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真的能治好吗: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历史学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39:59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开篇小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最主要工具就是语言。教师将知识内化,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它呈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同时在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是单向的,它具有交互性,只有在交流中,教师的语言信号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师生的思维才能碰撞出火花。新课程标准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对教师的语言交流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将讲述与讲授有机地结合,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和追问的效能,如何倾听与对话,怎样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

第一节 讲述与讲授

讲述与讲授基本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事件、论证道理、说明事物,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讲述与讲授的态度已不再是完全地排斥甚至是放弃了,这种传统的备受鞭笞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理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加高效地吸纳新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机,严格控制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展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瓦特与蒸汽机一目教学片段

师:纺织业、冶金业、采矿业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原有的动力机器显得捉襟见肘,各领域都出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动力。伟大的发明家瓦特和他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改良蒸汽机,应运而生。关于瓦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哪个同学能先介绍一下 ?

(学生介绍瓦特。)

师:非常好。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能够看出瓦特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喜欢思考。在瓦特之前,已经有人发明出蒸汽机,但非常笨重,且存在很多问题。瓦特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改良了蒸汽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许多生产部门都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机器。那么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怎样产生动力的呢?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中应用到了哪些物理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屏幕显示蒸汽机工作的 Flash动画,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蒸汽机工作原理,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师:瓦特从小对物理和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水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就引起了瓦特极大的兴趣。后来,通过多年自学、不断实践,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蒸汽机。在他改进的蒸汽机中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诸多知识,(指图讲解)通过蒸汽带动连动杆,进行能量转化,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缸内,活塞在气压的作用下不断运动,体积增大或减小,压强也随之减小或增大,从而促使蒸汽机连续工作,这里体现出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连动杆在这里起到了杠杆的作用;而水蒸汽的产生与凝结反映出物理学中液化汽化的现象;能够使活塞、连动杆带动滑轮连续高速运动不仅有气压作用,也有惯性的作用。

同学们,看似简单的蒸汽机,它却应用了物理学中力学和热学的诸多知识。结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具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工业革命的历程。学生根据屏幕显示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回顾工业革命的历程。)(屏幕显示)

阅读下面材料:

( 1) 1845年,一位中国人到欧洲,他要到欧洲各国去游历,请问:当时可供他游历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教师举几例。学生回答:马车、火车、轮船等。)

( 2)这位中国人在当时的欧洲还可以见到哪些他在中国所没有见到过的新事物?(教师举几例。学生回答:轰鸣的蒸汽机、大型的纺织工厂、拥挤的城市、平坦的沥青公路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体现出工业革命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师:结合下列材料,同学们分析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屏幕显示)阅读下面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图 1-1(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概括总结,各抒己见。)

师:结合材料和图示,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得以确立,工业革命的完成则摧毁了封建经济制度,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从此西方列强踏上殖民掠夺的道路,古老的东方国家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东方开始落后于西方。

案例评析

讲述是讲授法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侧重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某些事物的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受到感染。从上面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内容。若直接告诉学生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从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这样直接地表述只会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表层的印象,而不能理解蒸汽机的重要价值,更不能理解本课的难点内容——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讲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实际出发,让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瓦特,让学生感觉到瓦特似乎就是他们身边的一员,贴近学生实际,为下面的学习铺垫。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对于学生理解蒸汽机的时代价值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学生完成探究之后,要用比较专业的语言讲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的重要价值,为后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埋下伏笔,还有利于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述时配以瓦特改良蒸汽机时的具体史实,更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师精炼的语言配合真实的历史资料、图示和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业革命前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学生们通过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能够总结出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接着用简短明确的语言阐述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使学生得出——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同样重要,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做出重要贡献。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教师讲述或讲授的语言要精练生动,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用最精练生动的语言传授最丰富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理论提升

一样,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的是基础,其他方法只是辅助手段;而学生真正学会了,才有可能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

1. 讲述与讲授的现实意义

虽然讲述与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受争议的方法,但却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它们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讲述与讲授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为学生迅速搭建通向知识的桥梁,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的语言,更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述和讲授能营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它们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讲述与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使学生少走弯路。因此,讲述与讲授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省时和高效的特点。

讲述与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科书。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其所潜藏的内涵不易发现。而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吃透教科书、挖掘教科书,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述与讲授,学生才得以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

讲述与讲授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是教师内心真善美的流露。所以,讲述与讲授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它引领学生以真、善、美的标准比对人生、衡量世界,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

因而,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基本功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2. 讲述与讲授的原则

讲述与讲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讲述与讲授要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实施初期,许多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讲述与讲授占据绝大部分时间,教师习惯于口若悬河地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实现角色转变。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错误地认为教师就应当彻底从讲台上走下来,完全放弃讲述与讲授,自己退而成为课堂的附属品,讲述和讲授的基本功逐渐地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讲述与讲授者,应当始终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中心,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现成的知识讲给学生,并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够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之上的。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楚明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同步参与,这样就把学生实际存在的疑问和障碍牵引出来。否则,学生不仅对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

2 )讲述与讲授要适当恰切。讲述与讲授时,教师往往更多关注自我,如怎么讲,怎样才能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久而久之,教师对自我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关注自我的。从形式到内容,无形中把自我摆在了中心位置,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一味地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进度,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 )讲述与讲授要讲究实效。讲述与讲授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讲述与讲授的同时,应当兼顾学生的倾听与思考。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接受,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接受多少,更需要讲述与讲授者通过多种方式去判断、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进一步的讲述与讲授作出相应的调整。

3. 讲述与讲授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合理地选择讲述与讲授的时机。讲述与讲授通常用在学习课文之初,交待学习目标、范围、要点和要求的时候,或者介绍作者的作品、背景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的时候,还有在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及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时候,为了创设情境,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述。

2 )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怠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内容要集中、凝练,中心要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是紧扣关键、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同时,还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简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 )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讲述与讲授的吸引力。教师要使自己的讲述与讲授具有感染力,不仅要注意措辞用语,还需要注意吐字发音、语速、语调以及使用无声语言等。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师的语调、语速也要根据说话内容、环境而确定。在讲述与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学生的数量控制音量的大小强弱。要根据话语内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的变化,也是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如目光交流、表情变换、手势辅助,等等。这些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增强表达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节 提问与追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追问往往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探究问题的实质,避免浅尝辄止。因此,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案例展现

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复习课课堂实录片段

师: 1842年 8月,历时两年零两个月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那么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呢?

生 1:当时中国军事落后,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英国。

生 2:英国的国力比中国强。我记得《大国崛起》资料片中提到,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当时国力号称世界第一,而中国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没落。

生 3:我认为清政府内部有一些官员贪生怕死,最后误了国家。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英国侵略者就不会沿海北上,中国也就不会战败了。

师:生 3,你的想法很新颖。同学们,假设林则徐没有被撤职,难道中国就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人认为中国会战胜,有人认为中国还是会战败。经过一番激辩,渐渐形成了共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见地,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即使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仍然会输掉这场战争。那么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们再一次热烈地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就有多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我们认为当时只有少数的有识之士开始渐渐觉醒,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落后,就像清末重臣李鸿章说的那样:“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他们仍然沉溺于东方强盛帝国的迷梦中,不然怎么会在鸦片战争结束十四年后,又再一次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呢!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你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我认为一个民族应该具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应该在跌倒的地方再一次跌倒。

生 2:我同意生 1的观点。另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仅仅是在鸦片战争结束的十四年后,这给我触动很大。时不我待,即使是今天,如果中国人不迅速觉醒行动起来,我们的国家、民族谈何发展?

师:同学们能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发展,真称得上是高瞻远瞩。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学生,要立足现在,只有牢记国耻,时刻反思民族发展的经验教训,迅速地行动起来,我们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案例评析

善教者,必善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提问过程中产生的追问更是人们探究未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反思历史的重要方法。

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呢?”“假设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呢?”“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和条理性,控制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调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状态。

提问与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提问是与学生的一种特殊对话的教学理念。提问越是能够顺学而导,看似随意,越能体现教师对问题设计、把握时机、有效调控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已经成竹在胸,即要解决两个问题: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和探究战败原因能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但是,教师没有直接把这两个想法一次性同时付诸于问题,而是给足学生发言的时间,在学生的答案中寻找提问与追问的契机。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缜密的逻辑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容忽视的是,教师还借助表情等肢体语言营造问题情境,使师生的问答更接近谈话。但是不管怎么不着痕迹,教师心中始终围绕着预设的两个问题进行提问与追问,既落实了教学的目标,又达到启发心智的教学效果,表现出了高超的提问艺术。

理论提升

1 .提问与追问的作用

1 )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地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 )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出对与错是与否的浅显回答,能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起到提高应答深度的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能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提问与追问要把握的原则

1 )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的轨道,时间上要恰到好处。

2 )层次性原则。一节课所预设的问题要少而精,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所以问题前后要保持连贯,由浅入深或牵一发而动全身,切不可盲目随意,令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

3 )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想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同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提问形式,做到常提常新。

4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同时还要易于接受而且准确,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5 )针对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一定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

6 )思想性原则。历史教学与育人紧密相关,因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3 .提问与追问的策略

1 )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问题的类型。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六大类。这六种类型的问题各司其职,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其应用的适当场合,只要用对地方,不分高低难易。

一般来说,涉及教科书中具体、重要的知识点的部分,应该采用聚合式问题,即用知识性、理解性、应用性等类型的问题来设计提问。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等等。这是属于接受式的教学范畴,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

在涉及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体验的能力点部分,应该采用发散式问题,即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等类型的问题来设计提问。比如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从近代化的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等等。课堂上需要有一些这样高品质的问题,同时要面向全体激起所有学生探究的欲望,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胆抒发个人见解的民主和谐的素质教育的课堂,这是教师提升课堂质量的主要保证。

2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问题的难度。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需要三个参数: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要求、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课堂提问既然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就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该浅则浅,该深则深,不能一味追求问题的深度,也不能蜻蜓点水式地没有启发性和思维提升空间。因此,需要把握以下尺度。①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不怕浅,要照顾全体学生,做到下要保底。②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不怕深,要创造优秀学生成长的条件,做到上不封顶。③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要因势利导,追求开放发散,最大限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④把握难易适度的标准。提问与追问应该是学生有能力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回答的问题。

3 )掌握提问时机与方法选择的一般规律。提问的时机选择:应在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提问方法的选择有如下几种。①设疑式提问法。孔子认为,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②开启式提问法。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心理,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③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可以形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体会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④设计情境提问法。历史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汇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都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⑤多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⑥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重新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4 )追问的一般方法。所谓追问,就是在解决了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再有目的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4 .提问与追问的注意事项

1 )提问与追问要因人而异。《学记》中说得好: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追问要言辞适度,就事论事,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又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追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追问才能问到关键处。

2 )充分预设与随机应变相结合。问题设计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能否在课堂上形成气氛热烈而有内涵,顺畅而有质量的对话,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充分预设课堂提问是备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问的内容、方法、时机都需要提前预设并要准备不同的方案,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按部就班讲教案。对学生迸发灵感的回答与提问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变化提问的角度、方式,整合内容,这是教师应有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3 )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有时会偏离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或拓展过多。因此,要精选课堂提问,牢牢把握几个主要的问题,舍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严格控制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数量,以免造成满堂问的情况。控制住数量,就能做到提高问题的质量,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综合性强的课堂提问,而不会使问题显得过碎过小没有价值。

第三节 倾听与对话

倾听,字典里的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仅是学生的一项学习技能,还应该是教师组织教学,设计有效提问,把握学生心理动向的有力武器。对话,就是二者或二者以上之间的谈话,在课堂上包括人与人(师生)和人与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存在有声对话和无声对话。倾听与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倾听与对话基本上就形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形式,历史教学就是在多次的倾听与对话当中完成的,可以说,教师具备倾听的充分心理准备与态度,善于第一时间从倾听中概括要点,在对话中及时应对,富有启发性,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案例展现

情形 1:

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在分析中国针对美国在朝鲜境内的军事打击及威胁我边境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题:“中国究竟应该不应该出兵帮助朝鲜打击美帝国主义?”当时有许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致有两种看法。当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他说:“我不同意中国出兵,因为美国当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大,而中国……”刚说到这儿,老师打断了他的发言并说道“哦,看来你的观点和前面××同学一致……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课上就讨论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课后再接着讨论……”那位同学默默地坐下了。

情形 2:

在讲《从图片中寻找历史》的专题课时,一个学生在了解直观指示图后,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图示,他的设计来源于物理课上的光学折射。授课教师让他说出设计意图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这个学生把平行光束通过凸透镜折射汇聚一点的原理用在了历史知识上,并举出了例子,如把英美不同时期的关系分别看作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国际关系这个“透镜”(这个舞台)上,就可以汇聚成一个道理: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教师和同学们都认真地倾听,在听到如此美妙的创意后,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并根据他的思路又设计了其他更富有创意的示意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

案例评析

我为情形 1 这个学生感到惋惜。由于他遇到了不善于倾听的教师,所以他的好想法都被扼杀了。其实,这个学生的想法虽与前面的同学观点相同,但是所拿出的论据和阐述观点的角度并不见得与前面同学的完全一致。看得出来,他是认真听取了别人的回答后,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与整理才得出了答案,而用心思考的结果却没有通过课堂得以展示,我想这对他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想这名学生乃至更多的学生,他们的头脑中就不会再闪现创新的火花了。教师为了控制时间而打断学生的回答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影响实际上是很大的,我们有些时候可以感觉到,越是年级高的学生往往越不愿意举手发言,这不代表他们头脑中就没有思考或回答的意识,而是因为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或是没有人在意,这样他们便逐渐失去了发表观点的勇气和欲望。

情形 2 中正是由于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个同学的回答抱有极大的期望与等待,为他的展示提供了和谐的环境,他才能毫无畏惧、有声有色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这不但为其他同学开阔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自身自信心和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都是一个推动;同时对教学内容起到极大的充实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善于倾听是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发言做到有心”“有意,要善于从倾听中捕捉到教学的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随时出现的智慧火花,进而因势利导,使教学顺利进行。

所以说,倾听与对话是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专注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在真正的对话中进行,才能实现顺学而导,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理论提升

1. 倾听与对话的意义

1 )倾听与对话,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呼声,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需要尊重和保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地进行教学意义的建构。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知识的储备和掌握上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生活经历积累等方面教师都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教学中最容易产生教师一言堂”“一手遮天的局面,教师的倾听就是克服教师垄断课堂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师的置若罔闻是对学生学习热情和主体意识的无情扼杀,最终使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只有教师习惯当好听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讨论、总结、概括等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才有积极思考的动力和主动提问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倾听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并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有效起点。

2 )倾听与对话,是保障有效教学的根本措施。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理解的框架,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倾听与对话才能发现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若想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着互动对话的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只有一个声音。

3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倾听与对话的主要途径。具有互动意识和开放性的问题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多种多样的回答,这是一种很好的对话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过程中要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遇到错误答案时,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必要时,还要追问补充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他的回答进展,自然而然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2. 倾听与对话的主要策略

1 )选准倾听的时机、内容与方法。①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注意倾听:初读教材后学生所提出的疑问,与文本对话中学生的每一次感悟,学生讨论中的争论,教师讲话时学生的插嘴,教师发表见解时学生唱的反调;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的接话,等等。②教师需要倾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生思考的问题与教科书的关系怎样,学生的感悟正确与否,有哪些闪光点,在讨论中形成几个观点,都分别是什么,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有问题,而问题又出在哪里,学生的插嘴有没有价值,从中引出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反调有没有道理,是否可以借题发挥,引发出课堂的精彩,学生接的话是否对路,等等。③教师在倾听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整合学生的质疑,找出问题的联系,调整解决的顺序,调整教学的环节;找出学生已经感悟出来的内容与教学预设的重合点,及时顺学而导;学生的讨论形成的观点要分几方面总结,目的在于引出下一步的思路;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唱反调,只需要关注学生的话语中积极的成分,从中发掘课堂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理清正确的思路;如果学生能按着正确的思路接话,教师要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

2 )平等对话,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要达到对话平等,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活泼幽默,拥有一颗童心。幽默是所有智慧的国王。教师的幽默会以一颗平常心融入学生的世界,真诚亲切,不知不觉拉近师生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②平和亲切,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地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欣赏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学生的单纯中获得满足。③真诚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3 )无痕对话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无痕,就是润物细无声,是在看似不经意间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关爱,是教师创设课堂对话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很多优秀教师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打磨的就是无痕对话的功夫。营造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教师也要把握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在此列举如下。①热情赞美式。不要在对话中生硬地发问,每次交谈前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及方法加以适当的肯定式评价的话语,有利于营造对话的氛围。②真情交流式。也就是要跟学生说真话,平等相待甚至现身说法,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朋友真情流露,这样会激发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激情。③巧妙设问式。一般在上课伊始,教师都要提出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深处的问题,以便展开有效对话,这个问题应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④画龙点睛式。对话中的起承转合,全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在倾听中抓住学生言语中的要点及时发问,才能把对话引向深入。⑤请求商量式。这是体现平等和尊重的最好的交际语言。⑥委婉含蓄式。一旦需要学生再次思考、朗读、回味的时候,教师的用语尽量易于接受,才能保护学生的求知欲。⑦幽默风趣式。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在对话出现僵局的时候,都需要教师亮出这个杀手锏。⑧情感渲染式。历史课堂是一个情感流动的场所,情感渲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⑨引领感悟式。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读书,还要从那些含情脉脉的句子中读到作者那颗跳动的心!听着这样的对话,学生会做些什么,不必赘言了。⑩承前启后式。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这个角色往往会在承前启后的时刻发挥作用。

3. 运用倾听与对话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倾听与对话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

2 )倾听是前提,对话是根基,有效地倾听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3 )倾听与对话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这一手段的关键在于心态,要有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

4 )倾听与对话的基本功是建立在一定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的基础上的,要做到以人为本,心系他人。

5 )倾听主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对话要追求真实、深刻和有生成。

6 )在课堂上使用倾听与对话时,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使用无声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它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只注重有声语言及黑板等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的运用,似乎不太重视无声语言,其实无声语言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甚至还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教学信息,大多来自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等无声语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无声的语言还承载着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合理地运用它们,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指我们常说的体态语。体态语是帮助教师简化教学的手段之一,它是利用人身体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 , 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隐喻性语言符号。运用体态语可以简化教师的语言 ,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 使其具有形象性记忆的能力 , 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 , 开发其非智力因素,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 ,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展现

情形 1:

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有一点紧张,稍显拘束。匆匆走上讲台,目不斜视,简单的问候结束以后便开始上课了。“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讲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说说人类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吧。”看到我期待的目光,开始有学生举手了。

生 1:我小的时候听的外国故事里说人类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生 2:才不是呢,我小时候看故事书里说人类是中国的女神女娲用泥巴甩出来的。

生 3:你们说得都不对,其实人类是由猴子进化演变而来的。

……

听到学生七嘴八舌的争论,我有些自信了,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教科书来。由于课前备课充分,我讲得也很快,多半节课的时间我就讲完了全部内容。

“下面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环视了一下四周,见没有主动举手的学生,我开始点名回答。

第一个被我叫起的是个女学生,她红着脸小声地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楚。“请你大点声好吗?”看到我稍显严厉的目光,她把头低得更深了,声音确实大了一点说:“我没有跟上老师……”下面的同学一片哗然,我喊了半天总算静了下来。我用一个微笑来缓解师生之间的尴尬局面。于是,我又把主要的知识点重复讲解了一遍。

后来我才听 班主任老师说那个女生学习很好,她有记笔记的习惯,只是写字慢。

情形 2: 公开课《商鞅变法》教学片段

带着从容和自信的笑容我走进了课堂,学生早已整齐地坐在座位上等我了,看得出来这么多老师观课使学生都很紧张,用惶恐和拘谨的眼神看着我。我走上讲台,用亲切鼓励的微笑环视了一下教室,学生似乎从我的眼神中得到了安慰,开始精神起来。

简单的问候结束后开始上课。

“同学们都看过电影,也都曾被演员们高超的演技所折服过。那现在就让我们也当一回演员,演一场历史剧,怎么样?”我神秘地微笑着。

“好啊 !”听到我的这个提议学生显得很兴奋,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忘记了刚才的惶恐和不安。

“老师,我当导演。”

“老师,我当男一号。”

“老师,我当女一号。”

……

看到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我拍了几下手,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

我打开幻灯投影,放映一幅秦国王宫里商鞅舌战群儒的图片,然后轻轻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这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宫殿。今天我们要演出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中商鞅舌战群儒的一段。首先我介绍一下历史背景,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封建地主和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针对秦国要不要变法和怎样变法,秦王召集大臣们召开了一场政治会议。现在我就来扮演秦王,大家推举一个人演力倡改革的商鞅,其余同学就扮演秦国反对变法的守旧的大臣们。我们自编自导,暂不需要导演,至于谁是男女一号嘛,那得看大家的表现,谁发言最积极最有说服力,大家就可以把票投给他。那么谁来演商鞅呢?”我微笑着用期待和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

大家面面相觑,有的眉头紧锁,有的转移了目光,还有的在跃跃欲试,但欲言又止,想必还不够自信。

我又补充说:“可能大家觉得一个人演商鞅有点势单力薄,那么我们可以多几位演商鞅的演员,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别忘了我这位秦王的意志也是站在商鞅这边的。”说着我做了个胜利的手势,慢步踱到学生中间。终于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有五六个学生举手了,我点头示意。

“老师,我要出演商鞅!”

“老师,我要演商鞅,我善于演讲。”

“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期上课的情形。情形 1 是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踊跃,发言面也比较窄,几乎提问都需要指名回答,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口语语言的运用,完全忽视了体态语的配合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呆板,目光冷漠,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少心灵交流,影响了口语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和形象性,使教学信息的传达通道受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情形 2 是授课教师经过与学生磨合一段时间之后上的课。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面部语言、手势语言和身体姿势语言的相互配合,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走进课堂开始,脸上总是带着亲切和善的微笑,向学生传达了鼓励、肯定、喜爱、期待等诸多情感。讲课时经常站在学生中间,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促进了师生心理距离的融合,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目光相互碰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效率得以大大地提高。通过侧首倾听、点头含笑等动作和表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信赖,被关爱,感觉到老师如同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朋友,感觉到课堂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样的教学手段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及时地使用体态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高学生口语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使教学信息的传达变得更为顺畅,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面部语言、手势语言及身体姿势语言等体态语,是教师在课堂中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因为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态语使师生的感情得到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实现让学生乐学”“善学的目的。

理论提升

无声语言,它不同于人们的一般日常动作。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非语言符号。

教师要在有声语言上千锤百炼,更要在无声的语言上精雕细刻。只有掌握了无声语言的使用艺术与诀窍,才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表现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1. 使用无声语言的现实意义

1 )简洁、省时、高效地参与师生交流。我们追求课堂的高效,就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有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解释,我们就可以使用体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时候言语内容不宜或难以直接表达,体态语就可以发挥它无声的表意功能,利用它的可视性、模糊性和简洁性达到特殊的语境效果。

2 )蕴含丰富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师生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在碰撞交流时,逻辑信息和情感信息往往是融合为一体的。逻辑信息的传达更多的是通过有声语言;而情感信息的传达与交流,不仅可以利用有声语言完成,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体态语来表现的。无声语言对师生含蓄、细腻、有度地表达情感非常有利。使用无声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揣摩,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升这种能力。

2. 使用无声语言的教学原则

1 )体现大方正气的原则。由于教师的个性、教学内容、环境氛围的不同,体态语言也千差万别,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展现特定的体态语言要落落大方,正气凛然是需要教师们共同遵循的原则,拘泥、低俗、媚艳、傲气、奸邪……都是与教师的形象格格不入的。

2 )展现个人魅力的原则。教师的眼睛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神。当那双眼睛与学生对视的时候,会直抵其内心,严肃认真地与学生交流的神色,由不得学生开小差。教师平和的目光,淡淡的微笑,稳重而又松弛的举手投足,都会让学生获得一种放松的心情。教师灵活的形体动作,风趣幽默、活跃平易、富有表演特点的个性风采,让学生感受到求知的愉悦。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现个人的魅力,这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表现自然得体的原则。教师的体态语应注意动作的适度得体、恰当切境,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颦笑蹙眉,举手投足中,都要真诚地流露内心世界,要与授课内容、环境和学生的接受度和谐,贴近,切忌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盲目效仿。失去自然,生硬地使用某一个体态语,都会适得其反。

4 )注重教学效果的原则。教师要善于通过体态语言,最终使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彼此得到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理解,从而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如果教师的体态语没有发挥这样的功效,那么,这样的体态语言的运用就没有意义。因此,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体态语言,切实提高运用体态语言的水平。

3. 使用无声语言的方法

1 )面部语言使用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重视面部表情的正确运用,因为它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间的心灵默契,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就可以环视观察学生的同步状态,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反馈思维活动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亲切的注视会给学生鼓励和自信。例如上述情形 2 中,教师就适时、恰当地使用了面部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上集中学生注意力时,也可使用环视目光提醒学生自律。

教师在课堂上的微笑不仅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教师的微笑会化作涓涓暖流,流向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爱的动力,教育也就在这微笑之爱中走向成功。

2 )手势语言使用的方法。手势语言主要包括手指语言和手臂语言。手指语言是指教师利用手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的体态语。如情形 3 中上课时发现有学生溜号,教师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或触摸一下他的头,或轻轻地指点书本,从而唤回他的注意力,并且提醒他(她)听好教学内容,记好笔记。手语也可以成为一种约定,一种师生之间特有的约定,某种手语表达特定的含义,比如情形 2 中拍手表示安静,这种约定是要经过师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久而久之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

除了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手势语言以外,还应注意在教学行进过程中采用手势语适时激励学生。例如当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非常好” , 当学生取得理想中的成绩时,握握手或干脆来个拥抱以此方式来表示祝贺;平等的握手、鼓励的拥抱更让学生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被成年人尊重的自豪感。手势语言虽无声,但带给学生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扬和鼓励。

3 )身体姿势语言的使用方法。身体姿势语言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躯干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头部的体态语主要有点头”“摇头等,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表示满意时常常会使用点头

4 )体态语的综合运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各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上述情形 2 中的教师,将面部语言、手势语言和身体姿势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易于学生理解教科书,又构成了教师自然、独特的教态美,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了其思维。

由此可见 , 教师的一举手 , 一投足 , 一个眼神 , 一个身体动作 , 常常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 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3. 使用无声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使用环视这一体态语时,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要避免使用瞪视、怒视等,因为这些眼神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刺伤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轻蔑性的手势语言,因为这样的手势语言会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恶感,甚至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使用身体姿势语言时还应避免使用如背手、双臂交叉至胸前、双手撑在讲桌上等动作。当然这些动作是教师的习惯性动作或不经意动作,但是,这些动作的使用,一方面影响教师形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使用体态语辅助教学。

2 )要以提高效率为目的。教师在讲课时应当以讲台为中心,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走动时步伐应轻缓稳健,要尽量围绕讲台适当地走动,不能无目的地乱走,也不能呆立于讲台旁不动,一般不要走到教室的后半部去讲课,偶尔也可以绕场一周。

3 )要以认真备课为前提。能否恰当、有效地使用体态语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对教科书、对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特点以及学生现状等研究教科书编排体系、单元重难点以及每一课例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特点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体态语水到渠成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真正使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学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