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推荐一本好书《中国的人心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51:35
  

今天偶然看到一本好书《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朱建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是朱建军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

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

中国文化源流,道为其本,儒法影响最大;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仁爱之树上结着恶果累累。


官方推荐:

 解读中国人共同的性格密码;分析中国社会人心的演变形成。中国的“弗洛依德”、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给中国文化看病!
中国有个朱建军,这个人还有个名字叫朱一得,在他的拥趸们那里,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就呼之为“朱洛依德”——乍过耳,这名字有点熟啊?没错!就是那个在全世界人文学科里有着像爱因斯坦一样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朱洛依德”,就是中国“朱氏弗洛依德”的简称。
百度一下“朱建军、心理学家”,近万条信息都是介绍朱教授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以电视嘉宾身份作的点评,以及有人问哪里能买到朱教授的书、怎样可以得到朱教授的亲自治疗等等。如果再细心一点还能发现,很多很多的心理咨询公司,都把“朱建军”列入自己的专家团队名单,这个名字似乎成了一种品质保证,和用以招徕生意的手段。
作为卓有成绩的心理学家,得到万口一致的赞誉,那也只是说明他在专业领域里确实优秀。但我们这位“朱洛依德”,还有一个格外惹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喜欢跨界作战:身为心理学家,却偏偏喜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发言;既想医人,给人治疗心理疾病,还要医国,给中国文化看病。比如他把中国文化视作一个人,从远初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历程;然而这个人很早的时候就心理上严重有病,这病到现在还没痊愈,有些症状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从前的法家精神,到了今天就化成了成功学理念:“不择手段,一定要成功”,并衍生出让人每天一大早起来高喊口号“我一定行”式的变态。“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是有道理到了骨头里了!
也许正是这种“跨界作战”,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与众不同,也成就这本书的非凡的独特价值。在朱教授的心理意象分析中,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这本《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正是朱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乃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权威性还不够,但论启发性,却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作者从诸如孟姜女哭长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诸如柳下惠坐怀不乱、六月飞雪窦娥冤这样的经典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对不同程度地参与塑造中国人集体性格、影响社会人心的儒法道释等思想学说,深入地作了清理与甄别,是毒、是药,看看就知道。
前面说过,法家这剂药,少用为妙;而对中国普通百姓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儒家,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是个好东西,但由“仁爱”生出来的恶果也累累:贪赃枉法为仁爱,无私奉献给当权者吃人肉也是因为仁爱;根据儒家的天谴说,国中有冤屈就会天降灾祸,然而就算是天天山崩月月飞雪,人间冤屈还是没完没了,更况且任何天灾,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老百姓;理学家强调“从一而终”,其实不仅是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同样也是阉割中国男性的软刀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后是“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守贞的背后是要求男人忠君……至于另外那些所谓“匪夷所思的发现”,其实也是匪夷所思地有道理,就请诸君自己看书了。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卓越成绩的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戏谑一句:这个人有点像《西游记》中擅闯天庭的“美猴王”。“美猴王”代表的是大闹天宫时代的孙悟空,正因为还没有被套上(学术的)金箍,所以有着最张扬的生气和活力,会不时做出些令读者激动和向往的成绩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呼唤的。

 


按照嬴政的思路,韩非就是一只教老虎本事的猫,既然他不小心连上树都教给老虎了,老虎自然就要先吃了这个老师。吃了老师,也符合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交给老师的一个好答卷,也是对老师教学有方的一个奖赏。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

提倡好女不嫁二夫,背后更主要的动机是让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对婚姻的坚守叫做贞节,而男人对君臣关系的忠实叫做气节——两者都是“守节”。因此,文化让女人守贞,背后的目的是让男人“守贞”。文化谴责女人的失节,正是为了避免男人的失节。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

两千多年来,有一个官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官场,那就是“贪官”。为自己而贪污腐败,我们都知道是不道德的;但是为家族为团体而贪污腐败,则往往能得到大家的同情。贪官污吏的恶行,固然不都是“仁爱”的结果,但是“仁爱”这棵树中,是有可能结出贪污腐败的果子的。

——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

如果你不能坐怀不乱,那最好就不要坐怀。如果你不能抗拒诱惑,那就不要靠近诱惑。西方民主国家,不是要求官员都做柳下惠,在权力不受约束的前提下能够廉洁自守,相反是要加强监督约束权力。把所有人当作不能抗拒诱惑的普通人看待,正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诱惑:柳下惠和美女的故事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贼老师的两难处境

  一

  看电影,《天下无贼》,感慨起当贼老师的格外不容易!

 那是看到一个情节,贼头教自己的女徒弟:人都是为自己的,不要轻易信任别人。而他那颇有悟性的女徒弟即学即用,马上把师父铐起来交给了警察,从而保全了她自己。

贼头忘了,按照他的理论,他自己和女徒弟也是人,他们也都是自私而不可以信任的。徒弟的做法并不错,她当然要保护自己,她怎么可能相信她的师父能为她着想呢。因此,这里出现了一个逻辑错误:在师父把自私、不信任的秘诀传授给弟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点信任这个弟子了,而且这个行为也多少有些不自私的意味。

如果坚守自己的理论,这个师父就应该即使对自己的徒弟也不说实话,相反要对她说,徒弟最重要的是忠于师父,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最伟大的精神等等。告诉她不应该信任其他所有人,但是只有一个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那就是师父自己。当然,前提是他的女徒弟智力并非十分高。否则,他的下场还会是被自己的学生所出卖。

贼老师面临的这个逻辑冲突,我们可以叫做“贼老师的两难”。

相反,仁爱的人当老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逻辑冲突,他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观点倾囊相授,告诉徒弟自己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人可以信任别人而更重要的是爱别人,而其结果是徒弟会爱别人,包括爱自己的老师。仁爱的人做老师,不需要说假话以自保。

  二

韩非教帝王们法家的思想,就遇到了类似贼当老师的麻烦,那就是,如果他准确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那他的学生就会用他教的法术来对付老师。如果他不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他又是失败了。其原因,就是韩非的思想是教帝王在不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进行统治的法术。因此,越是好的学生,越会连他这个老师一起不信任,越是会威胁到这个老师自己的安全。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关于他的个人生活,历史上并无详尽记载,所以我也不能分析他童年的经验,不能明确地推论他的性格。但是正如其他法家人物一样,他也有他自卑的可能理由。就个人而言,一个理由是,他口吃,不善于言谈。当时正是游说之风最盛行的时代,一个口吃的人,在那个时代人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美国国会的议员如果口吃会怎么样,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别人侃侃而谈,而他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一个自卑的理由是,他的国家当时比较弱,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威胁。而韩非上书给韩王提出的种种改革建议,也没有被韩王所采纳。因此,他颇有怀才不遇的痛苦。

自卑需要补偿,韩非采用的补偿方法就是著书。他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大量文章,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家理论。这些理论的前提当然是:人性是自私和恶的,而非仁义道德。这却也不仅仅是韩非个人的原因,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道德堕落,的确人性的自私和恶显示得更多。

秦王赢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但是以为韩非已经作古了,感叹说,“如果我能够见到这个人一次,那真是没有白活”。口吻之热切简直如同今天追星的那些“粉丝”。而手下人告诉他,韩非并非古人,而是现在还好好地活在韩国呢。赢政居然发兵攻韩,想要夺来这个韩非。由此可见赢政到底是事业心强,发兵打仗只是为了一个人才,而不是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和美女。也可以想见,赢政读韩非的书的时候,一定是感到“深得我心”。

韩王为了避免战争,把韩非送给了秦国。

韩非到秦国给赢政当老师,讲解自己的法家学说,他的学问自然是使赢政大加赞赏了。但是,他的成功引起了他的学弟、秦国丞相李斯的嫉妒。李斯是韩非的同门师弟,但是水平比韩非要差一点。他发现韩非有可能篡夺自己的地位,按照法家所尊尚的保护自己权势的原则,决定消灭掉韩非,于是李斯在赢政那里说韩非的坏话,使得赢政对韩非产生了疑心,就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李斯派人毒死了。

  三

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只当作李斯嫉妒的结果,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这个结果的产生是韩非所面临的“贼老师的两难”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韩非不按照他的理论来教学生,或者有所保留,那么,那个智力超常的赢政同学根本就会看不上这个老师,或者看穿了他故意不说实话,而更怀疑这个老师,更不信任这个老师。

如果韩非完全按照他的理论去教赢政,那他就要告诉赢政:国王不要信任任何一个臣子,因为这些臣子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来,如果损害你国王的利益对大臣有利,则任何一个大臣都可能危害国王。“上下一日百战”,也就是说,国王和大臣之间的利害冲突是每天上百次地出现的。他就要告诉赢政如何对付这个臣子,而在觉得某些大臣太难对付,是一个威胁时,按照韩非的理论,杀死这个大臣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这样,实际上韩非忽略了一点:他自己就是一个最让赢政感到威胁的人物。因为,赢政知道韩非关心的是韩非自己的利害,赢政还看到了韩非的实力,韩非是一个如此懂得法、术、势的使用的天才,除了缺少他赢政所具备的“势”之外,样样不比他差,只比他赢政强。所以按照韩非教导的逻辑,赢政应该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杀掉韩非。

所以说,韩非之死,不要以为仅仅是因为李斯的谗言;要知道赢政不是一个蠢人,不会因为一点谗言,就杀死自己如此推崇的、如此向往的、又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才得到的一个人才。实际上,李斯的谗言只是一个赢政刚好需要的借口。按照赢政的思路,韩非就是一只教老虎本事的猫,既然他不小心连上树都教给老虎了,老虎自然就要先吃了这个老师。吃了老师,也符合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交给老师的一个好答卷,也是对老师教学有方的一个奖赏。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都没有好下场。韩非被毒死在狱中,商鞅也按照他自己定的法律被五马分尸。这似乎是偶然,实际却都是“贼老师的两难”所带来的后果。后代学聪明的那些人,往往避免说韩非这样的实话,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法家人物,外表上把自己伪装成仁义道德的儒家。但是,他们毕竟骗不了高手,政治高手依然知道他们的真相,所以他们还是摆脱不了这个下场。

要想避免这个下场,除非不教人做贼。

  法与道:《太极张三丰》中的文化冲突  

  一

《太极张三丰》是个老电影了,那时的李连杰头上还没有长出白发。作为武打片,这个片子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那些精彩的打斗场面。但是,我们这些有心理分析职业病的心理学家,更关注的是个中的人性,而我这个对文化心理分析情有独钟的心理学家,则更关注的是文化心理。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反映的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与心理,而且反映得非常准确,几乎可以看作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思想斗争史的形象化教材。

故事梗概是这样:天宝和君宝是少林寺中两个从小很要好的伙伴,他们的师父虽然为人很好,但是在寺庙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他们有时会受到其他和尚的欺负。一次比武,武功高强的天宝打伤了其他和尚,甚至打败了长辈的大师,只好和君宝一起逃离少林寺,在外卖艺为生。一次遇到横行霸道的官军,天宝为了出人头地,巴结一个军官并投了军。君宝则和反腐败政府的义士结交。后来,天宝为了升官,欺骗君宝说可以协助他们,把君宝以及其他义士包围劫杀,只有君宝和另外两人逃出。君宝自恨误害兄弟,一度发疯,后来终于恢复理智并领悟到了武功之至理,从此改名为张三丰,他发展出太极拳,打败并最后杀死了天宝。

  二

在这个案例中,天宝的思想和作为,几乎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法家。

法家的核心精神,重实效而轻道德,把成功当作唯一的目标,可以说是不惜一切去追求成功。在手段上,靠的无非是奖励和惩罚这两种基本方法。不仅如此,法家在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上,所重视的是法、术、势三者,也就是奖惩之法、欺诈之权术、以及地位权势。法家对天道和仁爱都不尊重,也不信任,认为人可以战胜天道,仁爱则虚幻而不可信。在人性的善恶上,法家宁愿相信人性之恶。不过,法家强调人的意志力量,自信只要发挥出坚定的力量,就必定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成功。当然,法家阵营中各个不同思想家的态度并非完全相同,而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也更是各有特点,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的总结大致不会错。

对法家文化进行心理分析,首先要分析法家的动机或驱动力。我们看到法家对成功有一种狂热的追求。这种狂热程度是所有其他各家所不能比拟的,只有纵横家和兵家或许能差强仿佛,而和道家的恬淡虚无恰恰成为对比。电影中的天宝一直有强烈的动机,要出人头地,而君宝则宁愿过自由自在的日子,正是反映了法家和道家对成功的不同态度。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法家人物从韩非、李斯到秦始皇赢政,都有极为强烈的成功动机,远超其他人物甚至其他也想富国强兵的国王。

从心理分析学来看,法家的成功动机之所以极为强烈,往往是一种“自卑感”的产物。韩非也许是因为口吃,李斯也许性格懦弱,而赢政则或许是私生子,并且儿童期确定无疑地受到了很多的轻视和欺负。《太极张三丰》中的天宝,也是从小被人欺负,所以,也是有许多的自卑感。在自卑感影响下,人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补偿”。——试图通过使自己变强大来克服潜在的自卑感。天宝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武功和其他能力都很自信,但是从小却处于低位,经常受到欺负,因此在地位方面是十分自卑的。另外他的心中,除了要克服自卑感之外,可能还有发泄愤怒并报复别人的欺负这一层目标。因此,在离开少林寺后,他的全部人生目标,就成了出人头地,而且这个愿望像烈火一样燃烧着他,驱动着他奋力前行。

  三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天宝会奉承谄媚有权势者。在别人看来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至少是不高贵的,而在天宝看来,道德是不重要的,遵守道德是愚民的行为;高贵与否是地位金钱权势等决定的,如果将来有一天自己能爬上高位,别人自然会奉承谄媚自己,所以现在自己对别人的奉承可以当作一种投资。这些行为,说到底只是所谓的“术”而已。而这个“术”使用的目标,也就是借对方的“势”,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权势。

当然,在奉承和谄媚有权势者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不舒服,甚至可能更加倍的不舒服,要知道这会刺激他们的自卑感啊。但是,他们强有力的意志可以压制住这种感受,认为在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一时的屈辱可以带来将来的尊贵。但是,被压抑的感受不会消失,所以一旦他们身居高位,必定会设法报复那些过去接受了自己谄媚的人,即使那些人曾经帮助过自己。——那些人只是他的工具,他对他们没有爱,只有恨。天宝后来杀掉了那个招他从军的军官,也杀掉了提拔他的太监。杀那个军官,是因为军官不服从他的命令,他要严肃军纪,这固然是理由,但主要是公报私仇。而太监被张三丰也就是君宝挟持为人质,君宝的目的是让天宝有所顾忌,但是他没有想到,天宝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太监杀了。从心理分析看,这固然是形势所迫,但是也同样是因为天宝讨厌那些过去的上司,因为他们是他过去屈辱的见证人。

为了升官,天宝训练士兵的时候,极为严酷。另外,他还诱杀自己好朋友的伙伴甚至试图杀死朋友。这也是法家精神的体现,诱杀是术,目标是成功,手段用什么都不是很要紧。

电影中最震撼的一个情节是,有个女孩子本来对天宝很有好感,而天宝也很受她吸引。这个女孩子属于义士们之中的一个,战败被天宝俘获。天宝把她带入营帐,本想说服她从了自己。但是不巧上级太监来了,对天宝的行为表示不满。天宝知道,太监的不满有两个,一是他收留了一个“反贼”,另一个是太监嫉妒他可以享用女人,于是他为了讨好上司,便立即手刃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由此可看出,天宝心中已没有真正的对任何人的爱,对那个女孩至多是喜欢和性的吸引而已。但是即使如此,作为一个从寺庙里出来不久、性欲极为强烈的人,可以杀死吸引自己的女性,他的自我克制能力也可以说是超常的强了。法家人物,能够忍人所不能忍,他们的可怕也正在这里,必要时,他们也能够做出对别人极为残忍的事情。

天宝还说过一句十分“法家”的话,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话是法家坚定的意志的来源。但心理分析学却很怀疑这种自信,因为自卑补偿者往往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但这种自信并不健康。——他们只有靠超人的自信,才能让自己感到有生存的机会。也就是说,自信只是由于他们不相信别人而产生的补偿。

电影里君宝的行为,则很类似道家的精神。他们更重视生命,而不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势而扭曲自己。他们看似较弱,却能用智慧和领悟,得到四两拨千斤的能力,并战胜看似强大的敌手。君宝心存仁慈,但在发现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也能奋勇锄奸。——当然,在格杀昔日的朋友时,看得出他还是有些不忍。这也是道家的态度,有爱心而又能超越狭隘的私人爱憎。

法家人物在政治技术上多有发明,在各种实际能力上也有超人之处,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他们却往往是心理最不健康的人。不幸的是因秦始皇的专制成功,法家的影响一直延续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我们今天要文化复兴,必须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精神领域扫清秦始皇的遗毒,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只要天宝不死,必定大难不已。

 

我补充一些闪光点:

1、中国文化的“简史”归纳的很好;
2、孔子无父,所以虚拟出完美的父爱,进而得出君臣、父子的大道--大儒无常父;
3、祖先崇拜导致顾小家的传统,所以没有敬业精神啊!!!
4、中医是引导,西医是硬碰硬;
5、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心理学的深度剖析。

 补充:中国文化的病都是从西方文明的角度看过来的哦,阅读需要注意立足点。

 http://blog.vsharing.com/subicman/A67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