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排出身体重金属:当大学教授见到中学校长——老观念再不改,你就out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1:29
当大学教授见到中学校长——老观念再不改,你就out了!(附照片)    姜澎
    自主招生考试不仅搅动了万千考生的神经,也把中学和大学之间的“结怨”摆到了桌面上——
    不少中学校长认为,大学“各自为政”的自主招生考试,大大加重了中学的负担。
    然而,就在不久前一次中学和大学校长的联合研讨会上,不少来自高校的教授却直言:一些中学校长只顾挑“自主招生”的刺,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局限。有教授甚至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一大存在理由,就是要倒逼中学进行教学改革,逼中学校长抛弃“过时的老观念”,否则他就“out了”,而倒霉的将是学生,他们将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当不少中学校长还在嘀咕,埋怨大学接连不断的自主招生考试打乱了中学正常教学节奏,给学生增加负担时,一些大学教授则认定,所谓的“负担”,并不是裹挟于自主招生考试的附属品,而是在中学日渐“畸形”的教学模式中形成的。
    何谓“畸形”?执教于沪上某名牌大学的Z教授这样概括: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魅力,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者把这些学科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呢?但如今在中学,几乎每个学科都成了应对今后各科考试的知识灌输,中学老师的教学基本上不会超过教材,即使超出了,也只是扩展到教辅书而已。“中学里的学习,只有教材和教辅书就够了吗?”
    Z教授不由讲述了亲耳听到的一个案例。在今年的自主招生面试中,本市某高校的A教授去外省市面试学生时提了一个问题: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后,今年我们国家还有什么重大的会展?参加面试的学生直摇头。于是A教授提示,会展即将在上海举行。但学生还是摇头。A教授继而问学生,平时看报纸吗?那学生的回答是:3个月没看过报纸了,因为每天都关在学校里上课再加自习。
    后来这位A教授和那个学生所在中学的校长交流,不料中学校长的回答更直接:“学生平时的学习已经够忙了,几乎每一分钟都有安排,哪有时间让他们看报纸啊!时政学习嘛,就靠政治老师上课时讲各种题目。”
    “连时政这样和学生密切相关,并且相对来说趣味性和社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都简化成了应对考试的授课和做题。其它学科的应试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大学教授们谈及此,不免一声叹息。
    “自主招生考试考查的科目多、考查的内容在书本上找不到,这些都被认为是增加学生负担。但是,让学生了解每门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和相关背景知识,难道不是中学老师的职责吗?”一位在大学教研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授认为,如果中学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仅仅是讲授教科书上的内容,那是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的误读。
    研讨会上,这位教授直陈,中学校长抱怨自主招生给学生加重负担,其实是一种说词而已。教授们说:如果中学像“饭店”,每个科目都是“菜”,现在必须要判断,到底是中学把每道“菜”都变得糟糕,导致“饥饿的食客”都不想吃;还是中学确实呈现了太多“美味的菜”,导致学生“食客”都“肥胖”了呢?
    一些参加今年沪上高校自主招生面试的教授反映,拔尖的考生有,但总体数量不多。当自主招生考试将成为名牌高校招生的大势时,那些“守旧”的校长,或许是时候反思一下了。
    不少中小学校长认为,减负就是让学生少学一点,而少学就意味着低升学率。大学教授们由此发现,正是校长们对“减负”有如此深的误解,学生减负才会难以实现。由此,再要让中学校长们认识到自主招生考试并非为增加学生和学校负担而设,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一些大学教授之所以对中小学教学了如指掌,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家长,儿女接受的基础教育,不少懂行的教授可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本市某名牌大学任教的B教授对女儿上小学的经历记忆深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教认字,老师规定孩子每天回家要把新学的字抄写20遍,错了要罚抄100遍。最关键的是,就每个字的意思,老师只讲个大概,这让孩子们苦不堪言。B教授偶尔去出席一次家长会,却听到小学校长大声疾呼: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为了“关心”女儿的学习,这位工科出身的教授不得不自己去买了小学生字典,每天给女儿讲字的来源,从象形到会意,再到现代文字。这样,孩子既学了字,也了解了中华文化,每天回来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今天课堂上学的那些汉字背后的故事,学习新的汉字变成了一种乐趣。B教授忍不住感叹:“经历了自己孩子的教育,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减负是一个难解的死结。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减负,仅仅是让孩子少学东西,老师有时候甚至会说,‘因为要减负,所以我们不能多教啊’。而不是把减负理解为让孩子充满快乐地去学习,甚至是充满快乐和兴趣地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
    B教授称,“即使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说,解决升学的问题也应该是让学生学得更有效。因此,减负不是让学生学得更少,而是让学生学得更高效。任何人都知道,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主动思考,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更何况,在信息社会,知识的获得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学生是否能够有自主探索的兴趣。”
    B教授不禁又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到某中学听化学课。化学教师介绍化学溶液浓度的实验检测时,告诉学生说以前教过的所有方法都不如这次所讲的方法来得准确。然后课就结束了。但是这个方法是不是最精确?溶液浓度的检测是不是到此就是极限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老师在课堂上其实只需要加上一两句话,告诉学生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次介绍的方法可以凭肉眼观测而得到,但是更稀的溶液在无法用肉眼识别的时候,靠仪器同样可以观测——或许就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自我思考的机会。但是后来他了解到,这位中学的化学名师,也不知晓这些延伸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