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乐场事故:信息化武装新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4:16:22
2006-10-20 09:54:50

何源
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学会现代化耕种技术,通过村务管理系统实现村务公开,信息化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
穆棱市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1)">
县级市,兴源镇西村的老村长寇相伦今年56岁,寇相伦清楚地记得,自己七八岁时,父母就告诉他美国的世界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电灯”是农民对发达国家的全部理解。20世纪60年代,村里又流行一句话: “苏联老大哥,开着大卡车。”那时,村里偶尔开进一辆卡车,全村人都会出来看,孩子们在漫天尘土中跟着汽车跑出老远。
转眼到了21世纪,村里通了电话,有了电视,大部分人都有了手机,然而,最让寇相伦记忆深刻的变化还是电脑进村。2005年,在牡丹江市农业信息化进村工程中,西村分到了一台电脑,从此,村委会里挤满了人。秋收的时候,红小豆不值钱没人要,两元钱一斤还很少有人来收购; 后来,村干部在牡丹江市农业信息网上发了一条红小豆现货供应的信息,那一年全村120吨红小豆以2.8元/斤的价格全部卖到了大连。
小小的电脑竟有如此威力,这让老村长大开眼界,寇相伦也明显感觉到网络为西村带来的变化。现在,西村又流行起新风俗: 大姑娘要嫁人,拿电脑当嫁妆的越来越多了。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辖海林、宁安、绥芬河、穆棱、东宁和林口6个县(市),人口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45.7%,全市耕地面积40.5万公顷。2005年,随着农业信息化进村工程,信息化开始全面进村,从2005年到2007年分三期进行。一期和二期工程共下派了660台计算机,其中405台进村,全市887个行政村已有近60%拥有了计算机。
电脑进村,正如电灯、汽车带来的冲击一样,在农民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信息化开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踏步迈进。
电脑进村
东宁县三岔口镇是全省最大的朝鲜族镇,这里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边境线绵延65公里。三岔口镇幸福村以圆葱种植闻名,这里的圆葱基本上销往俄罗斯。王会仁家里种着400多亩圆葱,是村里有名的圆葱协会会长。2004年,全村圆葱种植达4000亩,喜获丰收,大家都以为能卖个好价钱了,谁知,那一年不仅牡丹江的圆葱大丰收,吉林省榆树市也收获了大面积圆葱。由于缺乏中俄市场商务信息,幸福村每斤圆葱由市场价7角钱直降到6分钱,到了最后,连几分钱也卖不出去,农民只好忍痛把圆葱丢进荒沟里。那一年,王会仁亏损了30多万元,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2005年,幸福村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台电脑,信息服务站就设在村委会。这一年,幸福村的圆葱又获得了大丰收,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村信息员张秀刚早早就把幸福村圆葱的销售信息发到了牡丹江市农村信息网和牡丹江新农村信息网,秋收的时候,协会124户农户的圆葱都以平均5角钱/斤的价格销往俄罗斯,王会仁的圆葱就卖出了100多万元。
信息化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新农村的面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是浸入骨髓的改变,信息化开始渗透到农村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在信息的主导下,沿袭千年的传统农业开始向开放型农业慢慢转变。
地里的角瓜快收获了,穆棱市光义村村民朱文波趁着中午农闲来到信息服务站,请服务站站长朱志军查一下今年角瓜的价格走势。“以前,地里收获了,我们就等着商贩来收,他们说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顶多再打听打听邻村的价格。前几年,黄豆市价是1.5元,商贩子1.1元来收,我们就卖了,结果亏了好几千元钱。”朱文波说,农民辛苦种地就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电脑能带给她最大的好处就是销售的时候不会再被商贩子瞎蒙了。
2005年,林口县五林镇的村民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蘑菇培植。可是,蘑菇种植需要大量锯末子和麦麸子做培养基,到哪去买呢?那个时候,锯末子供不应求,一袋锯末子20元钱都买不到,眼看着蘑菇培植就要黄了。
后来,镇里的信息员在网上查到柴河木器厂有大量锯末子出售,镇里马上购进了1000袋,每袋才花10元钱,这一下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今年,五林镇收获食用菌500万块,农民们也从传统的水稻、大豆种植转向新型农业。
通过网络获取农业市场供求信息,这是信息化带给农村最普遍的改变,电脑进村打通了农业“最后一公里”,把最迫切需要的供求信息传递给农民。然而,在拓宽“眼界”的同时,信息化也教会农民改变刀耕火种的传统作业方式,用现代化手段武装农业。
在五林镇马西村、红莲村和武岗村一带,有着5000亩的高油高蛋白大豆示范田,快要秋收了,沉甸甸的豆荚把豆苗压弯了腰。五林镇党委副书记蒋振福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示范田,它完全通过农业专家系统进行土样鉴定,按照亩产175公斤的标准分析出氮、磷、钾肥的含量,严格按照比例施肥。去年,通过农业专家系统种植出来的大豆示范田亩产达到200公斤,比普通大豆田每亩增产20公斤,增收近20万元。“今年的收成还要好!”蒋振福说。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新农村,电子政务也开始延伸到最基层。今年,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专门针对村务管理开发了网络协同办公系统,以解决乡村之间、村村之间信息不畅通的问题。系统采用B/S架构,各乡、村信息人员在牡丹江新农村信息网上就能按照权限远程登录村务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村务公开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模块。
市里搭建平台,五林镇抓住这个机会建立了镇村两级协同办公系统,现在五林镇24个村,已有18个村接入了宽带,每个村都设置一名信息员。以前,镇里发布一项通知,要打24个电话到各村,现在只要通过村务管理系统发布通知。
作为农村工作的最基层,乡镇承担了大量琐事,协同办公不仅把乡镇干部从繁重的工作解脱出来,还能让村民最快地得到实惠。“两补”(优良品种补贴、粮户补贴)发放是最让乡镇头疼的事情,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要先核对亩数,再由镇上抽调24名工作人员算出10700户农户的补贴金额,再交给农村信用社。今年,五林镇督促各村做好土地管理系统,由信息员录入各户的土地亩数,“两补”发放时,只要两名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就能精确算出每户的补贴金额,“两补”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发到农民手中。
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学会现代化耕种技术,通过村务管理系统实现村务公开,信息化正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尽管这些手段有些“土”,尽管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信息化却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正如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孙所说: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了信息化,新农村也难以实现。”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农业信息化进村工程中,牡丹市信息产业局科技管理科科长王振辉到现在还记得,有的村子发下了电脑,由于不会用也不想用,竟然连包装都没拆就原封退回来。
“农村信息化最艰难、意义也最为重大的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民需不需要信息化、会不会用、用不用得好,这些都取决于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李和仁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什么是最理想的途径?从2001年开始,牡丹江市就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农业专家系统是国家科技部从2000年开始组织多方力量共同开发的,并列入国家“863计划”。从2001年起,牡丹江市先后在宁安、穆棱、林口、东宁、海林5个县(市)的37个乡镇试验应用了农业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支持。初期对大豆、玉米、水稻等6个专家系统作了本地化开发,并免费给农民使用。然而,农业专家系统做好了,通过什么手段让农民用起来呢?2003年,牡丹江市农业局实施了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农村信息化开始从单向应用向平台应用阶段过渡。
“村村通”工程是依托无线寻呼传输系统,在电视上安装机顶盒,向农民传送涉农信息,包括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作物种植知识。一个机顶盒600元,每天信息费收1元钱,“村村通”是打通农业最后一公里的最初探索,全市共有672个村安装了信息接收机,覆盖地区行政村的89%。“村村通”开通以来共发布有关信息17000多条,接到农民各类信息反馈1600多人次。后来,牡丹江市农业局还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由专家轮流坐班在线解答农民咨询的生产技术问题。开通两年来,共接到来电咨询1800余人次,解答技术问题1100余个,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解答技术问题200余人次。
至2005年年末,牡丹江市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6.3万户,其中乡村固定电话用户39.8万户; 有线电话、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信号覆盖了97.8%的村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村村通”和“农技110”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益探索,然而,最能让农民感受到滚滚信息大潮的还是网络的迅速普及。2005年,牡丹江网通公司投资2000万元增加光纤接入点,目前宽带入村率已达到70%。
迅猛发展的网络为农业信息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信息通道,从2005年开始的农村信息化进村工程,把农业专家系统安装在电脑上,一直苦于不能“落地”的农业专家系统也进了村,打通最后一公里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期工程共投资135万元,其中信息产业厅拨款90万元,市里拨款30万元,海林、穆棱、林口各配套15万元。预计到2008年,计算机的覆盖率将达到100%,而在“十一五”期间宽带入村率也将达到95%以上。
终端设备和网络都进了村,又如何整合有用信息传递给农民呢?从2001年就开始由牡丹江农业局搭建的牡丹江农业信息网站,已达38个栏目,为农民提供农业新闻、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对俄经贸等农业信息,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的平台。
为了保障信息的新鲜和真实,农业局成立农业信息中心,由8名编辑负责网站内容的更新,工作人员每天扎在农贸市场,传来一手的农业市场信息,还专门驻派1名工作人员到俄罗斯,每天传送对俄贸易信息,市场价格每周更新3次,平均每天更新信息总量达200多条。此外,信息中心还形成了村、镇、市、省四级信息报送体系,牡丹江市信息中心每天向黑龙江省农业网上报的信息不低于5条。
2005年,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又创立牡丹江市新农村信息网,该平台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平台和工作平台,提供了农业专家、网络办公、村务管理三个应用系统和农业专家信息、农业知识信息、农村人口信息、农村土地资源四个数据库,为电子政务进村铺设了平台。
信息设备搭载着信息内容进了村,农民能不能接受呢?由于长期闭塞,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远不如城里人来得快,电脑进村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2004年,林口县五林镇武岗村的养猪大户于士和买电脑学习上网时,村民还讥笑他说: “傻子都会喂猪,养猪还用电脑,真是有钱烧的。”2005年年初,于士和通过网上信息得知生猪价格要回落,于是减少肥猪存栏,同时购进杜洛克等优良种猪储备种源,避免了市场风险,这下村民们开始相信电脑了。
东北农村有句俗语: 傻子过年看借比。“借比”就是邻居,这句话意思是农村的模仿效应特别强。遭遇了计算机被原封退回来的尴尬后,市信息产业局决定试点先行,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一期工程首先选择30个重点村(信息站),投入资金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和工作环境,每两个(或三个)村(信息站)一组,共分12个类型各有侧重进行试点,如农业专家系统试点、村务管理试点、远程教育试点等。
示范的作用正在显现出来,林口县龙爪镇植场村自从2005年迎来村里第一台电脑后,村委会里天天都有村民排队,机器没有一刻清闲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东西在网上都有,想不到的东西在网上也有。”村民们说。很快,一“机”激起千层浪,在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植场村,全村280户人家就有20多户农民自己购买了电脑,还有10多户人家正筹划着明年买电脑。
信息服务体系: 谨防孤岛
林口县五林镇龙丰村信息员吴传照是村委会的会计,2005年,他到镇上接受过两次电脑培训,是村子里第一个会用计算机的人。在龙丰村村委会里,有两撂厚厚的《网络信息》,内容有水稻的市场预测,也有农民求富的奋斗史,这是吴传照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在网上找来的涉农信息,一张张打印出来,装订好,供村民们随时翻阅,如果村民觉得有用,还可以复印下来带回家。如果是对全村都特别有用的信息,吴传照会找到村里广播站,通过大喇叭广播出来。在这个连一条通村公路都没有的偏远村子,吴传照就这样成了“联络员”,对这份工作,他觉得特别自豪。
以现在农村的经济实力,要做到电脑进户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如何把信息撒播到村里的每个角落,建立一套上下贯通的信息服务体系特别重要,吴传照就是这个信息服务体系的最基层,他的存在让“最后一公里”不会搁浅。牡丹江市建立起了一套市、县、乡、村信息员四级体系,农村信息员已达700名,并对不同基础的人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档次、各有侧重的培训。除了信息员队伍,牡丹江市还在有条件的村子里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站。
今年6月,穆棱市新兴村的村民范燕平投资了2万元购置7台电脑在村里设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新兴村外出打工的人特别多,范燕平就申请了一个QQ号,村里外出打工的有30多个都在他的群里,也有不少村民到他的服务站里和外出打工的亲人聊天。服务站建立几个月,深受村民喜欢。
信息服务站是建立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目前,整个黑龙江省在全国登记注册的信息服务站总数已达2497个。即使政府给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多数信息服务站仍然遭遇着经营危机。如何鼓励农民来上网?在贫瘠的农村,又如何让这些服务站存活下来?这是信息服务体系在村级遇到的问题。
如果说如何把信息传递给农民是基层信息员和信息服务站的主要任务,那么,如何整合好各个涉农部门和涉农资源,做好“条块结合”,则是乡镇和县级政府所考虑的事情。“现在,很多部门都在做农村信息化,农业局、信产局和科技局都在做,今天这个部门有一个工程,明天那个部门又有一个计划,这么多涉农资源如何能有效地整合成一套体系呢?”东宁县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刘佩海说。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尚未有一个明确机构来统领的时候,做好资源共享的承上启下,警惕农村信息化中出现的信息孤岛,乡镇和县的机制尤为重要。
2005年与2006年,东宁县为了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县镇、村两级也成立了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县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简称“科信局”)和相关部门配合的组织格局。“无论上面是多少部门的事,到了我们这,农业信息化就是一个出口。”刘佩海说。东宁县是全省第一个理顺新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县。
在东宁县的组织体系下,东宁县在全县6个镇和102个村全部设立信息服务站。镇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培训镇部门工作人员和村信息员设置的,并由县科信局驻派一名信息员协调工作,当地设两名信息服务员,一名负责信息管理,一名负责信息技术。在村一级,没有通宽带的村就通过电话线上网,服务站至少有1台电脑、1台打印机和1部电话。现在,东宁县的宽带上网率达到了90%,全县102个村的基础工作信息和政务公开信息全部搬到了牡丹江新农村信息网上。
乡镇及县设立了统一的信息服务机制,向上到了市一级,牡丹江市正努力建立农业信息合力推进机制,由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牵头,联合牡丹江市农委、牡丹江市科技局及各县(市)科信局成立牡丹江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农委主要负责网站内容的更新,信产局更多地侧重于信息化试点建立,总结农村信息化的多种模式。
尽管分工各有不同,部门协调与资源共享还是成了农村信息化干部们最困惑的问题。“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相互独立,信息采集和资源的开发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存在重复建设,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在牡丹江信息产业局所写的《农业信息化调查报告》中,农业信息化缺乏协调与共享机制被明确地提了出来。长期的“条块分割”已使电子政务遭受着信息孤岛的折磨,农业信息化一定不能成为下一个孤岛!
专家观点
农业信息服务的五大任务
■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郭作玉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进入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下,应重点明确五个努力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农民的收入等),从现在开始则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即不仅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还要同时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培养新型农民,解决农村的建设即和谐发展问题。 作为农业战线的信息服务工作者,应该站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高度,以全新的视野看待当前的工作,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
1.培育新型服务模式。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将呈现多元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目前,在新农村信息服务方面,一是有必要对国家各有关部门的行动进行适当的资源整合,避免多头建设和重复建设。如在资金投入、网络建设、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等方面应加强协调,整体运作,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政府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及信息服务行为应占主要和主导地位,主要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同时要善于组织和推动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力量。
2.开发相关信息资源。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的信息。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培养新型农民的信息及服务。这方面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化、技术和经营方面的知识,还有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方面的知识。
第三,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的信息。主要是宣传有关政策,推介经验,动态交流。
3.提供与国际贸易体制相适应的信息服务。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与国际贸易体制相适应的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服务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搞好此领域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摸清信息需求,发挥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的作用,培育良好的信息服务机制。
信息需求即我国开放的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对有关信息的需求,主要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行情及趋势分析、应对世界贸易挑战、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内容。信息服务主体,如农业部、商务部、中国海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有关社会团体、有关企业、有关媒体等。信息服务机制,如组织与规划、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创新信息服务形式、增强信息服务的积极性、增强信息服务人才力量、增加经费支持等。
4.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
先进技术手段即农业信息技术,主要是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农业信息技术就是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强化我们信息服务的手段和能力,就是在实现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向现代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在”为“自为”。
5.切实解决 “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十分突出的任务,为此,特别需要下大力气,需要科学的思路、对策、方法、渠道和手段。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摸准信息需求,发挥多重力量的作用,运用多种服务手段,采取多种服务形式。
摸准需求,保证信息供给。据有关调查,不同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目前我国农民需要的信息,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本地农产品价格信息,去什么地方打工,做什么收入最好。
发挥多重力量的作用,主要是指积极发挥组织资源及其网络的作用。如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的作用,发挥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发挥期货市场价格信息的指示作用。
采访手记:信息化“火种”
从黑龙江出差十天回来,邮箱里堆满了邮件。一封名为“农民发给北京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是穆棱市兴源镇西村的信息员徐广财发给我的。他在信里说:“通过你到我们村里来采访,我感觉自己了解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很希望以后能和你多聊聊。” 他还在信的末尾留下了QQ号。
看到这封信,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这个小伙子年轻的脸庞。徐广财是村里第一个信息员,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还到牡丹江市里去学习了一个月的计算机。在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还没有推行村务公开的时候,他就给全村452户、1740人建立电子档案,刻成光盘放在村委会里。他的想法给了信息产业局领导很多启发,村务管理系统还融合了他的不少经验。
由此,我又想到在林口县五林镇庆丰村采访时碰到的养猪大户段荣伟,他是一名大学生,2000年从父亲手上接下亏损达150万元的养猪厂。他把原来的猪厂卖了,引进地热,贷款建立起了村里第一个现代化的种猪厂,办公室里也买了电脑,村里没通宽带,他就拨号上网。后来,他成立了养猪协会,吸纳了193户会员。今年4月,他在网上看到猪饲料的主要成份玉米要涨价,就及时通知会员,一次性购进30万斤玉米,节省了3万多元;他还领导会员通过农业专家系统给猪看病,2005年,协会通过网络卖了两万多头猪,直接经济利益达到80万元,庆丰养猪协会很快闻名牡丹江。
段荣伟还告诉我,他正琢磨着建立一个协会的网站,尝试电子商务,在猪厂里装上摄像头,这样就可以实现网上交易了,对方上网通过视频看猪的品种,交易完成后他就可以直接配送了。
徐广财、段荣伟、还有林口县龙爪镇龙丰村的吴传照……这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给我的黑龙江之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信息化深入农村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投资引导外,还需要农村自己成长,古老贫瘠的农村如何能有活跃的信息化“因子”呢?这一群年轻人正是农村信息化的“火种”,他们点燃了新农村信息化的希望,让农村对信息化的渴望日益膨胀起来。
这些信息化“火种”是弥足珍贵的,在本来就留不住人的贫苦农村,能涌现出这些信息化人才非常难得。那么,用什么办法留住他们,让他们继续成长呢?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化知识,需要不断充电;他们的工作希望得到认可,需要不断鼓励。对于这些来自最基层的信息化“火种”,还有那些为经营所困的信息服务站,是将其纳入到政府行政工作体制给予必要的补贴,还是为其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农村信息化到了“最后一米”,绝不能断档,否则功亏一篑,这应该是为所有农村信息化工作者所深思的。(C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