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夫人 创始人:有一种歧视叫做剩男剩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2:39:02

2010年光棍节如约而至,在这个来历都尚不明确的节日里,人们又一次把目光对准了那个被称为“剩男”、“剩女”的特殊群体。善意的抑或戏谑的注目礼是这个特殊节日的礼物。
有人认为,他们是被剩下的“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崇尚独立的新新人类。但无论怎样,“剩”之意已是一种歧视。这一群体在众人的口水中逐渐妖魔化,在媒体的关注中逐渐焦虑化,又在节日的调侃中流露出自己的无奈。
【相关专题:光棍节:是窃喜自由还是积极“脱光”?】


众人纷纭说“剩女”
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剩女”应该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如果查百度百科,对“剩女”的定义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剩女”是一个带有强烈的传统价值判断的词,内含讽刺“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的贬义。[详细]
学者刘剑梅: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
2010年11月10日书屋
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剩女”应该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如果查百度百科,对“剩女”的定义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有人认为,“剩女”现象是女性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这些女性的女权主义意识过强,所以不能与男性妥协而组成传统式的完美家庭。换言之,“剩女”是一个带有强烈的传统价值判断的词,内含讽刺“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的贬义,同时也暗讽现代都市女性过于个性化、过于自我与女权主义意识过强的生活方式。
我在国外有许多女性朋友选择了所谓“剩女”的生活方式,而且大多过得非常潇洒。她们聪明能干,有独立的工作,买得起房子车子,之所以成为“剩女”,不是没有爱过,而是因为总总原因错过了步入婚姻的机会,到了年纪大一些的时候,不愿意勉强结婚,宁可选择独立自在的单身生活。她们的这种选择,在多元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中只是其中的一种,她们的自尊与独立不仅不会遭受任何非议,反而会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尊重和认可。相反的,我在国内的“剩女”朋友们,则不得不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好像“嫁不出去”全是她们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她们的自我过于膨胀,不能委屈求全地过传统式的婚姻生活,而到如今年老色衰还单身一人,在世人眼中成了“多余人”和“剩余人”,被社会视为异类。
衡量“剩女”的标准之一,就是青春,就是女性的年纪。倘若还是妙龄青年,就还有嫁出去的可能性,就还不至于沦落为“剩女”。选择新型的独立生活的女性,有职业有房子,但是没有婚姻,而逝去的青春,则成了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命名她们为“剩女”的标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曾经写过的一篇题为《为演员的青春请命》的文章,他为女演员短暂的演艺生命而抱不平,呼吁领导对演员要有更细致亲切的关怀,不要把她们宝贵的光阴消费在开会上。借用田汉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也想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在国内,女性只要一过三十,如果还没有结婚对象,就有可能被称为“剩女”,就要忍受周遭异样的眼光。这种衡量女性的标准,不是用“三十而立”,而是用“三十而嫁”;不是用学识和成就来衡量女性,而是用婚姻来衡量女性。为什么这些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不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而被视为“多余人”呢?为什么女性就一定得青春貌美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和爱护,或者总得像灰姑娘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才能得到救赎呢?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勾勒了一个“青春共和国”,几乎赋予了女子一种宗教的神圣地位,把“女儿”放在阿弥陀佛和元始至尊之上,可谓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不过,他只把青春少女看得如此尊贵与神圣,对上了年纪的女性就没有给予同样尊贵的地位,因为在他眼里,那些上了年纪的女性已经成了浊泥一般的男性价值观的传声筒。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对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的描写,不是限于对“贤妻良母”的歌咏,就是限于对类似《金瓶梅》中荡妇的塑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剩女”这类充满个性的现代都市女性的正面描写也才刚刚开始。倒是西方文学传统对“剩女现象”一直都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比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有许多“剩女”,像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了这么多的男欢女爱,可是自己却一生未嫁。她在未完成的小说《华生一家》中,通过两姐妹的对话,表示出对“剩女”的肯定:“我宁愿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我再也想不出更糟的事情了),也不想嫁给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在当时,家庭女教师或学校的老师是对女性开放的职位,选择这些职位的女性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婚姻而生存的,但最后往往错过了婚姻的机会而沦为剩女。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在她的小说《克兰福特纪事》中(Cranford)写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小镇,镇里的主要人物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剩女”,或“老小姐”,所以这个小镇几乎可以被称为“剩女国”。在这个平静的百年小镇里,她们的生活非常简单纯朴,虽然没有琼瑶式的大起大落的浪漫史,可是有点点滴滴充满人性的温馨,有相濡与沫的感人的友谊,有欢欣纯净的日常生活,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尊严。当现代性的象征——铁路即将侵入这个古老的小镇时,她们一起抗拒着铁路的来临,共同保护着这个平凡可爱的世外桃源,镇上的其他居民不仅宽容地接受这些剩女,而且非常尊敬爱护她们。小说中的这些“剩女”们的年纪都非常大,不但不是镇里的“边缘人”或者“多余人”,反而是镇里的主流,她们都很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也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可惜在国内,“剩女”还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这些“剩女”被社会遗弃,被推向边缘,是社会把她们变成了“多余人”的,也可以说,“剩女”就是中国当代女性中的“多余人”。说起“多余人”,我们都知道这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组特殊的形象群体,如普希金的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这些“多余人”是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最早觉醒的一些先进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沙皇统治,不愿意与腐败的贵族阶层同流合污,拒绝遵守社会的常规,于是被社会所拒绝与排斥,最终在社会上苦闷彷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虽然是社会把这些先进的贵族推向“多余人”,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主动地选择了“多余人”的位置。他们的这种选择,并不只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个体有意识而能动地去思考与探寻人的心灵与灵魂的一种方式。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余人”,是与传统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充满宗教悲悯情怀的“槛外人”。在我的眼里,“剩女”就像这些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主流的世俗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思想,是值得敬重的。她们重视的是如何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的人,而不是成天琢磨如何能够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也就是说,她们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独立价值上,而不是仰仗男人的恩赐与救赎。如果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也一样会爱得天翻地覆,但是当真正的爱情没有来临时,她们也不自怨自艾,因为她们有养活自己的手艺,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房间,有不随波逐流的意志,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男人的价值世界里,她们硬是勇敢地在隙缝中开辟了一个充满女性气味的感性世界,并不为俗世的观念所动摇。
“剩女”这个新词汇,从表面上看仿佛是由年龄所命名的,但从深层上看,还是由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所规定的。为此,我不仅要为剩女的青春请命,而且要为她们的智慧、勇气、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请命。(二0一0年写于美国马里兰)

众人纷纭说“剩男”
“剩男”的称呼相较于“剩女”而言,普遍指代那些年龄在30——45岁之间,仍处于单身状态的男士。目前,“剩男”群体的特色在于年龄层次跨度大,所涉及的行业以及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广泛。无论是那些渴望结束单身生活的待娶男士,还是那些只希望享受单身生活的无欲男士,“剩男”群体虽然没有“剩女”群体那么引人注目,却也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详细]
心理专家为“剩男”把脉 分析被剩下的原因
2010年11月10日 广州日报

时尚语丝:剩男
“剩男”的称呼相较于“剩女”而言,普遍指代那些年龄在30~45岁之间,仍处于单身状态的男士。目前,“剩男”群体的特色在于年龄层次跨度大,所涉及的行业以及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广泛。
无论是那些渴望结束单身生活的待娶男士,还是那些只希望享受单身生活的无欲男士,“剩男”群体虽然没有“剩女”群体那么引人注目,却也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剩男”诊疗室
专家: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广东省心理专业会副主任袁荣亲
如今,“剩女”群体的日益庞大与优秀“剩男”的奇货可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至于常常听到朋友间感叹“我这边有个优秀女性找不到男朋友”,却很少听见“帅哥找不到女朋友”的说法。与许多“剩女”无奈被剩下的景况不同,优秀“剩男”似乎“不愁娶”,不过分析“剩男”之所以至今还被剩下来的原因,却发现“剩男”们原来也有着五花八门的想法。现在,在“剩男”诊疗室里,我们专程请来心理专家为几类“剩男”把脉心理问题,并就“剩男”们常见的心理烦恼为他们支支招。
“剩男”类型:钻石王老五
问题描述:与同龄人相比,“钻石王老五”的外表、经济等条件均属优秀,这些称得上“钻石王老五”的单身男人们照理说是优秀女性争相追逐的理想对象,在“剩男”群体中属于相当抢手的类型,比如人们所熟悉的IT新贵张朝阳、丁磊等。但是属于爱情完美主义者的“钻石王老五”往往本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固执地希望能够寻觅到符合理想的“完美娇妻”,因此久久未能告别单身。
心理烦恼:“寻寻觅觅许多年,难道我就找不到最完美的另一半吗?”
专家诊断:有位名人说过,“完美主义就等于瘫痪”。表面看来,这类拥有“完美主义”情结的钻石王老五们拥有很优越的外在条件,但是他们对另一半苛求完美的心态却恰恰透露了他们心中的自卑。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只要拥有了完美的情人,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便不会再出现任何烦恼和问题,这反映了他们没有信心能够很好地处理爱情和婚姻中出现的难题。
心理处方:首先要树立“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观点;其次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另一半以及爱情婚姻,要相信通过双方的努力可以改进缺点,让暂时的不完美变得完美;最后要抛弃以各种条件来选择配偶的习惯,用更开放的态度与人接触。
“剩男”类型:花心单身汉
问题描述:“黄金单身汉”的个人条件亦相当优秀,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优秀女性也不少,但这些“黄金单身汉”的问题在于太花心,他们很享受身边拥有众多女伴的生活,也很擅长周旋于许多优秀的单身女性之间并游刃有余,却因为不愿意放弃“人在花丛中”的美好生活而自动选择保持单身的状态,属于主动剩下来的类型。
心理烦恼:“我有很多女朋友,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这样飘忽不定的日子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专家诊断: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爱情与婚姻中“责任”的认定更加宽容了,因此即使有很多的女朋友,也不会让某些男士觉得有负罪感。而这类花心的男士们也知道所有美好的优点不可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所以他们以交各种类型女朋友的方式来体验爱情,其实这反映了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的茫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配偶。
心理处方:花心男士要安定下来,先要了解自己在追求什么或者更喜欢什么,比如自己是喜欢对方拥有漂亮的外貌,还是聪明才智,然后才从众多女友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选。而这些花心男士还要重新认识“责任感”这三个字的意义,要将爱情和婚姻看得更神圣,不要轻易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一旦承诺了就要遵守诺言,这是最基本的爱情哲学。

剩男剩女被作为异端的个中罪状
当“剩男”、“剩女”被日益增多的关注目光所聚焦,他们也在众人的口水中接受着毫不相干者的评说。“剩男”中的钻石王老五被扣上完美主义者的帽子,而感情经历丰富者更被统统扔进花花公子的大军中。与“剩男”相比,“剩女”似乎受到更多的议论和品评。一篇题为《大龄女——肉身成“剩”的九宗罪》网文在男性网友中引发热烈讨论,把贪、控、拽、挑、盲、悲、狂、玩、比列为剩女的九宗罪。
评论:谁给剩女定的九宗罪
2010年11月07日新闻晚报
前段时间看了部电视剧叫 《女大当嫁》,其中有段台词记忆犹新——
23岁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要爱一个人,才能一起过一辈子。为了这个,我等了10年。如果现在我就这么凑合了,那我就太对不起我这10年。我还可以再等10年。我今年33了。
有人也问过我,说你条件不错,怎么就给剩下了。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找一个能懂我,能够让我爱上的男人。可你知道他们说什么吗,他们说,你这岁数谈爱情,太奢侈了吧。我也不知道我这岁数谈爱情是不是奢侈,可我就是没办法妥协,就算再过10年,我还是相信爱情。只是我可能没那份运气碰得到。为了这份运气,我等了那么多年……
剧中女主角是位剩女,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是她成为剩女的原因独白。也许,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美丽故事,也许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是等待王子出现的公主。然而,在童话里的无忧无虑,在现实中被各种择偶条件、高房贷、高物价所替代。纵观当下,房奴、卡奴、车奴比比皆是,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生活被压缩成了速食罐头,慢慢淡忘了爱情的味道……对于执着于心中爱情而“被剩”的剩女们,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日前一篇题为《大龄女——肉身成“剩”的九宗罪》网文在男性网友中引发热烈讨论。贪、控、拽、挑、盲、悲、狂、玩、比,这九宗罪是文中总结的大龄剩女的罪魁祸首。同时,撰文者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不少女性在交往中要钱、要房子、要车子、要相貌、要身材、要体贴、要关怀、要别人围着自己转、要别人对自己好,可自己呢,既不漂亮、又没钱,还没才气,却拽得要死、挑三拣四。
其实,无论是九宗罪还是七宗罪,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剩女会这么“挑”。试想,如果人人都能遇到自己的Mr.Right,还有谁会挑三拣四?当然,你会说,这世上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怎么可能会找到完美的另一半。当然不会。剩女亦不是完人,但她们只是太现实,太顺应这年头该有的心理而已——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无人不以“物质至上”为守则,一切从私利出发,什么都想要,要到了还要更好的,并乐此不疲——为多拿些拆迁安置费、或多分套房而排队离婚,此为贪;出了交通事故,却满不在乎并自称公务员而要求减少处罚,此为拽;有城市户口却不要,非要迁到农村只为分地、分利益,此为挑;醉酒领导非礼女童,后竟叫嚣“干了又怎么样”,此为狂……可见,这九宗罪可以说是这个年代人们的心理写照,并非只是剩女的错。
而那些在网上成天抱怨物质女的男性才应小心,其实你们才是生活的失败者。嘲笑并不能改变你没行情的现状,而在学会包容的同时,激励自己更努力才是一个成熟男人应有的态度。
也许你会说我是在为剩女找开脱罪名的理由,但你不能否认我说的都是事实。所以,男人们多从自身找原因吧,而剩女们也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快找个温暖的人,组个温暖的家。毕竟,在这浮躁的年头,能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已是万幸。



媒体的聚焦为“剩男”“剩女”平添了焦虑与悲情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剩男”“剩女”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日益增多的相亲节目、影视作品及网络媒介藉由这个话题不断进行炒作,使得问题似乎看起来更加严峻。
有学者评论道,“剩女”作为一个为人瞩目或者“同情”的女性集体,她们寻找配偶以及寻找配偶过程中的狼狈情状,全都作为电视表征的客体,呈现在电视受众的欲望舞台上。[详细]
评论:如何从传播学角度看待“剩女”
2010年11月10日   人民网
“剩女”是当代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究竟“剩女”是而且应当是当代传播的焦点,抑或它主要是传媒出于某种偏向所制造和生产的信息?如果“剩女”确实表现了性别传播的某种偏向,那么,它的生产机制以及其所遮蔽的真实是什么?这一过程透露了怎样的性别地位与性别观念?因此,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剩女”以及对“剩女”的传播,并对当代中国的性别观念和性别传播作出批判性分析。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窥视
有学者曾经这样认为:“媒介对男性和女性呈现的频率有着很大的差别”,“女性被媒介呈现时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①与之相反,“剩女”如今却成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焦点。父母对大龄女儿婚姻大事的啰嗦唠叨,女青年忙里忙外张罗自己的相亲大业,这都让“剩女”似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件十分可助谈资的“大事”:大龄女孩儿哀叹、适龄女孩儿急切、小女孩儿紧张,父母们忙着策划和组织或大或小的相亲会,亲友们则开动了一切人际关系,他们都在交流着一件事:怎么才能将我家的“剩女”尽快最好地嫁出去呢?
当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很多也将“剩女”作为自己传播的“关键词”。本属于女性个体的恋爱婚姻,放置在了几乎所有与此相关的亲朋好友的窥视之下;“剩女”作为一个为人瞩目或者“同情”的女性集体,她们寻找配偶以及寻找配偶过程中的狼狈情状,全都作为电视表征的客体,呈现在电视受众的欲望舞台上。受众的欲望是多元的:它既可以是已婚妇女对走过这段狼狈时光的庆幸,也可以是正在忙于组织相亲的父母们稍事休息后触发的同情,更可以是“剩女”们在异常艰难的相亲路上引为同道的一声叹息。
外在影像呈现与内在本质意义之间的矛盾提醒我们注意,性别传播中的“剩女”现象也许并不是我们日常熟知的、习焉不察的一般性青年婚恋问题。从性别传播的视角考察,我们需要追问:在对“剩女”进行性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准确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剩女”真的是如此紧要的社会问题,还是性别传播的生产与制造?
大众传媒的虚幻描绘
“剩女”为旁人的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给大众传媒的窥视欲望提供了身体。但是对于“剩女”这一女性集体本身,她们之所以被“剩下”,我们的媒介及其传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到底是改善了“剩女”的生存境遇,促进了“剩女”尽快找到自己的美满的婚姻,还是恰好相反?下面我们以中国电视剧所呈现的影像表征为例,从两个方面对此做出批评性分析:
首先,青春偶像剧渲染完美男人,为“剩女”制造了对配偶过高的期待。《男才女貌》里的陆毅(饰演邱石),《奋斗》里的佟大为(饰演陆涛),《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李亚鹏(饰演杨峥),这些角色都是青年俊秀,仪表堂堂。他们或者年少多金,虽身为CEO却多情浪漫、温柔体贴(邱石);或者性情质朴、一往情深,虽然生活艰难却奋斗不止,终于成功(陆涛);或年少纯真,情感虽然曲折却终于拣尽寒枝,得到爱的归宿(杨峥)。这些电视剧中的男主角既给男性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影像表征,更为女性编织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实现的爱情幻象。
其次,家庭伦理剧对悲惨婚姻的铺陈,给“剩女”制造了对婚姻生活的恐惧。审美幻象理论认为,个体是不成熟的甚至空白的,它需要在镜像的他者中获得意义的完形。“主体是在镜像的外在性中寻找到自身的主体性”,“个体在审美幻象及其仪式实践中获得主体性;在镜像及其交互关系中找到意义的完形”。②“剩女”在面对婚姻时,除了自己父母的婚姻可以作为参照之外,最能够成为她们婚姻的镜像观照的,就是电视剧中传播的这种婚姻的幻象存在了。可是我们发现,不论电视剧是否如实地再现了中国婚姻的现实,影像书写的中国式婚姻充满了矛盾、吵闹甚至争斗。总而言之,与青春偶像剧中的浪漫形成鲜明反差,这些中国电视剧中的婚姻家庭是不完满、甚至丑陋和悲惨的。这种幻象描绘,普遍地出现在中国许多广为人知的家庭剧当中。观看这类电视剧之后,女性害怕遭遇这样的家庭,更从潜意识里恐惧自己在婚后逐渐异化成那样一个庸俗无力而又歇斯底里的家庭妇女。如果在一个由媒介传播勾勒的镜像他者中,观察到的婚姻是如此悲惨的未来,你还会满腔热情地投入那样一个无尽的深渊,满怀期冀地结束自己的“剩女”生涯吗?
被相亲节目“伪”关心

一开始这些速配节目打的旗号是为剩男剩女解决婚姻问题,但其实真要上了节目,现实生活的剩男剩女一样不受欢迎,没效果,所以节目才请来了这么多模特背景的托。参加这些节目的无论男女,很少有货真价实的剩男剩女。[详细]
速配节目挤爆荧屏 “伪”剩男剩女忙忽悠
2010年11月10日 16:02山东商报

《爱情来敲门》剧照

速配节目挤爆荧屏
最近,速配节目愈演愈烈,打开电视有四家卫视台都在玩速配,但是比起传统速配节目,这些节目的本质已然发生变化:嘉宾是托,言辞犀利,作秀意味大过相亲、制造话题……如果说传统相亲节目对于炒作与作假还遮遮掩掩,那如今的速配节目娱乐性已经全然盖过功能性。不过,这样的改变对于观众来说接受起来并无难度,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只是不知道大力炒作制造的短暂的繁荣能够持续多久,当这些噱头不再新鲜,如梦初醒的观众会不会毫不犹豫地转台。
相亲嘉宾并非剩男剩女
一开始这些速配节目打的旗号是为剩男剩女解决婚姻问题,但其实真要上了节目,现实生活的剩男剩女一样不受欢迎,没效果,所以节目才请来了这么多模特背景的托。什么是剩男剩女呢?参加这些节目的无论男女,很少有货真价实的剩男剩女,你说马诺、马伊咪这样的20几岁的小姑娘在年龄上根本就不算剩女,现实生活中大把人追,上节目来相亲显然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是为了相亲来的那些人,也并不被节目待见。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是被剩下的,上了节目也一样,甚至更会遭遇冷落。《爱情来敲门》中男嘉宾李江波是莱钢集团高级工程师,现实中相亲的女生不下100人,却因为外形条件过于坎坷一直没成功。李江波在节目中钟情网络红人林家小妹,并为其放弃10万元奖金,在节目中两人终于牵手成功,可是有不少网友质疑两人的条件相差太悬殊:“台下他们两个还不是分道扬镳,谁认识谁啊!”《非诚勿扰》中的另类中性女和女博士每次也只不过是节目的陪衬,站在台上旁观者清,更像是节目的局外人。
每个节目都有炸药包
蔡康永曾说在《康熙来了》中用小S当“血滴子”,让她去哪里她就去哪里攻击嘉宾,速配节目中的嘉宾们的作用也是“血滴子”,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担当了主持人的功效。所以孟非才可以淡定地坐山观虎斗,每次节目就做一点总结性发言。《非诚勿扰》中的马诺:“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 ”“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我去找鞭子去…… ”其实放在现实生活,马诺这些话充其量就是搞笑来的,但放大在电视荧屏上,却成了口无遮拦的拜金女。被网友死揪住不放,倒也成全了该节目日日攀升的收视率。《为爱向前冲》节目中,超级自信男“荣哥”一句“要想红,找荣哥”,一炮而红。《我们约会吧》中同样用了张中媛做炒作,这个刻薄女说话犀利的程度堪比马诺。张中媛绰号小魔女,她的:“他工作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女朋友吗?”“静如处子、动如疯兔”“我就觉得大家都是慈悲为怀。刚出来给他们机会。”等辛辣言论不知道羞辱了多少个男嘉宾。
拼的就是二度创意
以《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一代电视相亲节目,均非原创。《我们约会吧》是引进英国FremantleMedia公司《Take me out》的节目模式,进行版权合作所推出的时尚交友节目,而与之雷同的《非诚勿扰》则是“二度山寨”。之前芒果台因为怀疑《非诚勿扰》抄袭自己,派出舞美师狠狠爆了不少料。但是收视率不及《非诚勿扰》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收视率是王道的时代,谁又会去在意这个山头是谁先霸占的?也有网友对谁更出色的比较并不买账,认为“都是从国外抄来的——只是有先来后到——谁的更有特色而已。”不可否认,这类相亲节目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却是中国化了的节目。不管是哪个节目,都各有特色,但在现今这个赚取眼球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谁能更胜一筹,赚取更高的收视率,则要看谁更能抓住观众的心了。 观众就是爱看真人秀又如何?
各卫视为收视率“互掐”
湖南卫视前一阵怒告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在自己节目之后,有抄袭之嫌,并罗列出白纸黑字的证据:2009年12月,湖南卫视独家引进英国Fremantle公司《Take me out》节目的模式,进行版权合作,播出了婚恋交友类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时间出自今年1月,而两档节目的环节也惊人相似:舞美场景完全一样,人物设置几乎相同,环节设置大同小异……不过网友似乎对于芒果台此举并不买账,认为他们基本上是在嫉妒江苏卫视的高收视。让芒果台在收视率不及对方之余,第二次自尊心受挫。不过芒果台也使出了杀手锏,人气女嘉宾张中媛和马诺复出的时间甚至都惊人相似,只差一天,可见,芒果台和江苏卫视的斗争台上台下都如火如荼地进行。
什么话题敏感就去哪
《非诚勿扰》当然是基本上和钱过不去了。马诺首当其冲,当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却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有几个人敢说的这么理所当然?《爱情来敲门》中的邹开云擅长男扮女装,台下早已小有名气,性别模糊让他上节目本身就有爆点。一些更敏感的问题也让节目一直看点不断,比如《我们约会吧》中一个女嘉宾直接问男嘉宾,“你有处女情结吗?”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马上圆场:这个问题最好不在这里讨论。除此以外,富二代炫富、歧视农民问题、婆媳矛盾等社会现实问题,都在速配节目关注之列,倒不是这些节目多么有社会责任感,只是这些话题实在太敏感,太容易引发观众大讨论,拿到节目上说事,收视率想不高都难。
节目嘉宾互相利用“贼”省钱
选秀节目已经做到了一个瓶颈,但是速配节目才刚迎来人生的春天,选秀动辄数万人参加,想要从中拔得头筹,那真是太难了。但是速配节目不同,固定嘉宾加起来只有20几人,只要口才好,脸皮厚,舍得把自己豁出去,想不红都难。事实证明,马诺、刘云超这样论外形条件并不是多么有竞争力的凡人,经过几期节目的自娱自乐,已经达到了走红的目的。就算是这个舞台不再需要自己,他们也可以借由这个小高潮迎来自己演艺事业的一个巅峰。《爱情来敲门》中的鲁智焰,来自美国,曾参加过《非诚勿扰》自爆28岁还是处男,据知情人透露,其实鲁智焰根本就是模特公司的模特,上节目也只是为进演艺圈找捷径。更何况业内知情人士爆料这样的节目一场的制作费才只有一万,但因为收视率的火爆却引来了各路广告商,为节目赢利多少各方制片人心中有数。在真金白银面前,就算网友舆论一浪盖过一浪,制片方肯定也要豁出去制造新闻,炒高收视率,毕竟,尽可能地榨取价值,才是王道。
节目太火爆小心瓶颈
打开电视一茬接一茬的速配节目已经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何况不同的节目在节目的设定上也都有自己致命的缺陷,《非诚勿扰》毫不掩饰地过度炒作在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已经引发网友情绪反弹。有网友就提出《为爱向前冲》的节目设定本身就有些奇怪,明明是速配节目,非要整得和运动竞赛节目似的,有点不伦不类。女嘉宾不够漂亮也成了网友诟病该节目的一大原因。而《我们约会吧》虽然在环节上和《非诚勿扰》无二,却让观众看得有点平淡,有网友就表示:“嫉妒人家收视率完全没必要。《我们约会吧》的环节设定就不如《非诚勿扰》干脆利落,而且女嘉宾问的问题怎么看都怎么脑残,每次都是何炅救场。”除此以外,太过温吞水的节奏,也让网友大呼该节目尺度太合理,场面太温馨。靠短暂炒作营造的高收视不知道还能支持多久。
被电视剧作品反复消费

电视剧《晚婚》的热播再次让“剩女”这个敏感族群成为焦点。剩女就这样反复被各种影视题材消费着,继而引发社会连锁反应,成了永远被歧视的一个族群,难怪不久前还是剩女的大S称“剩女”和骂人人渣没有任何区别。[详细]
《晚婚》聚焦“剩女”话题 剩女是需关怀弱势群体?
2010年11月07日 山东商报
电视剧《晚婚》的热播再次让“剩女”这个敏感族群成为焦点。只不过《晚婚》中不同的是周晓文用残忍的方式让这群比较“得瑟”的剩女们集体遭遇各种乱七八糟的不顺遂。而该剧的宣传语“对男人来说,结婚结早了,对女人来说,结婚结晚了。到底我们什么时候结婚才合适?”虽然该剧宣传语主打的是男人女人对婚姻的种种不适,但其实该剧宣传的焦点仍旧是倒霉的“剩女”们,剩女就这样反复被各种影视题材消费着,继而引发社会连锁反应,成了永远被歧视的一个族群,难怪不久前还是剩女的大S称“剩女”和骂人人渣没有任何区别。
剩女是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
《晚婚》的主题就是纠正了某些影视剧中美化剩下的女人必定是“极品”这个谬论,但周晓文显然用力过度,剧中的剩女集体失常:曼娟逼婚,等了八年,就差临门一脚,不惜在结婚登记处等男友出现。一切都很主动,登记完了,马上计划着生孩子却又遭遇小三挑战;小姑子李晴因为是三高女人好不容易遇到大学老师后,莫名其妙成了“小三”,陷入苦恋不能自拔;曼婷迷恋虚幻感情,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对她好的人,却又要面对家庭背景的种种不适。“剩女”这个帽子是社会给的,女性还要在这个憋屈的帽子下忍受各种歧视。
在诸多剩女题材的影视剧里,让剩女的生活更加悲催的是周遭人给的无形或者有形的压力。《晚婚》里的奚美娟就每天絮絮叨叨,说起邻居的女儿也要嫁了,因为曼娟的好事终结,还生了病,无形中给了大女儿好多压力。邻居、亲戚,在中国社会里,女大当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大女当嫁》里的小宋佳每天面对一大家子人的明察暗访,也是挫折感重重。当一个女人个人的终身大事成为像待修的自来水管一样的公共事务时,那这个女人势必会显得更加“悲壮”。是向社会压力妥协随便把自己给终结了,还是继续寻觅意中人,这是每个剩女都必须面临的选择。
剩女为何总要遭遇极品男?
相对于剩女们悲催的生活,与之相对的是一大票极品男。他们的出现让剩女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惊喜、各种悲壮、各种惨烈:《大女当嫁》里有不成熟的小男人,追着小宋佳腻腻歪歪没完没了,最后更以死相逼,也有刘德凯出演的这样“老当益壮”的老男人,谈情那是没话说,但奈何前尘往事太多牵绊,想要努力抓住眼前幸福,不太容易。缺乏睿智却又成熟的淡定,剩女这个族群既然已经被社会定义为不怎么光彩的“被剩下一族”,再坚强的人类也会有复杂的心理斗争。何况,似乎现实社会对剩女都有误会,是否到了年龄未婚的女人都算是剩女呢?与剩女倒霉又没希望的生活相比,男人们的选择那是相当得多,《晚婚》中吴劲松是典型的有钱男人,钱多了就觉得一个女人不够他炫耀了,在男人圈里说起来不给力。
过度苦情或喜剧都离现实太远
当然偶像剧里的剩女从来都会遇到对自己死心塌地的白马王子,《我爱金三顺》里的三顺有玄彬,《败犬女王》里的单无双有阮经天,《单身公主相亲记》里的乐彤彤有郭品超,都是一等一的帅哥。编剧的“妄想”果然恰到好处地安抚了没有仙女的貌,只有一把年龄的剩女们。现实生活中的剩女们有没有这么好命呢?缘分天注定,但可能每个人的缘分不一定都会在你期待的年龄段呼之即来。也许真的有人就这么永久性地被剩下了呢?
其实,剩女这事在当今社会是普遍现象,不过大多数电视剧对于“剩女”基本上是走着极端的两个路线,一个是悲观绝望、四面楚歌,比如《大女当嫁》,但同时又过于美化剩女的未来,极有可能让一个女人从乏人问津到桃花朵朵开。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年纪什么都剩不下的女人们若说心里头不着急,那真是太不可能了。当然,基于电视剧得有人看,以剩女为题材的影视剧还是要设计不少皆大欢喜的场面,咬着牙与编剧给的外力:小三、极品男、社会歧视、岁月拼杀,一次又一次败下阵来,仍咬牙扛过,剩女们到了最后还不能看着电视剧喜庆喜庆?这也就是《达子的春天》、《张小伍的春天》这样过于梦幻的影视剧为什么在适龄观众看来依旧很给力。 记者 周宜凝
被盈利机构拍卖营销

日前,某团购网站推出“惊爆价一元秒杀剩女”的团购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网友对这种打着低俗噱头,暗示“一夜情”的炒作方式表示反感。有读者爆料,她们在现场领取了所谓“神秘礼物”——避孕套。[详细]
某网站推出剩男剩女团购 引网友反感(图)
2010年11月10日 15:50渤海早报

绘图/盛哲
据《今日女报》报道,如今团购网站冒出之迅速比雨后春笋还春笋,数量一多自然良莠不齐,为了博得网友眼球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某团购网推出了一个剩男剩女团购,引起了网友的反感。
日前,媒体报道了某团购网站推出“惊爆价一元秒杀剩女”的团购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网友对这种打着低俗噱头,暗示“一夜情”的炒作方式表示反感。在参加了该团“一元秒杀剩女”“一元秒杀剩男”“第一期”活动之后,有读者向记者爆料,她们在现场领取了所谓的“神秘礼物”——一个避孕套后,与“被团购”的“剩男”“剩女”进行了接触,发现这些人与其标榜的“富二代”、住别墅、开宝马车的身份完全不符。
现场爆料:“宝马强”骑电动车
“宝马强”的自我介绍写道:“我是富二代,兄弟们都叫我宝马强,房我有四百平方米的别墅,车我有宝马3系,因为太优秀了,所以我一直单身,可能也是冥冥之中等着你的出现。”
对参加了这次“一元秒杀剩男”团购活动的大学女生荣荣、琪琪(为保护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来说,她们从一开始是出于好奇,想见识一下这个“开宝马3系车的富二代”——“宝马强”。为此,两个女生结伴,参加了这次所谓的“一元秒杀剩男”团购。
但她们“团购”的目标人物一出现,她们两个就被“雷”到了。结果,这个“宝马强”的真实情况让她们大吃一惊。
“他是某房地产公司的一个普通业务员。”说起这个号称“我有宝马3系车”的“宝马强”,荣荣把她打探到的情况一股脑全告诉了记者:“我们开玩笑让他送我们回家,才知道他开的根本不是什么宝马,而是一台某马牌电动车……我们说要到他家去玩,才知道他住出租房里……”
网友声音:活动是“撮把子”生意
消费者荣荣、琪琪觉得,整个活动就是“撮把子生意”。荣荣表示:“那些所谓的‘剩男’,我最气的是那个‘宝马强’,因为我当初就是为了看他才去的,太让人失望了!气愤!”
其他团购网站:团购不是搞噱头
团购网站在2010年集体井喷,已有超过40家长沙团购网站,还有不少全国性大型团购网站也纷纷开辟了长沙站。有优良资质的团购网站一方面希望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强劲对手,另一方面又担心良莠不齐的小网站拖累整个团购市场的名声。记者采访了长沙数个团购网站的负责人,他们对“一元秒杀剩女”也有自己的看法。
对此,团客拉公司产品总监 杨志文表示:“最终只有有实力的,为用户提供最好服务质量的网站能长久生存。(‘秒杀剩女’)这个营销手段,不管格调如何,其本身是违背团购模式的核心价值的,纯属噱头。”
长沙搜团网负责人则认为:“现在团购网站的门槛比较低,团购市场鱼龙混杂,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开的团购网站比比皆是。我的一个顾客告诉我,她们办公室有人在团购网上被骗过,导致她对团购网站也不再相信。”
工商部门:如有欺诈要严肃查办
记者调查发现,长沙团购网站中,一部分团购网站并没有办理相关的证件;声称自己已进行工商营业登记的众多团购网站,能回答出“执照是何时办理”此问题的网站屈指可数,仅有团客拉网站向记者出示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电子版。为此,记者采访了长沙市工商局局长陈跃文。
陈跃文透露:“网站在工商部门备案时,有一项‘网络交易’的类别,但是他们具体以什么类别登记,工商部门不会强制,只要没有超出经营范围的都可以。”对“一元秒杀剩女”的活动以及读者反映的“货不对板”情况,陈跃文回应,该网站是否具备工商营业执照还需要进一步查实,一旦查实有执照,而又有实际的经营行为,也确实有欺诈等现象发生,工商局一定会严肃查办,进行处罚。整理/于岩

对于“光棍节”,虽然有几分单身的落寞,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寂寞生活的调侃。平日大家忙于学习和工作,有这么一个特别属于“单身贵族”的节日,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详细]

光棍节之来由篇
11月11日,被形象地称为光棍节,“11月11日”因有四个孤单的“1”字,和光棍们形单影只的形象很贴切,因而被富于创意地称为“光棍节”,真是妙极。我是去年的光棍节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节日,可是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光棍节是怎么来的,于是查找了一下光棍节的来历,居然有N种版本。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子经历了1000试图结婚的努力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一辈子单身了!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节日-“光棍结”!!他的生日就是11.11。[详细]
光棍节来历的N种版本
2010年11月10日 凤凰文化
第一个版本:
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第二个版本:
据说这个节起源于800多年前,也就是1111年11月11日,那天光棍达到和创纪录的8条。其实,设立这个节是上帝的意思。耶稣诞生那天,也就是公元1年1月1日,第一个光棍诞生了。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一些光棍纪念的日子,可是真正成为节日,则是1000多年以后的1111年11月11日。
第三种版本: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子经历了1000试图结婚的努力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一辈子单身了!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节日-“光棍结”!!他的生日就是11.11。
第四种版本:
“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高校,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光棍节”的气氛渐渐向社会弥散,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们,还举办了“光棍”小型聚会。究竟有没有这个节日?有关专家认为,这只属少数人的另类节日,而非正规节日。
第五种版本:
这个版本的有点意思。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Mala jisi)。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破庙,修士瓦伦丁(Luosiding)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们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鄙视他,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人们禁止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人也要马上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欢天喜地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11月11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光棍节”。
第六种版本:
光棍节不只有一个,还要分大、中、小三个节,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11月11日是大光棍节。

光棍节之调侃篇
中国诸多单身男女调侃“光棍节”
11月11日由于有4个1,所以被称为“大光棍节”,也是最受年轻人关注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光棍节”与年龄无关,与生活状态有关。而对那些年纪已经不小的单身男女来说,过“光棍节”就显出几分尴尬。郝先生是一名在读博士,年近而立却依然没有女朋友。因此,在他的微博里,就多了几分“幽怨”:“你来了就走,只剩下我,一年一年,孤独地过光棍节。”也有趁着“光棍节”与朋友开玩笑的。广西南宁的杨小姐告诉记者,自己给几个单身的“闺蜜”准备了“光棍节”礼物,诸如油条、筷子等等,总之就是让人联想起“光棍”的小物件。[详细]
中国诸多单身男女调侃“光棍节”
2010年11月08日新华网


11月11日光棍节,精明商家借新商机大做广告,网友乐于参与网上大联欢。
新华网南宁11月8日电(记者王秋凤)离年轻人认为的“光棍节”11月11日还有好几天,在一些社交网站上,跟“光棍节”有关的网络签名已经开始被众人转载。诸如“我现在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在这几天找个人结婚,要么几天后过光棍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都有光棍节”等……这些签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幽默的方式调侃“光棍节”。
“光棍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由于有4个1,所以被称为“大光棍节”,也是最受年轻人关注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光棍节”与年龄无关,与生活状态有关。小张是一名大一学生,进了大学,周围没有异性朋友的同学都在讨论“光棍节”的话题,因此,小张也积极主动地加入了“光棍”行列,与三名舍友一起订制了一件背面印着“1”字的T恤,凑成象征“光棍节”的“11·11”,准备在校园里“风光一把”。
而对那些年纪已经不小的单身男女来说,过“光棍节”就显出几分尴尬。郝先生是一名在读博士,年近而立却依然没有女朋友。因此,在他的微博里,就多了几分“幽怨”:“你来了就走,只剩下我,一年一年,孤独地过光棍节。”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普通的签名,也引来不少“粉丝”调侃,如“承认寂寞也是一种勇气”等。
也有趁着“光棍节”与朋友开玩笑的。广西南宁的杨小姐告诉记者,自己给几个单身的“闺蜜”准备了“光棍节”礼物,诸如油条、筷子等等,总之就是让人联想起“光棍”的小物件。
不少年轻人表示,对于“光棍节”,虽然有几分单身的落寞,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寂寞生活的调侃。平日大家忙于学习和工作,有这么一个特别属于“单身贵族”的节日,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

光棍节之无奈篇
光棍节前单身男女晒独居经验:是无奈?是享受?
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就要到了,一个名为《105条独居生活小经验》的帖子这几天在豆瓣网上热传。因其简单实用,很快受到网友们的追捧。单身独居女性没有护花使者,怎么保护自己?网友们也各出妙招:晚归时事先翻出钥匙,不要在开门时耽误太多时间;买两三件男式大T恤、衬衫、长裤等,挂在窗台、阳台等显眼的地方,制造“家里有男人”的假象;碰到晚上爬窗入室的小偷,就算把家翻个底朝天,也要躺那儿装死,不管人家拿什么,坚决装没看见。[详细]
光棍节前单身男女晒独居经验:是无奈也是享受
2010年11月10日 重庆晚报
一个人的生活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享受
光棍节前单身男女晒“独居经验”
一个人生活,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享受。
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就要到了,一个名为《105条独居生活小经验》的帖子这几天在豆瓣网上热传。因其简单实用,很快受到网友们的追捧。
网友晒出 上百条《独居经验》
记者在网上查询后发现,该帖的起源地是天涯论坛一个名为《单身独居的宅人们来分享下生活小经验吧》的帖子。
网友“愤怒的种马”首先晒出了几条自己总结的做饭经验:用微波炉煮方便面比直接用水泡好吃;去超市可多买些五香粉、红烧肉料等调料,炒剩饭很方便……
随后,不断有网友跟帖,增加新的经验。关于做饭,网友贡献的经验包括:冰箱里放一点熏火腿片,不易坏,肉瘾上来了好解馋,也不麻烦;经常煮一大锅白饭,放在冰箱里,用隔夜饭做泡饭和蛋炒饭;添置一个烤箱,洒点调料在鸡腿排骨上,怎么烤都不会太难吃……
如何保护自己 网友各出妙招
网友们还一一列举单身人士的“注意事项”:少看容易勾起过往情绪的东西、少听悲伤的情歌;多配几把钥匙放在值得信任的好友手里;养花养鱼养狗,让家里有点生气;水电坏了直接求助小区保安,因为他们一般都有修理师傅的电话;多认识邻居,跟他们搞好关系……
单身独居女性没有护花使者,怎么保护自己?网友们也各出妙招:晚归时事先翻出钥匙,不要在开门时耽误太多时间;买两三件男式大T恤、衬衫、长裤等,挂在窗台、阳台等显眼的地方,制造“家里有男人”的假象;碰到晚上爬窗入室的小偷,就算把家翻个底朝天,也要躺那儿装死,不管人家拿什么,坚决装没看见。
这些小经验一经晒出,立刻被众多网友称赞实用,纷纷表示要收藏起来,“随时有可能会单身,肯定用得着。”
晒独居心情 也有人说很享受
跟帖中,不少网友除了分享独居经验外,还纷纷晒起关于自己的独居心情,网友“愤怒的种马”一句玩笑话“死了都没人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伤感情绪,跟帖感叹“同感”、“好心酸”。
网友“雨过天晴90”说,半夜找不到一个人说话,茫然地翻着手机上的名字,翻完一遍又放下,“不想去打扰其他的朋友”。
“我本善良”这样描述自己的单身生活:前天去参加了一个群聚会,程序还是吃饭、喝酒———喝酒、K歌———夜宵、喝酒的老一套,从晚上7点一直喝到凌晨3点半,曲终人散,充分体会了一群人的孤单之后,再回家接着感受一个人的孤单……
也有很享受独处生活的人。网友“famaggie”建议大家,与其一个人在深夜抱着枕头听情歌流眼泪,还不如多培养点爱好,把时间用来健身和充电,“空调一开,把地板擦干净,坐在地上边吃零食边看电影,好自在”。
光棍节神秘美食

PEPERO"PEPERO DAY"是韩国光棍节的称呼,直译为“巧克力棒节”。该节日在韩国已有十多年历史。PEPERO(呗呗噜饼干),是韩国流行的一种巧克力棒。1994年,韩国釜山的女中学生们互相赠送这种零食,寓意对方变得像巧克力棒一样苗条。慢慢地,朋友间互赠这种零食逐渐流行开来。如今,在11月11日送PEPERO给好友,单身男女借此向心仪对象表白,已经成为了韩国人大人小孩共同的一种时尚,也使近年来"PEPERODAY"的人气直逼情人节。
光棍节玩法大比拼
“11·11单身节”,为了应对这个略显尴尬的日子,单身群体有的准备参与主题派对,有的无所谓,有的则会消极地封闭自己。其实,这样的节日不必敏感,不必较真。单身吧里点蜡烛:今年单身节,不论是磁器口、洪崖洞、陶然古镇,还是各大商圈的步行街,都推出了“单身吧”,“求友”的暗号都很浪漫:在自己桌前点亮一支小小的红蜡烛;或者放置一个毛绒玩具,说不定在悠然品茗间,你的“另一半”就会飘然而至。


所谓“剩男”如是说:没有爱情 宁愿“光着”
在采访中,一位张姓先生认为,为了找到那个真心对自己的女孩,他愿意顶住压力,再等下去,“我相信爱情,盼着有朝一日能遇到,遗憾的是,她一直未出现。一切随缘吧!”“没有爱情、没有合适的,宁愿‘光着’”,已经成为男光棍群体的共鸣。[详细]
剩男剩女“压力”减轻:我“光”着 我快乐(图)
2010年11月10日 黑龙江晨报

光棍节漫画
专家:社会宽容度增大 剩男剩女“压力”减轻
上世纪80年代初男女青年恋爱大都经人介绍,恋爱时的“压马路”或“数电线杆”也是低调进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参加征婚为主题的活动时仍很“羞涩”。进入2000年后,相亲活动越来越多,近几年,哈尔滨市不时就会出现万人规模的相亲会。征婚模式越来越有创意,广播、电视、报纸中的征婚言论也越来越大胆出位。与之相对的,征婚动静儿越来越大的同时也消化了一部分剩男剩女的恐慌,让这部分群体看到一丝希望——“同盟军团”扩大,自己不是单兵作战,婚姻压力减弱,对待感情似乎愈发淡然。
1、“纯光棍”不太多
记者在网上通过QQ以随机调查的方式向某单身群里的50余名网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做个“光棍”快乐吗?在收到的4个回复中,31人表示很满足于现在的“光棍生活”,其中26人表示自己身边有恋人或者性伙伴。而回答自己是“纯光棍”,并为此感到苦恼的,仅有5人。
据了解,单身性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和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很多人是通过网络认识他们的异性朋友,甚至性伙伴的。许多单身者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将其中一部分由知己变成恋人,过着“似光非光”的光棍生活。如今,大部分人只把网络当作单纯的友情纽带和开始,不再涉及私情。
既然有人将大龄、尚未结婚的光棍男女称为剩男剩女,那么,多大年龄才算剩男剩女呢?有人说25岁,有人说28岁,还有人说,“年龄不是问题,关键看心态。”那光棍们的心态到底如何呢?
2、男光棍:“没有合适的,宁愿‘光’着”
在采访中,记者接触的几位男光棍年龄在28岁-38岁之间,虽然社会对男女晚婚的宽容度各有不同,不过即使是男人,到了这个岁数还“光着”,也早成了父母们的心病。
在哈市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张先生,阳光帅气,28岁,单身。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几年奋斗下来,他也算小有成就,但唯独在岁月流逝中错过了爱情。独自在异乡打拼的他,最大的苦恼竟然是回家过年。“最怕听家人的唠叨呗,为什么还不找个女朋友,早点结婚之类的。”每年春节张先生回家,面对关心自己终身大事的亲人,总不好多说什么。“现在的人都很现实,条件不好的时候,怕找了女朋友不能给人家好的生活。一路打拼下来,我的条件改善了,有时又会烦恼人家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房和车呢?”张先生认为,为了找到那个真心对自己的女孩,他愿意顶住压力,再等下去,“我相信爱情,盼着有朝一日能遇到,遗憾的是,她一直未出现。一切随缘吧!”
“趁还年轻,好好玩几年,何必自找麻烦往‘围城’里跳呢”。已经33岁的小凯说,总是认为自己还年轻,而身边很多同事、同学都结婚了,他自然也会听到不少夫妻诉苦。“只要出去喝酒,就会听到哥们儿抱怨自己活得多么无奈。恋爱时满眼全是优点的那个人,怎么一下就变得小心眼、计较,甚至不可理喻了呢?看着他们这样,我宁愿过着我的光棍生活。”洒脱的小凯,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和一些单身朋友去户外骑行、摄影采风等活动上,逍遥自在。他说,“如果有缘,找个志同道合的,还是会选择结婚。就是因为相信爱情,在她还没到来之前,我是不会为了任何其他理由去结婚的。”
“这年头,谁也不是谁的谁,谁都可以离开谁!”“一人也不见得是世界末日,二人世界未必意味着地久天长。”“有时间长吁短叹,不如一人外面玩转精彩!”这是记者遇到的多数男光棍对目前生活的态度,“没有爱情、没有合适的,宁愿‘光着’”,已经成为男光棍群体的共鸣。
3、女光棍:“心态好才是真的好”
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男光棍中有人坚决将爱情进行到底,而女光棍们的日子也过的自得其乐。
在道里区爱建路上的某小户型公寓里,记者见到了32岁的女光棍单女士。充满生活情趣的单女士和那些已婚主妇一样,将自己35平米的小窝布置得绿意盎然,绿色植物、写意水彩画、各种可爱玩偶,温馨浪漫。整间屋子打扫得干净、有序,丝毫不见单身生活的零乱和落寞痕迹。单女士说,自己9年前大学毕业,为了和当时的男友长相厮守,来到了异乡哈尔滨辛苦打拼。谁料,身处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原本充满爱意的一对,在纠缠了8年后却以分手告终。“当时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他走了,我连死的心都有。”单女士说,不过繁忙的工作和身边的朋友拯救了她,一年后,她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过去的,只能过去了。现在的我,心态很好,生活自给自足,友情、亲情一个都不少,很开心。”但单女士也坦言,每次家乡的父母来看她,还是会叮嘱她早点找个好人把自己嫁出去,反倒是她很豁达。“每次爸妈来,我都用自己最好最积极的一面去迎接他们。这样是想告诉他们,不管未来怎样,我现在很坚强、很好。”
雯雯在某金融单位上班,薪水很高,人也漂亮,虽为白领丽人,可“奔三”的她依旧孑然一身。“习惯了”,面对别人的询问,雯雯很坦然地表示,暂时还不打算结束自己的小资生活。“未婚有未婚的快乐,结婚有结婚的烦恼,各自选择不同而已,就像那首《别让情两难》的歌中写的,‘别让情两难,别把梦锁上’,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年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心态要好。”在雯雯看来,为了世俗压力而草草结婚,那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4、心理专家:宽容度增大,剩男剩女面对压力小
对于时下剩男剩女的婚姻态度,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张大生认为,“剩下的都是优秀的”这一观念在大龄青年中比较流行。同时,由于学业、就业压力等因素造就了很多“白骨精”,一旦拥有高学历、好工作、高工资后,青年们的独立生活技能增强,对于家庭的依赖感降低。能否独立生存在这个时代已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而在占据了独立生存的优势后,不少未婚青年选择独立生活的空间也越来越宽泛,茶室、美容、健身等场所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温床”。有了独立活动的空间,也可暂时远离来自家庭内部的催婚压力。同时,社会开放后,性解放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们的性压力。
社会对于单身者的宽容度增大,令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单身者的“同盟军团”不断扩张。对此,张大生认为,对家庭和感情的渴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感受,“乐呵呵”的单身者实则可看做是一种“反向形成效应”的体现,其内心多是对情感生活的强烈渴望。

所谓“剩女”如是说:未婚有未婚的快乐
采访中,已经“奔三”的雯雯很坦然地表示,暂时还不打算结束自己的小资生活。“未婚有未婚的快乐,结婚有结婚的烦恼,各自选择不同而已,就像那首《别让情两难》的歌中写的,‘别让情两难,别把梦锁上’,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年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心态要好。

统计数据如是说:单身作为生活方式影响扩大
单纯看数据,就会感觉到那一种步步紧逼的攻势--单身生活方式向传统生活方式步步紧逼。中国单身者以及单亲家庭数量正在急剧增长之中。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西方和东方的影响同样地在扩大,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详细]
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本文摘自:《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作者:葛红兵 胡榴明
1、“异端”的壮大
有这么几个数据显示英国近30多年来单身家庭和传统家庭的比例变化情况:1969年,英国单身家庭和传统家庭的比例为14%;1993年为27%;1995年为30%。也就是说在1995年英国每100户家庭之中就有30户是单身家庭,比1969年,也就是比26年前增加了一倍还多刘达临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单纯看数据,就会感觉到那一种步步紧逼的攻势--单身生活方式向传统生活方式步步紧逼。中国现代尚没有全国性的有关单身者人数调查的数据,但是,正如本书的前面几章所分析的,中国单身者以及单亲家庭数量正在急剧增长之中。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西方和东方的影响同样地在扩大,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
“当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异端的时候,我只能发现一个标准: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的眼里都是异端。”斯·茨威格:《异端的权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西方社会是在弱势群体的整体攻势中发展起来的,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之后,已经渐渐地习惯接受少数者选择生活的权利和尊重少数者的文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身者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异端的代名词,相反成了主流社会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权益在西方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反之,也就是说单身者在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各项权利的过程中也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他们的文化观念,他们的生活选择,渐渐地被主流社会所理解,进而对主流社会的观念--其中包括主流社会对单身者的观念以及主流社会对婚姻生活的观念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单身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从1980年代以来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势,尤其是在城市。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婚姻才是性的惟一合理的背景,认为只有婚姻才是惟一合理的两性生活的形式,现在人们习惯于认为,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个人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仅主流生活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保护,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的财产继承、受教育、人格权益等,这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人的共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单身者文化在主流社会不仅获得了存在的权利,而且获得了展布的机会,它们正在日益重要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选择。
单身者及其生活方式,并不是天生而成的。一个人出生到这个社会上,他所受到的最初教育大多不会是独身主义的,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总是抢在“异端邪说”的前面,灌输于每一个人的人生初级阶段,进而形成“传统优势”,这使一个人接受新锐的、反叛的思想变得很不容易。既然如此,那么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受到单身文化的影响呢?一方面是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庭生活方式给人们以失望的感觉,愈来愈多的现代人抛弃了传统的家庭生活而选择了单身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单身文化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的缘故。这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主流社会形成了大规模冲击,由此逐渐形成单身群体的亚文化,而壮大了单身群体的社会影响,继而形成了单身文化潮。
2、负面影响
关于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我们有一些调查资料如下。据某市妇联内部数据透露,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城市家庭发生家庭暴力事件的比例接近于22%,也就是说平均每5户家庭就有一户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夫妻吵架、斗殴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妇女身心受创的重要原因,其中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2000年上半年,上海有报道的家庭情杀、情伤案件就达4例,一例为丈夫酒后与妻子争吵,突然发难杀死妻子后投案自首,一例是丈夫尾随坐“连襟”指其妻的妹夫。的车回家的妻子,进而将“连襟”和妻子双双杀死的案件……每一起案件都是惨绝人寰。可以设想,在这样的婚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或者看到这样的家庭结局的人,会是以怎样的心情怀疑婚姻家庭存在的意义。这里我们以美国发布的参考数据作为我们这一问题的佐证,据报道,1990年代以来每年有2 500个美国妇女被丈夫、前夫、情侣所杀,据美国司法部统计,夫妻打架95%由丈夫挑起,被打的是妻子,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妇女热线电话家庭告状居全国之首,80%的电话是家庭暴力中被殴打的妻子打来的。资料显示,美国社会平均每4个妇女之中就有一个妇女受丈夫欺侮和虐待。美国社会学家认为这个统计数据表明家庭暴力程度已经超过社会、经济、宗教、人伦所能够容忍的极限。资料引自1994年12月号《世界博览》中《辛普森谋杀案的冲击波》一文。
当然,“家庭暴力”只是婚姻家庭生活阴暗面的一个侧面而已,婚姻家庭本身尚有其他方面的危机。如, 2000年7月中国广东省政府出台“禁止'包二奶'现象的惩罚政策”,说明“包二奶”现象在广东已经发展到剧烈的程度--家庭中夫妻彼此不忠婚外恋比比皆是,也能使婚内人士对婚姻生活失望。1999年中国广东电视台的妇女节目搞了一个“单身女人问答”的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当场征询现场观众意见的题目是:“单身生活好还是传统的家庭生活好?
得到在场的几乎所有已婚妇女的回答是:“单身生活好!”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单身文化之所以冲击主流文化,并不是因为民众都已经普遍地尝到了单身生活的好处,而是因为民众普遍地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和恐惧。当他们对现实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之后,他们将单身生活想像得异常美好,希望自己过那一种单身的简单的浪漫生活。
家庭生活的百无聊赖也是婚姻吸引力减弱的原因。冗长、繁琐、劳累的家庭生活日复一日,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家中成员每一个人都处于难耐的厌烦之中,没有起伏、没有波澜,没有故事,死水一潭的家庭生活模式让崇尚速度、力度和激情的现代人深感失望。2000年3月26日,电影《美国丽人》获奥斯卡四项金像大奖。这是一部描述婚姻家庭问题的社会伦理片,故事从中年男人和女人婚姻家庭的危机入手,对困扰20世纪末期人类的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刻辛辣地揭露和分析,让亿万婚姻内外的男女深受教育和感动。其原因是该电影对中年中产阶级家庭的婚姻生活的描写非常逼真:无聊、无味、无趣,进而是没有意义,人们难以从中体验成就感,不仅如此,就是最起码的家庭温馨和男女亲情也很难体会得到。影片大受欢迎的程度表明了它所道出的绝非个别的事实,而是世界上千百万个家庭共同面临的困厄。编导者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也的确找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除了让观赏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家庭婚姻的传统体制更为绝望。
堡垒从内部攻破,数千年的婚姻家庭的古堡在现代社会露出了它千疮百孔的痕迹,很多已婚者和离婚者,以亲身经历在诉说着婚姻和家庭的无奈和不幸。单身文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也许是因为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失望,单身文化在某些方面被主流文化夸张了,它的优越性已经在形成一个新的神话。例如,中国当下的白领杂志、城市消费型刊物,无不以单身者的故事为自己的基本样板,也许它们的宣传(单身贵族生活方式)真真假假,但是,它们正在努力地宣传着单身生活的方式,这一点却无可置疑。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更加影响到我们的主流文化。
文化学者如是说:不应把异己者当做异端
“当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异端的时候,我只能发现一个标准: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的眼里都是异端。”斯·茨威格在其著作《异端的权利》中如是说,他的话恰为剩男剩女们所受异样关注作诠释,尊重异己者是他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