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巫家坝项目工程图:[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0:23
『煮酒论史』 [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      引子
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中国的人物大都与山川地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名山丽水出圣贤,穷山恶水出刁民,历来就被世人津津乐道。
  就拿中国大地来说,以昆仑山为源,经新疆、青海、内蒙古,龙脉一定要饮水,所以一直到鸭绿江下海,在海里抬头就是朝鲜,这即是中国的北龙山脉。
  从历史古今来看,秦朝以前了不起的人物都出在这里,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儒家孔孟,这些大都是震烁古今的大人物。北龙山脉的人,气质稳定厚重,故他们出来,天下太平,人心安宁,就连朝鲜生产的高丽参都被称为百药之王。
  昆仑山向中走,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一路连绵起伏到太行山。龙脉翻跃一定有川水相随,古淮河泗水流域是也。山龙下来一定要喝水,中龙山脉到震泽湖下海,龙到这里喝水,龙在海里抬头就是日本。中龙山脉出来的人物大多是秦汉以后乃至唐宋年间,帝王将相大富大贵,故中龙山脉的人出来,大多是繁华盛世。
  从昆仑山向南走,经西藏、青藏高原,再向南到云南、云贵高原,向东分出两广,即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江浙一带,这条龙脉在福建下海,再一抬头即是台湾。
  南龙山脉出来的人物在文化、教育、哲学、思想、宗教方面大有建树。他们进则在朝为宰相公卿,如张九龄范仲淹等;退则隐匿人间,或为术士医流,或为仙佛命卜,多有成就,如邵康节、李时珍、六祖慧能等。他们大多绝顶聪明,不过,由于南龙地薄,稍欠浑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南方多水,因其临海为众水所归之地,故南龙山脉多出大智者。所谓山管人丁水管财,故近代这里迅速成为财富聚集之地。近百年来,南粤出的人才都是与国运息息相关,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叶剑英等。
  话说那南龙山脉自昆仑山起,历经九折三回,抵达广东,耸而为罗浮山脉。所谓龙非九折三回不成真龙,山川地理亦复如是。故罗浮山脉为南粤最大名山。自古便是道家仙灵之地,历来有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之美誉。大医家抱朴子葛洪曾在此创建道场,修仙炼丹,救济世人。
  地师宗师赖布衣,天机神算刘伯温,皆曾游历此地,盛赞南粤地脉钟灵毓秀,夺天地造化,日后必可富甲天下,名贤辈出。
  那龙脉自罗浮山向东经河源、紫金,横跨纵横数百里,气势恢宏,又经三沉三耸,九折九回,终至东粤大北山脉。大北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堪称东粤第一大崇山峻岭。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14 12:11:17 
回复 
  第一章
  
  1、 仁德堂
  
  大北山脚下有一小镇,名五经富,境内群山环抱,众水回旋。北面尖山耸立,东西龙虎峰腾起,西面笔架山为屏,三山遥遥相对,孕育守护着这一方百姓。
  五经富背靠大北山,为大北山的腹地。
  大北山名副其实,非常大,连绵起伏十万大山,这样得天独厚的原始森林,生长着成百上千的中草药。即便是经常上山采药的老药工,也无法一一叫出名字来。这样,大北山就有个美誉——天然药材库。
  俗话说:“靠山吃山。”
  有这么丰富的道地药材,自然就孕育着各类医师与药商。所以开药铺,上山采药,或贩卖药材,这都是镇上人民一项项不菲的收入。
  “药因医而灵,医因药而神。”
  有好的药材,要有好的中医,才会尽显中药之灵验;有好的中医,要有好的道地药材,才能突出医术之神奇。
  这样五经富镇各类医馆、药铺,便应运而生。
  五经富一条龙江水,如太极曲线般,分为桥东与桥西两边,中间连着纯石板铺成的百年大桥——横江大桥。
  桥东有广生堂、济和堂,桥西有福春堂、仁德堂。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桥西的仁德堂。
  仁德堂堂主曾公艺,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素为当地人民敬仰称赞。尤其是仁德堂的骨伤科,闻名粤东地带,多少远方来客,慕名而来。
  特别是骨折与流血二症,不论是刀枪棍棒,还是车马摔坠,导致的骨折,只要堂主曾公艺的轻轻一托一压,复位以后,再服上“仁德接骨丹”,经十天半个月,再难治的骨伤,也可痊愈。若是有严重出血,甚至最棘手的粉碎性骨折,只要及时到仁德堂服上“止血散”,用上曾氏绝技“柳枝接骨法”,十有八九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的。
      
     2、松护何首乌
  
  仁德堂从祖上曾振国创建,传至曾公艺这辈已经是第七代了。曾家绝技“柳枝接骨法”就是从曾振国那一代传下来的。
  曾振国小时候是个采药童子,一次上山采药,发现悬崖峭壁上有一棵千年古松,松下长着一株罕见的何首乌,盘根错节的古松团团护住这株何首乌。如果不是曾振国双眼雪亮,那就要与这百年何首乌失之交臂了。
  曾振国也心知肚明,松护何首乌,那可是稀世珍宝。这松护何首乌除了自身乌须黑发、滋补肝肾作用大增之外,还有着百年老松的灵气长期熏陶,常人服后自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甚至有些古书上记载,食用人形何首乌,所以长生不老。
  这可谓无心巧遇仙灵药,得来全不费功夫。
  曾振国抑制住内心的欢喜,因为他明白,要在这绝壁悬崖上采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粉身碎骨。所以,起码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凭着多年的采药经验,全力施展攀岩的功夫。
  村里的小孩子都称曾振国为“爬树王”,因为在众多孩童中,只有曾振国能从这棵树纵跃到另外一棵树上。在树林中,曾振国自小就练得一身功夫,不仅身轻如燕,而且敲入灵猿,所以爬树对他来说,那简直是如鱼得水。
  每逢村里果熟之季,急需一批采果手。南方特有的几十米高的荔枝树,还有参天的龙眼,这些都让果农们望果兴叹,可在曾振国眼中,那些荔枝、龙眼之类的果子,不愁它们长得多高、多险,只要给他一根绳子与一条竹竿,他三下五除二,必定手到擒来。所以每逢果实采收季节,都是曾振国一展手脚的大好时机。从中他也能为家里挣到不少的生活费。
  与其说这些收入是生活费,倒不如说是医药费。因为一场瘟疫夺去了曾振国父母的生命,唯一与曾振国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因悲伤过度,而中风瘫痪在床。曾振国凭借采果的收入,远远不能养家,更何况要为奶奶付上巨额的医药费。所以曾振国经乡里郎中指点,就走上了采药之路。这样一方面可以采到药物给奶奶服用减轻买药钱,另一方面,乡里的郎中对曾振国说:“如果碰上运气好,可以采到千年灵芝,或人形何首乌之类的上品药物,然后制成药丸,你奶奶服用后,有可能痊愈过来。”
  这样,凭借着曾振国的聪明与敏捷,仅跟乡下郎中上山采药几次,就基本摸清了岭南大山里头的一些常用药物性味。后来,他都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入山采药。有时,一进山就是几天,家里的奶奶就由邻居帮忙护养。
  
     3、遇险
  
  这次曾振国看到这株巨大的松护何首乌,他第一感觉,就是奶奶有救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个命苦的孩子这么早就撑起了一个家,苦难艰难,没有让他泄气,反而激起他求生发展的志气。对于这次机缘,这次希望,曾振国露出了孩童般天真的笑容,只不过他眼中却透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坚毅和凝重。
  紧接着,他贴近险峭的岩石,如壁虎般把身体紧紧的贴着岩石,小心翼翼的向上爬行。那爬树与爬这峭壁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看着曾振国似乎很轻松,其实他如临渊履冰,连冷汗都不敢冒,大气都不敢透。
  终于,到了古松树下,曾振国这时才缓了一口气过来,他从背包中拿出铁铲,开始小心地采挖。
  这株何首乌的藤蔓就足足有十来尺远,藤蔓之间相互缠绕在一起。曾振国花了好大功夫才把藤蔓斩断,并清理干净,捆成一团。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何首乌的藤蔓,这藤蔓色紫如葛,夜间能相互交合,中药典籍称其为“夜交藤”。大凡夜不能寐或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疲倦,只要中药汤剂里放上点野生的夜交藤,就能迅速解除这些烦恼。
  曾振国自然之道何首乌全身是宝,所以处理好藤蔓后,这才全副精神,顺着根部挖下去,铁铲的锋利,加上振国的活力,不一会儿,就掘得一个碗口大的薯状物,通体乌黑油亮,貌似熟睡的婴孩。
  曾振国兴奋不已,他早就听老药工提过,古籍传说,松树下得何首乌十分罕见。何首乌能成各种形状,有些状似鸟兽山岳,有些貌似仕女婴儿。凡形状奇异者,皆为稀世珍品。若以根块大小,对应生长年限来分名号:
  五十年者如拳头大,号“山奴”;一百年者如碗口大,号“山哥”;一百五十年者如盘子大,号山伯;两百年者号“山翁”,三百年以上者,号“山精”。年代愈久,药效愈神。
  李振国把何首乌收入药包,背在肩上,正准备离开。
  突然,松树下得杂草丛中,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紧接着有几只小鸟被惊动,喳喳乱叫,飞向天空。
     4、坠崖
  
  曾振国心里突地一下,惊道:“坏了,凶物来了。”
  大凡深山或深潭沼泽里生长的奇珍异草、稀世珍宝,不是有猛兽凶禽蜗居其中,就是有毒虫巨蟒守护在旁。这些物品之所以价值连城,一在于其本身的稀少神奇,第二也生在于绝险之处,人力往往难以获得。
  曾振国背对着悬崖,手中紧握着铁铲,目视着草丛动静,豆大的汗珠大滴大滴地往下流。
  刹那间,草丛向两边分开,中间自然开一条路来,好像无情的草木也学会让路一样。
  紧接着,一条巨大的乌梢蛇,缓悠悠地流了出来,然后把头抬起来,足足有曾振国一个人那么高。那乌梢蛇通体乌黑油亮,时不时朝曾振国吐着红信子。
  这乌梢蛇可是南方剧毒之蛇,若豺狼虎豹,不小心被它毒液喷到,非死即伤。曾振国第一次感到死亡的气味。他想到了逃跑,可前路已被乌梢蛇挡住,后面却是万丈深渊。他又想到了用铁铲抵抗,可这无异于螳臂当车,他还不至于会不自量力。
  乌梢蛇似乎吃定了眼前这个小儿郎,不紧不慢地向曾振国逼近。
  曾振国汗毛都竖起来了,突然,乌梢蛇一个后仰,然后像箭一样冲向曾振国。曾振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他没想到,后脚一个踩空,就掉了下去
  悬崖峭壁没有给他攀爬用力的地方,他只觉得耳边风呼呼地响,接着就是巨大的痛苦,传遍全身。原来悬崖底下是一片竹林,竹子茂盛,化解了他一部分下坠的力道。由于悬崖太高了,曾振国背部硬生生地撞到了一株巨大的竹子上,竹子断了,他背脊骨也断了。从竹子上再掉了下来,扑通一声,曾振国当下昏迷过去,不省人事。
     5、叹息
  
  这也是曾振国命不该绝。
  刚好一个猎户追一只山羊,经过竹林,发现倒在地上遍体鳞伤的曾振国。猎户马上把曾振国背回山中草屋,然后到镇上延请伤科郎中,可先后请来的十多个郎中,都摇头叹息,无能为力。
  他们一致认为,曾振国腰骨齐断,大腿粉碎性骨折,加上脏腑内大出血,如今气是出得多,进得少,脉搏微弱,俨然一个活死人。
  郎中们纷纷离去。
  这时,一个和尚,行脚到此,欲到猎户草屋中化缘。正逢猎户抱出曾振国,准备送到山上,料理后事。那和尚问知缘由,再看了下曾振国,说:
  “阿弥陀佛,这小施主或许还有得救!”
  猎户摇了摇头说:“镇上名医已请遍了,都说无能为力,你这和尚,懂什么呢?”
  和尚笑了笑说:“我佛慈悲,教化徒众,欲修菩萨道,当通五明,其中便有医方明。况跌打损伤乃我少林中人,习练拳脚常碰到之事!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伤科亦出少林。镇上郎中治不好的病,未必我少林和尚治不了。”
  猎户听这和尚,口气不小,说不定还真是个身怀奇术的异人。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反正这小孩也没救了,不妨死马当活马医,让这和尚瞧瞧。
  猎户想到这里,说:“也好,这种性命攸关的事情总不能当儿戏玩笑。和尚,你若是医不好,这后事可得由你料理了!”
  但见那和尚含笑道:“怎么尽说这丧气话呢?快送到屋里,我来瞧瞧。”
  猎户也不容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迅速进屋,把曾振国放在床上。
  和尚看着遍体鳞伤的曾振国,又摸了摸他的颈部人迎,手部寸口,与脚步趺阳。和尚亮出这一手摸脉的绝技,可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传下来的古脉诀,叫三部九侯切诊法。三部分为颈部,手部与脚部,后世医家大都只知按手部寸口脉来诊病,而不知颈部人迎脉与脚部趺阳脉和参,所以往往容易误诊漏诊。
  和尚诊完脉后,也摇头叹息,自言自语道:“这孩子,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不像是短命早夭之人。”
     6、希望
  
  “没办法了吧!我都说过,连医生也无能为力,和尚又能怎么样呢?”猎户无奈地说道,然后走到床边,欲把曾振国背到山里去草草掩埋。
  “慢着,这孩子伤虽然极重,却未必会死。手部寸口散乱不定,主心胸中出血不止。颈部人迎脉时跳时止,主肺气若游丝。脚部趺阳脉微弱几乎摸不出来,这小子下半身已瘫痪,估计腰骨齐断。”
  猎户心中暗自惊讶,这和尚真有两下的,人家镇上名医云集,诊断了半天,猜得出的结论,这和尚仅凭摸摸脉,就快速准确断定症候,还真不可小觑了他。
  猎户客气地改了改口说:“大师,你一会儿摇头叹息,一会儿又说未必会死,这是什么意思?”
  和尚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打开药葫芦,倒两粒救心丹,用水融化灌入曾振国口中。然后才说道:“这救心丹灌下去,只要不吐出来,便算是抱住了性命。然而,救得了命,却很难救得了伤,如果没有仙家妙药,恐怕要终身落得个残疾!”
  “什么仙家妙药?”猎户不解地问。
  和尚缓缓道来:“长白山百年成形野山参,或昆仑山千年灵芝,要不然,有百年以上的人形何首乌也可以。这些都是天地精华的仙家妙药,可这些神品除皇宫内院或豪门望族家中偶有私藏外,一般在民间,那简直花多少钱都不可得啊!”
  猎户又问道:“有了又如何呢?”
  和尚说:“如果有这些仙家妙药,我就可以用作药引子,服上续断还魂丹,然后再动手术用柳枝把断骨接正,可保个健全。如果没有这些仙家妙药,只怕还未动完手术,这小施主就要死在床上了。”
  猎户听完后,似乎突然想到什么,之后马上把李振国的背包打开,然后拿出那,碗口大的何首乌。黝黑的何首乌,似一个熟睡的婴儿。
  猎户说:“这小孩是个采药童子,估计是从悬崖上不小心滑落,我从他身上背包里发现有这块东西,不知有何作用?”
  和尚眼睛为之一亮,兴奋地说道:“医治不死病,药遇有缘人。看来小施主福缘非浅,有这百年人形何首乌,便可保手术无忧。”
  
     7、施术
  
  和尚接过何首乌,随手从布袋取出一条奇特的竹刀,然后切下一小块何首乌,吩咐猎户去捣碎作药引。捣药的臼要用木头,不能用铁器。因为何首乌最怕见铁器,所以刚才和尚切何首乌时也用竹刀。剩下的何首乌,在经过九蒸九晒,可作术后康复服用。
  然后,和尚叫猎户取来黄酒一杯,把三粒续断还魂丹融入酒中,再加上何首乌,便调和成一杯药酒。和尚把药酒给曾振国灌下,并吩咐猎户到外面折一把柳枝何两块杉木夹板回来。
  但见那和尚打开布袋,取出数枚银针,迅速封住大腿环跳周围几个穴位,然后从那把柳枝中,按尺寸挑出适当的一截,用刀刮去表皮。
  猎户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和尚就已经把腿部的断骨续借好了。最后和尚才拿起那两块杉木夹板,做了固定包扎。
  包扎完后,那和尚又把一只手放在曾振国的背上,一只手放在他的胸前。顺着背骨往下摸。当和尚摸到不自然之处,就说:“在这里了!”
  那个“了”字还没说完,猎户就听到“咔嚓”的一声,曾振国也随着痛哼一声,原来这是腰骨复位。之后,猎户就听到曾振国的呼吸比较顺畅了。
  和尚又一次用三部九侯法,摸了摸曾振国的脉象,当他摸到脚下趺阳脉时,不禁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好像一个艺术家正成功完成他的一副惊世之作一样。
     8、续断还魂汤
  
  “趺阳脉有根,寸口脉虽微,仍不乏神气,小施主福大命大啊!估计调理半个月就可起床。但这半个月间,每条都要服用汤药,以保证淤血消去,新血再生,经络畅通,伤处渐愈。”和尚对猎户说。
  猎户又不解地问:“该服用什么汤药呢?”
  和尚道:“续断还魂汤,拿纸笔来,我书方与你,到药店抓够十五剂,半个月内服完就可以了。”
  说完,和尚就用方正的楷字,恭恭敬敬地写上续断还魂汤的处方。
  “续断 五钱,桑寄生 五钱
  阿胶珠 三钱, 苎麻根 一两”
  方中以续断为君药、主药。续断,顾名思义,能令断伤复续如常。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止血疗伤,续折接断之功,以其产以四川,又名川断。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药性赋》称其为补肾养血之品。配上阿胶,有大补精血之功效。苎麻根能止血安胎。
  故续断还魂丹,不仅用于外壳伤筋断骨之症,亦可用于妇科安胎保元。
  猎户看着和尚一气呵成,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成的处方,惊呼妙绝。处方每个字都好像是版印刻出来的,一笔一划,尽显写字者的恭敬与虔诚。
  原来这和尚曾是寺院藏经阁的抄经师。寺院的藏经阁相当于学校的图书馆,里面收藏者历朝历代的典籍古书,非常丰富。和尚除了每天做抄经备份的功课外,还大量阅读典籍,博览群书。儒、释、道,三教九流,无书不读。
     9、诚敬
  
  寺院的抄经师遵循着寺规,每次抄经时,都要先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因为他们认为经书有着无上的智慧,佛菩萨又是无比的庄严。在这种虔诚与恭敬心的驱使下,抄经练字肯定是按“字字必楷正”的标准进行的。
  寺院藏龙卧虎,历来都是贤达君子清修上进的首选道场。单凭这书法一道,有多少抄经师参悟天道,写字通神,他们留下的字迹,连大书法家都惊叹为神品。而寺院碑文经典,也向来广为书法家喜好临摹。如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
  何以这些抄经师大多名不见经传?因为那些悟道之士,必定淡泊名利,他们大多宁可藏匿于草泽之间,也不闻达于朝堂之上。
  所以寺院的抄经师,大多深谙这样一句左右铭(抄读佛经须知):
  “经典乃三世诸佛智慧之师,应当作真佛现前观想,不应作寻常纸墨视之。抄经师应以诚敬淡泊为第一要义。诚敬者,如诸佛降临。有一分诚敬,则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诚敬,则有十分成就。淡泊者,如群魔退听。有一份淡泊,则有一分收获,有十分淡泊,则有十分收获。”
  
     10、青囊书
  
  有一次,这和尚在整理藏经阁经书时,发现有一部手抄医籍。他非常好奇,普通的医书是不轻易收入藏经阁的,这孤本医书究竟是什么年代留下的呢?
  和尚打开首页,《青囊书》三个字现入眼帘。原来这是华佗的手术专著。这部书不是早就失传了吗?据说华佗是东汉末年三大名医之一(另两位为张仲景与董奉),他善治跌打损伤,能做各种手术,善用针刺与药物麻醉术。
  《三国演义》中,华佗替关云长刮骨疗伤,名闻天下。曹操得头风痛,华佗建议用开颅手术。曹操疑心病重,以为华佗要害他,遂把华佗关入狱中,华佗蒙冤致死。
  死前,把《青囊书》传给一位善心的狱卒,这狱卒之妻反倒不让狱卒学医,并说:“华佗医术通神,尚且落得个冤死狱中,你学他的书,难不成也准备坐大牢遭横死啊!”
  这样,千古术科绝学《青囊书》就这样给烧了。狱卒拼死从火堆中抢出几篇,可都是用小手术骟狗劁猪的记载。
  难不成华佗的医术真的就此失传了吗?
  华佗临死前一天晚上,也在感慨,如果把这《青囊书》带进棺材里,岂不成了岐黄的不孝子弟。正巧这时,军中有个士卒犯纪律而遭受重刑,腿骨尽碎,呕血将死。刑是受过了,罪也抵消了,能不能活过来,就看这士卒的造化了。
  士卒的长官,听说华佗被关押在狱中,立刻送士卒到华佗狱中,请华佗为之诊治。华佗只量了腿骨的长短,然后叫人到外面连夜斩来柳枝一段,按经络骨骼走向,植入患者体内,然后再系上夹板,敷药处理。前后不过一个时辰,干净利落。这士卒一个月后,竟完好如初,不落下半身残疾。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14 13:40:27 
回复 
  第二章
  
  1、传道
  
  且说华佗做手术,用柳枝接骨法时,恰好被狱中另外一位云游僧瞧见。这云游僧精通武艺,也会些伤科接骨之术。因看不惯地方豪强,欺压弱小,便挺身而出,把地方豪强打爬在地,并抓到官府,没想到,官府是非不分,帮土匪不帮良民。
  这样云游僧就不明不白地被打入狱中关押半年,罪名是蓄意殴打伤人。
  云游僧极佩服方才华佗的那一手接骨医技,便与华佗攀谈起来。
  “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
  华佗一听云游僧的那几个问题,正是接骨续伤的关键,心中大喜,以为“吾道有传人矣”,遂将其中奥妙,一一点破,并加以解说。
  云游僧霎时如拨云见日,昭昭然若发蒙也。以前所学的伤科正骨之法,不过是未入流的皮毛功夫而已,方才经华佗一指点,便有胜于行走江湖十几年见闻。这时,云游僧对骨伤治法方有登堂入室之感,对华佗再次拜服得五体投地。
  华佗说:“大凡骨伤脱位,约略分为四折骨与六出臼。四折骨,乃人身手脚四长骨骨干骨折,六出臼,乃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脱位。凡能用手法复位恢复者,借用手法。若手鞭长莫及者,行之手术。”
     2、手术
  
  
  云游僧问道:“手术?难道就是先生方才用刀、针、线、柳枝条,替士卒疗伤续骨的方法吗?”
  
  华佗点了点头说:“不错。此乃非常之法,常人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手术乃大违常道,故曰非常。我曾随军队行医,遇严重骨折,或血瘀囊肿,寻常手法与活血方药根本力所难及。士卒因此得不到有效治疗,无辜丧命,不可胜数。
  
  后来,我有感于挑刺。夫刺入骨肉,必剔之而后快。若箭簇伤身或坠马断骨,身体内必有异物或碎骨,如不加以剔除,郁久必成毒邪。毒邪随经络血脉运行攻心,必不可救矣。故凡遇此伤损,必以剔除毒邪异物为第一要旨。邪去,则正气自复矣。而去邪之法,舍刀刮剪除,再无其他!”
  
  云游僧叹道:“我行走江湖,第一次得闻如此神术,有此神术,则丧命之绝症,便有救了啊!往昔曾听闻先生替关云长刮骨疗毒,不知其义。今日闻之,方才醒悟。”
  
  华佗说:“江湖之中,能掌握此术者,绝无仅有。故曹孟德不信我有此奇术,冤我下狱,诚无奈何也?”
  
  云游僧说:“先生不必叹息,医乃救民疾苦之术,那曹孟德想明白后,自会还先生一个自由之身。”
  
  华佗说:“曹孟德,枭雄也,宁可负天下人,亦不令天下人负他。故疑心病极重。医道有云,疑心生暗疾。曹孟德之头风病,诚乃疑心过度,暗伤脑髓所致。我欲以手术开颅治之,曹孟德怀疑我欲暗杀他。昔日祖师扁鹊曾立下六不治规矩,不信医者不治,有此观之,曹孟德之头风必成绝症,不可治矣!然而我亦难脱死罪。”
     3、拜师
  
  
  云游僧怒斥道:“岂有此理,先生发明此神术,活人无数,此乱世枭雄,竟然如此狼子野心。昔日关云长敢负臂于先生,将生命托给先生,这是相信先生啊!而曹孟德连小小头风手术,便疑神疑鬼,缩头畏首,不敢付医,哪有什么大丈夫气概!”
  
  华佗说:“名医向来都是为造物者所忌。我因医名儿闻达天下,终因医名而招致杀身之祸。我不惧死,奈何岐黄神术竟要断于我手中,死不瞑目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云游僧一听华佗露此悲音,立即跪下,叩首道:“弟子不才,恳请先生授我此手术,我必不负先生所托,发扬光大此术!”
  
  华佗听后,含笑点了点头,说:“可惜我们只能做一日师徒,但你曾是佛门医僧,有些中医基础,又有一定武术气功底子,所以学起这手术来,不会太难。今晚,我把手术的大概与你说说,以后你只须实践临床,自会了然于胸。”
  
  云游僧遂以弟子之礼叩拜华佗。狱中昏黄的灯火,一闪一闪,似乎随时都会灭掉。华佗想到自己一直游走江湖的生涯,不正如这灯火般不定吗?人生无常,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人死如灯灭,世间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华佗一直放心不下的,便是这身医术的继承人了。现在弟子有了,也该把这世人惊叹为神术的医技传下去了。
  
  华佗说:“病有万种千般,然而以内外分之,不外乎是外感之疾,与内伤杂病。夫伤寒乃外感百疾之总名,虚损为内伤杂病之首。
  
  不论伤寒与虚损,都不离正邪。夫药者,有扶正祛邪之功,故择其良者而用之。
  
  古人治病,多重内服药物,而轻外用手术。孰不知手术亦可扶正祛邪,且有大补药物之偏。然手术者,不得已而用之。如《兵法》云,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动一次手术,往往要经年累月,人体的元气才能恢复,而兴一次兵战,往往也是劳民伤财,经济在三年五载内难以恢复。“
  
  云游僧问道:“必不得已而用之时,要如何手术?”
     4、麻沸散
  
  
  华佗说:“施术者,当知其三。一者周身脏腑经脉运行解剖图。二者手术用器,如针、线、柳叶刀、钩刀、剪、凿、钳、锥、锤、镊等。三者麻沸散。”
  
  云游僧好奇地问:“前两者,还可以理解,可第三样麻沸散,又是怎么回事呢?”
  
  华佗说:“手术过程,患者难免剧痛,若没有麻沸散,患者可能会痛死。故我使用曼陀罗花、生草乌等中药,提炼成一种散剂,可融于酒,令患者手术前服用。患者周身会感到麻木如醉,任凭你手术刀割,患者都不会觉得痛苦!”
  
  云游僧感叹道:“有如此神奇之药剂,真是巧夺造化之发明创造。”
  
  华佗说:“是药三分毒,麻沸散,有其神奇之处,必有致命之毒性,若施术者不知量体慎用,轻者可致术后反应迟滞,重者则导致长期昏睡不醒,故麻沸散之剂量必依患者年岁体质,病情而定。”
  
  云游僧点头,把华佗所说的麻沸散用法默记于心。
  
  华佗又说:“古人绘有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穴位图,行医者多能熟记于心。然而古代经络穴位图,虽有利于治病用药,气功导引,针灸砭刺,至于手术一道,那就非明白周身脏腑解剖图不可!”
  
  
     5、脏腑解剖图
  
  
  云游僧惊奇地问道:“脏腑解剖图?历来医界都极少记载,习医者自身大都忽焉不察。”
  
  华佗说:“肢解尸体,查明脏腑血脉,人皆以为异术而鄙视之,故鲜有人研究此道。孰不知,常术、异术,若有助于患者康复延寿,皆是好术。
  
  我因明达此术,反被误解入狱。看来这手术之法,尚未到达普及天下的机缘。”
  
  云游僧说:“了解人体,以便施术用药,世人反以为异术而鄙视之,难怪中医宁可因循守旧,亦不图谋创新发明。”
  
  华佗又说:“著书不明脏腑血脉,何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血脉,岂不是盲子夜行。世之庸医,因不明脏腑血脉,误人者多,良可叹也!”
  
  云游僧又问:“先生何以能洞悉此术?”
  
  华佗答道:“此事说来话长,我初入医门,熟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虽明药性、医理,但对于人体生理一事,始终蒙昧不解。
  
  生理不明,怎敢随意用药施术?于是,我先从牛、羊、马身上解剖观察,对脏腑骨节,略有所得。毕竟牛、羊、马与人体有差异。后来,我就到乱葬岗,荒坟野冢中,解剖被遗弃的尸体,自己炮制脏腑血脉流行图。当时,我终日与死尸为伍。人皆以为我学医致疯,败*常。可因我医道日进,手术日精。凡他医束手之恶疾,我皆以手术愈之。这样,世人对我的赞誉渐渐多余诋毁。
  
  然而,死尸与活体,毕竟大有不同,于是我又加入行军打仗行列,成为军医。战争中产生大量为刀枪剑戟所伤的患者,每天都要以大量手术处理。因此,解剖之术,方才真正得心应手。
  
  从此,人皆以我为神医,神医倒不敢当,不过临证实践多,熟能生巧罢了。我这双手,浸淫数十年医技,从被人误解诋毁到最后为世人信任敬畏,此中坎坷辛酸,一言难尽!故一朝入了医门,成为岐黄弟子,誓不可因世人之诋毁或赞誉,便改变初衷。”
  
  
     6、求救
  
  
  云游僧,闻此振聋发聩之言,感慨良多!行医不仅是技术上的修习,更是做人心性上的修炼。一个良医,让患者一看,便会觉得心安神定,甘心以性命相托。这种良医,必定是敢为医术献身,不顾个人一时得失,并一如既往而精研医道之人。云游僧从华佗眼神里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良医形象。
  
  华佗从随身衣袋里掏出一张羊皮图纸,原来这正是他几十年解剖所得,绘制成的脏腑经脉运行图。里面详细记载着人体重要器官的尺寸、部位、大小、功能。华佗边讲解,边比划。为师的倾囊相授,为徒的全盘吸收,不到一个时辰,一幅脏腑经脉运行图,便了然于胸。云游僧凭记忆复述一遍,华佗听后,微笑地点了点头。
  
  华佗说:“脏腑经脉图流行图与麻沸散,都可以现学现用,但手术最重要的刀法,却须长期熏修。三者之中,也唯刀法,最是难修难练!”
  
  这时,监狱门外传来“救命”的哭喊声。紧接着一个人被抬了起来。但见这人面色青白,牙关紧咬,冷汗淋漓,显然正是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着。
  
  “神医,求求你,快救救我丈夫!”一个妇人,泪流满面,哽咽地说道。
  
  “怎么回事?”华佗关切地问道。
  
  旁边的狱卒解释道:“这时监狱长官,昨天满园春新开张,宴请衙门所有人去喝酒。我们长官多喝几杯,然后就吐得满地都是,接着就捧腹倒下,痛得翻来覆去。后来,医生救治,用针不能止痛,开药方,煎汤后,一服即吐,继而昏迷过去不醒人事。医生说,针药不效,如今又高烧昏迷,恐无力回天。”
  
  华佗以左手按监狱长官的头部,右手三指直切扣脉。扣脉弦而紧,弦主郁滞,紧主痛。监狱长官头部滚烫发热,热力直逼华佗掌心劳宫穴。
  
  顷刻,华佗断言道:“此七冲门堵塞,气不通则发热且痛。”
     8、刀法
  
  
  监狱长官的妻子边抽泣,边哀求道:“求求你,救救我丈夫吧!”
  
  华佗说:“你丈夫的病在肠腹之中,病根极深,针刺不到,药服不进,应当剖开肠腹,剪除积聚,导通肠管,然后再缝合,敷以膏药。”
  
  闻者莫不惊悚。虽然众人曾听华佗刮骨疗毒,续筋接脉,可那毕竟是手脚的小手术,而这可是人的脏腑肚肠,割开来,还有得救吗?难道人体如衣服一样,可以随便裁剪割缝的吗?
  
  云游僧见大家惊疑不定的样子,马上说:“既然求到医生医治,就应该对医生有信心。其它医生都没法治了,为什么不放手让先生剖腹治疗呢?现在耽误了时间,就等于耽误了长官的生命,缓一时治疗,便减少一分可愈的机会!”
  
  妇人听后,似懂非懂,止住了哭声,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说:“先生,快治吧!我们都听你的。”
  
  华佗熟练地从药包中拿出麻沸散,交待云游僧倒入葫芦,调成药酒。这药酒含在口中就能直达四肢,令病人麻木昏睡,所以,虽然病人服不下药,却仍可进行麻醉。
  
  华佗取出柳叶刀、竹刀、桑白皮线、银钩针,然后对云游僧说了这些刀器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并提前说了手术的进程,然后才郑重其事地强调刀法。周围的狱卒大气也不敢透,所有目光都集中到华佗手中的那把刀上。
  
  只见华佗对着阑门处,轻轻一挑,便开了一个小口,那鲜血就像涌泉一样慢慢往外渗出。监狱长官的妻子,一看到满腹的鲜血,立刻就晕了过去。狱卒把她扶到一边,而华佗却丝毫不为所动。
  
  那把刀在华佗手中,如同他的双手。确切地说,刀完全已经是手的延续,完全与手融会在一起。凡手之所动,刀之所行,随心所欲,丝毫没有滞涩,仿佛那把刀割的不是肌肉血脉,而是空气流水。
  
  云游僧目不转睛地盯着华佗的那双回春妙手。他怎么也想不到,把脉的那三只小指头,竟然用起刀来那么灵巧神奇。
  
  不到半柱香时间,华佗顺利地找到阑门。随着刀一挑刺,阑门中一块蚓状物便被割了下来。但见那物,臃肿肥大,丑陋难看,通体发红,略带紫黑。
  
  华佗说:“壅塞之处,已顺利疏通。这阑门蚓状物乃病因,病因已找出切除,便无大碍。”
  
  然后,以银钩针穿线,缝合打结,敷上药膏。众人还来不及反应,华佗就宣布治病结束了。
  
  之后华佗乃书方一首,说:“此方术后调理,以恢复元气。估计四五日内创伤可愈,半月后身体便完好如初。但此间必须卧床休息,切不可动怒饮酒,肆意行走。”
  
  看着熟睡的监狱长官,呼吸明显已恢复平稳,不像先前牛喘焦躁,加之病因已剔除,高热随即退了下来。
  
  狱卒们都千恩万谢,把病患抬了出去。
  
  
     9、刀道
  
  
  后来,传闻华佗具有能把死人都救活的神术,故称赞医家医术高明为“华佗再世”。因为华佗,字元化,后世流传的《元化刳腹图》,便也是于此为基础传开的。
  
  望着病患被安然送走,华佗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似乎这世间,再也没有比救人这件事来得更有意义的事了。
  
  云游僧自幼曾习练飞刀之术,对刀法了如指掌。然而,此番华佗展示的手术刀法,云游僧竟然瞧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单凭华佗那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气度。云游僧就暗自叹息,恐怕穷自己一辈子潜修暗练都难以企及了。于是,好奇地问道:“先生,此解剖刀法,是如何修炼成的?”
  
  华佗捋须凝神,沉思片刻,方才缓缓道来:“我刚开始用刀解剖,无师可法,无人能教,自个儿埋头摸索,长路漫漫,终是不得其门而入。故暗自伤神,刀法不能随心所欲,治起病来,自然难以应手而愈,可见刀法之于手术,可谓大矣!自此我终日苦思不得其解。后来,一次夜读《庄子养生主》,见庖丁解牛,方才心中了了,豁然开朗。庖丁以无厚之刀,入有间之体,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此用刀至神至圣之境界也。古之善以神刀解剖者,莫过于庖丁矣!”
  
  “庖丁?就是那个能从解剖牛马的技术之中获得天道的厨师吗?”云游僧问道。
  
  华佗说:“不错!刀法修炼再熟,始终是刀技,不能称之为刀道。刀技用来屠牛宰羊则可以,若论救人治病,则非修炼到刀道不可。故诸多武术家虽用刀功夫精深了得,却未必能救人。因为那不过是刀技层面上的舞弄修炼罢了,称不上止戈为武的真正武道。这也是技术与天道的差别。行医者必当以精究医道为毕生追求,而不是掌握一点过人的技术,便沾沾自喜。”
  
  庖丁为大王解剖牛时,用的便是刀道,故大王观看后,竟然感慨万分,以为养生之道尽在其中。《庄子》中便如是记载: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huō)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云游僧对华佗从古籍中顿悟到用刀之道惊叹不已!若非痴迷于医道,至情至深者,孰能为之?
  
  
     10、生物钟
  
  不知不觉,东方已渐白,四处鸡鸣不已。
  
  华佗深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肝经上的大包与太冲两个穴位,有轻微的发热感。大包在胸腔,太冲位于脚部,皆为肝经所过。然后说:“此时正逢寅时末,卯时初,寅卯之交,故气血流注于肝经。”
  
  云游僧非常惊讶地问道:“先生,断言时辰,须以钟表为准,何以先生如此确定?”
  
  华佗说:“《黄帝内经》曰,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内自然有时间流动之征兆(后世称为生物钟)。这些征兆便在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脉,九窍十二节之中。每个时辰,都对应着特殊的部位,这些部位都会有轻微的气感。
  
  若不是善导引吐纳之人,极难以察觉得到。古之医家,视此为必修之课,通过导引吐纳,可察觉自身气血流布,再结合十二时辰变化,便可准确推断。”
  
  云游僧又问:“那这些气血流布与时辰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华佗说: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
  
  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脾肩胸类,巳面齿咽下*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
  
  戌土命门脚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
  
  云游僧只了解粗浅的导引吐纳,不知原来人体内还有如此神妙的气血流注规律。他不经意流露了一个奇怪的眨眼动作,这个眨眼,有点勉强不自然。
  
  华佗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幕,然后说:“卯时肝当令,肝开窍于目,肝病变则目为之不利。你肝内有淤血,曾受重物撞击,或跌扑损伤。”
  
  云游僧再次惊叹于华佗的望诊功夫。古代传闻,神医扁鹊能隔墙看出人体气血流行,单凭望诊编制病之所在,望而知之谓之神医。而华佗竟然在他不经意间的一个细小动作,便能断出病症,真可谓是堪比扁鹊的神医啊!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18 12:20:56 
回复 
       第三章  1、五禽戏
  
  云游僧说:“我三年前,曾仗马术高明,欲驯服一匹西域汗血宝马。不料此马野性十足,彪悍难耐,我竟然被摔坠于地,调理月余,方才恢复。然而却落下了病根,每逢阴雨或交节之际,肝区便隐隐作痛。为此而心烦不已,却屡医乏效。请先生教我愈病之法?”
  
  华佗说:“你这坠马之伤,针药不效,又非手术所宜,我尚且发明一法,可治此内伤。此法名五禽戏,我曾传与弟子吴普,他习练此法一年后,周身气血冲和,久病宿疾,怅然若失。不知你可想学否?”
  
  云游僧听后,大喜不已,说:“有如此神奇之法,千里叩师,求之尚且不得,先生肯教我,乃我多世修来的福分。”
  
  华佗听后,心中亦欢喜,暗想,昔日孟夫子一生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其中一乐也。我今有弟子,诚心学习道法,乃天赐良缘,令我道能传,真快慰平生。
  
  华佗当即演示五禽之戏,云游僧一边模仿,一边听教。
  
  华佗说:“我此道法,乃效仿天地之道,取象五种动物活动形式,并加以模仿发挥,遂成五禽戏。
  
  夫天地之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人之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而为病。故百病皆生于气郁。
  
  人体欲得导引吐纳,伸筋缩骨,动摇则水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虎、熊、猿、鹿、鹤,此五者,之所以寿者,以其好动摇肢体,导引气血故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人身欲得健康,亦当运动不止。
  
  五禽之戏,虎练背,熊练腰,猿练手,鹿练足,鹤练头顶。人为万物灵长,取此五禽之动作精华以练之。形神合一,松静自然,持之以恒,则内伤劳损,可得渐愈。你修习此术,不可一日废懈。”
  
  
     2、道在恒久
  
  云游僧听后,如醍醐灌顶,神清气爽。本来已有一定武术根基,经华佗一番演示点拨后,云游僧竟然练得似模似样,浑然忘我。渐至身体轻快,肌肤微微有汗。
  华佗接着说:“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湿衣为度,亦不可过量疲劳,以至物极必反。”
  云游僧点头颔首,心领神会,遂收功调息,又问道:“先生,此五禽戏法,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华佗说:“功在前日,道在恒久。人而无恒,无事可成。五禽之戏,动作要领易于学习,然修习成败,全在有恒无恒。若你有恒为之,此虽小技,亦必有客观之处。总而言之,气功导引之术,亦同学问之道,皆以有恒为第一美德矣!”
  此时,东方已大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云游僧虽然只受华佗一日之教,却受益匪浅。遂再次以弟子之礼,叩拜华佗,并说:“先生开我眼界,传我神术,教我功法,医我疾病,此恩此德,永世难报,不知先生还有何吩咐?”
  华佗得此赤心弟子,亦感欣慰,但却叹了口气说:“我一生心血所注,唯此医道而已!从今往后,你行走江湖,若能发扬光大,便发扬光大,若是时机不允,则应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于后人,切勿断此医道,成为岐黄不孝弟子!”
  
  3、医不沾官
  
  华佗最后交待,严肃且中肯,显然此事关系极大。华佗回忆此生,再想到医祖扁鹊,再次叹道:“徒儿当谨记四字——医不沾官!”
  云游僧不知华佗何以对此四字感慨极深。原来神医扁鹊一望气色,便能知人疾病浅深,以及用药法度。
  当扁鹊到齐国间齐王时,一眼便看出齐王有病,须早作治疗,但齐王却以王者自居,不予理会。
  扁鹊三番四次劝说,反被齐王奚落为“医之不病以为功”。等齐王病入骨髓时,已回天乏术。齐王便派人去抓扁鹊。扁鹊有先见之明,便提前逃走了。若非如此,便难逃杀身之祸。
  而今华佗,即便有扁鹊之能,可治愈曹操之头风病。但曹操却因此而疑心,欲杀华佗。华佗感慨:“自古与官王打交道,都是刀锋上玩命。御医若治不好病,降职还好,甚至还会被定为死罪。自古伴君如伴虎,良医犯不着与君王打交道,故徒儿当记,医不沾官,不图这个名利,也不犯这个刑祸。”
  云游僧终于明白华佗这句呕心沥血的教训了。但对于将来何去何从,心中仍然没什么底。
  华佗看出他的心思,于是说:“方今天下大乱,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一场战火,便可把文化道统拦腰斩断。徒儿在此乱世之中,别说继承岐黄医道,就是要保得此身安全,亦非易事。
  我夜观天象,知中原地带,千载皆难免刀兵之灾。徒儿可携道法南下,随饥民逃难者南迁。往后南方水乡,必是我岐黄医道发扬光大之地。寺院道观,草泽乡野,皆是弘道之地,不必拘泥于中原朝野。
  古人云,礼失,求之于野。难民大量南迁,中原文化会渐渐流传到南方去。虽曰南方乃野蛮之地,其人亦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世上无不可救化之人,天下亦无不需医道之地,故岐黄之道必光显于南方矣!北方有圣哲出,南方亦有圣哲出。徒儿往南方去,可传吾道!”
  
  4、吾悔杀华佗
  
  云游僧再次以弟子之礼叩拜谢师,感恩涕零。华佗知道这次深陷囹圄,誓无生还之望,故字字句句,都当是临终嘱咐,最后教诲。
  枭雄曹操果然一意孤行,谋士荀彧极力请求宽恕华佗。曹操气恼在头,没听得进谏言。可怜精究养生之术的神医华佗,《后汉书》说他“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这样就枉死于曹操之手。
  后来,曹操痛悔不已。因曹操爱子,聪明过人,年少就会称象的曹冲病重,延请天下名医,皆无法治,曹操想起了华佗,后悔不迭地说:“吾悔杀华佗,令吾儿僵死不救也。”如果曹操没杀华佗,凭华佗医术,曹冲决不至于病死。
  后人为了纪念华佗,在安徽毫州建了一座华佗祖庵,庵中有一副对联,可以说是华佗一生的写照。
  “医能刳腹,实别开岐寿门庭。
  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倚奸相左右。
  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春秋。”
  世人皆以为华佗绝学已付之一炬,孰不知华佗开放创新的手术精神以及医不沾官的信条,在监狱中便已口授心传于云游僧。
  
  5、清凉寺
  
  云游僧监禁期满,出狱之后,云游四方,按华佗指示,行脚于岭南地区。凭着他超强的记忆力,几乎把华佗当晚所述医学道义,一字不漏地书写下来,重新贯以名称《青囊书》。书中包括手术刀器以及如何习练刀法,麻沸散的配制以及使用,还有脏腑经络运行图,最后便附上行医者的信条——医不沾官,绝名弃利,乃得中医。
  《青囊书》最后写道:“华佗先师口述,云游僧拜首敬记。”
  云游僧自此也藏匿于南方乡野之中,行医济世,隐姓埋名,人皆以之为“神医僧”。云游僧始终遵奉华佗教诲,医不沾官,行医者以精研医道为毕生追求。
  历史变迁,辗转流通,不知是何原因,《青囊书》被视为手抄孤本而藏于清凉寺中。清凉寺乃大北山脚下的千年古刹。
  所谓“世上好话书说尽,天下名山寺占多”。这清凉寺所建之地,也是岭南名山,风水宝地,寺后背靠大北山,秀峰入云。寺左右的青龙白虎砂环抱高耸,如同两扇防风屏障。虽说岭南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台风影响,但清凉寺却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一年四季如春,这都是得益于群山拱护,龙虎为屏。
  然而清凉寺却不因其地理风水而出名。清凉寺的整体建筑面积不大,《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凉寺规模虽不大,却因其藏经阁藏书丰富而闻名远近。清凉寺藏经阁有上中下三层,其建筑面积,竟然占了整个寺院的三分之一,这在天下寺院之中,是极为罕见的。
  藏经阁如此建设,乃源于清凉寺开山祖道海。道海禅师未出家时,便是一书痴,嗜书如命。年轻时,便是下读尽天下书的志向。因他为岭南富商之后,所以他有足够的钱财购书。他是见书即买,有书必借,好书必藏,藏书必读。任何一部书到他手中,他都可以迅速进入读书状态。这种境界,他称之为“读书三昧”,意思是能从读书中得到大受用,大自在。他常常一埋首于书中,便不知饥寒,不分昼夜。周围一切人事环境都没法影响到他读书的喜悦。他读书境界之高,堪宋代诗人尤裘的一句名言: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6、医方堂
  
  
  后来,道海禅师读到了佛学典籍《楞严经》,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呆若木鸡,三日三夜,不眠不休,最后乃叹曰:
  
  “今朝得闻佛典籍,方悟半生虚读书。”
  
  遂遁入空门,精研佛法,发誓读尽三藏十二部经典。
  
  后来,道海禅师便到中原少林寺,尽十年时间,研修佛法,并手抄三藏十二部经典,携回岭南,创建清凉寺,作为镇寺之宝,以光大佛法。从此,清凉寺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手抄经书典籍。这样,抄经便成为清凉寺中弟子每天必修的功课。清凉寺的弟子出来江湖后,各个抄功都非比寻常,楷、行、草、篆、隶,无所不尽其极。
  
  据说清凉寺中弟子,能修成出山的,不仅能把字写得工整端庄,犹如版刻,而且还能笔走龙蛇,快速无比。寻常之人,讲话言谈、诵读诗书,即便说得再快,都无法快过他手中的笔。故清凉寺千年来一直保存着这良好的抄书传统。
  
  话说那和尚救完曾振国后,便在回想自己的学医经历。邂逅藏经阁的《青囊书》,成为他学医的契机。
  
  清凉寺与一般寺院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二,一是藏经阁奇大,以昭示“经书至上”、“一切布施之中,法布施为第一”的佛门宗旨。二是清凉寺后院有个医方堂,平时有医僧坐堂把脉,处方开药,为前来清凉寺祈福的患者诊疗。这也是昭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的佛门宗旨。
  
  医方堂完全是据佛制建立的。佛门要求修学菩萨行的弟子必须精通五明,五明之学依次为:
  
  一、声明。即语言学。学者从修学闻法一直到度众说法,都必须借语言为媒介。所以佛门讲经法师一生皆以辩才无碍为修养最高境界。
  
  二、工巧明。即建筑学。方便统理大众,建设道场,弘扬正法。
  
  三、医方明。即医药学。“身安而后道隆”,洞明医学,保持身体健康,有助于悟道。所以佛寺设医方堂,一则可保持寺院学者身体健康,二则可方便救度病苦众生。
  
  四、因明。即逻辑学。凡事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终,有先必有后。从修学一直到成道,都不离因果,世间万象都是因果现象的幻化。
  
  五、内明。即心理学。这也是最重要的。佛学便是内在心里的学问,即心学,是令人内心安宁,解脱烦恼之学。
  
  
     7、接班人
  
  和尚读完《青囊书》后,发觉自己对医学非常有天赋,遂入医方堂,从老医僧修学医药。白昼看病,夜间诵读医书佛经,年年如一日,花自开,月自圆,药性自明,医理自达,从此,心中悦悦乎,有以医术行佛道之志。
  
  和尚这次下山行脚四方,一则参访善知识,以广见闻,二则行医济世,遇病苦之人,赠以简验方药,三则为医方堂寻觅传人。
  
  自古以来,徒弟找师父,千辛万苦,师父找徒弟,也万苦千辛。近几十年来,医方堂大不如以前辉煌。这也是老医僧青风长老最为忧心的——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清风长老如今已八十有二,医方堂全仗他才一直撑到现在。和尚下山前,青风长老对他说:“法元,我这老骨头,已没法远*脚,你这回下山去,见有可造之材,切莫放过!”
  
  原来,救曾振国的和尚,叫法元,刚过不惑之年,《黄帝内经》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过了四十岁后,身体就会大不如前。但法元和尚,却天赋异禀,浓眉大眼,宽鼻厚唇。在医方堂上时标准的土型敦厚之相,为人率直粗犷,不计小节。
  
  法元和尚说:“长老,清凉寺中有很多同修道友,对长老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都以能拜在长老门下学医为荣。长老不是有很多合适的人选吗?”
  
  青风老医僧苦笑道:“想修到高深医术的人很多,但真正吃得苦的弟子并不多。他们有些资质虽不错,却不能领悟到高深的医道。
  
  况学医最好是童真入医门。孩童天真无邪,如一张白纸,学啥都容易学进骨子里。清凉寺的后辈弟子中,想学医的,多不具备此种素质,而有几个具备此种素质的,他们都在方丈门下参禅悟道,无暇旁顾医药。”
  
  法元和尚说:“依长老之意,要找到能吃苦耐劳的童子?”
  
  青风老医僧说:“最重要是医者的慈悲心怀。”
  
  法元和尚说:“那这要上哪找呢?”
  
  青风老医僧虔诚地合掌胸前,说:“阿弥陀佛,蓬蒿之下,或有兰香,茅屋之中,当出贤良。自古医门多疾。疾病贫穷之家因备尝人间苦楚,解脱出离之心真切,故往往容易产生贤良之辈。”
  
  
     8、天王弓
  
  法元和尚仔细地回忆着长老的教诲。第二天,曾振国终于醒了过来。昨天夜里,法元和尚一直守在曾振国床边,怕有意外不测。这个粗犷的和尚竟然也有心细如发的时候。
  法元和尚对曾振国睡梦中的表现暗自赞许。原来昨夜,曾振国梦中喃喃自语:“……奶——奶……你有救……我找到……何首乌……。”
  一个人在意识清醒的白天或许会隐瞒自己的内心,但在夜晚睡梦中,所表现的确是最真实的内心。
  法元和尚对曾振国的印象是:“对于自身安危都不顾及的人,心中还念念不忘家中长辈的安康,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懂事,有孝心的。”
  “水,水,我要喝水。”一阵沙哑干裂的声音从床上传来,原来曾振国已经醒了过来。
  法元和尚将早已准备好的一碗水,端到床前说:“你先别挪动,这水要慢慢喝。”
  这时猎户也听到声音,高兴地走进来。原来这猎户名叫铁牛,十二生肖中属牛,为人倔强,讲义气,力大无比,十里八乡还没有哪个好汉敢跟铁牛比臂力的。
  铁牛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经常入山打猎,然后拿到镇上去卖。由于天生神力,又敢作敢当,不怕吃苦,尤好习武,这些年来,浑然天成,自个儿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的功夫,人称“铁布衫”。
  猎户铁牛的那一手绝活,应该要算他手中的那副天王弓。这天王弓比寻常弓箭要大三倍。据说是按李广当年制弓的技术仿造的,此弓身长三尺,非天生神力不足以拉开。箭乃是由天下最好的云梦之竹制成,坚韧无比。
  此弓名天王弓,乃专猎兽中之王者,或禽中霸主,如地上走的狮子、虎豹,或天上飞的苍鹰、灵鹫。铁牛一般不轻用此弓,除非是与众猎户一起入深山围猎虎豹。因为此弓一开,便有断树穿石之威力。有诗形容李广将军手中天王弓的威力: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林中。
  
  9、男儿流血不流泪
  
  法元和尚叫铁牛喂曾振国喝水,自己便出去煎熬汤药,以及配制何首乌。
  刚才法元和尚交待曾振国不可移动身子,其实曾振国他自己想移动也没有力气。浑身像是散了架一样,不怎么听使唤,头脑中依稀记得在悬崖上挖何首乌的情景,然后好像有蛇,然后就不省人事了。
  曾振国疑惑不解,很想知道自己怎么会在这里。铁牛看他痴痴的样子,笑了笑说:“小子,你命大。那片竹林平时很少人会去,那天不是我刚好路过那里,恐怕你现在连骨头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豺狼虎豹早把你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曾振国说:“大叔,我叫曾振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铁牛笑呵呵地说:“别叫那么老,我才三十岁,还未娶妻生子,叫我铁牛哥就好了。你那天从那么高的悬崖掉下来,镇上医生都说你没救了,结果,你福大命大,碰上了刚才那位法元大师,他救了你。不然,我背你回来,也只不过是背着一具活死人而已!”
  铁牛边说边喂曾振国喝水。法元大师刚才吩咐过,怕曾振国重伤之后,吃喝呛到肺,所以喝东西一定要慢,要像喂婴儿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如果呛到肺,引起剧烈咳嗽的话,那就会牵动腰腿伤口,不利于痊愈,搞不好还会留下后遗症。
  铁牛在这重要调养阶段,倒一点不像是个粗蛮的猎人,喂水、垫枕,盖被,事事悉心,照顾周到。
  曾振国自小从未受到这样热情的关怀,况大家都是萍水相逢,谈不上什么交情。铁牛哥不仅救我,还像待亲弟一般照料我,这份恩情,想着想着,曾振国眼泪便流了出来。
  铁牛看到,心中不忍,故作生气道:“男儿流血不流泪,那点伤就要哭得死去活来吗?你若哭坏了伤口,我这里可不负责照顾你下半生。人最怕照顾人,也最怕被人照顾,相信你现在知道卧病在床,被人照顾的滋味吧!吃喝拉撒多不自由啊!等你快把伤养好,我带你到深山猎猎野猪,那才叫快活!”
  
  10、破涕为笑
  
  曾振国破涕为笑,当然他也不敢大笑,其实重伤之后,也没有体力大笑。十一岁的曾振国,虽然看起来有些老成,那是因为他过早尝受人间的艰辛。但毕竟还是孩童,童心天真,一听到猎野猪这样好玩的事,烦闷立刻被抛到九霄之外。
  铁牛看到曾振国受这么重的伤,而麻沸散的药效期早已过去了,却没有看到他有半点痛哼声,所以对这小小孩童的刚毅也是暗自佩服。
  接着,铁牛说:“你好好在这床躺着休息,大师在外面炼制药丸,用你那个什么仙药何首乌。大师提到过,如果不是这仙药,恐怕救了你,也要落下些残废,你福大命大。
  我要出去转转,到附近猎几只山鸡与野兔回来,给你补补身子。”
  说完,铁牛习惯地从墙壁上拿下一张小号的弓箭,负在背上,就出门去了。墙壁上还挂着他的天王弓,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弓箭。
  曾振国这才仔细地打量着这房间。房间不大,但却简洁整齐,家中的摆设粗俗大方,没有什么多余的设备,靠床处有个窗户,窗外一片翠绿,不时有丝丝温沁的风拂来。窗下是一张书桌。桌上不知放着一本什么书。书本有些蜡黄,是线装的,足见有一定年代。
  从摆设的位置看来,这房子主人应该经常翻阅那本书。窗明几净好读书,曾振国猜想铁牛哥不仅仗义,而且好读书。
  而那法元和尚,则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他昨天已把何首乌浸泡在米泔水里。现在才取出何首乌,用竹刀刮皮、切焙。然后再放入石臼中研末。猎户铁牛家中有上等的山野蜂蜜,正是绝佳的药配。
  法元和尚按一定比例,把何首乌粉与蜂蜜一起,炼成梧桐子大的蜜丸,一共有三百多粒,分为三个小瓶装着。因为这是成了形的何首乌,又长在松树边,有仙灵气息,所以每次只服三丸,一日服用一次,服用时辰为日落后,此乃取补阴之功用。
  原来,天地万物皆有阴阳气血之变化,服药如能顺从天地阴阳变化,便有药半功倍之效果。
  人体白天属阳,扶阳益气之药宜白天服用,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而夜晚则属阴,滋阴养血之药宜傍晚服用,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黄帝内经》提过,人白昼,阳气充达于四肢九窍,故宜补气。夜晚阴血归于脏,精髓藏于肾,故宜养阴。
  何首乌乃滋阴养血之品,故宜夜服。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22 17:12:39 
回复 
  第四章
  
  1、药粥之妙
  
  转眼已到午时,法元和尚煮好了一锅粥,可这粥却不同寻常之粥。这锅粥稀烂如浆,米与水几乎融合成一片。法元和尚正用勺子匀取粥油一碗,热气腾腾,放在旁边冷却。
  这时,铁牛正大步走进来,左手提着两只山鸡与一只野兔,兴奋地说:“小兄弟,大哥在这山中虽然清贫,却也缺不了你口腹。待我做个炖鸡给你吃。”
  曾振国也恢复了些气力,一听铁牛哥说道美食,胃中便不禁咕噜咕噜地响,真想好好饱吃一顿。
  法元和尚说:“汤粥我已煮好,等凉了,铁牛,你喂曾振国喝。至于那山鸡、兔子,振国却沾口不得!”
  铁牛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不解地问道:“大师,你出家人六根清净,吃素不吃肉,你也别把小兄弟当成和尚了,就吃那稀粥,肚子都填不饱,怎么补身子。”
  法元和尚笑着摇头说:“铁牛,你有所不知,这小振国重伤恢复,元气极虚,无力消化肉食米饭,这十来天,又不能下床,只能以粥养为补,且粥亦不可吃饱,吃至七分饱则可,须留三分饿肚子,以保住胃气。若不知节制,放口即吃,导致食积胃肠,那反倒不利于痊愈。”
  铁牛拍了拍脑袋,说:“喔!原来这样,可那粥清稀如水,够营养吗?”
  法元和尚说:“你别小看这碗粥,这可是用松枝慢火熬成的药粥。”
  “药粥,我怎么没看到有中药呢?”铁牛更是不解了。
  法元和尚说:“中医学博大精深,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法。寻常米粥,因熬法不同而有不同药效。若用急火熬得粥,便可泄热下火,而用慢火熬的粥,则有助于补阴养胃。尤其以砂锅盛粥,以松枝作火,这样慢熬出来得粥,更具有培补脾胃,滋养阴血的功效,极有利于病后康复服用。
  而你说粥每营养,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一个人脾胃能吸收的那才叫营养,若不能吸收,山珍海味入腹,不但不能提供营养,反导致脾胃滞塞、神疲乏力。这样还不如吃粗茶淡饭,反而能够完全吸收,化生营养。
  而我这碗粥,与锅里的不同。锅里的是粥渣。我这碗粥是煮粥饭时,取最上面一层。医书上称之为粥油,这是米的精液,食之最能最精,况上升者为清气,下降者浊气。这粥油乃能补人上升的清气,因为它是整锅粥的最上层,能醒脑提神,开胃消食。”
  
  2、暗疾?
  
  铁牛惊呆了,没想到寻常的稀粥竟然有如此煮法,而且还有如此食法。煮要用松枝砂锅,文火慢炖,吃要取上层粥油,补养清气,利于消化吸收,而且还要趁热慢慢一口一口服用,以助胃气,但又不可吃饱,以防伤胃。
  确实,《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粥油能实毛窍。滋阴之功胜熟地。袁了凡先生尝曰:“煮粥饭,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食之最能补精。”而《紫竹林单方》中亦记录,人肾精不足,骨髓虚损,甚至不孕不育,用粥油,日日晨服,加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其髓自充。
  曾振国伤骨后,精髓空虚,食粥油乃最易吸收补益。故曰:天地之间,简便有效者,往往某过于寻常之物。粥油随时随处可取,可惜,平常百姓多不识,往往将之等闲观。”
  铁牛虽然牛脾气,但却很通情达理,之前又见过法元和尚的医术,故对法元和尚所说的都十分信服。
  闻过则该,而且迅速改,铁牛就是这样的人,他听到有好的做法后,便立即执行,从不拘于自己的陈见,对这样善学善改之人,法元和尚也是暗暗点头。
  当铁牛喂曾振国喝粥油时,不经意间咳了两下。铁牛耸了耸肩膀,皱了皱眉头,一会儿又若无其事。
  这一细小动作自然被法元和尚察觉到了,这样的壮汉不成有什么暗疾?仅凭这一小动作尚不能断定,还要留意多观察。故法元和尚并没有立刻说出心中的疑惑。
  这样,经过十天的调理,曾振国已勉强可以下床走路。期间铁牛去曾振国奶奶那报个平安信,免得他奶奶担心。接下来的时间,除了正常打猎,拿到集市上去卖之外,便与曾振国闲聊谈天。这些日子,渐渐地,曾振国可以自理了,甚至还有时帮忙做饭,而铁牛的胃口也奇大,一个人要吃三个人的饭量。
  铁牛说:“不管怎么样,人总要吃饱睡好。”铁牛打猎换取的钱,留下吃饭的,一般都用来周济贫苦乡邻。故十里八乡的人,无人不知其善举。谁有了急难,第一想到的便是找铁牛,而凡是铁牛力所能及的,他无一不答应,无一不办到。
  
  3、人不能忘恩
  
  曾振国好奇地问:“铁牛哥,你怎么帮别人,总是不给自己留些东西呢?”
  原来铁牛每次打猎都是满载而归,收获丰富,都可换取不少钱财,可铁牛不把钱花作家用,也不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只需,这样他身上所剩下的财物,总是不多。
  铁牛说:“小时候,我就是个孤儿,被一老猎户收养,才活到今天。老猎户从我很小时就教我,人不能忘恩。能在这个世上活着,不都是天地自然,乡里邻居相互帮助吗?所以越有真正本事的人,就越应该尽自己努力,照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么寻常的道理,曾振国却听得莫测高深,似乎在他心中隐隐地引起共鸣。是啊!如果没有铁牛哥人心肠,便没有我曾振国,如果没有法元和尚高明的医术,就没有我今天完好无缺的生命。
  曾振国暗下决心,说道:“我也要像铁牛哥一样,做一个有本事能帮助别人的人。”
  铁牛轻轻地拍了拍曾振国的脑袋说道:“小子,有你的。就知道你是不简单的人。没错,人生在世,就要做个真正有本事帮助别人的人。”
  “谁说要做个真正有本事帮助别人的人呢?”原来法元和尚刚从外面走了进来,正听到两人的对话。
  铁牛对法元和尚十分敬佩,便说:“是小振国,他人小志气倒不小,哈!哈!”
  法元和尚便问振国说:“光有理想志气还不行,那还要看你的行动。小振国,你倒说给我和尚听听,将来你怎么做个有本事的人呢?”
  这下,曾振国不禁哑然,他即没有铁牛大哥那打猎的技术,更没有法元和尚那治病的功夫。现在的他,还是为三餐的温饱而奔波的穷苦孩子,又能有什么本事呢?
  
  4、把药服完
  
  看着小振国陷入沉思,默默不语的样子,法元和尚反而笑了说:“将来想做什么,想到了在告诉我和尚不迟,我和尚若知道救了个有本事的人,那可开心死了!”
  然后,法元和尚又问:“振国,听铁牛说,你昨天没有吃那首乌丸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身子能那么快好起来,可全仗那灵药啊!如果没吃够一个月,以后可能有后遗症!”
  曾振国说:“药这么好,我想留个我奶奶吃。”曾振国一五一十地把奶奶中风,卧病在床的情况说给大家听。
  法元和尚说:“我炼了三瓶药丸,一个人只要服用一瓶就够了。服不够,药力则不足,怎么能彻底根除旧伤呢?服多了,也不见得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把剩下的那瓶服完。
  治病怎能当儿戏,想不服药就不服药。除恶务尽,治病怎么能够留尾巴呢?没有恢复好身子,将来凭什么去做事呢?”
  曾振国听了法元和尚那语气,既是责备教训,又是关怀呵护。这个世上,又有谁能关心自己这样贫苦人家的孩子呢?想着想着,曾振国竟然流下了眼泪。骨头断裂的剧痛,没有让小振国流泪,而这关怀的训斥,却让小振国感动落泪。
  曾振国终于点了点头说:“我错了,大师,我会把药按时服完的。”
  
  5、旧咳
  
  这时铁牛又耸了耸肩膀,咳了咳。常人还以为受了小小风寒,可观察已久的法元和尚,却不这样认为。
  法元和尚说:“铁牛,你应该咳了两三年吧!听声音不像是新咳,而是旧咳。”
  铁牛惊讶地说:“是啊,大师,你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两年前,偶尔我就会咳,有时三两天一次,可这一年来,却每天都会咳,有时还要咳好几天。我也到镇上看了医生,医生却说,查不出有病,看我样子,哪像是病人,简直比健康人还要健康。”
  法元和尚说:“你这不是一般的病,而是内伤。”
  “内伤,从小到大,记忆中,我都没受到什么特别的内伤。”铁牛不解地答道。
  法元和尚说:“你胸前中府和云门二穴,是否有酸胀之感?咳时还会刺痛。手腕处列缺穴偶尔也会痹痛。”
  铁牛一愣,好像自己被法元和尚一一看穿。
  法元和尚说:“肺主气司呼吸,中府、云门及列缺皆是肺经要穴,你胸中肺脏因过度用力而拉伤,多年来反复拉伤不愈。肺为娇脏,又频频受损,故有此症。”
  法元和尚又说:“《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共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近来你是不是老觉得,睡不够,吃不香,而且头目时有昏沉之感?”
  铁牛不知怎么说,完全惊呆了,自己身体不适都被法元和尚知道,难不成他有诊病如神的法眼。
  原来,这些年,铁牛自己虽然衣食无忧,可上门救助的乡邻总是比较多。这样铁牛不得不频频入山,以求打更多猎物换取钱粮助人。有时,还带上天王弓,去猎巨型猛兽。
  铁牛每一次拉天王弓时,不但要拉个满弓,又要全神贯注于猛兽,以保证一击必中。所以往往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劳累不堪。每每拉一次天王弓,铁牛便觉得自己像虚脱了一样,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这让铁牛很吃惊,自己一无娶妻生子,二又正逢三十而立的壮年,怎么老觉得气力不够用呢?
  
  6、 人命在呼吸间
  
  在旁的小振国听到这般,倒先着急起来了,对着法元和尚道:“大师父,你知道这病,就一定也知道怎么治吧!”
  法元和尚微笑着说:“《黄帝内经》曰,生病起于过用。你铁牛哥用力过度,强行拉开巨弓,而且不止一次。损伤的肺脏还未恢复,又被再次反复拉伤。这样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如果不加节制,如此下去,一年后,必力竭肺裂而死。”
  铁牛虽有些不知所措,但小振国好像比谁都着急,他哀求法元和尚说:“大师父,求求你救救我们铁牛哥吧!”
  法元和尚说:“身体受点风寒咳嗽,几副药,发发汗,宣宣肺,那便可好。而内伤劳损之病,药只能发挥三分效果,七分还得靠自己调养。”
  铁牛关切地问:“自己怎么调养呢?”
  法元和尚说:“首先,一年之内,你再也不能强行拉巨弓,更不能疲劳入山拼命打猎。”
  “这点我可以做到。”铁牛坚定地说。
  法元和尚说:“做到这点,还不足以让身体痊愈。这只是阻止内伤不再恶化而已。如果想要身体强壮起来,将内伤彻底恢复,你要学一套呼吸功法。”
  铁牛虽然听说过内家气功之类的武术,但却未听过呼吸功法可以治病。
  法元和尚看出铁牛的疑惑,于是说:“《伤寒论》记载,引导吐纳,皆有利于愈病。佛家《四十二章经》曰,人命在呼吸间。自古长寿者,大多动的吐纳引导之道。呼吸对人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精于吐纳之道,领悟其中奥妙的人,却很少,所以这个世上,总是疾苦的人多,健康高寿的人少。”
  
     
  7、过刚易折
  
  曾振国以前也听过,少林僧人,会气功,他们懂运气之法,所以能够延年益寿。一直以来,他都很期盼一睹气功真容。没想到,今天却出自法元和尚之口,这让曾振国兴奋不已,故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铁牛反倒平静地说:“大师,听说少林功法,传内不传外,我们并非少林弟子,怎么能学到这样的功法呢?”
  法元和尚说:“少林寺确实有些秘法不轻易外传,以防被心术不正之人非法利用。但对于养生、强身健体的气功导引之术,却不分内外你我。”
  铁牛得知自己恢复有望,能习得少林呼吸之法,不禁大喜,当下便想修习。
  法元和尚说:“你外家功夫练得不错,但过于刚强勇猛,殊不知,过刚易折,你力气偏于霸道,所以每次施尽全力时,都会给身体增添一分伤害。只是你气息粗壮,并未能细察自己五脏六腑,所以即便几年来,肺络频频受损,你却不知何故。
  这也不仅是你,大凡练外家功法,气息偏于刚猛者,他们都会犯同样的一个错误,身体损伤、气岔,却不知如何恢复,结果往往导致短命多病。”
  铁牛听得冷汗淋漓,他这几年,力量是大了,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不知为何,不如以前灵敏了。年少的铁牛,他可凭直觉感应到猎物的大小多少。越是年长,自己的灵觉明显在退化。对于出入深山的猎人来说,灵觉的退化,那可意味着死神的降临。这点铁牛是非常明白的。如今法元和尚直接道破铁牛练外功的弊病,这怎么不让铁牛吃惊呢?
  法元和尚接着说:“霸道的外家功夫,需要有柔和的内息来调和。我要教你的呼吸之法叫做六字诀。这六字诀不仅能修复你损伤的肺络,而且还可以缓和外家功夫的霸道。”
  
  8、六字诀
  
  “六字诀?可以治病的六字诀?”曾振国流露出强烈的好奇。
  法元和尚说:“六字诀,顾名思义,就是养生家口吐六字,以行功运气,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吐出六字。此六字,分别为呵、呼、呬、嘘、吹、嘻。肺病之人,若于服药之余,兼修此六字诀,得益良多。
  我亲眼所见,有张秀才,因读书过用心肺,导致肺部劳伤,行消骨瘦,久医不效。后得知清凉寺有良医,乃来求治,青风长老授之以六字诀,教之每天晨昏各练半个时辰,如此两月而肺部劳伤,竟了无痕迹。所以,六字诀是非常可贵的疗伤良法。”
  人禀天地之气生。凡病皆可影响人的呼吸,而人通过掌握良好的呼吸方式,也可以影响到疾病,顺畅饱满的呼吸修炼方法,自古以来,就为气功修炼者所重视。
  所以广义而言,六字诀不仅独对肺部劳伤有效,而且对五劳七伤,脏腑诸病内损,皆有好的疗效。
  法元和尚又把六字诀的总诀诵解了一遍,说:“
  肺若嘘时目睁睛,肺如呬气手双擎。
  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
  肺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法元和尚边讲解,边演示,曾振国也从旁学习。不到一个时辰,铁牛就基本把握掌握,法元和尚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六字诀你已掌握,以后就看个人的修炼了。你于每日静坐时,或睡醒未起之际,皆可将此六字每字念六遍,运行一次,便可把旧伤病气外吐内消,日久可见良效。但要注意,修炼之时,宜心平气和,凝神静气,徐徐呼出,愈缓愈好,务必使浊气去尽,新气方生。
  当你练到得力之时,会觉得呼吸顺畅饱满,这时,年轻时的灵觉便会恢复,反映也会敏锐起来,其实肺之疾滞已不知不觉宣通,劳损已得恢复。”
  
  9、假壁虎
  
  俗话说,名医不治肺咳,治肺咳,则丢脸面。这是因为肺部痼疾,自古以来,便无必效之良方。这是从草药的角度来说的。其实,修道者开出的吐纳导引便是良方。所以古来医师往往都与修道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良好的医师,一方面要处方用药,助人祛病保健,另一方面更要懂得修炼之法,以弥补药物所不能。
  后来,法元和尚才交代了药物。法元和尚曾云游西蜀峨眉。见一老挑山夫,虽年过花甲,仍然健壮无比。法元和尚与老挑山夫同行,从山脚下往山上走,途中只稍息几次。老挑山夫还挑着东西,直至山顶,却脸不红,气不喘,法元和尚惊叹为奇人,不禁问何故。
  原来老挑山夫,曾得肺痨,大病一场,九死一生,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重操旧业。可别说挑物上山,就是空手爬上山都成问题。
  俗话说:“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正当老挑山夫叹息愁苦之际,恰逢一江湖赤脚医生经过。这赤脚医生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有何难,你只须上山抓蛤蚧,雌雄配对,炭火烘干研末,制成药粉,每日上山前服上一两钱,常年不辍,必有良效!”
  老挑山夫姑妄听之信之。后来,服了蛤蚧粉后,不仅病愈如初,而且更加健壮有力,这让老挑山夫兴奋不已。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是山中挑山的苦力,若得虚劳损伤,气力不足者,老挑山夫都教他们服用蛤蚧肺,以壮气力。
  法元和尚教铁牛服用的便是此蛤蚧粉。蛤蚧乃壁虎科动物,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深山老林,大北山深处亦有。夏秋季繁殖旺盛,为最佳捕捉季节。
  法元和尚说:“蛤蚧能温肺补肾,纳气平喘,用于虚损气伤,病后失调。你可到药店,买三对大蛤蚧,然后烘干磨成粉末,一次服用三钱,一日两次。服完后,若有明显好转,可继续服用,直到痊愈。”
  曾振国说:“什么是蛤蚧,我以前也没听说过啊?”
  铁牛常出入山林,对山中动植物颇为熟悉,乃说:“那是假壁虎,就像壁虎一样,只不过壁虎在家里墙上爬来爬去,而蛤蚧却是在树林间爬来爬去。”
  曾振国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原来是假壁虎,它会发出‘哈哈’的声音,常常是两条在一起,一公一母。我还知道哪里有得捉,以前我经常爬到树上,把他们捉来玩,想不到这蛤蚧还有这么大的功用。铁牛哥,这包在我身上,过多几天,我身体完全好了,我去抓给你!”
  
     10、救人即是自救
  
  法元和尚说:“当地土生土长的药材,最适合当地人的体质。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百里之内必有良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能服用到本地土产的良药,当然要比外地贩卖来得要好多了。”
  
  有道是,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铁牛的草屋,就建在这半山腰上,本来这里,以前还有几乎人家的,但都因为上下山不方便,到城镇去又麻烦,于是那几家人都搬到山脚下去了。现在只剩下铁牛一个人,独居山中,与四季落花草木为伴,同飞禽走兽为伍,这也乐得清闲。
  
  日升月落,阴阳交接,眨眼半个月过去了。在这竹篱茅舍的自然风光中,无拘无束,清清静静,法元和尚也歇下心来,抛开四出行脚的劳顿,真正静养了半个多月。这半个月里,他除了教铁牛六字诀,还帮铁牛推背。
  
  背部有重要的脏腑俞穴在上面。古中医认为,逢虚多补俞,是指大凡虚损内伤、衰老、元气不足等,用推拿按摩或针灸背部俞穴,都有非常好的补益功用。寻常人家有孝子为长辈捶背,其实这就是一种俞穴的按摩方式。通过捶打背部俞穴,起到补虚养元的作用。
  
  这样,又配合上蛤蚧粉,四五天下来,铁牛的肺伤便有明显好转,不再有咳嗽的反应,而且精神也饱满多了。
  
  铁牛再次对法元和尚说:“谢谢大师,大师救命之恩,铁牛永世不忘。”
  
  法元和尚笑着说:“谢什么谢,有点医术替病患者治治病,是理所当然的事,谈不上恩德功劳。况且这次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曾振国在嘀咕,自己就自己,不是明明大师父教铁牛哥六字诀,又开药蛤蚧粉服用,还未铁牛哥推拿按摩吗?大师在打什么禅语呢?
  
  法元和尚说:“凡真心帮助别人的人,最后没有不帮到自己的。铁牛,你当初救了小振国,我才与你相遇,为救振国,才住在你这里,帮小振国疗伤。疗伤之余,便有机会观察你的身体状况,仔细思量,才知你伤到了肺络,便略尽绵薄之力,教你一些愈病的方法。如果当初不是你一念慈心善念,我此时已不知云游到何方了,怎么可能还在这里呢?我佛慈悲,这就是缘,救人即是自救的因果道理啊!”
  
  救人即是自救,帮人便是帮己。小振国第一次听到这种奇怪的逻辑。他一向对和尚都有那种神秘之感。身怀绝技,口出妙言,这是曾振国这半个月来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他还听不出法元和尚这些高深禅语。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24 22:28:55 
回复 
  第五章
  1、石胡荽
  
  随着铁牛与振国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过来,法元和尚也有辞别之意。铁牛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马上透过熟悉的猎户以及山下的村民,把法元和尚治好曾振国的严重摔伤这件事传了出去。
  
  这十里八乡的小山村,在大北山脚下,平常之时,都少有医生光顾。这时来了个行脚的医僧,还听闻给人诊脉治病,药到病除,甚至不用花什么钱,只需要到大北山周围,寻找一些平常的草药,便可医治旧疾。这样,山村里的人,从小孩到老人,都纷纷赶到铁牛家来,一则凑热闹,瞧稀罕,二则请求医治。接下来,铁牛家忙得不可开交,因来看病的村民是在太多,接连不断,日渐增多,这是铁牛始料不及的。
  
  这样下来,法元和尚便一时走不开了。
  
  一日,一对夫妻找上门来,妻子说丈夫每日睡觉时,像猪一样,鼾声如雷,这让家人实在无法安睡,为此,每天还增加了不少口角。
  
  法元和尚说,这似病非病,但有方法消除,于是教他们,用石胡荽(sui2),塞入鼻中。这是一个民间偏方,没想到,到了五天,那丈夫的鼻息肉竟然神奇般脱落,从此睡觉便不再鼾声如雷了。这让他们一家人好生欢喜。
  
  
     2、白狗乳与决明子
  
  
  
  一老妇,气喘吁吁地到了铁牛家,说是这三五年来,眼睛老是很别扭,不知为何,老觉得有物阻着双睛,看起东西来,有些模糊不清,特别是到了傍晚,更是不敢出门。
  
  法元和尚说,这不是什么大病,叫青盲证。但这病不太容易治。法元和尚想到要用上好的冰片配成滴眼露,但这山区穷人家,连寻常的温饱都不容易,哪有多余的钱来买药治病。
  
  法元和尚说,有个偏方可用,但要寻到狗的乳汁,频频用以滴眼。而这狗必须是白狗。
  
  因为白色属金,青色属木。肝为木,其色青,肝开窍于目,这青盲症,乃肝窍目之病变,而金克木,故白能胜青。用白狗白乳点眼,待白狗产下的小犬睁开眼睛时,你的眼睛就可以好了。
  
  老妇的眼疾多年以来,都没治好,难道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治好吗?老妇人半信半疑,但看法元和尚坚定的样子,便决定一试。村里有人养有白狗,只须找到正产子的白狗,取来乳汁便可。
  
  法元和尚还交待说:“要想彻底好了眼睛,以后不再复发。须再内服决明子。”
  
  老妇问:“什么是决明子?”
  
  法元和尚说:“决明子,又名千里光,大北山里头就有。”
  
  老妇说:“就那狗屎豆,我们村里人还叫它还瞳子,原来那东西有用。”
  
  法元和尚说:“别小看那东西,《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决明子治青盲,久服益精光。决明子对各种眼疾都有显著的疗效。你每天用决明子泡茶服用,药灵效佳。”
  
  老妇乃拜谢而去。原来法元和尚曾见一山中老翁,年过八旬,却耳不聋,眼不花,且身轻体健,乃请教老翁长寿健身之法。
  
  老翁只说:“常服决明子茶。”并信口吟诗一首:
  
  愚翁八十且不瞑,日书蝇头夜点灯。
  
  并非天生实力好,只缘常年食决明。
  
  
     3、络脉诊法
  
  接着,又有一少妇,抱着婴儿前来。少妇心急火燎,而婴儿也哭闹不止,边哭边咳,咳得脸色都发红,眉头也紧凑。
  少妇急着道:“这可咋办,孩子又没脱奶,怎么也不肯吃药,又咳得这么厉害。”
  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小儿的疾患,是多么难医。
  原来小儿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小小婴儿哭闹而气血不定,脉法不依常规,没法安静仔细切脉。小儿除了哭闹,根本不会向医生说哪里不舒服。故小儿科,又名哑科,是说没法通过常规问诊获取病情。加之,小儿又不容易喂养中药,这就令许多医生十分苦恼。
  法元和尚来者不拒,病不因为婴儿难治而束手。他轻轻伸出手,抓住小孩的左手。男左女右,这个孩子是个小男孩。然后,打开小孩的手掌。
  法元和尚又叫旁边的曾振国拿碗清水过来。接着,法元和尚一手握住小孩打开的手掌,另一只手蘸了少许清水,然后再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
  这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条次红色的络脉显现了出来。络脉充盈扩张,有向指尖方向发展的趋势。
  原来,这是《黄帝内经》的“络脉诊法”。小儿皮肤薄嫩,食指络脉易于观察疾病状况。
  法元和尚又看了看少妇的脸色,红赤红赤的,隐约有些暗疮。心中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
  
  4、狗贴耳
  
  法元和尚说:“小孩子肺经热盛,所以咳闹不停。”
  “师父,那该如何是好?”少妇急切地问。
  法元和尚说:“母子相连,调好你的身子,小孩子的身子自然就会好转。”
  大家都莫名其妙。少妇说:“我没事,没灾没病。”
  法元和尚说:“你脸色红赤,暗疮若隐若现,乃肠中有积滞所致。近来是不是大肠不是很通畅。”
  少妇说:“哎呀,真是这样,这三五天,都没来大便。都是这小不点哭闹得我吃睡不安,火气大得很。”
  法元和尚说:“你肺肠有积热,且血乳相生,而喂养孩子的乳汁中也有大量热气,所以小孩子吃后肺热炽盛,咳闹不止。”
  “哦!原来是这样,那该真么办呢?”
  法元和尚说:“鱼腥草治肺热咳嗽,效如桴鼓。你去找鱼腥草,熬水自己大量的喝,这样你乳汁便有消炎解毒,清肺退热的功效。小孩子现在还不是热得很厉害,两三天,应该就可以退下来。”
  少妇又问:“鱼腥草,是不是狗贴耳?”
  法元和尚说:“没错,因为这种草生长在本地田埂间,或河畔溪边,个头矮,伏地而生。有点俯首帖耳的样子,所以叫狗贴耳。又因为它的茎叶搓碎后有强烈刺鼻的鱼腥气味,所以又叫做鱼腥草。”
  鱼腥草是南方有名的野菜,乃上好的食疗佳品。既是野菜,又是药材,饥荒年代,这鱼腥草甚至可以派上大用场。
  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越国又碰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饥荒,人民无粮可食。越王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食用的野菜,最后发现了鱼腥草,度过了越国危机。
  鱼腥草不仅减轻了饥荒的灾害,而且让那些在战乱中患肺热咳喘的人得到安宁。加之这种野菜,采割以后,又能以惊人的熟读生长出来,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小小野菜竟然能助一个国家度过饥荒之灾。
  
  5、食积
  
  母子相连,通过调母乳来治疗孩子,中医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小到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大到人与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母病可传子,故治病必求于本。
  法元和尚找出病源后,用药处方,就非常得心应手了。古代医家,教人“未议药,先议病”,就是这个道理。
  曾振国在法元和尚神变看他治病用药,看得出神,不禁有些心驰神往。我什么时候能像大师这样治病救人呢?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又有一个老人,驼着背,步态龙钟地走了进来。
  老人说:“我这老毛病,有几十年了,稍微吃饱一点,这个肚子就胀满,好几顿都不想吃,这是怎么回事?”
  法元和尚摸了摸脉,再看了看老人的舌头,说:“你这是食积。你只须把导致食积的食物,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拿来熬水喝,便可消积化气。这是民间非常实用的土方法,对于食积之症,基本上是屡用屡效!”
  老人大喜道:“有这么方便的方法,那么以后我不愁老上药店了。”
  法元和尚说:“人年老,命门火衰,食忌过饱。《黄帝内经》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胃一伤,百疾生焉。所以老年人应该少食以安脾,不应该饱食贪口腹之欲,乃致败胃生病。
  那个民间土方法,之时权益用来治标,真正要治本,必须寡欲少食。留得三分饥饿感,可保身体长久安啊!”
  
  6、童便
  
  突然,外面传来惊慌的叫喊声:“大师,快救救人啊!”
  转眼就见两个壮汉,满头大汗,抬着一个人进来。这两个壮汉,满头大汗,抬着一个人进来。其中一个焦急不安,上气不接下气,另一个说:“这是我们工友,一起在屋顶上盖瓦,不小心滑到地上来,昏了过去。”
  看着周围人不知所措的样子,曾振国也有些紧张。而担架上的那个伤员时不时呻吟着,虽然昏迷不醒,却痛声连连。
  法元和尚观察了伤员,并没有明显的大出血或骨折,昏迷之中,有剧痛反应。看来还不致于太严重。
  法元和尚说:“小振国,你赶快去撒尿,记得吧尿撒在盆子里,不要倒掉,立即给我端来。”
  曾振国不知为何,但也来不及多问,反正大师交待的,只需做好就行了。
  不一会儿,曾振国就端来小半盆尿。法元和尚接过盆来,用已准备好的一个小碗,舀出一碗,然后趁着热腾腾的尿,给地上躺着的伤员灌了一碗。
  两个壮汉在旁边看着,疑惑不解,也不便多问。只见那伤员剧烈地咳了几声,并干呕了几口,却也没呕出什么东西来。这样折腾了一番,反倒渐渐张开眼睛,醒了过来。明显可见,伤员的呼吸顺畅多了。
  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又议论纷纷,那壮汉问:“大师,这尿也能救人吗?”
  法元和尚正好告诉他们一些急救的中医措施,以便应急之需。说:“童便是一味良药,古代最常用于军队。军中常有坠马跌伤,或骨折或昏厥,他们便是立即喝热得童便,就会好转过来。
  这热童便在医书中又叫回轮酒、还元汤。能够祛除损伤的淤血,畅通络脉。故气阻血滞用之,有去旧生新之功效。”
  这时,众人才恍然。随后法元和尚又开了一剂调养气血的方子,让伤员服用几天。
  
  7、志向
  
  转眼间,又到傍晚了,人在忙得时候,总是不知道世间过得那么快,尤其是全身心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
  当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时,法元和尚终于松了一口气,连日的替人看病,这时他打了一个呵欠,疲倦之意阵阵袭来。
  纵饶法元和尚是个大块头,身强体健,也有累的时候。何况这行医用药,差之毫厘,生死立判。所以,别小看那轻轻的一张处方笺,却饱含了多少心血的较量与浇注。
  铁牛正把晚饭端上来,这几天都非常丰富。原来这是村民们争相送来的农家菜,由于法元和尚拒绝向病人们收钱,病人们感激不已,纷纷把家中的好菜往铁牛家送,说什么也要铁牛收下,不然他们便不离去。面对淳朴的村民们,铁牛也只好笑着收下了,如果再拒绝了,反倒显得不够意思了。
  曾振国住在铁牛家养伤,已经有一个月了,身体基本恢复如初。这些日子,他铁牛、法元和尚三人同食同住,感情渐渐深厚起来。
  今晚,曾振国想把自己的志向告诉大家。原来这些日子,在法元和尚身边看他治病救人,心中非常向往。做一个医生,既能治病救人,也可以增长自己见识,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想找的职业吗?
  所以,吃完饭后,曾振国就对法元和尚说:“大师,我想跟您学医,您看行不行。”
  法元和尚看了看小振国,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然有这种想学习的冲动。平常人家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都是最贪玩的,除非师长、父母安排他们去学习,很少有主动想学习的小孩子。
  
  8、困难
  
  法元和尚并没有马上回答小振国,而是说:“古代学医的人,都需要一定文化。识文断字,方可学医;穷理通辨,方可学医。小振国,我问你,你读过书,学过写字吗?”
  曾振国低下了头,说:“没有,从小到大,除了放牛、摘果,便是上山采药,没有上过学堂,所以不识字。”
  法元和尚说:“不识字,就看不懂医书,看不懂医书就没法学医。所以学医要从读书识字开始,而后才能处方用药,治病救人。你现在连字都不识,学起医来,很困难。”
  曾振国说:“我不怕困难,我可以边识字,边学医。”
  法元和尚说:“医道是研究生命的学问,是天底下最高深最难学的学问之一。学医不比世间其他技术三两年就有成,可能你要学个十年,甚至几十年,方才有小成,这其中的辛苦与挫磨,你可知道。”
  曾振国说:“只要能学好医,我不怕世间长,也不怕辛苦。”
  法元和尚说:“即便你想学,我也教不了你,但我可以介绍一个地方,那里可以学到高深的医道。”
  曾振国说:“为什么?大师不是有着很高深的医术吗?”
  这些日子,曾振国亲眼目睹法元和尚治病的手段,他可谓大开眼界。寻常的民间郎中,怎么能够跟法元和尚比呢?法元和尚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能化最少的钱财,只需去采采野菜、青草药,或者用家中常备的五谷杂粮炒焦来,也可以治病,连简单的米粥水,也可以用来调养身体,帮助康复。这一切,都令曾振国心驰神往,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大师这样,举手投足,只言片语,便能解除村民疾苦,获取健康呢?
  
  9、医分五等
  
  法元和尚说:“我这点医术,还摆不上台面来,在医界里充其量只是个汤头医生。就是只会组几个汤方,识些药物的四性五味,来医治些寻常疾病。若是真正碰上急症或重症,我也束手无策。”
  曾振国听得震撼无比,法元和尚的医术已经那么厉害了,难道还有比他更厉害的。
  法元和尚又说:“医分五等,初等是草药医生,他们只是识些青草药的功效,便在山村里行医。只会治几种常见的感冒、发热或脏腑疾病。
  第二等是汤头医生。这类医生知道组方的规律与药物的相生相克,君臣佐使,他们可以集合多种药物,来治疗些疑难杂病。这初等、二等的医生,大多只能游走于民间,行医治病,还不算是真正的名医。”
  曾振国问:“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名医?”
  法元和尚说:“起码要上了第三等的医生。第三等医生,叫辩证医生。他们不仅知道药物、汤头的功效,他们还知道病情发展到那个阶段,应该怎样加减变化汤药。对症用药,随症治之。
  这类医生不会拘泥于药物的功用与疾病的名称,他们能依人体阴阳变化而巧施治法,一般三五剂中药,他们便可改变病患体质,顿挫病痛。”
  
  10、入微
  
  第四等医生,叫入微医生。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已经到细致入微的水平,他们可以见微知著,有病早治,能够在疾病的萌芽时,便及早介入治疗,迅速恢复人体健康。
  这类医生往往藏匿于民间,成为那些穷苦人民的守护神,他们往往不热衷于名利,人们也往往看不出他们有多高的水平,而他们大多具有非常奇特的医学观点,人们常称他们为怪医。”
  “入微医生,又叫怪医?”曾振国似懂非懂。
  法元和尚说:“是因为他们见解独到立论怪异,所以一般人大都以为很奇怪。到达入微医生这层境界的人,他们已经开始修道了。”
  “什么是修道?”
  “修道就是修行,他们通过自己内证实验,亲身发觉人体奇妙之处,又切身体会到医理的精妙,才付诸实践,医治苍生。”
  “什么是内证实验?”曾振国又问道。
  “内证实验,是观察人体内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的运行的规律。”
  “他们怎么观察呢?难道他们有透视眼吗?”
  “他们通过对气的领悟。明代医家李时珍就在《奇经八脉考》中记载观察的方法,而人体经络穴位也是这样发现出来的。李时珍说过,内境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这时说一个人内环境的各种脉络通道,一般人是难以察觉的,只有那些修道之人,反观自身,做内证实验,才能知道这些元气运行的线路。
  这就是入微医生的本事,他们能观察到人体微环境的细小变化,从而处方、用药,扶正祛邪。故称他们为进入微观领域的医生。”
  
  第六章
  
  1、大医道
  
  “那最高等,第五等的医术呢?”曾振国极想知道,这样的医生究竟达到哪种境界。
  法元和尚说:“这类医生,非常罕见,天下之大,数百年也难出现一两个,他们如同禽鸟中的凤凰,如同兽中神龙与麒麟。这类医生是道德化身,故人们称他们为大医道,又有人称他们为上医。”
  “上医,他们又是怎样医病的呢?”曾振国急切想知道。
  法元和尚说:“我也未曾见过,入微医生,举国上下,已非常少见,屈指可数,而这类上医,他们用大医道济世的形象,我只能在医史古籍的记载中略窥一二。他们问鼎医道最高境界,人称神医、圣医。
  比如说,中国汉朝的医圣张仲景,清朝的天医星叶天士。张仲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病变,请求古训,博彩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人称之为群方之祖。
  可见大道大医道境界的上医们,他们已经以天下万世为医,他们不是以一时、一人的疾病为医治,而是以医为天下。万世的众生疾患为己任。故称上医医国,上医医世。
  因此他们的著作,流传万古而不朽,他们的医案医论为历代修习医道者推崇师法。历朝历代,有多少学医者都从他们著作的只言片语中顿悟医道,成为一方良医。他们医的不仅是病人的病,而且也医救医生习医道路上的障滞。
  上医的境界,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只可意会一二,而不可言传半分。曾振国第一次听到,医生原来还有这样行医济世,影响千古的。
  大医道医德不是一人一时之病,而是医天下万世之病。”
  这句话在小振国脑海中激荡不已。他现在的感觉是“虽未能至,而心向往之”。但转念又想,自己一个乡野贫穷子弟,连斗大的字都不识,又怎么可能进入行医者的行列,成为里面能影响帮助一方人民的良医呢?
  
     2、上上之选
  
  法元和尚接着说:“所以我教你,一般要到第三等辩证医生的水平,才够资格教授弟子。三年学药性,十年学汤方,我只是个汤头医生,这种水平的医生,还处于不断学习之中。如果拿出来教人,恐怕会误人子弟。因为汤头医生本身在医理上就有很多不够明达之处,这样又怎能够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呢?”
  曾振国说:“大师,你刚才说有一个地方,可以学到高深的医道,那个地方在哪里呢?”
  法元和尚说:“在莲花山深处的清凉寺内,距这里有一百多里路。清凉寺内藏龙卧虎,医方堂中历代名医辈出,那里最出名的藏经阁,更是网罗天下奇书,收藏古今孤本,可谓应有尽有。如果真有心想学好医,在那里可以说是上上之选。
  医学是理论须严密结合实践的生命科学。临床实践是必需的,理论研究更是不可或缺。
  清凉寺有名医僧坐堂诊病,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各种疾患都可以见识到。藏经阁医书丰富,在医理上提供了深入研究提高的大好机会。加之寺院内,山清水秀,清静祥和,可以说是读书悟道,修炼进取的绝佳场所。历来大贤虎变,都是少年时期在寺院中修习过,如范仲淹、朱元璋等,少年时他们都曾在寺院中学习多年,终至大成。”
  莲花山下清凉寺,曾振国暗记在心头。
  法元和尚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是想进清凉寺修学的人就都可以进去,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都想进清凉寺修学,所以清凉寺对前来修学的弟子有非常严格的考验。凡资质、人品、学识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清凉寺是不予接纳的。”
  究竟要达到那种程度,曾振国自己心中没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觉得自己的学识绝对是通不过的,那该怎么办呢?
  
  3、离别
  
  法元和尚说:“也有一些不能通过严格考验的弟子,他们又不甘心离去。寺院就想出一种两全的通融方法,那便是在寺院后山的杂工院中充当一名杂工。
  杂工要干的活很多,有扫地跳水,砍柴采药,乃至下山采购日用生活物品,还有在伙房里,帮忙煮食,在药房中帮忙炼药。在干完活后,才有少许的时间,可以旁观师长授课,一睹大德风采,利用闲暇时间修学。但这些杂工之中,真正能静下心来长期学习的,也是非常少的。大多是进去时信誓旦旦,要坚持到底,可往往经不住几个月的繁重劳役,就选择下山归去,不了了之。”
  法元和尚看到铁牛身体已无碍,曾振国也痊愈了,就决定离开,继续游方行脚,参禅访道。
  虽然相处不久,短短的一个多月,可法元和尚这分相遇相救之情,却令铁牛和曾振国依依不舍。和尚四大皆空,倒没表现出什么留恋之情,但铁牛却再三挽留,而曾振国则眼泪模糊。村民们得知法元和尚这位精通医术又慈悲救人的僧人,将游脚四方,也都纷纷前来相送。
  至于村民们送来致谢的财物,法元和尚一介不取,他说:“大家的心意,我这和尚心领了。我和尚,行走四方,是为求道,不是求财。能在这村里施展末技,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便是心满意足了。”
  “医者是求道,不是求财。”曾振国再三回味咀嚼法元和尚这句话,离别心声,总是真心相诉,曾振国不知这道理,但却总觉得这句话倍感亲切,意味深长,似乎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心里,永不磨灭。
  
  4、回家
  
  临走前,法元和尚塞给曾振国一封信。曾振国不识字,不知信中所写何事。
  法元和尚说:“小振国,如果你真有心于医道,我这封是推荐信,你拿这封信,到清凉寺交到医方堂老堂主手上,便可以不用通过资格考试,直接进入医方堂学习,成为正式修行医道的弟子。
  你如果肯刻苦用功,估计不出数载,应该能成为合格的医生。但如果你想要成为真正的良医,就应该有一辈子不断修行的心态。清凉寺可以给你提供最优秀的修学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成就什么,一切还要看你自己。”
  曾振国,双手接过推荐信,这时一封能够让人成为像法元和尚这样医生的信啊!有什么比这个还更能令人高兴的呢?
  其实法元和尚能够为曾振国写一封推荐信,就已经肯定了曾振国的人品心术。至于学识,曾振国还谈不上,而资质,也不见得有多么超拔,但曾振国的尊师好学,与耐心毅力,在这相处的一个月时间中,法元和尚是看在眼里的。
  清凉寺历来的修行宗旨是修心为上,修学次之。这也是清凉寺一千多年来,一直能够成为岭南地区闻名的修行圣地的原因所在。全国像这样重实质的道场已经不多了。
  法元和尚这次出山名为游历参访,其实也在暗暗地物色弟子。为天下源源不断培养无数有用的人才,是清凉寺创建的根本目标。
  法元和尚走后,曾振国也辞别了铁牛踏上了回家的路。从铁牛的村里,回到曾振国的村,大概十多里路,不是很远,只要几座山,便是平坦的大道了。
  翻山越岭,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那算是家常便饭了。曾振国一心想到家里的奶奶,并没有多余的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
     5、生命的可贵
  
  一个多月了,不知奶奶怎么样子。
  归心似箭,小振国从未离家这么久,而这次,他不仅远在他乡,而且还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回。
  经历过生死的人,对人生总有一种奇特的感受,他们会异常感恩珍惜生命的一切。曾振国也一样,在病床上躺了半个月,又休养了半个月。对任何人来说,在病痛的折磨中,总是觉得度日如年。
  但曾振国不同,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想成为一名良医,所以这次痛苦的经历,反倒很快就忘了。劫后重生,对他来说,惊喜总是填满了心房。好像路边的蝴蝶,又好像天空中的鸟雀,又好像阳光下的花朵,它们尽情地发挥着生命的亮丽,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活着,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只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曾振国就赶到了五经富镇上。镇上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阳光明媚,清风拂来,看着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景象,曾振国心中涌起了难言的幸福感,而这幸福感正慢慢地充满着他的心房。他正如饥似渴的看着这一切,好像要把这一切全部印到脑海中一般,永生永世不忘。
  今天正逢赶集日,来自十乡九寨的人们,纷纷把自家的特产摆卖出来,各种日用百货和粮油食品填满了整个集市。
  如果是往常,曾振国一定会到那专卖小孩子玩具的摊位那里瞧瞧,即便没钱买,看上一眼,也会高兴好一阵子。
  终于到了围龙寨。围龙寨是五经富镇十乡九寨中比较小的一个寨,寨中只有三五百人。
  围龙寨比较特别,它建在半山腰上。寨中村民,世代躬耕为主,自给自足。偶尔出几个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但很奇怪,几百年来,始终没有能够在朝做大官的。
  
  6、围龙寨
  
  曾经有个风水师经过围龙寨,村长热情款待风水师,并向风水师请教寨中风水。
  风水师说:“围龙寨,前人命名围龙,就是说这寨中四面环山,全被山龙围住,进寨的出入口,也只是一条峡道。
  围龙寨的左面山峰叫笔架山,右面山峰叫葫芦山。有笔架山,按地理来说,应该能出名贤文秀。但围龙寨四面山峰围得太死,反而成了困龙。”
  村长说:“那该怎么办呢?”
  风水师又向围龙寨的后山望了望,见那后山,还不及前面山峰高大,就说:“原来是这样,靠山不高大,官难居高位。即便是做大了,那都是一时的,不久便会败下来。”
  村长说:“我们这小村寨,虽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但官至一方太守,还是有的。古代的太守,相当于省长,也算光宗耀祖,可这太守也只是红极一时,不久便被罢免归田。”
  风水师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围龙寨属于水局,是围龙入水之局。这地理山川,虽说不是主出高官仕人,但却能出名商术士。”
  村长说:“村中几十年来,也没有什么名商术士呀!”
  风水师说:“那是因为寨前的水局太小了。小局势出不了大名流。
  通过人力可以弥补风水的不足。可以旷达寨前的池塘。原来三分水面的池塘,太过小气了。这围龙要得水,水越足,才越有活力灵气。所以水面至少要扩展到三亩以上,还要加深。这样天地灵气才会在这里停聚。”
  
  7、人挪活,树挪死
  
  听到风水师这样说,村长也一心想搞好村寨建设。故十分欢喜。归于修造池塘,这本来就不属于十分大的工程,而且修造好池塘后,又可以方便灌溉,还可用于养鱼。养殖业带来的收入,一般都不会比耕地少。这样富有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后代子孙的建议,村长听后,怎么能不欢喜呢?
  后来,风水师,又用罗盘仔细测量了池塘的位置,然后标出切确的扩建方案。最后风水师将离开之际,又与村长一起站在村中的祠堂前面。而祠堂正对的正是将要扩建的池塘。
  风水师指着左边远处的笔架山,又指着右边近处的葫芦山,对村长说:“葫芦山塞水口,主出术士医流,笔架山在左边青龙峰上,主出文秀儒士,贵不可言。多年来,围龙寨一直没有大人物应世,一是围龙成了困龙,走不出大山,二是水局太小,浅水不养龙。如今,扩建宗祠前的水塘,有加深数尺,那么建成之后,村长你站在我这里,左边笔架山,右边葫芦山,都会投影到池塘之中。
  在塘中可见到青天日月,山川环抱的倒影。笔架山与葫芦山的形势尽皆合聚于一塘之中,这样,龙脉就在这里饮水,这里出的人才,一定尊贵无比。
  后世出的人才之中,即便是三教九流,术士医生,亦将是极有文化的。尤其我看那葫芦山,乃医家葫芦济世之象征,又有笔架山衬托,相得益彰,这样,良相、良医似乎都能应运而生。
  所以即便是为医,也不是一般摇铃窜街的江湖郎中,应该是个大医,能通达大道的医者。”
  风水师走前,又交代了一点,说:“龙需要更广阔的天地,人挪活,树挪死,尤其是围龙寨的风水格局,这里的人想要创一番天地,应该走出去,走出围困。等水塘修建完成后,敢于走出去的人,他们走越远,便发迹越大。最终也会落叶归根,贵不可言啊!”
  
  8、三叔归来
  
  “走越远,发越大。”
  风水师走后,围龙寨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刚开始,由于人们封闭的思想,安土重迁,能够在一方水土中安居乐业,自给自足,已经很满足了。所以远走他乡,寻求经商发迹的人很少。
  可当池塘扩建后几年,人们纷纷蠢蠢欲动。特别是,看到出外经商的人不过一两年,回到家乡就可以盖新房子,过上更好的日子。人们的思想渐渐开始解放了,那种安于一隅的想法,不再那么坚固。大多热血青年,都像出去拼创一番,都不再甘于小乡村中渔樵耕读的传统平静生活。
  而曾振国的三叔,也是在这样的思潮下远走他乡经商。他离开围龙寨时,曾振国才刚刚出生不久,整整十年了,却音讯全无,开始一两年,逢年过节,还会捎来一两封家书,可往后八九年,再无消息。村里的人都以为曾振国的三叔已客死他乡,无法再归来了。
  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曾振国的三叔是个聪明能干,有非常灵活变通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到外面大世界中,他一定可以创出一番天地。
  果然,这次喜从天降,曾振国的三叔不仅平安归来,而且腰缠万贯,带回来大笔的财货,并且立即在镇上开了一间最大的丝绸店,这让曾家扬眉吐气,风光不少。
  但曾振国还不知道,他一回到寨中,还没来得及进屋,就立刻到邻居家看望奶奶。
  当邻居告诉曾振国,他奶奶已被他三叔接到镇上去照顾了,而且请了名医,又是针灸,又是吃药。这使瘫痪在床上多年的老人,竟然能够坐起来,看来恢复有望。
  曾振国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想不到自己这么多年,举目无亲,弱小的孩童还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虽然早已习惯了农活,身体上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怎么苦累,但内心的孤独无依感,却时时刺痛着小振国。这像一块大石一样,压在心上,一直无法排遣。
  
  9、恨意
  
  邻居带着羡慕的目光,对曾振国说:“你三叔要我告诉你,一旦回来后,便到镇上最大的丝绸店去找他,他在那里。以后你都不用那么辛苦干活了,你三叔供你吃住读书。”
  曾振国谢过邻居,回到自己家中,并没有马上去找三叔。对于这一变化,曾振国还没有完全适应,他想好好整理一下思路,消化一下。
  在生死关头走过一回的曾振国,重新回到家里,这里的一切都依旧。
  外面厚厚的土墙,碧瓦上长满了青苔,家里的摆设陈旧古朴,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曾振国却看的入神,经历一个月,劫后余生,彷佛一切,如隔世般。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有两个,一个是灾难,一个是疾病。这两个最大的痛苦也是智慧诞生的根源。孟子两千年前就说过: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灾疾。”
  灾疾能让人反思,人总是在反思之中获取智慧。曾振国这次也算在灾疾中活了过来,这让年少的他,多了一分认识。灾疾把他的思想带到了一个高度——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曾振国自己熟悉地做了几碗粥,便作为午饭吃了。他打算睡个觉后,下午再去镇上找三叔。
  午睡中,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爹娘似乎跟他说了很多话,醒来后,曾振国却记不起来了。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爹娘对他说,要好好活下去,要学成医术对付疾病。
  曾振国三四岁时,他父母就在一场瘟疫中,丢掉了性命,这对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渐渐长大后,他通过旁人知道那场瘟疫的可怕性。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丧门之悲。”
  可怕的瘟疫让人不愿意回忆伤痛的过去。曾振国虽然怕瘟疫,但他幼小的内心中,对瘟疫更大的情感却不是可怕,而是可恨。
  按道理来说,三四岁时发生的事情,应该很快就会被时间冲淡,然后彻底忘记。
  曾振国这个小孩,似乎有点与众不同。人们往往只会记忆童年中美好的场景,但曾振国却迟迟不能忘怀那场瘟疫,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瘟疫的恨意却与日俱增。
  
  10、不动摇的志向
  
  直到看了法元和尚在铁牛家为疾患村民治病的情景时,曾振国突然发现了一种消除恨意的方法。那便是做一名良医。良医在治病时便是在不断地消除时间的痛苦与恨意。
  人活着是为什么?不正是为了让自己的恨意消减冲淡,让心中充满快乐吗?多年来,没有人教小振国该怎么办?他也没有条件来选择干什么,只有默默地干活。
  直到今天,三叔的归来,不仅光宗耀祖,而且让曾振国看到了希望与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十年来,又有什么事能比这更让人心激动地呢?
  盛夏,窗外榕树上蝉鸣不已。天气越是酷热,蝉就叫得越是激动兴奋。人们对这种昆虫的个性习以为常,现在如果不放声高歌,尽情欢唱,那转眼秋来之际,便将落地,与尘土同化了。
  蝉的生命,以春秋来计,人的生命,则以百年来计。人如果不奋斗振作,世间就会把你遗失在历史的角落里。
  曾振国曾听奶奶说,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一辈子都要振作,挺起胸膛做人,让他的父母、亲戚、朋友、兄弟,都因为他的存在而振奋不已。
  曾振国不再迟疑,想好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做下去。村里的长者曾对他说,少年立好的志向,就比农夫种好的树,不能动摇它,如果动摇了,树就会长不大,志向也会得不到施展。
  
  

作者:废除中西医 回复日期:2011-08-29 14:59:32 
回复 
  玄而又玄的针灸的鼻祖皇甫谧其实不会针灸,只是个故纸“搬运工”
    
     
    【简历】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年二十始受书,带经而农,勤学不辍。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一生所著甚丰,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史学著作。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42岁时因得风痹之疾而潜心钻研医学。《晋书》云: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正是在这个时候和这种境遇下,皇甫先生深刻地感悟到医学对于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性,感慨曰“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雒成林
    
    于是他深入研究医学,尤其致力有关针灸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当时传习的主要医学书籍《针经》和《素问》不但有所亡失,论理遐远,而且称述多而切事少,又编次混乱。尤其《针经》九卷,主要讲述经脉理论与针灸技术,但言词隐晦,义理深奥。再结合《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来看,三部著作“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不易于学习和流传。因此,他撰集《针经》、《素问》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纂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针灸学的专著。他在以前腧穴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腧穴的范围,扩充了腧穴的数量,使腧穴由《针经》、《素问》记载的160多个增加到了349个,对腧穴的部位、归经和针灸操作方法、临证治疗等方面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把针灸治疗和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针灸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早期的针灸疗法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诚可谓开门立户之鼻祖。
    
    然而,从皇甫谧潜心研医及撰述《针灸甲乙经》的事迹来看,我们经不住会产生很多疑问和受到很多启发。人们不竟要深入思考,以他40多岁之年龄和“病风加苦聋百日”之病体,缘何能在短短三四年内(魏甘露年间,公元256~259年)从开始习医到完成如此一部医学著作?
    
    【述评】可见有关皇甫谧的文字记载还是很完整的。很牛逼。20岁开始上学,40多岁,就著作颇丰,计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等。
    有一点就更为确切,就是42岁之前没接触过医学。42岁自己生病后才开始学医,注意啊,自学的哦。
    玄而又玄的针灸,一个年过4旬的老头(总共才活了68岁,所以40多称老头不为过吧)开始自学针灸,不仅要问,能学会不?短短三四年内(魏甘露年间,公元256~259年)就编篡成针灸第一经典《针灸甲乙经》,天才啊。
    慨叹天才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问问,会针灸不,给患者实施过针灸没有??
    
    但是人家短短三四年功夫就成了后世的针灸鼻祖。
    
    其实,再结合20岁开始读书,断时间内也著述颇丰这一事实,只有一个解释能够成立。
    
    【结论】故纸“搬运工”
    
    
    【启示 】业不必专。只要敢搬故纸。
    张仲景不会看病,因《伤寒杂病论》成医圣。
    皇甫谧不会针灸,因《针灸甲乙经》成医学家、针灸鼻祖。
    
    中医总在创造奇迹。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29 15:28:40 
回复 
  第七章      1、井水
  
  
  曾振国从外面井里打了盆水,洗了把脸,井水总是天地间最温馨的东西。她似乎善解人意,冬暖夏凉。所以小振国长年都是取用井中之水来沐浴的。即便是寒冬,他也觉得特别的暖和。
  
  在这炎热的夏季里,睡醒后,洗把凉水脸,冰爽冰爽地,恼热消除,身心清醒,快活极了。
  
  曾振国朝着井礼拜。这是村里人世代流传的风俗习惯。人们认为,山川草木,皆有神灵守护。尤其是古井,更是有善神在看守。好的古井可以影响一方百姓的身心健康,故前人择井,慎之又慎,如果掘不到甘甜可口的井水,人们是不会轻易在一个地方安家落户的。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对古井有深厚的感情。井是施予的,佛家喜欢用井表法菩萨无量无边的慈悲布施。所以老人们常把乡井叫做井地菩萨,每逢初一十五,这些老人们总会到边燃香祈福,感恩祷告。
  
  传说一个人到某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最好就是服用当地纯正的开水。听说这样就不会水土不服。而一个人如果要远离他乡,这叫背井离乡,最后一件事,也是到养育自己的古井边,做告别仪式,这样可以保佑平安在他乡安家落户。
  
  据说,天下名井有二,都是天地龙脉灵气所注。一曰山东阿井,二曰湖南的橘井。这两口井都是庇护天下人健康平安的古井。
  
  山东的阿井,取其井水与驴皮熬成膏,历代称其为阿胶,大补女人气血。阿胶在每个朝代都作为贡品而上献朝廷。阿胶是女科补血圣药,作为阿井自然闻名天下。
  
  湖南的橘井,曾救过无数人。这橘井以井边有一棵老橘树而闻名。当地曾多次流行瘟疠,但只要取橘井的井水一升,配上老橘树的橘叶一片,就可以治好一个病人。后世便用橘井泉来形容医家济世之功。《列仙传》中就有确切的记载。
  
  丽水出佳人,佳泉能医病。
  
  美好的水还有治病的功效。曾振国现在还不太明白这个道理,他看到老人们都对井泉有着莫大的尊敬,存在即是合理。老人们的举动一定有他的道理所在。
  
  小振国虽然没有人教,但看多了,也自然地向古井作揖礼拜,并无丝毫生硬勉强之意。不知情的人一看,还以为是个虔诚的信神者。
  
  2、团聚
  
  
  
  从围龙寨到五经富镇,不用半个时辰的脚程。曾振国一到市集上,远远就望见一间新开张的丝绸店。店门人进人出,好不热闹。
  
  曾振国走进丝绸店,看见两位贵妇人刚刚买走一批布料。
  
  掌柜三十岁开外,微微有点胖,热情好客,逢人开口便笑。他看到一个小孩子走进来,生意人的直觉告诉他,这并不是来买货的。
  
  掌柜迎了上去,开口便笑着说:“小兄弟,你来这里做什么呢?”
  
  曾振国也不含糊,说:“我来找我奶奶与三叔。”
  
  掌柜马上反应过来,这便是曾老板吩咐要留意的小少爷。掌柜非常客气地说:“你是不是叫曾振国啊!”
  
  “嗯,没错!”
  
  掌柜高兴极了,连忙说:“你快跟我来,我马上带你到后院见老板。”
  
  曾振国跟在掌柜后面,穿过丝绸店前堂,就到后花园了。后花园正有一个中年人,双手推着轮椅,轮椅坐着的正是曾振国的奶奶。
  
  曾振国忍不住叫道:“奶奶!”
  
  轮椅上的老人,先是一怔,但马上反应过来了,接着,老人揉了揉眼睛,颤抖地说:“这是小振国吗?我有没有看错啊?”
  
  “没错,是小振国,小振国来看奶奶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来,快叫三叔,这是你三叔。”老人高兴地说,但眼眶因为激动已经红了。
  
  曾振国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明白了过来,用着不太习惯的口气叫道:“三叔。”
  
  三叔是个中年汉子,眉清目秀,体格健壮,那双眼睛犀利中饱含着睿智,当他看到曾振国的瞬间,没有说什么,但双眼却透出赞许的味道。他很难想象,自己离家多年,高堂老母竟然完全由眼前这个侄子全力照顾。
  
  3、吉人自有天相
  
  “老板,我先到店前去。”掌柜说道。
  
  “嗯,你马上去用上好的布料给振国做几套衣服,还有,今晚吩咐厨子加菜,我们一家人要好好聚聚。”
  
  曾振国听到三叔这么威风,怎么奶奶以前就从来没有提起过呢?
  
  老人家又发话说:“振国呀,这时你三叔,曾立发,你以后可要听你三叔的话。告诉奶奶,你这一个月到底怎么了!”
  
  曾振国从采药不小心掉下悬崖那时说起,一直到认识铁牛,以及被法元和尚救过来。
  
  老人家听得又惊又喜,又是伤感又是庆幸。惊的是那么搞掉下去,摔昏过去;喜的是恰逢贵人,得到相救;伤感的是家境的悲惨,庆幸的是小振国和立发平安归来。
  
  曾立发说:“妈,别担心,我们家小振国吉人自有天相,出门在外,常遇贵人,逢凶化吉。”
  
  曾振国从手中提的包里拿出何首乌丸,说:“这便是法元师父炼制的首乌丸,我只服用了一瓶,就恢复了健康,这里还有两瓶,请奶奶服用。”
  
  曾立发也惊讶不已,他听医生说,必须要有上好的仙药,方有可能令老人家的身体完全康复过来,这仙药可遇不可求,曾立发也托人到各大药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花重金购得。可遍访当地各药材铺,没有一家储藏有这样仙灵之药的。
  
  此时,曾振国却拿了出来,这不正是让人惊讶造化神奇吗?千金都购不到的东西,却原来在自家人手中。这或许是缘,或许是上天眷顾这悲苦的人家。但无论如何,有了这药,老人家康复就有望了。曾立发这些日子一直关心的事,终于有了着落。
  
  4、一壶清茶
  
  
  晚上,吃完饭后,曾立发脚上曾振国,到后院乘凉闲聊,这个做叔叔的想知道小振国心中的真实想法。
  
  曾立发虽是而立之年,仍然还没有娶妻生子,这次荣归故里,就准备成家。虽然还没有孩子,但当他第一眼看到曾振国时,心中早就把大哥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了。把这个孩子培养教育好,就是这个做叔叔最大的责任了。
  
  夜空中,繁星点点,阵阵凉风袭来,吹在身上,令人倍感舒畅。院子里有一棵巨大的古木,古木下游一张石桌,石桌周围有三张石凳。叔侄俩分坐在其中两张石凳上。
  
  曾立发说:“叔叔叫立发,可早年并没有立即发到财,直到如今,而立之年,才赚到些小财。你想知道叔叔这么多年是怎么过的吗?”
  
  曾振国最想知道的便是这个叔叔的经历了。十年之间,在叔叔眼中,或许现在那身家仅是一些小财,不算什么,而在曾振国眼中,能在镇上闹市中买下这么大的院落,并且请到厨师保姆,,以及经营生意的掌柜,这不仅要相当高的才能,而且肯定需要巨大雄厚的财力来支撑。三叔在镇上无疑已经是屈指可数,人人羡慕的富商了。
  
  石桌上放着一个茶壶,旁边有茶杯,还有热水与茶叶。南方的商人有着特有的款待客人或招揽顾客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叫做以茶待客。许多生意都是在茶桌上边斟茶边谈成的。
  
  烦烟闷酒自在茶。烟酒总是与烦闷连在一起,而茶却是自在清新的。曾立发这么多年,没有嗜好烟酒,反倒是养成品茶的习惯,而且还泡得一手好功夫茶。
  
  一壶清茶,可以让人神思安定,谈吐非凡。所以在南方,茶总是作为赠礼佳品而深受人们喜爱。
     5、富要经商,无商不富
  片刻,曾立发泡好两杯茶了,他示意曾振国可以品尝。曾振国平时很少能够喝到茶,他端起茶杯,有点不自然地尝了一口,似乎有点苦,但一咽下喉咙,立即有种甘甜的味道。原来紧张的情绪,渐渐得到舒缓,茶就能以这种特殊的百草甘香味儿令人神清气爽,安定闲适。
  曾振国也想知道叔叔的过来,就问:“三叔,你在外面做什么生意啊?也是开这些丝绸店吗?”
  曾立发也呷了一口茶,然后慢慢地把他这十多年的经历娓娓道来。
  原来,曾立发十年前,也是一个刚满二十的小伙子。由于村里到外面世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曾立发也想碰碰运气。
  那些从各地赚到钱的生意人荣归故里,大谈外面世界丰富多彩,遍地有钱财可赚,随便做点什么,都要比呆在家里耕地养鱼要赚更多钱。
  曾立发曾随父亲到临镇用牛车拉些货物到自己镇上卖,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他早年目睹,以及父辈的教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
  “富要经商,无商不富。”
  从此,曾立发暗中立下志向,要走到全国各地,走到天涯海角,找出最好做生意的门路。而村里长期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预言:
  “围龙寨的人,发财不再当地,走越远,发越大。”
  曾立发随后便辞别父母兄长,同商队一起到省府广州经商。商队是以行商的形式做生意的。传统中国人一般把从商分为行商与坐商。
  那种游走全国各地做生意的人则称为行商。
  在某个地方,有固定店面的做生意的人则称为坐商。
  行商因为需要跨地域经营,往往途中有一定危险性,要么是遇上强人盗贼,要么是患上疾病,或者是遇到自然灾害等,这都需要众人相互照顾,来共度难关,所以行商的人们,一般都是共同结合成商队,从一个地方购得廉价的特产,再雇用车辆,拉到另外一个地方,以高价的形式卖出去,从中赚取丰厚的价值差。   

  6、惠州
  
  五经富镇有什么特产呢?运输起来方便,又可以卖到好价钱的?
  
  曾立发立即找出好多种货物,如药材、蜂蜜。笋干。但一一都被他否决了。最后才想到烟草与茶叶。物品轻,方便运输保管,又能很快卖出去,并赚取好价钱,这是行商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浩浩荡荡几十人的商队就从镇上出发。曾立发几乎花光自己所有积蓄,买来三车的烟草茶叶。成败在此一举,经商就有着这样一个风险性。
  
  去广州的路上,必须途经惠州。惠州市苏东坡当年流放的地方,那里名山胜迹云集。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罗浮山,堪称岭南第一名山。苏东坡云游罗浮山后赞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
  
  罗浮山四季如春的气候,盛产着非常奇特的药材,当地最为出名的便是百草油,百草油祛风解毒,主治蚊虫叮咬,各类湿毒。
  
  据说,百草油是采用罗浮山独特的百草精华,提炼而成。南方地带潮湿,百草油芳香化湿,正是道地良药。
  
  曾立发随商队到惠州时,立即被惠州这种大都市繁华的气象吸引住了。惠州也有固定的市场交易场所,来自各地的商家纷纷在这里做生意。
  
  商队有部分人决定在惠州市集把商品卖出去。曾立发也在赶集之日,与同行商友把货提到市集转卖。
  
  同行商友王二却是个机灵的商人,他虽然把货物拿到市场上去,但并没有卸下车来转卖。
  
  各地前来惠州贩货的商人也不计其数,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由于曾立发带来的地方特产茶叶、烟草,都属于上品,都能卖上好的价钱。
  
  当曾立发准备以原价两倍的价钱出售烟草茶叶时,王二走了过来,看了曾立发定的价钱,二话不说,立即掏出银票,把曾立发的所有货物都购买下来。
  
 
     7、定价的艺术
  
  曾立发还蒙在鼓里,不是出来外面做生意吗?反倒自己人买自己人的货。曾立发疑惑归疑惑,心里头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却赚得双倍的价钱。除去一路吃住与雇用车马的费用,曾立发一算,这一趟所赚的钱足够抵得上家里两年耕种的收入。
  曾立发想看看王二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个时辰过去了,都没看出什么动静。这时已经快到午时了。集市上人群不仅没有减少的迹象,反倒从四面八方涌来了更多人。
  曾立发似乎明白了一点,难道这时才是集市人流的巅峰期。历来商品都是在短缺的时候或者是人们最需要之际,不断增值的。所以把握了这个时机,无形之中就等于掌控了商业的命脉。
  终于,王二看到市集上卖的茶叶与烟草渐渐减少,而前来购买的人还是四处询问。那些剩余的烟与茶,成色明显不怎么样,却也慢慢卖出了好价钱。
  这时王二不紧不慢,把上等的烟草与茶叶放进集市中,正式开卖,不过唯一与曾立发不同的是,王二在价码上又番了一倍。同样的货物,自己扪良心,赚一分已够了,而王二却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赚两分。
  似乎王二早就料到茶叶与烟草会供不应求,所以才故意留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王二在商海里混了二十几年,这点微末的伎俩,他是在熟悉不过了。只凭着生意人特有的口才与表情,王二很快就在集市中把茶叶与烟草纷纷售完。而后闹市也渐渐恢复平静。
  曾立发对王二这种赚钱手段惊呆了。这次王二可以说是卖出了茶叶与烟草的最高价钱。他在其间,不仅表现的是高超的定价艺术,更表现出他对经营烟茶的熟悉。
  鉴别不同品质的茶烟,却能分析给前来导购的商人听,说服他们,以开出的价钱合理买回去,这可不是一边老江湖所能。
  同样的货物,在不同人手里,就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商家无疑就是不断追求,把价值最大化的人群。
  
  8、请教经商之道
  
  在一般人眼中,王二的行为是有些投机取巧。可行商,是一种高风险自负盈亏的行业,表面上看,有些人富有成功,可实际上,还有很多人因没有选到好的时机或货物,而导致亏损连连。
  曾立发诚心想问王二请教经商之道,故当天中午,特别请了王二去酒楼吃饭。王二也不推辞。
  曾立发问王二:“是不是每次都可以赚这么多钱?”
  王二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也想掌握赚钱的窍门。
  王二也不含糊地说:“我们行商,有时会发点小财,但有时也会一败涂地。商场里太多不可测得因素了。如果这次也有人囤居有大量茶烟待售,或许我就卖不出那样好的价钱了。我是因为熟悉茶烟的市价,才敢那样做的。
  做生意最主要是决策,而决策靠的却是善于观察时机。不善于观察时机的商人,以为单靠些勤快就能赚到钱,其实,小钱是可以赚到的,但大钱却永远赚不到。我们行商不比坐商,主要赚的是时机钱,而不是勤快钱。如果只是赚些小钱,我们又何必冒着亏损的风险,还有生命的健康,而远走他乡,颠簸四方呢?”
  吃晚饭后,王二还想与商队一起去广州。可带来的货物不是已经交易完成了吗?完全可以安稳舒服地回去了,那些行商,明天要往广州府,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药材、香料、丝绸,还有其它贵重物品,要拉到大都市去转卖。
  曾立发却不想空手去广州玩。
  王二看出曾立发的犹豫,便笑着说道:“我们商家哪有空闲去游玩呢?真正的中国行商,不仅到哪里,他都不是空手而去,更不会空手而归。家里可以贩出特产卖到惠州来,难道就不可以从惠州贩些商品到广州卖吗?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既然是出来做生意,怎么可能因为一次赚到不少的钱,就满足了,便停止行商的脚步呢?同样,行商,更不能因为一次重大的失利而倒地不起,不敢经营。
  
  9、天行健
  
  行商是一种道。中国古老的《易经》就用最高深的乾卦来诠释这个“行”字,说这个“行”字暗合天道。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行,就是运行不止,没有停步。
  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那刻起,就一直生生不息,不死不休。
  一个商人从踏入上商界的那刻起,就一直遵循着商业的原则,不分昼夜,没有停歇,一生都为商业而奋斗不止。
  自然界中,儒家孔圣人曾特别观察川水运行不息,而感通日月时光,不可停滞。《论语》中,孔子特别在川水岸边感叹道: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这时天道的运行,使部分昼夜的,而行商达到完美的境界,绝不会因为地域或时间的限制,而停止攀登的步伐。
  王二一番话语,把曾立发的思想带入了全新的领域。他想到,以前在乡村中一起做买卖的伙伴,他们一赚到钱,要么便去酒馆茶楼,挥霍享受,要么就存起来,省吃俭用,准备盖房建屋。可结果,他们都没能够在赚到大钱。后者说,一辈子的辛苦俭朴,最终只能勉强建一个房子。
  曾立发听王二的论说后,彻底明白了。他们没有遵循行商的天道,为商业运行不止,自强不息。赚了点钱,就花天酒地,要么就因不敢投资而固步自封,这完全是背道的行为。
  从那刻起,曾立发才真正形成这样坚固的观点——为商业而行动起来。可以说,王二是曾立发的启蒙恩人,他的一番话,才让曾立发真正步入商界,成为一名合格的行商。
  
  10、广州府
  
  “惠州有什么特产?”这个念头迅速闪过曾立发的脑海,他沿途曾听闻归乡的旅客说过,来惠州,游完罗浮山后一定要带些百草精回去。百草精可是罗浮山扬名四方的良药啊!
  一个美丽的商业计划立刻在曾立发心中诞生。当曾立发把这一想法告诉王二时,想看一下这位饱经商场风云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计划。
  王二略带赞许地点了点头说:“你想用卖茶烟的钱,买罗浮山百草精,运到广州大都市去转卖。这是个好点子,我也正有此意。”
  精明的商人所见大略是相同的。所以曾立发与王二一拍即合,下午就一起去,采购大量罗浮山的百草精。
  第二天,他们又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前往广州府。这次只用了四五天就抵达广州。广州是个千年古城,也是个不夜都市。
  全国来这里经商打工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
  曾立发第一次到这么大的花花世界里,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连连。广州府可以说是全省之最。最精英的人才,最有价值的物品,纷纷从四面八方涌进这座都市,人们都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图谋发展。
  曾立发随商队先到广州清平路药材市场,这里批发的是汇集全国各处来的道地药材。广州最大的药材集散之地,也可以说是几个最大的生意场之一。
  这里有朝鲜高丽的人参,长白山的雪莲,四川的田七,印度、马来西亚的檀香等。
  曾立发还是第一次看到蓝眼睛、红头发,还有黑皮肤的外国商人。他们都是中国通,也来这个地大物博的中国经商赚钱。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29 18:44:17 
回复 
  第八章
  
  1、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王二是个老商了,并不是他年龄老,而是他来过这里无数次,非常熟悉广州府的一切,连药材市场里,也有许多是他的熟人。
  人说老马识途,而王二这个老商,更是识途又识货,他知道怎样把手中的货卖个好价钱。
  俗话说人可以不会读书,但不可以不懂识人。出外靠朋友,懂得识人,才能交到好友。曾立发很小就常听说书的讲这个道理。如今他自己亲身经历后,对这个道理更是深信不疑。
  中国人非常喜欢用一句话来祝福在外谋生的人们,那就是“出门遇贵人”。
  什么是贵人?就是可以对你的前途有帮助的人。这样的贵人,当然是可遇不可求了。有贵人的引导与帮忙,一般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这次,有王二这个老商的引导,曾立发对药材市场很快就有了个大概了解,王二顺利就把罗浮山带来的百草精转卖出去,曾立发也因为沾了王二的光,很快也把货物转手出去。
  不过这次,利润就没那么高,只有一成左右。因为惠州到广州,路途不算远,加之百草精有一定的市价,不算什么暴利的商品。
  但这一成的利润,曾立发已非常满足了。他想到在家里,拼了命干农活或做建筑工,干足一个月也不可能赚到这个数。无怪乎出来经商的人,食髓知味,尝到其中利润的滋味,他们怎么也不再回去务农或打工了。
  这种商业带来巨额利润的魅力,再在古代的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就有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
  “自古由贫致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做完生意后,曾立发用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游览了广州府各大商业区,这些商业区称得上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做生意就要到大地方长见识,不出来外面走走,还不晓得自己的井蛙天地是何其渺小。
  广州是个不夜城,曾立发也听过,但没有亲见。这回,晚上在街区走着,仍然可以看到客商只见讨价还价的情景。这个号称南方商都的广州府,果然名不虚传。
  当商队准备回去时,曾立发却做了个惊人的决定,他打算留在广州府,在这异地他乡寻求发展。
  
  2、从零开始
  
  王二对曾立发这个年轻人敢想敢为的个性投以赞许的目光。在惠州时,赚了钱就急着赶回家,而到了广州,却不急着走了,想留下来,干一番事业。
  年轻人有活力,有朝气,想通的东西便义不容辞地执行,这正是行商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
  但在异地他乡,无亲无故,又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想要在这大都市里立足又谈何容易呢?
  曾立发没有灰心,他在观察商机。他发现,在广州府,进出口地海上贸易也非常吃香。从中国广州出口的主要是绸缎、布料、药材与珠宝等货物。
  中国的绸缎织造技术史举世闻名的。几乎可以给世界各地源源不断提供华丽高档的丝绸。
  古代中国,有一条繁华的商道,是连接亚欧大陆,甚至远销海外各国的,这条著名的商道就叫做“丝绸之路”。
  丝绸的需求巨大,价钱非常可观。所以广州府的丝绸市场在整个广州商业界里是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曾立发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在丝绸交易市场里观察来玩那个贸易的人群。结果,他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在丝绸市场里做一个杂工。
  由行商转为打工,这怎么能让人接受呢?这不是草率的决定,是曾立发深思熟虑的结果。
  曾立发反复思量,自己虽有笔钱,但远远不够在广州府这样的大都市里开店经商。虽说做行商可以利用地区货物价格差异,而牟取暴利,但是也有很大的危险性。
  行商又大多不定因素,可以使人暴富,也可以使人暴贫。最主要的还是,行商的人很难有生命保障,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长期走动,随时有可能客死他乡。
  于是,曾立发很快在一家出口丝绸店里充当一名伙计,从零开始。
  由于曾立发手勤脚快,又有十足的热情想涉足丝绸交易这一板块,即便是起五更,晚半夜。曾立发由于心无旁骛,故做起事来,不知疲倦。很快他就适应这种丝绸买卖的生活,并且取得了老板的青睐。
  从早到晚,就是不断地看货、定价、送货,以及讨价还价,不到半年时间,曾立发就炼就了一双慧眼,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凭借眼观与手感,就能迅速识辨丝绸的等级与行价,从而决定要不要进货,要进多少货。凭着这样的本事,曾立发为丝绸店屡屡创造奇迹,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不断攀升。
  
  3、海上贸易
  
  老板那是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不久,曾立发就被提升为丝绸店的掌柜,统管整个丝绸店的贸易。
  半年时间,他竟然由一个打杂工的门外汉,变成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掌柜。曾立发在其中下的苦功夫,可想而知。
  商无止境。
  丝绸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老板非常看好药物贸易,尤其是中国境内比较缺乏的各类药材。
  丝绸远销海外,常有货船往来其中,利用交通的便利,把海外的商品运回国内来经销,是件非常值得的投资。
  所以,商船出海时,带满本国货物,丝绸、茶叶等,回程时,带满异国的货物,珍珠玛瑙、沉香等。双向经营比单一贸易要划算多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
  老板由于多次随船出海,饱经风浪,也有些疲倦了。这次,他要批发一船绸缎到南洋去。老板特别找到曾立发,决定把这一重任交给他。
  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与考验,老板已经深信眼前这个年轻人,够实力进行海上丝绸贸易了。
  老板交代,丝绸贸易所获得的金钱悉数买成珍珠与沉香,再通过货船返回广州。
  出发前,曾立发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些银两一齐寄回家。没想到,这封信发出后,曾立发却要八九年后,才有机会返回故土。家里的人都以为音信全无,凶多吉少。
  
  
  
  4、福兮!祸兮!
  
  原来,曾立发随货船出海,带满最好的绸缎。丝绸有许多种,其中以纱、缎。绸为上品,而绸与缎是上品中的极品,人们习惯用绫罗绸缎来形容极尽富贵奢华的生活。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天灾是行商碰到的最大风险。货船在快抵达南海时,碰上了暴风雨。
  台风肆虐,雨大如泣。巨大的货船在无边的海洋里,颠簸摇晃,显得非常渺小无力。
  紧接着,劈头盖脸的风浪一个又一个打过来。船上的水手们,虽然久经风浪,这时也瑟瑟缩缩,一筹莫展。胆小一点的,更是不由自主地哭叫了起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风浪,老水手双手合十,喃喃自语,叹息地说:“这是在海洋里最具摧毁性的飓风。”
  这场飓风带来的恐惧,至今曾立发依然记忆犹新。每当回想起来,心中依然冷飕飕。
  狂风加上巨浪,货船没能支持多久,就翻沉入茫茫大海中。
  曾立发在乡村里是个游泳好手,可那毕竟是小河小溪,跟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比起来,根本不能算是什么本事。
  求生的欲望,让曾立发不会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他抓住一张破碎的甲板,死死不放。经过一夜的折腾,风浪渐渐退了,海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死里逃生,又陷入死地。福兮!祸兮!
  曾立发虽然在暴风中侥幸逃生,现在在甲板上,随海水飘荡,却随时有可能饥渴而死。
  没有粮食,也没有水,人不可能在海上活过三天。茫茫大海,连个着陆的边际都没有,曾立发心中充满了恐慌和绝望。
  第一次出海,就碰上了沉船。曾立发的心也随着船沉到了海底。
  一天一夜过去了。
  两天两夜过去了。
  海面上除了炎热的太阳与咸腥的海水,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希望。饥饿不算最可怕,可怕的是干渴,曾立发咽干唇裂,心急火燎,他四面无助,孤立无援。
  点滴淡水,乃生命之源,只有陷入绝地的人才能有这么深刻的体会。
  曾立发终于顶不住了,趴在甲板上,意识渐渐模糊,昏睡了过去。
     5、小菜铺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却睡在一张简陋的木床上。原来是南洋边陲一个小渔村的老渔翁救了他。
  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身无分文,语言不通。
  醒过来的曾立发马上面临艰难的生机问题。苦笑着自言自语:“老天竟然给我重生的机会,一定有生存下去的办法。”
  后来,他一边随老渔翁出海,帮老渔翁撒网打鱼,一边到码头去,做苦力,帮忙来往的客商搬运货物。
  微末的收入,仅够生存而已!如何赚到一笔钱来返回广州府,返回故土家园,这是曾立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码头上认识了苦力阿强,也是中国华人。他乡遇故知,古中国认为是人生三大乐事之一。虽然不是故知,但同为华人,有共同的语言,这已经足够了。
  曾立发毕竟做过生意,知道工字不出头的苦力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约阿强一起贩卖蔬菜水果。两人不谋而合,说干就干。
  先用手推车在就近地方拉货,然后沿街叫卖,两三年后,改用牛车,又在码头周围开了第一家小菜铺。
  由于小菜铺供应的蔬菜新鲜,又能及时上市,价格合理,所以很快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做生意最主要的是商人的眼光与资金。在南洋的两三年间,曾立发早就熟悉这乡土风情。因地制宜是商人眼光独到的体现,在这个地方,曾立发观察发现最适合做粮油生意。可惜却一直苦于自己资金不够。
  第一桶金对于商人来说总是漫长而艰难的。又过了两三年,曾立发靠小菜铺赚来的第一桶金,马上在闹市上又投资粮油生意,开了间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