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猴的鞭子用什么绳:九松十要一虚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0:54:14
九松十要一虚

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理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不按照太极阳阴学说的规律,不适应太极拳学的特点,是很难“装进美酒佳酿”的。

  一、九松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极拳人不可不重视脚的训练,不可不重视脚为根之地位。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滕是太极拳家关注的重要关节。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关于腰的论述为我们后来学子,在学习太极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据,使我们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极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腰,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见《孔于世家》),不是九个珠子”的说法——编者,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拳家无不奉为主宰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经过多年实践,从“身知”功夫中悟到一点腰在拳术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谈论腰的论述是经典要言,绝无差异,我们练不好是我们理解有误。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对“命意源头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见解,认为首先应弄清什么“命意”,其次才是“源头在腰隙”。——编者)
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论以后,要解决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以松脚转身,转不过去不转,在重心上找问题。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其它良方。

  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与胯合。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

  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好。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象“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

  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二、十要  “九松”、“十要”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  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
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
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
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  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
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练家在身
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松
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收腹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体内轻松不瘀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松腹。

  溜臀、裹档、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中部部位。臀、裆松活,腰空,背圆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变转,开合自
然,这是收腹之功效。腹内松静与气沉丹田是否不协调。太极拳家一般不提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似扣着一口锅,看
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影响练家在技击场上操胜券。聪明的拳家在修炼身形的过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气沉丹田有
悖太极阴阳变化。丹田为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使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锅
也许是病态。

  前辈太极拳家有“气卸到足底”、“劲起于脚”、“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太极拳名
家杨禹廷有“用脚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给人感觉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老拳师从来不说“气沉丹田”,可见气沉
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腹股沟(右左)  小腹左右两侧部位各有一条向下走向的沟,名为腹股沟。

  腹股沟对吴式太极拳的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单腿重心为“主柱式身形”,两脚双重仅
仅是瞬间的过渡。弓步和坐步为单腿是实脚,不着力的为虚脚,功法规范不容虚实不清,实脚实,虚脚虚净。拳法要求,弓
坐步“三尖相对”即弓膝无过不及,不得超过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遥相相对。脚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对之势,尾闾
“坐”于坐步后脚跟部位。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这一动作。

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窝)  胸部放松有关周身松之大局,拳论有“腹松净气腾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难度很
大,如何习练松胸是极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吗,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说,但我们对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练含
胸者,又都松不下来,从外形看可以观察到两肩前倾或两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触即滞。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在胸部放松时,含胸动作把握不准确,影响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响周身松净。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展胸为佳,展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净,这时应轻吸胸肩间之胸窝的部位,胸部自然展
松,听劲有追不上的感觉,似有一个深洞。

背  背与空胸相关联。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空腰,脊
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技击运用有“力从脊发”克敌至胜的威胁力。

  空胸、圆背的过程中,空腰、脊椎骨节节上松的同时,脊椎有胀热的感觉,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显现出
来。请注意,因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单找单练难以如愿。

颈  虚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颈部,松颈部也称谓弛颈。

  弛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弛颈”之说。不要刻意“竖腰立顶”,如此意大力过,影响空腰、圆背,不利周身放松。颈
部以自然虚松为好,为了找到弛颈的感觉,以收下领,两眼平视为准。

  三、虚灵神顶  “精神能提得起”“虚领顶劲”“顶头悬”等顶的拳法使初学者九松十要一虚

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理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不按照太极阳阴学说的规律,不适应太极拳学的特点,是很难“装进美酒佳酿”的。

  一、九松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极拳人不可不重视脚的训练,不可不重视脚为根之地位。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滕是太极拳家关注的重要关节。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关于腰的论述为我们后来学子,在学习太极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据,使我们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极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腰,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见《孔于世家》),不是九个珠子”的说法——编者,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拳家无不奉为主宰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经过多年实践,从“身知”功夫中悟到一点腰在拳术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谈论腰的论述是经典要言,绝无差异,我们练不好是我们理解有误。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对“命意源头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见解,认为首先应弄清什么“命意”,其次才是“源头在腰隙”。——编者)
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论以后,要解决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以松脚转身,转不过去不转,在重心上找问题。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其它良方。

  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与胯合。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

  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好。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象“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

  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二、十要  “九松”、“十要”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  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
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
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
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  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
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练家在身
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松
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收腹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体内轻松不瘀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松腹。

  溜臀、裹档、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中部部位。臀、裆松活,腰空,背圆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变转,开合自
然,这是收腹之功效。腹内松静与气沉丹田是否不协调。太极拳家一般不提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似扣着一口锅,看
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影响练家在技击场上操胜券。聪明的拳家在修炼身形的过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气沉丹田有
悖太极阴阳变化。丹田为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使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锅
也许是病态。

  前辈太极拳家有“气卸到足底”、“劲起于脚”、“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太极拳名
家杨禹廷有“用脚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给人感觉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老拳师从来不说“气沉丹田”,可见气沉
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腹股沟(右左)  小腹左右两侧部位各有一条向下走向的沟,名为腹股沟。

  腹股沟对吴式太极拳的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单腿重心为“主柱式身形”,两脚双重仅
仅是瞬间的过渡。弓步和坐步为单腿是实脚,不着力的为虚脚,功法规范不容虚实不清,实脚实,虚脚虚净。拳法要求,弓
坐步“三尖相对”即弓膝无过不及,不得超过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遥相相对。脚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对之势,尾闾
“坐”于坐步后脚跟部位。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这一动作。

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窝)  胸部放松有关周身松之大局,拳论有“腹松净气腾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难度很
大,如何习练松胸是极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吗,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说,但我们对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练含
胸者,又都松不下来,从外形看可以观察到两肩前倾或两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触即滞。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在胸部放松时,含胸动作把握不准确,影响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响周身松净。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展胸为佳,展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净,这时应轻吸胸肩间之胸窝的部位,胸部自然展
松,听劲有追不上的感觉,似有一个深洞。

背  背与空胸相关联。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空腰,脊
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技击运用有“力从脊发”克敌至胜的威胁力。

  空胸、圆背的过程中,空腰、脊椎骨节节上松的同时,脊椎有胀热的感觉,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显现出
来。请注意,因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单找单练难以如愿。

颈  虚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颈部,松颈部也称谓弛颈。

  弛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弛颈”之说。不要刻意“竖腰立顶”,如此意大力过,影响空腰、圆背,不利周身放松。颈
部以自然虚松为好,为了找到弛颈的感觉,以收下领,两眼平视为准。

  三、虚灵神顶  “精神能提得起”“虚领顶劲”“顶头悬”等顶的拳法使初学者难掌握。

  腰、背、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头部僵紧不利脑平衡,心脑意念僵紧影响全身
放松。对初学者来讲拳法简单易于习练,顶上以精神虚灵为佳。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已经够
了,不要再去“提”“领”“悬”,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对于修炼多年的练家,能作到顶上虚灵,自有一种新的感觉
和“味道”。
难掌握。

  腰、背、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头部僵紧不利脑平衡,心脑意念僵紧影响全身
放松。对初学者来讲拳法简单易于习练,顶上以精神虚灵为佳。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已经够
了,不要再去“提”“领”“悬”,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对于修炼多年的练家,能作到顶上虚灵,自有一种新的感觉
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