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下乐队: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载体中的体现 --中国期刊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37:39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载体中的体现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8-12-17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陆萍[导读]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关键词:特殊词语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特殊词语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语言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而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语言中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固有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地域环境、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部分特殊词汇(如色彩词、动植物词、成语典故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一、色彩词语
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它们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表示固有的颜色意义外,它们还有许多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显露出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和趋同,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然而,尽管英汉民族对自然本色的认识和感受大体一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意义、蕴含的寓意却不尽相同。
yellow(黄色):在中国古代,黄色被看作帝王之色,“黄”在传统文化中主要指“吉利”、“好”,如“黄道吉日”;“黄”也指“失败”、“落空”,如“黄粱美梦”、“那笔买卖黄了”;在现代汉语中,“黄色”还指“淫秽”、“低级趣味”,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而在英语中,yellow paper或yellow book并非“黄色书籍”,而是政府报告,是极其严肃的;西方文化中yellow象征正义、坚定、智慧、光荣,在基督教中,圣彼得穿黄色衣服;黄色(yellow)还有嫉妒、反叛、懦弱的含义,如turn yellow意为“变的胆怯起来”。
red(红色),在中国红色都象征喜庆、吉祥、高兴和幸福。中国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衣服、红鞋子,门窗要贴大红“喜”字,过春节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婴儿诞生要吃红壳鸡蛋等。在英语中,red便不会产生如此美好的联想,有的只可能是“暴力、流血”,如red-handed(双手沾满鲜血的,正在犯罪的)等。
Black(黑色)象征着死亡、苦难和悲痛。因此,西方人的丧服是黑色的,中国人现在吊丧悼念死者时也佩带黑纱。耶稣受难的星期五被称作“the Black Friday”。Black tidings是“噩耗”或“不幸的消息”。在西方,黑色也象征着庄重、威严和尊贵。在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大都喜欢穿黑色的服装。交响乐团的演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庄重和肃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黑”往往与“不合法、不洁、坏”联系在一起。如英语中的black 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sheep(害群之马),Black Hand(黑手党),blackguard(恶棍)等。在汉语中有黑心、黑话、黑信(匿名信)、黑店、黑材料等说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有相近的、相似的、也有完全相反的。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望文生义,而要了解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动植物词语
人与动植物相依共存,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表示动植物名称的词汇。和色彩词一样,动植物词语除了本身的指称意思,还有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动植物词语的喻义不尽相同,有时同样的喻义可以用不同的动植物词语来表达。
dog(狗) 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其喻义大多为贬义, 如“猪狗不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而英语中dog被看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西方人喜欢狗的某些品质: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等。在英语中,狗的喻义大都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褒贬感情色彩。用以指代人时,非但没有贬义,相反还略带褒义,使语气诙谐风趣。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better a living dog than a dead lion”(好死不如赖活着),“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top dog ”(优胜者),“lucky dog”(幸运儿)等等。中国人十分喜爱cat(猫),如“馋猫”比喻人贪嘴,含有非常亲昵的感情色彩;而在英语种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dragon(龙)在东方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是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rose(玫瑰),在中西文化中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却表示保守秘密和保持沉默的意思,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又源于希腊神话: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支玫瑰以防止他泄漏Venus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比喻那些美貌但却难以接近的姑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菊等植物花卉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被赋予人格化的概念。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中文中用“寸草春晖”比喻父母的难以回报的深情,用“豆蔻年华”比喻活泼纯情的青春少女,用“松鹤延年”比喻老年人健康高寿。在英美文化中,植物花卉也一样具有象征意义,只是喻义不同而已。在英语中,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palm(棕榈)象征“胜利”,lily(百合花)象征“纯洁”等。
三、成语与典故
成语(idioms),即习语,是人们长期习惯使用的、形式简洁而寓意深刻的固定词组和短语。成语典故具有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等特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神话寓言、历史事件、经典名著、民间传说是成语典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汉语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典故。如《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后人以“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典故比喻初到一地见到名目繁多的新奇事物,顿觉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的神情。“破釜沉舟”这条成语出于秦朝末年刘邦、项羽垓下之战的故事。项羽兵退乌江之边,砸碎铁锅、沉没船只,试与刘邦决一死战。后人比喻不留后路、拼死到底的决心。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是一则故事,并以其深邃的喻义给人以启迪。英语中成语典故也同样十分丰富。它们取材广泛,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经典名著、寓言故事、历史人物和事件,带有十分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不仅直接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宙斯之子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违抗主神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造福人类,因而被缚在高加索山崖,遭受神鹰啄肝脏之苦,成为欧洲文学中的神化英雄。在英美文学中,以希腊罗马神化故事或个别神为背景的作品不胜枚举,从乔叟、莎士比亚、密尔顿直到18、19世纪雪莱、济慈、拜伦等诗人作家的诗篇、戏剧等作品中几乎言必涉及希腊罗马。《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圣经》孕育了西方文化,没有《圣经》就没有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在西方有关《圣经》的故事,如同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它古朴优美的文字、典雅精湛的语言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如beats words into plow shares,这条典故出于《圣经》的《以赛亚书》第二章,意思是“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表示从此永不操戈、永无战争。
中英有很多习语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两国人民截然相反的处世哲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教人“安贫乐道”,恪守“中庸之道”;道家思想的“知足常乐”,“无为而治”;佛教的“生死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使汉民族形成了一套处世中庸、明哲保身的人生处世哲学。而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西方人,因而在英语中有像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任何手段都可取),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到手的才是好的)之类的习语。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不光明正大,因而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殊词汇的确有着丰富的语义内涵,它们根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饱含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结晶。同时,它们又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综合体,它从物质到观念,从制度到个体,从习俗到心理,构成整个民族、社会的任何一分子,都可能在词语上体现出来。文化孕育了语言,语言弘扬了文化。只有充分了解其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Douglas Robinson.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to Nietzsch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6:36.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俊生,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0-243.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陆萍(1980),女,蒙古,青海大学基础部英语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