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碰碰车作文: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兼顾高效与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8:29:50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兼顾高效与经济
文·白瑞雪 李惠子 田兆运
神舟八号发射升空流程图CFP/供图
10月31日上午10时,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武平说,神八将瞄准11月1日5时58分发射。这是中国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对这次任务的意义、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载人航天为什么必须突破交会对接技术?
周建平:空间科学研究、开发空间资源等活动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空间站平台。载人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而空间站规模可以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是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最有效的空间设施。交会对接使得运输工具和平台得以联接在一起,不仅能把人送进空间站,还可以用于货物补给和空间站建造。更远的航天活动比如登月、访问火星,使用交会对接技术则可以实现方案优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难度。
记者:对于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发展,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意味着什么?
周建平: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一旦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记者: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在哪里?
周建平: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首先,为了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第三,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实际上,到这一步,神舟八号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后的组合体控制、飞船分离和返回同样不容易。
“独立自主与高效经济是中国特色”
记者:世界上已经有过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我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是否具备后发优势?
周建平:美国、俄罗斯都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难度和风险非常大,俄罗斯当年搞交会对接的时候连计算机都没有,使用的是模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尤其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成果来做这件事,因此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打造更高效、更精确、更经济的系统。交会对接的原理并不难,工程实现却非常复杂。人类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但技术是买不来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完全独立研发。
记者:独立自主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原则。
周建平:对,中国航天一直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有句话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仅仅站在人家肩膀上是不行的,还得有自己的肩膀、把自己的基础打牢。任何领域都是这样,引进是好事,但一定要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自我发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超越。
记者:同样是交会对接,我们的方案有哪些“中国特色”?
周建平:高效、经济是我们的特点。比如天宫一号,兼顾了空间实验室和交会对接的需求。我们本来设想先搞交会对接、再建空间实验室,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同时验证两项技术,不仅更经济,也能够提高验证效率、缩短研制进程。因此,天宫不仅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平台,还是一个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期间将进行各种实验,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
记者:您能描绘一下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吗?
周建平:未来空间站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大概在60吨量级,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这个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急需。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记者:中国发展空间站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周建平: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探索新的领域、开发新的资源,因此太空探索是人类发展欲望的体现,也是人类扩展生存疆域的需要。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空间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信、气象、资源卫星。空间还有更多资源,比如微重力、高真空、高辐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产品,加深人类对我们所处宇宙和生命演进过程的了解。这就是我们发展空间站的需求和动力。
记者:在各国加大航天投入的情况下,太空竞赛会不会再次上演?
周建平:我想,当年美苏的太空竞赛不会再次发生,但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一直存在。本着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为人类文明发展去竞争是好事,但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利用太空作为威胁手段的企图。我们对国际合作一直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的航天活动欢迎其他国家参与,我们也愿意参加国际航天合作。
记者:中国未来空间站会向其他国家开放吗?
周建平:我们会向全世界开放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将给中国的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场所,也会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为其他国家科学家提供平台。通过空间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知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全世界都能受益。
“中国航天规模是适度的”
记者:国外曾有声音质疑中国航天发展步子迈得太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建平:我们这些年的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快的同时高度重视可靠、安全。虽然也有过失败,但中国航天十几年来的发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较领先的,这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奋斗的结果。
记者:与其他航天大国相比,中国航天的规模和投入如何?
周建平:近年来,美国NASA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超过一半用于载人航天,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我国载人航天发展近20年来,花费约为35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中国航天目前的规模是适度的,并没有超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记者:中国航天在国际上达到了什么水平?
周建平:美国和俄罗斯无论从航天的成果、门类还是规模来说都很强,我国与欧洲和日本的航天发展各有特点。我国去年航天发射次数全球第二,卫星品种也比较多,但我们在运载能力、空间应用等方面与航天强国还有差距。比如,目前世界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了20吨级,而我们到地球LEO轨道的运载能力还不足。因此,我们正在发展长征五号,这枚火箭研制、发射成功后,我们在火箭运载能力上才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据新华社)
中国载人航天史
1999年11月20日—21日
进行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2001年1月10日—16日
进行第二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
2002年3月25日—4月1日
2002年12月30日—2003年1月5日
进行第三、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火箭逃逸、飞船应急救生等功能均为真实状态,飞行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状态一致。
2003年10月15日—16日
进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17日
进行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太空历时4天19小时23分,实现了多人飞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8年9月25日—28日
进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在太空遨游68小时。航天员翟志刚身穿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延伸阅读
世界载人航天史
1961年4月12日
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
前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上天,共飞行70小时40分钟49秒,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
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年4月19日
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太空飞行进入一个新阶段。
1986年2月20日
前苏联发射升空第三代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
1998年—2010年
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的国际空间站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并转入全面使用阶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科技日报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记者站 |人才招聘 |法律声明 |报纸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Copyrigh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日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05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