书》  此书历来被疑为是汉朝儒生刘歆的伪作,后经株洲工学院刘志一教授多年研究认为:此书是一部用古彝文记录彝族先民们祭祀活动和仓颉造字传说的内容。

十、《夏禹书》  此书也是被疑为伪作的古籍,其文字十分难识,后经刘志一研究认为书中的12个字中有5个古彝文、7个汉甲骨文。

 

十一、溪州铭文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古镇(为古溪州)的一座八面铜柱上有铭文2600余字,其中的一些古异体字难以辨识。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柱为939年楚国王马希范战败了溪州土司彭士愁后双方和解而将盟约刻于此柱上,后历经千余年风雨此柱仍未见锈蚀。

 

十二、上江女书  1983年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千家峒首次发现的仅在当地妇女中传承使用的一种向左倾斜的菱形拼音文字。经对比研究,女书与七千多年前的陶器铭文极为相似甚至有些文字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它与甲骨文同出一源但早于甲骨文。女书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渭河中下游流域(今陕西省)开始使用女书,后来由于母系制改变以及部落纷争使失势后的部落只有冒险向南流落到当时十分蛮荒、地势偏僻、与外界隔绝的今粤桂湘交界处继续使用着他们原来的文字即“女书”,而其它大部分部落的文字却从陶文逐步经甲骨文、钟鼎文等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

 

十三、桂湘瑶字  1986年在桂湘交界处的湖南省永州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漆树田瑶山发现的主要在当地妇女中传承使用的奇特的瑶族文字,它是由线条符号组成一个个方块字分别表示某一句话而不与语言中的词一一对应,经研究认为它是桂湘地区瑶族的先民们创制的一种原始文字。

 

十四、彝族甲骨文  1978年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汉墓群中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51个文字符号,经初步研究认为距今二千余年的这些文字既与甲骨文有关又与古彝文有关。

 

上述十四种神秘文字虽然大都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一些可信的分析结果或推测,但终因缺少可靠的资料等而未能准确地辨识其文字、断定其年代。  如果从地域分布状况分析,除仓颉刻文远在黄河下游,其余十三种都处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点有二:第一,巴蜀图语、彝族甲骨文、《仓颉书》和《夏禹书》四种文字中都出现了或相似于古彝文的文字,集中生活在岷江、金沙江和大渡河三水流域的彝族先民们于七千年前创制的古彝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而这四种文字与古彝文之间为什么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但至少可以认为它们同出一源。第二,其它九种文字却又神秘地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从横断山东南到东边沿海呈东西线几近均匀地分布在当时还是草莱待辟、山林掩复的偏僻地域里: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贵州关岭的红岩天书、贵州赫章的夜郎天书、湖南永顺的溪州铭文、湖南城步的桂湘瑶字、湖南江永的上江女书、湖南衡山的岣嵝碑文、江西广昌的古沅天书、浙江仙居的仙居天书。

 

    十五、大麦地岩画  是近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现的距今七千到八千年前的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共分26大类有2000多个图画文字,经北方民族大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研究整理分析后认为它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关。

 

十六、恩施陈书  是近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方坪村谢家湾陈光祥家收集到的用朱砂写的“方块字”残卷30余册,系陈光祥的祖父陈武秀(1884-1943)书写,陈家早年由祖籍贵州迁移到恩施甘溪桂花寨后又到四方坪谢家湾,经对照分析这些方块字系表意文字,笔划一般为6—14划,可能是巴人文字的起源,它与汉字、其它少数民族文字皆无任何关系,亦无传人,并且在当地对此文字的形成和书写过程有许多宗教色彩的民间传说。

 

十七、苗文碑  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苗族聚集区中心地带的贵州雷公山发现的一块残碑,现存贵州省博物馆。其字形类似隶体汉字但无人能识。据苗族史诗《溯河西迁》记载:苗族先民们在迁徙过程中到了“五条江水冲一处,九河汇作一江流”的南萝时无法将他们的文字带过河,情急之下将文字吞下肚中,因此他们的文字就没有了。

 

十八、坡芽歌书  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甲村的坡芽村发现的画在土布上81幅图案的歌书,它记录着81首壮族山歌,在学习山歌时长者用歌书中的图案和符号帮助记忆,久而久之整个图案和符号就成了山歌的词谱。经初步研究,歌书可填补壮族没有文字的空白。它与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一样都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

 

十九、手心字  在重庆市綦江县赶水铜佛坝的李庆生家有一块刻满了呈螺旋状整齐排列着奇怪文字的石碑,每个字都带有似人手心的弧形形状,并且,在距他家不远处有一组岩画和洞穴悬棺,经专家考察后初步认为:碑文与岩画可能是早已消失的“巴蜀图语”,也可能与已消失了数百年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南平獠人有关。

 

二十、酉阳文字  是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周永乐先后在宜居乡和龚滩古镇收购的分别有20和30多页的二本线装书中的文字,书中的大多数文字旁注有汉字,经现任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武陵土家族民俗展览馆总经理的周永乐对照研究认为:这二本书名为《古三字经》。但在2007年又有人对媒体照片上的二十多个字用《康熙字典》查出后认为这二本书是古今汉字对照表。

 

二十一、西夏文字  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国使用的文字,西夏在黄河以东到玉门的今陕甘宁青一带的国土上雄踞了不到二百年却创造了包括文字在内的灿烂文化,西夏文字是由野利仁荣等人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改创后于1036年颁布,其字体多仿汉字楷书且有篆书、草书,共有6000多字但无一字与汉字相同。1227年西夏被蒙古人消灭后其文字在1500年前后不留痕迹地神秘消失。现北京居庸关长城过街门洞上的六种元代石刻文字中的一种就是西夏文字。现存西夏文字书籍有《音同》、《文海》等。

 

二十二、盐亭碑文  在四川省盐亭县发现的一块古界碑上有50余行类似于文字的符号,目前尚待考证其来源、辨识其文字。另据记载,黄帝元妃嫘祖(原名王凤)的出生地即是盐亭,如此推测,此碑可能是后人记录与嫘祖、黄帝有关的内容。

 

二十三、九莲山天书  近年来有游人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九莲山无意中发现当地山民们用一种谁也看不懂的字,写好后择机烧掉,他们自称受神灵的指使而画出来的字。游人们称他们写的字为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