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gif图: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背景材料(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02:21

 新闻出版总署

    (2011年2月28日)


     一、“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情况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英明决策和重大部署,指引和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全力打造市场主体,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时期,全国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均已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其中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48家应转制出版社中,除1家停办退出外,有137家出版社全面完成了转企改制,其余10家出版社也都进入扫尾工作,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

     (二)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上市融资取得重大进展。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新闻出版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重组,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功重组全国人大办公厅所属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和中央统战部所属的华文出版社;中国文联所属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完成了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安徽出版集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等企业跨区域发展稳步推进;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成功组建。到目前,全国已组建了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2010年,中南出版传媒、皖新传媒、湖南天舟文化等多家新闻出版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到目前已在境内A股和香港H股上市的新闻出版企业已有14家。

     (三)认真实施系列惠民工程,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深化人民出版社、党报党刊等事业性新闻出版单位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和服务能力,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重点出版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程、全民阅读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等重大惠民工程为支撑,覆盖城乡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其中农家书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9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众。文化环保工程扎实推进,整治报刊、音像制品、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不断扩大新闻出版对内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结构明显改善。积极破除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性障碍,新闻出版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引导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全面进入印刷、复制、发行和新媒体硬件制作等领域,鼓励民营文化工作室有序参与出版策划服务。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印刷复制企业中均占到了84%,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分别占到69%和80%。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方式和渠道极大拓展,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发行已进入世界19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逆差逐年缩小,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从2005年的7.2:1转变为2010年的3:1。新闻媒体记者遍布全球各地,新闻出版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大大提升。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开放格局基本确立。

     (五)坚持深化新闻出版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改革的深化推动了新闻出版行政职能的转变。新闻出版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十一五”期间,出台、修订了26种法规规章,废止了100多项不再适用的规章和文件,精简、下放了60多项审批权。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更加健全,在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实行“四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免费配置公共资源,基本形成依法行政、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二、“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情况

     改革找到了出路,改革激发了活力,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呈现出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态势。

     大发展,新闻出版业实力空前增长。“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期的2倍;报纸年发行量接近500亿份;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古籍整理、精品翻译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创新和传播能力持续提升。一大批出版、印刷、物流和数字出版基地纷纷建立,孵化能力不断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2010年,预计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多,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地位得到巩固。

     大变化,新闻出版传播力、影响力空前提升。大变化集中体现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格局和国际影响力等四个方面。重塑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深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传媒手段不断创新,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战略性新兴业态迅猛发展,使得新闻出版业内容创新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以及新闻出版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均得到了极大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大跨越,新闻出版业竞争力空前增强。与“十五”时期末相比,新闻出版业“十一五”时期末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均翻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国际加工贸易由近100亿元增长到500多亿元。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中我国内地占了25席;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世界第一位,五年累计发行2000万册以上的10种图书中,我国就占3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新闻出版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稳步提升,新闻出版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三、“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推出更多能够纳入中华民族永久记忆和世界永久记忆的出版物。

     二是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在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快速反应,及时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动权。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建立健全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大力组织实施好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项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为骨干,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社会公众参与、全面覆盖各类人群、各个领域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四是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努力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以内容创新为重点,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以业态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以原创创意为重点,加速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以优化升级为重点,坚持发展印刷复制产业;以区域整合为重点,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流通和物流产业。

     五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和物流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出版传媒品牌,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六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快出版物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新闻出版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保护原创作品和文化创新精神。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整治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行业的自律功能、社会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在实现“四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职能,落实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依法行政的职责。面对社会化的文化大生产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内容传播,创新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建立完善新闻出版企业准入、资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监管制度以及评估、考核、奖惩、退出机制。改进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和业绩评价、考核办法,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出版和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