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贵妇膏是真的吗: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9:29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后感

南宁市北湖路小学  陆燕

        教育是没有用的!偶然在书城,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心里不觉非常诧异,转而又觉得佩服!何方神圣,竟然在如此重视教育的今天,堂而皇之地喊出“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口号?探个究竟后,发现此书的作者,乃是我国当代教育专家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是他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

       首先从书名来看,它让我产生了一种快感。当今社会上,各种各样对教育界不利的言论实在太多了,作为一名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者来说,肩上的担子太大,背负的压力太多,社会舆论总让人感觉孩子的表现不好,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职,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们总喜欢把原因归结于是教师的不作为,导致孩子教育的失败,从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熏陶和影响,逃避了家庭中作为家长应尽的教育职责,逃避社会氛围对孩子生长应该提供适合的土壤的作用……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让我莫名其妙地减轻了那样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如释重负地呼了一口气。

     很有创意的书名,是不是为了把书卖个好价钱而故弄玄虚呢?读完此书,我细细的品,却发现了另一个天地:真是一件宝贝!在炎炎夏日,这本书犹如一股清泉,给我燥热的心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思路有了新的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和发现教育的方方面面,突然豁然开朗。点滴思考和收获,记录如下:

        第一,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是这样阐述的: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是啊,当我们发现孩子在犯错的时候,不交作业,贪玩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打架骂人等等,我们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想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根源,这是我们教育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我们作为班主任的,经常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挂在嘴边,其实,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他会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孩子当着你的面承认错误,保证得好好的,然而还会不断地重复错误呢?这就是根源,一切孩子都不愿意接受教育,真的。从这个观念来说,我理解为,林格是想通过这句话,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甚至孩子,都解放出来,让教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其实跟现代教育理论,是没有互相违背的,只是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而已。

      第二,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这是贯穿本书的理念。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作家冰心说的“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对呀,说得可真好!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土壤和肥料,依附天然氧气自主呼吸,抵御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抗击各种害虫的侵扰和毒害,才叫真正的长大,不必要我们像园丁一样按照要求给他们修修剪剪,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他们的生长,我们应该做农夫,只需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他们自行生长。是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深思,我们总以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以老师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实,这样的教育效果只能是暂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书的开头,用了《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来阐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讲明了被动教育的危害。这个故事讲的是牛小的时候被绑在一根木桩上,小小的力气无法挣脱绳子去吃旁边的草,尽管它曾经多次做过努力都失败了,从此,它不再想着挣脱绳子,等它慢慢长大,已经有足够的力气摆脱绳子的束缚的时候,它却已经不愿意去尝试了,只能吃够得着的草了。这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是什么拴住了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对啊,当代教育者最大困境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果却极低。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在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理念,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着急,老师也着急,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啊。是的,平时,我考虑最多的,是教育的技巧,怎样和他谈话,怎样和家长做好沟通,怎样运用班集体的智慧来帮助他等等,其实,我很少考虑:这时候,他的痛苦是什么?我想,假如,我再碰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从这个层面去想问题,也许更能让我的心贴近孩子的心,更有利于建立他对我的信任,不是吗?廖子龙、葛逸飞、苏纪端这些孩子,他们痛苦吗?找一找,也许我能找到。

      再比如,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学会放下权威,在孩子面前是平等的,也是需要学习的,向孩子们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主动发展,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以往,我们的观念总是认为,老师只有什么都懂,什么都行,才能得到孩子的喜欢,才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威信,其实,孩子们更喜欢一个玩伴,和他们平起平坐的有趣的老师。二是,要勇于“后知后觉”,在孩子们学习时,务必缓些“说破”,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敢于装傻,暂时丢了面子,孩子因此将获得智慧。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特别是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我们总想多给孩子们一些,所以避免不了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沉不住气,速战速决,我觉得,这个现状真的无法改变,因为教学任务要完成,孩子们要参加考试,你能不急嘛?但是,多让孩子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探究有所收获的理念是不能变的,努力吧。三是,一线教师,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这句是一句经典名言,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用互相学习的心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这是不是很高的一个思想境界呢?

     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概括了教育的幸福是什么。他说,教育者是高贵的,因为教育者的价值指向是改变人的灵魂世界。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对于这些话,我还不是很能深刻的理解,但我相信,这些话中蕴含的,一定是对我有帮助的东西,我会再次慢慢地去读,去领会。

      纵观全书,其实,林格提出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观念,并不是否定了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和地位,而是想向读者说明: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教育者的教育,在于依靠一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无言,静静地流淌而涤尽污秽烦扰,以一种低调的旋律,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很有诗意很有哲理的一段话,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修养和境界,确实很难很难,但是,把它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