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海医院怎么样:从经济学角度解读秦朝都是怎样衰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27:06

每个人对历史的解读都不一样,政治家看到的是权术阴谋,文学家看到的是故事人物,思想家看到的是文化渊源,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所以根据某个目的删选后的历史完全可以服从个人意志,难怪有位美国人说历史不过是一条“谎言的密西西比河”,而中国人几乎是天生的政治家,在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中,政治始终是中国人解读历史的最重要线索,除此之外,你很难听到另外一种声音,而以史为鉴,方知兴衰,今天,就让我们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尝试另一种思维方式,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审视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

我不知道是因为中国人的中庸思想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贵族精神和武士精神在这个国家几乎毫无踪影,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几乎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容易忍受统治者对自己人权和自由的践踏而非是因为反抗可能引起的流血和牺牲。甚至有人把“忍”字奉为至高美德,认为只要拥有了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和谐就可以不管天下大乱天昏地暗,“英雄主义”更被嘲笑为抢出风头,人民的“公共意识”更让人不敢恭维。另一方面,这个民族又太缺乏冒险精神,比如说,安土重迁是任何一个地球居民都会有的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很多国人更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饿死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寻找可能出现的新的机会。种种原因加在一起,都使得这个民族对统治者的任何政策都表示顺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有反抗之心,也正是如此,这片土地上的王朝交替深深吸引了我,要知道这个国家上任何一个新的王朝新的统治者的诞生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显得困难得多。

有趣的是,在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把一个王朝的覆灭归结为统治者的昏庸或暴戾,如果历史可以这样简单,它根本就不足以值得我们如此慎重的对待。我个人认为,一个王朝覆灭的最直接原因是国家政策完全偏离了社会现实,与当时的经济水平格格不入或者背道而驰。

接下来,我将努力挖掘真相,将零星的片段拼凑起来,争取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认真审视我们的千年文明。探索的过程中,我将努力做到客观公正理性,而且,尽管政治上可以弄虚作假,但经济一般更能让人接近事实真相。在此过程中,也请各位高人多多指教。

秦朝的覆灭

在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英明如秦皇汉武”,我不知道这种论调从何而来,但我将证明,秦始皇和汉武帝非但不英明,反而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统治者。

谈到秦朝,这个朝代给我们的印象显得有些太过戏剧,它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荣耀和期: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结束了500多年持续不断的战火和纷争,中国历史从此由分封制进入到中央集权制,且它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统治可以延续到千秋万代,但讽刺的是事实却恰好相反,秦朝犹如昙花一现般只存在了15年。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是秦朝丞相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原文,表明了自己对皇帝驱逐宾客的担忧。很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尽管这种危险并不是最主要的。

那么两千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结束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命运呢?

一,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淮南子·人间训》。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尽管现有的历史书籍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或者提及这个问题,但它确实存在着:中国大多数王朝的覆灭无不与战争有关,而发动战争的原因却显得荒谬可笑——为了君主的荣耀,即通俗意义上的“面子”。中国人对“面子”的喜好简直到了一种痴狂的程度,历史上如此,现在仍是如此,那些各种各样的“面子工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当然,其实为了君主的荣耀发动一场战争的并不只是中国,这样的例子在欧洲历史上也存在过,但中国是唯一一个不考虑战争预算的国家!不计成本,不计得失!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具体事例中详加说明。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土地上分布这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我不知道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多长,但五百多年的时间里至少也有十代人吧?这十代人每天都要生活在战争的恐慌中,时刻担心着被夺取性命或者家园,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团糟糕,但我相信,渴望稳定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当时每个中国百姓的愿望。公元前221年,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军国主义思想浓郁的秦帝国在“耕战”的积极对外扩张政策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短暂的九年时间里,迅速征服了广大的中原腹地,在五百多年的纷争中,我相信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稳定的生活环境是每个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但遗憾的是,秦朝只是满足了人们前面的愿望,却没有帮人们实现后面的愿望:秦朝只是统一了中原腹地,但战争并未停止,人们依旧生活在恐慌中。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一统中原后,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对外战争,北击匈奴,南击百越,国家没有一刻进行过休养生息!统一之前,秦灭六国已经严重消耗了国力,无论是战争是胜利者或者是失败者,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无论是对国家而言,而是对国家里的每个百姓而言,休养生息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然而,秦帝国却为了将自己的皇权延伸到更广袤的土地上,不顾百姓死活,在国家已经已经严重疲软,需要长时间的修复之时,毅然选择了持续对外作战!发动一场战争几乎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迫不得已没人愿意诉诸武力,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国民的牺牲,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摧毁也是不可估量的,而是还要考虑战争的受益如何——如果战争胜利,是否能够收回成本并因此获利,但秦朝统治者显然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不然,休养生息恢复经济之后再发动一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且,匈奴与百越在当时属于荒凉之地,对他们经济的掠夺并不见得足以补偿战争的成本,而事实上也确实如何,秦朝完成对这些国家的作战后,生产力并没有显著提高。相反地,只是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让更多的原本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男丁被迫走上了战场。如果一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那么不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多么强大,衰亡必定是它唯一的归宿。而我们回顾先秦即秦帝国的历史,这个国家从成立到灭亡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

二.没有任何过渡的强制性中央集权

秦朝在历史中的特殊角色,除了在于它统一中国之外,还在于开创了一种全

新的对中国影响最为久远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秦以前,中国一直实行封建统治,即分封而制,这就像欧洲历史上的贵族制,不同领主在各自的土地上享有独立的立法权等权利,而且有着独立的财政收入,负责所辖领土的各项事宜,他们效忠于国王,各领主之间又相互制衡。而这些领主的实力,足可以媲美一个个小国王,当有一天有人要剥夺他们手中的权利时,因此而可能失去的利益足以使他们用生命来抵抗。

秦统一之初,人心思定,百姓们无不盼望着新的王朝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种稳定的生活,但我们的统治者非但没有就此休养生息,把恢复国力作为首要任务,外交上反而继续支持对外作战,对内更史无前例费分封,立郡县。

我们姑且不考虑这项政策是否会得罪太多的利益集团,即便假设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公正的政策,本着对历史与传统的眷恋之情,老百姓要舍弃盛行了几百年的制度接受一种新观念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激起人们的不满情结,普通事件尚且如此,更不要提这项政策几乎得罪了皇权以外的所有利益集团!

在投资学上,我们往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投资,风险与收益。但从前面的对外扩张中我们已经看出,这位暴戾的帝王完全不考虑风险与收益,他显然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脑,丧失了所有理性,不计一切的宣扬自己的至尊皇权,在百姓最需要稳定的时候,秦朝的统治者一味地施加给人们恐慌。

秦帝国元年,秦始皇费分封,立郡县,中国的历史发展就此与西方社会分道扬镳,分别走向了集权与制衡的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弱化地方,强化皇权成为中国统治者的最主要任务。贵族一般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最主要动力,但秦朝统治者却将他们纷纷赶下台,剥夺了他们的全部财产,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统治者成了众诸侯们的眼中钉,而战争以及接下来的经济政策更让普通百姓对统治者恨之入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对这种残暴的统治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但统治者显然对此还不满意,为了确保旧诸侯的力量不再复辟,秦始皇更是将原六国的所有富豪等权利阶层驱逐到咸阳等最便于自己监控的地方。但是否因为废除分封制和迁徙旧贵族就可以将原先的旧势力消除殆尽,史书中鲜有提及,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推断出当时的情况: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国在经历了秦朝与汉朝两个朝代的绞杀后,最终才被魏所灭。这个简单的案例足可以让我们看到诸侯国实力的强大,那么在秦朝的强制性剿杀贵族的行动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项工作有多么艰难,并为日后的统治埋下了怎样的祸根。当第一次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消息传到中国各地的时候,旧贵族被迅速点燃,他们几乎在第一时间加入到了反秦的队伍中!

三.与国家向前发展背道而驰的经济政策

也许大兴土木在统治者眼中也成了一件可以加强皇权的事情,所以在秦朝短暂的十五年的统治时间里,修建了诸多规模庞大的土木工程,比如阿房宫,骊山墓,长城,兵马俑,驰道等等不合时宜的完全背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庞大工程。据说阿房宫动用了70多万劳动力才得以修建完成,我想骊山,长城,兵马俑这些工程量也同样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而驰道的修建更显得毫无意义:仅仅是为了满足实行郡县制后的帝王偶尔视察各郡县之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商业完全处于野蛮文明时期的公元前,人们的日常往来少之又少,驰道除了劳民伤财之外,几乎也可以完全被看做是为了帝王的荣耀!

或许我们从分工的角度更能说明这些举动的荒谬性。

据一些史料记载,秦朝的人口大约为一千万左右,而征兵就已经达到了二百多万,这几乎占据了男子人数的一半之多!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继续征用大量劳动力从事土木修建,而且,因为秦朝的好战,相当大一部分人被安排从事兵器的生产工作,这从兵马俑出土的各种兵器中可以得到证明,且不加上各种各样的流民,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而按照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当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据国民人口相当大的比例之后,这个国家就会在温饱线上挣扎,更不会有任何多余的剩余生产物可以用来交换日常所需的其他用品,一日三餐成为困扰普通百姓的最大难题,一个在饥饿中挣扎的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和持久呢?!

让我们感到更不可思议的是,秦王朝居然在此种状况下实现了土地私有制。我们已经很清楚这项制度的本质了:在不公平状态下实行土地私有制无疑等于给权利阶级进行土地兼并和土地掠夺披上合法的外衣!在地主对土地的疯狂兼并下,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他们有些变成了地主的奴隶,需要像地主交付高达50%的土地租金,或向雇主交付同样比例的赋税,大量农民因无法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被迫逃亡山林,重新开辟异常艰难的生活,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金融的概念,但人们不得不依靠借贷过生活,由此引发的经济犯罪更是层出不穷,被剥夺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失地农民很快有人走上了偷盗或抢劫的道路,这种现象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老百姓担心的不再是帝国军队的烧杀抢夺,而是自己的村民是否会讲目标锁定在他们身上……至于当时的社会道德,我只能用毫无底线来形容。与此同时,政府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将农业生产完全服务于对外扩张,流民规模为历史之最大,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与政府的利益冲突处于紧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