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证明范文: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比较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18:19
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比较分析 林秀 信息文化 网络文化 概念比较 信息与知识传播 G202 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比较分析

林 秀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本文广泛收集和整理当前流行的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各种定义,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信息文化;网络文化;概念比较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5)01-0026-031 关于信息文化的概念

在我国,卢泰宏先生最早提出了信息文化的概念。卢先生在其《信息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文化形态——信息文化”[1]。他还指出,“信息文化的支撑点或生长点不是文字,不是宗教,不是建筑或艺术,也不是理念或道德,而主要是技术,是信息技术带来了革命,产生了信息文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1]。

同卢泰宏先生的观点比较接近的还有沈阳先生的“信息技术文化说”。沈阳曾指出,“一种技术,当它在社会中普遍得到认可和运用,并且这种运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就会衍生为一种文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已超越了纯技术的界域,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被称为信息技术文化”[2]。严康敏、赖茂生先生认为“有人将信息时代可预期产生的新文化方式和内容称之为‘电脑空间文化’,也就是人们常常谈起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的内容并非完全确定,大致上用来表示两方面的含义:①指原有的各种文化内容以及活动方式因被纳入到‘信息高速公路’系统进行制作、加工、传递和交流而发生变化,即所谓原有文化的‘电脑化’和‘信息化’;②指随着人们越来越经常和更大规模地运用‘信息高速公路’系统从事各种行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这种运用方式本身势必越来越丰富多样化,进而形成一种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形态”[3]。

党跃武认为,“信息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支点的信息活动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广义的信息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作为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信息文化,作为行为方式的信息文化和作为精神观念的信息文化”[4]。谢俊贵则指出,信息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信息文化、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和制度层面的信息文化”三个层次[5]。

董焱先生对信息文化有过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6]。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7]。

俄罗斯学者斯克沃尔佐夫把信息文化认为是一种“信息场”。他所谓的“信息场”是指“信息载体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包括生活方式的范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8]。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Bellows博士认为,“信息文化是社会的一个阶层(stratum),这个阶层的成员由于各种原因具有获取各种主题的新知识的愿望”[7]。

从以上的信息文化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主要是从技术和社会两个视角来界定信息文化的概念。从技术视角界定的信息文化概念(如卢泰宏和严康敏、赖茂生的信息文化概念),因其把信息文化立足于技术的支撑点上可称其为狭义的概念。而从社会视角界定的信息文化概念则因其视野扩展到整个社会的信息活动领域(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领域)可称其为是广义的概念。

2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

在我国,网络文化概念的出现要比信息文化概念的出现至少晚10年。在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界,较早专门论述网络文化问题的学者是匡文波先生。他于1999年发表的《论网络文化》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9]。同年,杨熔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与数字图书馆》一文中认为网络文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即网络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网络文化是多元竞争的文化,网络文化是开放和个性化的文化[10]。

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1]。

翁寒松认为,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12]。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他认为,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11]。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13]。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14]。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5]。

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16]。

李梁指出,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以‘比特’的形式存在或曾经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文字作品、图片、画面等”[17]。换言之,“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18]。另外,一些人还认为网络文化等同于赛博文化(Cyberculture)。赛博文化又叫电脑网络空间文化,它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电脑网络空间中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大都是传统文化内容经过‘数字化’或‘信息化’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替代品,没有更多新的特点,因而并不具备一种新型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类就是由于超文本和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因特网上的应用和普及,产生的许多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新文化的鲜明特点,代表了电脑网络空间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9]。

从上述的对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较之对信息文化的认识,歧义更多。其主要表现,①人们对网络文化认识的角度迥异,因而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出现了“盲人摸象”的结果,即出现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定义的局面;②人们在对网络文化进行概念界定时,出现了把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在概念上相混同的现象(如范晓红的界定);③人们在对网络文化进行认识和概念界定时,没有将网络文化概念与其先前出现的信息文化概念相比较,因而未给人们指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这是目前人们对网络文化概念的认识上存在的最大缺陷。

3 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概念比较分析

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概念中,笔者认为E.B.泰勒(E.B.Tylor)的文化定义最为恰当:“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0]。而且,笔者也认同对文化概念的外延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分类的观点。基于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认识,笔者对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作如下概括。

第一,从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产生顺序看,信息文化先于网络文化而产生。因为人类社会的信息现象自古有之,人类的从古至今的生活过程也就是信息文化形成的过程,只不过独立形态的信息文化的形成较晚,而网络文化则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产生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从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概念的外延上看,信息文化包含网络文化。因为,网络文化中的“网络”乃是指信息网络,而信息网络只是信息的一种存在形态。这是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在概念上的最根本的区别。因此,那种把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相混同或等同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三,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都是以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形态,即无论是信息文化还是网络文化,都是人们在进行信息活动时所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这是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的同质性联系。

第四,相对独立意义上的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都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得到应用的产物,同时也都是人们的信息意识普遍得到提高的产物。因此,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都是新兴的或新型的文化形态,或者说,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都是以信息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这也是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形成虽然都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前提,但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化较之信息文化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为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而信息文化的一些内容如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的手工组织与开发等,可以在制度或精神层面上进行,而不一定完全依赖于物质技术,尽管不依赖物质技术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所以,笔者也反对把信息文化简单地归结为“技术文化”的说法。

参考文献
[1]卢泰宏.信息文化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沈阳.论信息技术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99—104.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面向未来的震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23.
[4]党跃武.信息文化简论[J].情报资料工作,1999,(5):1—4.
[5]谢俊贵.关于现阶段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初步探索[J].情报科学,1999,17(1):18.
[6]董焱.开展信息文化学研究[J].未来与发展,1998,(3):41—42.
[7]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6.
[8]A·B·斯克沃尔佐夫.信息文化与国家安全[J].国外社会科学,1998,(2):85.
[9]匡文波.论信息文化[J].图书馆,1999,(2):16—17.
[10]杨熔.网络文化的兴起与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1999,(4):28—30.
[11]http:∥www.shanghaiit.net.cn.
[12]翁赛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N].科技日报,2001-09-21.
[13]臧学英.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N].光明日报,2001-06-06.
[14]范晓红.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J].图书情报论坛,1999,(4):9—11.
[15]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6]魏宏森,刘长红.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5):47—52.
[17]李梁.试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J].现代传播,1999,(3):2—5.
[18]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9):8—15.
[19]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0]蔡俊生,等.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情报科学/《情报科学》编辑部·—月刊·—ISSN 1007-7634·—2005-V23,第1期,P26-28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