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小说代表作有:江西大雄山百丈禅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29:39

江西大雄山百丈禅寺

2011年11月01日 09:07   来源:凤凰网智慧东方 作者:智慧东方

        江西百丈禅寺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百丈寺开山之祖怀海大师创立的“禅门规式”为天下僧众所遵循,故又被称为“天下清规”。

        历代高僧如智斌、明雪、净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历代名士如柳公权、柳宗元、罗隐、苏轼、黄庭坚、袁陟、蔡国珍、张致远、李士奇、阴镗、况思文等,都曾忘形于百丈山中,行吟于潦水岸边,留下大量的诗篇和墨宝。   距县城65公里。山高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从百丈寺往东走过两里山路,到达新塔、三塔的遗址,这是和尚圆寂后骨骸存放之地。百丈禅林一向为人们探幽寻胜之地,不少名人纷至沓来、寻章赋诗,唐宣宗、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元朝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明代吏部尚书蔡国珍都曾来此。今人亦不乏游观者,国内各方游客,日本佛教界更联袂接踵而来。 

        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样地,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据说,原先这里香火不断,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明清两代,这里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附:天下清规发祥地----大雄山百丈禅寺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小梧桐-光影/搭配 执行加亮操作(2011-09-11)

        大运期间,为了不凑热闹,刚好有一个清静的旅游就报名去了。去的地方是中国佛教禅宗《天下清规》的发祥地--百丈禅寺。
        百丈禅寺坐落于江西省奉新县大雄山,是中国佛教界禅宗的祖庭,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禅宗巨匠怀海在此住持禅法20年,为中国佛教禅宗作出了四大贡献:一脱离律寺,别立禅居;二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兴农禅之风;三整饬戒行,创立禅门宗规;四禅精慧秆,永续禅薪。这里山青水秀,远离都市的喧嚣,可是清修的好地方哦。
        后山还有著名的《天下清规》、《真源》、《碧云》等石刻;有《野狐岩》等特殊胜迹及动人故事。
        最后谢谢亲们的帮助,让我能多放些照片上来。以前都是我跟着亲们的脚步,游览全国,乃至世界的风景。现在我也可以展示一些照片,让我们好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就是进入寺院的山门


 这是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左右两侧是四大金刚,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尊。
 
这是大雄宝殿,是寺院中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华严三圣: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左侧的鼓楼,它的对面是钟楼,一样的建筑
 
野狐岩的传说:
相传怀海禅师每次登坛请经时,都有一老者混于众僧中听讲。一日怀海禅师请经毕,众僧尽离去,唯老者迟迟不去。怀海问之,老者说:“我今并非人类,乃是野狐化身。因前生住此山时,有一人问我‘一个大修行的人,到还落因果否?’我答曰:‘不落因果。’为此落得500世的野狐身。但我至今不悟,还请大师指点!”怀海道:“你再问我”。于是老者问“一个大修行的人,到还落因果否?”怀海道:“不昧因果”老者遂大悟,感激万分,说:“我今可以解脱,免去野狐之身了!明晨时分,还劳大师为弟子收尸于山后!”翌日,僧众往山后寻找,得死狐于山岩中,怀海命以僧礼葬之。此后,人们便称狐死处为“野狐岩”。


  
这是山门旁的景色,天是蓝的,山是清的
 
到后山去的路边的野花
 
要进过这座拱桥才能到天王殿
 
这是拱桥旁的一排柳树
 
特别喜欢稻田旁的这一池莲花

袅袅青烟,这样的景色只有在这远离城市的地方才能看到
 
这是寺院的菜地,我们吃的斋菜有一部分可是从这里出的

 
天下清规和碧云的石刻

  这是去后山的蜿蜒小路
 
寺院里走廊墙上的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