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对大脑的危害:武术集萃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20:39
醉八仙拳谱  醉拳资料<附动态图>后面为图和拳谱歌诀

吕洞宾 醉酒提壶力千钧    铁拐李 旋踵膝撞醉还真    汉钟离 跌步抱酲兜心顶    蓝采和 单提敬酒拦腰破     张国老 醉酒抛杯踢连环    曹国舅 仙人敬酒锁喉扣    韩湘子 擒腕击胸醉吹箫    何仙姑 弹腰献酒醉荡步

“醉八仙”  
出自民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性,“醉八仙”的技击特点,在于寓拳法于醉形中,似醉非醉,以醉态、醉意来迷惑对方.以“拳无拳,意无意,无拳之中是真意”为其宗旨,做到醉中藏法.法法似醉,形醉意千醉,步醉心不醉。“醉八仙”的动作要求忽左忽右,行踪飘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癫, 步法东扯西牵, 拳法刚柔相济,快速灵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对方击败。“醉八仙”在战术上,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  
近年来“醉八仙”逐渐演变成了醉拳, 但“醉八仙”的一些实用技击散手在民间流传尤是广泛。练习这些散手既可锻炼身体,培养意志, 又可陶冶人们的性情,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下面,我整理了几招,供初学者学习参考。  
  
  
一、劝酒换杯式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两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目视正前方。  
2.承上式, 右脚向右侧横迈出一步,上身向前向右前移, 右手做持杯状随之向右前方伸做劝酒状,左手自然按于腰间, 随右手行。  
3.上动不停, 重心继续向右前方移,同时右手运用寸劲猛地前击,目斜视右前方。  
4.上动不停,左脚向右前方抢进 一步,身体右后转, 右手收回体前,左手经体前由右手中接杯猛然前击, 目随杯行。  
5.身体向左转,右脚向左前方盖一步,随即左脚向左后方后移半步,身体左后仰。同时左手回收于胸前,横肘,右手由左手上方猛前击, 目视右手。  
技击意义:  
“劝酒换杯式”是以劝酒式为试探手,进击对方面部或胸部,如果对方不用招来挡架,接应,就送肩长臂打击;若应,即对方用左手来格挡我右拳,我则以右手顺势抓握住对方左手腕,然后突然拧身转体,右手牵拉,同时左手攒拳由下向上击打对方的咽喉或斗口(中脘部)。此时若对方用右手架住我左手,我可突然松开握住对方左腕的右手,并迅速用力冲击或贯击对方耳门或下颇。  
要领说明:  
1. “持杯手”又称“端杯手”,是醉拳中的主要手型之一。 “持杯手”: 中指、无名指,小指卷屈握紧,拇指和食指张开略屈, 形成蟹钳状。“持杯手”以点拳为主, 其中包括点、击,掐,闯,压,格,带,缠等法。  
2.“寸劲”就是当拳击至近对方身体一两寸处.实用爆发力击打对方,此劲只发于一瞬间。  
3. “盖步”即一脚前盖于另一脚之前,两腿成交叉势。  
二,浪步抹胸式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双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  
1.承上式,身体向右前倾. 右脚向左前方浪半步,体后仰,同时右手向右下方反插,小臂内旋,肘微曲,掌心向右外侧四指向前下方。左手向上外旋抬起,竖肘,掌心向左后方, 目藐视前方。  
3.上动不停, 左脚上前一步,随即右脚向后退半步,同时,右手小臂外旋,手心向里成抱式, 左腕外拧,四指微屈朝上,掌心向前,呈欲握状, 目视左。  
技击意义:  
“浪步抹胸式”是我方被动出击的招法。当对方从前面用双手抓住我双肩后拉时,我可顺对方摔拉之劲,急冲两步,稳住重心。在浪步的同时以我右手从对方肋肘之下方反插至其腰后,翻手搂腰,然后以左手掌撑其下颌使劲向上猛推. 右手随之往回搂其腰,使对方的重心后倒而跌翻。  
要领说明:  
1. “浪步”也称“踉跄步”,要求使脚步随着上身的前倾后仰,左歪右倒而前后左右移动, 用身法带动步法。  
2.眼法,醉拳中的眼法有六种,即视、瞧,瞟,藐,痴,乜。 “藐”就是用眼斜着看,其中包含着藐视的意思。要求外形似乎很藐视对方,很轻敌,这是给对方一种假象,实际是小心提防非常重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三, 庚子腿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双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 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步,同时左掌由下向上、向前劈击, 目左前视。  
3.承上式,右掌由右体外侧向上.向左前挥击,同时右脚由右侧向左,上摆里合,经体前至左侧前上方,左掌迎击右腿。  
4.上动不停 ,右腿继续下压落地,头向右后方转动,左手臂伸直向上,掌心向后,四指向上,右拳护于裆前,目视右后方(图13)。  
5.右脚微前移,体向后仰,左手屈臂向右前下压至右肩前,掌心朝右,右手攒凤眼拳从左肘弯下方反拳出击,目仰视右后方(图14)。  
6. 上式稍停, 重心前移, 上身猛前俯, 左脚上前与右脚并拢下蹲, 左掌不动, 右拳由右后上方随体向前,向下弧行至右脚尖前支撑地面,拳面着地, 拳眼斜向脚尖, 目视正前方地面。  
7. 上动稍停, 左腿猛向后上方蹬出, 右脚同时反蹬地面伸直,增加左腿的反作用力。  
技击意义:  
“庚子腿”又名“无影腿”, 为“醉八仙”拳法中的主要腿法。此腿系主攻法,当对方用虚招以左引手探我时,我即以左手由上向下劈打其左引手,同时右拳在前,右腿在后,以里合腿击其面门。若对方退步闪过,我里合腿落空,其必乘隙前扑,此时我可收回右拳击打其面门,随即身体迅速前俯,左腿借用右腿伸直的反作用力,猛向后蹬击对方腹部。  
要领说明:  
1. “凤眼拳”在使用时拇指与食指相抵,虎口成扁平状,力点达于食指的第二指节,放与收的速度都很快,一般用来击打对方的头部、面部和胸部。  
2. “里合腿”在前踢时要借摆荡的惯性迅速用力使腿向上踢起,身体的转动也必须和腿的后摆协调一致。经面部向里回环时,要有意识地使腿的内收肌很快地收缩,这样才有里合的力量。在身体转动时,支撑腿的脚不可移动,使脚尖始终朝向正前方。

                                                                    醉八仙拳谱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  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 汉中离——跌步抱提窝心顶 张果佬—醉酒抛杯踢连环

                            

韩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箫  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醉八仙歌诀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颈儿,曾触北周巅,两肩谁敢与周旋。臀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抵柱,掌为风烟。膝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损。披削爪掌,肩头当先。身范儿,如狂如颠;步趋儿,东址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迹,打成个锦冠顾天。
  
  第一节: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安。让来让去,得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儿起,撇两边,起时最忌身手便。牵前踏步,带飞推肩。
  
  第二节: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披手披脚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两手如矢,也须要直利牵拳。反后步,要身偏,偏时要闭***现。从上劈下,石压山巅。
  
  第三节: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重敲轻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裹,也须要,插掌填拳。鱼鼓儿,咚咚填,打时谁知扫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迁。
  
  第四节:曹国舅,酒醉仙。手儿里,拂尘翩。直臂横肘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身步齐进,也须臂膊浑坚。顶肘开,顿肘填,坐时谁知身坐连。臀肘右下,左臂身旋。
  
  第五节:何仙姑,酒醉仙。铁爪篱,怀中见,上爪下爪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指上爪胜铁鞭,爪时谁知血痕见。长伸短缩,通臂如猿。
  
  第六节:蓝采和,酒醉仙。兜的是,花篮艳,上勾下挽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蜻蜒点水,也须要,搬开争先。眼儿紧,望下边,望时只怕腿尖现。挽拳挽脚,里进填拳。
  
  第七节:张果老,酒醉仙。拿的是,铁栗片,拿来拿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金丝缠洗,也须要,骨反筋偏。身窈窕,采摘坚,采时离托人前面。拿拳拿掌,后手紧拈。
  
  第八节:铁拐李,酒醉仙。倒戴的,金刚圈。左投右撞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黄莺磕耳,也须要,脚管肩先。脚儿弯,好勾臁, 勾时郑重人后面。翻身进步,身倒脚掀。  
    
2.武当(醉)八仙拳。又称“醉八仙”。是模仿传说中的八仙,如汉钟离解衣,蒙蒙胧胧;吕洞宾饮酒,似醉非醉;铁拐离独步下云梯,如灵猿出洞等等,表现醉形、醉态。因其拳行招走势如醉汉,故名“醉拳。其醉打技法取之于柔化巧打拳种,成形于明清。醉拳将地术拳法、醉形溶为一体而独树一帜。讲究眼捷手快,形醉意清,随机就势,避实击虚。闪摆进身,跌撞发招。身法矫健,刚柔相兼。醉而不乱,以醉态攻其不备,以醉步攻其无形。

武当(醉)八仙拳谱
酒醉八仙不用难 脚要扦花腰要绵

(一)
1、八仙娱性醉三分
2、钟离大醉大酚酊
3、蟒蛇分草部位稳
4、手拨残云抱壶瓶
5、左手提壶右手倒
6、醉中妄形抛酒瓶
7、酒性虽发心机稳
8、蟒蛇分草抖精神
9、马步抡拳往前赶
10、一扭一捏退三步

(二)
11、有曹国舅提步亮掌
12、右边跌倒左边行
13、就地打鼾立身蹬
14、猴子捞月鸡爪挖心
15、白蛇分草开一掌
16、翻身一拳浪子擒针
17、提步吊拳就地三滚
18、拨去利剑二脚分

(三)
19、铁拐李独步下云梯
20、美猴入洞枯树盘根
21、一挑一扎向前打
22、金鸡独立滚半身
23、鸿雁展翅车身反杀手
24、醉意大发指伤人
25、兔子弹腿双梁手
26、白鹤探水架彩云
27、蟒蛇分草乍身睡
28、乌龙抱柱倒起身

(四)
29、何仙姑醉睡仙床醉意未醒
30、迷昏昏翻身蹂奶.鹞子翻身
31、大鹏展翅二脚起
32、银蛇探海虎爪掏心
33、白蛇分草一冲拳
34、阴阳拗马乍三分
35、一起一跌双龙吐箭
36、金鱼游海野马跨林
37、一步不稳二步进
38、乌龙抱柱,童子托金盆
39、鹞子翻身,单铜打混

(五)
40、张果老就地取酒瓶
41、蟒蛇分草,马步一吊拳
42、鸿雁落滩绕翅迎
43、左脚向右,左手向左一顺
44、空中翻起跟斗云
45、落地飞脚二手分
46、丹田之灌,全身之有
47、就地切瓜,马步狂魂
48、童子拔靴,右边进左行
49、牧童吹箫,枯树左盘根
50、立身倒退,金星托塔
51、凤凰涉顶,走马观灯

(六)
52、湘子吹笛,拦腰取宝
53、倒退三步,就地观瓶
54、拨开彩云四方莲花赏月
55、烈虎登山,就地藏身
56、乌龙抱柱,左右打缠
57、立身双鸟戏沙滩
58、天王托塔,左拳右掌
59、童子拜月银河架梁

(七)
60、蓝采和八卦掌,莲台观望
61、白蝉入漆拄占四方
62、风摆荷叶,浪子抛球
63、卧地身子一让
64、童子拜月,掌夺阴阳
65、喜雀蹬枝,鱼翁撒网
66、侧身卧地一挺.燕子朴梁

(八)
67、吕洞宾侧睡仙床,如醉如量
68、一翻一跌,卧挂仙梁
69、昏沉沉进三退两
70、左一拳,右一脚,前啄后仰
71、跨一步,身子让,单凤朝阳
72、双飞脚,野马跨林,翻身举掌
73、便一步,拨正门,鹞子翻身,落一单枪
74、有天篷,戏嫦娥,把月宫来闯
75、走一步,退一步,一躲一藏
76、就地落,滚三滚,挺身按落云祥
77、何仙姑,拨彩鞋,众仙登场
78、走八步,退八步,日月阴阳

3.鲁智深醉拳是流传于民间的“醉拳”类之一,它与其它的醉拳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一般的醉拳大多以“翻滚跌扑”的技巧动作为主,而此醉拳虽也注重跌扑但却不落俗套;其风格讲求实用,取醉只形以惑敌,其每招每式皆重技击,其套路短小精悍,无虚势花架,刚柔相济,攻放合一,避实就虚;逢空既打,且拳出迅猛,起落轻灵,可为醉拳中的精品。据说有七十二路,但可能是后人所加,在此以古书为准共二十路。

每招每势皆重技击,决无虚势花架         

(一)只手擎天

身体直立,面向正前方,双手垂直,然后进前两步,左手握拳,向后翻转,挽一大圈,至正前方时拗至腰际护腰,拳口向外,掌心向上;同时右掌先向下一捺然后用力向上托起。

(二)翻天手

依上势,转身向右,左足下蹲,右足成垫步。在上之右手向下按,护腰之左拳变掌向上托去,次为上袅下护之势全身向正右方的上体略前倾右掌至裆间,紧护服部。

(三)分水犀

依上势将左足移转直立,右足绞只至前面,同时两掌相合,平至胸前然后蓄全力于掌,身向左旋至面向正左方时,两掌向左右斜上方猛力分去,此时全身向左方,右足前躺直,左膝略屈。

(四)躺腿后擂拳

依上势向右腾开一步,不待步口踏实,双掌下按,身体纵起两足凌空,然后乘全身下落之势,趁势将左拳撩过护胸,右拳向后用拳背擂去。

(五)双劈掌

依上势将左手向斜上方扬起,随即收回,乘势以手按地,右足既移,足尖向右方立直,同时左足亦以后拖出踏与正右方,上身此时亦转向右方,左掌再向斜上方一袅,右掌向下劈,然后右手上袅左掌下劈势。

(六)迥龙拳

以上势用滑步连进二步,同时左拳前冲,右足再前,左足再后,成为绞花步,乘势将左拳向右横擂,至右肩处,上身从右转向左后方,同时右拳亦向外侧横击。

(七)怪鸟搜云

此外跌扑之势,身卧地上,手足并用。依上势先将左足踏开一步,双拳同向右方技去然后翻身反扑,肩背着地两手先在当面挽一大花,而两足随之而运动,左足随右手,右足随左手,向相对方向挽花做搜踢势。

(八)铁牛耕地

以上势搜踢至两匝为度,至终了时,两肘用力点地,全身乘势上跃,待两足落地时,左足绞只至右膝成为绞花步,上身向前倾,左拳收至腰际右拳猛立下击。

(九)抢步钉子手

以上势转身直立面向正前方,左足抢进一步,右拳前冲,左足踏实,右足在向前抢进一步,左拳同样前冲。但此拳与冲拳稍有出入,彼则用平拳,此则用虎爪拳着力与指骨,彼用金臂挺直此则用申直小臂。

(十)青龙露爪

以上势两钉子拳之后急将右足提至正右方,同时全身旋向正前方成为正前之右侧弓步,再转身之际,双手挽一大花至前方时双手交叉于胸前,左内右外,然后右手向上袅,左手向下斩。

(十一)黑虎攒心

以上势右足踏稳,左足上提于右膝弯后,上身转向正右方,足成偷步,同时右掌翻下握拳抽回护腰,同时左拳乘转身之势在肋间挽一小环,然后向正右方猛力冲击,拳口向下。

(十二)白鹤亮翅

以上势收回左拳护腰,乘势将左足向前踢一寸腿,同时右拳在向前发一冲拳。寸腿踏实后即向右腾一步以左翻身至正前面成为马步,右拳平肩左手向旁发一侧拳,头与掌同方向,

(十三)怪鸟搜云

此与第七路完全相同,以上势收回左拳,全身以右下侧扑,右肩尖着地时略一翻滚,使肩背完全着地,然后动作,其余手足之搜踢等势。

(十四)通天炮

以上势双肘着地全身上跃至约一人高,落地后将身往下一沉,双肩同抱胸际待下沉定盘后,然后左足踏斜前方成为左斜侧弓步,同时双拳即向上冲去,身向左方斜。

(十五)流星拳

以上势将右足拖上一步,翻身向后,在翻身之际两拳起一大花及至正后方时左足向上提起,膝平与脐,先用右拳向左肩一冲,左拳向下斜一压,然后右拳向下斜发擂,左拳向斜上方横擂。

(十六)单飞腿

以上势先将左足踏实,两拳收回护腰,以左转身至正右方时,右拳先前冲,急收回乘势将右腿向前弹起。

(十七)双手托天

以上势将右足踏实,既向右方腾开一步,同时将全身移向右斜前方,足成右斜弓步此时双手掌心下按,然后翻掌向上,猛力向上托去。

(十八)铁牛犁地

此与第八路完全相同,以上势先起一飞腾步使全身凌空,及其落下时成绞花步,左拳护腰,右拳向下冲击,一切动作同第八路。

(十九)鹞子翻身

以上势将右拳猛力下按,同时两足尖亦同时蹬地,乘势上跃全身凌空,两手先向右鼓动,上身向后仰,以左翻身至原起出落地,此即全身之旋风也。

(二十)左右劈风

此为收拳之势,以上势待旋风翻至正面之后,两足落地,踏为正前面之马步,同时两手握拳向怀中收抱,待上体挺直时,两拳即向左右平击,拳口向前,拳心向下。

学拳秘诀

一、太极拳习练。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
    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二、学拳秘诀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得杨健侯祖师传授拳艺,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追随杨澄甫宗师十八年,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三、太极拳之秘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

四、关门与开门

先生曼青一日约弟子翁某某日某时某刻到住所一谈。翁某如期前往,在门外静候。时间一到,上前按门玲,先生将大门开了一个门缝,头探出来对翁某连说了几句:“拆开来练,拆开来练。”随即将门关上,并未让翁某进入。大门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后来,翁某把这件事讲给师弟吴国忠听,还气犹未平,而吴听了却如获至宝,努力推敲并奉行不缀,终成正果。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

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五、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一、太极拳习练。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
    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二、学拳秘诀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得杨健侯祖师传授拳艺,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追随杨澄甫宗师十八年,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三、太极拳之秘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

四、关门与开门

先生曼青一日约弟子翁某某日某时某刻到住所一谈。翁某如期前往,在门外静候。时间一到,上前按门玲,先生将大门开了一个门缝,头探出来对翁某连说了几句:“拆开来练,拆开来练。”随即将门关上,并未让翁某进入。大门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后来,翁某把这件事讲给师弟吴国忠听,还气犹未平,而吴听了却如获至宝,努力推敲并奉行不缀,终成正果。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

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五、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功夫琐言 
龙易网络   http://lybbs88.com

 

说实话,我不太愿意在网上发一些关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是师傅不让,二是有这东西,你没基本功也白搭。当然,网上关于神功异法也很多,各位武友也贡献了许多,但大家为何不深入一门的练哪?只恐怕说多干少最后是一事无成。把发帖子打字的时间用在站桩上不好吗?大家既然在内家论坛,自应是内家武学的爱好者。一味炫耀猎奇,怎是内家者所为?望各位有所醒。多做一些实事,然后谈些练功之真实感受,莫在求奇求巧。 
以下是石老师关于练太极拳的几点解释 , 我觉得对任何拳种都合适。 
1 。拳学是先人几千年运动总结下来的经验 , 太极慢练是多少代人练功的经验积累。形、意只有在慢练的情况下才能逐渐相和, 没有慢是体悟不到东西的。野蛮的运动追求的才是快、高、远,这样练下去,功夫的大门你就越练越远了,永远不知什么是内家拳的真谛。 
2 。两个和尚下山去担水,打好了水,一个飞快的往山上跑,一个一步一步走。先到庙里的桶里洒的只剩了半桶水,后到的是满满两桶,你说哪一个更有收获?所以干什么都不能求快,求快就要丢东落西。练武一开始就求快身型就守不住。没有了身型,内家拳的东西还有多少哪?功夫又从哪里出哪?多、快、好、省这种叫法骗中国人还不惨吗? 
3 。练功就是要追求整劲儿,让身体象个太极求一样旋转位移,没有身形和劲力的破绽,人说艺无止境,就是说人对自己身体整劲的掌握永远没有顶峰的时候,练就有提高,甚至到你一百岁时还会长功,自己还不满足。当然如果你最初就没有进过内家门,没有体会到身体的整劲儿是怎么回事,你就永远不会明白这些。练散打拳击的人三四十岁的时候就要走下坡路,身子骨都坏了,他们可能长功吗? 
4 。太极拳是以外引内,拳谱上说的是明明白白,可偏有人非要抓住字不放,那是没懂得正理。刚开始练拳什么都没有,说气是给小学生谈制造卫星。机只能通过练功自己出现,功夫不到想求也求不来。要是硬象练气功那样练,你可能有所谓的气感,但你一辈子也体会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气机发动。只有老老实实把身体给练整了,生理改造差不多了,功夫到了,一切不求自得。 
5 。有人说套路不重要,那是没有用心体悟。套路是一个拳种风格、内涵的体现,是先人在实战中战法的总结。练套路就是要体悟该种拳的境界、思想。比如说太极拳,只教你一些功法、基本功,你上来一样会打人,但若没有套路千万遍的体悟,你就永远懂不了太极的精妙之处。 
6 。现在的人学功夫太容易了,好老师很轻易就把口诀说出来。但就是因为太轻易了,学生才不知道珍惜,看来老师还是保守点好。就象现在的电视上我爱你三个字太容易说出口了,社会上男女感情就越来越不值什么了。 
7 。现在的武校多可恶,拿着学员的命不当回事,整天为了这比赛那比赛拼命,学员才能有多少好处?恐怕没多久就要一身的毛病。中国内家拳最讲战术,即使功力不足,也知道如何用身法步法保全自己,不会硬碰硬的碰死。可看看现在擂台上的孩子们,哪一个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吃着青春饭?中华武学就是现在国家大力宣传的这个样子吗?

清净门秘传步法训练

 

武术界历来就有“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父”之说,可见步法在实战中的重要性。把拳脚练得再好如没有灵活的步法则难以接近对方取得有效的打击。常言道“百练不如一走”,灵活多变的步法既可使对方凶猛的攻势化为无有,又可出奇制胜,转危为安。另外,在前进、后退、左闪右躲的移动中,始终保持重心的稳定平衡,这就需要有正确、科学的步法动作,这样才能达到“步到手到,出招见效”。今把本门步法训练介绍如下,供各位研习。

一圆太极步

两脚错步站立,后脚脚跟先离地,以脚前掌蹬地向前上步,以脚跟着地逐步过渡到全脚掌;而且对弧心一侧的脚落地时,脚微外摆,着力点偏重于脚外侧。另一脚前迈落步时脚尖则微内扣,着力点偏重于脚内侧。身体向弧心侧倾,使离心力和体重的合力正好通过支撑脚。两脚交替行进走过一圆者,均为此步。无超过一圆者为弧形步,如左右弧形步衔接进行形成的为S形步(图1)。


两仪阳步

两脚实战技击步站立后,进行双脚连环交接,紧凑地做前后左右的来回快速移动换走,随着平衡能力的提高,增加奔跑的速度,实战姿势不变,左右阴阳行走天地阴阳连环步,每秒钟达8步以上步法方为入门(图2)。

三才交替步

用粉笔在平地上画一等腰三角形,边长一步。练习者左右脚踩在1、2两位上,面对3位。左脚向前斜进至3位,同时右脚即闪至2位,如此递相进闪,左右互换,久之则身灵步活(图3)。

四象循环步

练走四方形。练者站立1、2位上,面对3、4位。左脚向前斜进至4位,同时右脚即闪至3位,如此递相进闪,左右互换(图4)。

五行梅花步

左右脚分立(1)(2)位,先面对(5)位,然后,右脚由(1)位换到(5)位,左脚由(2)位换至(3)位,再右转九十度,右脚踏换于(2)位,仍成面对(5)位。以同样方法递相推移。亦可换左脚先踏(5)位换步练习。还可加大转身换步幅度,以右脚先踏(5)位后,右转身以左脚踏于(4)位,右脚换踏(3)位;再接左脚先踏(5)位,然后左转身,右脚踏(1)位,左脚踏(2)位。如此循环练习,越换越快(图5)。

六方错合步

先以左右脚分立(1)(2)位,面对(4)(5)两位;然后,右脚走上(6)位,左脚即过至(5)位,而右脚又闪至(4)位。如此递相过闪,左右互换地进行练习(图6)。

七星斗移步

左右两脚分立(1)、(2)位,左脚向前进至(4)位,同时右脚即跟至(6)位,左脚转身(7)位,右脚进(4)位,左脚跟进(5)位,右脚斜进(2)位,左脚再进至(3)位,右脚斜退至(5)位,左脚身进(4)位,右脚斜退至(2)位,左脚顺退至(1)位,恢复原式。重复交换动作,越快越好(图7)。

八卦走圈步


练习八卦步者,首先要懂得八卦之原理的八卦图和方位排列(图8、9),同时要将基本姿势站好。站立时(按左转)左足在前,右足在后,两足尖向前略向右偏,前足尖与后足跟贴在圆圈线上,并与肩宽,身体重力按三七开分配在前后腿上。左手抬起中指稍与眉齐,眼从虎口向外看,胳膊成半月芽状,掩肘,使肘关节窝向上(要放一鸡蛋不掉),右手跟在左手肘下,手的形状与前手相同,食指指向肘尖,相距1一2寸,同时掩肘,然后向左转腰,至前手对圆心。
走步时假设敌方在圆心,我在圆周上绕敌走转,一旦得机得势即向敌方进攻,也就是向圆心换掌出击,至对侧圆周正好完成换掌动作,然后变换方向绕圆进行。练习时要求头向上顶,微收下颚,闭口合牙,舌尖轻顶上颚,自然呼吸,两肩放松向下垂,保持相平,两肘有下堕之意;背要绷紧,前胸要空,腹部要实,气沉丹田,手腕立起,手掌外顶;臀部要溜,肛门要提,不可鼓臀,两膝向里合,有掩裆之势;外观身体周正,不俯不仰,不歪不斜,充满内劲,全身形成整体。走转时,起脚要平起,落脚要平落,步行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
八卦步的特点主要是以绕圆走转为运动形式;其足迹呈圆形,正好是八卦图中八个方位的连线。“绕圆走转”是通过摆扣步实现的。两脚向同一方向连续交替以摆步和扣步行进,就能形成沿圆走圈;两脚改变摆步和扣步的方向,就能改变身体运动的方向。摆扣步幅度的大小,制约着走圈的大小和方向变转角度的多少。走圈时,摆扣步幅度越大,圆圈越小。变转运动方向时,摆步和扣步幅度越大,变转的角度越大。“步若趟泥”,指两脚似在泥水中趟行那样,脚掌平平提起、平平移动、平平落地地交替运动。运动中不能有掀起脚跟或翘起脚掌状态,而且在移动过程中,脚掌在贴近地面约一寸而不能触地。

九宫飞行步

八卦图中的每卦各为一宫,加上正中的阴阳鱼(即中宫),合称为“九宫”。把九个标志物按一定的株行距分布于九宫位置,然后在其间穿行绕转,变换拳式,称为“九宫步”,亦称“飞九宫”,也有人称它为“阴八卦”。
九宫步具有较高的技击价值。练习时,练习者将九个标志物视为九个敌人,通过在宫中快速穿绕换势而不触及标志物,提高闪躲敌人、进退自如的灵活性。并有助于训练脚的撤扣变转,提高手眼步身法协调配合的能力。由于分置九宫的标志物形成的空间障碍限制肢体在空间的活动范围,从而加大了躯干翻转拧旋的幅度,提高了健身的锻炼效果。
一般采用长于练习者身高的竹竿或木棍,下端插入铁木制的底座制成标志物。如没有竿、棍,可在九宫位置上分布砖石或画小圈代替,不过其锻炼效果不如穿绕竿、棍。如在树林中练习,亦可通过随意穿绕树林株进行飞走九宫的锻炼。
初习九宫步时,株行距应宽一些,一般各为五尺。逐渐减少,直至仅容身体拧转穿绕其间。
九宫步的穿绕顺序,采用传说中的“太一行九宫之法”。顺序序描绘为“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即“始坎、次坤、次震、次巽,复息子中宫,自中宫至乾、次兑、次艮、次离,一周毕矣”。此顺序称为“顺穿”(图10)。由离宫(宫九)返回坎宫(宫一),为“逆穿”(图11)。
初练九宫步,以八卦步顺序绕走,步法熟练后,可任意选取八卦掌中的掌法作为穿绕中的变换拳式,并始终把边走边穿,一穿即换,眼随手走,手随步开,腰随步活作为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的原则。
其他拳种的练习者,借鉴九宫步练法,将所习拳种中的拳式结合于急骤退、左交右躲的矮步窜走步法中,循“戴九履一图”的顺序穿绕,也可获得锻炼效果。


十全组合步

十全组合步是将技击中常见的步法灵活、交替地综合起来进行练习的一种重要步法。它是由十种步法所组成。
1、进退滑跟步:前脚向前上半步,后脚向前滑跟半步(图12),退步后脚先向后退半步,前脚滑跟向后半步。
2、左右交换步:后脚向前跳跃一步,左势变右势,前脚再向后回跳一步成原势(图13)。
3、前后插盖步:后脚向前脚后斜上一步,后脚跟离地,两脚略呈交叉,前脚顺势向前一步为插步,后插步顺来势退步。后脚向前上一步,脚尖外摆,两膝微屈,前脚顺势向前一步成技击式盖步,后盖步顺来势退步(图14)。
4、左右侧移步:前脚向左右侧移动半步,后脚随之向左右侧横移一步,同时身体向左右转动(图15)。
5、前后垫疾步:后脚蹬地向前脚跟垫进,前腿屈膝提起向前疾进半步。退步时前脚蹬地向后脚尖前垫退,后脚向后疾退半步(图16)。
6、前后齐跃步:两脚同时快速向前齐跃一步着地,退步同时向后齐跃(图17)。
7、快慢浪跳步:两脚前后左右,不分方位地做快慢连续不停的齐跃或前后左右交错移动跳步及前进后退,呼吸要均匀自在,快慢交替进行(图18)。
8、提膝直膝步:前脚迅速抬膝而起,膝尖向左右方,支撑脚做快速前后移动步为提膝步;前脚迅速提膝,膝尖向前上方的,为直膝步(图19)。

9、左右转趾步:上体左转90度,左右两脚跟提起,以左、右脚掌为轴,脚跟由后经左向前转动180度,同时膝关节左转180度,弯曲大于90度(图20)。上体再向右转90度左右,如上反复,用臀部发力。
10、S形闪进步:用快速的各种上述步法向左,向右,再向左做S形前进后退步,动作要象闪电似快速凌厉的为闪进步(图21)。
以上十种常见步法为十全步,经常交错反复练习熟练,再加上一圆步至九宫步的综合练习,在实战技击中就能够攻守自如,轻灵自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罡步  藏形隐迹,步我罡魁,我见其人,人无我知,动则如意,叱声鬼随,急如水火,鼓舞风雷,变泽成山,翻地覆天,我身坚固,安然默然,万载长生,与道合仙,急急如九天玄女律令敕。

 

  译文

罡步也称禹步或步斗。葛洪在《抱扑子》中说“夫万法,必通于禹步”。可见它在道术中的重要性。奇门遁甲的功能大都被渲染的分为三种,一为指导道家修炼的抱一守中之术{气功内丹}、二为指导人君在政治上的安帮定国、三为指导将军在战争上决胜于敌。罡步说简单一点就是用脚在地上走出一遍洛书的数字路线。完成一个九宫格,走前要划地步局,俗称“四纵五横”画一个简单的九宫格。此法相传大禹治水时所创,传说大可不必去相信。整个九宫罡步是玄武座的北斗七星,北方的五行属水。这里的罡步是一个先天八卦结合的洛书九宫。为什么要用先天八卦呢?这和道家注重反扑归真的思想有关。疾如水火{水火不相射},鼓舞风雷{雷风相搏},变泽成山{山泽通气},翻地覆天{天地定位}。罡步在各种道术中也不相同,现多介绍几种供爱好道学的参考。

 

     泽 天 风   兑 乾 巽   四 九 二

     火   水   离   坎   三 五 七

       雷 地 山   震 坤 艮   八 一 六

 

 

录《易经、系辞》先天八卦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

                                 

                                        先天八卦

  中国传统实战功夫研究
作者:把握心意 提交日期:2007-3-4 14:58:00   设本论坛的目的是发扬传统实战功夫,希望各界所有喜欢武术的朋友参加进来,本

人因为时间等因素发表文章可能不够广博还请见谅。
转贴好文章
  中国传统武术漫谈[ZT]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一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一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八十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一根杆子,只有两米六长,但比我买的三米二的还重。那根杆子是八十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三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一个小店花了六十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一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一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阳地,种上一俑改旯匦南吕矗艹傻昧巳筒淮砹耍饷葱量嗍且的敲创蟮募矍0耸甏醯牧榍桓霭朐碌墓ぷ柿恕R簿臀沂Ω嫡庋奈涑詹派岬寐颍仓挥姓嬲梦渲瞬呕崛ブ帜敲挥美褪沧印?br>
      现在的杆子全是当成材火栽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买一大捆也选不出一根合用的,不过的确是一个比一个长。你用一根两米八的,他马上来根三米二的,还有三米五的,网上听说还有用四米的,真得搞成晾衣杆比赛了。有不懂行的买家,当然就有乱来的卖家。真得把传统文化糟蹋得差不多了,武术相关产业的损失也许比武术本身还大。枪还算好的,虽说时间长,但毕竟简单,刀剑的制作才真的是乱来一气。一把剑,搞得富丽堂皇,卖到上千块,却连剑的护手都装反了,到时候只怕没打着敌人,先就把自己伤了。这种“精装牛屎”只配县份上的科长挂在书房的墙上,和马列全集一起装门面用。按说现在的钢比以前好不知多少,但却没人知道刀剑的每个设计细节是为什么。造好刀剑的老师傅看看就要绝迹了。刀剑里的学问其实讲来也简单,只是没人理解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众看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大家知道了中华军器朴实的外表下面惊心动魄的巧安排,以后就不要再拿着小日本的破铁条人云亦云地说好。
    
      日本人什么都跟中国学,学又学不到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中国人早就不睡地板了,日本人自从学去之后一千多年来就没变过,要知道中国人改进成现在的样子肯定是有道理的。这军器,生死攸关,前人总结实战经验改成现在这样,肯定有好处,只是日本人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说,但自己人就别犯糊涂。
    
      十八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一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十三枪”,也有直接叫“十三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十三枪”等的。十三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三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三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八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
    
      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一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一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一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三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一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三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一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一个脑袋,一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才可能救他们。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一招破敌毫不含糊。一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一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一半我一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一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一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三招,其实就这三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一枪出去,拦、拿、扎三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一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松软也是一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篮足排球、沙包、举重,什么都得来一下才行,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内功全是力量,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打不赢你个生手,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内功力大且持久,更妙的是反应奇快,与人斗每每站尽先机。何以能如此,全是“意在劲先”之妙。意和劲也是一对阴阳,有先有后,互为因果补充。内家拳劲去如射箭,有去无回(回的时候已经是第二箭了),对方在躲避这一招时,我的“意”已经在根据他的动作准备下一招了。这下一招,用的就是刚才那招回头的劲力,正好来的急。拳经上讲“往复须有折叠”,就是说靠关节的转换把这回头的劲变个方向再打出去。内家拳以懂劲始,等有了劲力了,再往上全是练敏感,练观察,练这个“意在劲先”。内家拳,劲意分阴阳,敌人只逮得到过了时的“劲”,永远也逮不到因敌而动的“意”。内家拳敢号称不败,全在于此。
    
      小子我说:岳王的白蜡杆大枪是内家功夫之祖。那是因为白蜡杆有弹性,存得住能量,可以和人合成一个大阴阳。使得动白蜡杆的一定是懂阴阳之理的,懂阴阳之理就是内家拳。现在好些人练抖白蜡杆子是把它当成上力量来手段来练,这是走偏了。白蜡大杆子长丈余,没点力枪头都抬不起来,但这力可不是手上的力,手上的力再大都不够,只能用腰腿的力,手得松软了,听到了杆子的弹力才抬的动这杆枪。我师傅教我等练这杆子时,要求得手臂伸开,一只手抓住枪把,丈长的杆子得端平了,一端最少就是半小时。这就是我太极门的不传绝技“大枪桩”。“大枪桩”练的是人枪合一,死力气是端不了半小时的。只有把人体的阴阳运开了,和枪的阴阳一体了,才支撑得半小时以上。说白了,就是要全身关节、骨骼微微的抖,和白蜡杆大枪一起抖,枪和人抖成一体了,肌肉有张有弛,轮流地休息着,要端多久都行。端“大枪桩”时,枪头一直微微地颤抖着,枪头里装的铁弹子细细地响。若是练得更好的,手不见动,枪头就能舞起来。“抖大杆子是用来练听劲的”,这句话千金不易。众兄弟知道内家拳和兵器的阴阳之理,勿乱传,切不可传与外族,不然定遭天谴。
    
      练过了“大枪桩”,就能听到自己的枪了,这枪和人就有了感情。一摸枪杆你就知道枪想干什么,任何加在枪头上的一点小小的力量你都能感觉到。杨露蝉之子杨班侯能用大枪点死玻璃上的苍蝇而玻璃不碎,可见其听劲之好,枪法之高。我师傅枪头只须一点,青砖墙角的砖,要那块就下来那块,这全是靠的听劲,若是用蛮力就是把杆子顶断了也没用。太极拳听劲是彻头彻尾的功夫,永无止境。听劲好,力量才大得起来,能干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比如点穴。人体的穴位全在关节和肌肉的最里面,没有变化的力就是撞断了骨头都点不了穴,因为撞的过程中肢体受力会动,穴位也跟着移动了。要点穴就得听着劲追着一处点,只要力量够大,时间够了,穴就点上了。被点了穴,那块肌肉就不听使唤了,和骨头脱臼是一个道理。解穴,只要反方向拍回来就解了。人身上穴位到处都是,小子我自己为方便记忆的总结就是,凡是关节,肌腱,和肌肉的中点都是穴位,打上了这条肌肉就“脱臼”了。穴位,我个人判断就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点,好比一个大城市的公路,总有几条不大的路,很关键,一但堵了就瘫一片。
    
      民国初年上海有个神针黄,妙手回春,曾一针治好了轻工巨子张骞多年的阳痿,名重一时。老外医生问他穴位是什么时,神针黄说:穴位是活的,只有活人才有,解刨是看不到的,穴位的发现是上古先贤功夫练到极处自己感觉到的。神针黄的针是纯金所铸极柔软,长有一尺,比发丝稍粗,头是钝的,平时就缠在手指上当戒指用。如此一根软针,要打进肉里,绕着关节内脏打在最隐秘的穴位上,可想神针黄的听劲有多好。神针黄给袁世凯治头痛时,金针打进去有半尺。八十年代专门拍过一个电影讲神针黄的故事。神针黄练功的方法就和内家拳相似,全靠好听劲。太极门练点穴从不戳沙袋,全靠打拳时,把神意灌到指尖,指尖和全身阴阳相通一体了,就能点穴了。点穴指法其实就是枪法、剑法。一枪点掉墙上的一块砖,其他的砖纹丝不动,不就是点了墙的穴吗。兵器和拳是一回事。
    
      大枪练出了听力,两马相交,兵器一碰,大枪有如灵蛇,顺着对方的兵器就钻进去了,大将杀敌从来只此一招。白蜡杆子的大枪是有生命的神器,枪有自己的阴阳之理,弯了就要直,直了又要弯,扎了左就往右,劈了前自会去挡后面。对方越是个力大如牛,使重兵器的猛将,越好打。他要是把我的杆子顶弯了,我才高兴呢,枪把只一转,力都不用,枪头弹出去,又再扎他一个。马踏连营,被团团围住才好呢,枪枪不落空。人枪合一,枪想往哪里去我就送他去哪里,我眼到哪,枪就自会扎哪里。人只要不断地给枪以能量和神意,枪自会帮你打点四下。
    
      白蜡杆大枪只要有能量,就没有破绽。靠白蜡杆的弹性枪头的旋转非常迅速,敌人无机可趁。就是以一敌二也不怕,腰一发力,枪头摆个一百八十度,能同时荡开左右两边功来的兵器。枪头摆圆了,就是射来的箭雨都挡得住。一但枪不抖了,可就现了空门,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内家高手碰见了内家高手,听劲好的那个能把对方枪上的动量耗掉,枪不弹了是最可怕的,比被人围攻还可怕。这时,敌人已经抢到身前,再发力把枪旋起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太极枪法里有一招“败式亮掌”,练的就是大枪如何“死里逃生”。“败式亮掌”很简单,就是后退扯个架式,一手高举,如同文革中跳忠字舞常用的造型,看不出有任何高妙之处,但这一招其实是大枪的败中取胜法,“拖刀计”、“回马枪”、“撒手锏”远不如这招凶险。如今,知道“败式亮掌”真实用法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能练成了,更是绝无仅有。“败式亮掌”其实是弃枪取胜的最后手段,天下没人能逃过这鱼死网破的最后一击。“败式亮掌”一手高举,意图是弃枪取背上的单刀,刀枪合击。这就象象棋里的双将绝杀,敌人逃无可逃。至于如何刀枪合击,小子我就不能再多说了,众看官还请见谅了。太极枪法练到了“败式亮掌”的刀枪合击就算功德圆满,可以下山助明主、取功名、解天下苍生之倒悬。
    
      枪法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中华绝技,而剑法则是枪法的变种。内家剑法纯是枪法,绝非刀法,剑法武当剑诀有一句“若把剑来当刀用,笑死三丰老剑仙”。内家剑法,斗剑时是绝对听不到兵器相碰的叮当做响之声的,一把剑最多就是轻搭在对方的兵器上划行,而剑术的精妙全在于因敌而动,一击成功。内家剑法里剑的动作并不多,练得是身法,特别是腰腿。功夫成了想下山,少林弟子是要打过十八铜人阵,而武当弟子则是要用一根小竹竿跳到树上刺下一只猴子。少林弟子遍天下,武当则代不数人,别说刺下一个猴子,就是两脚上树这招练成的也没几个。武当只要每代人能出一个练成了剑法的留山任教,也不至于凋零如此。内家剑术对剑本身的要求并不高,一根竹子都行,什么都没有时,食指捏个剑决也是一把剑。刀枪剑棍,剑术才是至尊,而剑术只不过是内家高超身法的应用而已。
    
      枪法、剑法只有中国才有,日本和西方都没有。日本的剑盗是刀法,而且还是送命的笨刀法。西方的大剑也是刀,非常原始、朴素的刀法,不讲究变化,打起来要吃亏,越用力越倒霉。但西方的击剑却是个好游戏,特别是花剑,但也只用到了剑的刺一个功能,略嫌单调。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奥运会上那几块击剑金牌非得全包了才行。如果击剑的场地是圆的,小子我敢说有必胜的把握,就算依现在的规则,有了好听劲任然可以胜出,他日还请诸君看我在奥运上为太极二字正名。
    
      西方大剑形状如放大的中国剑,剑把很长,用法完全是刀,双手握持狂挥狂砍。西方人脑袋一根筋,只求挥剑有力,从不想一剑劈空该怎么办。为了增加力度,西方大剑的剑把后面有配重,很重的一块铁疙瘩,雕成各种花饰。配重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剑的尺寸(西方大剑已经太肥了)情况下增加劈砍的冲量,这个安排简直蠢到家了:大剑回手更难了,而且增加了扭矩伤小指,搞不好剑会脱手的。我有一根九尺长的FLYFISHING ROD鱼杆,鱼杆末端也有一个配重。制造商的本意是方便CASTING,但我早就把配重卸下扔了。有配重了,力就乱了,根本听不到杆头鱼线的力,鱼线反而甩不远。我听着鱼线的力甩,腰力到杆巅轻轻一提一弹,只一个来回,整根九十尺的FLYFISHING 鱼线就能全出去。FLY CASTING最好的姿势就是“白鹤凉翅”。
    
      我不要配重是学的大枪握法。枪的握法是“枪不露把”,握枪的手要抓着杆子的最末端,一点木头都不露出来。这样握的好处是,第一是在往回抽枪时不会打着自己,更重要的是枪和手臂劲路相通,这样才能听到枪端的力。体院的武术教授编写教材,却对如此基本的道理一无所知,还出光盘到处现丑,可想而知体委搞的标准套路是什么货色。西方和日本的刀法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考虑砍空了怎么办。西方人好血勇,似乎不屑于躲闪。勇士用尽全力抡起几十斤的大剑砍去,本身已经失去了重心,全靠对方的迎头一挡才能站稳,要是对方不挡先就自己来一个跟头。这道理很简单,大剑的冲量不变,刚才用多大力和时间抡起来的,现在就得用多大力和时间拉回来,想变招哪里来的及。中国内家功夫比武中第一条规矩,用祖师杨澄浦的话说就是“不能失中”,意思就是要有力能收劲,所以太极拳推手第一要旨就是不能靠到对方身上去,一掌打空不可牵动了脚步。如何才能做到呢,就只有根劲,和前文所讲的“分阴阳”。日本刀法有和西方大剑同样的问题,而且还更糟,日本的刀完全没有重量,一碰就飞,却又不走轻灵的路子。日本刀其实源于中国唐代,汉族刀改进之后,就只有苗刀还是双手长细刀,但苗刀全是从下往上的劲路,靠跳来发力并同时整个迅速地转身以弥补空门,故有“跳苗刀”之说。日本刀法则根本没有任何身法可言,一但出了空门只有死路一条。苗人和明帝国斗了三百年,以中华之大也只有苗人在朱乞丐的淫威下不服,苗人之勇悍,其实战经验之丰富,岂是异想天开的倭人可比。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从不乱挥、乱砍,全是劲从根起,一点即收快出快回。《水浒》里杨志杀泼皮牛二,宝刀只往前一戳,牛二便血溅菜市场。众看官莫小看了这一戳,杨制使情急之下,随心而发,刀法中规中矩,可见其家传的好武学。这一招要是依日本剑盗,准定是大吼一声,高高举刀,狠劲地下劈。那牛二是胆怯的人,脚一软,往后一倒,一准劈了个空,却也免了场官非。日本人是真的不懂,从上往下劈看上去很美,但慢啊!从上往下,怎么着也得先举起来,再落下去。这落下去时用的是重力,重力加速度有限的很,那比得上腰腿上的千斤力。英国科学家曾撰文分析足球发点球:好守门员腰腿力大,轻而易举就能跳起来接住射向球门上方的球,而对地滚球,守门员倒地靠的是重力,就算猜对了方向,扑下来也晚了。日本人学什么都学不到家,空手道莫名其妙地大喊,喊个什么,通知对方注意啊。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下也不怕。太极刀里就只有跳步冲刀打得高些,但那也是向前冲,不是向下。
    
      韩幕侠曾以内家刀法做底,为二十九军编大刀法,专门对付日本傻刀。日本人一根轻薄的铁片,从上劈下,大砍刀横刀扎马,稳如泰山,用根劲一抬,两刀一碰,若是向下力量大,日本刀当场就要断,不断也给磕飞了。这时,大砍刀也得了空间,进步一冲,一刀就削下日本人的脖子。二十九军的大刀,长城会战,砍得日本人一点办法没有,专门研制出钢脖套,也亏他想得出来。那帮鬼子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想通是为什么输的,几十年后总结经验又发明个什么拔刀道,真是可怜啊!人渣也配拿那二斤铁。
    
      民国各省都有国术馆。内家高手如韩幕侠、尚云祥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遍练了很好的军体拳。韩幕侠为二十九军练的大刀法,就是其中的上佳之作。二十九军的大刀法很讲桩功和根劲,日本刀那点力量根本砍不动,而二十九军的大刀冲砍过来,日本刀一挡就被冲瘪,哪里防得住,连人带刀一起被砍翻。二十九军的大刀法要求必须能一刀冲砍断碗粗的毛竹,毛竹有韧性,都能一刀砍断,可想而知砍上日本人脖子是什么效果。只可惜,现在的军体拳乏善可陈。现在的军体拳实出于少林的伏虎拳,于桩功和根劲上不足,对腰力的练习不够,以前军队农村兵多,农村兵干过重活腰有力还不明显,现在城市兵多了,腰力本来就差,还这样练打起来恐要吃亏。
    
      内家剑法大开大合,很是好看,但刀法和棍法就很小心。刀棍在日本和西方都是乱挥一气的,那是因为幼稚不懂。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两千年的战乱培育出的武术老到、高深、匪夷所思,所以表面常让人费解。对于棍,拳经上有“棍怕点头枪怕圆”之说,讲的是:好棍法要向枪法一样“点”,莫乱抡,而使枪的,若是枪头转起圆圈来了,就可怕了。“棍扫一大片”,使棍的时候横扫很爽,但敌不得高手。横扫抡起来后力大,但准备时间也长,先就得开了自己门户才好用力,欺负弱小也就罢了,遇到高手,门户一开,一刹那就打进来了。抡棒乱挥的,看着可怕,但力量其实不大,一根棒能有多重,完全可以大胆抢进身。两臂下垂,略向外撑护肋,剪步进身,看看棒要及身,运上根劲,只需一转身,这个力就卸了。转身时,手只一带,棒就是你的了。他要是聪明马上就该扔棒别走,若是还紧抓着不放,就真倒霉了。只要向他斜后方一迈步,照着后脑就来一下。他手里撰着根棍子,哪里回的了身。世上的事就这样,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坏,打架时手里多根棍子是好事,但要看场合,聪明人该丢的就得丢,要是舍不得丢,就得丢了命。看今日,衮衮诸公,堂堂高坐,抓权不放,干尽傻事。唐朝人称庙堂那把交椅为“痴床”,真是贴切!吹拉弹唱挺聪明一人,坐上去就傻了。
    
      好棍法得使得象枪法一样才行,动作要小,守住自己门户才是第一。棍头虽是平的,没兵刃,但真扎上也够呛。根劲一捅,动作幅度虽小,但立木承千斤,比抡上一棍可厉害多了。使棍时手要握在三分之一处,运棍要用腰力,双手得换的勤,一条棍要把自己上下左右全罩住,先学会防护再想打人。打人要走中门,只须腰一抖,棍一点就够了,除非对方确确实实现了败象,万不可放开门户抡和劈,抡、劈的效果并比用腰力点一下只少不多。“点”是有后手的,点不上,棍或左或右一横就能化敌人的攻势,抡、劈没有后手,棍出去了抽不回来,是送命的招式。内家刀法、棍法都很难看,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动作,全都是转圈和运化,发力一点即收;日本的合气仗之类的就很好看,大喊大叫,大劈大砍,爽得不得了。真要到性命相搏时,他那一棒要么不敢用力,要么用力就回不来,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中国的内家拳器械秉承内家功夫的阴阳之理,以根劲为基础,化发一体,功防一家,是世界冷兵器艺术的最高峰,有不败之能。在今天的热兵器时代,虽然已没有了马上斗枪,但内家功夫也还能用于指导军器的研究、军队的体能和战术动作设计。比如,用根劲通到枪头的力学原理用来分析步枪的设计,就能难说无托步枪是个好主意:无托结构由于重心在握持手后面,极大地增加了一个疲劳的士兵快速又准确地大范围移动枪口的难度。(无托设计还有很多更大的毛病)又如,军队急行军和长距离行军多快多慢最科学,内家的呼吸原理就可以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
    
      中国文化的阴阳之理和科学是不矛盾的,对传统文化一点研究都没有就批评很难说就是科学的方法。给内家功夫中的阴阳之理一个科学的解释,正是我等这代人的责任,在这里小子我只是开了一个头。粗浅地介绍了点兵器知识!
  
  
谈一点松肩的窍门,松肩的第一要点在于函胸和双肩微向前扣,这样做之后就很容易做到松肩了,一开始可以函胸的幅度大一点那样更容易做的,肩松了就很容易找到肩跨相合,发力进步可以说一日千里,练了 十几年武术今天才彻底找到松肩,
#日志日期:2007-3-4 星期日(Sunday) 大雪 推荐指数:0 举报


评论人:jxlcjcg 评论日期:2007-3-4 20:48
   把握心意刚开张,进来支持一下。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28 22:30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来探讨一下武舞,上古人类是在人与兽斗中不断总结出这种力量与技术结合的武术,并使其日渐完美,我认为健舞是武术套路的前身,前人在与兽斗与强盗斗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很多技巧,也就是招法,加以锻炼就能运用纯熟,几种招法在日常训练中慢慢就行成了武舞,也就是健舞,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28 22:33
  http://www.56.com/u26/v_MTI1MjI5NDM.html这是我朋友用手机给我拍的一段视频,效果太差了,勉强让朋友们指正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30 23:58
  谈一下放松,没练过武术的人发力之前为了发出大的力量.所有的发力都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实现,而一般人为了加快速度加大力量都习惯猛然发力,这种发力习惯是错误的,会使人的肌肉无意识的处于紧张状态反而不利于突然隐蔽快速的发力,所以形意有句话叫,形意的发力如捉虾,有意者可以体会一下,很多站桩是很松沉.但是发力就不行了,就是以为犯了这个错误,松紧转换,拳头碰到对方才紧就对了,没碰到对方时是放松的,站桩不能死站,要站一会骝一会,
    
    
    所有的发力都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实现,而一般人为了加快速度加大力量都习惯猛然发力,这种发力习惯是错误的,会使人的肌肉无意识的处于紧张状态反而不利于突然隐蔽快速的发力,这是一般人都容易忽视的问题.
    
    
    练功不能只追求放松,应该是在用意体会撑筋的基础上体会放松,也就是保持争力的基础上尽量放松,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平时练功中松紧的度是很不好把握的,把握好了松紧,就是武术入门了,呵呵很不容易啊,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2
  http://www.54ya.com/video/wangshujing.wmv
        http://www.54ya.com/video/1wsj3.wmv
        http://www.54ya.com/video/wang_taiji.mpg
        还是大家来欣赏一下王树金的视频吧,看看老辈的高手吧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4
  玉树挂宝衣,我体会就是放松之后,骨肉分离,肉挂在骨架的感觉.
    
    
    
    
    抖大杆子练整体爆发力,扔了大杆子要把身体当成大杆子,浑身一抖,能把自己的肉抖的乱颤或者有种一发力把自己的肉都扔出去的感觉.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5
  现在的人怎么都一个比一个会吹啊,是炎龙炒做还是菩提无知啊,这无极兄弟————抱歉,未经允许、、
      
      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小的时候就酷爱武术————咳咳,不是我
      在经过连续150天左右的训练后,我基本恢复了以前的状态,甚至有了更大的进步。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数据:
      
      1:单手俯卧撑连续100次;单腿深蹲连续150次;
      2:背上坐一位体重110斤的人,做双手俯卧撑,一组6次,连续做10组。
      3:肩上坐同一个人,做单腿深蹲,一组10次,左右腿各做10组。
      4:杠铃卧推180斤。
      5:3000米长跑成绩为10分20秒。
      6:可以很轻松长跑20公里。
      7:拳脚的力量:摆拳力量可以让一位手持10厘米厚的标准脚靶的朋友的持靶手臂感到骨头在痛。腿击力量亦如此。
      8:标准俯卧桩:10分钟
      9:标准四平马步(但是背有靠着墙):半小时
      10:熊氏易筋经第一段:每个动作49次
      10:至于反应、速度、灵敏性,因为没有什么标准的数据可以参考,所以无法列举,只是,跟我的反应、速度、灵敏性比起来,我的力量素质还不是我所擅长的。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面积大约为40平方米的阳台上,让一位带拳套的朋友按拳击的规则来攻击我,我不能攻击只能躲闪,5分钟之内,他没打中我一拳,自己反而累得够呛
    个帖子越来越没意思了,真想在现实中认识这种人啊,哈哈跟魏春走不了一招,太厉害了,我等着看这些大师把武术发扬光大,我太期待了,太有才了
  #日志日期:2007-4-28 星期六(Saturday) 晴 推荐指数:0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30 21:05
  
    这个人应该加上美国的导弹大到他身上导弹飞了自己一点事没有,反正有不上税,索性吹大一点
  
  
   作者:把握心意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6
  于松肩一般人的一提到松肩往往把注意力放到肩膀上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压根就不要有松肩这一说,应该是根节要紧,从上肢来说,肩膀应该是要体会把整条胳膊挂在靠近肩根也就是三角肌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练拳击的一般都是三角肌很发达的原因,站桩我认为不能量化不要追求时间,还有站桩时上身要前倾,不要站的太直,那样你一辈子也体会不出肩跨合一,多站低桩可以练出跨跟的爆发力,有时间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拳击训练的文章,拳击讲拳击击倒人的力量分配,腿占60%,腰躯干占30%手臂占10%,这和形意拳讲的力量分配手占三分腿占七暗合,有时间多看看世界高手的格斗视频.体会会很多.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7
  此君写的还不错,不知道本人真实水平阿
    
    
    举个例子金庸先生不懂武术但是人家的书中谈到周伯通空明拳的发力就很符合内家讲的松沉劲还有赵半山的太极功夫说的也很好。
    
     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好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8
  今天看了一下菩提的论坛好热闹在争吵抬脚跟连站桩的事,我的练功是没有站桩抬脚跟这一说,今天试了一下,感觉抬脚跟站桩有一定好处,因为抬起脚跟的状态身体自然前倾,很容易找到气沉丹田的状态,站桩是要求上身略前倾,很多人忽视这一点,脚跟抬起的状态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很自然的做到了身体越前倾,但我门门派站桩是不抬脚跟的,你只要真正明白猴蹲身,懂了猴蹲身根本不用抬脚跟很容易做到肩跨合一,不知道炎龙方面的人站桩抬脚跟是不是为了找肩跨合一,我个人感觉初学者可以体会一下抬脚跟站桩.找到了肩跨合一后,不用这种练法上多练.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09
  谈一下老武术家的练功方法,武术的发力是全身肌肉协调发力,那么怎样锻炼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哪?也就是整劲,现在很多人追捧站桩,按照九要.二十四法来调身子等等来练整劲,但是当今练站桩得很少能有成绩的,为什么那,少了一样器械训练,就是刀枪棍剑的训练,老一辈练武的没有不练器械的而且都是重兵器,八九十斤的大刀,七八斤的单刀很平常,练形意得都练枪法,抖大杆子 ,而现在的练武的很少练兵器,即使练也是为了表演用的很轻的兵器,那为什莫要练器械练,因为练器械能练出整劲来,说个很简单的道理,八九十斤的大刀单纯用手臂是舞不动的,没办法只能用腰劲腿劲整体劲去舞,形意的大杆子三米长,你可以试试单纯用手臂去抖抖看,只能逼着用全身的劲去练,但是现在的兵器训练就不能出整劲了,因为太轻手臂就能拿动不用整劲就能舞动。重兵器训练其实就是内家功夫的筋骨训练,兵器训练对于初学者是很关键的,因为能很快体会到整劲,但是连器械的肌肉整劲快,但是的高级一些的灵感劲就慢了,所以还是要练站桩走架等,但我认为初学 的最好先练重兵器,否则你练站桩根本找不着北。一家之言。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0
  转贴感觉写的东西还可以,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指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1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幺。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一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动。
        
        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2
  贴-----解析薛传形意的“意”
    
     李洛农完整的继承了姬祖的原始炼法,并未作任何的改动与增删。形意拳之名自古有之,以前是门内叫法,对外有很多谐音名字,后来在李洛农时期叫响了形意拳的名号。郭云深初始得艺于老样形意拳,后来受教归附于李洛农,统一了炼法,广传于世,得其部分老样形意的有李存义、李振山、尚云祥、孙录堂。
     八卦掌属龙,龙有翻浪升天之势、游空隐现莫测。“龙”是身法,不是招式。所以,李仲轩先生文章中有“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打八卦给人一种在空中漂着,许久也没落下来的感觉,已经算炼到家了,所谓“游龙行空”。老辈人中能达到此境界的八卦门人有眼睛程、韩慕侠、翠花刘和宫宝田。
     形意属蛇,脚下不离地爬行,打拳也是一拱一拱的往前挤,蛇行步不是借鉴八卦的步法,形意拳本身就有走偏门的炼法。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脚下,所以“蛇行崩趟”是关键。李存义吸收了八卦、太极的精华,但并不是体现在步上。
     太极是水,可聚可散、可分可合,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水受力则散、随之即合;动时则分、静时即合,是一种流动的活力,这是比武。打拳却要象“行云流水”般的稳、静、慢、均,才出功夫。
     有徒弟跟我说“师父,您教的这个桩过于简单,让我怎么炼啊?”我看出他的心思是说我没有交底,我说李仲轩先生的浑圆桩就两句话,其实真东西也就如此。高明的师父是把东西捡出来教给徒弟,如此徒弟才能学会、炼通、悟透。很多人什么都练,就是没有长进,这是因为没有把东西串起来,各拳都有新鲜,常听这些只能是落伍。“一通百通”是捷径,到最后才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
     炼法过于复杂,有措手不及之感。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要站桩前的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而桩架摆正了,就不一样了?因为你要顾及的地方太多,根本无心去品味桩功的好处。薛传形意的“意”就好似这个,无意之意方是真意。
     炼拳要有“体重感”,身法的变换、比武都靠这个。前脚掌和脚趾蹬的是这个“体重感”,性拳走架的浑厚感也是这个,象形术的“大势所趋”还是这个“体重感”。
     武艺是养气于丹田,道艺是无念无想、不思而得。前者练的是后天之气,后者得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气”,至于二者的区别,很难用语言形容,只有炼者心知肚明了。起点不同,一开始炼的就是两个东西,当然只有武艺的成效,不知道艺的究竟了。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2
  王忠民说马象
    
     炼功架愈慢愈佳,因为形意细活小手特多,炼快了就忽略了,炼法出功夫全仗小手。
     要炼明白拳,自己的程度心里要有数。用大拇指按压手臂的肺筋脉,有的地方有痛感,说明肺经尚未被打通,劈拳还未过关。抓劈拳一年左右会有窒息感,至此对体呼吸才有真正的体认,炼拳与修道是一回事,打拳要带点静坐的定慧,静坐要带点打拳的神气。炼形意本身就是修道。
     松是炼形意的头道关,也是第一次变劲。要松到什么程度,薛颠有自己的标准,全身要象轻纱一样在空中随风飘荡,这个不好理解。你用手去抓羽毛,不好抓,有力使不上,等他落到你手心早把你打了。薛颠管这个叫“玉树挂薄衣”。只有松静,才能敏感,周身敏感即可周身听劲。
     形意要“光着身子”打拳。并不是真要脱衣服,全身八万四千毛孔要象新生嫩芽一样慢慢舒张,让空气在体内外流通。炼拳时也可以找一点,夏天在树林中站着,全身各处随时有被蚊子叮咬的感觉。
     尚云祥讲“轻出重收”,薛颠有自己的说法。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出沉劲。
     桩功是秘传,只有拜师才能学到。薛颠传下的一个练功要窍,可贯穿所有桩功与功架当中。人刚躺下要睡觉时,身体会自觉调整几下,同样,站桩也要周身内外微微调整,达到非常舒适得劲的状态。打拳过程中也有这个微调,只是一个在静态,一个在动态。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周是如此。打劈拳时,“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个势头钻出,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象形术守的是空窍,马象的手型是倒三角,手指环扣将腹脐空出来,是丹田充实法的进一步炼法。并且是提着右脚跟,点着脚尖炼,类似马休息时的腿姿,这是关键处。真传易筋经亦是此种炼法。五法柔顺,随时可变劲打人,八象爆烈,有神气逼人之势,《象形会真》上披露的是双马形,发的是腰脊弹力,手撞出挨敌身要有向下扣腕的动作,劲就钻进去透了后背,这一扣是脚踏出来的。
     刚开始写书法,毛笔不听手的使唤,此时不能用力,要学会“支使”她。身体就如同这支笔,学拳初始要学会放松,一用力全身就僵了,哪紧哪就不听使唤,要尝试着将身体支配的随心所欲才行。
     书法有“藏锋”,不是简单的横竖,一笔当中有许多的迂回。形意里也要有“藏锋”,有很多不显形的动作运行其中,待能自如运用毛笔时,劲可透过笔毫直透纸张,此时发劲可透体穿骨,取人性命。我爷爷王克明看了王羲之的字,书法有了进镜,连带的形意拳也明白了。书道如拳道,都讲究气定神闲,只是一个把劲运在笔上,行在纸上;一个将劲化在周身,发于四空。
    
    
    
    
    薛颠的马象
    
     抓劈拳一年左右会有窒息感,至此对体呼吸才有真正的体认。
     形意拳是招由劲生,五行拳的功架是根据五行功劲编的。炼拳与修道是一回事,打拳要带点静坐的定彗,静坐要带点打拳的神气。炼形意本身就是修道。
     形意拳是功夫拳,炼的是含蓄。薛颠管站浑圆桩叫“抱桩”,抱中还要有撑。一次我站桩,立事问我:“你抱过婴儿挤公交车没有?”我就明白了。两条胳膊既有合劲有要有托劲,怕人群挤到孩子,还要有向外的撑劲。平日炼拳这个很难作到,关键在与心态。
     很多人看了李老文章练完拳也溜,但没有效果。除不知道溜的方法外,拳打的对不对也是关键。薛颠教过林师爷一个溜之前的功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受益。炼完拳把双手搓热反复擦面,握成鸡心拳敲三下后脑,两脚尖分别向内扣几次,之后再溜。个中妙趣,大家可以去体会。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气者,劲也。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
     尚云祥讲“轻出重收”,薛颠有自己的说法。“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有沉劲。“蓄”,炼收,含着劲打拳,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发着力打拳,看着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
     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象形术守的是空窍,马象的手形是倒三角,手指环扣将腹脐空出来,是丹田充实法的进一步炼法。并且是提着右脚跟,点着脚尖炼,类似马休息时的腿姿,这是关键处。真传易筋经亦是这种炼法。
     五法柔顺,随时可变劲打人。八象暴烈,有神气逼人之势。李老披露的是薛传道艺形意的单马形,而《象形会真》上写的双马形,发的是腰脊弹力,手撞出挨敌身要有向下扣腕的动作,劲就钻进了敌身,这一扣是脚踏出来的。双马形是挂打合一,挂可牵人,打的时候还要踩着对方的脚。一上一下,一明一暗就乱了对方的阵脚,没了方寸,我就势乱中取胜,赢了对方。
     劈拳开肺,首先解决的是体能问题。拳炼的对不对自己心里要有数,不能练糊涂拳。用大拇指按压手臂的肺筋脉,有的地方有痛感,说明肺经尚未被打通,劈拳还未过关。拳越练越累是错,应该越炼越舒服,越炼兴致越高才对。每天不炼都难受,象着魔一样什么都不顾了,非炼不可。
    
    
    
    
    猛虎归洞与猴蹲身
    
     形意拳是先祛病再强身,首先把身体要养好,基本功才能上档次。
     现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虽然经济条件改善了,但身体却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真正体会过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享受生活。因此,燕窝蛇胆鹿茸都进入了食谱,梦想着能将身体调养好。但人们生理机能下降,消化能力微弱,不见得吃什么真就能受用。
     猛虎归洞又叫虎形有极桩,西马庄李振山深得此桩要义。虎形桩对养生作用很大,可改善睡眠食欲。练功得法,短期就有精力充沛,双目有神的效果。
     猴蹲身形成于形意拳初期,是古传内功之一,旁支亦有其它的叫法。形意拳保留了原始的炼法,系统完备,又不出偏差。薛颠传的猴桩可炼出“肾息”,能逐渐过渡到体呼吸。站猴桩时会明显感到两肾象肺一样在缩涨,小脑、肾、性腺都能得到开发。炼毕气血团聚于腰腹,异常舒爽。
     无极合一并非形意独门,杨露禅的嫡系应该知道这个功法。至于是太极门窜过去的,还是刘奇兰与杨露禅共同发明的就不得而知了。从内功角度讲,她是炼精化气法门。初始会感到两肾热如汤煮,丹田发暖,热流逐渐谩布腰腹周围,并分两路延四肢至手足,四心有发热发汗现象。此时周身暖意融融,妙不可言!
     虽然形意拳功效卓著,但也是需要时间炼出来的,恒心与耐心是首要。而且每个人情况不同,练功体会也是各异。以上是我练功时的感受,或许会对大家鉴别自己所练真伪有个参照。
     功力来自于刻苦与体悟,现在年轻人怕吃苦,功夫没下到就说形意,太极不好,去学外家拳。其实并不是老师没认真教,你要反问一下自己是否象前辈那样吃苦,那样执着。
     师父给句话不见得当时就能理解,如同拳谱一样,是过来人的体悟,只有程度到了才能明白。
     道艺五行拳需经催三节、惊四梢、闭五行、聚六合、顾七星、校八要(顶扣抱圆摆垂弓挺)、尊九歌的历练,但这是在动态不好掌握,所以历代门人均在三才桩中体认。细节都是练功窍门,如手型作对就会有小旋涡的感觉,这些在道艺形意中都是必炼的东西。
    
    
    
    
    道艺形意“先天”说
    
    
    
     先天桩炼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龙虎二气发源之始,道谓金丹,知此道理可以入德矣”。此气乃武道之内劲“能击人于数步之外,有鬼神不测之妙用,知此道理可以入道矣。”
     形意拳讲究抻筋,薛颠有所不同,炼的是舒筋、收筋、润筋。抻筋易伤,而舒筋则有舒展松长的意味。皮筋光长没用,要有弹性,所以要收筋。大筋这么一折腾,要给于气血滋补才能发挥良能。对于头顶沉肩、含胸拔背等要领,薛传形意有独特的解释,照此一一炼到身上,有脱胎换骨之感。
     过去的名家中,很多都是吃官饭的。黄文叔是福建省保安司令,曹宴海是总司令部少校参谋,诸桂亭是军政部国术官。身体欲健康,首要锻炼筋骨,“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撕绵,手足四腕挺劲力”,手上沉着,身上轻灵,步法要“轻妙如猫行”,“头宜上顶,尾闾中正”则是锻炼脊椎之妙法。
     象形术的基本初衷是“阴康大舞民体健康”,宗旨是为了让国民自修有成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象形取义道启康庄,命以术延道以人昌,勿忘勿助至大至刚,精修性命云胡不臧”。
     老三拳在象形术中分别是云晃旋,裹拳形似波浪,有鼓荡吞吐惊抖之能,与横拳相似。践拳含火机之妙,有爆裂惊炸之猛,与虎扑相似。钻拳刚柔相合如棉裹铁,生于鼓荡内含挺力,可演化成崩拳。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3
  练武术就是一个松字,什么程度,就好像浑身的骨架挂着一身烂肉,想把这肉砸到哪里就扔到哪里,没有任何僵劲,浑身一二百斤的肉用兜子兜了想砸哪就砸哪,那感觉爽,最近研究国外的无限制格斗,里面用的最多的就是地面战,多站桩多练太极,对付柔术应该是很轻松的,现在越来越觉的还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好使,绝对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不过现在练武术的太少了。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15
  发力是一个身体收放的过程,要想发出很大的力量首先要练好蓄力,站桩就是练蓄力,可惜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入门,看过泰森拳赛的人应该很有印象,泰森发重拳的时候都要躬身,这个躬身就是蓄力,看泰森体格根同台较技的拳手比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要小一号,但是我们看到那些巨汉往往被泰森一组重拳就击倒了,泰森发力太整 了。肩挎合的太好了,站桩就是随着呼吸练身体的蓄力放力,如同弹簧压缩越紧,放的越远越有力。关于发力还是一句话千万不要猛发,轻出重收四个字,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20
   http://www.56.com/u83/v_MTM3ODA3ODQ.html松肩松跨,是发力的的两大首要条件,松肩是一般入门习武者站桩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实际上作为入门来看是很简单的,如果很难理解 可以尝试一下通背拳的晃膀子,肩膀松了发力就顺了,松跨和松肩是一个道理,只有做到真正的松肩才能做到浑然一体,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21
  今天看了一下王树金在日本的视频,可以看出王树金的形意和八卦都是很有功夫的,记得李仲轩老人说看程延华练八卦不是在打而是跟蟒蛇一样全身在动,在看看王树金的八卦有那么中感觉,特别是他转身的时候那种感觉,整身浑然一体,这才是功夫,反过来再看他的徒弟那就没法看了,国内练八卦的高手视频也没见有练的李老说的这种状态,悲哀!
  #日志日期:2007-9-29 星期六(Saturday) 晴 推荐指数:0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29 21:06
  
    世上的事往往与想象的正好相反,武术的发力要想力量大,往往不是练紧而是练放松,越松越有力,松沉劲不松哪有沉 ,发力哪不是猛然发力而是轻出重收,因为人想着发猛力精神就紧张了,筋肉自然就僵了。所有发力要从精神到肌肉都放松。
  
  
   作者:把握心意
  输入您的评论:(不支持HTML标签)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21
  今天看了一下王树金在日本的视频,可以看出王树金的形意和八卦都是很有功夫的,记得李仲轩老人说看程延华练八卦不是在打而是跟蟒蛇一样全身在动,在看看王树金的八卦有那么中感觉,特别是他转身的时候那种感觉,整身浑然一体,这才是功夫,反过来再看他的徒弟那就没法看了,国内练八卦的高手视频也没见有练的李老说的这种状态,悲哀!
  #日志日期:2007-9-29 星期六(Saturday) 晴 推荐指数:0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9-29 21:06
  
    世上的事往往与想象的正好相反,武术的发力要想力量大,往往不是练紧而是练放松,越松越有力,松沉劲不松哪有沉 ,发力哪不是猛然发力而是轻出重收,因为人想着发猛力精神就紧张了,筋肉自然就僵了。所有发力要从精神到肌肉都放松。
  
  
   作者:把握心意
  输入您的评论:(不支持HTML标签)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0-1 0:32
  形意拳是“事少而功多”,方法简单而功效大。熊形理顺臂肩头三者的关系,先找一个西瓜,单手托在右肩上。右手臂搂着,要防止西瓜滚落,手心和肩头要相互照应。
  
  找到这个体会后,就把真西瓜去了,搂着个空气的西瓜,掌心对着肩井穴,掌根对着耳朵,这样腕部就有了一个弧度,自然地向里。
  0 http://www.artx.cn/
  肩膀和手心一照应,大臂小臂就绷圆了,肘尖不能扬起,要如弓上的箭,在劲上缩着。要体会出空气西瓜的重量,肩和手心细微地控制着它。
  
  右肩上的空气西瓜有了真实的重量,身体为了维持平和,左边的腋窝就张开了。腋窝的开张,是用拳的关键,张开不是无限度,如狗熊夹玉米棒子。
  
  左胳膊是斜垂着的,腋窝一张,手就抬起来,再一夹,手就向前了。狗熊掰棒子,随夹随掉,所以腋窝的开张也是很灵活的。如果把夹、张作快了,或者说把腋下的玉米棒子拧一下,拳劲就旋起来了,练好了这感觉,整条胳膊就活了,打拳能拐弯。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熊形是左右互换,也就是西瓜和玉米棒子互换。练了熊形,自然就能对转环崩有感悟的,我们的拳是一个拳补充另一个拳,一个拳里有所有的拳。西瓜和玉米棒子,我们叫“虚运一个形”。其实这秘密,王献之早就讲出来了。
  % http://www.artx.cn/
  王献之在写字时,王羲之从后面过来,猛地抓他的笔杆,竟然没有抓动,王羲之就说这个儿子掌握了书道的秘密。
  书法握笔,指头在笔杆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要像握着一个鸡蛋,下笔时催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字方能力透纸背,犹如神助。
  F http://www.artx.cn/
  不是说王献之写字死扣笔杆,几根指头是抵不住王羲之全身奋力一拔的力量的。而是说王献之手心虚运出一个形,这个形有了实感,手中的笔别人就拉扯不走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王献之练一只手,我们练整个人,形意拳是大书法,这个虚运之形,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有。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另有一个熊形的要诀——狗熊人立。狗熊展腰方能立起,肩上托西瓜也要挺腰,才能撑住西瓜的重量。狗熊人立时,脚跟不着力,使用前脚掌支撑。重心放在前脚掌上,才能发力,后脚跟是虚的,轻易不实。
   http://www.artx.cn/
  习武要先从弱点上练起,从失衡处下手。一般人都是右重左轻,头重脚轻,前重后轻。站熊形一开始要体会出自己的失衡,自己搞懂自己,右边重了,便要在左边加力量,或者将右边放松——这是熊形的轻重诀。
  
  唐诗宋词清对联,因为清末要有场大变,人处动乱中,对平衡很需要,所以出了对联这种奇怪的文体。
  
  熊形正如对对联,左右字字不同,但字字相应,如果相应不上,便有疾病。校正熊形,正如文人构思对联的情景,身上一... ...
  

评论人:把握心意 评论日期:2007-11-4 23:07
  交手
  
  
  明刚者,未与人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
  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
    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
  ,用意一抓,神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
    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
  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
  ,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
    暗柔者,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钢球,手方
  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条一
  般,能将人以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有一时格外用力,总是
  一气流行。
  与人相较,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
  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眼要毒,
  手要奸巧,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
  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
  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
  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
  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
  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
  神气欺住,可以与彼相较;若是见面先被彼神气罩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
  。
  
    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则无法平衡,故腿动必先肩动。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对手
  出腿时,一般还是可以作出反应的。周身各处都能作为重心,故能出腿时与出腿前一个
  样,所谓暗腿,此需有一定内功基础,才能做到出腿时,却无这种迹象,故使人防不胜
  防。
    脱法为欲取之则先予之法。脱法有三术,一曰脱拿、二曰脱影、三曰脱打。脱拿,
  即有意让对方拿自己,利用双方接触之瞬,脱拿为打,反击于彼。如八卦拳中之蜈蚣蹦
  。脱拿,一对一较易,一对二则难,一对三人以上则极难。需自身完全松空,肢体柔如
  胶球,气内藏腹中,借彼之拿解彼之拿,劲由内发。好拿不如烂打,实战中要想擒拿对
  手,除非实力相差明显,否则很难。
    劲、身、步三法皆源于内劲。内劲者,初为内外合一,触之如电,沾身即出,是其
  象也。继而动静合一,如是身体自然轻灵,往来穿梭,其动若静,纵横矫变,妙奥于心
  。此时身步动止,其劲如一。拳术本不离乎身步之法,内劲更需合于身步之中。身步劲
  同一源也,此乃内劲由微渐着之道。最终至拳道合一,则无往而不利、无人而不自得,
  无可而无不可也。然若未得内劲,或曰虽得内劲,然未臻精纯贯通,则身、步、劲便分
  之为三,此时于技击之道,需三法皆修,否则易为人制。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
  寓以整劲而不失。
    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
  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练
  拳不可守成法而应用。成法是初入门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智识,明人心性
  ,是化除后天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
    临阵与人对抗,在于意守小腹,呼吸以鼻,目视对方两眉之间。临敌全赖手来得快
  ,即接连而进之第二手第三手,以至于无穷之手也,来得快,则救得急,虽有败手,亦
  一闪而过,敌无可乘也。临敌全恃两眼,惟注敌肩不可他瞬,敌左肩向后动必出右手,
  右肩动必出左手,用腿肩必下沉或后仰。而胜负之数,不在进退在转侧,故善拳者,有
  转侧无进退,转侧即进退也。有进无退,进即退也,以攻为守也。
    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身形,基本第一条,就是身子坐得下去,裆劲上身,整个身子好象是坐在一个椅子
  上跟人动手,两手就护住全身了。你坐在椅子上时,有人来腿踢你,伸手就可以防,而
  且那时两腿用起来跟手一样好使,这个坐下去,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关键在于你有没有
  裆劲,真正身法、步法使开时,全凭裆劲运身子。动手动步时都要记住,永远使自己处
  于用两只手忙活敌人一侧身子的姿势下,在那种姿势下,他跑都不容易。俩人动手,不
  是比谁的胳膊长,拳头快,所以不要依赖四肢是不是够得着人,关键式子得欺得上去,
  动手就是一个身体的互相冲撞,所谓“横走竖撞”,讲的就是找敌人的不顺处,然后以
  竖式击其横式,全是身体冲撞之法。这个冲撞,不一定是真撞得人怎么样,而是对敌人
  的式子形成一定的冲击感,让他被动起来,不挨敌也能形成式子之间的冲撞。有一只老
  虎在你面前作势欲扑,你是不是有些害怕,想往后退啊,这就是他对你的式子形成冲撞
  了,你的式子被撼动了,试想你在这种体式下,怎么发力,怎么很好的运动呢,所以,
  真撼动了敌人的式子,他跑不了。抡着胳膊打人,不是形意拳。真正的形意拳是“伤人
  不伤己”的,要兜着劲打人、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窜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
  一动也是这个势头。云法的大势,就是身子往前一扑,又把自己拧拉回来,身子刚缩又
  把自己推出去,一推就转了个身。几次换劲均无断续,要变化在一起。打人时要全神关
  注对手,而“忘掉”自己所会的招式。动起手来才能因敌制敌。
  
    形意拳是属蛇的,蛇就一块肉,爬树游水,什么都干了,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
  么都练到了,桩法、内功从里出,打法、演法从里出,唐维禄、傅昌荣、孙禄堂练形意
  拳甚至练出轻功来了。形意拳打法的初步,先要作到“无处不蛇形”。首先形意拳是“
  地行术”,蛇是肚皮不离地,一鼓肚皮就蜿蜒上了,形意拳是脚不离地,脚下一鼓就换
  了身形。形意拳是一动就有步数,身形得换在点上,看着你的动静,变得越快越好越小
  越好,犹如好朋友见面一下就搭上了肩膀,得一下就近了敌身。犹如蛇在地上盘来绕去
  ,比武时不能想,步数不能断,没招也忙活,忙活来忙活去地就打了人了。 所谓“合身
  辗转不停势,舒展之下敌命亡”,比武不会换身形不行,蛇形就是练这个打这个。形意
  拳的身法不弯腰不抻腿,从不岔胯,从这个身形换成另一个身形,就是舒展。身形舒展
  了劲也就舒展了,碰上就伤。
    当你的身体素质改善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进行实战,只有经过实战,你才明白自
  己到底练的是什么,练完以后怎么用,不会把养生锻炼的动作拿到对方的重拳快腿面前
  秀。打拳时有如汽车刹车乘客前撞的感觉。出手又如火车头轮子的连杆动作,出手要象
  两条蛇或是面条而不是棒子一样硬。
    格斗中的精神状态极其重要,有一位老前辈说过“没有摔死婴孩的狠心,你在实战
  中是不可能把内家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极致的。”我当时不理解,甚至认为这和内家拳的
  宗旨相违背,后来和那位朋友照面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这句话。他在多次和匪徒作生死
  搏杀中练出来的心理素质不是业余练家所能抗衡的,煞气非常重,别人一照面,胆就寒
  了。他不是那种广告上宣传的所谓的疯狂爆发攻击,而是时刻保持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
  状态,象最精明的生意人一样本能的调节着自己的体能、节奏,让对手感觉是在陪他玩
  一种冷酷的猫玩耗子的游戏,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被他把握。
    人身上有三关。对付高手有这种感觉,碰不到人家,人家一打就打到自己。这是因
  为高手防护层多,格斗象围棋,也是比谁占得地方多。高手一出,手臂圈内就是他的地
  盘了,想打进来,先过腕、肘、肩三关。你的手一到这个地方,如腕,他就开始进行攻
  防了,并不等你奔到身体上才说。手臂占住地方不动,身上变化,劲力不断。仔细看能
  发现,即使胳膊有长有缩,但是他所抱的那个圈地的打小是不变的,就是有圆变椭圆的
  变化而已。一旦这个圈被击散了,那么他的关就被破了,地方被你占了。再退,到二关
  、三关如上,没有这三关防护,你根本没战略纵深。两手防护永远在环内,让人攻不破
  。打人则三尖对,劲力气全部汇于攻击点,劲力猛烈且极快速。周身一枪一剑一盾也
  

内家秘技--整体爆发劲 俗云: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任何武技,若无笃实雄厚的功力做为前提,那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我随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技击名家 方磊恩师学艺时,恩师曾反复强调"功夫"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并悉心指导我散手桩与各种 技击劲力的训练诀窍。兹将其心得公诸于后;?
  练法:大马步桩站立,十趾抓地,两膝微内扣,含胸拔背,小腹松圆,头正颈直,沉肩坠肘 ,舌舐上腭,双手自然垂于两腿中间成抱球状。全身尽量放松,两目向前平视;接着用鼻缓 缓深吸一口气,略停;然后用鼻迅速喷气;同时双手上提至胸前以反背掌向身体两侧猛力抖 摔而出,抖摔的同时腰往上挺,身体上拔,全身骤然一紧,然后立即恢复到放松预备姿势。 如此反复练习。亦可分组练习,每组30次。?
  注意:练此功的要点便是身体松紧之间最大限度地相互急速转换,只有充分的松,才会产生 爆炸似的紧。另外它的用力特点是起于腿脚,达于腰,形于手指。练功时要将呼吸和动作及 身体的松紧变化配合得协调一致。坚持习练此功,便可产生很整的爆发力和节节贯穿的弹抖 力,用于技击则威力无穷。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体要害部位 了解人体的要害部位,要害部位被重击.有的可以使其生理机能或机制暂时或永久地消失。因此了解并熟悉这些要害部位,就能有效的制服对手。在攻击对手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的这些要害部位,以防受到对手的攻击。

  

  1、颈动脉

  颈两侧布满致命的血管、神经。颈动脉、迷走神经亦均沿颈两侧分布。如用手掌外缘猛砍敌颈外侧或后侧,可压迫颈动脉窦,使敌产生严重的心律不齐,并导致心力衰竭.而在短时间内毙命。

  2、胸骨

  胸骨是人体呼吸机能的重要部位,受到重击使胸骨碎裂会造成呼吸困难而窒息,若胸骨插入肺部会使肺泡破裂而致人死亡。

  3、心脏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有节律的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当心脏受到严重伤害时,可导致立即死亡。

  4、上腹部、胃、肝脏、脾脏

  人体胸腔剑突以下,肚脐及其周围部位。右上腹是肝胆,左上腹有胃、脾脏.两侧是肾脏,下腹是肠、膀胱等脏器。这些器官排列腹腔壁内,并垂直压在骨盆上,离心脏较近,又有肠系膜、神经结。故受到外力的猛烈打击后,内脏血管会因外力压迫而膨胀,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同时由于腹部壁层腹膜神经末梢丰富,感觉灵敏,人会疼痛难忍。如肝、脾、肾破裂而出血,可使对手在短时间内死亡。

  5、中腹部、肚脐

  中腹部是肚脐即神阙穴,被击中后,会冲击肋间的神经,并且震动肠管、膀胱等部位,身体会失灵。严重时会损伤人体元气。

  6、裆部包括耻骨、阴部及髋关节

  裆部是男子的要害。该部位即便是受到妇女和儿童攻击也能使任何壮汉屈服,攻击裆部可以轻易使人失去抵抗能力,束手任人摆布,也可轻易致人于死地。

  7、膝关节

  它是人体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下肢主要关节。由股骨下端、髌骨和胫骨上端组成。由于此部位暴露在外,且皮下脂肪较少,因此如遭受重击可使韧带撕裂或髌骨碎裂,从而使其站立不稳或无法移动。

  8、足弓

  脚背神经密布,肌肉极少。有骰骨和3块楔骨、5块跖骨基底部的关节面组成。跖趾关节由跖骨远侧与第一节趾骨近端组成。故受外力砸压就会脱节和错位。而且连接其的踝关节活动范围亦较小,如用力击打或拧折.可造成韧带撕裂。

  人体有些神经分布相当丰富痛觉非常敏感的部位,在受到打击或压迫时,疼痛难忍,甚至出现昏迷、休克、死亡的严重后果。另外,人体的关节部位繁多,最易遭到打击。当人体关节承受超过生理机能限度的打击或压迫,就会发生脱臼和韧带撕裂。乃至丧失正常生理机能。因此,这些部位在技击中便有特殊的意义,被称为要害部位。

  了解和熟悉这些遭到击打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部位,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当自身和他人生命受到威胁时,可以利用强有力的手段攻击敌方要害部位一击必胜,迅速制止犯罪行为。还可以竞技比赛中击打对方薄弱环节,快速制胜。

  二.是在实战技击和训练中加强自我保护,尽量避免遭到伤害。

  

  1、太阳穴

  此部位属头部颞区,有颞浅动脉、静脉及颞神经穿过。而且,此部位骨质脆弱,向内击打,可引起颞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致使血液不能流畅,造成大脑缺血缺氧.使人在3秒钟内死亡。

  2、眼睛

  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眼睛遭暴力打击,可以使人轻易致盲。因为视觉功能对人的日常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眼睛常常被列为人体的要害部位之一。

  3、鼻

  外鼻位于颜面中央,是由骨和软骨构成的骨性结构。面三角区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两侧至嘴角外的三角区域。打击鼻、面三角区,不仅可以直接损伤鼻骨,而且常常潜在着生命危险。鼻骨被击碎,可使鼻内大量出血,疼痛异常,并使两眼泪流不止,造成暂时视力障碍。

  4、人中

  人中在人面的三角区内,暴力打击面三角区,只要不发生表皮组织破损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区表皮破损,却可以造成致命的后果。在面三角区内,神经、血管分布极为丰富,尤以静脉血管的分布较多。面部静脉结构特殊,都没有静脉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静脉血液的回流,多要经过面深静脉及眼内眦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因而,面三角区破损,外界细菌极易通过面部静脉,向整个头、面部扩散,并沿面部静脉上行侵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诱发脑膜发炎,导致生命危险。为此,面三角区外伤无论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挤压或用不洁物捂按,以防细菌感染,侵人大脑.

  5、下颚

  由于下颏所处位置易受攻击,且受击打后易引起颅底骨折、颅内出血,因此受击打后轻则剧痛难忍,重则使其昏迷或休克。

  6、耳朵

  耳廓神经离大脑较近,受到击打或挤压后可损伤通往脑膜中的动脉、静脉分支,使血液循环受阻。而且耳部在下颌骨的上缘,下耳廓的后面,有一个和太阳穴一样致命的穴位.叫完骨穴,打击耳和耳后完骨穴,轻则击穿耳膜或耳内出血,重则脑震荡或在5秒钟内死亡。

  

  7、颈侧部

  头颅本身的重量和颈椎有较大的灵活性,打击颅颈交界部位,会使头部产生剧烈的鞭打摆动动作,并闲此使大脑受到强烈的震荡。这种剧烈的鞭打动作造成的头部震荡,可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移位,并使系于脑中轴上的脑干受到牵拉、扭转或撞击于颅底枕骨斜坡,引起严重的脑震荡或脑干损伤。打击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脑干、延髓功能损害,至呼吸、心跳骡停而立即死亡。

  8、肩关节

  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它是由肱骨、肩胛骨、关节盂、韧带和锁骨联接而成。它能内收、外展、前屈和旋转运动,是连接手臂的重要关节。格斗中如用暴力向左、右拧拉或向后扳至极点,就会使其脱臼或韧带,肌肉撕裂,削弱战斗力。

  9、肘关节

  肘关节是由尺骨、挠骨、肱骨联接而成,活动范围较小,能前屈、伸直,可随肩关节上下拨动。当伸直时,向后或向两侧猛折,踢打,就会脱臼或骨折

  10、腕关节

  腕关节是臂部主要关节,是由挠骨和腕部八块小骨组成。腕关节主要靠韧带联接,活动范围较大,以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各旋转运动。如果超过它的活动范围,内卷、后折或向两侧反拧、缠丝等轻则会脱臼、韧带撕裂,重则骨折。

  11、手背

  手作为人类最为灵活的工具,其也有很脆弱的部位,就是手背。手背上有很多静脉血管以及筋脉,受到击打后会使对手疼痛难忍或骨折。多用于挣脱对手的抓、拽、扯等。

  12、咽喉

  由于咽喉处有气管、颈动脉及迷走神经。受到重击后,会在短时间内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13、肋

  肋部共有12对肋骨,且骨细而长,附在表面上的肌肉亦很薄,故用膝撞或脚踢任何部位的肋骨,都能使敌肋骨骨折或死亡。况且受到击打后会震荡内脏,骨折后,折断创面的锋利处还会刺破内脏,造成体内大出血。

  了解人体解剖知识,掌握攻击的要害部位,不仅可以正确理解技术动作,充分发挥动作威力,更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保护和击打对方要害部位,力求一击必胜的理论基础。人体的某些部位和器官,如心,脑,内脏等,有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部位受伤,对生命的威胁极大。虽然这些器官大多数是在骨胳的保护下,但是部分暴露在外,便成为了薄弱的部位。

  

  1、后脑

  即脑枕部,脊椎与脑部连接部位,此部位最为脆弱,以暴力打击脑枕部,极易形成脑震荡甚至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在暴力犯罪中,后脑是最容易遭到袭击、也是人们最不易防范、而且是损伤很容易形成的部位。打击脑枕部引起的颅内损伤,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

  2、颈椎

  打击颈后忱下三角区或以两手抓住敌方头部猛力向两侧扳拧,很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由于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相对较小,椎管也相对窄小,颈段脊髓又最为膨大,因而颈椎椎管与颈段脊髓对比显得不够宽大。颈椎损伤时,颈段脊髓损伤也因此而容易发生。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时,还会引起膈肌瘫痪。膈肌瘫痪后,伤员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于目前脊脊髓损伤尚不能达到使功能恢复的程度,因此,凡打击颈后引起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大都不能存活.

  3、肾脏

  肾脏作为人体主要器官之一,受到重击时,容易破裂而出血,可使敌在5秒钟内毙命

  4、腰部          腰部是指腰椎与骶椎之间的部位,是人体脊柱的一部分,起着支撑躯干和传导重力的作用。此处如遭到暴力打击,轻则椎间盘脱出,腰椎损伤,压迫神经,使人疼痛难忍,活动受限。重则使人体下肢瘫痪丧失活动能力。肾脏位于第12肋部和第3腰椎之间,紧贴腹后壁,是全身代谢最快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因此处没有肋骨保护,所以遭到击打,很容易造成出血,引起严重后果。

  5、膝窝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重要关节,骨胳大而有力。它是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和半月板联接而成,能前伸、后屈。向前伸直或站立时,用暴力扳拧或踏踹,轻则使人倒地,重则脱臼、骨折。

  6、踝关节、韧带

  踝关节是胫骨、腓骨、跟骨等联接而成,能内收、外展、伸直,活动范围较小,用力踢踹、拧拉,就会造成脱臼、韧带撕裂失去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