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土豆粉店赚钱吗:钱大钧、蒋鼎文、刘峙、陈继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36:05

钱大钧-----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军机大臣”、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蒋鼎文----陆军二级上将、“飞将军”、黄埔系八大金刚之一

刘峙----北伐名将、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黄埔系八大金刚之一

陈继承----军中将、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钱大钧

  钱大钧(1893~1982)

  中国国民党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字慕尹。江苏吴县人。早年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十二期炮兵科留学,1919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淞军班长、排长、保定军校第9期分队长、炮兵队长、粤军第1师参谋。1924年,任黄埔军校兵器教官、代总教官、参谋处长、军校教导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20师师长,广州警备司令,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大败陈炯明。1927年后,历任北路军总指挥、第三十二军军长、第3师师长等职。曾率部同贺龙、叶挺率领之红军作战、参与镇压广州起义。1928年,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后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教导第三师师长等职。参加蒋冯阎大战。1931年,兼任武汉要塞司令,第89师师长。1932年,任第十三军军长、保定行营主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军中路预备队指挥官、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武昌行营参谋长,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广州行营参谋长,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参谋长、主任、运输统制局参谋长、秘书长。西安事变时中弹受伤。1942年,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后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1处主任兼调查统计局局长。日本投降后,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赴台湾,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82年7月21日在台北病逝。   

    军机大臣钱大钧

  钱大钧拟制的作战计划,不仅为蒋介石所欣赏,也使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和"半个军事家"的刘斐等折服。

  钱大钧,字幕尹,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的老教官。他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倒袁活动,后在军阀混战中,为蒋介石卖命,被蒋委以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上将,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一)

  1893 年6 月14 日,钱大钧出生于江苏省昆山正仪乡(现为真议乡)

  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4 人,他排行老末。4 岁时,他父亲带着全家迁居苏州。6 岁时,他进入私塾读书,读完四书五经。1902 年,他转入英华学校学习,后又转入新创立的初等小学就读;翌年,考入苏州城内羊王庙长洲高等小学堂,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14 岁时,其父病故,他家境更为清寒。两年后,母亲去世,为生活所迫,随次兄去上海经商。他以志趣不投为由,返回苏州,复读于长洲高等小学堂,1909 年因成绩优异而被学校保送入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从此,他和军旅生活结缘。学习三年,正值1911 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陆军小学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停办了。钱大钧随即去上海参加学生军,投身于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当时,上海革命党人钮永建在淞江军政分府创办了一所淞军干部学校,他与蔡熙盛、薛栋等一起进入该校学习,6 个月后毕业,被派到弁目队当班长。

  1913 年,江苏陆军小学堂改为学校。钱大钧回校补训,完成陆军基础教育,半年后毕业,回淞军任别动队排长。孙中山"二次革命"钱大钧时,江西的李烈钧和南京的黄兴出兵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钱大钧随淞江钮永建组织的学生军和敢死队攻克上海郊区龙华,进而攻打上海制造局(现为江南造船厂),失利后,退到吴淞、嘉定一带,遂解散。1914 年,钱大钧被钮介绍去日本。至东京,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东京大森浩然学社,聆听孙中山的教导,亲承孙中山的革命熏陶。这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出兵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盘。中国留日学生愤而归国从军,抵御外敌。钱大钧也于同年年底回国,应召赴武汉南湖,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1915 年元旦,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钱大钧联合同志,积极从事倒袁运动。而袁世凯则加强军阀统治,不断派兵镇压,到处搜捕革命党人。他被湖北都督王占元怀疑,无法留在武汉,于是秘密转到上海,先在《时事新报》担任日文翻译。一个月后,钮永建在淞江重建旧部,钱大钧便赴淞江,帮助钮组训新军,来往于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配合蔡锷等在云南发动的"护国"运动。第二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钱大钧又回到湖北军校,恢复学业,于同年12 月毕业,递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 年4 月,他以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在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深造。

  1919 年6 月,钱大钧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正逢直奉战争,学业遂陷于停顿。次年10月,他奉命参加复校工作,任第九期炮兵队队长。在筹备复校期间,钱大钧深感北洋军阀只重视权力之争,而不讲办学目的,因此深为厌恶。听说孙中山为了重建革命政权,于1921 年4 月在广州召开了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被选为"非常大总统"。

  于是,他便辞去第九期炮兵队长之职,于1921 年南下广州,投入粤军第一师,师长是邓铿。钱被任为少校参谋,先后参加了西江战役、赣州战役、讨伐沈鸿英、林虎战役。这些战役的作战计划与命令均出自钱大钧之手,因而深得师长邓铿的信任,遂于1923 年晋升为中校参谋。自此,他与何应钦共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

介绍第二版

  钱大钧,字慕尹。江苏省吴县正仪乡(现昆山市巴城镇)雅泾村人。1893年7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祖父钱伯熊是晚清贡生,父亲钱自美,母亲江氏。钱大钧四岁随全家迁居苏州城,六岁入私塾读书。1902年转入英华学校,不久转入初等小学读书。1904年考入苏州羊王庙长洲县立高等小学堂,专心学问,聪颖敏捷。1906年父亲钱自美去世,钱大钧到上海习商,不久返回苏州,有志于军事。1909年7月考入江苏陆军小学堂第四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苏陆军小学堂停办,钱大钧回到苏州;11月去上海参加学生军,随后进入钮永建创办的松江军政分府陆军干部养成所学习。1912年5月毕业任淞军弁目队班长。1913年春江苏陆军小学堂复课,钱大钧回学校补训,毕业后回淞军任别动队排长;8月参加“二次革命”,钱大钧加入学生军和敢死队,攻克上海郊区龙华,进而攻打制造局,失利后受到袁世凯追捕,潜回昆山老家。1914年初钱大钧去日本,进入东京大森浩然学社;10月加入中华革命党;本年底因日本侵占青岛,钱大钧愤而回国,入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肄业。1916年1月全国爆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钱大钧联络同志积极开展倒袁,引起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怀疑,遂秘密来到上海,在《时世新报》任日文翻译;6月袁世凯死,护国战争结束,钱大钧回湖北陆军预备学校继续学业,12月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留学预备队,编属入伍生炮兵队。1917年4月,钱大钧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学习,12月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学习。1919年5月钱大钧毕业回国,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保定军校一度停办,10月钱大钧奉命参加保定军校复校工作,任军校第九期炮兵队长。1921年4月,钱大钧辞职南下到广州,任粤军第一师少校参谋,在广东和江西参加多次战斗。1923年晋升为中校参谋。1924年3月被任命为军官学校入学考试委员;6月17日,钱大钧被任命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校兵器学中校教官,11月任代理上校总教官;12月10日任校本部参谋处少将处长,钱大钧在黄埔系中被列为“八大金刚”之一。1925年1月任黄埔军校本部少将参谋长;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12日东征军进攻淡水城,军校教导第二团团长王柏龄贻误战机被撤职,钱大钧代理军教导第二团团长,击败敌军;3月12日教导第一团在棉湖遭到敌军林虎部围攻,钱大钧情况判断错误,教导二团未能及时赶到鲤湖攻击敌人侧背,致使教导一团伤亡惨重,后教导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刘尧辰主动出击,敌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学生军大获全胜;4月20日黄埔军官学校教导第三团成立,钱大钧兼任少将团长,23日任党军第一旅第三团团长,4月底又兼任黄埔军校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6月参加了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22日攻打海陆丰;12月22日,钱大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兼军长)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1926年1月1日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一师中将师长;2月改任第一军第二十师中将师长;7月改任广州警备司令,兼广州市公安局长和广州戒严司令,防守北伐军后方。1927年1月19日任广东省政务委员会清乡督办;4月15日,钱大钧实行“清党运动”,与李济深在广州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5月18日任暂编第一师师长,不久任北伐军北路军总指挥;8月南昌起义军取道江西南下,钱大钧奉命堵截,25日在瑞金附近激战,30日又发生广昌战斗,均被击败;9月中旬钱大钧向三河坝进攻,起义军伤亡过大被迫转移;9月26日,钱大钧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上将军长,辖第二十师、新编第—师和独立第四师;10月20日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参加平定张发奎、黄琪翔广州事变。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复职,钱大钧奉命率兵北上,2月7日被指定为军事委员会委员;4月2日任淞沪警备司令,并兼任上海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7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训练治安人员和秘密警察的学校;7月25日任缩编后的陆军第三师师长,9月10日兼任江南“剿匪”司令,司令部驻苏州;10月2日被国民政府会议任命为陆军第三师师长,蔡忠笏、蔡熙盛、赵锦雯分任第七、第八、第九旅旅长。1929年3月,钱大钧因军纪废弛被撤掉师长职务,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参加蒋桂战争;4月初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7月25日任第三师师长。1930年5月钱大钧任南方前线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7月兼教导第三师师长,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员、教官编而成,辖第一团(团长张世希)、第二团(团长夏楚中)、第三团(团长张达)、第四团(团长周振强);11月7日教导第三师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钱大钧任师长;11月随陈诚到日本参观秋操。1931年1月任武汉要塞司令,兼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2月武汉一百多名伤兵闹饷,3月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钱大钧按照蒋介石“严惩首犯,格杀勿论”的指示,派部队逮捕了部分伤兵和工人,并枪毙了领头的十二名伤兵;同年秋武汉大水,钱大钧奉蒋介石“防共比防水更重要,不得任意抽调兵力参加防汛”的手谕,对洪水泛滥坐视不理,致使洪水进入汉口市区,造成汉口有史以来最大劫难,一百万难民无家可归;12月2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第八十九师师长。1932年1月16日,钱大钧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及武汉分校常务委员;3月6日任南昌行营主任,不久武汉分校停办;6月4日被发表为陆军第十三军上将军长,辖第三十三师、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参加指挥围剿红军。1933年1月,钱大钧任保定行营上将主任兼军政部保定编练处主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6月调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准备第五次“围剿”;9月任南昌行辕总预备队总指挥,率部参加“围剿”。1935年3月1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成立,主任张学良,钱大钧任参谋长,“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4月4日,国民政府叙任钱大钧陆军中将;10月2日,钱大钧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在南京成立,钱大钧的第一处主管总务、参谋和警卫工作,侍从室成为直接秉承蒋介石意旨办事的实际权力机构,其地位凌驾于国民政府各部门之上;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钱大钧活动保定军校同学余汉谋反陈济棠,成功地解决了反蒋事变;9月26日,国民政府特加钱大钧陆军上将衔;11月兼任广州行营(主任陈诚兼)参谋长,全权处理行营重大军事决策;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钱大钧在华清池全力保护蒋介石脱险,指挥警卫部队拼死抵抗,被乱枪击中右胸重伤,被东北军急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25日事变和平解决,27日钱大钧等要员被释放。1937年1月钱大钧到上海养伤,2月伤愈后仍任侍从室主任和侍卫长,后改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代理主任;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大钧随蒋介石巡视各地防务,并奉命两次到前线劳军;11月指挥有关部门将故宫古物七千余箱抢运重庆,保护了大批国宝文物。1938年2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钱大钧任主任委员,专门指挥空军对日作战;4月29日参加指挥了武汉空中保卫战;5月20日组织空军远航到日本福冈、长崎投放“纸炸弹”,激励了中国士兵的士气,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1月,钱大钧和俞济时被蒋介石派往长沙调查“文夕大火”事件,张治中受到革职留任处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被执行枪决。1939年初,钱大钧经宋美龄批准分配椅披航空特别费时,只分给了少数几个高级官员,有人将此事密报蒋介石,被撤职查办,他在成都创办西泉中学,自任校长。1941年7月,钱大钧经何应钦推荐出任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何应钦兼主任)参谋长,不久改任秘书长;12月到仰光监督从缅甸紧急输送物资到云南。1942年6月23日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点验委员会主任、军政部特别党部特派员,处理军政部日常事务。1944年11月,钱大钧再次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8月13日,钱大钧被任命为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9月9日飞上海就任,期间向英国收回跑马厅、扩建南京中路、修筑吴淞口海堤,同时利用“接收”之机大肆搜刮民财;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1946年3月5日,因贪污被人告发,钱大钧不得不辞职回苏州;5月,国民政府以抗战期间著有功绩嘉奖各战区参战将领,授钱大钧青天白日勋章;12月上海成立市体育协会,钱大钧任会长。1947年4月被选为吴县参议会议长,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的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3月29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钱大钧作为上海代表被推为大会主席团主席。1949年2月19日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3月29日任川康滇黔四省联合“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5月1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28日陪侍蒋由重庆飞成都,12月从海南岛去台湾。1950年5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52年10月22日奉命假退役,任“总统府咨政”。1954年5月1日,钱大钧以台湾“足球委员会首席顾问”参加第二届亚运会(马尼拉);11月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55年6月“孙立人兵变案”爆发,台湾当局组织军事法庭并令钱大钧任裁判长,受命判孙立人无期徒刑。1957年任“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常务监事和台北市私立戏剧学校董事长。1958年5月24日领队参加第三届亚运会(东京)。1959年1月16日率队参加第三届世界杯篮球锦标赛(圣地亚哥),并出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委员会”委员、远东旅行社董事长。1960年2月任国民党纪律委员会委员。1963年钱大钧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1964年10月到日本参加第十八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担任国际田径会议代表。1966年1月,“华航”向美国采购波音七二七喷气客机五架,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使用喷气客机的先例。1968年1月,钱大钧转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名誉董事长。1969年4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1973年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1976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1981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82年7月21日,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去世,终年九十岁。,

  钱大钧身材高大,相貌英武,早年积极参加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常年追随蒋介石,虽不善战,却具有谋略,公私分明,是蒋介石所推崇的高级幕僚;钱大钧胸无城府,不善交谈,性情偏激,贪财无度,重视仪表,爱与文人雅士来往,擅长书法,其钟鼎篆字苍劲有力,娟雅挺秀,为人彬彬儒雅,颇有古风,对佛学很有研究,通晓英文。著有《钱大钧上将八十自传》等。

 

 

“军机大臣”钱大钧

 

钱大钧拟制的作战计划,不仅为蒋介石所欣赏,也使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和"半个军事家"的刘斐等折服。

  钱大钧,字幕尹,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的老教官。他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倒袁活动,后在军阀混战中,为蒋介石卖命,被蒋委以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上将,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一)

  1893 年6 月14 日,钱大钧出生于江苏省昆山正仪乡(现为真议乡)

  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4 人,他排行老末。4 岁时,他父亲带着全家迁居苏州。6 岁时,他进入私塾读书,读完四书五经。1902 年,他转入英华学校学习,后又转入新创立的初等小学就读;翌年,考入苏州城内羊王庙长洲高等小学堂,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14 岁时,其父病故,他家境更为清寒。两年后,母亲去世,为生活所迫,随次兄去上海经商。他以志趣不投为由,返回苏州,复读于长洲高等小学堂,1909 年因成绩优异而被学校保送入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从此,他和军旅生活结缘。学习三年,正值1911 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陆军小学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停办了。钱大钧随即去上海参加学生军,投身于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当时,上海革命党人钮永建在淞江军政分府创办了一所淞军干部学校,他与蔡熙盛、薛栋等一起进入该校学习,6 个月后毕业,被派到弁目队当班长。

  1913 年,江苏陆军小学堂改为学校。钱大钧回校补训,完成陆军基础教育,半年后毕业,回淞军任别动队排长。孙中山"二次革命"钱大钧时,江西的李烈钧和南京的黄兴出兵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钱大钧随淞江钮永建组织的学生军和敢死队攻克上海郊区龙华,进而攻打上海制造局(现为江南造船厂),失利后,退到吴淞、嘉定一带,遂解散。1914 年,钱大钧被钮介绍去日本。至东京,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东京大森浩然学社,聆听孙中山的教导,亲承孙中山的革命熏陶。这年8 月,第一次窗体底端

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出兵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盘。中国留日学生愤而归国从军,抵御外敌。钱大钧也于同年年底回国,应召赴武汉南湖,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1915 年元旦,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钱大钧联合同志,积极从事倒袁运动。而袁世凯则加强军阀统治,不断派兵镇压,到处搜捕革命党人。他被湖北都督王占元怀疑,无法留在武汉,于是秘密转到上海,先在《时事新报》担任日文翻译。一个月后,钮永建在淞江重建旧部,钱大钧便赴淞江,帮助钮组训新军,来往于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配合蔡锷等在云南发动的"护国"运动。第二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钱大钧又回到湖北军校,恢复学业,于同年12 月毕业,递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 年4 月,他以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在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深造。

  1919 年6 月,钱大钧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正逢直奉战争,学业遂陷于停顿。次年10月,他奉命参加复校工作,任第九期炮兵队队长。在筹备复校期间,钱大钧深感北洋军阀只重视权力之争,而不讲办学目的,因此深为厌恶。听说孙中山为了重建革命政权,于1921 年4 月在广州召开了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被选为"非常大总统"。

  于是,他便辞去第九期炮兵队长之职,于1921 年南下广州,投入粤军第一师,师长是邓铿。钱被任为少校参谋,先后参加了西江战役、赣州战役、讨伐沈鸿英、林虎战役。这些战役的作战计划与命令均出自钱大钧之手,因而深得师长邓铿的信任,遂于1923 年晋升为中校参谋。自此,他与何应钦共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二)

  1924 年6 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办,钱大钧是建校筹备成员之一。

  他因精于兵器学,被任为中校兵器学教官,不久,升为代理上校总教官,同年,升任校本部参谋处少将处长,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

  钱大钧具有儒将风度,他有两方面才能:一是具有较坚实的军事基础知识,步炮射击和器械体操,均有较高技艺;二是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尤其对古文有较深造诣,深受蒋介石宠爱。蒋介石的作战文书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和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八人被人称为蒋家王朝的"八大金刚"。

  1925 年1 月,第一次东征时,钱大钧为校本部少将参谋长。东征途中,他协助蒋介石、窗体底端

周恩来指挥部队与陈炯明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2 月12 日,东征军进攻淡水,受敌钳制,态势不利。第二教导团团长王柏龄缺乏指挥作战能力,没有掌握好部队,贻误了战机,遂被撤职。钱大钧代理该团团长,终将敌军击败。3 月12 日,棉湖战斗快结束时,第一教导团千余人,在棉湖的西北山地,遭到敌军林虎部主力的围攻,伤亡惨重。钱大钧率领第二教导团赶到,拼力奋战,粉碎了敌军的攻势,并乘胜翻越猴子岭,追击溃逃之敌,相继攻克了林虎部的后勤基地五华及司令部所在地兴宁。是年4 月底,钱大钧被调回黄埔军校训练新兵,组建第三教导团,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旋出任党军第一旅第三团少将团长,6 月,参加了平定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的战斗。

  1925 年10 月,举行第二次东征,钱大钧亲率第三团防守博罗。22日,他率部攻打海陆丰,配合主力,将陈炯明部彻底消灭。12 月22 日,钱大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

  1926 年1 月,蒋介石辞去第一军军长职务,任命何应钦为第一军军长,晋升钱大钧为第一军第一师中将师长。随后,钱大钧与王柏龄对换,任第二师师长。

  1926 年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命钱缶羰毓阒荩喂阒菥杆玖睿涸鹬伟病?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钱大钧遂于第三天在广州积极配合李济深,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中的积极分子。白色恐怖笼罩广州上空。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路军总指挥,受命巩固北粤,遣散改编部队。1927 年南昌起义爆发后,钱大钧奉蒋介石之命,力图堵截。8 月25 日,钱大钧率部在瑞金的壬田与起义部队发生激战,结果,钱部两个团被击溃;8月30 日,又在会昌激战,又有4 个团被起义部队消灭。但钱仍不甘心失败,又多次堵截、战斗,始终未能消灭起义部队。10 月初,起义军胜利突围。由于他"剿共"有功,他的部队改编为三十二军,钱晋升为上将军长。

  1928 年,钱大钧被任命为淞沪警备司令兼上海市党部常委,1929年春,又担任总司令部上将总参议。1931 年1 月,钱大钧调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八十九师师长,适逢教导第三师100 多名伤兵闹饷和武昌第一纱厂、震寰纱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钱大钧不顾伤兵与工人的死活,蛮不讲理地说:"这是有共产党支持的。"派兵逮捕了一部分伤兵和工人,并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枪毙了多人。同年秋,武汉发生大水,钱大钧不思抗洪,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却拿着蒋介石的手谕说:"防共比防水更重要。"不准军队参加防汛,遂使汉口造成有史以来的最大惨案。

  1932 年春,钱大钧调任第十三军军长,指挥汤恩伯的八十九师、孙元良的八十八师,仍驻防武汉。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计划、方略、命令均出自钱大钧之手,而且他所辖的八十八、八十九两师,也是"围剿"苏区的主力。

  1936 年1 月,蒋介石正式成立了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下设两个处,钱担任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其工作直接对蒋负责,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党务等各项工作。侍从室的地位凌驾于窗体底端

国民党政府各部门之上。

由于权大位重,钱大钧非常忙碌,既要批阅重要军事电文,又要拟出中肯办法供蒋介石批阅。他拟的作战计划,不仅为蒋介石所欣赏,也使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和"半个军事家"的刘斐等折服。

  1936 年12 月12 日发生西安事变时,钱大钧正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随侍蒋介石于华清池。枪声一响,钱大钧闻声慌忙从华清池后面急奔而出,正走在华清池畔,一颗流弹射中他的背部,从前胸穿出,流血很多。他忍着剧痛走到五间厅墙边,急呼双方不要乱打枪。他捂着伤口,剧烈的疼痛使其不能站立,只得坐在地上不断地呼喊停止打枪。东北军的白师长和唐旅长见钱大钧鲜血满身,也随着急呼不要乱打枪。至此,双方才停止打枪。白师长和唐旅长急扶钱大钧上汽车送往医院抢救;东北军何柱国军长闻讯赶到医院,探望钱大钧伤情。幸好子弹已穿出胸膛,仅伤及右肺肺尖。何柱国为了安全起见,亲自接钱大钧到自己家中疗养。

  1936 年12 月24 日晚,蒋介石返回南京的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在绥靖公署新城大楼举行送别宴会,窗体底端

周恩来身穿蓝色西装,出席了宴会,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钱大钧面前(二人在黄埔军校时即相识),见大钧右手绷着纱布,热情地拉着大钧的左手说:"慕尹兄,你挂彩了,当心身体,祝你早日痊愈。一时的误会,还望不要介意!"大厅里原来紧张的气氛,顿时松动了起来,钱大钧满脸的愁容也为之冰释,笑着回答说:"谢谢恩来兄,谢谢,我是不会记在心上的。恩来兄,请你放心!"钱大钧因伤势未愈,稍坐片刻便先行退席,仍由何柱国搀扶退出大厅。25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释放,钱大钧也随之获释。但他负伤的血衣一直带在身边,既是邀功的凭证,也是历史的回忆。

  (三)

  1937 年7 月7 日"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12 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由于钱大钧嗜财如命,得罪的人多,蒋介石不得不将他调离了侍从室。但由于有宋美龄的支持,他仍在航空委员会捞到了肥缺,担任了秘书长、参谋长之职。1938 年2 月,他又接任航空委员会主任职务,专门指挥对日作战。

  5 月中旬,为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害人害己的暴行,钱大钧组织空军远航日本本土夜投"纸弹"(即宣传弹)。当时有人问钱大钧:"为什么不用炸弹轰炸日本东京而用纸弹?"钱说:"炸弹不如纸弹来得意义大。加之炸弹太重,挂上炸弹,飞机飞不了那么远。"经过细致的研究,奇袭日本本土的行动计划报经蒋介石批准,最后确定由驻成都的十四中队队长徐焕升率本中队8 人,执行这项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如果从武汉起飞,燃料载量不够回程之用。他找徐焕升商量,徐说:"东海之滨,有个丽水机场,略加修整,就可起航。"钱大钧同意此案,立即布置修整丽水机场。

  5 月17 日,十四中队由成都飞到汉口。18 日,在武昌官邸,他们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在座的有钱大钧等陪同。同日下午,钱又召见徐焕升等8 人,郑重地对他们说:"此行任务艰巨,但绝不是命令,必须出于自愿,你们还可以再考虑一个小时,而后答复我。"钱的话音刚落,徐等8 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弟兄都愿意这样干,请看我们的决心。"8 人当场写了志愿书。19 日晚上,徐焕升等驾驶"马丁"号飞机,起飞之前,他们从起飞基地给军事委员会发来电报,内称:"职谨率全体出征人员向领袖暨诸位长官行致敬礼,以示接受此项工作之莫大荣幸,并誓以牺牲决心尽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起飞后,机上不断与地面电台联系。钱大钧通宵守在电话机旁,不时与电台互通电话。飞机进入日本本土后,躲过探照灯的照射和高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轰炸日军据点。

  射炮的射击, 在东京、大阪、长崎等地上空,将大量宣传品投掷下去,最后胜利返航。此事弄得日本朝野皆惊,防空部队也慌了手脚。

它激励了中国兵士的士气和民心, 并获得国际上的赞誉。徐焕升等返回武昌时,钱大钧等特地到机场欢迎,并让他的女儿向英雄们献花。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领导人董必武等也到机场欢迎,并向空军英雄赠送了锦旗。

  1939 年初,钱大钧因私分军火被人告发,遭撤职查办处分。钱在四川落拓,他便到铜梁县虎峄镇西温泉创办西泉中学,自任校长,并制订了校训、校规。直到1940 年,在何应钦的说情下,钱大钧才被安排到运输统制局任参谋长,接着改任秘书长。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钱出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在职期间,他与英国多次交涉,收回了跑马厅(即现在的人民广场),禁止了赛马、赌博等活动;又扩建了南京中路,修筑了吴淞海堤,为上海的发展做了一些好事。在第三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已不像从前那样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了,后来虽然被蒋介石聘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但已没有实权在握了。

  1950 年,他随蒋介石逃到台湾,挂了一名资政,有虚名而无实权,经常与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黄镇球等来往。蒋介石仍视他们为老友,蒋经国仍尊他们为长辈。

  1955 年,台湾发生"孙立人事件",蒋介石命钱任军事法庭审判长。庭讯时,钱问孙:"你身为我党高级将领,为什么要密谋兵变?"孙说:"审判长,你是我的老长官,你对我过去的作战功绩是很清楚的,我对蒋总统一向忠诚。我更忠于我的祖国。我如果对蒋稍有异心,蒋也不会现在安居台湾。"接着,他拿出过去的电报和一份英文记录复印件,指着这两份材料说:"这是一份驻日的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在蒋总统将要来台时打来的电报,邀我去日本东京与他会晤。在东京,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防卫窗体底端

台湾问题。这是一份复印的会谈记录,麦克阿瑟曾劝我'自主'台湾。"钱审阅了记录原文,感到很尴尬,只好对孙说:"我是根据监察院对你的调查报告而组织军事法庭的。你今后权且闭门思过,过一段时间再对你处置吧。"后来,钱将庭审情况向蒋介石汇报,中国空军远征日本胜利归来。

  并进行劝说。但监察院又根据情报机关的密报,说孙立人有个部下同"中共"有勾结。从此,孙立人由监禁被判为无期徒刑。两年后,钱再次规劝蒋介石,认为孙不会有异心,建议给予假释,让孙回台中居住。蒋介石答应了钱的要求。

  钱大钧年轻时,酷爱体育活动和书画艺术,1954 年还曾担任足球队领队,前往马尼拉参加第二届亚运会,1955 年担任军队体育促进会顾问,1958 年又领队赴日参加第三届亚运会,同年还率队参加智利举办的第三届窗体底端

世界杯篮球锦标赛,并获第五名,后又出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委员会委员,1964 年率田径队赴日参加第十八届世界运动会,1973 年出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他培养了不少体育运动骨干,其中有徐亨和纪政等人。他没有不良嗜好,很注意仪表,每天早上必做两件事:一是做体操,从不间断;二是练写字,坚持不懈。他的钟鼎篆文,苍劲有力,娟雅挺秀,颇为有名。

  早年钱大钧赴日求学时,其费用由欧阳耀如供给。欧阳是江西吉安人,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西省参议会议员,家中有二妻六女。长女欧阳藻丽许配给钱大钧。有一年,欧阳藻丽病重,垂危之际恐怕死后子女受后母所欺,就请求父母将三妹给钱大钧填房。

  三妹欧阳生丽年轻漂亮,楚楚动人。钱大钧欣然同意,生丽也十分爱慕这位潇洒儒雅的将军。不料,欧阳藻丽的病情日渐好转,以后完全康复。而钱大钧与生丽的关系也已生米煮成熟饭。于是,姐妹二人双双为钱妻,不分大小,和睦相处。

  钱大钧晚年多病,经常住窗体顶端

医院,生活比较艰苦。他住在台北市的公房小木屋里,30 多年未变。他深感晚景凄凉,思乡情绪日增,对生活在大陆的两个儿子和其他亲属深为思念。

1982 年7 月21 日,钱大钧病逝于台北的"三军总医院",终年90 岁。

 

 

蒋鼎文

  

蒋鼎文(1895.1~1974.1)

  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浬浦乡(今浬浦镇)盘山村人。生于公元1895年1月25日,卒于公元1974年1月2日。黄埔系早期重要将领。

  1912年入浙江陆军讲武堂。后入粤投革命军。1924年,先后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教导第1团副营长。次年,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勇敢,升任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5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1军第1师师长,率部攻占直鲁联军后方指挥部所在地蚌埠。1928年参加第二期北伐。7月任第9师师长。后任第2军军长,随蒋介石先后参加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此后,任第4军团总指挥、赣粤闽湘鄂“剿共”军东路总司令等职,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五次“围剿”。其间,参与镇压福建事变,立下大功。1934年任驻闽绥靖主任。次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0 年5 月,中原大战爆发。蒋鼎文率部与冯玉祥军队作战。在蒋鼎文这次军阀大混战中,蒋鼎文部奔走于陇海、津浦两线及其中间地带,行动迅捷,飘忽不定,被称为"飞将军",颇受蒋介石赞赏,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10 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军战败,大战结束。

  蒋鼎文与另外两个军长顾祝同、上官云相会师郑州,聚兴豪赌。蒋鼎文一夜输光了全师官兵3 个月的薪饷。第二天,军需处长需要发饷,蒋鼎文两手空空,急得团团转,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他向顾祝同等讨回输款。但顾推说,钱已作为犒赏发给官兵了。蒋介石无奈,只得给蒋鼎文一张5 万元的支票,帮他度过难关。

  1931 年至1935 年,蒋鼎文追随蒋介石,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8 月,蒋任第四军团总指挥,率第九师、第五十二师,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部先后在老营盘、方石岭等地被红军击溃。

  1933 年11 月,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反对内战,抗日反蒋,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急命蒋鼎文率10 个师进入福建,大举围攻十九路军。出发前,蒋介石向他暗示,如按期拿下福建,可以福建省主席之职相许。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蒋鼎文不遗余力,施展各种手腕,军事政治并举,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占据福建全境,搞垮了福建人民政府。但是,事成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将福建省主席的肥缺赏给他,而是派他担任"剿匪"总司令,继续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蒋鼎文部继续在福建"围剿"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5 年2 月,中共著名领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蒋部第三十六师逮捕。蒋鼎文奉蒋介石旨意,令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于6 月18 日将瞿秋白杀害。

  1935 年4 月1 日,蒋鼎文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6 年12 月初,他被蒋介石召至西安委任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指挥,再次派往内战前线与红军作战。但蒋鼎文尚未离开西安赴甘肃平凉前线,即发生了12 月12 日的"西安事变"。东北军、西北军领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并在西安城内拘禁扣押了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10 余人,因蒋鼎文与张学良有私交,12 月17 日,张学良让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给宋美龄和何应钦的信函,从西安飞往南京,向南京国民政府传递信息,并陪同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谈判。当蒋鼎文即将离开南京时,其夫人蔡文媛在机场哭哭啼啼、不愿其夫再入"虎穴",自投罗网,但宋美龄对蔡说:"你是一个国家大员的夫人,一切事情应以国家为重,不能凭夫妻感情来阻止丈夫为国效忠。"当飞机飞抵西安时,张学良亲往机场迎接,张学良拍着蒋鼎文肩膀说:"铭三兄,你是好汉,果然不怕死,又回来了。"蒋鼎文答道:"副司令是大好汉,我是小好汉。"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2 月25 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途中在洛阳停留,刚下飞机,蒋介石立即要求张学良放回蒋鼎文、陈诚、陈调元、卫立煌四员大将。27 日,蒋鼎文等被释放回南京。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5年5月选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赴上海,弃官经商。1947年1月游历欧美,回国后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1949年7月任国防部东南区点验整编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赴台湾。退役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74年1月2日病逝。

 

“飞将军”蒋鼎文

 

   黄埔军校一次野外演习,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当场向蒋鼎文提问战术上的几个动作,他一一对答如流。加仑指着蒋鼎文对蒋介石说:"此人可重用。"蒋鼎文,字铭三,浙江省诸暨磨石山人,陆军二级上将。1895 年2 月,蒋鼎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0 岁时入私塾读书,15 岁时进入县立中学就读。

  1911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 岁的蒋鼎文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杭州学生军。第二年,他转入绍兴大通陆军中学堂,旋入浙江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被分派到浙江督军公署守备队见习,后升为排长、连长。

  1917 年,护法战争开始,蒋鼎文前往广州,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行列,1921 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参谋,年仅27 岁。

  1924 年5 月,黄埔军校成立。蒋鼎文辞去大元帅府上校参谋之职,甘愿去黄埔军校屈就第一期学生队中尉区队长,军衔降了4 级,可见当时黄埔军校对年轻有为军人的吸引力。由于蒋鼎文有早起的习惯,经常被校长蒋介石碰到,给蒋介石留下了"勤奋"的印象。1924 年秋,军校举行野外演习,蒋鼎文任连指挥官,蒋介石和苏联顾问加仑亲临现场。加仑当场向蒋鼎文提问战术上的几个动作,他一一对答如流。

  加仑即对蒋介石说:"此人可重用。"这一字千金的评语,更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良好印象。这年10 月,他被蒋介石提拔为军校教导团第一营少校副营长。从此,蒋鼎文官运亨通,成为蒋介石手下一员得力干将。从1925 年至1929 年,蒋鼎文由少校营长连升数级,一直升到中将军长。

  1930 年5 月,中原大战爆发。蒋鼎文率部与冯玉祥军队作战。在蒋鼎文这次军阀大混战中,蒋鼎文部奔走于陇海、津浦两线及其中间地带,行动迅捷,飘忽不定,被称为"飞将军",颇受蒋介石赞赏,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10 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军战败,大战结束。

  蒋鼎文与另外两个军长顾祝同、上官云相会师郑州,聚兴豪赌。蒋鼎文一夜输光了全师官兵3 个月的薪饷。第二天,军需处长需要发饷,蒋鼎文两手空空,急得团团转,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他向顾祝同等讨回输款。但顾推说,钱已作为犒赏发给官兵了。蒋介石无奈,只得给蒋鼎文一张5 万元的支票,帮他渡过难关。

  1931 年至1935 年,蒋鼎文追随蒋介石,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8 月,蒋任第四军团总指挥,率第九师、第五十二师,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部先后在老营盘、方石岭等地被红军击溃。

  1933 年11 月,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反对内战,抗日反蒋,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急命蒋鼎文率10 个师进入福建,大举围攻十九路军。出发前,蒋介石向他暗示,如按期拿下福建,可以福建省主席之职相许。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蒋鼎文不遗余力,施展各种手腕,军事政治并举,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占据福建全境,搞垮了福建人民政府。但是,事成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将福建省主席的肥缺赏给他,而是派他担任"剿匪"总司令,继续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蒋鼎文部继续在福建"围剿"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5 年2 月,中共著名领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蒋部第三十六师逮捕。蒋鼎文奉蒋介石旨意,令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于6 月18 日将瞿秋白杀害。

  1935 年4 月1 日,蒋鼎文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6 年12 月初,他被蒋介石召至西安委任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指挥,再次派往内战前线与红军作战。但蒋鼎文尚未离开西安赴甘肃平凉前线,即发生了12 月12 日的"西安事变"。东北军、西北军领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并在西安城内拘禁扣押了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10 余人,因蒋鼎文与张学良有私交,12 月17 日,张学良让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给宋美龄和何应钦的信函,从西安飞往南京,向南京国民政府传递信息,并陪同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谈判。当蒋鼎文即将离开南京时,其夫人蔡文媛在机场哭哭啼啼、不愿其夫再入"虎穴",自投罗网,但宋美龄对蔡说:"你是一个国家大员的夫人,一切事情应以国家为重,不能凭夫妻感情来阻止丈夫为国效忠。"当飞机飞抵西安时,张学良亲往机场迎接,张学良拍着蒋鼎文肩膀说:"铭三兄,你是好汉,果然不怕死,又回来了。"蒋鼎文答道:"副司令是大好汉,我是小好汉。"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2 月25 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途中在洛阳停留,刚下飞机,蒋介石立即要求张学良放回蒋鼎文、陈诚、陈调元、卫立煌四员大将。27 日,蒋鼎文等被释放回南京。

   蒋鼎文在西安事变中,为蒋介石的安全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表现了对蒋介石的一片忠心。同时,他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事变后,蒋介石更加器重这位"拼命三郎",蒋鼎文也居功自傲,到处演说,出尽风头,抬高了他在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中的地位。

  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被任命为西安行营主任兼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第十战区的基本部队是蒋介石得意门生胡宗南的队伍。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在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当上师长、军长,1937 年抗战刚开始时他已经当上了军团长,超过了他的许多老师,这与蒋介石的有意扶持是分不开的。一次,蒋鼎文对刘峙说:"不要说让胡宗南服从我们,就是我们想服从他,也摸不清他鬼头鬼脑的意图,真伤脑筋。"1938 年4 月,原中共重要领导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借清明节祭祀黄帝陵之机叛逃,投奔蒋鼎文。蒋鼎文接受了张的要求,当即让张乘坐自己的汽车返回西安,并转送到当时国民党政府临时首都武汉,使其为国民党效劳。

  蒋鼎文主政西北期间,滥用职权大发国难财。他深知蒋介石对下属"只准腐化,不准恶化"的政策,徇私枉法,贪污成性,狂嫖滥赌,成为有名的"腐化将军"。蒋鼎文通过贪污受贿、投机经商所聚敛的私产,数额巨大,据蒋鼎文的私人账房陆怡霖说:"西北最大的资本家毛虞琴、古凤翔的财产,只不过蒋鼎文的零头数。"他虽有一妻两妾,还强占了西安京剧名角粉牡丹。长期的淫乱,使他染上了严重的性病,由花柳病专家杨槐堂作为贴身医生,专给他治性病,杨槐堂也因此受宠,一直追随蒋鼎文做到军医处长,当时在军中成为笑柄。日本侵略军在黄河北岸济源县一带,到处张贴蒋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钞票的宣传画,可谓对蒋刻画得入木三分。

  黄埔军校开幕典礼铜质纪念币。

  1941 年卫立煌任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黄河北岸中条山失守后,黄河防务受到威胁,卫立煌被免职,蒋鼎文被调往洛阳继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司令,指挥第一战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1944 年4 月,日寇为打通华北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号称"世纪大远征"。18 日,日军渡过黄河,进入河南,企图把中国切割为两部分。日军投入的兵力约有五六个师团及一个装甲旅团,总兵力不足12 万人;而国民党军参加会战的兵力超过40 万, 三四倍于敌人。

  但蒋鼎文耽于宴乐,准备不足。战前他曾召集过所属军以上将领会议,但没有研究出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也没有任何调整和加强,只是研究了军官眷属、行李、文件迅速后撤的计划。因此,在日军的攻势面前,蒋鼎文、汤恩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的国民党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5 月4 日,日军进抵洛阳以南20 里之龙门。次日,蒋鼎文下令将洛阳重要桥梁炸毁,以阻日军前进。26 日,洛阳失守,蒋鼎文率部退至伏牛山区。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蒋鼎文失地千里,38座城池被敌攻陷,并损兵20 多万。中原战败,全国震动,舆论哗然。

  7 月,蒋鼎文不得不"引咎请辞本兼各职",狼狈逃至重庆,蒋介石给他个国民党军事参议会参议的闲职。从此,蒋鼎文一蹶不振,基本上脱离了军政界。他自认为这次失败是"治军从政四十年来最大挫折"。

  抗战胜利后,蒋鼎文于1945 年冬迁居上海,弃官从商。

  他依仗巨额赃款,先后在南京、上海开办宏业砖瓦厂、轮船公司。1947 年1 月至10 月,他携家眷旅居美国,后又游历欧洲10 国,第二年2 月回到上海,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顾问。1949 年7 月,国民党政权濒临灭亡前夕,蒋鼎文一度被重新启用,出任国防部东南区点验整编委员会上将主任委员,负责点验整编撤退到福建的国民党军队,使其能继续同人民解放军作战。8 月,人民解放军攻占福州后,蒋鼎文眼见大势已去,逃到台湾。临走时,他仰天长叹:"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到台后,他正式以陆军二级上将阶退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74 年1 月2 日,老年蒋鼎文。病逝于台北。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蒋鼎文

 

“身为军人不懂军事,还应加意学习我们的兵法”

      ——毛泽东评蒋鼎文

蒋鼎文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都是被蒋介石重用的人。

黄埔“五虎”到“四大金刚”

  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这么一位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却被他的敌手、素有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称的毛泽东讥讽为“身为军人却不懂军事”,“还应加学习我们的兵法”。

  蒋鼎文可以算是一个职业军人,早期甚至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革命者。

  早年,蒋鼎文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里担任上校参谋,也曾出生入死。那时,蒋介石是少将参谋长,军衔只比蒋鼎文高一级,合称孙中山身边的“两蒋”。这“两蒋”恰巧又都是来自浙江,操一口宁波官话,人们习以为常地把他们俩当成了亲戚。

  实际上,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县离蒋鼎文的家乡诸暨县并不很远,有了老乡这层关系,加上又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东征时在一起浴血厮杀的老战友,“两蒋”后来以结拜兄弟相称,蒋中正与蒋鼎文两大家族,自此之后往来也比较密切。

  1924年,已经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孙中山,由苏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广州建立黄埔军官学校,广揽革命的建军人才。蒋介石出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把蒋鼎文调去当了教官。

  熟悉在中华民国史,了解蒋介石底细的人都知道,蒋介石的发迹跟黄埔军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的共有5个将领,他们是何应钦、刘峙、钱大钧、顾祝同、蒋鼎文,这5个人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当时有人把他们5人称之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这5个人中,又以何应钦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最高。他同蒋介石同过学,共过事,进入黄埔军校之后出任上校总教官。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都是他属下的军事教官,这批人既是蒋介石嫡系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心腹。

  何应钦以黄埔军校开始发迹,官拜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等职务,已经是只在蒋介石一人之下的“位极人臣”,甚至在有些场合蒋、何并称,要说何应钦一点想法也没有,那也不太现实。

  何应钦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肉体凡胎,虽然是靠拥戴蒋介石起家,但在执掌军政大权以后,便极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又成了何应钦手下的“四大金刚”。

蒋鼎文上有蒋介石、何应钦扶持,左右又有刘峙、顾祝同、钱大钧等铁杆兄弟帮衬,一路官运亨通,非是那些凭借战功、刀头舐血的旁系杂牌军将领可比。这恐怕也就是蒋鼎文屡战屡败,而又不断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蒋鼎文打败仗,令毛泽东蔑视

蒋鼎文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但在政治上反共倒是最坚决的。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鼎文的师作为蒋介石嫡系的5大主力之一,参加了“围剿”。

  此时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中央红军刚刚打破第二次“围剿”,还不足一个月,红军苦战后未休息,也未补充,远离原有根据地,正分散在闽北和闽西一带做群众工作和筹款。

  此时,毛泽东麾下红1方面军仍是第1、第3两个军团,兵力只有万人,而蒋介石仅嫡系的5个主力师就有10万人。毛泽东十分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指挥红军收缩集中,绕道千里回到群众基础较好的赣南根据地西部的兴国集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7月底,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已转移到兴国后,立即命令蒋鼎文等部,将红军压迫于赣江东岸消灭。毛泽东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指挥红军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后方联络线,让其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

  正当红军向富田开进之际,又被蒋介石发觉,派第11、第14两师先到达富田。毛泽东果断决定兵行险招,改取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进。为隐蔽作战企图,毛泽东命部分红军伪装成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

  急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的蒋鼎文做梦也没有想到,从8月4日晚开始,毛泽东的主力红军正是翻阅他驻扎的江背墟与驻崇贤的其他国民党军之间的崇山峻岭,连续急行军一夜又半天,通过仅40里的空隙地带,逃逸出去。

  蒋介石发觉红军主力东去,命令部队尾随而去,毛泽东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以小部兵力诱敌向北,做出要北攻临川的姿态,而主力红军再次迎着蒋军精锐部队,从他们的间隙中秘密穿过,返回兴国地区集中。待敌发现我军集结地域,疲惫不堪地折回兴国时,毛泽东的主力红军已休整半月。

  此时,国民党内部宁、粤两派的矛盾激化,两广联军趁蒋介石主力陷入江西苏区之际大举北进,进入湖南。蒋介石“围剿”红军以时难下,实行退却。

  在反“围剿”初期,毛泽东认为蒋鼎文等部系蒋介石嫡系,武器装备好,战斗力强,不宜与其硬碰,而现在国民党军无功而返,且疲惫不堪,正是反击的大好机会,毛泽东焉有不抓住之理?

  9月7日,归心似箭的蒋鼎文,被毛泽东在泰和县老营盘附近吃掉了一个旅。15日凌晨,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东固以南的方石岭一带,抢先控制有利地形,截住蒋鼎文师和韩德勤师,激战到上午9时,韩部被歼,师长韩德勤被俘后伪装成伙夫潜逃。无心恋栈的蒋鼎文师也被歼灭了一部。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被打破。

  第三次反“围剿”,足足用了三个月。情况最严重时,中央苏区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但毛泽东“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灵活机动、敢于在对方重兵集团中大胆穿插的作战风格,却给蒋鼎文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上了一课。

  毛泽东指挥第三次反“围剿”,给先后进行了6次战斗,歼灭国民党军17个团,俘敌1万8千余人,缴获各种武器2万余件。后人有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者,认为经过三次反“围剿”,未经过任何正规军事培训的师范毕业生毛泽东,已经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红军的作战原则。
  作为军事家,毛泽东已经可以登堂入室了。

  第三次反“围剿”,蒋鼎文似乎也给毛泽东上了一课。毛泽东对蒋鼎文等中央军嫡系的指挥才能和战斗力,了解更深入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深了毛泽东内心深处的某种轻视和蔑视,觉得这些中央军嫡系部队有时反倒不如地方部队。

  也是第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指挥能征惯战的林彪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兴国县高兴圩地区,向非嫡系的蔡廷锴指挥的两个师发起攻击。但这一仗打得很艰苦,经过两天激战,双方死伤都近3000人,打成对峙,红军并没有讨到太多的好处。

  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对华北的傅作义、对西南的白崇禧、对西北的二马,这些地方部队与解放军作战,比蒋介石的嫡系更难缠,似乎也证实了毛泽东的看法。

在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和平息“福建事变”中,蒋鼎文的职业军人形象似乎有了些好转。

    李德不用毛泽东之计,遂使蒋鼎文成名

  但值得说明的是,此时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已经被中共党内的路线斗争排斥掉了。而担任中国红军作战指挥的,是被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化名李德的德国共产党员奥托·布劳恩。

  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19路军在福建“剿共”,企图使19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1933年11月,19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并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作战协定。

  蒋介石这时又启用了蒋鼎文。他一方面命令在江西围剿红军的部队在北线加紧构筑碉堡,把苏区的北边暂时守起来,另一方面令第2路军总指挥蒋鼎文将“围剿”中央红军的9个师向闽北前进,平定福建。

  这本来是红军打破封锁的绝佳机会。

  毛泽东立即写信给中央:以主力红军突破敌人的堡垒线,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人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这不仅能粉碎蒋军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且能援助闽方新政权。

  蒋介石几乎是倾全国之兵力出动进行第五次“围剿”,后方空虚,就连首都南京一带的城市防务,也仅能靠宪兵、警察维持。毛泽东的建议,击中了蒋介石的要害。

  毛泽东风趣地比喻:“这是和敌人换防。敌人要到中央根据地来,我们让他,我们到江、浙一带去打游击,重新开辟一块革命根据地。这样一来,不但敌人的碉堡战术、敌人所建立的堡垒封锁线,统统失去作用;而且将迫使敌人不得不同红军打运动战,红军就可以发挥所长,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已经掌握中共中央权力的博古、项英等人却不这么想。1933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发表《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题目就叫“打倒一切反革命”,说福建人民政府“不会同任何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府有什么区别,那它的一切行动,将不过是一些过去反革命的国民党领袖们与政客们企图利用新的方法来欺骗民众的把戏”。

  参加过巴伐利亚街垒战、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喝过墨水的洋顾问李德,更是把毛泽东建议斥之为“脱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冒险主义。”他们认为,红军转向蒋介石部后方,是等于帮助了19路军,是丧失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据说博古曾请示在莫斯科的王明,该不该与蔡廷锴联合。王明回答:“在同他握手时,应朝他脸上啐唾沫。”

  毛泽东又亲自到中央所在地瑞金叶坪,再次陈述自己的意见,不料不仅遭到更为严厉的批评,而且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后来在延安,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第五次反“围剿”所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共产党没有和福建军队联合起来,对付蒋介石。

  当时的中共中央和李德不听毛泽东的计策,果然导致了日后江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之败。

  毛泽东的爱将陈伯钧评述了当时的情况:“蒋鼎文到福建当总司令,我们就四面被围了,一点办法也没有。”“本来19路军和我们讲联合,我们日用百货、盐巴也还不困难,还有一点办法。19路军一垮,中央苏区处境就更难了。”

1934年1月15日,蒋鼎文占领福州,福建人民政府终于失败。解决19路军“闽变”以后,蒋鼎文踌躅满志,特地到鼓浪屿最高峰——日光岩的“古避暑洞”,在背后刻上一首自己写的诗:“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

死守广昌令蒋介石大喜

   解决“福建事变”后,蒋鼎文被任命为东路军总指挥,重新参加对中央苏区进攻。他按照蒋介石的指挥,不是长驱直入,而是“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一边前进,一边筑碉堡,平均每天只挪动二三里,一步一步地朝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和主力所在地进逼。

  为了阻挡东来的蒋鼎文部,红军猛将彭德怀率领红3军团攻打沙县。沙县的城墙高而且厚,国民党军以优势火力凭险固守。彭德怀派战士潜伏到沙县西门城墙底下挖坑道,将炸药装在棺材里抬进坑道。黎明时分,沙县西门城墙被炸开20米长的缺口,彭德怀挥着指挥刀,指挥战士进行巷战,沙县终于被攻克。

  此时蒋鼎文还蒙在鼓里,不知沙县已被攻占。彭德怀找来被虏的国民党电台台长,要他用国民党名义向蒋鼎文发报求援,急需弹药钱粮。蒋鼎文信以为真,第二天果然空投了大量现钞、弹药和粮食、盐巴、布匹等根据地急需而又搞不到的物资。

  蒋鼎文糊涂如此,可蒋介石正在用人之机,未予深究。

  蒋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洋顾问李德指挥红军主力坚守广昌,“崽卖爷田心不疼”,跟蒋军进行了“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式的对抗,实行以集中对集中,以主力对主力,以堡垒对保垒的阵地战,结合“短促突击”,同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敌人决战,双方损失都很重。

  蒋鼎文向蒋介石报告了广昌战况,蒋介石大喜,他怕的是红军的运动战,忙令大军攻击勿怠,激战18昼夜,蒋介石道:“我拼得起,匪共拼不起!”

  广昌终于失守,瑞金门户洞开,红军伤亡达5500余人。

  7月上旬,李德面对绝对优势的蒋军,又命令红军分兵把口,处处设防,形成“6路分兵”,节节抵抗的阵地战。这正中蒋介石下怀,电催蒋鼎文等火速进兵。蒋介石后来回忆道:“红军兵少,分而为六,则益少,犯了兵家大忌。”

  蒋鼎文率部进驻红色首都瑞金,得意非凡,大肆“清剿”,中央苏区火光冲天,哭声一片。

  而红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

毛泽东随北上的主力红军过于都桥的时候,望着逐渐远去的根据地,心情十分沉重。想着在瑞金街头耀武扬威的蒋鼎文,大有“天下无英雄,而今遂使竖子成名”的感觉。

蒋鼎文成了毛泽东的“近邻”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毛泽东有机会从西北黄土高坡的一隅走出来,共产党不仅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而且在敌后抗日战场大施拳脚。

  说起来,毛泽东和共产党还要感谢在事变中扮演很重要角色的蒋鼎文。

  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直接诱因是蒋介石要用蒋鼎文取代张学良。

  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开始遭到张学良东北军的围攻。毛泽东麾下大将徐海东首先把东北军打垮了一个师另一个旅,后来又打垮一个师。于是东北军的官兵不愿内战,要求抗日。中共开始向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双方取得默契,互不攻击。

  蒋介石仍加紧压迫东北军向红军进攻。张学良及其部下不愿意进攻红军,蒋介石乃于1936年12月初,乘坐专用列车到西安督战,逼张学良打共产党,并且说,张学良如果不打,就派福建的蒋鼎文来代替他,并要把他调到福建去。于是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决心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

  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这件密嘱被杨虎城的卫队在邵力子的办公室当场查获。当张、杨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时,即举行紧急密商,并决定12日晨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蒋介石被扣押,随他到西安的蒋鼎文等十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一道被软禁起来。

  事变发生的当天清晨,张学良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说:“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稍后,张、杨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派人来西安共商大计。

  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于17日到达西安,立刻同张学良面谈,阐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蒋鼎文作为第一个被释放的国民党要员,持蒋介石令停止内战的信,到南京去与何应钦商议办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鼎文当上了国民党军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陕西省政府主席。

当年在江西追剿毛泽东的蒋鼎文,此时摇身一变,在西安成了毛泽东的“近邻”。他踌躇满志地在西安告诉外国记者:“中国除国民党外,再没有其他合法的党了,毛泽东的共产党在与蒋委员长表示一致之后,已不复存在。”

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1937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阐述军事问题时指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地区是晋察冀三省,主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会上,对于八路军“山地游击战”的作战方针,发生了一些争论,有人主张运动战。

  让毛泽东感到苦恼的是,当整个民族都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人们热血沸腾,急于效命疆场之际,他只能一般地提醒人们不要死打硬拼,而无法将保存和扩大实力以获得未来政权这个实质一语道破。不过他后来还是认真斟酌了别的领导人的意见。在次年《论持久战》—书中明确提出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8月30日,从洛川赶回延安的毛泽东电复康泽,坚决不同意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国民党监察院副院长丁惟汾为正,林伯渠为副的决定,提出必须以林伯渠为23个县、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以张国焘为副。

  9月份之后,因华北、华东战争形势日渐危急,国民党方面连电中共军队尽快出动。因两党合作的事实还没有完全确认,毛泽东决定先派两个师赴华北前线,却仍留一个师不动。

  9月16日,西安的蒋鼎文急电朱德,说蒋介石派军部的5位高参要到八路军视察。毛泽东不同意国民党往八路军中派任何人,对南京派来的高参和政训处副主任,全部予以拒绝,不许进人营门一步。于是朱德复电给蒋鼎文:“五位大员的到来,己引起八路军全体将士不安,既然中央已信八路军可以为国效力,即应信任其自主作战,要是派了监军,恐怕会使官兵心生疑惧,影响战斗力。”

  蒋鼎文碰了钉子,国民党的5位大员只好灰溜溜地留在了西安。

  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十分有违国民党借日寇之手削弱共产党的初衷。奉蒋介石的旨意,西安的蒋鼎文不断催促刘伯承的129师速上前线。

  为此,毛泽东于1937年9月12日致电彭德怀,要他与周恩来一齐去南京陈辞。

  德怀同志:

  甲、同意你偕恩来去南京一行。

  乙、在晋、在冀、在京,均着重解释我军“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这个基本原则,取得他们的彻底了解与同意。

  丙、此原则中包含:(一)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现在蒋鼎文还在说刘师应速上前线。彼等用意,或者不明白使用大兵团于一个狭小地域实不便于进行游击战争,如果是这样,可见我们对此原则并未向他们有过彻底坚持的说明;或者他们含有恶意,即企图迫使红军打硬仗。(二)红军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如不弄清这一点,必将发生无穷纠葛,而红军之伟大作用决不能发挥。(三)南京只作战略规定,红军有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四)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丁、你未回军以前,属我直接指挥,通知朱、任、林、贺。

  毛泽东九月十二日

  两天之后的9月14日,毛泽东致电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狠很地批评了蒋鼎文:“红军主力已上前线,多兵堆于狭地不合游击战使用,因此129师留驻待机是完全正当的。蒋鼎文身为军人不懂军事,还应加意学习我们的兵法,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蒋鼎文并不甘心。后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开赴华北,蒋鼎文乘机以陕北河防薄弱为理由,调所属骑兵2师进入陕甘宁边区。次日,蒋鼎文又令28师伪装成保安队,夺取了陕北七里镇等战略要地。毛泽东当日急令在山西的王震359旅回援陕北,蒋鼎文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1938年的清明节,蒋鼎文借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的机会,让张国焘乘他的小汽车叛逃到西安。4月22日,《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电令》。武汉失陷后,张国焘在重庆大坪戴笠办的别动总队特务训练班担任政治教官,讲反对共产党的课程,从此彻底脱离了中共。

    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1937年9月,就曾在给林伯渠的电报中,说:“蒋鼎文身为军人不懂军事,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仿佛要验证毛泽东的这个评价,在抗日战争后期,蒋鼎文由于狂妄无知,果然打了一个大败仗。

  1940年冬,蒋鼎文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副手是被河南人民称之为“水、旱、黄、汤”四大害之一的汤恩伯。能与水灾、旱灾、黄河之灾并列,汤恩伯的为人可想而知。

  蒋鼎文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他与汤恩伯不和,但在对河南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是一致的。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

  在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中,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

  “蒋鼎文在河南省内,不仅剥夺了农民手中最后一点粮食,而且国民党军队还强行征用农民的耕牛以补充运输工具。河南是小麦种植区,耕牛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强行征牛是农民不堪忍受的。他们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只是缴单个士兵的武器,最后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军队的武装。据估计,在河南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5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械了。”

  “1944年,河南人为日军带路的,给日军支前的,抬担架的,甚至加入队伍、帮助日军去解除中国军队武装。”

  在战役开始之前,蒋鼎文在洛阳召高级将领会议,对日军的企图、目的、兵力,以及进行兵力调整部署等问题,均未谈起,只是要求各集团军、各军官长把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尽快向后方转移。

  会上,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主张主动出击的建议。而在蒋鼎文看来,自1941年5月中条山大血战后,日军与第一战区隔河相峙已达3年之久,日军未突破第一战区南岸防线,都是因为他部署的坚强防线,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而越雷池半步。因此,现在第一战区的防线没有必要调整,更不必大惊小怪地四处出击,只要稳坐钓鱼台就行了。

  蒋鼎文集中4个集团军和其他部队,至少25万人马,迭次配备于约200公里的黄河南岸,广大后方几乎无机动兵力。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蒋鼎文竟然将自己的战区长官部置于黄河岸边的洛阳城。

  这是一个很初级的错误。蒋鼎文想的很简单,以为这样便于在第一线指挥河防作战,自己同第一线将士安危同在,可以鼓舞士气。他混淆了指挥员与指挥机关的界限:高级指挥官本人亲临前线,与高级指挥部置于前线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指挥部被敌人打掉,指挥系统陷入瘫痪,数十万名将士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如何统一协调的作战?

  尽管蒋鼎文与汤恩伯有隙,大敌当前本应和衷共济。但当汤恩伯兵团在河南中牟、许昌地区与日军血战周旋,几乎吸引了全部日军主力的20天时间里,蒋鼎文的11个军却按兵不动,一直蹲在黄河南岸边,向北静待,坐等日军进攻。

  末几,日军少部机械化部队渡过黄河,蒋鼎文的指挥部因离前线太近,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便于5月6日就撤到新安。10日半夜,惊慌失措的蒋鼎文带着幕僚和参谋人员,从新安向西南撤退,通过洛宁进入了绵亘于豫西的伏牛山的深山密林中,眼睁睁看着日军大部队围攻孤城洛阳。

  5月25日,洛阳陷于日军之手。至此,38天之内,在蒋鼎文的“指挥”下,国民党军丢失开封至撞关间约400公里、新乡至信阳间约350公里的广大中原地区。

  总指挥部逃入深山,聚集在洛阳附近的河防各军群龙无首,乱做一团。渑池以南的翟涯小镇,竟聚集有国民党的3个集团军总部和4个军部!

  在西撤途中,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在陕县秦家坡时一带的麦田里,被追击而来的日军乱枪当场打死,他的特务营也全部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周鼎铭少将;步兵指挥官陈绍堂少将等高级将领多人。

  豫中战役是整个豫湘桂战役的开端,此次战役中国军队的大溃败,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蒋鼎文的指挥不当。3个星期内,日军就实现了战役目标,通往南方的铁路也落入日军之手。

  在接下来的长沙守卫战中,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鉴于蒋鼎文的长官司令部被敌打掉,使一战区陷入大混乱的教训,为防万一,决定将第九战区长官部转移到长沙以南约二百公里的耒阳。蒋鼎文也算从反面给中国军队上了一课。

  蒋介石对第一战区失守郑州、洛阳,兵败豫中,极为震怒,责令蒋鼎文辞职,撤了汤恩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和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之职。1944年7月初,交割了司令长官职务的蒋鼎文回重庆,到军事参议院坐了冷板凳。不久,蒋鼎文索性脱去陆军二级上将的戎装,去商界赚大钱去了。

 蒋介石虽然削去了蒋鼎文和汤恩伯的军权,可毕竟是自己的嫡系。不久汤恩伯就在军界另有任用。而蒋鼎文既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而且又是穿过黄埔系的黄马褂子,也必定会找个机会,重新启用。

  果然,在解放战争中期,徐州的“剿共司令”顾祝同因升任参谋总长,原职位空缺,蒋介石便又想起了蒋鼎文,要他继任徐州“剿共司令”。这次蒋鼎文倒是颇有自知之明,自忖并非刘伯承、粟裕的对手,干脆以健康为由,坚辞不就。顾祝同也以蒋鼎文日嫖夜赌,挥霍无度,已不堪重用为由,劝蒋介石另选他人。

  最终,“长腿将军”(言其善于逃跑)刘峙被选中。刘峙遇事迟疑,本不堪委以重任,但以蒋介石的用人标准,终究忠信可靠。刘峙更加无能,以至于有后来的徐蚌会战之败。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蒋鼎文大概是跨入商界,跳出军界圈外的缘故,对老对手毛泽东有了重新的认识,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即解放战争时期,突然在美国发表谈话,声称蒋介石、毛泽东、陈嘉庚为“当代中国之伟大人物”,异想天开地鼓吹,为了中国的前途,此三人应“携手合作”!

  陈嘉庚何许人也,能与毛泽东、蒋介石并列?

  陈嘉庚是一位爱国华侨,对祖国的抗战贡献很大,在海外华人中影响力极大。他老人家曾公开抨击美、蒋勾结,阴谋策划发动中国内战,并曾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抗议,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蒋鼎文小传

蒋鼎文,字铭三,189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14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学堂。1921年5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副官。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教导团营长。1925年后任国民革命军副团长、团长。1927年任南京警备团团长、浙东警备司令兼第1军第1师长和宁波市公安局长。1929年在蒋桂战争中升任第2军军长,参与指挥“围剿”中央苏区。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受到沉重打击。1933年率兵15万镇压福建事变,后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安省主席、第1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1944年因对日作战失利,引咎辞职。抗战胜利后,弃官经商。1948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9年3月去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74年1月2日在台湾因病去世。

 

 

刘峙

  

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卒于1971年1月15日。黄埔系早期骨干将领,北伐名将。

  1892年6月,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刘峙7岁时,开始进私塾读书,深受塾师刘部荃的喜爱。1905年冬,他随刘部荃的朋友黄某赴日留学。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虽然没有完成留学梦,但却大大开阔了眼界。

  1907年,为生活所迫,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因是外乡人,在小学中,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一套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为了自勉,取其宅号为"浑容轩"。

  1911年,刘峙陆小毕业,又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他又离开队伍返刘峙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

  1912年7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后,刘峙即北上进入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翌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阀占领,他只好重返学校。

  1914年6月,刘峙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府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七旅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同年12月,他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7月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

  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

  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历任军政要职:

  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

  国民政府豫皖绥靖主任;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战中期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

  抗战后期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1946年任国民政府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中国国共二次内战期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

  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战功卓著的名将刘峙

 

八大金刚中,论战功与战力列于次席的非刘峙莫属,二次东征胜利后,蒋介石曾谓:“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关键,刘团长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诚革命前途大幸也。”其实这只是刘峙累累扭转战役关键而成革命前途大幸之始,其后北伐时的龙潭大战、蒋桂之战、蒋唐之战、中原大战乃至后来鄂豫皖剿匪、以及第四次江西剿匪之后(第五次剿匪之前奏)均赖刘峙率部扭转战局而完胜,所以有常胜将军之誉。故先生始终将刘视为致敌于绝境的杀手锏来使用,且多次得手(只是无力回天的徐蚌会战例外),致大小军阀、GCD对刘恨之入骨,臭败不择手段,至今不绝于耳、累见不鲜。别有用心者攻之最力的莫过于抗战军兴的河北阻击战,这本来就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又无险可守,故毫无取胜可能的平原阻击战(其实作为名将,刘的表现已很不错了),因为刘峙没死在战场、不是最后一个撤离战场、其所部没正中日寇下怀而致全军覆没(相反结果正是很多人所希望的)就被无耻之徒们扣上了屡战屡败的“长腿将军”帽子!至于,内战初期的中原剿灭李先念部及豫西的定陶战役,刘也称得上大胜小失,却被莫名其妙的撤职(当时就有人为刘峙鸣不平,不过刘当时也无心恋栈),这也是先生自废干城之错举之一吧?两年后,刘峙又被起用为徐州剿匪总司令,接着就是徐蚌会战,这种决战中的决战,刘能有多少指挥权,起多大作用只有天晓得,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刘绝不该负主要责任,而且由于其坐镇打得比其它两大战役惨烈的多得多!要而论之,八大金刚中,抗战前地位刘地位仅次于何应钦,无论军衔授衔级别与次序、任中委次序及任封疆次序均列第二,且其他六大金刚都较长时间归其节制,由于刘为人忠厚不揽权,从不刻意培植属于自己势力集团,所以后来地位被老部下顾祝同、陈诚反超也是意料中事,但基本与军事才能尤其战力无关。另,所谓刘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诚属无稽之谈!因真那样,堂堂刘总司令何必要流落到印尼,又何必与小夫人一起当小学教师艰难度日呢?刘将军自食其力的艰辛,让谎言不攻自破!

名将刘峙未能授予国民政府首批一级上将,完全是派系平衡的结果!
  如果增加以为中央嫡系将领一级上将名额,那一定就是给刘峙的~
  就国民政府建立而言,刘峙贡献大致相当于林彪与彭德怀之于新中国之间~没被授予首批一级上将,真有点说不过去~

棉湖大战、龙潭大战、中原大战……
  这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靠刘将军出色军事指挥才能扭转的战局!
  其一棉湖之战:
  一九二五年,黄埔学生军东征陈炯明,双方在广东棉湖大战数天,相持不下,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来,黄埔学生军人心浮动,陈炯明趁势反攻,危急之际刘峙脱光上衣,以千余久战疲惫之师独挡两万新锐之师,赤搏手擎军旗向陈炯明军冲锋,带动黄埔学生军一举击败陈炯明军,从此广东政府消除了后顾之忧,为北伐打下了基础!
  其二龙潭大战:
  1927年7月下旬,南京政府北伐军兵败徐州,总司令蒋介石被迫下野,部队全线溃退,孙传芳部跟踪进抵长江北岸,在和州、浦口、江都(扬州)、泰兴等地集中了约6万余兵力,欲乘机攻占南京。孙传芳军自8月26日起渡江南侵,昼夜偷渡,迄29日夜,孙军渡江部队均聚集龙潭,约达5万余人,据守龙潭以西各险要。孙传芳本人亦亲自坐镇龙潭水泥公司督战,拟以一部分向东南两面发展,以主力进迫南京。形势万分危急,正从常州向杭州退却的刘峙部第二师奉命回师增援,并且受命统一指挥所有前线部队,刘峙由上海立即赶回镇江,刘乘原火车向龙潭增援,刘于当晚8时到达下蜀与龙潭之间的山口村东端,其所乘火车与由龙潭车站撤出之火车相撞,同时出轨,刘峙撞伤头部,官兵死伤200余人。刘峙带伤以电话询问在龙潭坚守的卫立煌,则电话已告不通,询诸相撞火车上之官兵,始悉龙潭已被孙军攻占,大部分守军向龙潭西南方沿南京大道撤退,刘峙即在山口村附近布防。8月29日晚,刘峙接到于8月30日拂晓反攻龙潭命令,奉命后立即部署,8月30日凌晨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部队正拟转移攻势,孙传芳军突然发动全线总攻,来势甚猛,刘峙带伤亲赴前线指挥,勇猛反击,击溃孙军主力,再一次扭转关键战局,迫使其仓皇向江岸溃退,当日午后5时完全克复龙潭,渡江之孙军除一部分逃回北岸外全部就歼。
  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北伐军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龙潭战役奠定了国民政府的基业,也决定了显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的转折点。不少国民党元老对此役印象犹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
  其三蒋唐大战:
  1928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电反蒋,湖南的何键态度不明,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也跃跃欲动。蒋介石慌了手脚,亲笔写信叫刘峙能战就战,否则退回南京。刘峙凭一股勇气,指挥第一军出武胜关与唐生智主力大战于驻马店,并暗中策动陕西军一个师出抄唐生智的后路,结果把唐生智打垮,使何、冯、阎不敢动。
  其四中原大战:
  1930年4月任第2军团总指挥,参加蒋冯阎战争。7月,指挥所部在津浦铁路(天津-浦口)沿线向阎军发起反攻,相继克复泰安、济南,使整个中原大战战局发生关键性转折。
  其五蒋桂大战: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4月初,蒋介石便借此事坐镇九江指挥,令刘峙等率大军数十万,水陆两路,沿长江西上,首战即将胡宗铎击败,直捣武汉(4月5日,李宗仁、白崇禧弃城而逃),刘峙等部进占武汉后继续追击。夏、胡、陶见大势已去,于4月21日联合通电下野,其余部队全被刘峙等部包围缴械。
  可以这么说:没有刘将军就没有国民政府,就没有蒋介石早期的军事辉煌~
   刘峙在国内战争(指军阀混战中)被称为“福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胜的。抗日战争一开始,蒋介石还指望他有点“福气”,结果从河北败到河南,靠条黄河(扒开了花园口)勉强拦住了日军(得了个长脚将军的名--能跑--连日军的炮声还没有听见就开始跑)。在河南经营了一年多,拉起了几十万军队(楼主说“刘为人忠厚不揽权,从不刻意培植属于自己势力集团”是没有根据的),只不过他能力太低,拢不住人,黄埔出身的师、旅长们都看不起他,甚至不认可刘峙是教师(刘峙是黄埔教官出身),当然当面不会这样说。结果日军一下子就将刘峙的几十万军队(刘峙在河南收编的土杂部队)打散了。蒋介石将刘调回重庆,直至抗战后期才给刘一个重庆卫戍区的职位。他的河南败兵被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抢走了,刘峙自嘲“为他人做嫁衣”。在重庆又因防空洞管理不当,日机轰炸重庆时死了一万多人,刘峙第一责任人下台。解放战争中,蒋起用刘峙,认为刘和共产党作战中(指十年内战中)没有大败过,围攻中原李先念、王树声、王震部也没败过,就将中原(郑州为中心)的军事指挥权给了刘峙,结果是被刘伯承打得一点儿精神气都没有了(国民党中的一句话:国军的五刘不如共军的一刘----国军的第一个刘就是刘峙,共军的刘就是刘伯承),蒋介石只好又撤了他。大决战前夕,刘峙又上台任徐州剿总总司令,部下看不起他,邱清泉对李弥(两人都是黄埔二期以后的学生)说“徐州军事要地,国防部点将,派不出一头虎来,也应该派一条狗来,怎么派了一头猪来......”,刘峙自嘲:“猪的战法是屁股顶着墙,牙齿露出来....”。(这一段电影大决战中有,是从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中引用的)。刘峙在国民党军队的地位是“福将”、“跑将”、“败将”。大决战后,李宗仁上台,不用刘峙了(其实用人权在蒋介石手里)。逃离大陆时,连蒋介石都不管他,他与老婆从深圳逃到香港,半路被土匪抢走全部家当,逃到印尼当小学教师渡日,少数部下再接济些。直至蒋介石的手下(是谁记不住了)说:“一个二级上将在台外,如此如此,国民党的脸面不好看...”,蒋才将刘峙接到台湾。刘峙手上有共产党的血,他不敢象卫立煌一样回大陆,若在印尼期间他回了大陆,共产党不知怎样欢迎他这个“统战对象”呢?

 

蒋家王朝的“长跑将军”刘峙

 

淮海大战前,刘峙出任徐州"剿总"司令。时人评价:徐州乃南京之大门,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今派一猪守门,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刘峙,字经扶,别号天岳,小名蠢子,二级陆军上将,蒋家王朝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是蒋介石忠实可靠的心腹将领,与顾祝同配对,成为蒋介石的"哼哈二将"。

    (一)

    1892 年6 月,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他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在他不满周岁之时,因稻田放水,与邻村的恶霸地主发生争执,被打死于一条小河的桥下。其母胡氏无依无靠,只好携子到吉安城里的一家爆竹店帮工,后被老板看中,结为夫妻。不久,店老板暴病死亡。为了生存,胡氏又改嫁吉安县城的一个卸任统带。刘峙幼年丧父,随母四处漂泊,寄人篱下,过着"拖油瓶"的日子,养成了胆小、谨慎、畏缩和善于忍耐的性格。

    刘峙7 岁时,开始进私塾读书,深受塾师刘部荃的喜爱。1905 年冬,他随刘部荃的朋友黄某赴日留学。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虽然没有完成留学梦,但却大大开阔了眼界。

    1907 年,为生活所迫,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因是外乡人,在小学中,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一套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为了自勉,取其宅号为"浑容轩"。

    1911 年,刘峙陆小毕业,又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他又离开队伍返刘峙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

    1912 年7 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后,刘峙即北上进入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窃国大盗。翌年,7 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阀占领,他只好重返学校。

    1914 年6 月,刘峙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府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七旅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同年12 月,他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1916 年5 月,刘峙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冀东开平巡防营。后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他又离开巡防营,南下到广东参加了护国军。

    初到广东,刘峙在岑春煊的两广护国军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到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步兵三十八团任六连连长,参加了南路###龙济光的战斗,旋被调到援赣第四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任队副兼第一营营长。1920 年,援赣军因与桂系陆荣廷的部队发生矛盾,被迫移驻福建,改称赣军。

    1921 年初,刘峙被陈炯明调到粤军总司令部当少校副官,并加入国民党,6 月,调往粤军第二军任中校副官,不久,又被调到粤军第七旅第十三团任中校团副,参加了反击桂系进攻广东的战斗。

    1922 年春,在桂林誓师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附近。

    同年11 月,刘峙返回广东,被安排在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任中校参谋兼卫队队长。###陈炯明的战役结束后,许崇智军中非广东籍的军官多遭排斥,刘峙也被改任为军事参议。

    1924 年夏,刘峙由黄埔军校总教官介绍,到军校担任战术教官,旋又调校本部参谋处当科长。是年底,黄埔军校成立了教导团,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刘峙任该团第二营营长。从此,刘峙与团长何刘峙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

    1925 年2 月,刘峙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因在淡水、棉湖激战中战绩显著,接着又在平定寰和杨希闵的叛乱中建立战功,故在是年8 月接替何应钦升为第一团上校团长。10 月,他又率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

    1926 年2 月,教导团扩编为第二师,刘峙被任命为副师长兼参谋长,旋任师长,下辖蒋鼎文、陈继承等团,驻防广州。3 月20 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刘峙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当蒋介石召集卫戍部队讲话后,刘峙紧跟着宣读了要逮捕的共产党人名单,随即率部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所有党代表及共产党员。当晚,包惠僧对刘峙提出质问时,他回答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二)

    1926 年7 月9 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刘峙第二师担任总预备队,跟随蒋介石进入湖南,先后参加武昌、南昌的攻城战斗。因在南昌的激烈战斗中,指挥官王柏龄突然失踪,刘峙便接替了指挥官一职。在蒋介石的总指挥下,刘峙率第一、二师击溃了南浔铁路正面的孙传芳军队,到达吴城。11 月24 日,北伐军在江西全境取得胜利,奉蒋介石之命,乘胜进军浙江。1927 年1 月,刘峙在浙江桐庐县横村埠将卢香亭的主力打垮,便率军进入浙江省城--杭州。2 月,在上海附近的松江,遇到毕遮澄率部顽抗,刘峙将其击溃后,乘胜攻下上海附近的昆山、太仓、浏河等要地。此时的上海工人纠察队在北伐军的胜利鼓舞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成功。刘峙率部移防上海、闸北、吴淞一带,担负警备任务,随即又调防镇江、常熟。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了大批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镇压了。

    1927 年5 月,刘峙被任命为第一路军第十三纵队指挥官,受命由常熟渡江,进攻北洋军周荫人防地,周荫人部不堪一击,刘乃率部乘胜追击,直达灌云、东海,再克涟水、淮阴,最后驻防江都。

    同年8 月,孙传芳不甘失败,偷袭龙潭。此时刘峙部队已返回江南,拟到杭州休整。忽听孙传芳偷袭,刘峙即令副师长徐庭瑶率部迎击,自己马上从杭州起程,亲率第四团赶往镇江,指挥作战。8 月28日,刘峙在行军途中,所乘火车与另一火车相撞,死伤二百余人,刘峙也负了伤。他带伤指挥部队转入防御。孙传芳发动全线进攻后,刘峙阵地被突破,形势危急。幸亏增援部队赶到,次日转入反攻,将孙军全部歼灭。此役结束后,刘峙擢升为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率部驻防上海。

    蒋介石奠都南京后,为巩固他的统治,于1928 年再次北伐,以刘峙的第一军和顾祝同的第九军为主力,沿津浦线向孙传芳发起进攻。

    刘峙的第一军沿铁路正面攻击;顾祝同的第九军担任津浦路左翼攻击。何应钦原来和顾祝同的私交较好,认为顾比刘稳健能干,应由顾来统一指挥一、九两军。结果,与何的想法相左,顾怕突前吃亏,迟疑后撤,而刘峙未接到后撤命令,仍向前推进,在长淮卫与孙军遭遇,一战而胜,并占领了蚌埠。而顾军后撤了60 公里,落后了一天。因而何应钦改变了看法,对刘峙加以重用,由刘峙统帅一、九两军,从而使顾祝同很长一段时间在刘峙的麾下听命。

    此后,刘峙在蒋桂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卖命,屡屡在形势不利的局面中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立下赫赫战功。1935 年4月,刘峙升为二级陆军上将,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界上层均对刘峙的"福星高照"、官运亨通表示羡慕,都誉他为"福将"。

    (三)

    1936 年12 月8 日,蒋介石飞抵河南洛阳,做50 大寿,刘峙、商震、等纷纷前往拜寿。张学良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蒋介石非但不听,还对张学良大加训斥。接着,蒋介石飞抵西安,在临潼扎下行营,准备对东北军、西北军督战,实施对陕北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围剿"。12 月12 日凌晨,张、杨率兵包围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其时,刘峙正在江苏赣榆检阅部队,闻变后星夜返回徐州。军政部长何应钦通知刘峙,迅速回洛阳,集结部队,准备西进。接令后,刘峙迅速急电第七十军军长樊崧甫,抢占潼关;又命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将驻洛东北军重炮旅缴械,并令所辖各军,严密戒备,整装待发。14 日,他又派飞机飞临西安上空,散发传单、标语。

    16 日,国民党中常委决定何应钦任"讨逆军总司令",令刘峙为东路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在防地立即就职,派徐庭瑶为前敌总指挥,兵分六路,进逼西安。这完全是紧跟何应钦,与、宋子文、孔祥熙、顾祝同等人的意见相反,明显地要置蒋介石于死地。但是,阴云密布的天空突然转晴,25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宋美龄乘专机飞抵洛阳。刘峙忙带高级军官到机场迎接,并命人挥舞小旗:"欢迎校长胜利归来!""蒋主席万岁!""打倒张学良、!"蒋介石下机后,马上把刘峙喊来,脸色阴沉地命令:"马上把旗子放下,不准喊口号,汉卿马上就到。"刘峙自讨没趣,只好自认倒霉。从此,他江河日下,"福星"将不再降临于他了。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 月12 日,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同时防守这一地区的还有的第十四集团军,商震的第二十集团军,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等。平津失陷后,日军气焰嚣张,从北平、天津分三路展开攻势,一路沿平汉线南犯,袭击涿县、保定、石家庄;一路由津浦线南侵,直取沧县、德州;另一路沿平绥线西出南口,向晋察绥进攻。刘峙以主力固守涿州,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上的良乡,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布成三道防线,他自己坐镇保定指挥。8 月上旬,孙连仲部冯安邦师即在良乡西南窦家店与日军河边旅团对峙。自8 月21 日起,两军炮火猛烈,但孙军终因兵力薄弱而不支,良乡及房山均陷敌手。

    同时,日军从固安偷渡永定河,以飞机、大炮猛轰右翼万福麟阵地,只用一天,便把万部击溃,直插保定。刘峙惊慌失措,率总部沿平汉线南逃,一口气逃到石家庄,忙将兵权移交商震、黄绍竑。刘峙不战而逃,把华北的大地拱手让给日寇,时人送他一个外号"长跑将军"。此后,刘峙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福星高照"了。

    他在回忆录里慨叹:"保定战败后,由洛阳到宜昌,这一年多时间,我任人在蒋公面前摆布,备受欺凌,但总是以忍让为先。当人们和我谈起东征西讨的战绩时,我便谢其雅意,说:你不看,窗外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请你去问长江里的水,古往今来,有多少是是非非,如今又在哪里?

    我们都不过是中国历史过程中的一分一秒,又何必为此认真,自寻烦恼。"他还经常独自一人,默诵的"智者劳,而仁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以此来平衡他的心理状态。

    (四)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积极备战。何应钦保荐刘峙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辖河南、陕西两省,指挥第一、第五两个战区的军队,沿平汉路北线进犯解放区。对此,刘峙坚辞不就。其理由为:虽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率领参谋长高桥坦向中国军队投降。

    然是他的学生和旧部,但今非昔比,声望已远超过他。并说:"在胡宗南头上,硬加上一顶褪了色的旧帽子,实在没有必要。纵然胡宗南一向很尊敬我,但我总觉如芒刺背。"后经蒋介石反复劝慰,方才就职。

    1946 年6 月,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军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刘峙来往于驻马店、南阳指挥围攻。9 月6 日,赵锡田的第三师战线突前,被渡过黄河的刘邓大军包围,全军覆没。败讯传至庐山,蒋介石勃然大怒,剥夺了刘峙的军职。他便带着三姨太回上海赋闲。

    1948 年5 月,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后,推荐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蒋介石也认为刘峙虽然打了一些败仗,但终究忠信可靠,虽然优柔寡断,但辅之以杜聿明等虎将,可收短长互补之效。刘峙久闲无事,被蒋介石再次起用,受宠若惊,忙向蒋表示,"义不容辞"。6月14 日,刘峙飞抵徐州就职。此事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一场小小波澜,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守不住。"果如其言,9 月下旬,济南被解放,王耀武被活捉。但刘峙、杜聿明依仗"王牌军",还想收复济南。10 月15 日,传来锦州被围的消息,蒋急令杜聿明飞往北平,急得刘峙六神无主,光喊:"光亭走了,谁能做主,如何是好!"坐卧不安。一连21 天,徐州部队一直保持杜聿明走前的状态。

    辽沈战役结束后,全国军事形势骤然改观,蒋军处处陷入被动挨打境地。11 月6 日,黄伯韬兵团被围;8 日,张克侠、何基沣起义。

    蒋介石急忙召开作战会议,命杜聿明以副总司令名义全权负责,指挥作战,急援黄兵团。然而,李延年、邱清泉、黄维等兵团,相继被阻、被围。11 月22 日,黄伯韬兵团全军覆没;25 日,黄维兵团也被全歼。

    接着,杜聿明所部也于1949 年1 月10 日在青龙集、陈官庄全部被歼,杜聿明被活捉,淮海战役宣告结束。此役,刘峙、杜聿明指挥下的22个军55 万人全部被歼。蒋介石恨刘峙无德无能,贻误大局,遂解除其职务。刘峙下台后,带着三姨太,先后逃到上海、南昌、吉安、广州、九龙,在九龙被当地土匪洗劫一空,竟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

    1953 年1 月,经何应钦说情,蒋介石批准刘回台湾。1954 年1 月,刘峙被委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实际上无事可做,只好在家里写了一本《我的回忆》。1971 年1 月15 日,刘峙病死于台湾。

 

 

决战淮海:粟裕VS刘峙

红军班长对黄埔教官,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

    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加大炮,北伐时期的班长对北伐时期的师长……乍看起来,这远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但令人吃惊的是,粟裕——这位南昌起义时的班长竟向毛泽东拿出了一个60万“吃”掉80万的方案。

    这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小淮海”打成“大淮海”。

    1948年9月24日,就在将士们高呼着“打倒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涌入济南城的那一刻,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却已酝酿着新的主意。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次日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毛泽东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歼灭黄伯韬,在两淮和海州地区作战,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小淮海"。”军事博物馆 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但,随着东北全境解放,粟裕的“胃口”变大了:11月8日,他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斗胆直陈”中央军委,要求把作战区域扩大到徐州、蚌埠一带——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粟裕的方案大得有些吓人,却很快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两年前,39岁的粟裕指挥3万余人在苏中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精锐5万。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

    此时,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拥有36万之众。但,对手同样空前强大。

    就在粟裕雄心勃勃推演沙盘的时刻,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这位黄埔军校早期的战术教官、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恃徐州周围聚集了大批的“王牌”部队,认为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

    但,在接下来60多天里,“粟班长”给“刘教官”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战略战术课。

    将用谋,兵用命。12天激战,12万人的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自杀,“小淮海”顺利结束。蒋介石急令前期调赴东北战场的徐州“剿总”副司令、黄埔一期毕业生杜聿明重返徐蚌主持战事。

    在中原野战军一举围住驰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的同时,粟裕命令华野各部队包围试图解救黄维的杜聿明部队。

    战争史上的奇观由此形成:被包围的两支国民党军,黄埔一期生黄维所率领的1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力12万人,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也在这个兵团;而杜聿明所部更多达30万人。

    “难题出现了。”曾担任炮兵副司令员的陈锐霆说,“把黄维和杜聿明都围住了,可是敌人人数很多,装备占很大优势,要想都歼灭,困难很大。”

    总前委决定“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同时挟住杜聿明兵团,看住蚌埠北援之敌。

    “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全线攻击。为了挽救黄维,蒋介石将次子蒋纬国的装甲部队也调来了。

    15日,拒绝投降的黄维连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一同被俘,另一位副司令胡琏侥幸乘装甲车逃脱。

    “吃”完了一个之后,又该轮到被解放军死死“挟”住的杜聿明了。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1949年1月6日15时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最终兵败被俘——在这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中,66天之内,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覆灭了55.5万。

    万里之外的斯大林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消息传到西柏坡,毛泽东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他事后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60年,一年前刚被特赦的杜聿明突然接到邀请:周恩来、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请他作陪。

    席间,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说,拥有百万军队的统帅,是不应该被打败的。淮海战役胜利时,粟裕还不满42岁,他的对手刘峙57岁,杜聿明45岁。

    6年后,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位开国大将之首。

 

陈继承

陈继承(1893-1971)江苏省靖江人。黄埔军校战术教官,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校。参加两次东征,东征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四团团长。 北伐战争因汀泗桥一战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24年被聘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1932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洛阳卫戍司令,负责卫戍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关事宜。在1932年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时,任中路军第二纵队指挥官。

生平经历

  1933年夏,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时,任第三纵队指挥官。1934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同时调任湘鄂赣边区"剿匪"总指挥。同年10月,兼任武汉警备司令。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7年4月,任中央军校教育长。

  1938年1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副部长,1939年兼任四川省训练团主任。1943年5月,以中央军校发生学生抢枪事故为由被撤职。1945年,先后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川鄂陕甘边区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1946年夏,兼任三青团北平夏令营主任。同年9月,兼任北平警备司令。1947年任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同年9月,任北平警备总司令。同年12月,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

  1948年7月5日,东北流亡学生为反对征召东北学生当炮灰在北平东交民巷请愿,在其纵恿下,青年军第二○八师当场打死学生、市民17人,重伤24人,轻伤100余人,制造了"七五"惨案。为平息舆论,蒋介石将其调离北平。同年10月,任南京卫戍总司令。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到南京就任代总统后,将陈继承免职,调他为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50年5月辗转到台北。1950年5月到台北。1952年10月退役,转任台湾招商局顾问及交通银行监察。1971年12月10日在台北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