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上步行球价格: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景点(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30:45
广州红色旅游景点“一大”旧址 

        国民党“一大”旧址位于文明路215号的钟楼礼堂。原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部署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参加了这次大会的领导工作,并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大会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标志着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掀起全国革命高潮的新起点。

    此后,孙中山每周在这里讲解三民主义。钟楼礼堂和广场也就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经常出席群众集会的中心场所,因而被誉为“革命的大本营”。这里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乘106、104、12、215、193路公共汽车到省博物馆站,或乘3、183、543、59、11、50路到越秀中路站下车可达。

    门票:8元、团体(10人以上)6元,凭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卡免票。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星期一全天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房子(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这里原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普通房子,坐西向东,门临大街。在广州,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三大”主要历史功绩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广州中共三大会址原址

    “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仅存遗址,1979年12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初,广州市政府拟斥资5000万复建中共三大会址。复建工程包括了4大部分,分别是——原址复建中共“三大”主会场旧址;修缮“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统称为“三园”);新建用于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的“三大”陈列馆;新建一大型停车场。整片建筑面积达到4200平方米。由于中共“三大”是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因此复建后的“三大”建筑群落,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的羊城旅游景点区。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场景复原蜡像群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广州农讲所旧址——番禺学宫

广州农讲所课堂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前身为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的番禺学宫,是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文庙,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座古老建筑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1926年5~9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举办,毛泽东担任所长,萧楚女、彭湃、周恩来等担任教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旧址,周恩来总理为旧址题名。同年建立了纪念馆。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农讲所旧址现有固定陈列包括:《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列》(主要分布在中路的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两庑、两廊);《孔子与儒学》、《广东各地学宫》等(主要分布在东路建筑的明伦堂、光霁堂)。并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展览。   广州起义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火红的凤凰花

    陵园坐落于中山二路东较场的北面,占地18万平方米,由陵和园两大部分组成,是一个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的园林,其中西面陵墓部分是几何规则式,东面园林部分则是自然式风格。陵园的主体主要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陵墓等,构成陵墓部分。东面园林部分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苏人民血谊亭,血祭轩辕亭镌刻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咏。陵园西南部还建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陵园正门朝着中山三路的英雄广场和广东省体育场。大门墙上镌刻着周恩来同志为该园题写的园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墓

    园内连着正门的是一条宽30米、长167米的花岗石大道,大道两旁是苍松翠柏,绿荫如盖。

    大道的北端是一座高达45米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该碑是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时兴建的,面积达2500平方米。纪念碑造型十分独特:三块巨石中,一只有力的巨手紧握钢枪、高举着直指云天;钢枪上系着起义的识别带——红领巾;雕像底部基座宽阔,坚如磐石;枪尖如刺,崇高向上,表现了当年革命先烈举枪呐喊,誓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心;纪念碑正面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三块巨石上刻有4幅反映广州起义战斗场面的浮雕。

    纪念碑东面是圆形拱形的烈士陵墓。墓冢直径43米,高6.2米,封土上铺青草。这种铁线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烈士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冢四周是一圈围墙,为花岗石砌成。墙体中镶嵌着40多根白云石栏杆,每根栏杆均镇坐着一只仰天欢笑的石狮子。墓冢正面一块特大的青石板上镌刻着朱德题书的“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八个大字,是陵墓的主碑。1987年二在墓冢东面的墙上镌刻上《广州起义碑记》。  陵园东面,坐落着一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牌匾。这是为纪念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亭。

    湖心亭的东面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纪念亭:一座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的150名朝鲜战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谊亭;另一座是为当年参与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驻德副领事及馆员而修建的中苏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侧的岗地上,还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纪念碑。碑高4.6米,碑体由整块巨大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面刻着身穿元帅服的叶帅半身雕像,像下刻有“叶剑英”三个镏金大字。像碑前安放着一块大理石卧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卧碑下面,安放着叶剑英同志的骨灰。叶剑英元帅纪念碑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周围的花丛与红棉将碑石衬托得庄严肃穆。该碑于1987年10月落成,由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建造。

红花岗烈士墓

    在陵园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罗马议会式的圆拱顶二层大楼,门额上悬挂叶剑英题写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横匾。楼房建于1907年,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旧址。1958年筹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时重加修缮,1959年建成开放。现馆内陈列有“广东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出的文物、图片资料等达900多件。这其中有不少是革命刊物、武器、证章、旗帜等。还向社会各界征集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纪念帕”、“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书和委任状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既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园内松柏常青,风景宜人,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好一派壮丽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园两度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红陵旭日”。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院内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校名曾多次变更,但通称"黄埔军校"。它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军校机构庞大,组织严密,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旧址内走廊

黄埔军校内院 

 

黄埔军校寝室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军校师生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黄埔军校孙中山故居

黄埔军校外大门

黄埔军校外的码头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

 


黄埔军校校长室

黄埔军校一角

黄埔军校院内的中山纪念碑

黄埔军校院内军训的预备役 

黄埔军校自习室

黄埔军学员校餐厅 广东省梅州市      广东省惠州市  叶挺纪念馆和叶挺故居

叶挺纪念馆坐落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是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广东省3个重点红色景区之一。该纪念馆占地面积为8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馆建在风景秀丽的卢屋山腰。纪念馆根据叶挺的生平分为:出身农家,从戎救国;赴法深造,编练新兵;北伐先锋,保卫武汉;举旗南昌,再战广州;领导抗敌,卓著勋劳;皖南浴血,铁窗铮骨等7个部分。

叶挺纪念馆


叶挺故居位于惠阳区秋长镇周田会水楼村,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居为叶挺祖屋,是其祖父叶沛林所建。百多年来,虽战火频繁,都没有破坏。解放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故居内很多陈设都是普通农家田间劳作时的用品,如各种大小箩筐、锄头、锹铣等,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笠、收割用的镰刀等。故居还有叶挺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腾云私塾,及叶挺当年常读岳飞、文天祥的诗的书亭。

目前,惠州市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利用节假日、纪念日举行各种有意义的入团、入党仪式、演讲会、文艺表演等活动,增强这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力。
广东省中山市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正门(图1)

编辑本段馆舍介绍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 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61年3月4日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  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至12岁时,常与他姐姐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广东省肇庆市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明宣德年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改名阅江楼。  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248平方米;楼高2层,分南、北、东、西4座。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院内植米兰、葵树,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宽阔石阶,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时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书碑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  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要农民自卫军以及叶挺独立团等都曾在此指挥军事,训练队伍。现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