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测速:朱镕基为何出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2:39

朱镕基为何出书?

(2010-06-17 22:34:16)转载 标签:

财经

人民出版社

答记者问

陈明远博客

文化

分类:真相 朱镕基一直很“低调”为何出书?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正式在全国公开发行后,首次印刷25万册,再次加印。新书出版的缘由是什么?有哪些“内幕”?

    退休后一直低调的前总理朱镕基,以出书的方式再次走到了公众面前。

    书中的内容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价值?怎么看待领导人出书?

  朱镕基一直“低调”,为何突然出书

  记者:《朱镕基答记者问》为什么选择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社长:现在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中央把我们确定为国内唯一一家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党和国家的文件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出版等任务。因此,《朱镕基答记者问》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正常的选择,也符合规定。

  记者:《规定》称,凡写健在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书稿,在报送新闻出版总署之前,须先由出版单位征求本人意见。书稿是否经朱镕基本人看过?他有什么意见?

  出版社:因为是署名出版,朱镕基本人审阅了全部手稿,但并没有提特别多的意见,只做了少量的文字更正。我们在该书的前言中也提到,中央领导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本书给出了指导意见。其实所有审过的人都没有提什么特殊的意见。

  记者:据媒体报道,朱镕基退休后一直很“低调”,这次新书出版的缘由是什么?

  人民出版社社长:朱镕基任总理时,每次人大会后的答中外记者问,老百姓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目来观看,影响确实是非常之大。在朱镕基退休后,不少人在一起聚会或聊天时都谈到这件事,也有很多同志反映这么多的“答记者问”都很精彩,但是查阅起来比较麻烦。平常还有读者打电话或写信给我们,希望人民出版社出一本这样的书。我们把这个信息告知了朱镕基,得到了他的回应。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是应广大读者要求出版的这本书。

                

  其实,朱镕基一直都是很“低调”,包括这次出书。比如现在的宣传,我们提出书出版了能不能和读者见见面,或者是签签名,他都拒绝了。再比如,我们曾经想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一个座谈会,邀请朱镕基和未来的记者们之间搞个交流,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也不允许他的部下参加,仍然是非常低调。而对出书,他也是任由读者评价,自己不作任何评价。

  境外演讲,为何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记者:朱镕基有些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以及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是不是说当时不适合公开,现在可以公开出版了?

   出版社:这个事我觉得要这样看,当时也没有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受外媒记者采访的内容不适合公开,因为对外国记者都可以谈,对中国记者、对中国人民肯定是不应保密的,对国外都谈了嘛。何况当时也没有说在境外发表的这些演说是保密的,从来没有。

  事实上,那时这些演说有很多已经在媒体上报道,只不过国内报道时把他的答记者问进行了归纳整理,内容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没有把这些采访内容在报纸、杂志全文发表。哪有对外国人都能谈,反而对中国人不能谈的道理,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记者:我注意到,书中收入的是“回答记者提问和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没有收“全部”的原因在哪?

  出版社:收录“部分”演讲和答记者问,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一点,由于朱镕基是在各个地方、不同国家答复不同的媒体记者,而这些记者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提的问题往往是一样的。他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重复的地方。我们在编辑时把重复的东西删掉了。除此之外,没有删掉更多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他的“答记者问”材料的收集整理,这是首次。尽管材料的来源渠道比较宽泛,包括凤凰卫视、外交部等不少部门给提供,但是难免会有遗漏。事实上,从选题确定,到现在出书,历时三年,费尽周折,仍不敢说收集到了全部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书的“前言”中只能说是“部分”,还有些材料没有收集到。

  记者:有没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因为敏感而删掉的?

  人民出版社社长:编辑过程中,我们还没看到有什么特别敏感的内容。因为他的答记者问几乎都是公开的,在境内外都是在公开的场合答记者问,所以基本上没有特别敏感的话题。你要看到,他的答记者问,不是小范围几个人在一起谈,也不是在某个会议上谈的,这都可能需要保密,但是对记者的提问,哪个记者来给你保密呀?特别是境外记者,如果删去可能传播得更快。

  因为面对的是媒体,特别是境外记者,可能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如实报道。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

  记者:此前您接受采访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朱镕基答记者问》的出版,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的困难和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出版社: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理解,感到朱镕基在经济方面的经历,对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有所借鉴。当下的金融危机和1998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有一定雷同的地方,而朱镕基一直都是主抓经济工作的。从1991年到2003年,他这一段时间从副总理到总理,经历过了金融危机、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所以我觉得他这些内容,对搞经济工作的同志,还是值得一读。当然,这里有经验肯定也有教训,那么,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主要是把朱镕基的答记者问,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提供给大家,让大家对当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的主要应对情况更了解。特别是在当时的危机中,中国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如何看待中国,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以有助于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领导人出书,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

   记者:您怎样看待领导人出书现象?

  出版社: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面对的是新闻媒体,而且不是一个媒体,是所有的媒体。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参与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很多重大的决策,重要政策的制定,他们在任的时候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这些东西我认为都是很宝贵的财富,非常有必要留给后人,因此出书把这些财富记录下来,对后人确实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我认为这是个好事。

  另外,领导人出书,把很多当时重大决策的情况公开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决策的透明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记者:在前两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请了一些媒体方面的学者,是不是可以说,《朱镕基答记者问》的出版,对官员和媒体都是一种启蒙?

  出版社:从一个侧面看,可以这么说。一方面,各级党政干部都要有很好的工作能力,但是,在如何面对媒体问题上,确实有不少领导干部,不习惯也不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尤其是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出来,一些没有经验的领导面对媒体的监督往往容易手足无措,要么一味地隐瞒,封锁消息,要么到处进行公关,要么干脆躲着媒体,结果让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严重化,甚至一些地方还激化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