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亨和大富翁:中药芦根的性能 功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1:00:35
  “春饮芦根水,夏用绿豆汤,百病不生更硬朗!”
      芦根(芦根即是芦苇根:性味甘,寒,归肺,胃经。热生津,除烦止渴,止呕、泻胃火,利二便”《本草纲目》。现代医学证明,鲜芦根具有解热,镇痛等作用(《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华夏出版社1999.1.46頁),
   中医认为鲜芦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止渴除烦、止呕解毒等功能。现代医学认为,鲜芦根具有提高免疫力、解热,降压,镇静,抗肿瘤等作用,可用於热病烦渴、肺炎、肺脓疡、气管炎等疾病。
     
鲜芦根炖冰糖
【功效】清热生津,润肺和胃,除烦止呕。治疗胃热口臭、胃热烦渴、呕吐等。  
   
    【药材】  
①鲜芦根又名:活水芦根。
   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   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   质轻而韧,不易折断。   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    气无,味甘。

   ②干芦根呈压扁的长圆柱形。 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 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   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化学成分】芦根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门冬酰胺0.1%。    芦苇含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 另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以及苜蓿素。
   【性味】甘,寒。
①《别录》:味甘,寒。    ②《药性论》: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④《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血分。
    ③《要药分剂》:入肺、脾、肾三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芦根的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   并解河豚鱼毒。
    ①《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②《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   治噎哕不止。
    ③《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④《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⑤《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⑥《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⑦《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⑧《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⑨《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⑩《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⑾《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⑿《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⒀《山东中药》:治浮肿。
    ⒁《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或捣汁。
【宜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本草经疏》:因寒霍乱阼胀,因寒呕吐勿服。
【选方】:
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温病条辨》五汁饮)
   ②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   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    (《金匮玉函方》)
③治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    切,水煮浓汁,频饮。    (《肘后方》)|
④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    (《千金方》芦根饮子)
   ⑤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切讫秤)、麦门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两,生姜十两(合皮切),橘皮、茯苓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    忌酢物。    (《玄感传尸方》)
⑥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 水煎服。    (《千金方》)
⑦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芦根汁,多饮良,并治蟹毒。    (《千金方》)
⑧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    (《湖南药物志》)
芦根 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其味甘多液,善滋阴养肺,上可祛痰排脓、清热透疹,中可清胃热、生津止渴,下可利小便导热下行。《本草纲目》谓之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止呕、泻胃火,利二便”。常用于温热病之高烧、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吐之不爽等。对咽喉炎症、声带疲劳以及口腔炎、牙周炎等有良效。
[性能]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清胃止呕,利尿。
[参考]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
[用途]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口渴,呕逆;肺热咳嗽,痰黄稠;热淋,小便赤短。
 [用法]一日15~30g,鲜品加倍。煎汤,绞汁,煮粥。
 [附方]
 1,石膏芦根粥:石膏30g,鲜芦根60g,粳米100g。石膏、芦根煎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粥食。
源于《食医心鉴》。本方以二药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粳米养胃气。用于温热病发热、烦渴。
 2,五叶芦根汤:佩兰叶、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各10g,芦根30g。加水煎汤,不可久煎,取汁,加白糖调味饮。
源于《温热经纬》。本方以芦根、枇杷叶、薄荷清泄余热,佩兰、藿香、荷叶化湿醒脾。用于温热病后,余热未尽,胸脘微闷,知饥不食,苔腻。
 3,生芦根粥:鲜芦根500g,竹茹15g,生姜6g,粳米100g。芦根、竹茹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米近熟时下生姜同煮至米熟。去姜食粥。
 源于《食医心鉴》。本方以芦根清肺热,竹茹清热化痰,生姜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

唐代药学家孙思邈曾给后世留下一张清凉消暑的良方——麦冬芦根汤。
   
芦根配伍:
①热病伤津,烦热口渴:配石膏、麦冬、天花粉。
②胃热呕哕:配姜汁、竹茹。
③肺热咳嗽:配桔梗、桑叶、苦杏仁等。
④肺痈咳吐脓痰:配薏苡仁、金银花、冬瓜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