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淹城野生动物园作文:索马里为什么盛产海盗?-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18:07

索马里为什么盛产海盗?这个问题要到陆地上去寻找。国际社会曾经流行过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把矛头指向了政治和宗教,指责索马里政府的无能导致宗教冲突严重,于是整个国家陷入内战,民不聊生。另一种说法把矛头对准了索马里人,指责当地居民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农民毁林开荒,牧民过度放牧,导致整个国土面积迅速沙漠化,降水减少,粮食减产,畜牧业凋零。人们靠土地吃不饱饭,只能把目光转向大海。

 

两种说法也许都有道理,但科学家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亚历山德拉•吉亚尼尼(Alessandra Giannini)博士和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运用计算机模型研究了这一地区的降水成因,发现印度洋海水温度的上升才是导致索马里干旱的罪魁祸首。相比之下,当地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不善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篇论文发表在2003年10月份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可惜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因为这个结论似乎是违背常识的。

通常情况下,气温的上升必然导致大气水蒸气含量的增加,因此也就会带来更多的降水。问题在于,降雨量的增加在各个地区的分布不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变暖将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降水量的增加,但美洲西海岸和非洲中部则会变得更加干旱,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萨哈尔(Sahel)地区,这是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一个长条形地带,北临撒哈拉沙漠,南接中非热带雨林,包括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近年来屡屡登上国际新闻头版的动荡国家均属于这一地区。这里地势平缓,全年的绝大部分降水都来自季风带来的短暂雨季。印度洋水温的上升改变了季风的强度,把整个萨哈尔地区慢慢变成了沙漠。当地人为了争夺日渐稀缺的资源,只能诉诸武力。

根据美国气象学家蒂姆•沙纳罕(Tim Shanahan)教授所做的研究,这一地区目前的旱灾很有可能只是个开头,真正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沙纳罕教授的研究对象是位于加纳的波苏米湖(Lake Bosumtwi),这是一个陨石撞出来的湖,湖里的水几乎全部来自降雨。沙纳罕教授研究了过去3000年来湖底淤泥成分变化,发现这一地区历史上经常发生持续几十至几百年的旱灾,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1400年左右,并一直持续到1750年。这次旱灾是如此的严重,以至于从湖底长出了几十米高的大树。最近的一次旱灾则发生于上世纪7-80年代,那次旱灾虽然只持续了短短20年,却至少饿死了10万人,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篇论文发表在2009年4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沙纳罕教授对比了海洋水温的历史记录,发现这一地区的旱灾与大西洋的水温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西洋温度的变化也能改变季风强度,导致旱灾的发生。

 

但是,气候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全球变暖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数学模型仍不完善,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曾经有人通过气候模型研究,得出结论说70年代的“全球变暗”现象才是导致萨哈尔地区干旱的原因。所谓“全球变暗”指的是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阻挡了太阳光,导致地球温度略有下降。


那么,全球变暖到底会不会让这一地区变得更加干旱呢?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于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的马歇尔•伯克(Marshall Burke)教授决定避开降水量这一难题,另辟蹊径,研究一下温度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自1960年以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撒哈拉南部国家发生过内战,伯克教授统计了萨哈尔地区所有死亡人数大于1000人的内战,并和气象台记录的平均温度做对比,发现气温和内战频率密切相关,气温每升高1°C,发生内战的可能性就增加49%。即使抛开人口增加和政治因素,这一趋势仍然成立。

 
这篇论文发表在2009年10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伯克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根据IPCC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该地区到2030年时发生战争的频率将会上升54%,死亡人数将会达到40万人。


高温为什么会导致战争呢?伯克教授认为,这些国家GDP的一半来自农业,超过90%的就业人口务农为生,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业虽然与降水量有直接关系,但与温度的关系也是非常显著的。高温会加大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得农作物更需要水。研究表明,非洲地区的气温每上升1°C,粮食产量就下降1到3成。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解释。他们认为,即使农业未受影响,只要气温升高,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便会上升,因为高温容易使人脾气暴躁。

 

不管真正的原因怎样,这篇文章为世人敲响了警钟。现代人更喜欢把战争的原因归于政治、经济或者宗教,但起码在非洲萨哈尔地区,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