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麦吉丽素颜三部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候补十大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2:57:36
 55年评衔不公处 中国人民解放军候补十大将军、


  萧克,刘亚楼,陈昌浩,许世友,周士第,陈士渠,阎红彦,李聚奎,周纯全,王建安


  评定大将的几项条件: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的旅级或相应的军区及总部级,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级或野战军总部级。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各期的重大贡献等等。依此条件来看,萧克无疑应列位大将。在红一方面军几个军团长和军团级领导中,除了离开军队的以外,彭,林,聂,罗,均是元帅,其余的,五军团董振堂战死,八军团黄劲功在延安被枪毙,九团罗炳辉47年病逝。七军团寻淮洲战死,粟裕封大将。谭政,罗瑞卿,黄克城,陈赓这些在红军时期,抗战初期,及解放战争后期职务均低于萧克,或与其同级的老战友,都封大将,而萧克是作为一个方面军的代表,却只列上将,感觉是低了。请看,抗战初期,115师师长林彪,元帅;副师长聂荣臻,元帅;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副师长徐向前,元帅;只有120师,师长贺龙元帅,副师长萧克,上将。萧克是四野最后一任参谋长,接刘亚楼。职务也不算低了。谭政是同期的四野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同期四兵团司令,罗瑞卿离开兵团出任公安部长。肖克在毛张之争中站错了队是其终身不得重用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当年的120师还有一个传闻:抗战初期,贺龙指挥120师不利,导致120师中原六军团和陕北红军干部要求撤换贺龙。这就是所谓“逼关反贺”事件。关者,乃关向应也。出面反贺者为三王(王震,王首道,王恩茂),萧克不表态。被认为是幕后支使者。后李井泉(时任旅副政委)向***汇报,军委将贺,萧同时调离120师。以后120师因各种因素被分解。原六军团一部后来去了东北,另一部和原二军团及陕北红军一部以后归于彭总的一野。假使按红军方面军的因素来看,许光达的大将应该是萧克的。二方面军的最高负责人实际是任弼时。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三人乃中央苏区后期的新三人团。反毛最激烈实际是他们。当然还有张闻天,博古和一定程度上的周恩来。评定军衔时,任弼时已去世,故没有人会替萧克出头。况且,即使任弼时还活着,究竟会是怎么个活法还很难说。我们只要看看后来的张闻天,王稼祥就应该知道了。


  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就张国焘的中央与陕北的中央的关系进行过讨论。此时大部分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领导都对***等人不和张国焘等人打招呼,单独率领右路军悄悄北上不满。包括朱德和刘伯承也持不同看法。长期有人只提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兵折将,使原先的八万兵马就剩四万多人。这里需要明确两点:1。在四方面军的八万人中,有多数是川北一带的官兵,乡土观念也很强,不愿离开川北。( 一方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也同样有很多官兵逃亡,这是很正常的。) 2。四方面军南下战斗也为保证一方面军北上起了掩护作用。


  二,四方面军最终北上绝非象有人所说的那样,是经过什么激烈斗争,才迫使张国焘北上。最关键的因素,也可说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张浩 ( 林育英 ) 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到了陕北。张浩是二,四方面军最终北上的决定因素。再着,就是任弼时的态度。任弼时认为毛,张作为争端的双方都有责任。任弼时,张浩是作为调停人促使二,四方面军北上的。


  这段斗争在***的记忆中终身难忘。我们看看以后张国焘方面的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高级将领的结局,就不难明白。

张国焘投奔国民党。


  朱德终身有职无权。(当然,还有井冈山时期的原因。朱德对张国焘并无恶感)


  任弼时50年去世不提。


  刘伯承除了战争年代,基本不用。58年遭批。


  军衔被人为压低 ***为何不喜欢的上将萧克


  萧克抗战初期用一下,解放战争后期用一下。58年遭批,离开军队。


  贺龙抗战初期用一下,以后基本不用。59年后协助林彪主持军委。文革中离世的第一个元帅。


  关向应47年离世不提。


  徐向前长期不受重用。文革期间,忠厚的徐向前被***任命为军队文革小组组长 ,但第一顾问却是江青。1976年后,还是山西小老乡华国锋开始委以重任。但此时的徐向前已年迈体弱。


  陈昌浩建国后,在朱德,刘伯承的建议下去了中央编译局。


  李特(西路军参谋长。当年追赶***的就是他和黄超。为此李特与彭德怀还大吵一架。但最终还是听了***的劝说,回去向陈昌浩汇报。) 1938年初,在迪化被处决。在此需要提起的是,1949年,刘邓大军(原四方面军旧部)南下经过李特的家乡时,李特年近70的老母亲不知从哪听说当年的鄂豫皖红军回来了,思儿十几年的老人家拿着个小木凳,步行8里路,来到霍邱县的白庙集,寻找自己的唯一的儿子。老人家双手捧着红色的布条,上面是请人代写的四个字:寻儿李特。可怜的老人家整整坐等三天三夜,也没有儿子的一点消息。老人家不会想到,她唯一的儿子已在11年前就死于自己人的枪口下了。李特无儿无女。1996年,(被杀58年后)被追任为烈士。


  黄超(张国焘军委的秘书长)1938年初在迪化被处决。


  李先念, 1937年11月,中央保卫部有人问他:你打算去苏联,还是延安?李先念不加思索地说:去延安。历史告诉李先念,那是一次生死的选择。因为,几个想去苏联的西路军将领都被秘密处决。迪化处决的执行者乃是时任中央保卫局长邓发。受何人指派?一不会是斯大林,二不会是蒋介石,那么会是谁?总之,因为各种因素,萧克没有列为大将。


  王建安,许世友,程世才,李先念在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前都是张国焘手下的军级干部。原拟定大将中有谭震林(山东兵团政委,许为司令),李先念(四方面军30政委,程世才为军长)。1937年,抗大二期四方面军学员四百多人反对中央斗争张国焘,矛头主要对***和张闻天。带头者为王,许二人,还有洪学智,陈再道,詹才方,吴世安等将领。许世友时任四军军长,王建安任政委。他们是四方面军的军级头面人物。后5名军级干部,6名师级干部,20多名团级干部和2名营级干部均被扣押,也包括告密的王建安。许为王告密之事从此反目。1955年,上将中没有王建安,是1956年补的。王建安除了因在济南战役中表现较出色,被粟裕任命为兵团司令(时间很短),建国后一直担任副职。原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已离他而去。而中央红军的将领也不接纳他,比较孤独,故不可能名列大将。

李先念与程世才同为西路军失败归来者。一个要被授大将,一个最后只是中将。此种根由全在于李木匠的确非等闲之辈,有着过人的才智,从而让老毛另眼相看。从红军时期的编制来看,各方面军有所不同。如一方面军后来没有军级建制,军团下面是师。而四方面军没有军团建制,方面军下面就是军。以此来看,军团和军是同级。以徐海东来讲,其实也是四方面军的一个部分。徐海东自40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加之同年遭到朱德的严厉批判,后离开军队,一直养病。而王建安,许世友这些没有离开军队的人,且资力与徐海东相差不大的人自然会有想法。据说彭德怀就怕许世友,评定军衔四方面军偏低可能是个原因。


  刘亚楼如果与九位大将比(许光达除外),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抗战不在国内。可那是中央派的。资力上输给王树声,陈赓,萧劲光,徐海东,张云逸,但战功不输。资力上与黄克城,谭政,罗瑞卿,许光达同级,战功也胜一筹。理当列位大将。


  如果说到中央红军的主力王牌,一军团的红2师首当其冲。可恰恰,红2师没有出大将。陈光的情况已有网友的文章介绍,就不多说了。但红2师政委刘亚楼也没能入选,却是遗憾。如果各位记得不错的话,许光达抗战期间,也在苏联8年。


  笔者并非想说55年评定的个别大将没有资格和功绩。他们也都是中共军队的优秀代表。只是不管从横向看,还是纵向看,大将决不应该只有10人。如果高岗不垮台,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应是会进入大将的。陈士渠希望被列位大将,资本是三野代政委,但打仗的确不敢恭维。李聚奎1958年被授上将,按其资力也当在上将之上。大将稍有勉强。


  陈昌浩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西路军失败他负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按早期的资历和职务来讲,周士第与大将张云逸不相上下,北伐时期,张时国民革命军11军25师参谋长,周是24师(师长叶挺)73团团长,南昌起义时职务11军25师师长,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只有周士第的部队最后坚持下来了,也就是后来的三河坝担任阻击的部队。这支部队后来成为朱德,陈毅部队的骨干。陈毅当时的职务也就是73团党代表。周没有列大将,有点儿遗憾。


  最后谈谈周纯全。此君为张国焘嫡系,最高职务曾是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也是当年的风云人物。也是张国焘中央的常委,自然不可能列为大将。政治斗争的后遗症。


  大将,上将对比表


  综观大将,上将名录表,以最有代表性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比较:


  一方面军:师级基本列位上将,佼佼者为大将,如黄克城,陈赓特殊(干部团团长),谭政,萧劲光(资力老,北伐时就是中将),团级基本是中将,上将为数不少,如杨得志,杨成武,黄永胜,宋任穷,杨勇,王平等。


  四方面军:军级中大将没有。(王树声是代表方面军)军级中少部分列位上将,王建安,许世友,周纯全等,师级中少部分列位上将,陈再道,王宏坤,韩先楚,郭天民等,差距一目了然。可能有人会认为一方面军出来的在以后的抗战和打老蒋中贡献大。不可否认,这是事实。但这个机会给四方面军出来的将领太少了,让他们如何表现?以韩先楚为例。韩先楚原是王建安手下的师长,后受重用,率领东野三纵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又打到鸭绿江彼岸。可惜的是,韩先楚这样的例子在四方面军太少。同样是红军,55年评军衔对四方面军是不公平的。

(责任编辑:时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