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带三层别墅图片:大姜标准化生产之地老虎的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21:04

大姜标准化生产之地老虎的防治

  • 小地老虎又称“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该虫分布广,危害大,是大姜苗期主要害虫之一。

    a)   危害症状:幼虫一般为6龄,1-2龄群集于大姜或田间旋花科杂草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针孔状花叶,或将幼嫩组织吃成缺刻,3龄后分散危害,白天潜伏于杂草或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间出来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以黎明前露水未干时活动最频繁,常把咬断的幼苗嫩茎拖入土穴内食用。

    b)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5毫米,翅展40-45毫米。前翅黑褐色,中部有一条圆形的环状纹和一个肾状纹,肾状纹外方,有一个三角形的楔状纹,3斑相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

    卵:半球形,表面有许多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

    幼虫:末龄体长35-48毫米,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大小不同的颗粒,腹部第1节至第8节背面,每节有4个毛瘤,前两个显著小于后两个,身体末端有比较坚硬的壁板,为黄褐色,上有黑褐色纵带2条

    蛹:纺锤形,红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毛刺。

    c)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5代(高寒地区2-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南方越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为主。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阶段,成虫羽化后由南向北迁移,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迁移盛期,成虫迁移过程中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800-1000粒。卵产在旋花科、黎科杂草的叶背面。卵孵化后第一代幼虫先在杂草上取食,然后转移到大姜幼苗的心叶处取食叶肉,形成针孔状或缺刻,高龄幼虫可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5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时期,5月中旬后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阶段。最后一代成虫一般在10月中旬发生。,成虫昼伏夜出,在土块及杂草间潜藏,具较强的趋光和趋化性。幼虫共6龄,1-3龄昼伏夜出,取食杂草或大姜叶片或嫩梢,4龄后潜入土中,夜间活动,咬食大姜幼芽或将幼苗拖入土中;5-6龄为暴食阶段,此时的危害量约占总量的95%。

    d)   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为30亩),或放置装有糖醋诱杀剂(诱剂配法:糖3份,醋4份,水2份,酒1份;并按总量加入0.2%的90%晶体敌百虫)的盆诱杀小地老虎成虫。也可根据小地老虎幼虫3龄前不入土的习性,清晨在断株或叶片上有小孔或缺刻的植株处进行人工捕杀。

    2)   化学防治:幼虫3龄前,可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施大姜植株下部。还可用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配成1:50的毒土,以每亩用毒土4-5公斤,或3公斤麸皮炒熟后拌入90%的晶体敌百虫100克于傍晚时分撒于大姜地行间进行诱杀。在虫龄较大的地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