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处理方法:全球债务重组开始市场大震荡成常态中国产业升级艰难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3:15:18

全球债务重组开始市场大震荡成常态中国产业升级艰难前行

(2011-11-01 12:19:19) 转载标签:

中国

《羊城晚报》

波士顿咨询公司

《华尔街日报》

每周外经贸热点

育儿

  全球市场大震荡,这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提醒过大家,不要对商品价格的上涨寄予太大的希望,未来将以跌为主。尽管昨夜美元大涨,而商品却未同幅度大跌,但美元这样的走势,也让我们不敢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掉以轻心。同时,也不要认为国际上的形势很不好,中国股市就没有希望,因为越是国际市场动荡,越是外需不能指望,国内的经济政策就越会积极,股市可能会很不错。
  
  所以,股市投资者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希腊债务危机解决方案刚刚给了市场一点欣喜,但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市场上的说法已经变成“没有具体细节”,这说明件事已经过去了,按中国股市的说法:好消息消化完了。为什么这么快?因为问题太大,就像一个饥饿太久的人,胃口太大,给了不少的食品,但相对于这个人而言,杯水车薪。
  
  找不到明确的趋势和方向,这好像是“不确定”,但这样找不到方向的“折腾”,正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特征,这一点是“确定”的,是不应当被质疑的。而我们的经济政策只要充分考虑“不确定”的确定性,就不会离谱。
  
  昨天《羊城晚报》报道说:MADEINUSA已经消失多年,但现在又在俏俏地复归。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全球制造业的再分配已经开始,虽然目前还只是最初阶段”,《羊城晚报》采访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希尔金时获得了这样的回答。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监测数据,也让人隐约嗅到了这样的气息———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
  
  《羊城晚报》调查发现,今年3月起,美国人在商场购买的碳纤维棒球棒(Miken)和烟雾警报器(FirstAlert)时,他们会发现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产地标签已被悄然换成MADEINAMERICA(美国制造),而美国音响发烧友拿起“SleekAudio”耳机时,他们也会发现,同样的价格,他们买到“美国制造”而再不是“中国制造”的商品。
  
  这些产品过去都是在广东东莞的生产的,现在他们都迁回美国本土了。美国耳机生产商SleekAudio近期将生产业务回迁美国佛罗里达州。这一消息很快引起美国媒体和咨询公司的关注。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这是美国制造业回流风潮的一个典型案例。
  
  美国玩具生产商Wham-O决定将50%的飞盘和呼啦圈订单在美国国内生产,这些订单此前一直是交给中国等地的工厂;美国发光二极管灯泡生产商SeesmartLED公司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如今却正筹备将其整个海外业务迁回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近日与美国汽车工人协会达成协议,福特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这些业务通常外包给中国企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佐治亚州的哥伦布。
  
  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公司的美国主页也显示,卡特彼勒已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南部的维多利亚市开设新工厂。该项目将在2012年中正式运转,生产液压挖掘机,一旦全面启动,将会使美国本土产能提高三倍多,并为本土员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这样的事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降。更值得注意的是:迁离中国的企业就是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中国到底要不要这样的产能?要不要这样的生产技术?
  
  为什么迁离?成本!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还有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正在消失。而现在看,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已经不太合算。广东省外经贸厅在《每周外经贸热点》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
  
  这是一个趋势吗?如果是,中国的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之路在哪?留给中国的不依然是中低端消费品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世界都在试图恢复制造业,而我们却大幅拉高制造业成本,挤出、挤垮大量企业,未来我们又靠什么屹立于国际市场?还不用说国际市场,你的竞争优势没了,你自己家门口的市场保得住吗?
  
  我现在还说不好这件事的结果,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中国经济不是好事。有人说,我们不是要靠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吗?但殊不知,制造业如果出了问题,国民收入从何而来?全靠服务业发育?这不过是一种“零和交易”,没有收入,服务又卖给谁?谁又购买的起服务?
  
  10月31日的消息说: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存款流失2850亿元。这些钱流到哪里去了?高利贷吗?要是那样,说明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还在上涨。而同日的消息称: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利率也在大幅上涨。一方面要压房价,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成本大幅提高,最终是什么结果?房地产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不是实业成本上升吗?(文:钮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