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8小时班最新招聘: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26:17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前  言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地域特征,决定了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需要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
2010年11月,中共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情认识,从武威生态条件严酷、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处于全省发展后进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打破城乡和行政区界限,在优势地区聚集要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为了科学指导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在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中心城区,29个乡镇(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共涉及364个行政村,总人口88.91万人。总面积2484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
规划期为2010年—2030年。近期为2010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一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武威市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图1),核心区范围基本涵盖了武威市中部绿洲区的核心地带,是武威长期以来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区。核心区集中了全市现状约49%的人口、59%的GDP和64%的工业增加值。
 
第一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G30线)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卫)线的交汇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2、土地条件良好。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15%,其中耕地面积统计为382万亩。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年变更后面积达676.5万亩。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还需压减农田灌溉面积164.5万亩,可变性为生态和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2%,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3、光热风资源充沛。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608-3135小时,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127-139千卡/平方公里。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
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240万亩,规模养殖户达12.57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4A级景区2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6、人力资源充足。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3.2万人。全市人才总量13.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万人,技能人才5.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00多人,社会工作人才6800多人。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40多万富余劳动力。
专栏1 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
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西南部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
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包括8个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3个产业基地: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经济林果。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
3、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5-8公里。城镇化率为42.1%,虽高于全市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
4、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缺乏有序组织。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3元,低于全国5919元的平均水平。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
5、单向线性交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G30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优势条件对区域带动力弱。
第二节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GDP总量仅占全省的5.6%,列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1.7%,在14个市州列第12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5.5%,列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6位。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相比差距更大。(表1)
表1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指  标
甘肃省
武威市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常住人口(万人)
2557.53
181.51
361.62
46.41
23.19
GDP(亿元)
4119.46
228.77
1100.39
210.51
183.91
人均GDP(元)
16107.2
12603.7
30429.5
45358.8
79305.7
财政收入(亿元)
745.25
12.96
304.13
23.49
26.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69.4
75.36
545.11
37
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188.55
11551
14061.84
17679
1674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424.7
4551
4587
5953
7865
2、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44%;凉州城区(含武南镇)人口26.07万人,占市域人口比例不足15%;城镇化率为27.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6个百分点。凉州城建成区面积30.55平方公里,仅占市域总面积的0.09%。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弱、承载力差,无力接纳较多人口和向近郊、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的发展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品质低、规模小。武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差,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的空间狭窄,与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市相比,接纳外来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很弱。(表2)
表2 2010年武威与三市城镇化发展比较
名称
指标
武威市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城镇化率(%)
27.56
65.02
59.32
90.32
建成区占市域面
积比例(%)
0.09
1.20
0.35
2.96
3、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在市域内无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特征明显,缺乏行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0.0∶33.6,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仅占GDP的26.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仅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4%。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反哺农业的条件不具备,造成了农业附加效益低,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就业渠道不畅。(表3)
表3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
指标
甘肃省
武威市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产业结构
14.5:
48.2:
37.3
26.4:
40.0:
33.6
3.1:
48.1:
48.8
5.3:
79.3:
15.4
1.3:
80.4:
18.3
工业增加值
占GDP (%)
38.90
26.43
36.26
72.38
77.99
4、城乡公共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差、密度低,路网配套程度落后。全市尚有76.16万人未使用自来水。农村居民点水、电、路等设施集中配套程度不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存在大量危房。全市约35%的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高,城区学校班额超大、负担过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医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突出。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多数乡镇缺少图书馆、体育场和健身器械,广播电视尚未实现全覆盖。
5、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市可用水资源总量仅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仅550立方米,不足甘肃省的1/2、全国的1/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20立方米,仅为甘肃省的1/2、全国的1/8。人口密度达56人/平方公里,远远高出联合国人口临界指标,占到河西五市人口总数的37.8%,土地资源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沙漠化严重。沙漠面积3090万亩,荒漠化面积3830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矿产资源少,已探明储量的资源仅有16.7亿吨煤炭、4.3亿吨石灰石和9.8亿吨石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与约束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尖锐。
6、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三县一区中,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古浪县属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天祝县是高寒藏区,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凉州区是农村人口密集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年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47.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9%。有5.2万人仍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深山区。天祝县、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72.7元、761.7元。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武威地处内陆,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迟缓,不仅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落后于西部及甘肃省整体发展水平。在不进则退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亟需探寻适合武威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国、全省发展趋势来看,武威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随着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能源紧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巩固加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国家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西部将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2、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10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43号),确定了甘肃省发展的战略定位并进行了工作部署。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武威市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发展思路作出调整和深化。生态保护方面,要求武威等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加强防沙治沙,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支持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眼于公路、铁路、航空、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无疑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武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加快流域内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加快走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路子,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
石羊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6.59亿立方米。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6年2月,甘肃省政府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47.49亿元,分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实施。
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规划基期的0.98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六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9.72亿立方米减少到8.8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7.47亿立方米减少到4.18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六河水系中下游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以2010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为标志,近期治理目标基本实现。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人工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青土湖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夹河乡黄案滩关闭的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民勤盆地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远期治理目标:到202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2010年的2.5亿立方米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2010年的8.82亿立方米减少到8.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稳定在2010年的4.18亿立方米。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力争北部湖区出现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2011年7月,水利部通过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将规划后10年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移民、水资源管理措施等治理任务集中在前5年实施。
4、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了两市之间产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平台,借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增强武威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核心区东接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市域内天祝县进入兰白经济圈,增添了借助“中心带动”优势,形成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以及面临周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重大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在G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图2武威交通区位
专栏3 金大快速通道
起于凉州区西南部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在丰乐镇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终点在古浪县东北部大靖镇与营双高速公路相接,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通道贯穿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凉州城区及凉州区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古浪县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等29个乡镇和黄羊河农场、马路滩林场,联通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等8个工业园区,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等3个产业基地,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2个现代物流中心,惠及人口近90万人。全线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全长158.24公里(其中主线124.8公里),估算总投资45.58亿元。项目于2010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完成主线路基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全线工程,投入运营。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图3 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了武威市带状区位优势度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图4 组合城镇发展的“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
(资料来源:吴良镛先生手稿)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使广大农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特别是通过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户籍等制度改革,迁入南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大量贫困农牧民,减少农村自然村落,推进生态建设,便于形成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核心区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融合、城市与农村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繁荣进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建设、率先发展、率先富裕,必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
第二章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生活条件好、功能设施全的小城镇集群;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企业规模大、品牌形象优、产业竞争力强的工业集群;以绿洲区域为基地,建设一批节水效益好、科技水平高、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中心区域为重点,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发展同步、资源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坚持合理聚集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促进人口、经济向中心城区、中心镇集中,努力构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促进共享发展。以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服务设施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赢发展。以建立开放型经济为重点,积极扩大与周边省区合作,加强与省内区域组团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近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十二五”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综合运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基本实现;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职业教育等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共享和生态宜居、三产联动、高效节能的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优化、群众生活富裕和社会文明和谐的中小城镇格局,争取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0%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7.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8.1%。
——结构优化升级预期指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6﹕34.2调整为11.8﹕56.2﹕3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9%提高到81.5%。
——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基本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未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90%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3.7%。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9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3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02万人。
——改革开放预期指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中远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运输体系更趋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形成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现代产业体系市场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建成城乡空间结构合理、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中小城镇集群,争取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核心区人口分布和城镇功能,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合发展的要求,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建制城镇为重要节点,突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图5)

图5  “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结构示意
1、一轴:金大快速通道为核心区发展中心轴,形成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
2、双城:凉州城和大靖城。凉州城属武威市中心城区;现大靖镇按未来县城定位建设,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县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北移。
3、三组团: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依托核心区内重点产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以组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三级空间组织框架
依据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发展核、基本单元为主体的三级空间组织层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产业、人口集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1、城区层级。以凉州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信息、设施等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核心区,辐射民勤、天祝县;以大靖城区作为古浪县经济社会重心北移的主要载体,服务范围主要覆盖核心区东南地区。(图6)

图6  核心区服务辐射示意
2、组团发展核层级。以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三个组团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就业的动力单元,以重点建制镇作为提供各种社会经济设施和服务的配套服务单元,促进组团内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3、基本单元层级。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在各组团内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或村社作为组团内“基本单元”。基本单元按照中心村规划设置,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配套健全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7)

图7  核心区基本单元模式示意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
围绕城乡融合核心区发展,科学界定城市和组团发展功能分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培育发展小城镇集群,增强重点建制镇和组团发展支撑能力,支持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促进功能定位清晰和产业、人口适度集聚的中心镇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表4)
职能等级
名   称
数量
职能类型
中  心
中心城区
1
综合型
副中心
大靖城区
1
商贸型
发展核
武南核心、黄羊核心、黄花核心、黄羊河集团
4
工贸型
丰乐核心、永昌核心、土门核心
3
工业型
基本单元
泗水镇区、中坝镇区、高坝镇区、永丰镇区
4
工贸型
谢河镇区、永丰滩乡驻地、黄花滩乡驻地、清源镇区、柏树乡驻地、西靖乡驻地、民权乡驻地、金山乡驻地、东河乡驻地、河东乡驻地、怀安乡驻地、清水乡驻地、吴家井乡驻地、五和乡驻地、裴家营镇区
15
农贸型
行政村(略)
71
农牧型
百塔村
1
旅游型
表4  核心区城镇结构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充分发挥凉州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大靖城次中心城镇的地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一主一副” 复合中心城市战略格局。
1、增强凉州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凉州城位于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心城和武南镇、和平镇、金羊镇、发放镇、高坝镇、中坝镇、清源镇、金沙乡、柏树乡、清水乡、河东乡、东河乡等1城7镇5乡。总人口为52.3万人,是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乃至武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功能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区、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中心和人文宜居城市。
(2)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着力提升高端商贸服务、产品研发、物流服务、特色旅游、生态住宅等产业。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古都凉州、天马故里”旅游品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彰显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特色。
(3)城市规模。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5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在4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39万人,加快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内,人口达到58万人,建设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入大城市行列。
(4)功能分区。依据凉州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开发秩序,科学划分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
专栏4  凉州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一、凉州城空间结构。构建“两湖三片、一园一环”空间结构,形成“功能分区,绿带分隔,轴线串联,方格路网”的中心城区用地格局。“两湖”指海藏湖、天马湖,是凉州城“绿肺”。“三片”是指老城区、新城区和天马湖东区,承担城市主体功能。“一园”是指武威工业园区,承担产业集聚功能。“一环”是环中心城周边圈层,承担城市外围的服务功能。
二、功能分区。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天马湖东区,工业园区以及武南镇、城区周边人口集聚区和产业集中区关系,合理界定功能分区。
1、老城区。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和文化复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改善旧城居住品质,改造和新建绿地公园,提升绿地景观,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实施“出城入园”,将工业生产项目全部向工业园区转移。依托文庙、罗什寺、雷台、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商贸、信息、餐饮、休闲等服务产业发展,适度引导区域人口聚集。
2、新城区。建设公共服务集中区、生态宜居休闲区、商贸金融服务区。新建或改建行政管理服务项目全部向新城区集中,按照“市区两级联建、行政服务融合”的原则,推进公共服务便捷、高效、优质。连片规模开发住宅小区,提升住宅小区品质。实施海藏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天马湖东区。发挥天马湖生态防洪景观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拉动效应,整合湖东片区土地资源,沿天马湖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休闲旅游、会展创意等服务产业,结合未来兰张城际铁路客运站点布局,打造凉州城东片商贸新城、居住中心。
4、武威工业园区。巩固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品质,逐步发展制造业、生物化工、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产业。建立大型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园区向北扩展,结合天马湖东区规划,预留产业用地,发展产品研发等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5、武南镇。发展煤炭集疏运物流服务产业,建设区域“煤化工产业”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依托产业集聚人口,完善居住、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6、城区周边。依托中心城、武威工业园区、荣华集团、威龙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依托凉州城未来人口聚集的城市消费需求,同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康体养生产业,重点培育生态园、农业体验、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服务项目。
2、培育发展大靖副中心城镇
大靖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东端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南缘。由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和裴家营镇4个乡镇构成,现辖区人口8.3万人。随着核心区的快速形成,古浪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心逐渐北移,大靖的空间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功能和地位逐步提升,逐步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市功能。
-------------------------------------------------------------
武威市地震局和气象局的研究报告显示:“古浪县中部和南部存在着呈东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带;古浪县城由于处在古浪峡的下游,存在较大山洪、泥石流侵害隐患,风大、气温低,能耗大,不利于节能环保”。古浪县城是目前河西走廊唯一建在祁连山麓的县城,海拔2050米,积温5.2℃,现城区人口2.1万人,地形狭窄,已无建设用地。大靖必将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市的城镇职能,视县城居民心理和社会舆论接受程度,将古浪县城适时迁往大靖镇。
专栏5  大靖副中心城镇发展基础条件
一、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条件大幅提升。在建的金大快速通道和营双高速公路以及拟建的铁路干线经过大靖,区域性交通干道将大幅提升大靖的交通优势,使之成为河西走廊区域交通网络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2、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广阔。镇区北侧地区空间广阔,土地平整,开发建设自然限制较小;该处用地基本为荒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3、工业商贸已具雏形。大靖以水泥预制、砖瓦加工为主的建材体系,以淀粉、食用油、果蔬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已初步形成,建筑、交通运输、服装加工、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展壮大,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正在培育生成。
4、历史文化积淀深远厚重。大靖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繁荣昌盛,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镇,甘肃省四大古镇之一,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长城、财神阁、马庙会馆、青山寺、三中大殿等历史遗迹遍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 制约因素。大靖处于季风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与沙漠气候交汇之处,属于较典型的气候过渡带,干旱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用水主要依靠景电二期提取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
(1)功能定位。
——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城市。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导,注重古镇保护。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建材、农机制造等产业,将大靖城建设成为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
——承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重要节点城市。突出大靖城地处兰州、白银、武威形成的三角区域中心区位优势,加大大靖城建设力度,逐步建设成为三城市之间的“反磁力”城市,发展成为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大靖区域辨识度、城市美誉度、环境宜居度。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建设独具特色、创业宜居示范新城。
(2)发展方向。发挥大靖区位和现有基础条件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提升产业主城镇核心竞争力,逐步承担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功能。
(3)城镇规模。依托现有发展潜力,综合区域拉动、产业带动、人口增长、资源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2015年城镇建成区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6万人;2030年镇区及工业园区总用地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形成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专栏6  大靖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依据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要求,突出功能升级、布局优化,着力构建大靖城 “一城两区一园两片”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界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
一城两区:指建设大靖新城区,协调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老城区重点进行设施完善、布局优化和环境美化,重塑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风貌,建设适宜居住和观光旅游的特色城区;新城区积极吸聚新型城镇功能,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活力新区。
一园两片:指大靖工业园,依托金大快速通道,沿线发展包括加工工业片区和商贸物流片区。加工工业片区,重点是立足已有基础,承接产业,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包括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小商品制造等。商贸物流片区,重点是承载和促进旅游服务产业、特色农产品交易、小商品市场、交通运输物流业等集聚发展。
(二) 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小城镇集群
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和组团功能定位,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增强凉州城中心带动作用,提升大靖副中心城镇功能,推进形成“发展核—基本单元”和组团式集群化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图8)

图8  发展核—基本单元城镇化发展模式示意
1、永丰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金山乡、丰乐镇、永丰镇、五和乡、怀安乡、永昌镇6个乡镇、70个行政村和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现辖区人口10.17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丰乐镇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生活配套服务,强化居住功能,发展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充分利用祁连山山区自然景观资源延伸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依托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增强永昌镇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服务、房地产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金昌及周边地区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以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为主要依托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2)城镇布局和规模。重点是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形成丰乐和永昌的双核结构。2015年为12.1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2.8万人; 2030年永丰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3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7万人。
丰乐镇镇区:由丰乐镇镇区和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构成。2030年人口规模为3万人,总用地面积73平方公里。镇区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工业区面积68平方公里。
永昌镇镇区:由永昌镇镇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构成。2030年人口规模为4万人,总用地面积33.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产业园面积27.7平方公里。
2、黄羊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黄羊镇、吴家井乡、谢河镇、泗水镇4个乡镇、48个行政村和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区、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现辖区人口11.39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强化食品加工业和特种药品原料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物流示范区、武威市高效节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四个示范区”为重点,努力把黄羊组团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城镇化等“三个典范”,打造中国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种药品产业基地、核心区南部片区区域物流中心,带动周边城乡融合发展。
(2)城镇布局和规模。重点依托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形成以黄羊镇镇区综合服务型和黄羊河农场产业基地型为核心的双核结构。2015年为11.3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3.2万人; 2030年黄羊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1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4.5万人。
黄羊镇镇区:突出黄羊镇和黄羊河集团场部促进小城镇集群发展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依托现有技术培训学校发展教育信息服务产业,打造食品工业城与教育科技城。2030年总人口规模3万人,总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
黄羊河集团:按照经营方式产业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生态环境低碳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的“五化发展模式”,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诚信战略“三大战略”,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2030年人口规模1.5万人。
3、土门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土门镇、永丰滩乡、黄花滩乡3个乡镇,35个行政村以及生态移民10个村、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现辖区人口6.8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古浪工业集中区打造甘肃省特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快由“数量扩张”逐渐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产业、人口适度集聚,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防沙治沙、沙产业开发、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河西地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和有机蔬菜等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城镇布局和规模。土门组团小城镇集群按土门和黄花滩的双核结构展开。2015年为9.2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5.5万人; 2030年土门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9.5万人。
土门发展核:以土门镇镇区和土门产业集中区(古浪工业集中区)为中心,2030年人口规模3.5万人,总用地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
黄花滩发展核:包括黄花滩乡驻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中心,乡驻地、移民区中心主要向北沿省道308线、金大快速通道和营双高速发展。2030年总人口规模6万人,总用地面积9平方公里。
专栏7  黄花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1、概况。黄花滩位于古浪县东北部,东南临景电二期工程古浪灌区,西北连接古浪河灌区,地貌特征主要为平原和小土丘,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平均日照时数2852小时,无霜期142天。现有可利用土地面积约16万亩,耕作土层1-5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金大快速通道、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自东向西贯通黄花滩全境,交通运输十分便捷,通道经济优势显著。
2、开发方向。重点依托黄花滩的区位优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统筹规划建设与集中联片开发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参与相结合,依托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特色产业培育、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支撑,重点解决古浪县海拨2500米以上,涉及8个乡镇63个村,1.5万户、6.4万人的生态移民问题,恢复山区植被涵养能力,构建古浪北部130公里绿色屏障,通过5年的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节水灌溉示范区,设施农业样板区,易地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区。
3、总体布局。通过整体规划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形成“一心四区、五横一纵”开发布局。“一心”即移民乡政府驻地中心;“四区”即村庄安置区、温室大棚区、露天种植区、有机蔬菜加工区。“五横”即兰新铁路、营双高速、金大快速通道、省道308线及规划一路(移民乡政府驻地东西路)。“一纵”即规划二路,贯穿移民区南北,连通五横,构筑高效快捷交通。
4、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项目。按照可开发土地面积12万亩,可选择净灌溉面积8万亩,搬迁移民5万人,设立1个乡政府和10个村委会。重点是改建景电古浪灌区北干渠及北干一支渠14公里,新建干、支渠82.2公里,新修泵站3座,提水扬程100米,新修乡村道路20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1座,架设35KV输电线路60公里。省景电管理局已提出了更新改造泵站、增加提水用电指标、优化调度、节水灌溉和逐年增加供水量方案,其中2011年向项目区供水300万立方米,待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后年供水量达到3000万立方米。通过3至5年,以威龙公司为龙头,建成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同步实现“移民、居住、产业一体化安置”,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有机蔬菜科技园。
(三)优化调整村镇建设
以金大快速通道为中轴,按照城镇化型、发展核周边型和相对独立型,实施分类指导,优化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居民区布局。突出通道作用,实施沿通道两侧扩展,构建绿化林带(两侧各6米)→经济林果区(两侧各30—50米)→居民区→设施农业区(日光温室、养殖暖棚)→高效节水大田作物区→外围生态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和新农村发展区。(图9、图10)

第四节  引导人口、劳动力要素流动聚集
2010年底,核心区常住人口88.91万人,占市域人口的48.98%。城镇人口37.6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3%,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约52万人,其中劳动力约44万人。总体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区域发展态势及核心区未来在市域及河西走廊的地位,核心区随着产业发展进一步聚集区外人口,常住人口在规划期内将出现一定规模的增长,占市域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迫切要求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先导,以统筹配套的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配合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失地农民补偿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有效调配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市域内户籍登记,消除人口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鼓励农民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通过市场和资源调整城乡人口。引导人口向组团核心及二三产业发达的城镇适度集聚。
2、集中培育组团发展核,提升发展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吸引人口向组团核心集聚。产业园区的服务、居住应继续向城镇集聚,园区主要发挥生产功能。
3、通过金大快速通道串联各个组团发展核,形成重点发展地带,集中资金、人力、物力改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布局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
4、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加强生产服务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吸纳能力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共同带动城乡发展,创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5、打破行政等级限制以及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多层级配置的一般做法,在各组团内将除组团发展核之外的农村社区、村庄、一般乡镇等居民区归类为“基本单元”。通过多种手段将基本单元的住户吸引到组团发展核中,推进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6、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变现阶段农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率低的问题,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到2015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53%,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202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1%,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203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表5)
表5  核心区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年均增长率(%)
2.0
1.8
1.4
城镇化率(%)
53
61
75
城镇人口
(万人)
55
68
98
第四章 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产业分工和集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核心区新型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核心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突出轴向产业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区域产业发展中心轴,串接产业园区,沟通各产业类型。
2.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转型。依托凉州城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地位和产业发展迅速条件,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酿造业、生物化工、文化旅游业。依据大靖副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和农产品储藏与深加工。
3.促进组团产业集聚。以永丰、黄羊、土门组团为依托,整合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整合核心区内产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延长优势产业链条”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围绕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扶植龙头企业有序扩张,促进企业互动合作。
——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化工、建材、能源、酿造产业。依托现有煤炭、玉米资源深加工等基础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类型拓展;依托传统建材工业向特种合金、碳基材料精深加工和新材料工业扩展;依托食品初级加工产业向酿造、包装、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依托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科技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地方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提高工业园区“四率”。即土地利用率、资金密集率、项目开工率、土地产出率。
第三节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现有国家政策机遇,发挥核心区良好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能源产业
——依托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能源物流服务基地。突出金大快速通道作用,满足核心区内能源产业发展的运输需求。结合物流运输产业,建设河西走廊区域性煤炭化工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及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电、风电等新型能源。加快建设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太阳能发电和土门等区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示范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并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调峰火电。
——深度开发煤炭等传统能源,实现煤电联营和资源就地转化。加大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力度,发展热电联产、煤化工、炼焦供热发电循环经济和调峰火电项目。
——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形成火电、热电、光电、风电等多种电源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电力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核心区现代能源产业优势。
(二)化工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快速更新,大力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依托荣华等龙头企业在武威工业园区逐步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鑫淼公司在土门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以电石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甘肃药物碱厂等企业,在黄羊工业园区发展医药化工和食品化工产业集群;在园区边缘地带培育发展氟化工。
——精细化工。依托石灰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促进煤化工与精细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提高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发展环保型氟化工产业。
——煤化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以煤炭资源加工转化为主的煤化工,布局建设煤化工基地。
——生物化工。突出发展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化工产业。采用生物工程、聚合物改性等高新技术,开发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深加工产品。
——医药化工。依托现有制药企业,加快特药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新型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不断壮大医药化工产业。大力发展藏药产品,建设藏药生产基地和藏药制剂中心,开发和培育藏药名牌产品。
(三)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积极对接区域相关上下游产业需求,开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战略投资合作,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光电装备制造业。建设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太阳能发电装备研发和试验示范。加快建设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打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基地。支持发展太阳能民用产品。
——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建设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生产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整机装配生产。
——机械制造业。以现有重点机械制造企业为依托,生产重型汽车、轻型刮板机和煤矿机械配件以及大倾角皮带输送机、麦芽制造设备、煤气发生炉、电力变压器等产品。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
(四)建材产业
依托土门鑫淼建材化工园区和大靖工业园区,拓展建材产业辐射范围和市场,加快单晶硅、多晶硅等硅材料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企业集群。加快推进非金属材料制造、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产业发展。提高废渣综合利用,鼓励开发新型建材。加快铝型材料发展。引进优势企业,建设电解铝项目。
(五)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已有的食品产业基地,整合产业类型,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向武威工业园区和黄羊工业园区聚集,积极引导黄羊工业园区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和有机食品产业集群,促进黄花滩乡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土门镇和大靖镇食品加工产业。
——酿造、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白酒酿造加工产业,形成“液体经济”。扩大重点企业的酒业酿造规模,实现产业集群,创建青岛啤酒武威酒业品牌。重点打造葡萄种植、采摘、酿造、销售、旅游一体化的葡萄酒加工产业链。依托祁连山区优质矿泉水源发展天然矿泉水和饮料制造业。
——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肉食品,积极建设畜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发生产生物保健制品。加快奶源基地规划建设,培育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优质乳制品。
——休闲保健食品业。依托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天然无壳瓜籽、黑瓜籽、葵花籽、红枣、枸杞、牛肉干、豆腐干、沙生中药材等休闲保健食品和营养、天然、无糖功能食品。
——果蔬加工业。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为主,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有机食品。扶持优势加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调整调味品产品结构。
专栏8 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1、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以太阳能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清洁能源为主导产业。
2、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光热利用、绿色照明、输变电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制造等常规装备制造业。
3、凉州城综合产业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信息服务、职业教育、房地产、仓储物流等产业,带动周边乡镇现代农业发展。
4、武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酿造、饮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开发、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5、荣华工业园。重点发展玉米淀粉、谷氨酸、高蛋白饲料、有机复合肥、生物化工、热电联产等产业。
6、威龙葡萄酒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产业。
7、武南煤炭物流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储藏、运输及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产业。
8、黄羊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淀粉加工、面粉加工、小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为主的食品工业,新特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
9、黄羊公铁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煤炭集运、洗煤、现代物流运输、信息服务产业。
10、黄羊河农业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葡萄酒酿造、种子加工、蔬菜加工、旅游业。
11、土门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电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
12、黄花产业集中区。依托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保鲜一体化产业。
13、大靖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建材、农机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商贸服务等产业。
第四节 发展现代农业
以节水为中心,突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培育”并举,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调整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大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建成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和暖棚养殖业,建成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的主的特色经济林果基地。确保到“十二五”末,农户户均1亩设施农牧业、2亩特色林果业。实现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向节约集约型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大田节水技术,积极开展农艺、工程、生物、化学等综合技术研发,加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加快制种、育苗基地建设,构建现代节水农业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产品,按照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发展保健品产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构建河西走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日光温室优质种苗工厂化育苗中心。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特有的干旱沙地气候环境条件特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提升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和改良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和经济林果,形成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玉米、辣椒等特色品牌。通过企业带动和信息引导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建设草畜、林果、瓜菜、中药材基地。借助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打通物流渠道,扩充市场腹地,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农业品牌。
第五节 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以凉州城为现代物流服务综合核心区,通过金大快速通道、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线路和基地建设,建设全覆盖的交通、通讯设施,加大核心区内部乡镇路网密度,加快物流网络和物流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公铁联运、干支联网、分区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构建立体综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商贸服务业。加快金融、信息、保险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扶持现代金融业发展,积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担保机构、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壮大金融市场;积极支持通讯产业发展,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整体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保险、房地产、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广告、中介、咨询等新业态。
——生产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建设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区,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型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物流集散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多层次配送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形成服务企业、连接城乡、辐射全市、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积极支持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农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建材下乡等工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第六节 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
发挥核心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保护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凉州城老城区适度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与文化复兴计划,保护旧城文物古迹、传统街巷和特色民居等。突出基础设施和亮点景区建设两个重点,集中打造和全面推介以雷台、文庙、罗什寺、白塔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马路滩林场为代表的沙漠生态游;以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长廊、黄羊河生态观光农业、农垦研究院生态园和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乡村绿色游。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以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为代表的“西夏文化”,大力提升武威“天马”文化品位,加强“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的宣传推介,扩大凉州文庙陇右学宫之冠以及佛教活动圣地鸠摩罗什寺等重要文化遗存的影响,精心策划并强化地域特色文化组合宣传,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核心区文化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依托金大快速通道规划多层次的旅游线路,提升核心区旅游服务产业的品质和影响力。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专业文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周边的餐饮、商贸以及农家乐特色民俗旅游等产业,拓展旅游市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核心区发展的新兴产业。
第五章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的原则,将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重点整合配置,提升现有服务设施,增强凉州城区域性服务中心和承担高端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大靖城地区性服务中心地位,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等级,发挥组团发展核重要节点服务功能,完善基本单元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教育布局
———着力调整教育布局,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建设基层幼儿园,适度撤并农村初中、小学并向组团发展核集中建设,局部联片、联村镇创办寄宿制、接送制小学、初中。积极推行中小学校车接送制度,进一步完善校车接送制学校的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配套设施。重点解决低水平“普九”遗留的“设施差、危房多”问题。2015年、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3%,核心区分别达到85%、9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35%、43.5%,核心区分别达到36%、45%。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基础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快以凉州区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布局建设大靖和黄羊镇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建武威职业学院,达到国家级示范学院标准,具备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学条件。改建甘肃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具备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和兴办畜牧学院条件。初中后接受各种职业培训人数比重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依据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以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为重点,以完善组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共享为目标,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规划布局建设凉州城三级甲等医院,形成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辅助,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适度集中、联片服务的总体要求,组团核心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按20床配置,镇区或工业园区每万人按10床配置医疗服务设施。基本单元每个乡镇设立1所卫生院,每个村庄设立一个标准化卫生室。2015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0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0床;202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5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5床。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西部开发助学、“绿色”电脑进西部、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农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向核心区倾斜。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城镇影剧院、农村文化室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到202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0.8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6平方米;到203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1.0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平方米。
专栏9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配置
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
1.凉州城:建设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站、电影院的建设。文化娱乐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9-1.2%,人均规划用地0.8-1.0平方米。建设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分区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体育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8%,人均规划用地0.5-0.7平方米。
2.组团发展核:在镇区、工业园区按标准布点建设文化设施,包括图书室、展览馆、电影院、活动中心等,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娱乐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8-1.0%,人均规划用地0.8-1.1平方米。建设体育中心1处,5年内实现核心区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村级体育场建设全覆盖。体育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9%,人均规划用地0.6-1.0平方米。
3.基本单元:根据规模和发展趋势,一般乡镇建设面积300-4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设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般乡镇建设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硬化标准篮球场或三合土标准篮球场。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成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核心区内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5%左右;2030年达到60%左右。健全完善社会慈善机构,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2012年建成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市区6个应急避难场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床位数(不含农村敬老院)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0.8%,2020年达到1%,2030年达到1.2%。(5)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建设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原则,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对内建设通组团和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与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对外多向联通,衔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枢纽。通过交通条件改善升级,缩短时空距离,放大提升武威的区位优势,为核心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完善核心区内部交通网络
1.加快内部交通网络建设。
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构建三级路网系统。包括:连接核心区内两城三组团和各大园区的主干路网,连接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的次干路网,连接村组的支线路网。
———围绕金大快速通道,建设连接核心区内各组团和园区支线,完善一级交通骨架网络。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级骨架网络为节点,建设连接核心区内各乡镇和旅游景区支线,完善二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快速通道全覆盖。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二级骨架路网为节点,建设核心区内村组支线,完善三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建制村95%以上通沥青(水泥)路。
2.形成城乡客货运系统建设。
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层次化、高效率的客货运输系统,努力实现核心区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对接。以运输通道为载体,积极构建城际、城市、城乡、乡村一体化客货运输服务网络,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武威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客运方面,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公交化为目标,加快凉州城综合客运中心、武威火车站、武威高铁火车站等重要客运枢纽站场建设。推进核心区内国省道干线、金大快速通道沿线、重点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等乡镇、村组客运站(点)的建设,在区域内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充满活力的客运市场体系,实现行政村以上公交全覆盖,提高城乡客运站场服务水平。
———货运方面,结合城市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货运站,以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和黄羊公铁联运枢纽为龙头,连接各物流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便捷、畅通、快速、高效的货运高速网络。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物流产业。鼓励传统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承包、供应商的转变,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和货运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
———高效智能的管理运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装备、站场服务设施,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完成物流园区、三级以上客运汽车站、驾培学校、汽车监测站的信息化联网。行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运营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网络,使出行者和货运户享受可靠的交通信息资讯服务。建立完善的安全救援系统和快速反应的支持保障系统。
第二节 强化核心区对外通道建设
抓住国家继续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机遇,按照全省公路网建设规划,以主要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完善对外交通主干线(公路、铁路、航空等)通道和基础设施配置,形成“公铁航互补、高干支相连、内联外畅、多层立体”的核心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通达与快速换乘。
公路通道建设。以金大快速通道为纽带,对外多向连接,形成核心区与周边省市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运输枢纽。
———围绕连霍高速公路建设和金大快速通道的形成,加快凉州城区、武南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古浪双塔工业区与连霍高速公路对接,形成东通兰州、西达新疆的快速通道。
———围绕金武高速公路和金大快速通道的形成,加快凉州城与金武高速公路对接,使核心区半数乡(镇)村(组)与金昌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促进金武一体化发展。
———围绕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大靖城、土门镇和泗水镇与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对接,形成东通内蒙、宁夏等省区的快速通道。
———围绕西(宁)武(威)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凉州城区与西(宁)武(威)高速公路对接,形成连接青海的快速通道。
———围绕规划建设临(河)武(威)高速公路,加快武南镇与临(河)武(威)高速公路对接,形成北通宁夏、内蒙等省区和蒙古等国家的快速通道。
铁路通道建设。借助建设兰州至武威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项目,实现核心区与外部联系铁路客运高速化。建设干塘至武威铁路增建二线项目,促进形成兰新、包兰、包中铁路连接大通道,促进北向铁路干线运输快速化、大能力化。
民航建设。利用金昌机场及金武高速公路,加强武威对外航空联系。积极推进武威军用航空机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枢纽建设。结合兰新复线全面改造和规划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充分利用武南原有铁路编组站的条件,在武威市设置1万吨和2万吨列车解编系统,积极争取建设武南、黄羊、土门、北河等铁路货运站场,加快武威热电联产、中电投武威电厂、新疆广汇电厂、荣华电厂等专用铁路线建设,建设公铁互联互通和衔接配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第三节 建设公铁航联运体系
以核心区交通骨架网络为脉络,构建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方便快捷、覆盖宽泛的公铁航客货运输体系。加快核心区内武威综合客运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重要交通枢纽站场,以及重要乡镇长途汽车和公交站点的建设,加强各站场之间及其与武威军用机场、金昌机场的快速衔接,实现铁路、公路以及航空客运之间的快速换乘。
专栏10  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1.金大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建设武威市金大快速通道,连通金武高速、连霍高速、营双高速公路,形成覆盖百万人口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2.金武高速公路。建设直接联通金昌市区、武威市区的快速通道,公路总里程73公里,2013年建成通车。
3.营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宁夏营盘水至武威双塔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公路总里程145公里,2013年建成通车。
4.武威至仙米寺二级公路。强化武威与青海的交通联系,2011年建成。
5.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规划建设省道212线雅布赖至金昌、天祝至青海互助等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改扩建,研究建设金昌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民勤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高等级公路以及建成武南至酒泉柳沟货运专用公路。
6.农村主干道和通村公路建设力度。力争核心区完成建设里程6000公里以上。建设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5个、乡镇客运站29个、村停靠点119个。
7.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建设兰新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途经天祝、古浪、凉州、金川,路线全长500多公里。
8.干(塘)武(南)铁路复线。
第七章    推动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核心区域,兼顾建设一般区域,加快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第一节  完善给排水系统
按照科学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原则,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用水量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和《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修订本)》,依据“双城三组团”的不同性质,用水预测为:凉州城核心用水量为35.5万立方米/日;大靖城核心用水量为6.5万立方米/日;永丰组团核心用水量为10.3万立方米/日;黄羊组团核心用水量为3.2万立方米/日;土门组团核心用水量为10.7万立方米/日。(表6)
表6  双城三组团核心用水量
名 称
核心
名称
规划人口
(万人)
自来水用水量
(万立方米/日)
再生水用水量
(万立方米/日)
总用水量
(万立方米/日)
凉州城
中心城区
58.0
25.0
7.0
32.0
武南镇区
5.0
3.0
0.5
3.5
大靖城
大靖镇区
5.0
5.5
1.0
6.5
永丰
组团
丰乐核心
3.0
2.5
0
2.5
永昌核心
4.0
7.8
0
7.8
黄羊
组团
黄羊镇区
3.0
2.1
0
2.1
黄羊河农场
1.5
1.1
0
1.1
土门
组团
土门核心
3.5
5.0
1.5
6.5
黄花核心
6.0
4.2
0
4.2
给水设施建设。依托核心区水资源条件和现有给水设施,根据城镇布局和人口规模,充分利用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和毛藏水库、西营水库、黄羊水库调蓄功能,以及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适度规划和建设城镇供水设施。积极利用杂木河良好的水质条件,结合新修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毛藏寺水库,铺设专用输水管道至凉州城区、武威工业园区和武南镇。置换现城区所用地下水,改善水质,提高饮用水质量。(表7)
表7  双城三组团核心给水设施近远期规模
名称
核心名称
水厂名称
近期规模(2015年)
远期规模(2030年)
水厂规模
(万吨/日)
占地(公顷)
水厂规模
(万吨/日)
占地
(公顷)
凉州城
中心城区
现状水厂
13.5
6.3
20.0
8.0
工业园水厂
3.4
2.4
5.0
3.5
武南镇区
武南水厂
2.1
1.5
3.0
2.1
大靖城
大靖镇区
大靖水厂
3.4
2.4
5.5
3.8
永丰组团
丰乐核心
金太阳水厂
0.7
0.5
2.0
1.4
丰乐水厂
0.2
0.1
0.5
0.2
永昌核心
新能源水厂
3.2
2.3
7.0
4.4
永昌水厂
0.4
0.2
0.8
0.4
黄羊组团
黄羊镇区
黄羊水厂
1.5
1.1
2.1
1.4
黄羊河
农场
黄羊河水厂
0.9
0.7
1.1
0.9
土门组团
土门核心
土门水厂
2.9
2.1
5.0
3.5
黄花核心
黄花水厂
2.5
1.8
4.2
3.0
排水设施建设。结合用地布局规划污水处理系统,双城三组团核心排水体系采用分流制,基本单元采用污水管道收集、集中处理;雨水利用道路边沟、明渠等就近排放。规划2030年,双城三组团核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单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排放系数采用0.80),“双城三组团”内各基本单元独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居民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农业灌溉等。(表8)
表8  双城三组团核心污水设施近远期规模
名称
核心
名称
污水厂
名  称
近期规模
远期规模
污水厂规模(万吨/日)
占地
(公顷)
污水厂规模(万吨/日)
占地
(公顷)



中心
城区
中心城
污水厂
6.0
6.8
9.0
8.0
城区新建
污水厂
3.4
4.3
5.0
6.0
工业园
污水厂
4.0
4.7
6.0
6.7
武南
镇区
武  南
污水厂
1.6
3.3
2.2
3.3



大靖镇区
大  靖
污水厂
2.5
3.5
4.0
4.7
永丰组团
丰乐
核心
金太阳
污水厂
0.6
1.4
1.6
2.3
永昌
核心
新能源
污水厂
2.2
3.2
4.8
5.0
黄羊组团
黄羊镇区
黄  羊
污水厂
1.0
2.0
1.3
2.2
黄羊河农场
黄羊河
污水厂
0.6
1.2
0.8
1.6
土门组团
土门
核心
土  门
污水厂
2.3
3.4
4.0
4.7
黄花
核心
黄花滩
污水厂
1.6
2.3
2.6
3.3
第二节  加强供配电设施建设
综合考虑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电力供应条件、居民生活水平及节能措施等因素,以“安全、经济、可靠”为基本原则,加强电网建设,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支持超高压输电走廊建设。根据建设河西大容量超高压输电走廊和全省电网布局,对于同一廊道的高压线路尽可能采用同塔双回或同塔四回架设,穿越城市中心区的高压线路尽可能采用钢管塔架设或是电缆入地敷设,以节约线路走廊占地。结合主干道路以及防护林带建设,为各电压等级高压走廊预留空间,支持750千伏电网及330千伏电力廊道建设。
完善区域电网布局。结合各组团负荷特性,近期核心区在保持现状330千伏凉州变的基础上,规划新建丰乐、雷台、黄羊、土门等4座330千伏变电站。至2015年,核心区供电形成四大分区,丰乐组团由丰乐330千伏变电站和雷台330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支持;凉州城由 330千伏凉州变提供电源支持;黄羊组团由 330千伏黄羊变提供电源支持;土门组团及大靖城区域由 330千伏土门变及核心区外的古浪330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支持。
加强配电设施建设。利用核心区电力电网条件,依据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逐步取消现有35千伏电网,完善110千伏电压等级供电系统,优化配电设施建设。至2030年,丰乐组团保留现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5座;凉州城保留现有4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8座;黄羊组团保留现有2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0座;土门组团保留现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1座;大靖城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6座。
第三节  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以需求为导向,采用新技术,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网络资源,规模推进光纤网络建设,提升接入带宽,实现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智能化。
加快电信管道建设。随着电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通信管线的建设应与核心区内道路建设同步。为避免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共建共享政策,各通信运营商共同筹集资金完成核心区内管线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以满足通信线路、有线电视及宽带互联网络等线路需求。
完善光纤接入网系统。以FTTH\FTTO接入为手段,充分利用已建的光缆接入网资源,合理推进ODN建设,完善网络的物理覆盖和网络结构。按照“大容量、少局所、对重要用户重叠覆盖”的建设方针,遵循“简化交换网、建设支撑网、发展光纤接入网、提升业务网”的建设思路,结合现有核心区组团分布及交换端局的机房面积、位置、机型等综合因素,以及未来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目标接入点。实现光纤到户、到桌面,加快光纤在乡镇和行政村延伸,以满足未来核心区通信需要。
提高宽带网应用水平。按照适度超前、满足接入的原则,宽带网建设将按智慧城市的感知控制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信息基础设施层次规划,充分使用物联网、云计算、IPv6、ICT、感知、无线接入、有线接入、数据挖掘、普适计算等多方面新技术,对不同的网络层次采用不同的建设策略。以凉州城为核心节点,以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大靖城为汇聚节点组成环状加星型网络。
扩大移动网覆盖面。全面打造核心区内3G精品网络,继续加大3G基站建设,规划期内新增宏基站670个,新增室内覆盖300个,规划中期引入LTE技术,使3G网络逐步向4G迈进。同时在凉州城以WLAN作为移动网补充接入手段,到规划期末新增WLAN热点3000个。
拓展邮政服务领域。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营造邮政事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邮政实物传递网、综合信息网和邮政金融网络,完善邮政局所、“三农”服务站等设施,补充、调整和优化服务网点,消除邮政局所空白乡镇,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快捷方便的邮政网络体系。2030年凉州城区邮政所服务半径缩小到0.8公里/处,其他区域根据人口密度合理设置邮政所。
第四节  配套完善城镇供气供热系统
抓住国家加快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机遇,落实支持沿线城镇天然气资源利用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政策,以管道天然气为主,压缩天然气和沼气等其他清洁能源作为补充,加快核心区城镇供气供热系统建设。
合理布局天然气利用。重点支持凉州门站建设,预留高压出口,规划建设武威工业园区及武南、永昌、黄羊、土门高中压调压站。依据各组团条件规划建设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基本单元主要以管道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为主。不通管道天然气且人口比较集中的基本单元建设压缩天然气供气站,有条件的基本单元可以集中建设生物质能沼气站,或分散建设沼气池,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用气需求。
完善城镇供热系统。以集中供热为主体、分散供热为补充,加快热电联产和区域集中供热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做好凉州城区城南和城北区域集中供热建设,加快建设2×350兆瓦武威热电联产工程和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区域集中供热工程,支持永丰组团丰乐核心利用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10兆瓦光热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依据各组团条件,规划建设永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2×300兆瓦集中供热工程,实施黄羊、土门、大靖组团集中供热改造和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利用清洁能源和工业余热,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第五节  加快城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组团核心及基本单元区域环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统一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按照双城三组团核心服务半径不超过0.8公里标准设置垃圾收集站,提倡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密闭压缩式分类收运和处理。近期规划建设凉州城核心2座大型垃圾中转站,远期规划建设凉州发放镇沙子沟村垃圾处理场和建设2×1.2兆瓦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处理规模达到1240吨/日。其他核心分别设置中型垃圾中转站1座,基本单元设置垃圾收集站,通过转运实施分级处理。2030年,核心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突出“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生态安全战略,以水源涵养、生态治理为主,建立连接山区和核心区的河流廊道,有效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结合各区县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工程建立核心区防沙屏障,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第一节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一个生态绿轴、六条水源涵养廊道、多个生态协调区”的生态安全示意(图11)
突出核心区生态安全战略地位,构建“一个生态绿轴、六条水源涵养廊道、多个生态协调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图11)
一个生态绿轴:指金大生态轴线。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轴线,辐射周边村庄、农田和道路,轴线覆盖重点村镇内打造高品质的绿地系统,重点营造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绿地系统建设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与人居环境的营造,并结合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加以发展,形成贯通核心区绿地、良田、水域的生态轴。
六条水源涵养廊道:指以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干流为重点,突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快疏通六条干流水系河道,打通东部山区至核心区的河流廊道,为核心区发展提供保障。
多个生态协调区:指根据区域内生态本底条件与特点,建立区域生态协调区。依托核心区西南生态条件较好的山前地带,建立山前生态协调区,为周围工业园区和村镇组团的发展提供生态支撑。依托凉州城生态绿地、公园等建设,形成环绕凉州城的生态协调区,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在沙漠与绿洲交接的边缘区建立防沙屏障及水体保护区。
第二节  实施城乡空间管制
根据核心区国土空间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按照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实行空间管制措施,实现有限开发和有序开发。
建成区。指产业和人口较为集中区域,重点是改善城市建成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加大建成区绿化建设和污染物治理力度,逐步提升建成区城市功能,转移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减少城市发展对老城区带来的压力。加强对居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构建生态良好的城区环境,增强城市品位和魅力。
适宜建设区。指工程建设限制和生态限制性较小的区域,区域内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行性较高。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把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布局,尽量减小新建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限制建设区。指山前防护缓冲区域和坡度较陡不适宜建设区域。城镇发展应尽量避让限制建设区,同时区域内加强生态建设。限制建设区内进行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工程或生态环境限制性。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区进行建设用地开发时,要通过相关的工程措施加强建筑物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禁止建设区。指生态敏感性较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山体保护范围、坡度大于25度以上区域、河流水域、水库缓冲区、高压走廊、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光缆、断裂带两侧、铁路及高速公路防护区等。通过控制性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实行自然修复和保护。
第三节  加强水资源保护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切实转变用水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统筹水资源配置。依据核心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加强对毛藏水库、西营水库、南营水库、黄羊水库、曹家湖水库、十八里堡水库、大靖峡水库以及当地的地下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协调区域内水资源利用为重点,积极争取景电提灌工程指标,增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2.全面推进节水工作。注重农业节水,鼓励种植节水农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抓好工业节水,积极发展低耗水产业,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废水处理回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强生活节水,有效管理供水设施,减少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创建节水型城镇。
3.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开工建设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建设武威城区供水、毛藏水库等工程。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古浪引黄灌区续建工程,实施好纳入全国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科学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工程项目,为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第四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突出以水源地保护和空气、土壤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保护杂木河上游水源地。积极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区划,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分区保护。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规划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合格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建设区域内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国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实行在线监控,确保核心区城区及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标率达到100%,规划区内重点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加大畜禽养殖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3.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规划区内火电、电石、水泥、铁合金等重点废气污染源防治力度,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脱硫、脱氮污染防治设施,提高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处理率。在规划区内逐步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农村地区推广种植—养殖—沼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率,切实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4.科学处置垃圾、废物。统筹安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垃圾收集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实现危险废物分类收集,专业运输,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统一收集、统一管理、统一处理。
5.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开展白色污染防治,帮助指导企业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提高棚膜、地膜回收利用率;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在规划区内培育建设有机食品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积极开展绿色单位、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力争2015年规划区内有1个乡镇、10个村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到2030年规划区内所有乡镇、村达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标准。
第五节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在灾害多发地区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突出城镇和重点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防洪等预防和治理,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组织实施和鼓励生态移民,逐步实现生态修复。加强中小型水库防汛工程建设,制订并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建设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完善全市抗旱减灾管理体系。(8)
第九章  创建精神文明示范区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示范带动、融合发展,以实施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文明示范通道为轴心、文明工业园区为支点、文明村镇为重点,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区域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努力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着力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打造成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城乡文明融合的展示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第一节  实施城乡居民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深化公民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居民法治素质;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开展全民美育和礼仪教育,提升居民文明礼仪素质,大力推广普通话;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开展“除陋习、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狠刹赌博酗酒、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推进殡葬改革,革除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出口成“脏”、乱闯红灯、乱翻栏杆等恶习。
第二节  建设文明示范通道
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做到金大快速通道沿线各功能要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做好通道绿化工作,提高核心区内绿化覆盖率,打造景色秀美通道。加强通道沿线综合治理和日常管理,着力创建良好环境秩序。扎实开展文明样板路、文明示范窗口、交通安全文明村(校)、文明车站、文明号车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畅通、绿色、美观的文明示范通道。
第三节  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发挥凉州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中心辐射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达到省级文明城市标准。广泛开展市民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文明交通教育,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品位。结合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加强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加强日常监管和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开展以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八大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推进共创共建活动,坚持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警)民共建,推动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社会团体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村镇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培训现代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建设共建示范基地。有效整合城市、行业、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创建资源,确定一批关联度高、操作性强的创建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积极实施“文明单位帮扶工程”,发挥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优势,带头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共创共建活动,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四节  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小城镇环境卫生、道路绿化硬化、社会治安、文化设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升小城镇文明形象和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引进城市先进管理理念,加快小城镇向城市、村组向社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步伐,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内聚力。加大小城镇文明创建力度,力争将区域内组团节点乡镇逐步创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明小城镇。
1.建设新农村。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邮政、通信、电力、环卫、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组织实施“五村”建设示范工程(注)。坚持开展“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精神文化进村”、“爱国歌曲大家唱”和“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建农村文娱自乐班子,培育农村文化能人,发展农村新文化。
2.培育新农民。不断强化农民思想道德、科普、法律、环保、卫生健康、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民。
3.营造新环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健全卫生清洁制度,多方式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清除粪便、柴禾、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脏乱差”现象,治理“白色”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宜居的新环境。
4.倡导新风尚。健全自治组织,完善乡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坚持移风易俗,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农民之星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培育德孝之风、互助之风、学习之风、和美之风、洁净之风。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培育科学健康文明新风尚。
(注)五村。即1.“五好”:村村民主管理好、乡风文明好、村镇文化好、村容村貌好、农民生活好;2.“五通”:村村通电、通油路、通水、通电话宽带、通广播电视;3.“五改”:村村改院、改厨、改水、改厕、改圈;4.“五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有序化;5.“五有”:村村有文化体育场地、有多功能培训室、有农家书屋、有村级卫生室、有计生服务室。
第五节  创建文明工业园区
加强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战斗堡垒和组织保证。实施好园区通电、通路、通水、通气等工程,做好园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作,建设布局科学合理、功能设施完善、工程质量优质的工业园区。广泛开展园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园区噪声和“三废”治理达标,创建整洁优美园区环境。扎实开展文明企业、文明车间、文明仓库、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等创建评选活动,培育园区文明风尚。加强园区平安建设,创建井然有序的园区秩序。加强园区文化建设,培育特色鲜明的园区精神文化。加强园区诚信建设,大力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和“企业践行道德承诺”活动,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诚实守信、环保达标、照章纳税、产品优良、信用良好。
——通过工业跨越发展,扭转核心区社会经济落后局面。立足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加快构筑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国际及国内中东部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国家及甘肃的资金、政策支持,构建新型工业园。
——培育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着力改变低水平分散布局。选择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先行发展若干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化种植,以建设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和林果基地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节水增收。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均等化配置共享。实施分类指导,制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一体地区的均等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制定专项建设实施方案。按行业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出台行业扶持发展优惠政策,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申请建设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特色,以核心区为依托,申请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核心区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设立“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并积极争取列为部委国家试点。
——申请开展武威市、凉州区“市区合一”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立足武威市辖属县区少,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由省直管,三县财政已实行“省直管县”的实际,从核心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原则,从市区部分政府组织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开始,开展“市区合一”行政体制改革试点。
一、近期重点发展区域
1、 金大快速通道沿线建设。加快道路建设速度,严把工程质量关。2011年拉开主线路基,建成30公里;2012年全线建成。加快沿线生态林带、绿化工程和特色林果种植。
2、双城城区和组团发展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凉州城区(含中心城与武南镇区)、大靖城中心镇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武威工业园、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工业园、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古浪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荣华工业园、黄羊河集团工业园10个产业集中区,丰乐镇、永昌镇、黄羊镇、土门镇、黄花滩乡驻地5个镇的镇区以及黄羊河农场行政机构驻地。
3、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沿金大快速通道选取80%的乡、村基本单元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加快小康住宅、村集体服务设施、设施农业、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等项目的规划落实与示范建设。
二、近期重点项目建设
1、生态环境工程。
(1)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突出节水,提高用水效益,抓好水资源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生态移民试点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旱作农业,推广应用高新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用水,保证工业和生态用水,不断提高单方水效益。加大分水调水力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疏通6条干流河道,实施疏浚清淤工程。
(2)祁连山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大林缘区生态环境建设,封禁保护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实行人工增雨作业,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3)核心区生态协调区工程。山前生态协调区限制开发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配合人工林种植工程,加速山前生态协调区的生态防护作用。凉州城建成区外围加强绿地建设,结合凉州区近期重点林业工程,拓展东部防风固沙林带,有效抵御风沙侵蚀。
(4)金大快速通道生态轴工程。分步骤完成金大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建设。选择金大快速通道沿线工业园区、重要村镇拓展生态建设,打造金大快速通道沿线生态示范点。不同区域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展工业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村镇林果示范点等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工程。
(5)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系统工程。建成海藏湖湿地公园、天马湖、滨河东路带状绿地公园,新城区绿地广场和老城区四个绿地小广场,改善凉州城生态环境。
2、交通物流设施。
(1)武威物流基地建设。制定推动武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内引外联,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启动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和武威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形成公铁联运、干支联网、分区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
(2)道路交通建设。建设完成金武高速公路、金大快速通道、荣华运煤专线、营双高速公路;启动建设西武高速公路、临武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各组团发展核的主干路网,与金大快速通道紧密联接,纵横成网,四通八达。
3、公共服务设施
(1)住房。完成中心城老城区危旧房改造、主干道沿街旧房改造工程。确保完成二环路、新城区、武南镇区、黄羊镇区以内的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适度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4平方米达到2015年的29平方米。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确保实现“人有所居”目标。
(2)教育。完成金大快速通道周边乡镇农村学校的调整。将武威职业学院升为本科职业院校。在核心区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
(3)卫生。集中布局核心区内卫生网络,支持三年内完成核心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4)文化体育。完成双城三组团核心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新农村示范选点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武威市体育馆、武威市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千乡农民健身工程”。
4、市政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近期凉州城区、永昌镇、武南镇、黄羊镇利用现状水厂供水,其他组团核心新建给水厂,给水厂可分期实施。
(2)污水工程。近期凉州城区保留现状污水处理厂,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大靖城核心均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可分期实施。
(3)供电工程。2015年,核心区供电形成以规划330千伏丰乐变和雷台变为供电单元的永丰组团;以现状330千伏凉州变为供电单元的凉州城;以规划330千伏黄羊变为供电单元的黄羊组团;以规划330千伏土门变和现状330千伏古浪变为供电单元的土门组团、大靖城。近期永丰组团保留现状1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8座;凉州城保留现状4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黄羊组团保留现状2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6座;土门组团、大靖城保留现状1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
(4)燃气工程。在凉州区布点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在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和城东工业区建设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
(5)供热工程。加快2×350兆瓦武威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在2013年投入使用。加快建设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的太阳光热供热项目。
(6)环卫工程。近期双城三组团核心均按照标准建设垃圾收集站,永丰组团、土门组团、大靖城各核心均新建垃圾中转站。
5、重点产业项目
(1)装备制造产业。以现有重点机械制造企业为依托,研制生产轻型刮板机和煤矿机械配件以及大倾角皮带输送机、麦芽制造设备、煤气发生炉、电力变压器等产品。建设年产100万只内燃机气缸套熔炼技改项目,形成规模发展优势。加快塔式起重设备系列化产品开发,逐步形成有品牌、有竞争力的塔吊拳头产品。引进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重点发展农业耕作机械、节水灌溉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产品。支持企业开发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中小型农机产品。
(2)能源工业。引进西班牙北方电力集团等企业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标准光伏组件和高聚光型光伏组件以及配套跟踪器项目、20万只真空集热管项目。引进建设150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成套装备、风机齿轮组件、风力发电机叶片、整流罩和机舱罩等项目。
(3)化工产业。完成荣华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建设30万吨玉米淀粉、12万吨谷氨酸和1.5万吨那西肽项目。抓好古浪鑫淼公司年产100万吨电石、10万吨石灰氮和荣华公司年产5000吨肌酸等项目建设。扩大特药原料种植,支持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开工建设年产400吨共轭亚油酸等项目,开发羟考酮等产品,进行麻黄素系列产品的研发。培育发展以中药为主的特色医药,提高中药材饮片加工、中药有效成份提取及中成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实施泰康医药公司搬迁改造项目,推进环保型氟化工项目建设。
(4)食品产业。落实青啤武威公司实施啤酒搬迁改造项目,使啤酒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建成甘肃威龙公司原料基地和10万吨葡萄酒堡项目及莫高、皇台1万吨葡萄酒项目,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加大白酒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与品牌开发力度,优质白酒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推进达利公司三期扩建,使马铃薯全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油炸薯片等休闲小食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支持达利公司20万吨饮料生产线建设。扩大黄羊河集团2000万穗鲜食玉米生产线,产量达到5000万穗。
(5)现代农牧业。在武威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黄羊镇组团食品加工需求与公铁联运物流条件,在黄羊工业区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金大快速通道沿线乡镇设立20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服务范围覆盖85%以上行政村。依托荣华集团在核心区内建设60万亩玉米种植及收购基地;依托威龙集团在发放镇建设10万亩葡萄园种植基地,在黄花滩乡建设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依托黄羊镇多家龙头企业在周边建成5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3万亩果蔬生产基地、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1万亩甜糯玉米种植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等。
(6)现代服务产业。物流服务产业:重点支持黄羊公铁联运物流园区、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武威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开发以雷台为标志的汉唐文化景区、以文庙为中心的儒学文化景区、以罗什寺为重点的佛教文化景区、以葡萄酒为代表的绿洲农业游览区,开发建设历史文化与绿洲观光旅游业。加快开发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国家3A级黄羊河和农垦农业研究院农场、马路滩林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等特色沙漠生态游览区,积极拓展沙漠探险与自然景观旅游业。到2015年力争核心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商贸服务业:继续将天马旅游节会等展会作为促进投资贸易的重要形式,承办中小型规模的洽谈会、名优产品展销会。
表9  核心区各产业园区在建重点项目
序号
园区名称
在建重点项目
1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
甘电投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2
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
赛维LDK一期500兆瓦光伏组件项目,江苏荣宝照明年产2万盏太阳能路灯项目、上海永久年产30万辆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项目、甘肃核地质二一二大队同心起重设备有限公司新厂区搬迁项目、山东泰安特车集团年产1万辆特种车辆制造项目、湘电集团年产200台套风机装备项目、武威荣昌房地产彩钢门窗建材项目等
3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
国电电力2×3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甘肃达利食品三期扩建项目、武威八冶钢结构公司年产10万吨钢结构、杭州汇能800吨生物发酵产品扩建项目、武威医药公司年加工1050吨特色中药材饮片加工、武威市新野麦芽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甘肃中大铝型材年产1万吨铝型材加工扩建项目、武威天利医药中药饮片加工项目、武威市金城奥莱建材加工及物流广场建设项目、武威市中元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万平方米建筑门窗项目,武威金业麦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啤酒麦芽及麦芽糖深加工项目、青岛啤酒年产啤酒60万千升及10万吨啤酒麦芽项目
4
甘肃黄羊工业园区
甘肃省药物碱厂建设年加工1000吨甜菊糖项目、甘肃恒兴制药有限公司中医药加工项目、武威红太阳挂面公司年产营养挂面2万吨扩建项目、红太阳面业有限公司9万吨原料库建设项目、富农高科技种业公司建设脱毒马铃薯加工项目、武威市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年加工1万吨食用油项目
5
黄羊河集团
1000吨果品储藏加工、脱水蔬菜(冻干)及粉粒加工、1万吨良种繁育扩建加工技术改造、1000吨绿色有机食用油加工、1万吨甜糯玉米冷库和5000万穗玉米速冻、3000吨蔬菜粉粒项目
6
古浪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
2×6兆瓦废气余热电站技改和60万吨/年电石、5万吨/年双氰胺、5000吨/年肌酸、4万吨/年石灰氮项目
7
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
总规划10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年产10万吨优质葡萄酒项目
8
荣华工业园
年产40万吨玉米淀粉、20万吨谷氨酸、20万吨生物发酵肥及日处理量2万吨污水的处理项目以及辅助的机修厂、电修厂、3.5千伏变电站等项目,配套150万吨焦煤,200万吨精洗煤等项目
9
武南煤炭集疏中心
响煤集团年产100万吨型煤及300万吨洗净煤项目
10
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
年加工200吨洗净煤项目、公铁物流项目
第十一章  实施促进城乡融合
发展的政策措施
请求省委、省政府将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列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加强指导,予以支持。
一、交通建设
1.依据国家和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布局,加快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至张掖三、四线建设,尽早开工建设干塘至武威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在完成连霍徐家磨至古浪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金武高速公路和营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拓展对外联系通道。
2.统筹区内交通和城乡道路建设,将金大快速通道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按照“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进行建设。
3.支持将金大快速通道通往4A级景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国家3A级黄羊河及马路滩林场、农垦农业研究院农业观光旅游区的旅游专用道路纳入全省近期旅游专用道路纳入全省农村公路规划,加快建设。支持核心区新建、升等、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基本适应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将武威市列入省级重点交通枢纽城市,在客运站场、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上给予优先立项建设支持。
5.积极争取将省、市收取的武威市市域内土地出让金的20%、10%作为偿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贷款基金,期限2011年至2021年。发挥武威市金大交通运输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对通道重要节点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开发收益用于偿还建设贷款。
二、水利建设
1.支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将武威市列为水利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凉州区杂木河毛藏水库项目列入全国“十二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给予支持;将古浪县扶贫开发黄花滩水利骨干工程及杂木河向凉州城区供水地表水输水工程列为甘肃省重大水利工程,给予扶持;对天马湖防洪生态景观治理工程及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等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给予支持。
2.取消民生水利工程的市县两级地方配套资金。对中央和省级安排的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民生水利工程,取消市县两级地方配套资金。
3.支持金大快速通道沿线核心区水利事业发展。将凉州区、古浪县列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支持金大快速通道沿线核心区涉水工程建设,推广普及喷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核心区田间工程配套力度,力争3年内实现核心区末级渠系全配套。
4.水权配置及水价改革。支持解决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古浪黄花滩移民扶贫开发等项目的水权配置;将凉州区列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加大水资源费对核心区凉州区、古浪县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力度。
5.增加武威黄河分水,解决大靖城建设缺水问题。
三、土地政策
1.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充分利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凉州区、古浪县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变更用作核心区项目建设用地,全力弥补压田后的损失,整体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2.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引导,将工业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全部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减少核心区基本农田面积,预留核心区发展用地空间,促进建设项目向核心区集中,新办企业向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和小康住宅规划点集中。积极探索利用土地进行融资,促进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
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集约开发利用,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集中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支柱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4.加快农村土地“三证”登记发证,鼓励和支持核心区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依法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整治“空心村”,通过整治村庄,增加建设用地,缓解核心区建设用地矛盾,切实改善核心区人居环境。
四、电力建设
1.将金大快速通道沿线电网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列入电网“十二五”规划布局建设。
2.支持建设古浪工业集中区化工建材工业园33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和新建330千伏雷台输变电工程。
3.支持核心区内火电、风电、光电项目的建设及电网接入,加快审批核准速度。
五、生态与环境保护
1.开发利用祁连山区空中云水资源,增加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保障核心区来水供应。将武威祁连山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工程项目列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予以项目资金支持。
2.支持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3.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林缘地带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石羊河流域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全部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计划。
4.把金大快速通道沿线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纳入《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规划》,建成10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加大对核心区农田林网、交通干道、村镇及园区造林绿化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环境形象。
5.将核心区工业区内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级环境保护规划,争取国家、省级环境污染专项治理资金,重点支持核心区内工业园区及入驻企业加快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六、工业发展
1.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总体要求,支持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金川公司和金昌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产业关联配套和技术协作,承接产业转移,共同构建“一区多园”,推进工业一体化,联手打造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级现代化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
2.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继续享受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古浪工业集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享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
3.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要求,支持核心区内的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等园区和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4.重点支持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物流中心、武威综合物流园区、蔬菜瓜果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全省综合物流集散中心。
5.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生产的LED路灯、节能电动自行车等新能源产品,列入国家节能补贴范围。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项目,给予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6.加快核心区内工业发展,在全省工业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及各类专项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中央企业,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核心区内工业发展的带动力。
7.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力度,每年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上报争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七、现代农业
1.把核心区列入全省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给予重点扶持建设,列入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的展示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
2.支持核心区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大幅度减少低效益、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优质蔬菜、瓜果、肉类为主的集中连片日光温室和规模养殖小区,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威龙公司建设黄花滩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支持核心区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把核心区列为全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和“放心肉”试点区试点,予以资金支持。支持武威申报中国葡萄和葡萄酒城。
3.支持核心区依托省上牛羊大县建设项目,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肉(蛋)鸡标准化养殖、高效农业节水、旱作农业等项目,重点向核心区倾斜。
4.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对武威作为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扶持核心区内、新鲜农机企业与省内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联合研发生产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要求的农机产品。扩大核心区农民购置农机补贴的指标数额。大力推广现代养殖、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把核心区建成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示范区。
八、小城镇建设
1.支持大靖镇、武南镇、黄羊镇扩大镇区规模,提等升级,按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将核心区内黄羊镇、清源镇、永昌镇、丰乐镇、土门镇、大靖镇、泗水镇列为全省“百镇千村”,重点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集群。
2.将凉州区罗什寺、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及古浪县大靖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恢复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早实施,支持古浪县土门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加大农村人饮工程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凉州城天然气入户步伐,鼓励小城镇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支持天然气管网向小城镇延伸。
4.支持城镇建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乡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捡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和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社区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5.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政策。
九、新农村建设
1.将核心区列为全省新一轮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新农村建设试点。
2.加大对核心区乡、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支持力度,增加省级规划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居住。规范农村建筑市场管理,支持核心区建筑企业联合提高建筑资质等级,拓展建筑市场,做大做强农村建筑业。
3.鼓励农村宅基地和住房有偿置换,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在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居民可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政策待遇,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可进入城镇优惠购买经济适用房。
4.增加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计划,增加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并向核心区重点集镇延伸,增加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项目和补助资金。
5.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支持核心区内养殖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在核心区建设2个国家级太阳能示范村。
6.整合培训资源,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在武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西部农业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对核心区实施的支持力度。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作,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从事非农产业,支持建立农民创业园,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7.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技术、信息、仓储、运销等服务,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区域优质产业,扶持核心区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8.创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先保后征。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各项保障制度,推进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提高标准、缩小差距。从民政彩票收益中每年提取15%,用于核心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9.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工青妇组织以及安监、综治、维稳、信访等服务资源,从省级财政争取一定资金支持,实施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示范区项目,在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场所规范化建设、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等方面示范引领。在示范区内建设党建示范点,在每个示范点上建设集党员培训、党组织活动、远程教育、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居(农)民书屋、卫生室、妇女之家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10.加大核心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将核心区全部纳入甘肃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区,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能源、清洁田园”的目标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改善农村环境。
11.大力整合资金,加快核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速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大力整合各种专项资金,强力推进示范点建设速度,突显示范点的示范效应,以此带动核心区新农村建设。
1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将古浪县列入全省、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予以扶持。实施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项目,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支持力度,整合使用。三年内完成市内海拔2500米特别是2800米以上高深山区农牧民易地搬迁。支持古浪县北部沙缘区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建设。
十、 教育、人才
1.优化核心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幼儿园)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集中布局和统筹建设核心区中小学校(幼儿园),优先列入全省“十二五”期间学校基建规划和校安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3年内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2.中华职教总社和省社重点支持武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成立武威中华职业教育社,支持建设黄羊镇职业教育园区,列入全国职教实训基地计划重点建设。
3.支持甘肃农业大学或其他相关学院在黄羊镇兴办畜牧业工程学院,利用黄羊镇的种植、养殖、人文及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把凉州区职业中专创建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升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办学水平。
5.加大对武威职业学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加快对武威职业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审批工作,增加武威职业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招生计划。
6.实施核心区人才开发计划。着眼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发展需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城镇建设、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推进城市(镇)与核心区人才资源双向交流,实施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计划;完善核心区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用5年左右时间,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成为人才改革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十一、公共卫生
1.集中布局核心区内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项目资金安排、医务人员配备、业务骨干培训、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重点支持,保障5年内完成核心区卫生院、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支持5年内建成核心区联网互动的急救服务网络、GPS定位指挥调度系统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打造核心区组团间“半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
3.支持武威市中医医院、凉州区中医医院、古浪县中医医院建设专病专科和养生保健示范医院,加大中医药特色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力度,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力争5年内把核心区建成甘肃省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
4.完善核心区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村卫生室人员补助和社保相关政策。加强核心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十二、科技发展
1.积极设立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并纳入省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予以支持。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省级技术创新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更多东中部地区产业向核心区梯度转移。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推荐和立项支持。
2.支持核心区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加强科普工作。
3.把核心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为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团千人”行动重点支持对象,推进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4.发挥科技对核心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核心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农村医疗服务平台与应用示范、社区生活圈互动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区域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科研项目,并列入国家社会发展及产业化领域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予以支持。
十三、信息化建设
1.推进核心区企业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流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智能化建设水平。支持核心区内工业园区和重点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核心区为重点,率先实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城乡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率。
3.整合服务“三农”信息资源,推进“金农”和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力争2012年实现核心区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
4.扶持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对农村科技远程培训建设和农民信息化知识培训。
5.加大对核心区数字化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建设和完善核心区内电子政务,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对核心区内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进行电信模式改造,推行远程教育进社区、入企业,创建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带。
十四、文化、旅游、体育事业
1.加大对凉州城新城区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的财政支持。加大核心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及行政村文体活动中心(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支持力度。核心区内市、县(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率先实现免费向社会开放,并享受省上财政补贴。扶持文物复仿制品研发生产,培育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五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加大核心区乡镇(社区)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和村级体育场建设支持力度。从全市体育彩票收益中每年提取15%,用于核心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健身器材购置。
2.积极争取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市、县(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核心区开发培育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乡村绿色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将古浪烈士陵园、凉州区西路军战斗遗址(祖师宫)列为全省红色旅游景区。争取国家、省上加大对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十五、财税、金融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核心区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优先安排支持核心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省预算内投资以及其它专项资金要加大对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省级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贷款逐步转为拨款。
3.支持核心区工业园区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对凉州区工业园区新增税收市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全部返还凉州区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古浪工业集中区比照执行。
4.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省级财政对核心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核心区发展互助合作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5.积极创新金融政策。充分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和带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支持核心区发展。积极支持做强、做大、做实武威经济发展集团,充分发挥发展集团、国投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倾斜支持核心区建设发展。整合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源,建设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村级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增加核心区信贷投放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间资本、域外资本参与核心区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规模。支持使用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