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删除某列: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与审计风险评估探讨—— 万玉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24:36

题记:

  1、审计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1)账目基础审计。凭借审计人员观察和经验判断、以账簿取证为切入点的直接审计方法。缺点是,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2)制度基础审计。凭借内控制度测试结果、寻找重点和突破口的审计方法。重点突出,节约成本,审计风险无法控制。(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将审计风险纳入可控制范围、保证重点的审计方法。既突出重点,又可控风险,确保审计结论准确可靠,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理论正是基于风险基础审计应运而生。

  2、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理论,是一个较复杂的前沿课题,时至目前,在中国审计界,基本上都是拿来主义,照搬西方的东西较多,没有充分虑及到中国的审计特色,故理论的指导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上,不少地方、部门和审计人员尚不知个中三味,或者按照各自的理解行事,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和科学规范的运用。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一)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

  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综合确定:
1、从性质角度确定。即审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综合确定:(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审计目的;(3)信息使用者的要求;(4)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5)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6)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性质、金额、项目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动趋势等。
2、从金额角度确定。首先确定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和比率标准。判断基础通常可以采用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投资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以设定的百分比,就能求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然后把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合理分配到各个账户当中,就能计算出所有重要项目的一个审计起点金额标准。
(1)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的3%或总支出的5%-10%;企业单位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总额的0.5-1%、净利润的5-10%。
(2)在英国,英国国家审计署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经验数据为被审计账目总额的0.5-2%。
(3)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审计总局对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为被审计总额即财政财务收支总额的3-4.8%。
综上所述,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财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以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相同性质的小金额错弊的累计可能会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审计人员在确定所有重要项目的一个审计起点金额标准后,在这个金额标准以上的重要必须严格审计,在这个金额标准以下的非重要可以忽略从而免除审计。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一)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据以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

  (二)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1、确定可接受预期审计风险。审计可接受,即指某种错弊不会对审计构成责任。(1)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或1%,但不可能为0。(2)审计风险和审计机关发表审计意见的准确程度相对应,也就是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有多大把握程度相对应。如果把握度低,审计就没有意义了,但也不可能100%,国际惯例有95%、97%、99%不同的把握程度。在我国,国家审计署建议使用95%,从而可接受预期审计风险就为5%(1-95%)。
2、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及其环境,以及该类会计事项或业务的性质有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固有风险水平分别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
3、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有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低(内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环节或少量控制失效)、高(内控失效)、零(不可依赖)四个档次,控制风险水平分别为20%、50%、80%、和100%。
4、计算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水平与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直接相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越大。利用风险模型计算公式计算检查风险水平。

  检查风险=预期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及其审计风险评估举例

  例1:根据审前调查资料确定重要性水平,初步评估审计风险。通过审前调查,以某县水利局经费收支总额为基数确定重要性水平参数值为2%。2004年拨入经费96万元,费用支出148.6万元,重要性水平为4.89万元。2005年1至5月拨入经费24万元,支出76.32万元,重要性水平为2.01万元。

  审计风险的评估:根据对该单位内控制度及其他情况的调查,初步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固有风险为60%,控制风险为80%,则其检查风险为10.42%。即:
检查风险=预期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100%
=5%/(60%*80%)×100%=10.42%

  即要求对某县水利局经费收支的检查保证程度为90%,且5万元以上的收支视为重要必须审计。

  例2: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某县财政局、地税局、县金库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规范,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基本健全,凭借专业判断和审前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测评,此次审计拟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采用分析性复核和重点抽查法。通过内控测评和对相关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初步确定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审计风险的评估值为15%。

  即要求对某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检查保证程度为85%,且10万元以上的收支视为重要必须审计。

  例3: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因素:审计目的就是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水平和能力,信息使用者主要是组织部,其他关注的有纪委监察局。根据审前调查情况,某镇财政财务收支业务量较大,投资项目多,专项资金较多。某镇除移民办单独设帐其余所属部门全部纳入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统收统支,直接收费项目较少,收入大部分由县财政安排。XX镇长任职期间某镇除接受移民资金、水利资金等专项检查外,镇财政未接受过全面审计。综合上述因素将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为年度财政支出。确定本次审计重要性水平为1%,某镇年财政支出平均金额250万元即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2.5万元。具体细目按经费支出项目分别确定。资产负债重要性水平以债权债务平均金额450万元的1%确定即4.5万元。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专业判断,对项目投资重点关注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完工项目。

  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审计固有风险水平较高为100%,控制风险水平为中等50%,预期审计风险水平5%,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为10%。

  即对xx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的检查保证程度为90%,且财政支出在2.5万元以上、资产负债增减在4.5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完工项目视为重要必须审计。

  四、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及审计风险评估的意义

  (一)可控风险。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以期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

  (二)突出重点。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是为了围绕审计目标确实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一般说来,会计报表可信度差,会计资料失真,重要性水平低,审计风险高,其部门、单位、资金、项目等领域即是审计重点。

  (三)提高质效。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为了找出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在哪一块,最容易出的问题是什么,以确定哪些单位必审,哪些项目必审,哪些资金必审,哪些账目必看,哪些可以免除审计,以期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中国审计界将直面的新课题,也是一道难题,尚须中国审计人共同研究、探索、实践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