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典故:脚的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03:28
 

 

 

 

粤惠★河蟹 2010-12-20 21:31:18

天地,有没治疗脚底骨刺的好办法,现在好像很难处理,

粤惠★河蟹2010-12-20 21:33:17

我现在有骨刺,查了很多,没有很好的办法,医生都觉得没什么办法

 

 

 

 

 

    西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人的直立,直立导致人体的所有压力都压在脚和脚踝上,所以脚承载着人体的全部体重,对人非常重要。



 

    对人体来说,上边最脆弱的是颈椎和咽喉,中间最脆弱的是腰,下边最脆弱的就是脚踝,所以脚踝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



 

     需要强调的是,颈椎是不可以受寒的,腰和肚脐也不能受寒,脚踠还是不可以受寒。人体的这三个关键点都是枢纽之地,都不可以受寒。一旦受寒,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所以,泡脚时即使泡不到小腿,也一定要泡到脚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

    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脚的经脉循行。首先,脚面的经脉从里向外分别为:

        

              

 

 



 

              这六条经脉上的穴位相当多。

 

    人的手和脚都属于末梢,所有的经脉都是阴阳交通,从末梢完成。末梢上有井穴。井穴意从何来呢?井是生发之地,它的气血很薄,但是气血薄并不见得作用就小。这就好像我们说到子时是一阳生,但不能小瞧了这一阳,阳能生发多少全看生发之地。所以我们要把井穴保护好。

 

    那么,这个生发之地是怎么生发的呢?

 


     就拿胃经为例,胃经走脚时主要走足二趾(大脚趾旁边的脚趾),但它分出三支,一支入脚二趾的内侧,然后走内庭穴;一支入中趾的外侧;一支终于大趾之端的隐白。

 


    这就是“阳明胃,太阴脾”,阴阳的交通就是在隐白这个穴位上。胆经走脚第四趾外端的指甲旁边一点,这里有一个穴叫窍阴。

 

 


            膀胱经是走小脚趾外,最外边的穴叫至阴。




          

    脾经是走隐白穴,肝经是入大趾。脚面上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叫三毛,每个人脚上的这个位置都会长着几根毛,所以叫三毛,旁边有一个穴叫大敦穴。

    肾经起于足小趾,然后走至足心,从这里起,是肾经第一个经穴“涌泉穴”。

 

             



     脚后跟主要循行的经脉是膀胱经和肾经。

 

    如果我们的脚后跟十分疼痛或者是更年期足跟痛,就感觉好像长了骨刺一样痛,但是又查不出骨刺,那么这种毛病主要与肾经和膀胱经有关。

    这个病证在暗示着人到更年期了,会逐渐出现精亏血少的情况,同时还意味着阳气大虚,这也正是造成足跟痛的两个原因。

    ◆足大趾外翻肿胀

    足大趾外翻肿胀是脾经的问题。如果脚下特别热,是肾经的问题,是因为阳气收摄不住,即将外散所致。足小趾热一般来讲跟膀胱经有关,治疗这种病也是要取委中穴。

 


    ◆脚部浮肿

    如果脚部得了水肿病,就是脚部浮肿、肿胀的话,属阳气无法代谢湿邪,可以将葱煮水,然后把脚泡在里面,这种葱水散邪的作用非常强,可治此病。


    ◆脚气与脚臭

    目前困扰大家最多的脚病是脚气的问题,年轻人往往还涉及脚臭的问题。



 

    中医认为,脚气和脚臭都是湿邪下注所致。人体的湿邪总要有一个出处,否则就全都憋在体内了。而人体中湿邪的疏泄渠道就是通过脚上的井穴来散的。

    一般的脚气可以不治,因为这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疏泄现象。当然,像传染性真菌的脚气还是要去治疗的。

    另外,年轻人脚臭也不算病,这是向外代谢的功能过强和身体比较健壮的表现。只有身体健壮的人才会脚臭,老年人一般不会脚臭,他们的代谢力已经很弱了。



 

    古代的药王孙思邈曾给脚气病开过一个特别绝的方子——喝白皮粥,就是喝点带糠皮的粥。这个方子很好。在孙思邈死后好几百年,西方医学家才发现从谷物的糠皮里能够提取出维生素B群,专门治脚气。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与其吃维生素,不如喝点糠皮粥。我们现在的饮食结构吃的粮食太细了,要多吃点粗粮。

 

     中国人历来主张养生,我们先来看一下养生的“养”字。

 



          


    “养”字就是一个人拿着鞭子赶着四只羊,我们要把羊养好,既不要让羊跑了,也要给它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养住。

    中国的养生之道就是要因循人的本性,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保护好脚,所以我们每天晚上都要洗脚;二是要让手动起来。人的手和脚都能动起来,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养生要天天洗脚,而外国人却认为要天天洗澡呢?

 

 

    这其实涉及一个人种的问题。东西方人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不仅穿露脐装,还不拿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坐月子”当回事。她们认为月子没什么好坐的,不让洗澡、不让洗头、不让吹风、不让穿凉鞋,搞的浑身臭烘烘的,这实在难以忍受,认为家长的劝告都是唠叨、是废话,并且还很振振有辞地说,西方人就不坐月子,一生完孩子就喝冷饮,人家也活得好好的。这就说明人种的不同了。

    西方人到现在餐具还在使用刀叉,他们主要的正餐是吃牛肉。按照中医的说法,“鱼生火,肉生痰”,这样的一种饮食方式最终导致他们身体内的湿气很重,所以西方人身上才会有那么多毛,他们要用毛的开泄作用把身上的湿邪代谢出去。

    而我们中国人一开始就是用筷子,吃的都是纤维类的食物,所以东方人的皮肤很细致、很紧凑,饮食结构非常符合人体的本性,不用去除那么多湿邪。

    所以,生活方式的不同和身体情况的不同,就决定了西方人需要天天洗澡,他们的毛孔粗大、体毛多、体味浓,总要喷香水;而中国人根本就不需要喷香水,我们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女性身上本身就有一股清香。


 

    脚部养生:

 

   春天洗脚可以“生阳固脱”,既能生发阳气,又能避免过度外散;



 

     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过度开泄,湿邪都会外散,用偏热一点的水洗脚的话,就能够去除湿气,把暑湿都代谢掉;



         

 

    秋天洗脚可以润肺,对人体会有一个滋润的作用;



 

    冬天洗脚叫“丹田温灼”,冬天用热水泡脚能够使我们的下丹田产生温煦的感觉。

    这就是洗脚对人体的诸多好处。在洗脚的过程中要学会左右脚的移动、按摩,让每根脚趾都能充分活动。

    关于洗脚还需要说的一点是:每天睡觉前最好都能好好地洗一下脚。洗脚最好是用热水,而且旁边要备好热水,不断地往里续,这样水温能够一直保持住,最好泡20分钟左右,等到感觉到身体有一点微微出汗的时候,就等于肌肤腠理都开泄了,这时就可以上床睡觉了。这对治疗失眠也是非常有效的。

    结合中医文化和中医医理,我们从头讲到了脚,把人体从头发到脚趾的主要问题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描述和梳理,以及当某些问题出现时,应该如何去应对、有何注意事项等。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本书,掌握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做好自我保健,延年益寿。

 

 

 -------------------------------------------------------------------------------------------------

 

 



  经常遇到来看足跟痛的病人,他们一进诊室就说:“大夫,我脚跟痛,想拍张片子看看是不是长骨刺了?”在他们的眼里,认为足跟痛就是骨刺“扎”的! 

     

      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足跟痛的病人,有的有跟骨骨刺,有的则没有,另外有跟骨骨刺的人并不一定出现疼痛。其实,足跟痛是由于跟骨及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足跟痛的原因、特点、治疗方法和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足跟痛是怎么形成的?


      足跟痛医学上称之“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及肥胖的女性。导致足跟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而不同的疾病又有各自的特点:

 

 




      1、跟下脂肪垫炎:我们人类在跟骨下方有一个脂肪垫,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震荡,缓解重力对跟骨的冲击。如果脂肪垫受伤,比如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硌伤,或由于长时间站立行走的压迫刺激,就会使脂肪垫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甚至增生等改变,从而出现跟下疼痛。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跖筋膜位于足下方,起自跟骨结节前下方。如果长期站立工作,或因扁平足,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前下方处,因反复的牵拉刺激会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日久还可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在其周围有许多小滑囊。如果外伤或劳损,如穿鞋摩擦或长时间走路,就可导致滑囊发炎,出现疼痛。
      4、跟骨骨骺炎:该病多见于6~14岁的少年儿童,由于过多跑跳或运动不当所致。
      5、其他: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等,均可以导致跟部疼痛。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中医学把足跟痛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类:


     1、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3、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足跟痛有什么特点?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压痛明显,牵扯足底跖筋膜可使疼痛加重。有跟骨骨刺者,X线片可见增生。但跟骨骨刺的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跟痛症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疼痛可因走路过多而加重。局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

 

          

      4、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可现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5、其他: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的跟部疼痛散在,压痛较广泛,久走久站后会加重症状。

              

      足跟痛如何治疗?


      足跟痛是由劳损和退变所致的以跟骨周围或跟骨下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证候群,其治疗方法颇多,但封闭、理疗、中药熏洗等保守治疗易复发,而手术治疗因需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创伤大,有的方法尚有争论… 。采用中医九针(如:拨针、刃针、针刀等)微创闭合松解术,通过定点刺入压痛点,将局部变性挛缩的腱膜部分切断,缓解张力,减轻局部应力,是目前治疗足跟痛较好的疗法!

 

 

    足后跟痛的治疗小偏方:

 
     1、新鲜苍耳治足后跟痛有特效 ;具体做法是:将鲜苍耳叶数片垫于袜内足跟处,24小时更换新叶一次,通常七次可愈。

 
     2、石揉治足跟痛:用石头蛋揉患处(石头小鸡蛋型)。开始先轻些逐渐加重,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一个月时间痊愈。 


     3、治多年脚跟痛::"针麻"20克"湖脑"50克(中药店有售),"针麻"捣碎与"湖脑"合拌一起,分五份装入缝制好的小布袋里,每次1袋垫在脚跟痛点上,一周换一次,用四至五次即愈. 


     4、指甲草(又叫凤仙花)根茎煮水治脚跟痛 :找五六棵约30厘米高的指甲草根茎(只用根儿),枯萎的最好,洗去泥土的,放入搪瓷或铝制的洗脚盆里,加上可漫过脚的水煮开后,添一小勺盐,稍微搅一搅就可以了。开始水太烫,可先用一个棉垫盖上盆,脚伸进去熏一熏痛处,稍后就要反复洗泡,直至水凉为止。第二天加点水煮开继续洗。一天一次,连续五次,痛的感觉就渐渐消失了。 


   5、治大脚趾根部关节骨质增生:用醋两大碗(以便没过脚面),一两干黄花菜放醋里,用慢火煎熬至黄花菜涨开,用来烫脚,两三次就好。

 

   中医验方

 

  验方1 大黄独活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牛膝、透骨草各30克,芒硝5克,陈醋250克。

  【用法用量】上方前六味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冷水约3000毫升,煎开约半小时后取出药包,把药液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醋搅匀。熏洗时,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交替热敷痛处,待水温降至50~60℃时,将患足浸入盆内浸洗。若水温下降可加温再洗,每次洗约1小时。每日1~2次。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软坚散结、除湿通络。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跟痛症。

 

  验方2 熟地山药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熟地12克,山药25克,山萸肉12克,桑寄生12克,牛膝9克,木瓜12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主治老年人足跟痛(肝肾精血亏损)。

 

  验方3 苏木红花汤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苏木、透骨草、红花,七叶一枝花各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汤加食醋泡洗患处。

  【功能主治】主治足跟痛。

 

  验方4 艾叶冰片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艾叶20克,海桐皮30克,肉桂15克,炙川乌20克,炙草乌20克,威灵仙20克,透骨草30克,红花15克,川牛膝20克,川柏20克,冰片15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

  【用法用量】上药(除冰片外)放入较大容器内,加水浸没半小时至1小时,再加水适量,煮沸后再煮15—20分钟,去渣留汤。加入冰片搅匀,趁热将换足置于盆上熏蒸,待药汤降温适度,放入患足外洗,时间超过半小时。每日一次,每剂用2次,10次为1疗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温经除湿。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验方5 大黄川芎治足跟骨刺

 

  【处方组成】生大黄、川芎、栀子、姜黄、白蒺藜、红花、桃仁各50克。炮穿山甲、全蝎、郁金、生牡蛎各30克,冰片15克,陈醋适量。

  【用法用量】将上药研为极细末,过100目筛后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沫40克,以醋调成膏状,外敷于痛处,覆以塑料薄膜,外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主治足跟骨刺。

 

  验方6 白芥子治跟骨骨刺

 

  【处方组成】生白芥子适量。

  【用法用量】研粉备用。取白芥子粉适量,加醋调成稠膏状.敷予患部。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主治跟骨骨刺。

  【宜忌】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验方7 熟地牛膝治跟骨骨刺

 

  【处方组成】熟地、狗脊、牛膝、赤芍、威灵仙各9克。丝瓜络15克,鹿角胶(烊化)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温阳补肾,活血止痛。主治跟骨骨刺。

 

  验方8 南星半夏治跟骨骨刺

 

  【处方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细辛各等份,鸡蛋清适量。

  【用法用量】先将前4味药研为极细沫后,装入瓶内备用,用时,以鸡蛋清调药粉成糊状,外涂患处,卧床休息。每日换药1次。另可用黑膏药或凡士林等,在火上烤化,掺入药粉适量调匀,趁热贴患处,外用绷带或者胶布固定。3~5天换药1次。

  【功能主治】主治跟骨骨刺。

   

               

      足跟痛病人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1、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穿鞋要略: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
伤。

 

 

                                     只供参考(*^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