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临时限速会拍照吗:天涯观察第381期:十月围城,解读祸起楼市的温州信贷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9:37
天涯观察第381期:十月围城,解读祸起楼市的温州信贷危机 作者:贾也  发表日期:2011-10-5 10:13:00
回复 
        .ztpage {BORDER-RIGHT: #82a6c9 3px solid; PADDING-RIGHT: 5px; BORDER-TOP: #82a6c9 3px solid; PADDING-LEFT: 5px; PADDING-BOTTOM: 5px; MARGIN: 0px auto; BORDER-LEFT: #82a6c9 3px solid; WIDTH: 880px; PADDING-TOP: 5px; BORDER-BOTTOM: #82a6c9 3px solid; BACKGROUND-COLOR: #fff}.ztpage table {width:880px;background-color:#fff;}.ztpage table td {text-align:left;white-space:normal;width:880px}.ztpage .tdbar {font-size: 16px;padding:6px 15px;background-color:#6699cc;clear:both;color:#fff;font-weight: bold;margin-bottom:5px}
.ztpage .tdcol h1 {font-size:20px;}.ztpage .tdcol {font-size: 14px;padding:4px 10px;line-height: 22px;color:#000;clear:both}
.ztpage .tdcol h2 ,.ztpage .tdcol h3 {margin:5px 0px;padding:0px ;color:#333}.ztpage .tdcol p{text-indent: 28px;text-align:left;}.ztpage .tdcol img {float:left;margin-right:10px;margin-bottom:10px}.ztpage .ztend {background-color:#e4eef8;}.ztpage .foot {font-size: 14px;padding:3px 3px;background-color:#1c64aa;color:#fff;font-weight: bold;}


泡沫与脓包



  本人非砖家,非叫兽,非五毛,非美分……总之,决非精蝇,纯属草根贱民,天生一根筋,认理到底,但往往能透过纷扰,直击事件本身。
  
  温州民间借贷风波,貌似制造业危机,实为因楼市引起的一次经济危机。客观而论,中国房地产业,早已不是泡沫,因若是泡沫,皮不至于如此之厚,而早已是脓包了。既成脓包,便为肌体之一部分,人虽知其害,却难以痛下决心戳破,故易养痈成患。然而,是为脓包,则必有溃破之时,且只有溃破才能收口转良,要不然感染扩散,危及生命。
  
  回望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引起全球骨牌效应,至2008年9月美国银行放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便升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作为全球经济体中重要一极,也概莫能外,顿时楼市低迷不振、股市跌盘连阴。可见,我国楼市历经多年的畸形发展,已成为实体经济中的一个脓包,虽然外观看上去相当美丽,艳如桃红,但是无论如何改变不了脓包的特性,严重危及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说白了就是因房贷引起的金融危机。所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对中国而言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可以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危机者,危中有机”,我国楼市在2008年前后,正可以趁机借梯下楼,迷途折返,回归理性。出笔者意料的是,由于中国经济越来越倾向于权贵经济的本质,贪婪、欺诈与无知已经成为其主要特征,所以,错失良机,没有戳破释放毒素,反而一如既往地将脓包继续做大。
  
  养痈成患,至2010年年底,脓包越做越大,实体经济因感染而全身浮肿,症状主要表现为物价全面上涨。至2011年下半年9、10月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顿起,风声鹤唳,脓包终现裂痕,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一戳即破,然而温州政府又及时跟进,试图阻止脓包流出血来。如此一救,恰如在脓包上贴上创可贴,貌似救人,实为庸医杀人。因为,脓包终究是脓包,里面充满毒素,要么破裂,流出脓血;要被吞噬,自然消亡,除此别无它途!
  
  我们错过了2008年,难道再想错过2011年?错过了2011年,真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好时机,可以借梯下地?温州高利贷崩盘,祸起楼市,却又是预示了楼市将真正成为拐点——谎言必将被揭穿,而脓包必将被戳破!

 

一、“制造”之死

内忧外患,举步维艰


  
  毋庸置疑,2008年以降,中国制造业步入冬天,内忧外患,深陷生存困境:
  
  内忧是什么?是成本上升。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成本都在上升,我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
  
  外患是什么?是需求锐减。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然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已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世界而制造。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共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直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阴影未散,而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因此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所谓“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再加之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这对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此内外夹击,制造业无不规模缩水或停工停产,现状确实如此:
  
  温州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皮革、制锁、打火机、眼镜等几个行业。最鼎盛的时候,这四种小商品的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主要地位。但如今,温州已经不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提供基地了。
  
  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主要是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充满投机色彩的行业。
  
  不止打火机行业,温州最值得骄傲的制鞋行业也是如此。发展高峰时期,温州曾有超过6000家的制鞋厂,目前的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温州鞋企的出路很简单: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本地实力较强的一些鞋企则都选择了外出建厂,比如奥康、康奈、百丽、东艺等有实力鞋企都已经在川、渝、皖,甚至国外建造工业园区、生产基地。
  
  有则新闻调查曾提到温州制造业的低迷现状:一个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供货的某亚洲鞋类收购中心的经理说,每年他都有8000—9000万美元的订单,之前大部分订单都在温州完成,而今年2011年的订单接近80%交给了印度和越南,因为温州大部分的制鞋企业都不接订单了。
  
  为什么不接订单了呢?人力、原材料等成本高固然是主因,但主要是大部分的制造业主都嫌制造业利润低,来钱太慢,都不愿意做实业了。因此,温州制造业目前大约有36万家中小企业,至少20%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二、资本狂欢

实业凋敝,资本狂欢


  
  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出口,而影响出口就是直接影响制造业,重创了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如广东的东莞、福建的晋江、浙江的温州和绍兴等等。作为“制造之都”的温州,经济危机带来的寒意应更是凛冽才是,然而温州并没像其它城市一般,陷入萧杀的气氛之中,相反倒是沉浸在资本的狂欢之中。这几年,温州开始由“制造之城”转向了“资本之城”,许多资本者都热衷于一件事:玩钱。面对这个现象,有不少专家、官员都曾持乐观其成的态度,殊不知,这恰恰促成了养痈为患。
  
  现象令人费解:温州不少企业主虽然放弃了主业,不再扩大生产了,但是依然表现得非常缺钱,四处融资。原来精于算计的温州商人是绝不会做包赔不赚的买卖,甚至蝇头小利的生意也早已不屑一做,于是,通过融资将钱投到高产出的行业之中,主要是房地产业和能源行业,他们每个人都梦想创造财富奇迹,无不想一本万利,日进万金。
  
  因此,这时的温州制造业就整体表现为“不务正业”,制造企业渐渐地成为玩钱的“外壳”。融资筹款需要借壳,而这个壳就是制造企业这个空壳(生产线、工厂)。很多中小规模的制造业之所以没有停业,就是因为只要还在生产,企业主就能通过银行、民间融资机构借到钱。借贷到钱后,便到房地产和能源等高利润产业中谋求暴利。
  
  那么,为什么弃制造业而不顾,去投资高风险房地产业和金融放贷?笔者认为是二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政府救楼市政策,救出来的祸根
  
  2008年下半年,中国楼市呈现一片低迷景象,这时一些卖地的地方政府,特别是某些有关联利益的官员,开始坐不住了,纷纷抛出救市政策,最著名的就是时任浙江省的杭州市委书记、有“楼市书记”之称的王国平,他抛出了“救楼市就是救经济、救百姓”的论调。
  温州资本投机客们对市场散发出来的铜臭味,比苍蝇都要嗅觉灵敏百倍。这时身处困境的制造业企业主们得到了这个信息后,无比积极响应,纷纷涌向房地产。于是,2010年杭州房价创了全国最高,在所难免,至于温州的房价猛冲居高,也理所当然!
  局部带动整体,温州带动浙江,浙江带动全国,中国楼市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3年逆市上涨,一路高歌。而中国经济在楼市的刺激下,依然亢奋异常。正如“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殊不知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百业萧条,而政府全力救楼市,房地产便成为冬天里的一枝独秀。在万能政府的“神助”之下,以及股市持续下跌一直刷新“连阴”纪录,房地产的“虹吸效应”显现,社会钱流无不是“百川东到海”般统统流向楼市,这时无论是企业用于生产的钱,还是家庭用于发展的钱,统统地集聚楼市。“经济唯楼市”的特征就表现异常明显了,楼市充盈了钱流,而中国经济产生“虚荣”的“海市蜃楼”。
  殊不知,这时在楼市中活动的身影,十之八九都是投机客,疯狂的赌徒。众所周知,赌徒押注,押得越高,赚得就越多,而风险机率也就越高。
  这正应了“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疯狂了3年,房地产业的“标杆效应”便显现出来,房地产业首先带动了直接相关的产业的价格水涨船高,于是,效应联动,一涨百涨,物价便全面上涨。可怕的是,此时的物价上涨,已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引起的通货膨胀,而是楼市“标杆效应”引起的必然反应。
  房地产业的“标杆效应”,最后便作用于制造业,极大地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这对那些真正坚持生产的企业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国家促内需政策,救不起制造业
  
  我国的制造业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由于这几年全球经济低迷,国外市场严重缩水,于是,国家决心拉动内需,制定所谓的“促消费、扩内需”的提振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旧家电回收、旧汽车回收等等。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促内需并没有改善制造业的生存困境:
  一是居民收入赶不上经济增长,导致消费能力持续缩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量近几年来虽有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增长来说仍显迟缓,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工资增长进一步放缓。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而农产品销售价格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制约提高有限,因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收入是决定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长,结果必然是最终国民消费率下降。
  二是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严重,导致消费效果“中空两头不着”。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也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高收入群体因已实现消费需求的充分满足,不愿再扩大消费(却愿意扩大投资),即使想要消费,消费目标往往锁定了国际品牌,到国外去消费奢侈品牌,帮助欧美国家促内需去了;至于中等收入群体,其实是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夹生阶层”,因顾虑医疗、子女教育支出等问题,有限的资产性收入又不稳定(如股市市值缩水等),不敢消费;最后,低收入群体虽有消费欲望,却因无支付能力,特别是低收入的农民,“家电下了乡,却进不了户”,低收入决定他们根本消费不起,不能消费。“不愿”、“不敢”、“不能”叠加,高低不就,中间空空,都没有取得预期要的效果。
  三是存在不利于扩大消费因素,导致居民惯于积累而疏于消费。消费环境、宏观政策以及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扩大消费的因素,如鼓励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的税费改革、垄断性服务收费改革等迄今还未完全到位;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和增长模式也使国民收入分配向积累和投资倾斜的惯性难以改变。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剧了就业难和加薪难,强化了社会谨慎消费心理。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银行存款余额,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居民的预防性和自我保护性储蓄。
  
  制造业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而国内市场用政策激励效果甚微,“没有消费就没有制造”,制造业的路子越走越窄,这时继续投入生产也就意味着亏损的扩大化。因此,眼前只有两途可以选择,要么关门破产,要么升级转型。恰逢此时,各个地方政府在“促内需”的同时,都吹响了提振楼市的号角,比如说银行降息、降低利率等等利好政策。谁知这么一来,大家都搏到了房地产上去了,于是,房地产绑架了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

 

三、狂欢至死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调控楼市与打击腐败,现已如出一辙:腐败越反越腐,房价则越控越高,其中奥妙,说白了,就是利益相关。中国房地产业,本质就是官商勾结的权贵经济,里面权力和资本齐飞,蚕食民利,从中“取钱”、“套现”。
  
  正如腐败是中国官场的“风景独好”,而楼市可谓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房地产业已然是某些地方的支柱性产业。
  
  这回温州制造业主大举进入房地产,其实把是楼盘当成吸盘,吸金的楼盘。
  
  (一)楼盘变吸盘
  
  温州民资进入到房地产业中,正是印证了中国实体经济被房地产所绑架,并成为其SM的对象:
  中国房地产早已脱离市场价格规律,成为“炒需”的赌注,很多人都指望在楼市里吸到血,进行全民狂赌。当然,一开始是有不少人从中是吸到了不少血,只不过现在楼市里挤满了想吸血的人,于是,楼市渐渐地变成了吸血者们的游戏,无不想通过先进手、再出手,从中赚一笔,然后进更大的一手指望再出一手赚得更大一笔,就这样“翻手覆手”实现资本无休无止吸血壮大。
  殊不知,2008年后中国楼市里已经挤满了投机客,只能通过“互噬互吸”来继续推高房价,楼市经济就变成了纯粹的“玩钱”游戏了。而且这个游戏,越玩越疯狂,马上兑现“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一句老话。从何说起呢,且听笔者胡诌:
  由于房地产支撑着GDP,经济一片“虚荣”,楼市一枝独秀,“标杆效应”先推高相关产业的价格,然后波及整个实体经济的物价,而现实中,工资的涨幅并没有物价那么反应灵敏,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所以购买力必然萎缩,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是实际下降了。这时,原本已是持币观望有购房计划的人,也只得放一放,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房地产商追逐利润,必须推出新楼盘,而卖地政府要卖地卖好价格,必须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造城,主导各色新城建设项目。新城的推出,就目前状况而言,不是什么产业园,也不是什么商业园,更多的则是居住区——即楼盘。试想,我们这个在二千年前就能建造万里长城的民族,现在民工二三亿,而又加之机械配置精良,谁会怀疑我国的超级建设能力?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楼盘已经爆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远及城乡结合部,县级城市、地级城市、省级城市,甚至包括一些经济较好的乡镇都在推出新城……中国,城市即楼盘!
  因此,一方面购房者购买能力在萎缩,另一方面新开楼盘遍地生花,越来越多,购买商品在增多。如果这时依然出现所谓“抢房”潮,那绝对是有人在炒房。
  笔者认为,用来炒房的楼盘就是吸血的楼盘,简称“吸盘”。目前炒房客持有的“吸盘”越来越多,而接盘的人则越来越少(一部分已购,一部分弃购)。而持有吸盘的人,因为资本的贪婪,总想吸血剂量最大化。而这一吸下去,被吸者往往二三十年不得翻身,反过来又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因此不降低房价,谈促内需,简直是缘木求鱼,不知所以。
  
  (二)天堂成天坑
  
  资本狂欢,必然会泛起经济的泡沫。随着楼市中“吸盘”越来越多,它们纷纷张开血盆大口,资本便显得嗷嗷待哺了。这时的楼市便成了炒房者的接力赛,你接一阵后,我再来接一阵,大家都希望能够继续推高房价。但房价总会有一个警戒高度价位,高出了这个价位,也就超出了绝大多数人正常承受能力了,其商品意义便发生质变,由生活的“住需”变成投资的“炒需”。但是,“炒需”一直假想着“住需”的人来接盘,从而“吸金”的目标。然而,资本让人狂欢,忽视了这个警戒线,导致实际想接盘的绝大多数只有在望楼兴叹,“刚需型”的选择租房、“改善型”的选择将就,于是,楼市便有价无市,陷入僵持。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已经僵持不了多久了!一般楼市陷入僵持,“玩钱的天堂”就变成了“吸钱的天坑”。
  当自作聪明的投机客一起挤到楼市的天坑中,梦想着在楼市中创造财富神话,当坑里啥都没有了,便只剩下赌徒们在狂欢了。众所周而,赌徒的狂欢往往选择是孤注一掷的,不惜倾家荡产,豪赌一把。温州无比豪华的炒房客们,自以为接下了永远升值的筹码。其实,这些筹码如果没有兑换成现钱,永远只是作为赌注的筹码。
  那么筹码谁来跟他们兑?很不幸的是,恰恰是真正的接盘者即购房人。而2008年温州很多企业主“不务正业”大举挺进楼市时,他们手头上筹码说句实在话早已多得泛滥了。如果没有人跟他们兑现,那么筹码仅是筹码而已,甚至房子也仅是虚拟的货币罢了!然而,投机客们手上拿着的筹码,却也是用真金白银来兑换的,甚至很多是通过银行贷款或者高利贷兑换来的。他们筹码拿在手中,只要房价不上涨,甚至房价涨幅没有追上贷款利息,就意味着亏本,因为他们要还贷、还利息。设想,作为“吸盘”的房子一直没人来接盘,那么谁会死得会很惨!当然是这些投机客,这就不能理解,时下温州老板上演“跑路”、“跳楼”的悲情大剧,这说明曾经作为“玩钱的天堂”的楼市,已经成为“资本尸骨地”。
  所谓“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炒房者亡于房,最先跑进楼市吸金也就是掘得第一桶金的是温州人,而最后死在楼市里的人也必然是温州人。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天理循环,此语不虚!

 

四、死得其所

既已至死,何必拯救赌徒?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一片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棋走险招,高举救市旗帜,引导大量的投机热钱涌向房地产,接着由房地产业领跑GDP,虽然表面上看看中国经济回温向好,实际是呈现一片“虚荣”,更重要的是错失一次改正的良机,将实体经济中的脓包进一步做大,到了今年2011年,脓包达到了即将破裂的临界点。
  
  实体经济已经充满感染炎症的症状,物价全面上涨,或“二师兄”领跑CPI,或蛋价涨得令人蛋疼……面对疯狂的物价上涨,出于对“经济决定政治”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认识,中央必定会拿出最为严厉的房产政策。这时房地产这个脓包在外力的挤压下,就要破裂流脓了。转向投资房产的温州制造企业主跳楼、跑路,其实就是投机资本开始流脓!
  
  因此,温州这次民间借贷风波,流出来的并不什么血,而是脓,房地产积弊的脓。如果温州政府如果强力救市,必然会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而实体经济的脓包越做越大,将危险等级继续提升,只到最后爆炸声响……
  
  投机客疯狂玩钱,疯狂致死,本是咎由自取,试问赌徒有什么好拯救的?政府何必一副非捞不可的架式?切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开了个糊涂方子罢了,病急乱投医!万一该死的不死,甚至死不了,而不该死的却被活活逼死,那就经济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快借梯下楼吧,规范金融市场、重建经济秩序,即使采取休克疗法也不妨值得一试,毕竟实体经济中的癌细胞不除,终有癌变之可能。

 

结束语

  
  万能的政府,这回你就依了市场经济,让它们早死早投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