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成宝马卖给谁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拾零 - 游子家园 - 红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2:14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拾零

       三国故事,传播甚早,史载,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就已载社会上广为流传,待罗贯中《三国演义》问世,加之诸多三国戏曲的上演,其流传更为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这样,与“三国”有关的大批熟语,也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心间,成为语言园圃中的一朵奇葩
  
  成语:是人们用语言对生活和斗争作出的经验概括的产物。在汉语中属于常用的固定词组,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具有意义的双层性,造成一种比喻的形象烘托,简洁、凝练。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有: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双重损失);如鱼得水(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适合的环境);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只要大家一起商量,就会想出一些好办法来);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言善辩);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过五关,斩六将(比喻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谚语:系指人民群众中流行着的一种说明事理的现成语句,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的结晶,表现的意思往往是公议的道理。如“富家一席酒,穷家半年粮”等。和“三国”有关的谚语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曹操,曹操就到;老黄忠不减当年勇;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一国不容二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大意失荆洲;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身在曹营心在汉;要破东吴兵,还得东吴人;说着红脸的,便来了关公;黄忠人老刀不老;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歇后语:分前后两部分。前半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或形象的表现;后半截点明正意,解释前半部分;中间有个停顿间歇,供人体会、猜测语意,所以叫“歇后语”。它在性质上和成语有相近处,风趣、幽默、富于形象感,是一种不完全的成语或特殊的惯用语。和“三国”有关的歇后语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俗语:指群众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口头语句。如“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等,长期流传,约定俗成。它与成语的区别在于没有成语的意义双层性的特点,字面的意义就是实在的意义。“三国”中诸如:分久必和,合久必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走麦城;空城计;挥泪斩马谡;扶不起的阿斗等等,亦是为人们所熟知、所习用。
  
  至于一些著名诗人所写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东风不与周郎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更是广为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