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分类:为什么我会感觉高处不胜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0:13

我今年30多岁,已婚,有孩子,在某部委工作,职位升到副厅,关于自己,很抱歉我不能说得更多。写这封信,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我应该是谨慎的人,是那种喜欢看别人的故事但自己紧闭嘴巴的人。但毕竟是提笔了,希望能有回应,帮助我理顺心结。

外人看我年轻有为,我对自己也挺满意,但得意之下心底总有无法摆脱的悲凉。人都来分享我的繁华,却不知谁能与我共度风雨?人都看我光鲜,谁知我内心时刻都如履薄冰?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吧。

我每天都小心做人还觉得不够小心。在官场上,人总是需要平衡,但平衡又是最难的。首先是单位里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的平衡。在单位里,大家表面上客气,心里却时刻都在琢磨别人的话有什么“深意”。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永远不是他表面上的那个意思。那种关系很微妙,说的话都含有玄机。每个人都这么看别人,也被别人这么看。你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别的意思,但是别人还是会去琢磨出别的意思来。琢磨肯定是有对有错,但问题是无论对错都会成为之后其他判断的基础。而且申辩无用,这里不问你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只看行动的后果。当然,琢磨人也是我们需要的本领,领导想什么并不会明说,要靠我们自己去“悟”。所以,我不但要猜测别人的意思而且还要尽量猜对,而且还要避免别人把自己的意思猜错。心累!

其次是为与不为的问题。我们曾经也一腔热血要多为人民做事情,但是官场的逻辑是,你做事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的;不做不错,反而安稳。又比如说“腐败”。有时候面对不正当利益,不是腐败不腐败的问题,而是你要不要遵从群体决策的问题。当群体作出某个决定,你若不遵从,往往就会遭遇群体排斥。我不是说我遭遇过腐败的困境,而是说我们时时都在承受这种群体压力。人在这个圈子就得学会屏蔽一些东西,比如人们常说的良心。什么叫良心?不是说我们没有良心,而是说我们有我们的良心观。为官者首先是个生存问题,你如果被群体排斥,那你的前途基本到头了,还讲什么良心?讲良心要付成本。一次两次……当我支付不起这个成本的时候,我就只好对自己说“等到有一天……”我这么说可能会被许多人骂,我也骂自己,内心也难受。或许我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要麻痹自己而另一方面又不能麻痹自己,行为与精神分裂了人就痛苦了。

我想我还不够坚强,因为内心常会感觉寂寞。我老家在一个县城,家里亲戚朋友有什么事,只要我给适当的人打个电话表示一下关心某事就基本解决了。可能是我有些小权势,很多人仰视我。刚开始我还挺得意,后来就觉悟了,人家仰视的是我的职权,是我能调动的资源,如果除开这些,他们对我还那么热心吗?而我除了职权还有什么?如果有一天我的职业遭遇危机,那些亲人们谁还会陪在我的身边?

其实我最终提笔写下这些,都不过是我内心不够坚强的表现罢了。心如磐石,人就无敌了。人生开弓没有回头箭,长路未知暗与明,也就发发牢骚罢了。

 一位读者

自我认同是生活基本的平衡能力

文-任 敏(心理咨询师、北大社会学博士生)

这位读者在信中提了一个要求是希望我能帮助他“理顺心结”,但他又没说具体是什么心结。根据一些在心理学上有意义的话,比如“高处不胜寒”、“行为与精神分裂了人就痛苦了”、“悲凉复无奈”等,看起来他的心结应该是一个认同危机的问题。

认同,简单说就是认可并接纳。根据信里的描述,大体上来说他有三个层面的认同危机:对现代社会文化的不认同、对职业环境不认同、对自我的不认同。

他对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不认同主要是指他对现代社会对人的定义标准不认同。他认为别人对他的尊重与爱上仅仅是指向他的职权,而不是指向他自身的美好品质,这让他内心感到“悲凉复无奈”。此外,他对社会大众对为官者的感情生活的态度缺乏适宜的认知,认为大众剥夺了为官者的“生活的权利”,也是不认同社会逻辑的表现。

他不认同职业环境表现在一方面他在职业上实践着适宜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内心里却又排斥这些规则。他的“心累”,一是要保持“小心”,二是要对抗内心对外界的抗拒而耗费心理能量所致。而且,因为内心不能认同所以要“麻痹自己”,而又“不能麻痹”时,就又产生了新的内心冲突。

他难以认同自己,觉得他已经不是自己了,排斥内心的寂寞感受,又把人之为人必要的内心柔软当作一个有妨害的东西“不坚强”欲加以抛弃,希望自己“心如磐石”才好。

这几个层面的不认同都可以归结为是不认同自我。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很多对人的心理存在具有意义的东西,诸如文化、语言、信仰、观念等等,都被纳入了“自我”的范畴。攻击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实际上等于对具有这些存在属性的人的“自我”的攻击。不认可这些东西就会导致当事人无法确认其存在价值的焦虑。所以,归根结底是这位读者需要学习自我认同,认同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职业环境,认同自己性格的丰富性及感受的多样性。

很多人都知道认同自我很重要,但是在这上面又普遍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在这位读者身上就表现为抗拒变化,拒绝既定存在的误区。他要认同自我首先要认同变化与存在。

一、认同变化

时代变了,人的定义体系也在变。现代社会是个组织社会,谁的身上都打着组织的烙印,谁都是被通过他所在的组织及其在组织中的职位来界定的。不独是在官场,在商场上也是如此。无论你是超级大公司的CEO,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私营企业的总经理;无论你是北大的教授,还是地方院校的教授;无论你是博士,还是硕士,这些名衔都代表人的社会属性,人们借此来评估你,认识你。每个社会身份对应相应的社会待遇,无关世态炎凉。所以我们不要排斥自己的组织身份,而要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了一个好的组织身份感到骄傲。当人认为我是某厅长的时候,对!我就是值得人尊重的某厅长。而不是非要去区分他是尊重我的职权还是尊重我,组织属性本身就是“我”不可分的一部分。

“我已经不是我了”是个伪命题。他用这句话或许是要表达“我不是从前的我了”,但他当然还是他,不过是经历了变化的他。变化是常态,人生就是因为变化才能进步。很多人不能接受变化,以为变化了就失去自我了,而从来不去追问为什么。比如有些恋人之间的吵架有时候就是从“因为你我改变了很多,我已经不是我了”而开头的。其实人的变化往往是对环境的调适,如果它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什么要抗拒?有一定底线的改变如果让两人更好地相处有何不可?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接受这一点就可以摆脱很多无谓的烦恼。

二、接受存在

每个职业场都有特定的游戏规则,这位读者所描述的就是他理解的官场的规则。其实他能够很好地参与其中,说明他善于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角色。人的社会存在是一个角色集合体。不同的场合需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戴上不同的“面具”。戴着面具生活,在各个场合有适宜的言行表达,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人的社会功能正常的表现,而非严肃的批判者和简单的激愤者所说的那样不堪。而且,他所谓的“分裂”,即思行不一,换个角度来看,说明他内心保有独立的思想。思行不一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个性富有弹性的表现,有较好的开放性,而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往往太刚,较少变通。

他还需要调适自己对为官者被老百姓剥夺个人生活的观念。社会要遵循普遍的逻辑,那就是如果你占据了很多公共资源,比如权力、名望、收入,那么你就得适度地让渡一些权利,这就是社会的相对公平原则。人不可能所有利益都占尽,当你不能占尽所有利益的时候就跳出来发牢骚说是被人剥夺了私人空间。在中国为官者的环境已经是非常宽松了,因为我们有维护领导形象的传统,为官者的私生活几乎不会进入公共话题。曾经有句话说得好,“郁闷不郁闷,想想克林顿”,所以本质是,不是说为官者不能有自己的情感生活,而是说你不能利用公权以爱情的名义谋私利。也不要说不能避免的话,这个世界有太多手中并无公权的男人让他们的女人获得了幸福。

转换观念,认同自我,抱着生活本来就如此,泰然处之的心态去生活,相信这位读者能实现另一种“平衡”——心理的平衡,而这才是我们人生中最基本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