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么名堂:当代北京水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0:32

[博客] 当代北京水资源(0/395)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博客 本主题由 呦米塔 于 2011-4-7 18:45 移动

和谐龙民

用户组: 网友智囊团会员

积分: 97

威望: 55

金钱: 23 金币

1#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http://www.haodaxue.net/html/56/n-3156.html

    近60年来,逐渐焦渴的北京

    历史上,北京有那么多水,水资源这么丰富,演变成现在这么大的城市。800年后的今天,北京林木覆盖率下降,泉水消失,河水枯竭,湖泊萎缩,湿地干涸,让我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水利工程强行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一解放,就建了80多个水库,这些工程都是为了防洪,洪水防住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防洪的结果,使我们的水资源衰退了!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开工。这些巨大的工程防住了大洪水,但却使我们从此陷入了另一个难以想象的困境。水利工程的大跃进引发了工业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大跃进。结果这些工程刚刚完工,北京市就发生了城市用水困难,水危机开始伴随我们发展。

    第一次水危机是发生于1960年、1965年。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0毫米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因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尚低2米。城区用水紧张。国家紧急拨款3000万,开掘京密引水渠,把密云水库的水直接引入城区度过危机。然而,问题刚刚缓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北京在70年代、80年代,又不断陷入水荒境地。1980年和1981年两年大旱,造成占地表水90%的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两座库容合计60多亿立方米的大水库总共只剩5亿立方米,只能抽取死库容维持。事态如此严重,随即停止农业灌溉用水,20多万公顷良田受灾,北京高井电厂因缺水停机,影响发电5亿度。如果水资源不能保证供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次水危机是1970-1972年。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那段缺水时,北京一下打了四万多机井,把北京的地打得像筛子一样,那个单位有钱有条件,就自己抽水,所以大量底抽取地下水来渡过这次水危机。

    第三次是1980-1986年。北京遭遇了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渡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实施的。(图片)

    现在,北京又出现连续11年干旱,11年平均降水仅448毫米。到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 3.2亿立方米。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缺水怎么办?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是抽深层地下水,水源非常深,上千米。这么深的水源它是多少年才蓄起来的,这水从哪里流来的,搞不清楚,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这个水按照道理是不能动的。除非是发生战争,实在需要水了,可以用,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水,不得已,也用这个水来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我今天刚从山西回来,册田水库的水是四级水底,很大的死鱼就在水面漂浮着,怎么造成的呢?水污染,水质很差。我们每年花很多钱,从山西调来的水,就是这种水。工业大发展,城市人口有增长,在海河流域有20所城市,人口130000万,海河流域的水从400亿立方米,现在降至于150亿立方米。完全是过度开发。北京现在真的是有河皆干。很多河流都是干旱的。即便是夏天,降雨量比较多的时刻,很多的河道还是干的。

    没有办法怎么办,我们就靠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抽取深层地下水,从北京周边紧急调水渡过的。水荒引发了更多的水利工程。60年来国家在北京水利设施建设中投下了巨资,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80多座,开挖了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两大输水渠道,构成了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的能力,比1949年增加了近50倍!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水仍然不够。令人遗憾的是,每次供水的增长却总是引发更大规模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膨胀。1949年时,北京郊区是220万人,市区是200万人,合起来是420万人。2008年人口是1714万人,现在北京的人口是1755万人。

    今天的人口和1949年比人口增加的4倍,可是我们的水却不断地减少。从用水量来说,1949年每人用水量14升/日 , 2008年每人用水量256升/日;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用那么多的水,但是大家可别忘了,除了洗澡,除了洗衣机,除了冲水马桶,我们城市里还有很多足疗、洗浴,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用水的组成部分,用水量每人增长了18倍/日。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4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我们的水能不紧张吗?

    工业用水:1949年工业用水3000万立方米,1980年工业用水13.5亿立方米,1980年比1949年增长了45倍。首钢现在因为水资源的问题和水污染的问题解决了,所以用重工业的项目现在搬到河北。一天的用水量是6000万立方米。

    农业用水:1958年农业用水5.73亿立方米,1980年农业水30.5亿立方米,这接近现在城市的总用水量,现在城市总用水量34.5亿立方米。1980年比1958年增长了5.3倍。一个是把很多荒地都给开荒了,再一个就是农田大水漫灌了,发展了很多水浇地,所以农业用水比较大。这次“自然之友”搞了一次公民用水意识的调查,大家认为现在的工业用水可能是造成水危机最大原因。实际上,现在用得最多的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十年前是13亿立方米,现在是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原来是10亿立方米,现在是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节约了一半。就是说,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在公民对水的认识上,还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和普及。

    来看看这个城市规模,刚刚解放时只有四个区: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到后来300多平方公里、700多平方公里、1040多平方公里,到2000年时,要发展到1650平方公里,这就是建成区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在增加。在奥运会之前,就是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时,北京市抓住了一项工作:黄土不露天,为了减少扬尘,所有的黄土给变化铺装,种上草,种上草需要大量用水,不用草,铺上水泥,铺上沥青,铺化面积非常大。下小雨也形成城市型的快速积水过程,下中雨、大雨马上会形成城市型的水灾。因为我们城市铺装面积大,一场暴雨下来,积水出不去,在北京这些立交桥(大钟寺立交桥)汽车的排气管被水淹了。很多人就在后面推车,我就有过这种经历,夏天的时候大公共汽车居然也被雨水给淹没了。

    城市规模太大了以后,积水面积就大,可是我们的城市雨水管理网,就是按照很小的直径铺装的。当初(解放后)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很细的管径,可是城市的规模大了以后,雨水管网没有跟着进行改造。所以水泄不下去,政府就非常着急。日益庞大的城市规模造成用水过快增长,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当我们的污水排放量,大于自然系统自净能力时,那环境容量就消失了。

    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人口在增加,城市规模发展,水不够怎么办,我们就南水北调,想办法开辟新的水源,不断开辟新的水源。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北京这么缺水,我们是首都,我们可以调水。北京有示范效应,一看北京缺水,可以调水;张家口缺水,张家口也可以调水;石家庄缺水,石家庄也调水。很快,全国大调水的时代就会到来。可是生态系统,承载的能力是一定的,你的用水需求超过流域给你提供水源时,这就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你付出的成本,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生态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却在破坏和掠夺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我们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正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北京的水危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里,一切物质的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实现的,没有水的虚循环,物质交换的过程就消失了,水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赋予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这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在用水时,我们不太懂得这个关系,北京有成千上万个坑塘,千千万万的小河沟,我们把这些小河沟或者坑塘,变成一个泼脏水、倒垃圾的地方,这些坑塘慢慢地被垃圾填起来了,甚至不是坑塘变成了一个垃圾山。垃圾包围北京城。在亚运会之前,北京三环路四环路周边1600平方米一堆的垃圾堆。我们城市生活产生大量的垃圾,把这些坑塘都填平了以后,这些小河沟坑塘,蓄水的功能(毛细血管的作用)消失了。我们人有动脉、静脉,也有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不通的话,我们都知道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些“毛细血管”其实给我们提供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

    北京周边干涸的河渠

    这个河是桑干河,在官厅水库上游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桑干河,丁玲写了一本小说《红太阳照在了桑干河上》,就是这条河,现在干成了这样了。这是2007年拍的。我刚从山西回来,看了这条河,依然是这个样子。下面这条河是洋河,它就在宣化那一带。因为城市发展成大规模,需要沙子需要水泥,搞住宅、城市建设,所以把这个河床挖得千疮百孔,河里没有水。一条河是海淀的万泉河,为什么是万泉河,说明这条河周边的泉水是非常多的,光乾隆皇帝命名的泉就有28眼之多。永定河引水渠,夏天时候温度非常高,连蚂蚁都没法存活,更别谈生态了。

    白浮泉是昌平著名的泉,人们说北京是飘来的北京。过去历史上的朝代是把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但是水量不够,郭守敬就引白浮泉的水来扩大北京城市的水量,让运河水更多一些,能够走更大的船,能够运更多的东西。那个时候一年可以运400万石的粮食,这个水量比较大,一条船有25人。那时候的码头就在积水潭,积水潭是很大的码头。北京的地名就可以看到北京过去在历史上的水:三眼井、二眼井、七眼井、王府井等,光叫井的胡同80多条,北京的后海、前海、什刹海、三里河、二里沟。没有水哪来的河、沟?天桥、湖广桥随便去想一个地名,会发现北京跟水非常有关。

    过去在元朝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择水而居,我们不是游牧民族,我们是定居,定居是择丘而处,那儿高在哪里安营,因为平原水比较多。在海淀,最先发展起来的郡落是海淀台地。看看侯润之先生写的那些东西,就能发现。可今天,很著名的白浮泉已经干了。

    水库面临严重缺水

    妫水河是永定河官厅水库的第三条支流,发源于延庆的黑汉岭。白河堡水库在延庆,是为北京输水的水库,水少得可怜。如果到大兴去,永定河里面是沙雕公园。永定河的河床很宽,里面全是沙子,为了发展经济,把沙子利用起来,在里面建沙雕工公园。官厅水库的东库区,以前是烟波浩渺,今天是涓涓溪流。密云水库的内湖,也是蓝色的,非常漂亮的水面,现在已经变成的庄稼地。再看看“库区禁止游泳、钓鱼”的标识,我们上哪里去游泳、上哪里去钓鱼,三十年这个大宁水库没有水了。昆明湖是和日月比名的,可是冬天时,很多老人在拱桥下放风筝。

    有水皆污

    有水皆污。北京有四条排污河,因为城市的人口在增加,生活的污水量也很大,光清河一年排放的污水就是7000万方到8000万方,在清河、凉水河、通惠河、大河,这四条河都是城市的纳污河道。如果沿着这些河走走,又脏又臭。居住在这个河岸两边的人,饱受水脏水臭之苦。今天我们在发展房地产,很多房地产商造水景住宅,就在这些臭的河边,想提高房地产的价值,很多人住进了新的楼房,但是旁边的臭水沟,依然是又脏又臭。所以他们是苦不堪言。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城市在不断地膨胀,自然在退化。过去城市、乡村被绿色自然所环抱,北京的西山北京周围都是树,今天城市的硬化面积,这些楼房、建筑,把耕地给占了。海淀的四季青,整天登房地产项目,为了赚钱,过去一些很好的蔬菜基地,好的农田,现在都变成了建筑了。我觉得这不是发展,这是增长。邓小平讲过“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增长是硬道理”,增长和发展完全是两个概念,增长是量的增长,它不管质量,也不管和其他的关系;发展是一种协调的,那才是发展。

    紫竹院被钢筋水泥丛林所围困。城市在发展、灰色在扩张。绿色自然在萎缩在后退、在消失,最后完全被钢筋水泥丛林所替代。颐和园旁边的湖泊,现在城市水面消失: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迫使成千上万的坑塘被废弃、被填埋。

    我们的城市从原来的自然景观,演变成农耕景观,今天我们在中国农科院旁边还能够看到一块试验田,这是仅有的一片田。我们现在看到更多得是水泥丛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就是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宜居城市吗?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当地表水不足时,就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被抽空,被迫转向深层地下水,不幸的是深层水一旦被抽空,北京的水资源将枯竭,一场生态灾难将引发严重后果。

    当河流失去水的呵护以后,生物多样性消失,寸草不生。这样的环境,它的生态意义何在?

    严重缺水的“灵水村”

    这是北京的门头沟,有个村子叫灵水村,有72眼井,因为水而得名。这个灵水村是举人村,古代时是出举人,也是秀才村。今天这72眼井没有水了,老百姓有很多的水桶排队等着政府的水车来送水,但是老这么拉水也不行,所以很多乡亲就背井离乡、投亲靠友,离开自己的家,到别处生活。这是我们拍摄灵水村的一个小孩在喝水的一个场面,每个家里有很多的水缸没有水。因为没有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原来的潜水井,3米、5米就可以打到水了,我们的生活没有问题。今天我们浇灌庄稼,必须得用机井,家里潜水井没有水就到远处去拉水。

    水渠一年只有十几天有水

    原文URL: http://blog.cntv.cn/11985522-1750356.html